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范文1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比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5页)
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比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 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区块链 比特币 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人力资源;问题;优化措施
1引言
“区块链”技术目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块链”技术由于去中心化和数据加密等技术的运用,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其对于各领域的信息保存和信息核实作用巨大。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人员也积极进行探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最大的阻碍来自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且工作效率低下,来自图书馆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够统计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图书馆相关管理层提供参考数据。而应用“区块链”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图书馆负责人的数据需求,因此,“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被广泛运用且取得的效果显著。
2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
目前,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层也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解决方案的基础数据并不准确,因此,制定的许多方案并没有落地,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1]。目前,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以及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而福利待遇无法满足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而根本原因是管理层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没有针对目前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对人员进行有效安排。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进一步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工作效率低下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是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2]。在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之下,也无法制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激励制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因循守旧,难以实现突破,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图书馆管理层目前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在数据收集时候有心无力,相关部门没有条件提供真实的数据,因此导致管理层无法针对数据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是图书馆新进人才的招聘,由于面试者存在学历或工作履历不真实等问题,图书馆所招募的人员很有可能不符合图书馆的管理要求;第二是图书馆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实。落实以上2个方面,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所面临的痛点问题[3]。
3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第三,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3.1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图书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的相关资源释放不到位,同时,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落后,所以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和员工成长都无法得到保障。许多管理者对于图书馆人力资源不重视,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跟进,再加上图书馆在岗位设置的过程中人口年龄普遍较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足,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难以提升[4]。目前,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将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筛选,进一步地提升优秀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针对不符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相关人员,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且进行更换。
3.2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
图书馆在人员岗位设置上一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目前图书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很多图书馆现有人员无法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要求;第二,图书馆在人员的岗位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许多岗位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资源闲置,而且这些人不仅不能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图书馆人员的岗位进行合理设置[5]。
3.3图书馆人员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
没有科学、合理且健全的激励制度,极易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目前,图书馆所应用的管理制度仍非常传统,但部分管理者认识到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打造符合现代化科技要求的图书馆。因此,在新进人员的招募上,图书馆也进一步给出较高的薪资待遇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不仅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强化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4“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6]。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很多的行业都得到普遍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存储、加密算法以及去中心化功能能够为行业提供最准确的数据,能够减少行业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大量精力,有效甄别应聘者的学历和资质,从而为许多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便利。
5“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第三,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5.1“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运用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而且可以运用在图书馆的图书馆藏管理上,根据目前图书馆真实的馆藏情况,相关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且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各个工作细节进行记录。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数据存储功能,相关人员无法针对“区块链”所记录的内容进行更改,因此,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7]。这些数据结合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从而针对表现优越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工作人员的入馆,不仅能够提升图书馆的活力,能够带来更加多元的想法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且能够进一步地带动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目前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并不健全,很多应聘人员的学历和工作履历不符合要求。“区块链”技术由于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其真实地记录了应聘人员的相关工作履历和真实的学历,能够为图书馆招聘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避免招募到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图书馆人员招聘工作的效率。在“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确实解决了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之下,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清晰地看到图书馆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针对没有认真完成岗位职责的员工,及时安排人力资源相关人员进行约谈,及时地解决员工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针对员工效率低下的问题,及时记录在册,为后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实践支持,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8]。
5.2“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岗位设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记录图书馆馆藏的具体明细,根据所记录的真实数据,能够针对图书馆的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的岗位设置。对于超编的部门要进行及时梳理,针对工作效率低下且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管理需求的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更替。同时,对于缺编的部门,要及时地进行人员招聘,及时地进行岗位补充。通过“区块链”技术所反馈出来的真实数据,就能够有效地设置岗位,能够有效地激发各个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层的整体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只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够切实地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高质量的规划可以结合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进行岗位设置和人员设置,并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一旦发现问题,便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设置图书馆各岗位职责,其不仅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岗位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加之进一步地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进一步地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保障图书馆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
5.3“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则无法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工作效率低下时,图书馆管理工作将难以维持。“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为图书馆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效且全面的数据支撑。在图书馆激励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3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第二个原则是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中心;第三个原则是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制定激励制度。第一方面,以读者为中心,“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图书馆所有读者的相关阅读数据,并且能够通过相关阅读数据的分析,对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画像。由此,图书馆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地促进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塑造。第二方面,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中心,“区块链”技术能够结合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历程,针对不同员工给出不同的考核结果和激励制度,其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而且所制定的激励制度和考核标准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使得员工对于激励制度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第三方面,结合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来制定激励制度,针对不同岗位的绩效标准,结合员工的工作数据,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从而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激励制度[9]。
6“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应用的意义
“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广泛且意义重大。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针对图书馆的馆藏数据进行精准记录,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真实数据参考。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人才招聘环节的真实性,招募到符合图书馆需求的人才[10]。同时,能够使得图书馆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人员了解到现有员工的真实工作情况,并且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制定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和激励制度,进一步制定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培训制度,从而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是必然的,这是时展下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务必利用好“区块链”技术,严格地记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相关履历,为整体的人力资源提供精准的数据,建立健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信用体系,从而简化工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相关人员结合“区块链”所提供的参考数据,进一步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细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落到实处,使得相关管理层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加资源投入。
7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也运用到了各行各业,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过往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传统且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痛点。一方面,解决了人才招募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文章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运用展开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建设性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忠林,王玲.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8(6):110-112.
【2】周静.区块链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机构知识库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0,50(2):118-122.
【3】孙清玉,梁美宏,胡晓辉.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数据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7):49-52.
【4】刘红.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安全存储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8,40(5):104-107.
【5】鲍远芳,王涛.互联网环境下“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7(2):111-113.
【6】任薇薇.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开放获取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5):22-26.
【7】陈小平.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1):66-71.
【8】曾子明,秦思琪.去中心化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管理体系[J].情报科学,2018,36(1):11-15+60.
【9】彭文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9(7):15-17.
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创新
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而言,在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应注重对数据的充分应用,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针对建设工程的数据可以使用专项的大数据技术,由此,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中,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可以说为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处理效率能够提到显著的提升效用。因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理念上和手段上要同时进行创新,充分践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体系。
1数据收集与数据建模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管理
1.1数据收集与处理。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对其进行高效的收集与整理。而在进行实际的数据管理时,管理人员则要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在实际的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以板式可装配式建筑为例,在施工时会涉及到较多的施工内容,每一个施工内容都会产生想要的数据,包括叠合墙板、复合墙板参数以及各种施工工艺的参数要求等,在进行施工之前,就要对上述参数进行细化收集与整理,并形成专项施工方案。而针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可知,管理人员需要对大数据的存储、集成技术进行应用,分析和处理各类建筑工程项目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而对未来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知,还需要加强对虚拟社区数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其次,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时,管理人员应将大数据技术与建筑工程项目的目标规划、目标控制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联系在一起,确保深化大数据技术与建筑工程项目的结合度。最后,工程管理人员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应关注数据管理需求,并将其与工程项目相对接,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数据技术进行积极创新,以取得标志性管理成果。1.2建立基础数据模型。在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数据处理时,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积极的构建基础数据模型,以此来帮助工程管理人员获得管理工作的科学参考。在基础数据模型下,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掌握项目相关信息,并探寻其中的规律。在构建基础数据模型时,工作人员需要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对数据信息进行提炼与整合,且要关注数据信息与工程项目管理条目以及工程项目施工之间的实际连接,要借助基础数据模型展示出建筑工程项目的一般特征。常规的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工作需要掌握一般性内容,即设计建造参数、实际建造进度、建造费用、后期维保,在构建基础数据模型时,要对上述每一个分项要素进行专项模型构建,同时要对模型进行整合,形成集成化的模型结构,确保既能够展示出若干细分条目,又能够体现出各种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在细分条目下,管理人员可以借助拓扑学原理,构建蛛网状数据结构模型,形成分布式的大数据模型结构,确保工程基础信息完成,并有序的对相关信息进行罗列,为工程管理人员的使用提供便利。
2大数据决策、大数据集群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管理
2.1大数据决策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转型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当前大数据背景可以看作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机遇。管理人员需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应用,以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转型。在现阶段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主要倾向于对云计算技术、智能物联技术、移动互通技术等进行应用,在上述技术的支持下,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对现场施工、材料采购以及施工人员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的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管理人员认识到存在的诸多影响施工与管理决策的复杂因素,因而,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时,也要考虑建筑工程项目在大数据判断与预测结果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差,由此需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大数据决策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在应用大数据决策技术时,在诸多方面可以彰显效益,在最初的工程项目方案的讨论与改进阶段可以使用大数据决策技术,在工程项目后期维护和运营阶段可以使用大数据决策技术,在项目施工合同的订立和执行阶段也可以使用大数据决策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充分借助大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2.2大数据集群智能技术。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知,智能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管理人员要善于采取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即大数据集群智能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在大数据集群智能技术的支持下,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跨时空范围的数字化管理,且能够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在未来的智能化建筑工地中,可以将施工现场看做是由多个供应链连接、多种制造产业组合的集成化装配现场,因而在进行建设工程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做到各个环节的协同管理。在施工现场管理活动中,可以应用的现代化技术较多,包括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大规模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RFID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以更高频率的获取施工现场数据资料,彰显效益,提高质量。
3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管理
在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中,出现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即区块链大数据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数据信息的网络传输效率与网络传输安全。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积极的对区块链大数据技术进行应用,具体包括加密算法、点对点传输以及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等,在上述技术的应用下,能够有效的对数据安全问题进行规避。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应关注以下问题:管理人员应首先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模型架构进行搭建,确保后续工程管理活动有数字化的管理支撑。接着,区块链大数据技术本身具有不可追溯、不可篡改以及不可伪造等特性,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对原始数据、文件、图片等重要资料进行备份。最后,在应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时,管理人员应构建完善的激励与共识管理机制,从建筑工程项目的有序以及顺利进行角度出发,对区块链大数据技术进行自适应性应用。建筑工程项目的未来管理活动将更加关注数据安全性,因而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将作为重点研究课题,管理人员则要不断加强应用实践,获得更加丰富的应用经验。
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内部审计;转型
1“互联网+”的涵义及特征
“互联网+”是一个企业技术、产品、用户、企业价值链、市场等整个商业生态的融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互联网+”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作为技术依赖与支撑,进行“卖产品、聚粉丝、建平台”,层级深入,颠覆传统市场思维。“互联网+”的精髓在于:用户思维。即在“互联网+”下,企业考虑的应该是用户想不想要、需不需要,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由用户启动产品和技术发展,并且实施快速更新换代,实现免费服务和增值服务;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互联网+”致力于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人为本,倡导以个性化客户需求为导向;尊重人性。正如“互联网+”的用户思维一样,敬畏个人体验,重视个人创造性发挥。在这样的理解下,才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集成和优化。“互联网+”的六大特征在于:跨界融合、用户至上、颠覆创新、大数据化、平台发展和智能一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该如何转型?“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颠覆在于用户思维,那么站在内部审计的角度,就需要我们提供的审计服务要以用户(企业)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给不同的报告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审计报告重点,增强用户的审计服务体验,服务于用户价值的提升,借助信息的大数据化,对审计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用,提供“贴身”的审计服务。
2“互联网+”背景下内部审计的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审计的作用已日益凸显。像大数据、区块链这些“互联网+”的时代产物也严重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内部审计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1)“互联网+”促使内部审计定位转换。一直以来,审计和会计的关系被外界人理解认为是对立的,就好像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会计做假账,审计查假账。尤其是内审,因为和会计部门同处于一个组织内部,大家往往把内部审计作为会计的对立面来看待,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片面的停留在会计“监督”上,这样的意识无形中深化了会计对审计人员的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不管是审计还是会计,其实都是企业组织的一部分,共同目标都是服务于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内部审计主要承担着确认和咨询两大职能。确认是独立评估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对收集的证据进行的客观检查。咨询则是指提供咨询建议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当内部审计的定位从传统的“会计监督”转型为“组织价值增值”后,企业内部的治理层和管理层也因此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成效,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从业务的协同广度也最大程度的获得了财务及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长此以往,在这种良性循环机制的推动下,内部审计部门也会更加有效地发挥其职能,为企业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范文6
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有效、全方位、方便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2015年,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至此,普惠金融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普惠金融需要具备四个内生要求: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全面性和商业可持续性。据此可得,普惠金融是一N市场,如何提高效率问题,也成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首要目标。
自2011年以来,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结合,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成长,金融数字化的理念越来越被各国金融业所推崇。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使用金融数字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它包括通过部署数字手段,为金融缺失或不足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匹配他们的需求,对客户而言成本可负担,对提供商而言商业可持续。数字普惠金融涵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电子货币、付费卡以及常规银行账户等。到目前为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化,典型模式为网络银行、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等。此阶段的普惠金融往往依赖于银行的支付系统,所以普惠的覆盖面仍然有限。第二阶段是融入金融科技进行金融业的数字化创新,此阶段大量依赖于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等技术驱动,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从而解决实际场景需要。
从目前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已然成为实现低成本、覆盖广、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服务覆盖范围广泛化、客户群体大众化、风险管理数据化。
八项高级原则的具体解读
《原则》中强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两大基本主题便是创新和风险。我们从数字技术推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和如何控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度解读八项原则,梳理我国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实践情况。
数字技术推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型技术,可以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扩大服务半径、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做好风险甄别和控制工作。具体来说,以下几个金融领域享受着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技术红利。
互联网支付。狭义的互联网支付一般指第三方支付,是非金融机构支付。在普惠金融中互联网支付是目前在我国受数字技术推动变革最广最深的一个领域。目前运用在互联网支付上的主要数字技术有NCF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以及指纹支付。这些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第三方支付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支付系统的格局,并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颠覆性的革命。近年的互联网技术革新,互联网支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支付功能,而是衍化到理财、征信、托管、融资等金融领域。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将步入“无现金社会”时代,实现深刻的社会变革。
以支付宝为例,起先支付宝运用担保交易来解决买卖双方的信用问题,后来运用快捷支付解决支付繁琐问题。近几年来的声波、二维码以及指纹支付的推行,彻底解决了POS机无法覆盖的小微企业商家,使得支付受众面基本覆盖。与此同时,支付宝运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满足了大量的用户交易需求,目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支付宝单笔支付成本已经降到2分钱。另外,2016年“双十一”期间,支付宝收到800万个电话或咨询,97.5%均由人工智能完成,同期推出的VRpay虚拟实现支付更是对互联网支付的又一大数字技术革新。同时,支付宝已经从支付工具成功转型为生活工具,应对医疗、城市交通、生活服务、签证办理等领域,数字技术能有效分析和解决实际场景,满足客户需求。
小额信贷。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起点,如今,数字技术从两大方面促进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方面传统金融行业(主要指银行类金融机构)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拓展信贷渠道。具体来说:一是针对小微企业,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各种多功能集一身的卡类业务,方便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进行贷款申请和还贷业务,将原本线下的业务基本线上化。主要有节约融资房贷成本、降低风险等优势。二是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个人消费信贷主要分为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目前我国几大商业银行纷纷利用自身数据优势,拓展渠道和场景,提供消费者各类消费信贷。比如招商银行入股滴滴出行,与其在资本、支付结算和信贷方面全面合作,大大拓宽了支付业务和消费信贷渠道。
第二方面是纯网络银行的信贷。纯网络银行主要包括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网商银行相比于传统银行来说,由于存在电商本身具有的数据优势,所以会更注重运用数据挖掘以及模型开发,而且随之引进的云计算和机器学习,更为业务的拓展、数据的分析挖掘以及精准定位风险带来了技术革新。除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之外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还可以让金融机构关注到长尾市场。长尾市场简而言之就是排除流行聚焦后,让原本看来是“鸡肋”的市场,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原来传统企业的“渠道为王”转变为“流量为王”,提供低成本的产品以及高效发掘市场信息,创造出繁荣的长尾市场。如今,蚂蚁小贷、京东白条、腾讯微贷使得贷款的受众面大大增加,在网商银行上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远远超过了传统银行的贷款规模。P2P网络借贷和网络众筹则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且具有争议的小额信贷模式。P2P平台结合了理财与借贷,采用“点对点”模式运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作为支撑,充分补充小微企业贷款难以及个人理财产品缺乏的市场空白。网络众筹主要基于数字科技,通过互联网向大众募集创业企业早期资金的一种行为,具有门槛低、多样性的特点,是普惠金融中重要的创新之一。网络众筹虽然发展规模远不及P2P网络借贷,但是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尤其是最近革新的区块链技术给众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运用区块链能给众筹带来三大好处:建立合适透明的标准;易于管理和注册众筹股份;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靠度。
保险业。数字化技术使得保险业突破了传统保险业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保险产品销售和服务渠道的数字化,如今大部分的保险公司都开拓了以线上营销作为保险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从官网直销和移动端销售双管齐下,大大扩展了与客户的触达渠道,普及了客户对保险的认识,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所革新的更简易明了的产品和高效的投保方式,加大了客户投保的覆盖面。
第二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兴数字化保险机构,这些新兴的数字化保险通过数字化创新,使得保险服务小额化,同时具有普及性、易得性,主要类型有类似蚂蚁金服的第三方保险平台,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为大量的投保人进行风险定价,将保费降至几元甚至更低,大大降低了投保门槛。目前也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安心保险、易安保险四家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这四家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基本没有线下销售团队和分支机构,全部依赖于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场景平台,开发创新出具有“碎片化、定制化、场景化”的在线保险产品。另外还有数字化的互助保险组织,在原来互助保险组织基础上,仍然秉持著“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运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将互联网共享开放的理念融入互助保险组织。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数字化互助保险组织多用于慈善、公益,往往不以盈利为目的,筹措互助资金,较为形成规模的有e互助、夸克联盟、抗癌公社等。
第三方面,数字化保险产品方面的大量创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保险产品充分数字化,不仅形成了许多投资门槛低、种类丰富的保险产品,还打破了许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大丰富了险种,像最近被列入热议的雾霾险、高温险、熊孩子险等。正是因为数字化保险在产品、销售、服务上不断创新、普及大众,所以数字化保险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平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创新与风险
数字技术虽然给互联网支付、小额信贷、保险业带来了极大的数字红利,但同时其中的各种风险不容忽略,具体包括信用风险、信息风险、系统风险等。
根据《原则》,除了倡导各国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创新和发展,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和业务种类,同时还需要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完善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消费者,不断加强消费者重视数字技术和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做到实时监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实时报告,从而达到控制数字普惠金融潜在风险的目的。如今,运用数字技术而达到监测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模式主要如下几个。
客户身份识别。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已经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融入金融科技的数字化创新。在金融科技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KYC(Kn o w Yo u rCustomer),除了在金融创新方面需运用这一重要原则,在金融监管方面也需要做到了解客户信息,确保金融运行安全。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和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落后于普惠金融创新,尤其是传统监管多采取分业式监管,过分强调事前监管,这在普惠金融的推行过程中不能做到普及性监管,覆盖面过小,而且成本过高。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大量运用了数字技术,具有隐蔽性、虚拟性、高度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如何精确定位客户的风险变得尤其重要。人脸识别、远程视频录制、指纹识别的引进,使得客户身份识别具有可操作性,也使得监管业务变得更高效、便捷、普惠。将客户的身份识别技术和网上、手机客户端相连接,有利于实时监管和控制风险,从而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征信体系。在如今的信用社会,征信已经成为金融发展体系中最基础的重要环节。而数字化征信系统是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学习和身份识别等数字技术,在采集大数据的同时,进行识别和描绘征信对象。数字化征信系统的主要优势是评估准确、及时、识别能力强。目前,我国主要征信机构仍然以大数据为主,互联网数据主要来源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数据;搜索引擎提供的浏览数据;微信、微博、QQ相关社交数据,结构化数据征信在我国的运用已经比较成熟。生物识别、机器学习已经展开了一定的运用,面对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信用产品多元化,应用场景丰富化,数字技术的征信系统的建立有利于立体化、形象化、精准化地分析客户信用,从而进行信用管理。
自我监管体系以及法律监管框架。数字普惠金融中的监管途径主要可以分为自我监管约束体系和法律框架约束体系,其中自我监管约束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信用风险防范和信息安全风险防范。对于信用风险防范,可以利用场景化借贷,控制额度以及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和云计算来进行自我风险规避;对于信息安全风险防范,可以通过多元化发展形成风险防范的闭环,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安全和压力测试进行自我规制。法律监管框架则是平衡普惠金融风险和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前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法律框架可以从基础法律体系、金融法律体系、行业市场政策三个方面进行配套创新。在普惠金融的立法方面,美国已经处于世界成熟行列。美国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法治原则,不断修订立法,保护普惠金融市场发展,其中《社会再投资法》《公平信用报告法》《联邦存款保险法》起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作用。
因此,我国要构建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框架,必须注意数字技术带来的技术风险和普惠金融本身存在的风险,从而构建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明确区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责和定位,并充分保证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总结
目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有3个原因:(1)互联网和移动网相关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使得数字金融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2)利用手机网络终端替代传统的物理网点使得服务成本大幅度降低;(3)通讯设备普及和金融服务业推广,加深了消费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同感。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数字技术红利,我国可以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加大对数字普惠的教育和宣传,充分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从而提升消费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信任等角度出发,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从各个方面推动普惠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