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1

1、污染型企业向农村快速转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临沂市大型的污染型产业从市里向农村和郊区转移。一些农村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获得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不断承接和引进污染型产业。短期来看,这些企业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但长远来看,对当地的农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农业方面的不合理利用为使农业提质增产,氮肥的增加、化肥的使用,在应用程序中中,12.5%—45%的氮元素无法被农作物吸收,随着雨水冲入河流和地下水,地下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其次,农村多用地膜来增加温度以增加产量,长期使用的塑料温室和塑料薄膜覆盖,致使塑料薄膜不容易分解,残留地膜长期积累在土壤中,土壤的结构和培育线被摧毁,将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再者,农村焚烧农作物秸秆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燃烧烟雾造成低能见度,严重引起了威胁交通安全。

3、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临沂市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广泛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占指导地位,仍是资源掠夺性开发,过度利用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大多数乡镇工业的落后生产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更是灾难性。此外,滥挖矿产资源,使得许多偏僻的山区也难逃劫数。

4、环保意识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环境保护认识肤浅,只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目前临沂市广大农村大多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推开下水道和垃圾无序,苍蝇到处飞的现象。和城市系统、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而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滞后。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在环境的整治和保护下,各级政府应结合农村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确保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规则。惩罚违法行为,加强监督检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所以政策生效。

2、发展高校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临沂市全面组织以沼气为纽带的高校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推行猪—沼—果等种养结合模式,进行“三沼”综合利用。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避免药物和重金属残留,还可以降低农业成本能,也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同时,还可以死促进粪便污水的有机转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压力,便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健全机构完善设施针对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低,环保意识观念较差等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的环保宣传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媒体、广告等传播工具或开展环保活动,实行各种奖惩制度,深化农村群众对环保的认识,号召大家从小事做起,植树造林,少用一次性筷子等,其次,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与农村生产发展相适应。

三、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2

Abstract: the Shaanxi province is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ollution, through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pointed out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way of lif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legal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农村 生态环境 路径

Keywords: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ath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雯雯,女,1987年2月出生,陕西咸阳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硕士研究生在读

第二作者:尹洁,女,1963年9月出生;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引言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陕西省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和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农村地区迅速崛起。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城镇工业的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如果不能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势必影响我省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制约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污染

(1)化肥污染。据调查统计,部分农民为了追求农业产量,陕西省农村地区普遍过量施用化肥。伴随着化肥的低利用、高流失率,过量的化肥通过挥发、淋溶污染大气、土壤与水体,使突然中残留了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结构和功能。

(2)农膜污染。陕西省每年每公顷使用的农膜量大概150千克,假若没有充分使用,产生的残膜量将会与使用年限成正比,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才能在自然界完全降解。尤其是残膜不利于土壤的翻耕,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将会受到分解出的有害物质所影响。

2.2 生活污染

陕西省每年会产生约100万吨的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在排放过程中未作任何有效的处理,而是随意地排放到河流沟渠、水池河道等水体中,严重恶化了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陕西省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的垃圾台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由此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和堆放。

2.3轻工业和畜牧业污染

截止到2006年初,陕西省乡镇企业总数已达90.57万个1。由于污染物的无序排放,经济管理水平低下、技术落后、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布局分布不合理的小化工厂和小冶炼厂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质问题,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最大污染源。由于乡间基础设施落后,和污水处理一样,几乎全部的禽畜粪便都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出场外,流至乡间。

三、陕西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

3.1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为止,我国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已初步形成体系。然而,细看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不难发现,法律保障机制的弱化性已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表现出来。所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条例与配套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3.2加强环境监测体系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定期公布全省农村环境状况。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进行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估,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3.3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2008 年国家财政安排 5 亿元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方式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乡镇示范村的建设2。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投资,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资金增加,逐步建立财政支持农业投资多元化,形成社会主义新投资的体系引导。

3.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目前,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政府要加大环保宣传,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潜移默化地灌输环保理念,让农民群众自觉地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四、结语

陕西省农村生态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求资源环境、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所以低碳农业是陕西省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农业不仅可以促进陕西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有效途径。

要想使陕西省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就必须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调动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媒体等各种要素,通过以城带乡、示范引导等多种手段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达到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陕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化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分析,2010(15)

[2]陈希勇.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出路分析[J].农村经济,2010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生态;信用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批准项目编号:HJ200797)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什么是金融生态?韩平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从此定义引申,农村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农村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既包括了外部因素(如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农村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内部结构及运行主体、组织行为、机制、产品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并且这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去努力,其中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现入,包括装备、机械化以及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20万亿元。而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总体经济效益还不高。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光靠财政的资金支持是不够的,而农户自身的积累又比较缓慢,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有金融来支持,组织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一项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的工作。然而,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却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解决其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1、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金融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意味着具有完善的法律、信用、担保及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的法律有利于对金融债权的保护,防范利用虚假财务信息进行金融诈骗,有效防范了债务人逃废债行为,降低银行经营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壮大金融机构实力,实现金融业又快又好地发展,金融生态环境越好,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越快,质量越高。

2、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吸引外部资金流入。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提升农村金融资源聚集能力,形成良好的资金洼地效应。这一点在很多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得到验证。如山东德州市齐河县信用示范点的成功运营就表明了这一路径的正确性。齐河是山东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前些年,该县面临着金融资源短缺的状况,为吸引资金的流入,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连续5年持续强化和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全县信贷市场发展迅速,农民的诚信和风险意识全面提高,农户主动还款率达90%以上,广大农民获得贷款的门槛明显降低,各项贷款增幅2005年以来始终位于德州市前列,2008年更是高达23.5%,高于德州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外部融资同比增长25%,资金洼地效应不断显现。

3、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消费,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般来说,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是三大支柱:一是进出口贸易;二是投资;三是消费。长期以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前两个,即投资和对外贸易。而另一个支柱即消费这一块,特别是农村消费长期增长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不足。现在我们仍有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需求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农民的收入上不去,另一个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消费的增长,这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进步,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城乡统筹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又处于金融生态的末梢,对整个金融生态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农村金融提供连续持久的支持。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重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生态环境,有效发挥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当前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大力发挥。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以及金融要素的发育水平上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行政力量介入普遍,使得农村金融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弱势部位,农村金融服务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作为一个产业的成熟程度仍然偏低,社会金融意识不足、市场总体规模偏小、金融创新能力有限、高端增值产品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

1、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普遍来看,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中小企业与农村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底子薄、经营效益不稳定等特征,大部分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饱和度高,竞争力不强,易产生违约风险,导致信贷不良和沉淀。再加上农业本身是微利产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农民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导致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难以真实掌握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目前的征信体系只能对在金融机构有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的情况进行查询,对没有贷款的企业和个人没有建立信用档案。并且与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相互之间不能共享,缺少完善的企业个人资信系统,造成了金融机构对企业、个人的信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使得审批时间较长,有时还延误了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好时机。

3、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一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存在贷到款就不打算还的心理。还有一些贷款户靠套取银行资金、假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废、悬空银行债权;还有些企业随意变更贷款用途,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从而使金融机构普遍产生惧贷和慎贷心理。

4、农村金融担保机构不健全,贷款担保难。农村金融担保机构不健全,办理抵押担保的手续繁杂、时间长、收费高,很难满足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以村民为农民提供担保的主体,多数村民因害怕承担连带责任而拒绝为其他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房产抵押贷款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使得农村贷款担保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贷款风险加大,打击了投放资金的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口:信用环境建设

1、加大宣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构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体系。一方面动员各种媒体加强改善金融生态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争取社会各方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开展诚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宣传“诚信应成为每个公民、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的基本准则”的理念,让社会每个成员都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2、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造配套机制和有利条件。各乡(镇)、村要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目标,落实创建措施,齐抓共管。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为创建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设,研究信用评定的科学标准和专业手段,创新农户信用评价模式,提高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构建农村金融生态考核约束机制。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以良好的政府信用带动社会诚信建设。

3、构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信用体系。一是要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人民银行已经建立的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将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情况录入到系统之中,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联网查询;二是大力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将各信用单位和个人名单张榜公示,奖惩分明并将评定结果与信贷挂钩。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及个人,要实施政策激励,加大对其贷款、授信、利率等方面的优惠力度,使其从中受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对信用建设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取消相关的优惠,及时体现奖惩;三是要建立打击破坏社会信用行为的联动机制,突出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和司法手段,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整合工商、税收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债的个人和企业”定期通报制度,在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及信贷投放等方面对黑名单企业和个人实施联合制裁,使失信者寸步难行,达到减少和控制失信行为的目的,推动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

4、加快农民贷款担保机构的组建推广,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要发挥政府、担保公司、银行等多方力量,建立起多层次、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由财政部门牵头建立担保基金,支持各类资本设立农村担保机构,同时大力培育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农村不动产抵押登记和交易制度,为农村信贷化解风险。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芝,袁世伟.重塑农村金融体制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6.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4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已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而我国的绝大部分资源均在农村,农民也是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要实现“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长远目标a,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否搞好又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搞好新时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并配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题和谐发展,在新农村城镇建设中,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融为一体,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明确工作任务

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到当前政府的指导工作当中去。必须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保护的迫切性,加强村镇干部领导,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责任到人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建议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发改、国土、建设、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明确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定期开展与各部门单位协调、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并对当地生态环境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规划及对相应的实施方案进行完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系统的工程。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协调,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职责,以增强工作效率。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城镇建设工程,未雨绸缪,做好规划,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提高调洪蓄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湿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开发利用水资源,应优先保障生活饮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加强森林、草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生态状况、环境容量、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合理引导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即解决农村能源需求,有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绝大部分农村居民都是通过电视节目、收音机等媒介了解到一些环境保护知识、信息。政府部门应通过使用电视、广播、报刊,还有对乡镇以下的行政村开设环境宣传专栏,以及对学校学生发放环境保护宣传手册进行教育指导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保护环境知识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以点到面,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的目的,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各项知识,来增强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加大建设生态环境力度及文化氛围,政府部门每年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创新活动,使农民积极和自觉的投入到保护农村环境行动中,今后政府部门单位要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与消费形式,塑造珍爱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也可以利用报刊、书籍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上对他们的影响,利用小广播对居民进行政策、法规、事件宣传、教育的做法;另外,环境保护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各种渠道推广实施农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创新活动和多方面收集农民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工作制定与实施推广,尊重并保障农民的权益[3]。

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办法

农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农业的兴衰。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就是农业,所以农业既有着自然的属性,又与经济息息相关,当然,农业的基础是自然再生产,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所以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构建农村生态环境。如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目前整个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研究制定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办法,可以把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工作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污染严重一票否决制,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4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各级政府应设置部分资金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关键用于水源地保护、改善水质以及卫生监测;统一厕所、生活废水、垃圾管理;处理畜禽、水产问题;处理毁坏的土壤;设立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多种形式,指导社会资金进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利用市场杠杆作用,同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研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投资、税收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还可以在有条件的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5 结论

我国农村小生产意识强烈和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观念存在已久,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思想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和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其他人文素养,并以此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卫龙宝,储德平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129~132.

[2]曲格平著.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32-01

一、大庆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庆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环境进行了重点整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形势严峻,有些方面急需彻底根治。

1、农业生产衍生的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整体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1)化肥污染。大庆市2014年农业化肥单位施用总量接近850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25公斤/公顷的警戒线。以氮肥为主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0%-50%,氮肥淋溶造成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饮用水水质下降,果蔬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低,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2)农药污染。一般而言,施用的农药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80%-90%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残留在土壤或水体中,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大庆市2014年单位农药施用量近4.0公斤/公顷。(3)农膜污染。2014年,大庆市塑料薄膜使用量接近9300吨,残膜聚集在土壤或地表,阻碍土壤、水和空气间的养分运行,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农业废弃物污染。由于大庆市农村的燃料结构以煤气为主,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尚未形成规模,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或采取焚烧方式进行处理,既浪费了资源又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另外,农药包装物、农用塑料布等肆意丢弃,成为环境污染的又一因素。

3、畜禽养殖业污染。畜禽排泄物是养殖业的主要污染物。2014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户(企业)为1032家,出栏生猪287.2万头,奶牛存栏61.3万头,散养化占总量的37%。由于一部分养殖场的布局不合理,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养殖管理措施和环保理念相对滞后,尤其是分散养殖带来的畜禽排泄物散失,粪肥露天堆放,经雨水冲淋后形成地表径流排入水体,引发水源污染。此外,粪尿散发的臭气也造成了空气污染。由于畜禽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纠纷时有发生。

4、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加之管理滞后引发的生活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存在“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据保守估计,大庆市2015年农村生活污水总量3646万吨,生活垃圾29.6万吨。

5、城市污染源转移。目前,大庆市城郊结合部的部分工业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设备投用不足,导致一定数量的“三废”未经处理就私自直接排放,对农村环境、农作物生长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各种资源向城市倾斜的现象比较严重。投入、管理和宣传的重点均放在城市和工业领域上,冷落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沿袭着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经济,没有突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忽视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打造以清洁生产为基本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刻不容缓,为此,建议如下: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城市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整体,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终融为一体。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村经济走高科技新农业的道路,推行生态农业和生态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就业,扩大了人均占有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数量和规模,降低了生态破坏的复杂性,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创造了条件。城乡一体化还将进一步加深城乡之间的沟通,改变农民原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由传统习惯造成的环境污染。

2、制定规划,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和长效机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协调。成立各级政府的领导小组,把有关部门纳为成员,并设立办公室,建立层层责任制。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及辐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建立运行农村社区管理机制,积极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各种生态问题预警机制,为生态农村的建设提供监测、预警、规划、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坚决落实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增强基层环保力量,设立基层环保机构,在行政村成立环卫队和环境信息员,逐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环保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做大做强现代化大农业,大力开展生态村(镇)的创建工作。

3、加大政府及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力度。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支持环保农业项目,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对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的新技术,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广应用。建设简便易行适合农村的污水和垃圾集中排放处理系统。

4、e极开展清洁生产,打造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来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清洁生产的具体体现。可以根据畜禽排泄物的总量以及秸秆数量,推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内设工厂化养殖场、无公害果蔬等多元化生产基地。引进丹麦技术,规划建设大型秸秆发电厂。在园区内建设沼气池,沼气可用于圈舍照明、大棚增温,沼液用于果蔬苗木液肥,沼渣用于农田作物有机肥和畜禽饲料,成为畜禽-沼气-农作物-能源四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系统内食物链最佳优化状态,形成物流、能量流、经济流的良性循环。通过继续完善和扩大奶牛广场等牲畜集中饲养模式,合理设计循环经济流程,形成产业链条。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农村地区 生态环境 保护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求。特别是最近十年,党的富民裕民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差距在缩小,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成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美好追求。但是,从很多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呈现令人担忧的状况,而这与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同时急功近利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策略也使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成为了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直观体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善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那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现在垃圾的随意丢弃和垃圾的长期堆积不能及时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随意排放,基本上没有处理污水的设施。

(二)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水是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资源,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为制约农村安定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部分微小污染企业的乱排乱放使地下水水质变化很大,部分地区饮用水不达标,导致居民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的目标,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很多农户为了方便自己生产,往往随意倾倒、焚烧农作物秸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四)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

为了家庭的增产增收,家庭副业在当前农村发展很快。很多农户都进行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产业,如养鸡、养猪、养鱼……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给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恶臭蔓延,严重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整个生态体系受破坏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缺乏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通过破坏森林资源,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导致森林资源数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而环境的恶化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弱,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个别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我国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因此,关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那么,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要加强对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投入,要大力发展环保型的技术,并努力推广。如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力争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很多时候,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监管与指导不够及时有一定关系。因此监管非常重要。要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四)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五)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