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1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吸引了较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者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本文
>>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2-03
[4](俄)乌中斯基著.张佩珍,郑文樾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8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课题编号:Ycjj2014004)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2
【摘要】但就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力开展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培养机制、评价体系的改进把机器人教育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是下个阶段需要我们着重研究的内容。
作为工科专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体系,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更新人才培养计划,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深理论基础和培养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相统一,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机器人制作的出现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训练平台。机器人制作融合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这要求学生必需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机器人制作这种形式可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通过研究设计、制作、调试机器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机器人是跨学科的结合,从设计到实现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完成这样一个工程需要团队的努力,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
机器人制作这种形式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这为我们开展机器人制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研究和探索,我们制定了一套专门针对大学生机器人制作的培养机制和实践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状况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一)以竞赛为平台,集中培养选拔目前国内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如Robocup机器人足球赛、Fira机器足球赛、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CCTV杯机器人大赛等)、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我校连续参加三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还没有正式参加过机器人类的比赛,但在对学生的培训中一直把机器人制作的内容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教学,一方面通过机器人教学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为未来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积累经验。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在竞赛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每年暑假集中为对竞赛感兴趣的同学提供课外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在电子电路设计、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和规律。培训过程全部采用实践的形式,以虚拟的题目为目标,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暑假的集中强化培训结束以后,通过测试选拔出一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强的同学作为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选手参加竞赛。通过这种培养机制不仅使我校在全国电子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还培养了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这些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具备了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二)以机器人制作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竞赛为平台进行培养的模式毕竟只能使少数的同学受到培养,为了能扩大机器人制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模,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在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机器人制作的相关内容融合进课堂教学,并通过为学生做演示实验,改变以往就课本讲课本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入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掌握应用方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开发一些和理论知识内容配套的机器人制作实验方案,为学生开设针对机器人制作的实验教学课,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单片机原理》课程中加入一些跟机器人制作有关的教学演示,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机器人制作的实际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系统设计和编程题目,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弥补课堂教学就课本讲课本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能灵活应用。通过这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可以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整个学生群体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竞赛的队员选拔工作提供一个好的人才储备平台。(三)采用梯队式的培养形式由于机器人制作在方案设计、零部件设计与制作、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一般参赛的学生只有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胜任。但是高年级的学生经过集中培训参赛以后很快就面临毕业,使得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延续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通过机器人制作的宣传以及作品展示等活动,激发低年级同学参与的热情。同时为低年级同学开设机器人制作的讲座,让学生提早可以了解一些机器人制作方面的知识。为了让部分同学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吸收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参与到竞赛作品的制作中来,让他们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提早了解一个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为以后参加集中培训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我校参加各类竞赛提供更多更好的后备力量。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实施
机器人制作为学生的创新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机器人的设计制作过程中,部分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信任,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去设计和制作。教师在方案制定、结构选择、策略运用上大包大揽,使学生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仅仅作为一个操作工,按照教师的指示做事,严重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机器人制作的初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往往表现为无从下手或实验时手忙脚乱,仪器、器件损坏严重,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不善于总结、分析、归纳得不出结果,表现出实验技能较差。在学生的实验技能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学生本身不良的心理因素,也影响了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如在实验中出现的盲目性和粗心大意,因好奇心理,不按原理上的要求正确操作,在仪器的使用、元器件的选型等问题上出错,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败则显得意志薄弱,不能克服并坚持下去,害怕实验的危险性,不愿做实验,出现恐惧心理,影响了学生对机器人制作的积极性。此时,教师不应该大包大揽,而应该鼓励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信心,让学生自己去认真推敲修改设计方案,改进实验方法和步骤,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制作过程。同时在前期的培训中,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练习实验的基本操作,养_______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观察问题能力,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及时归纳总结,写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在真正的机器人上进行实验,不仅能从中学到和具体接触到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有价值的是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增强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真正培养起动手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机器人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往往采用集中培养选拔,集中授课,加之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重复简单枯燥的课本内容,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已有知识,使学生自己发现、重组和创造知识,努力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按创新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自觉地把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在讲授“机器人行走驱动”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讲清各种行走的驱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电路设计思路上。每种驱动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教师应特意讲出这些“缺陷”、替代方法以及可能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大胆设想和设计出带的新意的驱动电路。并适时因人布置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首先,我们建立了新的教师考核标准,强化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次,让学生在接触到机器人制作这一课题时了解到:要想在机器人制作方面获得成功,必须具体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让学生以机器人制作为平台,以发散式的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寻找式”的创造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求异置疑,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让学生通过实验遇到新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和获得的新信息来解决新问题,最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次位置。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三)改革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参加机器制作的过程中,以作品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不注重制作过程对学生的锻炼,往往是教师代替学生在设计制作,没有给学生在制作中锻炼的机会,造假现象在学生中形成不良的风气,影响恶劣。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对学生的制作水平和成绩进行评价时,仅考察少数几个方面的指标是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的。怎样才能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制订了四级评价体系:(1)院级专家组的考核等级评价:由学院成立专家组对本院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等级考核评价;(2)教师对参评学生的等级考核评价: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等级考核评价;(3)同级学生的等级考核评价:学生作为同学对所要评价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等级考核评价;(4)综合等级考核评价: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最后的综合等级考核评价。通过由院级专家组、教师评价、同级学生评价和综合等级考核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而不同的考核主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在确定考核因素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在考核过程中,学生、教师、院级专家组、校级专家组从不同的考核角度对参评学生进行等级考评。在评价中引入了“加权”系数,对评价结果具有不同的权重影响。这样有利于实现准确的评价,从而克服原有的考评因素单一化,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化。
三、总结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班主任;教育策略
一、该放手时就放手
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控制的方面很多,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唯恐出乱子,用诸多的清规戒律规范学生,时刻充当着“管家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对学生和班务管得过多过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一天到晚疲惫不堪。
在对待班级的一些小事上,班主任可以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安排给班干部,根据班干部的能力特长明确分工,授权负责,建立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让整个班集体“事事有人做”。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班级,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正如英国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一样:“记住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要别人来管的人。”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班级出现的主要矛盾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在班级管理中把管理渗透到“不管”之管中,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二、距离才会产生美
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民众、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形象,以平等的视角,挚爱的情感去对待学生才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学生都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必须积极探寻与学生心灵情感的交融点,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真正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乐于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
但是,从管理角度讲,师生之间也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如果片面理解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是零距离接触,那么,就会出现负面效应,出现学生与班主任称兄道弟,轻慢班主任应有的威信,长此以往,班主任的话在学生心里就丧失了分量。 所以,要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班主任在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对班主任保持应有的尊重,同样,班主任也只有保持好这种距离,才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谈心,硬性规定与宽松氛围融洽起来,使班级管理始终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角色定位,与学生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
三、把握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深度
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仅要抓住有利时机,还应该把握一定的深浅度,教育学生的深浅度要根据学生出现问题时的具体情况和教育的内容、目的来斟酌,有时候要防患于未然小题大作,有时候也要似春风化雨一般大题小做。 教育学生的深度把握好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未必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出现问题批评一顿,这只能说班主任仅仅做了很表面的教育工作。接下来班主任应该帮助他做心理分析,自我评价,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学生思想有时会出现反复的现象,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或通过谈话、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实际的教育学生中,班主任一般来说喜好就事论事,不愿意给学生讲一些大的道理,有些大道理是永恒的,比如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等这些学生应该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东西。笔者认为不讲大道理,像团结、守纪、合作互助等小道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比如面对有“网瘾”的学生,如果只告诉学生上网有什么危害,学生内心不会为之所动,因为学生也明白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危害健康,但是如果班主任启迪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意识到他们肩负的振兴中华和民族的重任,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与个人息息相关,真正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大道理,那么学生的志向就会更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更持久。
四、把握处理问题的力度
在处理班级问题时,班主任总是想快刀斩乱麻,不注重梳理矛盾的源头,急于解决矛盾,或着拖着冷处理,最终把问题停留在表面平稳的状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心态,做到缓的适时,急的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个性倔强,脾气暴躁且自尊心强的学生应采用冷处理,让时间缓冲矛盾等循序渐进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反省。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引起学生激烈的反应,引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强烈冲突。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5
高师公共心理学肩负着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的重任,必须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优化其课程体系。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内容必须具备实用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师范生正确的心理学的观念,为师范生指明了思考教育、教学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技能,使师范生能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其次,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具备最优化的结构。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规律,课程的结构是形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结构要有利于迅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的认知结构,有利于调动师范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2.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评估 回到本文目录
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各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学体系,但这些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与评估。
从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来看,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的少;对一般意义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师范生解决教育、进行工作中心理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陈旧,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甚远,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从教材的结构来看,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以所引入的心理学理论为主线方式进行编写。现行课程体系涉及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而心理学每一分支学科理论又自成体系。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使教材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象。这种编排方式,似乎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心理学理论体系,但是,师范生所学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则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为核心的、完善的认知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妨碍了师范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
现行教材多以理论为先导,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使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际适合理论的学习,而不是使心理学通论适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这难免使人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也限制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不是一个优化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以改变。
3.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回到本文目录
根据面向21世纪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分析与评估,笔者认为,要建立优化的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为目标,优化课程有关心理学理论的内容。在现行课程体系中许多内容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问题,例如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念、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对帮助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有一定的作用。对这些内容要加以提炼并予以保留。同时,面向21世纪,师范生还应确立学会学习的观念、学会创造的观念、学会生存的观念等。这一些在现行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应该加以引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二,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年龄为最终目标,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问题的十分复杂,要求高师公共心理学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只能主要地对一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同时,还要让师范生了解如何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之外获得心理学的指导。具体来说,有三项任务: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必须揭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如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个性形成的规律等。这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依据。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学习不良的研究、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等。其次,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师范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编写教材时,应减少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内容,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再次,公共心理学要应提供可能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让师范生学会确定心理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从相应的心理学著作及心理学专家那里获得心理学的帮助。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6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当代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就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努力从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与学的条件等基本方面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编写出版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邵瑞珍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体系。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还在不同领域中展开了一系列纵深研究。如邵瑞珍、皮连生教授等人所组成的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与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试图建立一整套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理论体系。李伯黍教授等人则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品德问题展开了深人的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个别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当代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一系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如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的构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尤其是在个别领域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1993年,卢家楣教授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首创“情感教学心理学”学科,提出了以“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和师生情感交融”三大原则为支柱的情感教学的原则体系及其实施策略;2000年,吴庆麟出版的《认知教学心理学》着眼于当代认知心理学与学科教育实际之结合,以大量研究资料为依据,展现了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传授与获得知识技能的规律性问题;此外,冯忠良教授提出的“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莫雷教授提出的学习双机制理论等也都具有极强的原创性。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与国外的差距逐渐缩小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和理论思潮,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消化吸收,不断推陈出新,为我国教育心理学赶上和超过国外的有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一度存在的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使得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内容、理论和体系上和国外保持一致,有利于与国外交流与合作。
四、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
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向来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也有人认为,不应把教育心理学简单地当作缺乏独立性的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这种不确定性显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极其不利的,这不仅仅是世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非常复杂,给教育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立足本土化研究时间不长和研究者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核心,或者说缺少一个“范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5]: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很少;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领域和研究方法变化无常,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五、研究方法手段创新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虽有较大进步,但仍存在大量问题。如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往往需要辅以定性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但当前研究方法更偏重于定量研究,缺少定性研究。此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一些高新技术和手段虽已应用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但仅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的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同时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专门、深入的探讨。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可见对实践的指导不够;同时,教育心理学目前更多地只是局限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而没有推广到社会和家庭教育当中去,限制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广泛性。因此,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仍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完善的一个问题。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42);阜阳师范学院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11CXSYQ01);阜阳师范学院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2KFKC08)。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