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1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中国循环经济体制;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引言
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然而所有的发展大都是在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开始建立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清洁生产的模式,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更应该在力求发展的同时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并发展循环经济。所以,本文就如何加强中国循环经济体制,详细的从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特征、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采用科学环保的技术方法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通过清洁生产、市场管理、社会监督等方式,逐渐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求达到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产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内容中,主要分为三个模式――微观、中观和宏观:
1、微观方面,即从企业角度出发。例如,日本的尼桑汽车公司的生产模式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代表。该公司深知在汽车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会给地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制造过程中所选用的零件甚至到整体机型都采用可回收材料,从而降低了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将环境负荷和资源利用都控制在了自然可吸收的水平。
2、中观方面,即从区域角度出发。这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互作互利的经济往来关系,即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通过贸易往来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转变成自己企业的原材料加以利用,从而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
3、宏观方面,即从社会角度出发。就是整个社会建立起一种经济循环系统,例如建立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制,全社会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把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建立相关部门对垃圾进行回收,使之可以二次利用,或者改造成其他可以利用的物品。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新的系统观。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包括了人、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等众多的重要因素,新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研究循环经济系统时把人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客观角度去分析,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新的经济观。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权衡到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到生态承载能力,也就是资源承载能力,只有在承受能力之内才能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的价值观。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必须保持它的良性循环,也就是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科技等,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要充分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系统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遵循资源合理充分利用、产品循环使用、废弃物加工利用的原则。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也在日益下降。近几年来,资源环境的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资源状况就是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并且资源的开采及利用水平较为低下,浪费情况相当严重。
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在我国,目前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故而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去对我国的环境进行净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是我国应对来自全球的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换,增强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去变换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长期以来,中国都一直处于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匮乏的状态,这使得我国人民充分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建国以后人们已经相当重视对废弃物的回收。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开始逐渐建立一些对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相关体制,人们更加意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随之俱来的就是大范围的工业污染与资源的大量开采使用,这使得环保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现在对中国来说资源短缺与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在党的十六大上,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其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提高资源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定为经济模式发展的目标。并且中国要在2050年建立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的社会,提高总体生态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体制实施进度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没有确立具体的主导机制。就是说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模式;2、没有科学合理的运作制度。与国外制度相比,我国公民没有全部参与进来;3、公众总体素质较低。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循环经济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形成节约环保的社会风气。各行各业以至具体到每个人都要树立良好的环境与保护资源节约意识,生活与工业垃圾回收改造,循环利用。全民动员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政策中来。
(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约束。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制定奖惩制度来约束全社会动员起来。
(三)积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更快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大力鼓励进行环保节约的科学研发。鼓励社会科研人员大力研发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产品,实现资源最少化,效率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钟袁元,雷鸣,杨春平.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建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循环农业;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农业发展合理化,高效率化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所追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能够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污染、不破坏环境,农业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1 循环农业的含义
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用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保证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是充分的、循环使用农业发展中所用到的资源,并且在每一环节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使农业发展实现最大的效益,保证生态与发展同时,有序的进行。
2 当前我国农业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污染破坏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农业破坏日益严重,一些大型的工厂、农业产业基地一般都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建立,而工业、农业发展产生的废品、废水等都会严重污染农村的环境,使农村的土壤、水、生态环境都遭到极大的破坏,出现极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2 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虽然实施循环农业的模式,但是在生产发展中,对资源的循环使用的力度还很低,使农业资源出现大量的浪费,生态物种、环境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由此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影响。虽然开展循环发展的模式,但是由于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业丰收后,对剩余的资源,还是采用以前大面积焚烧的方法,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低,这些都会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2.3 资金投入少,扶持力度不够
要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因为,对于经营农业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科学技术落后,而且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对于先进的模式和技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他们的经济基础都比较差,这样就很难持续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也比较有限,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会对农业循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障碍。
2.4 农民的素质比较低,管理不到位
农民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管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这就很难使循环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落实。而且农民为了追求效益,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对于新的循环发展模式,很大部分农民难以接受这一新的经营模式,对管理问题就更加不重视,对发展循环农业也是不利的。
3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模式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
大部分农民都受到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的引导,只注重发展所获得的效益,而忽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使资源利用率下降,而且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要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要改变农民这种落后的、传统的观念,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想使农民的观念得以转变,各级政府的观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带动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发展模式得到可靠的贯彻落实,为增进农民的经济收入提供有效的保证。
3.2 加强农业投入和政策的支持
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作为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来支持循环农业的发展,这时就需要政府、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扶持,保证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政策保证,给予税费的减免,保证农民对土地使用的权利。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解除农民进行新的发展模式的后顾之忧。为推动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强有力的支持。
3.3 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循环农业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农民更放心去实施这种模式,完善农业循环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长效发展的机制,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农民才会投身到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和成果。
3.4 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循环农业模式的宣传
农民的素质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高,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才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否则只会遭到农民的反感,不愿意进行农业建设。所以要极大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树立全新的理念,并且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建设中来。可以通过广播、海报、网络渠道,向农民展示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及利益,把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使每一个农民都能了解循环农业的好处,积极进行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力度,使农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4 结语
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农业发展模式,会带动经济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今后,要大力提倡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传统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加强农业资源的循环使用的频率,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加强农业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新的循环农业的发展得到各方面有力的保障。同时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循环农业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循环农业模式落实到实处,保证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昌斌,唐华俊,周颖等.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2).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4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和构建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业循环 经济保障 体系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道路,仅仅重视经济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家需要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有效开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排污最小化和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采用有效措施保障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政策法规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到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包括资源、经济、环境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首先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借鉴外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并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奖惩制度,同时,国家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确保农业循环经济的落地实施。其次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其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农业生产,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无害化。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新型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依靠单一的部门和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引导,通过市场运作使全体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经营管理当中,只有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持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搞好技术人才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做保障。第一,要重视科技的开发与推广,要有针对性的建设有关清洁技术、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的实验室,重点研究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要强化技术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经贸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并鼓励引导社会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科研活动中,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第三,要培养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依靠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来培养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建设带动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升,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3、稳定资金投入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大量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很大,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离不开国家稳定的资金投入。第一,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国家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良种工程建设。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政府要与国家目标相一致,把财政投入重点向农业倾斜,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广泛吸引外资,给予外企投资适当的优惠政策。第三,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的个人投资。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受益者,他们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适当的投入。
4、强化自然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国家要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障。第一,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利用率。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是随着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非法占用的加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惜土地,适度开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二,珍惜水资源,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我国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污水乱排现象逐年加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极大重视水体安全问题,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应急水源、备用水源,禁止超采地下水、过度拦蓄地表水,建立健全排污企业奖惩制度,严厉打击污水乱排的企业。
5、做好宣传教育保障
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我国没有进行深入的传播,社会人民普遍对其缺乏了解,所以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普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相关内容、生产模式及具体技术向社会公众进行灌输,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自觉应用循环经济的技术和原则,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进行典型示范和利益展示,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利益,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典型示范,优先扶持思想先进、学习能力强的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效果后主动带动身边的农民,逐步使所有农民感受到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投身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当中,最终在全国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各方面的发展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在大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时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政策法规保障、技术人才保障、资金投入保障、自然资源保障和宣传教育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全国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会,赵凯,胡源,郑巧凤.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J].世界农业.2008(09)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二节,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仅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但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学过水(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生活经验也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的信息,学生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为此,本节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和碳循环过程作为重点,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作为难点,应用问题情境、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和师生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分析、总结,学会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总结,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并搜索相关资料。
3.1引入
播放纪实视频“实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片段,学生观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终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精彩、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说出草原上一条食物链?学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进一步提问:兔(羊)的能量从哪里来?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输入的呢?又是怎样传递和散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食物链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设置问题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源是什么?②能量进入生产者的途径是什么?③能量来源的起点是什么?④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竞争意识。(2)第二步尝试分析“草兔狼”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级以及所属的生物组成,学生分析后作汇报(如下),明确“营养级”概念。(3)第三步呈现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师生交流: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动物摄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教师再问:能量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传递?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从哪种生物又流向哪种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能不能倒流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排序是否可以变动(不能,单一方向)。能否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学生:逐级递减,单向传递。接下去,可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画(配解说),丰富学生的感觉视觉,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有突破教学难点;继续展示“能量金字塔”,阐明其含义及特点……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循环,能量由太阳提供,物质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耗尽呢?是因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课件呈现“碳循环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每一个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及物质名称,可设置思考题:①碳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④地球上无数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⑤尝试描述碳循环的过程。通过图片观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接着,播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碳循环的含义:碳(元素)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碳循环的范围是全球性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没有影响?你有什么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杼己见。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循环利用的含义范文6
论文关键词 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社会及循环型社会法
(一)循环型社会
所谓“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按照的观点,社会是在物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产物。从我国古代以及西方各国的词源上来看,社会一词都具有人与人相互联系、相互活动的含义。尽管对于社会一词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在社会的组成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认为它由自然环境、人和文化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破坏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故循环型社会应当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符合“循环型”理念的社会,包括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等。
循环型社会是指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原则,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都与循环利用资源的理念保持一致,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社会。循环型社会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以循环经济为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型社会的首要特征。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的承载力,合理获取能量和原材料,优化高效地利用,并通过再循环尽可能将生产加工过程中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同时循环经济还要求对污染进行全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实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工业以及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等。这些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和谐性和持久性的要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符合循环型社会的核心理念。故此,循环型社会以循环经济为其经济发展模式,并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文化和伦理等方面的支持。
(二)循环型社会法
循环型社会法是指为了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形成,明确国家(政府)、公众(社会)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的,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从事经济活动时形成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循环型法律制度规范不同于传统法律制度强调的权利本位观,它是一种由全社会来承担义务的制度规范体系,即有政府、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为共享社会、环境权益而分担义务,公平承担相关费用。这种权利义务模式将会改变传统的财产权制度和契约制度的形态。在涉及环境的问题上,所有的人都需要公平地承担相应的义务。”循环型社会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含环境容量)从事经济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环境社会关系,主要调整的对象是政府、企业与个人。循环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公众)和企业多方的努力,其中国家(政府)应起主导作用,由于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的,因此必须强调政府的扶持作用。企业(生产者)是重要的点源污染源,企业内的清洁生产和企业间的物质循环都依赖企业自觉自愿的自律行为,他们是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体,公众(社会团体)起到的是监督和参与的作用,同时因为公众是消费主体,是废弃物的最直接的生产者,同时也是面源污染的制造者,尤其是作为消费的废弃物的收集过程中无消费者的协助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也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尽相应的义务。
二、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国内有学者将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实践总结为一句话:“其思想源于美国,行动始于德国而兴于日本。”2000年12月6日日本政府制定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主要法律。对此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了解。《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的立法体例分为三章和附则,共33条。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立法目的
依据环境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就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规定基本原则;明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义务的同时,制定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和有关政策;循环型社会推进的同时,确保现在和将来国民的健康和文化生活。
(二)对重要概念的法律界定
“循环型社会”。该法中的循环型社会是指对产品的废弃物进行抑制;当产品作为循环资源利用时规定适当的循环利用方法以资促进;若不能作为循环资源利用时的适当处理方法,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减轻对社会的环境负荷的社会。“循环资源”和“废弃物”。循环资源是指废物等中可利用的部分。依据该法规定废弃物是指以下内容:废物;使用过的物品,没有使用过的废料(目前正在使用的除外),或在产品的生产、加工、维修和销售过程中,在能源供应、民用工程和建筑业、农业和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其他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残次品。
(三)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依靠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因此,该法对它们规定了应该承担的责任
国家的责任:负有制定和实施有关对策的义务,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制度规范是由政府引导的具有宏观协调功能的规范。政府主导的内涵,是指政府以市场化的、财政的手段以及非市场的行政力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动、调控和引导循环经济市场化。”地方政府除根据基本原则采取确保实现循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的对策外,根据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考虑到在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与国家职能的分工来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对于企业的责任,该法主要规定了排放者责任原则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
三、我国走循环型社会之路的必要性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资源禀赋较差,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以及环境容量不足的危机。同时,污染的产生与资源使用水平密切相关,我国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巨大的资源浪费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方式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强调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化发展、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这将会有效地解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的问题,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保障可持续发展。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原则的有力保证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实现自然资源最优利用,生产全过程生态化、清洁化,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在废弃物最少量排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具体步骤。另外,在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同时,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原则的有力保证。
(三)是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倡导以生态系统为大系统,反对局部割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提倡根据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其发展战略和政策,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关系,打通资源再利用和多次循环利用的通道,大大降低了由于资源储备状况、分布的差异带来的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能够实现区域间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及合理的经济交流、合作,有利于消除地区差别,实现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在构建循环型社会进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1)思想障碍。人们在“人类利益中心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欲求,大肆挥霍自然资源、随心所欲地向自然界排放废物;(2)体制障碍。行政管理机构“条块矛盾”始终在我国的管理设置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更是呈现多家共管、重叠管理的问题;(3)机制障碍。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机制,比如,废旧轮胎的处理可以解决旧轮胎的污染问题,但废旧轮胎处理企业在现行价格机制下不但不盈利还要赔钱,这就挫伤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4)技术和成本障碍。资源的综合利用、产品的反复使用、报废后产品的再生利用资源化,都需要技术的支撑、需要技术突破后的低成本。但是,由于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和成本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