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的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的对策

网络暴力的对策范文1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医保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4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Web-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sts Under Status of County Health Insur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i Jingtao

(Cost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ureau,Linyi276000,China)

Abstract:The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Social Security information content,i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medical insurance fund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macroeconomic policy-making powerful magic, is to improve healthcare management,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an in-depth people's convenience proje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st status of the county medical insur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medical insur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sue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existing medical insur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Health insurance;Information management;Health insur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及其相应制度、法规的日臻完善,其信息化的管理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医疗保险信息化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日趋深入。医保管理信息化是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医保基金有效监管,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有力法宝,是改进医保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一项深入民心的便民工程。搞好医保信息管理,能有效地降低医保成本,防止漏洞,提高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水平,使医保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信息化,更好地为参保职工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医疗保险制度和谐、健康发展。

一、我县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现状

从几年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到今天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几乎所有的医疗保险决策管理部门及经办机构都高度重视信息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建立专门组织,配置计算机硬件,开发实用的软件,形成了参保登记、费用征缴、待遇审核、费用记录处理、费用结算和服务监督等一套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我县于2005年8月份实现了与市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联接,成立了医保局信息中心和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配备了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全县20家定点医疗机构,12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了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全面铺开,参保人员就诊、购药和住院信息由终端计算机接送到中心数据库存储、处理,其间将相关信息传回终端,并将处理的结果告知医保经办机构、定点服务机构和参保患者。2006年5月份我县依托全市联网的医保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市“医保一卡通”,参保人员可持医保证、医保IC卡自由地在全市范围内任何联网县(市)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使用个人账户就诊和购药,满足了参保人员在全市持医保证、医保卡畅通消费的需要。“医保一卡通”的实行,大大方便了参保人员,使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到更灵活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能合理地引入竞争机制,使定点服务机构的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我县医疗保险基础性工作,如档案管理、IC卡管理、缴费管理等各项管理,都是由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使我县医疗保险工作迈向信息化管理进程。

二、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的对策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的枢纽,对于实现医保业务处理信息化,加强基金收、支动态监控和分析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加快决策科学化进程,支持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安全运行等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力度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的各个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利益,还涉及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在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运作中,主管领导要亲自主持,统一协调和指挥,制定整套行之有效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医保系统规范、有效、安全运行。要加大对医保系统软、硬件和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可争取政府投入资金、软件投资银行吸纳资金、医疗机构筹集资金等多方筹措办法,保证各项资金的及时到位,确保医保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稳定畅通。

(二)提高医保信息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医保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工程技术和维护技术队伍是医保计算机网络建设成败的关键。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强调的是多功能、多面手的整体素质,突出政策意识,科学知识,组织才能,迅速反应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尤其要注重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医疗保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信息人员不但要有强烈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精神,还必须具备工作认真踏实,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和工作责任感。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信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提高了信息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把医保信息管理做好。

(三)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

医保信息系统保障就医的要求,决定了它非同一般的功能,它是广大参保人员的健康保障线。出现故障,没有一套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不能及时地排除故障是万万不行的。为此要成立一支快速反应的应急机构,区分软、硬件和安全系统等各个细小环节,确立专人负责,协调人、财、物等方面需求,制定一套快速反应的应急预案,做到遇事不慌,分工负责,计划周密,安排合理,确保故障能尽快排除。

(四)做好医保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安全防范,是医保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建立软、硬件防火墙和有效的防病毒措施,以防黑客、木马、病毒侵入系统。二是确定不同管理人员的使用权限,各部门操作人员的职能不同,分配的权限也不同,如医保经办机构有档案管理、缴费管理等权限,定点机构只能按定点服务协议分配管理权限。三是完善医保登入识别系统。现行的医保系统登入,只是输入用户名(工号)、密码即可,缺乏有效的识别和登入人员的身份验证,存在操作人员在各个网点都能进行医保登入操作,造成系统的安全隐患。可采取将操作人员的身份验证信息(如姓名、工号、身份证号、指纹等)写入一张IC卡上,当操作人员登入系统时,通过IC卡刷卡识别,验证人员身份,方可登入系统。四是采取当前用户普遍公认的Oracle数据库,确保数据库具有安全级别高、查询速度快、并发性能好、使用方便和良好在线分析功能,采用安全可靠的小型机双机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稳定;五是采用DDN等专线连接方式建立网络,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现代化、科学化的医保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医保信息管理,是体现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最佳途径,我们将沿着这条途径,更进一步规范医保信息管理,使我县信息管理工作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网络暴力的对策范文2

(一)网络暴力理论维度的探讨与现状分析

网络暴力这一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其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它大致蕴含两方面,一是网络暴力是网民利用网络散布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二是网络暴力是网民通过公布当事人隐私极大地影响了事人的生活。网络暴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无须通过对当事人进行现实版的拳打脚踢,它建立在传统的口水战之上,又是对口水战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崛起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各种时事消息的传播、公民民利的行使都依赖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非理性同时也滋生出网络暴力这一现象。

“虐猫事件”真正将人们带入“人肉搜索”时代。人肉搜索像一张网络通缉令,任何违背网民意愿的事件和人物都有可能成为网友的合力追击对象。姜岩死亡博客案和铜须门事件都深受人肉搜索的影响。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网络暴力的虚拟性、匿名性。由于互联网不采用实名制,网民能最大程度隐藏自己的身份,不受现实社会生活羁绊,道德、责任意识下降,易受其他网民激烈言语的吸引。正是这样,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就会脱离一般的社会制约,而变的更为暴力。

网络暴力的非理性性。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两大特性。人们处事奉行敌友、善恶的两极化标准。网民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受网络暴力游戏荼毒,容易形成凡事不考虑后果、反叛易盲目和有事不废话就决斗的处事特征,加上青春期躁动的心理,在网络上容易扮演“愤青”角色。

网络暴力的群体化效应与审判性。人类具有天生的脱离群众的恐惧症,根据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如果个人在群体之中发出不一样的意见就会受到孤立,为不被孤立个体往往选择随大众。而且一些网民具有审判瘾,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观点无人关注,在虚拟社会中为一雪现实中的耻辱,往往发表最极端最强烈的语言。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及功能

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践踏公民尊严。当事人通过发表一些打破道德底线且具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践踏人权。王宝强离婚一案当中,网民人肉搜索马蓉的隐私信息,争当最高明的侦查心理学家,无视基本人权。

网络暴力扰乱网络秩序,无视法律规制。网民盲目跟风,对网络事件加以炒作,不按社会规范行事,导致网络秩序混乱不堪。网民对现实生活中对法制行政体制制度的片面刻板印象在网络上消除了后顾之忧就肆无忌惮的发表鼓动性言论,以为在群体的庇佑下可以无法无天,司法公信力的弱化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性都导致网民试图逾越道德底线,无法法律现象的发生。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防范网络暴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又要看到其积极作用。网络是底层群众表达心声的通道。群众对现实生活不满情绪的发泄,是社会进步改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革命时代到来以前,大部分人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官僚腐败现象选择闭口不言,根据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可知,人们是权衡利弊之下进行活动的动物,如果做一件事付出的代价大于他所获得的快乐,人往往会选择逃避。自古以来官官相护,使人畏于强权不敢上访。信息时代反腐检举成本低廉并有极大的安全保障,网络平台的公平性给了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有助于将人们从对社会现状无力感解脱出来。公民的正常的利益期待得到满足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网络暴力治理研究

面对日益突出的网络暴力现象和滞后的政府管理,应推进网络暴力治理在加强顶层设计和增进社会公识中齐头并进。笔者就如何规避网络暴力认为:

(一)发挥道德价值,促进网民自律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讲究教化,不经教育感化,即便列入法律,以国家强制之力予以保障,实际效用也无所发挥之地。根据《著作权法》第33条可知,著作权人一稿多投本属违法行为,可现实生活遵守此规定的人恐寥寥无几。法律明文规定却无人遵守,一则人们架空法律,不利于法律的实施;二则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可能会衍生出很多问题。资政议员胡i泰在道德与法律之争中说,“道德的范围宽,法律的范围窄,法律是国家的制裁,道德是生于人心的。所以关系道德的事,法律并包括不住。”前人所言,于今日网络暴力之事,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笔者建议应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播积极健康网络文化,加大网民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发挥思想意识的先进作用,促进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二)立足技术发展,规范网络运行

网络技术尚不够完善,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催化剂。笔者认为,一方面,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意识,增强互联网社会责任感。各大网站仍进行实名制,网站后台运营者应做好登记备案,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难以追到幕后黑手这一大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衡平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网络技术研究投入,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过滤不良信息。

(三)加大教育投入,培育健全人格

许多法律意识欠缺的网民可能违法而不自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让人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网络青少年是年龄结构中最无所事事的群体,不被关注,青少年为摆脱现实世界的无助感与无力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游戏暴力的打杀片段又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教育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应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青少年的德育,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行,对青少年注重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拥有完善、健康的性格。通过个别教育促进集体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利用集体力量来教育个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用文明的公共话语。

四、结语

对待网络暴力现象,我们要客观分析,不能因噎废食。通过对网络暴力现象蔓延的分析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最大程度上发挥网络的使用价值。另外,网络暴力现象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从宏观微观方面双协调,既要合理规划法律制度、政府政策的顶层设计,又要注重社会道德规范的养成。有效的法律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及规范作用等,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使人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对一个人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增强网民的认同感以及安定感。

【参考文献】

网络暴力的对策范文3

关键词: 网络 青少年 侵犯行为 暴力游戏

一、暴力游戏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网络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有利有弊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和传播了侵犯行为的方式和类型。许多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实施的暴力犯罪,是模仿了一些传媒中显示的侵犯方法。有的甚至是看到或听到的攻击方法的简单重复。

2.唤醒个体意识中的攻击冲动有时当某个人遇到挫折后,心理上虽然产生了攻击冲动,但由于他律与自律机制的作用。这种冲动没有通过攻击行为表现出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转移或消退。

3.减弱个体对侵犯行为的敏感度。一些研究说明,暴力信息减弱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情绪敏感性,从而使人们对生活中出现的暴力现象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对暴力型犯罪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4.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产生错觉,大多数的成年人都知道对暴力信息要持分析和批评态度。但是,青少年还做不到这点,他们把暴力游戏与现实混同起来,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行为反应方式,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他们也会付诸暴力。

二、暴力游戏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分析

在分析暴力游戏为何会使青少年侵犯行为增加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明确青少年为什么会喜爱暴力游戏。

(一)青少年酷爱暴力游戏的原因

青少年酷爱暴力游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暴力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青少年的特殊心理阶段使青少年更容易痴迷暴力游戏。

1.暴力游戏的新异性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和选择。青少年喜爱暴力游戏与暴力游戏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第一,互联网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多媒体和三维技术在网络游戏中得到运用,使游戏的画面越来越逼真。游戏软件的开发者也越来越多,竞争使他们对游戏的内容越加注意,他们对游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第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极其丰富。现在可以通过“联机”进行游戏,从传统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还可以组成团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在进行游戏的同时可以与其他地域的人交流,进行游戏中设置的交易,修炼武功,进行升级等。内容更为丰富。暴力游戏的互动参与性助长了青少年对暴力游戏的热衷程度。

2.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他们喜爱网络游戏的一个原因。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个体发展出现了种种矛盾现象,使之成为了青少年喜爱暴力游戏的有利条件。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与生理发展水平不协调,使他们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如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勇敢与怯懦共存的诸多矛盾影响下使青少年理想与现实产生距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脱离实际看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网络游戏的出现为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在游戏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他们通过操纵游戏可以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同时他们也通过玩游戏来宣泄和释放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抑感。

(二)暴力游戏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机制

1.侵犯行为是可以习得的在社会学习理论观点中,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可以习得的,他认为大多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获得的。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了一项“目睹侵犯行为”的实验。实验者让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充气塑料娃娃的攻击行为(拳打、脚踢、口骂)然后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让另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平静地玩同样的,毫无攻击行为,然后也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然后实验者将两组儿童的行为表现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儿童的侵犯行为要比对照组多12倍以上,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班杜拉的假设: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不是先天的。

2.社会环境对侵犯行为的诱发19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问题非常严重,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等人的这一研究被称为“培养分析”。“培养分析”研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手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从第一个方面说,格伯纳等人研究发现的电视暴力的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第二个方面,格伯纳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例如,尽管在当时美国社会生活中人们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但许多人认为这种可能在10%以上,而且电视接触量越大,这种倾向也就越明显。

暴力游戏的参与使青少年侵犯行为增加已得到很明确的证实。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青少年的侵犯行为。对于青少年而言,暴力游戏引起的侵犯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认清这个问题并加以分析,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第1版:352-358.

[2]艾森克.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第1版:490-495.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第1版:417-429.

[4]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华文出版社,2002.1,第1版:110-157.

网络暴力的对策范文4

[关键词] 网络游戏;大学生生活;影响;对策

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有无可争辩的位置和影响力,而且也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更是互联网的“忠实粉丝”,他们不仅对网络技术有很高的认同感,而且对网络游戏有极大的热情。毋庸置疑,网络游戏已然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网络游戏究竟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实质影响,而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使用哪些积极的应对策略呢,本篇文章即尝试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开展抛砖引玉式的阐发和论述。

一、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游戏的同时,对很多的网络设置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因而在掌握一些计算机技术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和便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术无疑对其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帮助。(2)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毫无疑问,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玩网络游戏就是因为这种娱乐方式带给他们很多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很多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人际交往上的烦恼和压力都可以暂时搁置一边。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可以得到一定的满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网络游戏确实有助于大学生放松心情,减轻或者释放实际生活中来自各方面的的压力。

2、消极影响

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网络游戏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消极影响,尤其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游戏对他们真实生活的消极影响要远远超过其积极作用,而且消极影响涉及到学生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大学生身心的消极影响。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对学生的身心有消极的影响。在一份权威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有目前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都在视力和颈椎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这与学生长期坐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此外,有些大学生酷爱暴力类型的网络游戏,在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心灵侵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都与过度沉迷网络暴力游戏有关。(2)对学业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在校园中求学的时间是一定的、有限的,学生用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越多,他们专注学习、专注学业的时间就越少,因此,长期痴迷于网络游戏不利于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扎实的专业本领有相当负面的影响。(3)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毕竟是虚拟的,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待的时间越久,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愈发薄弱,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因为过度沉迷虚拟世界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相应对策

尽管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在年龄上成年了,但是他们在抵制不良诱惑、正确认识网络游戏方面还是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为了保证学生们真正实现和谐发展,高校有必要针对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学习和生活都不像高中时期那样紧张了,学生的生活节奏明显放慢,有了更多的自主掌控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的学生就开始逐渐转向玩网络游戏了。随着游戏上瘾,有的学生就开始逃课、旷课。因此,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无疑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纪律要求,保证学生们的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

2、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

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时间太多,不知道如何安排,玩游戏可以暂时缓解他们空虚的感觉。因此,高校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非常关键的。伴随着学生大学校园生活的日渐丰富和多姿多彩,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就逐渐从网络游戏中转移开了。

3、尝试在课堂中积极应用网络游戏

既然网络游戏是很多学生们的兴趣所在,那么教师就应该尝试与时俱进地将一些可以使用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游戏引入到大学课堂之中,尝试满足学生们兴趣的同时,真正发挥网络游戏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震著.网络时代伦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赵彤.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刘佳.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其德育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梁艳丽.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前沿,2013,14:182-183.

[6]杨健.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01:77-80.

网络暴力的对策范文5

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德育;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G621;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12-02

所谓校园暴力,就是对校园师生身心造成重大伤害的暴力行为。生活中,它离我们似乎比较远,但是只要在媒体上出现,便又离我们很近。它严重影响了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学生身心健康及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文章对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进行相关研究。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校园暴力逐渐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残忍化等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校园暴力有如下的表现形式。一是校园内的隐性微小暴力,比如经常对同学吐唾沫、辱骂同学、用手拍打、用脚踢等。二是“突发身体伤害”暴力事件。施暴学生大多为“问题学生”和“辍学流失学生”,有时表现为团伙施暴。三是校园周边环境不安全,存在“不良青少年在学校附近殴打学生”的社会暴力事件。

(1)教育责任:学校需要认真反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课堂上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学生感恩社会、团结友爱、热爱集体,以及与人为善、帮助同学、注意安全。但是,单调空泛的说教效果不太理想。平时,教师们忙于钻研课堂教学改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忙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检查,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未能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2)家庭责任:家庭教育问题突出。多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内心的道德意识、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非常差。家庭教育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结构缺陷,单亲家庭或是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与家长缺乏沟通,导致心理不够健康。二是家庭缺乏和睦,孩子冷漠、压抑、孤独,容易冲动。有关研究显示,不被重视的孩子和经常遭到虐待的孩子,在成人之前实施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同龄孩子。三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特别是父母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的教育模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各种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部分孩子不愿诉说内心的委屈,默默忍受,长此以往,形成心理上的偏执和性格上的孤僻,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同时也有可能变为施暴者。

二、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关策略

(1)学校的责任在于预防,主要措施是“教育、管理和关爱”。预防校园暴力,学校是主阵地,重点要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管理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的课间管理,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管理。同时,要重点做好问题学生和弱势学生的关爱工作,消除校园暴力的主体和对象。1)重点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法制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法律知识进课堂,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校园普法剧”“模拟法庭”等法制主题教育活动来打好基础;第二层是严肃校规校纪,在创新有效的激励机制之上,开展智慧的惩戒教育,让学生从小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内化为纪律意识;第三层是引入司法部门开展现身说法的教育,让穿着警服的司法人员进校园给学生讲实例,让学生体会到违法行为不可触碰,对法律产生敬畏感。2)关爱问题学生和弱势学生,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期。预防校园暴力,最重要的是抓好施暴者的教育、受暴者的爱护工作。一是学校建立问题学生信息库,设立班级、中层干部、校级领导三级关爱体系,时常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关爱、扶助,并重点教育他们“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引导他们感受被欺负同学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乐于帮助同学,正确认识友谊的含义,做一个阳光健康、受人喜欢和尊敬的学生。要经常开展主题班队会和专题体验教育活动,并安排一些服务类工作让他们去做,时间久了,他们便会成为同学们眼中可爱的人。二是对校园发生的欺凌事件要及时记录,并通过布置学生写心情日记的方式和每天早晨班干部向教师汇报班里动态等做法,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3)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特殊的家长,会带出特殊的孩子。在家长学校,通常只是用集体讲授的形式进行说理式教育,效果不佳。每个班都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家长,其语言和行为方式可能有时比较极端,教育也不得法。因此,教师可利用QQ群或微信圈,以文字、图片、视频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引领。一方面,通过表扬优秀家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将存在的教育问题客观地指出来,提醒家长修正自己的教育态度。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在信息群开展“拼爹”之类的专题讨论活动,并在班级里开展拼家长有多关注孩子、拼家长多有才气、拼家长多么支持老师的工作等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引导家长交流情感,传递民主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快捷方式也可让家长及时将心中的情绪宣泄出来,及时化解矛盾,优化亲子关系,形成正能量。

(2)家长的责任在于“呵护”,主要措施是“表率、引导与沟通”。1)用温暖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一是杜绝家庭暴力,因为家庭暴力影响着孩子的暴力意识;二是单亲家庭的家长一定要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日常情绪和在校表现;三是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要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四是家长要审视并矫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用和谐友爱、宽容大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2)用榜样与沟通的力量呵护孩子。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做好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在家里要重视教育方法的终身学习,要多读书,通过言传身教自觉做孩子成长的表率。其次,要多与孩子和老师沟通,掌握孩子的动态。要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必须寻求同学、老师、父母的帮助。同时,还要教育孩子不去欺负其他同学,要用爱心与人交往,这也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保护。3)家长要严格控制孩子对网络的使用。要随时掌握孩子的网络使用状态,引导孩子文明上网,严防学生效仿虚拟网络中的一些暴力行为,严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进入孩子的视线,并教会孩子辨析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3)政府的责任在于“保护”,主要措施是“法治保障、实施关爱”。1)优化学校警务工作站职能,保护好校园安全。一是政府要积极保障校园安全,重视“一键报警”设施是否畅通。学校是弱势群体,是人员密集场所,每所学校都必须有畅通的“一键报警”设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二是加大对闯入校园实施暴力行为者的惩治力度,凡进入校园殴打师生者,均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处理,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三是完善立法,加强对施暴者的惩戒。通过修法、释法或制定“校园安全法”,形成一种威慑力。2)建立社会关爱体系。家庭教育若出现问题,仅靠学校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政府来进行解决。可设立“家庭教育爱心基金会”,启动“家庭教育提升计划”;还可由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作为实施主体,学校进行配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针对“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关爱活动。通过“阳光你我他”普查活动,广泛关注各学校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积极寻求多种方式化解他们心中的矛盾,确保学生都能遇事冷静,做一个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三、结束语

有效地控制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对部分学校的调查和相关部门的走访,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特点和危害,有针对性地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认为学校的责任在于预防,主要措施是“教育、管理和关爱”;家长的责任在于“呵护”,主要措施是“表率、引导与沟通”;政府的责任在于“保护”,主要措施是“法治保障、实施关爱”。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03).

[2]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06).

网络暴力的对策范文6

1.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大一新生,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极易受到网络游戏的诱惑。刚刚入学不久就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即使当时成绩下滑不明显,实际上也是一个隐患。这些同学基础不牢,到了高年级学习专业知识时,劣势就会显现出来。

2.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

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置于电脑前的辐射和高度紧张中,会损害其身心健康,伴随出现视力下降、神经衰弱、失眠甚至虚脱。

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长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抑郁、烦闷、孤僻、多疑、暴力倾向等不同症状在“网瘾”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导致不同的人格障碍。尤其是暴力游戏,玩家可以任意实行暴力,不受约束。无形中增强了这些学生的暴力倾向,是其可能构成犯罪的一个潜在因素。

3.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驰骋于虚拟的世界中,与现实产生隔阂,甚至逃避现实。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情感冷漠,对其他事情无法产生兴趣。长此以往,他们将表现出封闭、抑郁等不良心理特征,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后,更易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心理补偿及寻找庇护。而再面对现实时,会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4.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与亲情疏远,不让父母知道自己在校的真实情况,而欺骗父母,骗取钱财。

二、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

1.奋斗目标的迷失

进入大学后,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使部分大学生们想要充分地享受相对自由的空间。对于新的生活目标表现出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开始打游戏寻找快乐。

2.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失落感

大学生在高中时对于大学都有自己的憧憬。但是,到了大学后,现实和自己想象的有差距,于是产生失落感。对所在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满意,开始变得消极。有的同学便投入到游戏中,去寻求刺激,补偿心理的失落。

3.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逃避

有的学生原来作为当地的佼佼者,得益于赞许的目光。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同类者甚多,学习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学习竞争是激烈的,当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时,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学习方法,便开始对学习产生逃避心理,而游戏也就成了一个逃避的途径。

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处世态度,这样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遇到摩擦或纠纷,产生失意和焦虑。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过于理想化和单纯化,而现实又并非如此。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产生不满意感,产生挫折感。个别人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失谐、人际关系僵局等。有的学生为躲避同学,独来独往,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游戏中寻求解脱。

4.补偿所缺失的心理需求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由于解决不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便采取逃避态度。在游戏世界中,他们可以在精神上得到寄托和满足。现实中人际关系搞得不好的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寻觅到共同的战友、网友,从而得到所谓的温暖和关爱。学习竞争中的挫败,可以在游戏的竞争中获胜,来获得虚假的成就感。在现实中,不能发泄的方式,积存的愤怨,可以在游戏中用暴力来解决,从中得到一种。网络游戏补偿了他们所缺失的心理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1.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针对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状况,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要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特点、环节、实施方法,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方法。其中重点掌握和应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步骤,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2.成立“爱游戏,不忘爱自己”的社团

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7~10人结为一组,组成一个团体。这样的团体会使他们有归属感,没有压力,没有歧视,真正地暴露自己。由专业的心理老师来负责这个团体,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摆脱游戏”为目标,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

开展促进成员自我探索的活动,如 “生命线”――对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作评估和展望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

开展建立相互信任与彼此接纳的活动,如“信任之旅”――通过帮助他人与自己受到他人帮助的体验,增强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

开展这些活动。让他们去感受去成长,转移兴趣,逐渐摆脱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状态。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看到他人的进步,对自己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激励。

3.加强心理疏导,创造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氛围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对于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大学生感到迷茫,存在许多误区。于是,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在网上寻找伙伴。对此,我们应对这样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在现实生活中,为他们创造人际沟通的氛围。例如,开展 “我想对你说”等主题班会,以寝室为单位开展谈心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

4.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在校园内,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提供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使用和学习;定期推荐一些好的网址,引导学生正确上网。通过设置“防火墙”等,屏蔽一些网络游戏连接,使学生正确上网从而脱离沉迷游戏状态。同时,加强对公寓学生电脑入网的管理。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防止他们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