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文1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区域经济;开发

一、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农村居民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及财政收入。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当地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都与农村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必然少不了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所以,由旅游“六要素”所带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也必然得到发展。农村居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服务与物质需求,同时也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增收,农民自身的收入增加的同时也相应促进了当地财政收入。

(二)乡村旅游能有效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升级。今年中央一号首次提及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而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融合器,第一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催生了休闲农业的全面繁荣;第二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带动旅游用品、旅游商品和房车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能拉动文化、信息、金融、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

(三)乡村旅游能提高农村就业率。农村人口的就业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及农村产业链结构上,可为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外,向乡村旅游产业转移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常会比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收入更多。因为农民在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利。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的经济发

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道路、桥梁等,而这类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公共性,它们的改善也意味着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后,农村区域内更易获得投资,投资又将吸引消费,再配合各种措施宣传,提高景点(区)知名度,如此乡村旅游可以创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圈。

(五)乡村旅游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独特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文化资源属于乡村旅游中的特色资源,相对来说,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比较持久,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乡村文化资源被开发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借助这些文化资源,乡村区域的知名度得以提升,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一)扩大区域内居民的贫富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改变农村区域原有的经济结构,即原有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受到旅游业的冲击。由于旅游业对从业者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基于区域内居民素质和能力不同,使得区域内居民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差异很大,这势必扩大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引发的较大的贫富分化,这将引起部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不满,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区域经济的风险。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区域内居民解决不了,将会交给外来投资者来经营。外来投资者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这可能会造成传统产业的消失,使那些依赖于传统产业的农村居民面临失业的危机。

(三)社会成本上升。乡村旅游者相对乡村居民而言,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会占用相应的资源,从而导致供给的减少,这样会使得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有一部分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实惠,而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社会成本上升,社会成本的上升又会导致在区域内的其他投资需要更大的支出,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扶持原则。政府部门应引导乡村区域居民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不具备旅游潜质区域内居民的开发热情,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积极的协调,以避免他们不理智行为所带来的损害;而对于具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的区域,则要积极鼓励当地居民进行有效开发,并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去。

政府还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扶持。主要包括四点:第一,由政府出资对乡村区域内居民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增强其经营乡村旅游的能力;第二,对无力投资旅游设施建设的居民,政府部门需要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相对来说,低息或贴息小额项目抵押贷款是比较合适的;第三,对刚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应考虑税费方面的优惠;第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改善乡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道路、桥梁等,为旅游开发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的原则。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不仅可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参与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参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如接待服务服务、餐饮服务等;间接参与指参与与和旅游有关联的产业活动,如养殖业、食品加工、纪念品生产等。

(三)利益分配公平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只有一部分乡村居民参与其中,而没有参与的居民也要承担社会成本的上升及旅客的打扰,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区域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区域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才能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公平分配旅游收益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四)乡村性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开发的乡村性原则要求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保持和体现乡村性特色,住宿产品和餐饮产品都要求具有当地乡村风味,其他旅游产品要求有广泛的参与性,使游客能够深入到乡村居民之中,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确保旅游资源能够不受损害或受到尽可能少的损害,以使旅游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依托,只有确保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结语: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已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反作用影响,只有坚持正确的开发原则,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才能越积极、越健康。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文3

>>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 探讨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投资担保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风险与对策 福建省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金融业增加值角度看海南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研究 河南金融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战略重点 河南省金融业集聚现状及问题研究 浅析河南省金融业现阶段的弱点和发展重点 河南安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江苏省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河南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骆波.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6).

[4]何海霞.河南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统计描述[J].科技和产业,2012,(04).

[5]张永波,程晓娟.河南省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金融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4).

[6]李雅丽.河南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1).

[7]王呈祥.论组建中原发展银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作用. http:///city/2012-12/28/c_124163348.htm2012年12月28日.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文5

国家旅游局先后推出“华夏城乡游”和“生态旅游年”,并提出以“旅游产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社区参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持“乡土化”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社区居民是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岔河村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结合当地传统彝族歌舞、服饰、建筑、饮食以及婚嫁习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发展乡村生态与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2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概况

咪依噜风情谷隶属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村委会,离南华县城北16km。共有旅游资源点196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50处,包括地文景观8处、水域风光4处、生物景观30处、天象与气候景观8处;人文旅游资源146处,包括遗址遗迹1处、建筑设施59处、旅游商品56处、人文活动30处[1]。景区共设置马鞍寨、水景房(新房子村)、三家村、起家大院、脚楼寨、丫口村、新村(彝人古寨)、七家杀猪饭、大岔河、小岔河、彝人古宴等11个旅游接待点。建停车场9个、跳歌场4个、厕所10个、文化活动室650m2、风车7台、水车7台、水碓13副、篮球场1个,村庄道路硬化6750m2,民居墙体装饰5.4万m2,畜厩搬迁改造1632m2,人畜饮水管线建设7000m。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共投入资金1760万元,建成旅游接待点11个,农家乐76户,接待游客100.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9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是开发乡村旅游前的10倍[2]。

3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现状

3.1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体

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有南华县政府、南华县旅游局、南华县环境监督局、云南大学(主要参与规划)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其中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社区居民一共12户。从访谈的结果来看,2006~2008年,岔河村至少有84户村民直接参与旅游发展。至2011年3月,除岔河人家属集体经济,只剩下12户当地村民经营6处农家乐。

3.2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内容

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内容从多元走向单一(表1),目前主要参与农家乐经营。经营农家乐的个体户参与利益分配,但没有设立公积金用于公共设施的维护、培训以及事故处理等。由于没有旅游培训、持续的政策引导、信息咨询以及公共监督等,多数农家乐均属自生自亡的经营状态。

3.3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3.3.1“农户+农户”模式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栈、早期的七家杀猪饭、丫口村彝族生态文化村都属于该种模式,由农户平均入资,然后共同分担损失和分配利益。目前仅剩丫口村彝族生态文化村保持这种参与模式,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栈4家已停业。

3.3.2“旅游个体户”模式彝人酒家、彝人客栈、七家杀猪饭目前都属于该种模式,农户单独出资经营,七家杀猪饭原本是七家联营,后来只剩周姓一家独营。目前这3家参与的内容都只涉及农家乐,还未发展到更高级的个体农庄模式。

3.3.3“集体经济”模式岔河人家形式是由岔河村村委会出资办的集体经济实体。但是在实现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建立透明的公众监督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公积金等集体管理机制等方面缺少具体的管理措施。早期的咪依噜风情谷开发政府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如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资金补助、开拓游客市场等,但是基本上属于政府“喂一口”,社区“吃一口”。但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社区参与还不够深入,地方村民自发性发展的比例很大,政府、企业、旅行社等外部介入力量很少;参与模式很简单,主要停留在个体户独资经营农家乐的模式上。

3.4社区参与调查总结

(1)咪依噜风情谷整体旅游参与意识较高,但积极参与者主要是紧靠公路的村民,而且参与的内容、项目和模式都很单一。

(2)影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为缺少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参与者文化素质以及离公路的距离等。

(3)导致出现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4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机制研究

4.1引导机制

4.1.1意识引导云南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比较偏远、信息闭塞。开展意识引导工作,一方面要引导社区居民抛弃传统的陋习恶习(如:引导村民学习如何处理人畜粪便,生产和使用沼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开创新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向他们介绍乡村社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变对乡村的负面认识。

4.1.2政策引导咪依噜风情谷的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意识和对政府的信任度非常高,如果政府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能够使社区的旅游呈规模化发展趋势。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的休闲娱乐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政策主要倾向农家乐项目发展,造成吸引力下降,成为旅游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制定多样化的倾斜政策,如重点资金支持“围猎”、“果园自助采摘”等休闲娱乐产品,就可以维持整个风情谷旅游项目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

4.1.3资金引导政府把过多资金用于“风情谷大门”“咪依噜传说壁画”绘制等形象工程设施上,资金的使用没有对社区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而且实践证明,只是靠政府直接经济补助的“输血”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困难的局面。咪依噜风情谷整体经济比较落后,政府除了直接的财政支持,最重要的是引导外地企业投资当地旅游事业,把当地的土地、植物、河流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股本,鼓励社区与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

4.1.4信息引导由于长期的交通闭塞和信息不畅,村民和地方政府对政府政策和行业信息等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政府应该引导村民收看一些新闻类、旅游类、致富类等节目。还应建立专门的学习室,指导村民了解《彝山寨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楚雄彝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管理规定》、《楚雄市“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楚雄市“农家乐”分布示意图》、《楚雄市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等政策。

4.2决策机制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决策机制包括参与主体对是否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旅游发展中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等方面做出抉择的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可以确保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正当权益,如果社区居民不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将很难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旅游的利益[3]。

4.2.1决策支持咪依噜风情谷早期旅游发展是“内生+外生”模式[4],当时政府部门在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开拓策划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但是2008年以来,社区参与发展的模式逐步发生变化,到2011年已经完全走向“内生式”发展。因此社区急需选举有能力、有才干、积极活跃的村民代表,形成一个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如果以后岔河村与这些组织合作)也可以加入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采取村民代表和村委会人数各半的选举方法,以防止决策过程中出现“内控”,达到公平、客观。

4.2.2决策咨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性质的决策咨询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公共决策系统。目前咪依噜风情谷应邀请云南大学旅游专业领域专家和学者、南华县旅游局和环境监督局、岔河村村委会等组成一个“半官方”决策咨询系统,动态探讨旅游开发的定位、设计与规划、旅游产品营销以及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等。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今后还需借助农村扶贫发展基金会、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以及企业等组织提供的信息,构成一个讯息全面的咨询系统。

4.2.3决策评价目前咪依噜风情谷已经通过《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指标体系对社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和评价,但是社区发展旅游的利益是多方面的,由于旅游的发展,风情谷在环境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农家乐垃圾成堆、污水乱排等。结合社区现实状况,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应该包括旅游经济效益评价、环境效益评价、文化影响评价以及生态影响评价。

4.2.4决策反馈建立一个完善的决策反馈系统,更能体现以社区参与者的公众利益为中心,更加透明,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各种发展协议,否则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成为旅游发展中的障碍。咪依噜风情谷以各村寨权威人物为核心,成立“旅游发展讨论小组”,向旅游发展委员会表达村民的各种建议和利益要求。

4.3利益保障机制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利益保障机制指各种利益相关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而进行利益维护的机制,主要涉及利益表达、利益分配以及利益补偿3方面。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可以协调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5],推动社区乡村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4.3.1利益表达由于彝族社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需要以村委会作为中间协调,听取社区村民和社区外其它参与者的利益表达,协调多方参与者的利益需求。此外,还应形成参与者自下而上表达和自上而下反馈的双向利益表达机制[6],使参与者提出的利益要求得到有效的处理。当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旅游发展讨论小组”表达自己参与旅游的意愿。

4.3.2利益分配利益分配主要涉及旅游收益分配、就业和培训机会的获取等。目前咪依噜风情谷的主要受益分配形式就是农户自主经营获得利润,或村民参与农家乐服务获得工资,利益分配形式比较单一。如果日后当地旅游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还可以建立公积金、公益金、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7]。社区居民获得利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参与旅游就业,但是目前岔河村大部分村民还未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要恢复旅游项目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的旅游就业参与机会。咪依噜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知识讲座、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培训等形式发展一支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立一批乡村旅游带头发展人。

4.3.3利益补偿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公共用地与村民个人利益发生冲突,造成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一些被占用土地而又没有能够参与旅游利益分享的居民暗自对村委会及其上级政府部门感到不满,因此对征地补偿、拆迁安置补偿等制度应加以完善并且落实实施。

4.4监督评估机制咪依噜风情谷的监督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社区环境卫生和“岔河人家”集体经济实体的跟踪监督。目前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出现环境问题,各村应迅速成立卫生检查小组负责防止垃圾乱倒和污水乱排的监督工作,保持良好的村容村貌。另外对“岔河人家”这个集体经济实体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人员裁聘以及效益分配等各方面实施综合监督和考核,使其充分体现该经济实体的“集体”性质。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范文6

绪论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编制体系,这也导致了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五花八门,为此,本文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梳理出较为普遍接受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希望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文本内容获取

本文在山大文景旅游规划院共收集到13篇乡村旅游规划文本,分别为《祁县修善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河湾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闫漫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车南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洛池渠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佳县木头峪景区旅游详细规划》、《平顺县底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祁县西建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王莽岭景区锡崖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忻府区鸦儿坑民俗村旅游总体规划》。笔者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目录复制到1个word文档,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对word文档进行了预处理,将文档中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资源SWOT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统一改为“旅游资源评价”;将“分区与节点”、“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统一改为“分区规划”;并将涉及村名的词语进行去村名处理,然后将修正后的文档另存为词频分析软件能够识别的.txt文件,并采用了ROST Word Parser软件分别对修正后的.txt文档进行内容分析。运用软件的过滤功能,过滤无关词汇,获得规划文本的高频特征词表及其频次。

(三)规划文本内容分析结果(见表1)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频特征词反映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符合RMP理论,即注重资源挖掘、市场分析与定位和产品体系构建。本文研究发现,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主要将乡村作为景区,按照总规+详规的体系进行编制,详规内容主要涉及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规划,这也避免了按照总规、控规、详规的编制顺序造成的费时费力问题,也避免了各规划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旅游者,还要考虑乡村居民原有农业产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中应融入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相关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在参考了《旅游规划通则》、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总规、控规、祥规)的要求进行融合,并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将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框架体系概括如下。

(1)规划总则;(2)旅游发展背景条件分析;(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4)发展目标与规划定位;(5)空间布局与规划分区;(6)旅游产品体系规划;(7)市场分析与营销规划;(8)道路系统与游线组织规划;(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0)乡村旅游服务要素及附属设施规划;(11)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12)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13)重点项目景观设计规划;(14)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技术指标;(15)项目投资与建设时序。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