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析心理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析心理现象范文1
关键词:车辆交通事故 不良习惯 思绪漂浮 应对策略 心理学技术
一、车辆交通事故的概述
据各国事故数量统计的报告: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在5500万起,其中死亡30万人,受伤800万,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位居第二位。从国内外专家对大量交通事故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因驾驶员的原因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80%已上,而在人的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中,有40%是由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不良所导致的,所以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交通安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造成车辆交通事故的心理现象分析
2.1侥幸心理。其是指在开车过程中遇到可能发生车祸的情况,驾驶员不是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依赖偶然因素的出现而消灾免祸的心理。它是由于驾驶员对个别经验的不正确的总结而形成的。
2.2逆反心理。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用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或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纠正、限制时,有人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自发的反向力,并在心理身上构成障区,形成一种对抗情绪。这种逆向思维和反抗控制的情绪,就是逆反心理。
2.3恐惧心理。驾驶员面对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危险时所体验的情感。这种心理往往使驾驶员的手和眼不能敏捷精巧的配合,难以做到眼明手快,驾驶操作容易出错,也易发生交通事故。
2.4消极心理。其是车辆驾驶操作优化的大敌,也是发生事故的祸根。有些单位的统计资料表明,由于驾驶员消极心理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半数以上。
2.5利弊心理。驾驶员遇到事关利益的情况时迅速权衡利弊,采取相应措施的心理称为利弊心理。正确的利弊心理能够在权衡利弊后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先人后己,公私分明,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行车安全。
三、不良驾驶习惯的表现
3.1疲劳驾驶。长时间驾驶会造成驾驶员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的降低,头脑反应迟钝,产生厌倦心理。
3.2随心所欲。随心所欲是“无所谓”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1)拐弯、并道、起步、停车时不打转向灯。
(2)强行插队。
(3)夜间不按规定使用灯光。
(4)乱停乱放。
(5)慢车占用快车道。
3.3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控制力差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3.1侥幸。人往往存有侥幸心理,总觉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3.3.2赌气。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很容易为了一些让自己烦心的小事情赌气。
3.3.3英雄主义。有的驾驶员自觉技术高明、头脑灵活,开辆好车就感觉“高人一等”。
3.3.4慌乱。出现异常情况时,表现惊慌失措。
四、对于不良驾驶习惯的应对策略
如果能意识到这种恶性循环的危害,建议试试以下几种应对“思绪漂浮”的策略。
4.1重视交通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4.2合理安排安全教育。
4.3把心理疏导引入安全例会,引导大家如何面对种种压力,让大家各自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压力管理模式和应对策略。
4.4做好包括单位、家庭、社会各层面人际关系的交流沟通工作,让自己处在一种和谐、温情的氛围中。
4.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车习惯。充分休息好,吃饭要定时,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五、预防车辆交通事故的心理学技术
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与心里选拔有着直接的关系,心理选拔是保驾驶员具有较高心理品质的重要步骤。因此,对驾驶员心理选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选拔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5.1情景测试。情景测试主要是模拟现实交通中的情况,测定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5.2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也被普遍重视的方法。在心理选拔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与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5.3面试法。面试法对于选拔者有较高的要求:一是选拔者要经过必要的训练。二是要形成详细的询问计划。
参考文献:
[1]宋传平,刘军民.驾驶员心理训练与事故预防[Z].
[2]胡智庆.汽车驾驶员安全防护与保健[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8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2009-01-04。
[4]韦德,塔佛瑞斯.心理学的邀请.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3。
[5]金会庆,张树林,戴平,等.机动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综合评价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69-371.
分析心理现象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84―01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过程的千变万化以及许多不可预测因素作用的魅力。中学生足球联赛同样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和着迷。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足球运动员的专项智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重要。而赛前情绪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
有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高,职业经验比赛越丰富,心理方面的适应和自我调控能力越强。而对绝大部分中学生足球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身体条件、心理、足球专项技能都比不上专业足球运动员,但中学生有其自身的优点,他们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很大。心理训练追求迁移的效果,即不但使运动员对某个具体的处理和调节能力提高,而且对其他问题的应对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这使他们在今后从事其他工作中同样受益。
一、中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和体现,可促进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在培养和提高良好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各种心理焦虑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常见的心理现象分析
1. 自我效能。(1)成功体验。建立自我效能,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必须有成功的体验。而在任务特别艰巨的情况下,这个目标就不太现实了。因此,教练要主动降低比赛难度来保证运动员成功。在集训初期找一些水平相对比较低的球队打比赛,让队员品尝赢球的感觉,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否则运动员就会丧失信心。(2)感应性实验。中学生足球运动员也都需要有一个模仿的模板或模型,这可以通过去观看关于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表现的录像获得,这一点对激励新队员很有帮助。成功的感应式经验将会为真正比赛中的成功体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3)言语说服及自我暗示。(4)情绪唤醒。
2. 身体焦虑。赛前的身体焦虑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常超负荷工作,汗多,呼吸紧张,心跳过快,经常伴有低烧,甚至影响睡眠。学校足球比赛一般情况下分成两个组,专业组和业余组。专业组的运动员比业余组的运动员运动专业技能和心理技能相对比较高,赛前身体焦虑也相对较弱。
3. 个人失败焦虑。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在赛前对失败的焦虑有他们位置上的区别。比如,前锋队员害怕他们无法进球,甚至怕遭到对方后卫的粗野的拼抢,后卫队员又害怕他们的防守不到位被对方进球,而守门员害怕自己犯低级失误。特别是以前受过伤的运动员又害怕比赛再次受伤等等。个体的失败焦虑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焦虑,为此,教练或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对运动员加强引导和加强运动员对比赛的理解。
4. 社会期待焦虑。中学生足球比赛不仅仅是代表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也代表着整个集体,比如说学校、班级、整个球队甚至是家庭。不同的个性特征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影响也不同。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运动员其竞赛特质和竞赛焦虑状态均高于性格活泼、开朗、豪爽的运动员。前者往往害怕辜负学校,辜负班级,辜负家人和教练对他的期望,他们更会表现出焦虑状态。为此,教练和家人甚至是学校的领导都要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比如赛前的动员大会,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焦虑的问题。
分析心理现象范文3
【关键词】卫生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34-02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受过不同教育与职业培训,能根据人民的健康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并贡献自己才能和智慧的人[1],乡、村卫生院(室)是我国农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目标的基层卫生组织[2]。为了解同心县乡、村卫生院(室)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于2010年2月25日-3月7日对同心县10所乡镇卫生院和42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0年2月25日-3月7日对同心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同心县10所乡镇卫生院和42个村卫生室作为调查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卫生人力现状 本次调查10所乡卫生院,42个村卫生室,共有卫生人员229名,其中乡卫生院在岗人员(包括编内和编外)185名,村医44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3名(乡卫生院149名,村卫生室44名),占总卫生人员的比例为84.28%,其他人员36名,占总卫生人员的15.72%。
2.1.1 卫生人力的年龄、性别分布 卫生人员小于25岁组者较少,占13.10%,25-至45-岁居多,占75.99%,55岁组以上占10.91%。其中村卫生室人员小于25岁组者占11.36%,25-至45-岁占61.36%,55岁组以上人员占27.28%;乡卫生院人员小于25岁组者占13.51%,25-至45-岁占79.46%,55岁组以上占7.03%。(见表1)
表1 卫生人员年龄分布
本次共调查男性111名,女性118名,男、女性分别所占比例为48.47 %和51.53%,女性多于男性。其中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男性高于女性,乡卫生院卫生人员以女性较多。(见表2)
表2 卫生人员性别分布
2.1.2 卫生人力的学历分布 在所调查的229名卫生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有32名,高中生有21名,中专生有98名,大专生有69名,本科及以上有9名,学历构成比依次为13.98%、9.17%、42.79%、30.13%、3.93%。(见表3)
表3 卫生人员学历结构分布
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全部集中在乡镇卫生院,中专生在乡镇卫生院所占比例较高,为45.95%,而村卫生室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占54.55%。
2.1.3 卫生人力的专业分布 将所有卫生人员按照临床(西医)、护理、中医、检验、药学、药剂、口腔、公共卫生、其他(包括中西医结合、社会医学、中药学、会计、财务管理、无学历人员、非医学类中专毕业生)大体分类,其比例分别为41.92%、17.47%、2.62%、3.06%、1.75%、1.75%、0.44%、2.62%、28.37%。卫生人员以临床为主,公共卫生专业比例较低,为2.62%。(见表4)
2.1.4 卫生技术人员现状及其职称分布 调查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3名,占全部卫生人员的84.28%。其中乡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9名,占其卫生人员的80.54%。在调查的19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待聘(无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1.55%、12.44%、29.53%、56.48%。高级职称偏低,无职称人数最多,其次是初级职称。其中44名村医都无职称。(见表5)
表4 卫生人员专业结构分布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分布较合理 卫生人员的年龄呈宝塔型分布,以25-至45-岁组居多,占75.99%,结构比较合理;总体上性别分布女性多于男性,亦较符合行业的特点。但村卫生室的女性明显少于男性,可能是同心县是一个民族聚集的地方,农村居民传统的宗教观念深刻,还有教义上对女性的一些限制,使女性从医行为和动机减少。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村卫生知识的宣传,运用相应政策鼓励农村女性从医,让农村女性担当村卫生工作的重任。
3.2 学历分布不合理 本科及以上卫生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太低,本次调查,大专以上学历者共占34.06%,仍不到现有卫生人员的一半。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仍有23.15%的无学历或非正规学历人员工作在卫生战线上,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用人上应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创造条件提高现有无学历或低学历的学历层次,加大对他们在职医学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建立待遇从优的激励机制,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3.3 专业分布失衡 在调查的229名卫生人员中,卫生人力主要集中在了临床专业,其比例为41.29%,其次是护理,占17.47%,而公共卫生只有2.62%。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疾病观念的改变,对公共卫生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做好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已成为首要任务,而现有的公共卫生专业的人力远不能满足所肩负的任务。因此要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稳定发展卫生人员总体数量,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效率。
3.4 职称分布不合理 在调查的193名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仅占1.55%,中级职称占12.44%,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分别占29.53%、56.48%。高职称人才严重缺乏,无职称人员过多,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调查的44名村医全部无职称,其中95.45%的资质为乡村医生,有4.55%的资质为妇幼保健员。造成职称分布不合理的原因与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有关。这一局面的扭转,首先要加大农村的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其次应放宽职称晋升条件,加大农村卫生人员技术培训力度,为农村卫生人员提供更多的进修、深造的机会,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在调查的乡卫生院185名(包括在编内和编外)卫生人员中,在编人员有113人,占61.08%,非在编人员72人,占38.92%。有执业医师或注册护士证人员80人,占43.24%,105人无执业医师或注册护士证,占56.76%。无证上岗人员过多,对此应加大对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医学教育、执业医师或注册护士考试,对无证人员更应加大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
总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开发和建设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镇卫生院(室)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积极探索并完善人才培训、引进和用人的激励机制,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深化职称评定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待遇、制度留人的氛围,才能最终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室)人才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分析心理现象范文4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发生与孕夫妇、新生儿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整理我院1997―2006年的248例先天性畸形新生儿资料,按1∶1病例-对照比例,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该时期先天性畸形儿的发生率为11.5‰(248/21548),先天性心脏病、运动系统肢体畸形、颅面部畸形居畸形类型的前三位。孕妇年龄、产检次数均影响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P<0.05)。[结论] 我院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及种类基本符合我国现状。先天性畸形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大、产检次数少等因素有关。加强产前保健,适龄生育等干预措施可减少先天性畸形儿的出生。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畸形; 因素 中图分类号:R 726.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relevant factors in 248 cases of neonatal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XU Lan, XU Ai-li, TANG Guo-ying,ZHANG Yu-ming ( Putuo Di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ren Hospital, Shanghai 20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risk factors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with their parents and neonatus themselv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48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cases during 1997 - 2006 in our hospital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as 1∶1 case-control study.The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morbidity rate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was 11.5‰ during this peroid. Result of logis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aternal age, frequency of perinatal care were related to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P<0.05).[Conclusion] The morbidity rate and type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in our hospital was similar to the national featur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including older maternal age and less times of perinatal care. It is suggested by our data that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such as intensive perinatal care, child bearing at appropriate age might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Key words: Neonatus;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Factor
先天性畸形所导致的死亡,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新生儿先天畸形出生率是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孕妇、胎儿、产前保健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1~3]。了解出生缺陷的相关危险因素,查找致畸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优生优育质量和人口素质极为重要。现对我院1997―2006年活产分娩的248例先天性畸形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先天性畸形儿的发生与孕夫妇、新生儿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97―2006年在我院出生的21 548例新生儿中的248例先天性畸形儿。
1.2 新生儿畸形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经过临床、B超、染色体等检查,以卫生部妇幼卫生司、中国出生缺陷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登记卡》中的24类出生缺陷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为依据。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脏转位等。肢体畸形包括多指(趾)、并指(趾)、肢体短缩、马蹄内翻足等。消化道畸形包括直肠闭锁或狭窄、无肛、食道闭锁或狭窄、脐膨出、腹裂等。颅面部畸形包括唇裂、腭裂或唇裂伴腭裂等。泌尿系畸形主要是尿道下裂。外耳畸形包括小耳、无耳及其他畸形。神经系统畸形包括脑膨出、脊膜膨出等。其他包括代谢病、双肾积水、血管瘤、眼畸形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病例的选择 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每例畸形儿出生当日以1∶1 的比例,随机抽取我院同时期活产出生的新生儿24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正常新生儿满足以下条件:分娩时间和季节相近,两组孕妇职业基本相近,孕妇分娩时居住地均为上海。
1.3.2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相关因素 根据孕妇体检记录及病史,记录两组孕妇年龄、患儿父亲年龄、妊娠周数、产次、产检次数及两组患儿的出生体重等参数,作为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相关因素筛选指标。
1.3.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对新生儿畸形相关因素采用二项反应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产妇情况
248例产妇中,未行任何产前检查者共17例,占6.85%(其中外来务工者14例,占82.35%)。初产妇220例,经产妇28例,年龄21~38岁。单胎241例,双胎7例(均为1胎儿畸形)。孕妇职业分布,职员91例,教卫38例,工人25例,机关干部15例,自由职业28例,无业51例。足月产231例,早产15例,过期产2例。患儿父亲年龄23~42岁。
2.2 新生儿畸形发生率
1997―2006年,我院活产分娩新生儿21 548例,共诊断新生儿畸形248例,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为11.5‰,248例新生儿畸形中男婴142例,女婴106例。新生儿畸形类型前三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运动系统肢体畸形和颅面部畸形,畸形发生率分别为39.52%、26.21%和9.27%(表1)。有11例患儿患有多系统畸形。
表1 248例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分布情况
2.3 两组先天性畸形相关因素比较
畸形组孕妇的年龄高于对照组,产检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形组平均孕周、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孕妇产次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先天性畸形相关因素比较
2.4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相关因素分析
采用二项反应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相关因素赋值予以量化,二分类指标用0、1量化,各变量的赋值情况见表3。对6个相关因素建模分析,孕妇年龄、产检次数与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相关(P<0.05)。而父亲年龄及产次与先天性畸形的发生不相关(表4)。先天性畸形导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
表3 变量赋值情况
表4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相关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检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得到P值为0.658,表明由预测概率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模型拟合较好。
3 讨论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是导致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在13‰左右,前三位的畸形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运动系统畸形及颅面部畸形[4]。本组资料畸形发生率为11.5‰,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可能与孕妇居住城市区域有关。畸形发生的顺位也基本符合我国现状。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孕夫妇、胎儿及产前保健等多因素的影响。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畸形10%~25%与遗传因素有关, 10%~20%与环境有关, 两者共同作用占60%~80%。本组资料在选择对照组病例时,考虑到环境对先天性畸形的影响,使两组病例在分娩季节、分娩时间、孕妇职业、健康状况及居住区域等方面尽量基本相近,便于对两组病例在近似环境因素下进行对照研究。
孕妇年龄与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作者认为,孕妇年龄在20岁左右和>35岁,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较高,甚至较25~29岁孕妇高约50%[5]。Hsieh等[6]对501例先天性畸形儿进行分析表明,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大密切相关。Julio等[7]也认为,先天性畸形儿孕妇平均年龄高于正常儿。本组数据研究也发现高龄孕妇先天性畸形儿的发生率较高。有关父亲年龄是否影响畸形儿的发生,Julio等[7]对发生畸形儿不同年龄段的孕妇及其配偶年龄与对照组配对研究,发现两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文结果也显示新生儿畸形的发生与父亲年龄无明显关系。
Hsieh等[6]认为孕妇孕周、产次及出生体重都与先天性畸形发生相关,除颅面部畸形外的所有畸形发生,孕妇孕周都比对照组明显低。Julio等[7]也认为,先天性畸形儿的妊娠周数低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较高。本组资料中,与对照组比较,畸形组孕妇的孕周短、产次高、新生儿出生体重低。本结果还表明,畸形组孕妇产检次数少于对照组,提示产前检查对先天性畸形有干预作用。文献报道[8],美国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在1970年为20‰,到1997年则显著降低到7‰,主要归功于产前保健的显著加强。由此可见,产前保健和诊断在预防和干预先天性畸形儿出生中有重要作用。
对于可能引起先天性畸形的相关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① 加强宣教,鼓励提倡妇女适龄生育; ② 加强产检,采取预防措施;③ 通过B超及染色体检查,加强先天性畸形的筛选;④ 积极采取出生缺陷干预措施,选择性终止妊娠,减少致死性畸形的发生;⑤ 提高活产畸形儿的成活率。另外,适当增加孕妇叶酸的摄入量,可减少神经管畸形的发生[9]。
4 参考文献
[1]吴萍,张烈萍.2588例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069-2070.
[2]Eric M, Vuckovic N, Pilija V, et al. Occurrence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in dead fetuses and neonates autopsied between 1991 and 2001 at the Institute of pathology and histology in Novi Sad[J].Med Pregl,2003,56: 373-376.
[3]李雪丹,郭晓玲.新生儿先天畸形134 例相关因素分析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 12(3):96-97.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98-400.[5]杨玲.新生儿先天畸形102例分析报告[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24(2):109-111.[6]Hsieh TT,Lo LM, Hsu JJ, et al.Congenital malformation in newborns. Analysis of 501 cases[J].Changgeng Yi Xue Za Zhi,1995,18(1):14-19.
[7]Julio NH, Luc CO, Francisca M.Paternal age as a risk factor fo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J].ARTóCULOS DE INVESTIGACIóN, 2008,136: 201-208.
[8]Kwang-sun Lee, Babak Khoshnood, Li Chen,et al. Infant Mortality From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19701997[J].Obstetrics & Gynecology,2001,98(4):620-624.
分析心理现象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占座现象 心理原因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校自习场所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由此引发了学校资源不足的情况,其中占座现象尤为突出,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校风建设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1占座现象问题的提出
1.1占座现象的定义
占座就是先于他人到自习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自习场所用物品或者本人占着一个座位的做法。占座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可做几点假设:(1)座位很稀缺,座位提供的数量少于需要人的数量,就是所谓的供不应求;(2)占座的人认为用物品或是本人可以达到占座的目的,占座是可行可接受的一种行为,同时能满足占座者独占座位的需求。
1.2占座的形式
占座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占座的方式上,一种是在座位上贴留言字条;另一种是物品占座;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占座,这类占座,一般情况都是替别人占座;也有一部分是占着座位不学习。
1.3占座现象的负面影响
(1)造成资源的浪费。当学习的人特别多时,自习场所座位就显得供不应求,而已经被占着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座位,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是对得不到位置学习的人的学习权利的侵犯。
(2)引起人际不和谐,破坏校风和学风的建设。当前来学习却因为他人的占座而得不到位置学习的人会对占座人产生反感和仇视的态度,进而引发抢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人际间的和谐,也不利于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
(3)对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和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占座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占座人的这种公共道德的缺失以及损人利己的行为严重影响到自身成长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1.4研究目的
为了使“占座”这种不文明现象成为“过去式”,本文对占座现象及其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占座现象的心理分析,了解占座人的心理,以此对该现象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达到矫正占座生的公共道德缺失的问题和损人利己的行为,以及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
2占座现象的心理效应分析
2.1从众心理效应
从众心理效应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因为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影响高校自习室占座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占座人的从众心理,当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看到太多的占座行为,个体接收到并接受了这种行为,个体的占座也就开始了,这也就会慢慢成为个体的一种习惯以及校内的一种不良风气保持下来。
2.2习惯化行为
习惯化行为就是指一种经常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经过长期的发展就成为一种习惯保持了下来的现象。在长期的校园生活中,占座人先前受到因为他人占座找不到座位学习的苦恼,当接触多了,自己也开始占座,当占座能解决找座位的苦恼,能确保自己有学习的位置,长此以往,占座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2.3定位效应
定位效应是指一个人选定了某种角色位置而不发生太大变化的现象,其发生是因为占座人没有做过更多的接触和选择,只偏爱自己接触过的或者内心认定的事物,为了避免自己喜爱的事物被侵占,选择自己独自享有。
2.4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的现象。当校园内占座现象出现,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这种不文明现象就好像没有得到及时修理的窗户玻璃,逐渐流行开来,占座在校园内形成一种风气。
2.5个人空间效应
个人空间效应是指每个人周围都有一定的空间,一旦别人闯入,人们就会感到不自在的F象。本人根据访谈观察得出,有的人内向,不愿与别人接触,因此当陌生人靠近时会感到不自在,而性格外向的人,即使较容易与人相处,可他们仍表示,当陌生人靠近,也会存在不自在感。
3解决占座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1)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自习场所的数量。在分析占座现象发生的假设条件时说到,座位数量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此需要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增加自习场所数量。
(2)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展良性学习团体,减少不良从众现象。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思想和人格塑造的最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进行良性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从众行为的发生,遵循着内心做人做事,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学校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破窗效应的发生,就是因为当问题出现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当学校出现占座现象时,学校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扼制这种现象的恶化。
(4)细化和创新管理可以减少习惯化行为和定位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有效地处理占座难题。图书馆或自习场所管理员能够加强监督管理,每个人只允许坐一个位置,这样占座行为也能减少发生。
(5)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明确自我中心价值,可以克服不良的自我价值保护效应。让学生明白在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两难情景下,选择维护集体利益,公平的享有校内资源。
分析心理现象范文6
关键词:自杀;心理学;文化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自杀已成为我国全部人口第五位、青少年人口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人/10万人,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按照此统计结果推断,一个有约8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约有1600人死于自杀。自杀不仅仅是一个人自己结束生命这么简单,它同样给亲朋好友等人群带来巨大伤害。据统计,一般一个人的自杀至少能够对6个人造成巨大影响。此外,自杀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
一、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一般都认为,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具体的讲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布等人的有关研究,确认了青年期个体潜在自杀征兆的30条线索,其中70%的人表现出抑郁现象,包括绝望、悲哀和冷漠,还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的迹象,包括进食和睡眠等。格罗布认为,青年期自杀的最大预兆是“严重的、长期的心理能力丧失",这种心理能力的丧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为中。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溃的信号,这种行为的异变表现为容易感情冲动,爱发脾气,不合群,情绪低落,甚至于饮食和睡眠也受到影响。
二、自杀的心理过程
2.1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的案例反映:自杀者将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的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他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他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2.2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2.1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三、自杀的原因
3.1自杀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同样具有青年期的特点。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在很多的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
3.2自杀的文化因素
除了心理上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文化的因素对自杀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大学生本身就是处在时尚潮流中的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不仅常常是时尚的先锋,还是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拥有者,然而他们也是自杀的高危群体。他们拥有无限美好的明天,但他们却选择结束自己年青的生命。他们拥有爱自己的亲人,但却选择了让自己的家人尝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为什么呢?玛格丽特•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曾说:青少年青春期的不安不是生理原因,而是文化的原因。那么大学生由抑郁、不安而导致的自杀现象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原因呢?
首先,从家庭方面看。今天的大学生多是出生在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父辈们从改革开放政策中获益,纷纷脱离了以前的贫困。然而在这个什么都离不开科技的年代,他们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不过没关系,他们有孩子,孩子可以弥补他们的这种缺失。法国名人拉康曾说,孩子的欲望就是父母的欲望,这句话在中国的父母亲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自己曾经没有实现过的愿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学习成绩永远是最好的,上的大学也要是名牌大学,每天孩子的三餐都要准备得妥贴,心理才觉得踏实,每年高考考场外面焦急等待的家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自己以前家里穷,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有这个能力就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种想法固然没错,但是,这个好的环境若是包括早晨为孩子在图书馆占座位,中午为孩子在食堂排队打饭,晚上陪孩子上自习。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能健康吗,能承受得住吗?有个案例中,一位大学生便是因为这样的一位父亲而自杀了。所以从这点出发,我们在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本身时,或许也应该把视角转向他们的父母亲。
其次,从校园文化看。现在的手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校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单就网络而言,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就带来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可以在这上面看到许多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且社会性和规范性比较弱。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上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在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弱社会性、弱规范性的网络人际交往,也容易使一些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诸多烦恼,这样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许多时间用在网上冲浪,而疏远与身边同学的联系。然而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它并不能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困惑,这也使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很孤独,在郁闷时、遇到烦恼时觉得找不到人说话。网络一方面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孤独与冷漠。而本身郁闷与孤独常常是自杀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君厚译.拉康.[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