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学校教学 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简介

积极心理学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在美国正式兴起,《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全是与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沉浸体验,情绪智力,天赋、创造力与智慧,积极特质与动机,积极自我,积极关系,积极改变等。

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广泛,但在不都适用于学校的教学,但有些研究方面是值得在学校教学中借鉴的,或者可以说用来指导我们的学校教学。

1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

Seligman在他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将积极情绪划分成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将来有关的幸福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与过去有关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满意、满足、尽职、骄傲和安详。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可以分成两类:即时的和长久的欣慰。

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致使学生的情绪状况很难被关注到。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我想教师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要适当的满足他们即时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自信,培养他们的乐观精神,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试试鼓励他们,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2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协调师生、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在《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一书中Alan Carr提到了环境与幸福的关系,指出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人的情绪,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学校应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

积极人际关系也是该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该书中的积极关系主要是指积极的家庭关系。如果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良好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里是指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友好关系,这期间需要老师的积极协调。

3 挖掘学生的积极自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可以分为作为客体的自我和作为主体的自我。“客体自我从社会、认知、行为和描述心理学中获取理论支持。主体自我则在进化论中获取理论的支持,它强调自我的一种生物基础,自我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施动者,它有理解、学习、交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客体自我方面,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

可见在学校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尊感,并留给学生一刻可以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应该抹杀了他们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文2

积极心理学潜能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人获得幸福感。这要求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EP·Seligman认为,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但是从二战以后,心理学放弃了它的后两项使命,变成了一门以治疗人类的心理问题为专任的科学。此时的心理学主要致力于测评并治疗个人的精神疾病,其研究焦点包括各种心理疾病的成因、疗法以及有关婚姻危机、物质滥用、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主题。这种研究重心转移的结果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应该怎么样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消除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个体就能获得幸福和快乐。以美国为例,尽管到上世纪末,心理学对抑郁的治疗技术已经比40年前成熟多了,但是抑郁患者的数量却达到了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困惑。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上,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消极心理学的模式,把重点都放在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这在发展大学生心理积极方面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欠缺的。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也有资料显示,近两个世纪以来,关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文章比率大约是1︰14,这说明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在,我们关注消极的方面多于积极的方面。所以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我们实践工作中来。

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开展以来,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在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性。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有一些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心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在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好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而且可能造成学生太多地关注自己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夸大自己的感受,而对自己积极的品质和潜能的开发视而不见。我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心理正常的学生。现在很多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上聊天、电脑游戏和谈恋爱上,很少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课、逃课的现象很是普遍。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多位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及兄弟姐妹的陪伴下长大,很缺乏安全依赖关系的建立。一个人之所以如此,很难建立其性格上的优势,感觉生活无目标,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未来没有信心,幸福感也很难建立。

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并认为,消除了疾病就是健康。在研究上,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的方法,有很多时间在处理精神障碍的学生的心理辅导。特别重视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的危机干预。在日常的工作中,主要是在咨询室为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对个别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在全校开展普及宣传教育。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多是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如何消除负面情绪。而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如何发展自己的积极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性格优势,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正确处理控制悲观、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方面,这些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所起的作用是很少的,也很少重视这些情况的研究和实践。而这正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有益于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人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根本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观念,真正心理健康应该是心理健康对个别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积极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对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发展自己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体验,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生活的幸福,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其次在实践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充分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建立自己性格优势,增强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文3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美国两位著名心理学家共同提出的一种心理学思想,它颠覆了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填补了以往心理学研究的空白,成为心理学专家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与消极心理学相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的健康、幸福、乐观、力量,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以倡导积极乐观向上、良好道德品质为价值取向,传递的是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和正能量。作为一种心理、一种概念,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受到了各国相关学者们的广泛研究与探索。在长期的研究发展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整合了不同领域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力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以往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诠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积极心理学以自我决定行为为理论基础,强调人是积极的,具有先天的心理发展潜能,在充分认识自身需要和外界环境基础上,做出自我决定,这就是个体对行动做出经验性选择的一种体现,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潜能。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1.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受我国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学而忧则仕”等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认可度较低,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改变他们消极自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其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行为倾向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逃避性的行为倾向,另外一种是接近性的行为倾向。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的行为倾向。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挖掘自我的积极品质,激发潜能,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接近倾向的情感体验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促使其从主观上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自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与统一。

2.运用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运用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要首先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和学生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中和发展中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也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采用赞美、鼓励、换位思考、说理、接纳、关心等人性化的教育方法,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多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返龋?促进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人格特质是支撑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这套标准是由该学科的奠基人彼得森和塞利格曼通过调查研究后提出的,具体包括六种美德,它们分别是: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环境系统可以为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和积极情绪的获得提供社会支持。积极的环境系统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宏观层面的,如民主的国家制度、重要的方针政策等;其次是中观层面的,如人性化的单位管理制度、社区管理等;最后是微观层面的,如美满的家庭关系等。因此,为高职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从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入手,构建完善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形成合力,保障高职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

4.持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理念等要素,建设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技能大赛、文化艺术节、科普活动周等形式,用积极、正面、向上、健康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弘扬主旋律,使它们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5.切实优化学生的家庭环境

由于高职学生大都住校生活,教师接触其家庭的机会较少,因此家庭环境的优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教师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加强沟通与交流。这样,一方面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家庭现状,指导家长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来管教孩子,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民主、平等、包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育人功能。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文4

1积极心理学简述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人类潜能观的促进作用之下,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二战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对战争创伤的治愈以及战后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应对上。直至上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才再次在心理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发展,这一时期中,有关研究人员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本学科是通过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方式,挖掘人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提高人内心幸福感。

2美术教师心理健康现存问题分析

教师由于从事的是教育育人的工作,受到该职业特点的影响,需要教师在职业期间投入大量的情感与精力,以优化教学质量。然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情感过度消耗,角色频繁转换的问题,导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巨大的。虽然适度的压力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压力超过教师可承受范围时,就会造成教师过度紧张,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问题,对教学活动效率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本校为体育运动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工作历来不受重视,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身心问题:(1)情绪问题。美术学科教师群体大多有孤独、忧郁、焦虑、妄想、嫉妒、善变以及暴躁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排泄与疏发,将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压力感加重,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教师出现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加之本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除了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还有部分山区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以有效展开教学活动,但这种做法的收效甚微,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自我怀疑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甚至可能被宣泄在学生、同事或者是家人之上,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将出现具有破坏性以及攻击性的行为,社会影响是非常严重的。(2)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所反应的是一种因个人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倦怠性情感,表现在身体上的疲劳与心理上的情感衰竭。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无法感受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兴趣与主动性,在生活上态度两极分化严重(表现为愤世嫉俗或者是冷漠少言),伴随存在成就感、信任感的降低,逐步丧失了继续努力与奋斗的热情。本校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流动性,在有专项需求时,学生必须调动至其他地方参与训练,再加上美术学科所安排的学时不够充分(仅仅为正常学校美术学科安排总学时的2/3左右),因此教师更加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与行为,部分教师疲于应对这种局面,容易萌生辞职意向,学校除了需要面临教学资源流失的问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保障。(3)身心疾病。当然,在巨大的教学压力影响下,教师还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身心疾病以及心理障碍,这其中包括了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睡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身体机能失调或病变等躯体性症状,部分严重的教师还可能出现强迫行为,人际沟通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3基于积极心理学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策略分析

从教育研究的视角上来说,教师对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上,心理健康除了追求无心理疾病外,还要求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有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正常良好的社会功能,有健全健康的精神生活。即在人这一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应当仅关注某个关键阶段中的关键问题,而是需要将目光放在生命全程之上。具体到美术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来说,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不单单要求重视美术学科教师群体中所突出的、典型的心理症状,还需要高度重视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心理诉求,通过培养心理素质的方式改善教师的生活状态,凭借积极的力量帮助教师维护心理健康,以促进其良性发展。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树立积极心理健康管理,明确发展目标

就目前来看,针对教师,乃至普通人所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内容集中在个体的心理问题上,以解决心理压力为主要关注对象,研究的重点没有集中在对优良品质的培养之上。故而,未来工作中需要打破这一思维局限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优化,高度重视培养美术教师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认识到这种人格力量对教师教学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长远价值。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除了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外,还需要重视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正性特征与能力,逐步养成自信自尊以及勤劳上进等特征,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育信念,认识到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不单单需要扮演好辛勤耕耘的“园丁”,同时也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爱护自己,关爱自己,促进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与调整,打造有较强感染力的积极人格。而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重点做好对预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不良问题,并促进其健康素质水平提高的工作。从全体性的角度入手,在对待美术学科从教人员时,应当抱有欣赏、赞扬为主的眼光与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美术教师内在力量与潜在能力充分发掘。同时,需要注重教师的积极反应,鼓励美术教师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为教师提供系统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机会,利用积极地引导,让美术教师能够秉持并坚定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加强积极体验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有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潜能,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动力与潜能的方式,诱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对生活的满意度,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美术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有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意识,掌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的方式与方法,特别是情绪状态比较消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主动回归从事美术教育中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来体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自豪感与成功感。并且,教师还可以探索创造性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主动解决心理问题,保障自身心理状态的健康与良好,将心理问题的指导与辅导自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问题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主动参与,并提高积极、愉快的正面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力,反作用于精神上的良性发展。对于学校而言,除了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尽量改善美术学科从教人员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根据美术教师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特点,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技巧加以干预。其一,需要重视做好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设计,并监督评价指标的应用。即将传统的工作绩效指标替代为基于积极心理健康学的评价标准,梳理积极的榜样力量以及参照对象,让教师能够明确对主动调整价值取向,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二,对于美术教师而言,由于所教授的美术学科对学生升学成绩不产生直接影响,也并非重要考试科目,因此美术教师的工作与个人很难受到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同,许多教师长期游离于各种评优、职称评定等机会之外,部分教师会出现怨声哀悼的现象,希望自己的工作被重视,希望自己被肯定,在此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自身价值。针对这一特点,需要引导教师重温以往教学工作中体验过的积极情感,增加教师对积极情感体验的体会与感悟,从而在面对当前以及未来教学工作中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具信心与希望。其三,美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其个人生活是否幸福与愉快,直接受到其是否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寻找到快乐的影响。教师生活幸福的与否直接与教师个人心态的平和、互动的情感、以及求知的快乐相关。

4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文5

(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与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以积极品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11]。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12]。阳光校园文化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内核,重视师生自身的价值和力量,阳光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言败、奔竞不息的奋斗精神;阳光是一种心态,一种热情待人、平静处事的良好心态;阳光是一种境界,一种欣然面对、坦然前行的平和境界;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驱散阴霾、传递温暖和快乐的语言,因此,阳光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温暖的教育,阳光校园文化是一种健康美丽、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13]。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关注普通人群,重视正向力量的引导作用和积极氛围的熏陶作用,将建设性、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塑造以及自身潜能的挖掘,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与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主观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快乐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灵性、天赋和智慧,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第三,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14]。积极心理学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15]。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阳光物质文化”、“阳光活动文化”、“阳光学术文化”、“阳光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如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让师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感,也包括个体层面上积极人格的培养,如通过阳光学生的评比、阳光活动的开展塑造师生健康的人格。但其建设内容主要以群体层面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为主,如阳光班级、阳光宿舍的建设、阳光校园氛围的营造,旨在通过群体层面的建设,达到优化个体层面的目的[16]。具体地说,即通过建设阳光的校园氛围来影响师生的心理和塑造师生的行为。因此,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7]。

独具特色的阳光校园文化实践与探索

校园文化特色是高校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女子高校校园文化既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18]。湖南女子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弘扬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倡导“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19],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为己任,大力推进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阳光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阳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两个方面。学校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增强物质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学校的校园环境经过精心设计,建筑、色彩、布局等尽量体现人文关怀和阳光文化育人的理念,努力做到让校园的一面墙、一个橱窗都能给师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如学校建筑的命名处处突出女校特有的文化气息,懿德楼、睿智楼、笃行楼、臻美楼等教学楼以校训命名,寓意着学校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希望学生成为“高尚道德、美好情操、渊博知识、健康体魄”的人;学校在教学楼每一层的楼道口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让师生在某个片刻得到感悟和憩息;宿舍的宣传窗以舍友相亲相爱为主题,粘贴了平时大家集体活动的瞬间和点滴,提醒学生铭记幸福和友谊,因为学校相信积极的正能量可以化解误会和矛盾。校园网络是学生、家长、社会认识和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创建“阳光教育”学生网站,网站上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网络依赖。吴佳蕾[20]、曹宏伟[21]、周秀艳[22]、卓筱芸[23]、翟媛媛[24]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学能够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阳光活动文化

活动文化是由校园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学校认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活动才能给学生带来触动和改变,因此阳光活动文化的建设将活动的目标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化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注重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通过可观、可感的活动,树立其自信心,增加其尝试的勇气,培养其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5]。具体的活动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阳光生活———打造精品社团”为目标,重点扶持“女性学协会”、“女红手工协会”、“女子管乐队”、“女子民乐队”、“阳光使者”等女性特色突出的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以“阳光行动———女性主题活动”为中心,围绕“三八节”、“母亲节”、“5.25心理健康节”、“国际家庭日”、“感恩节”等节庆日,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学生乐观豁达、包容大气的女性情怀;以“阳光成长———阳光伴我行”为主题开展“五个一”特色活动,即“一本女性励志阳光教材、一个女性传统阳光节日、一个女性阳光论坛节目、一个女性网络文化阳光网站”。这些阳光校园文化活动,突显女校特色,培育女性情怀,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将更多的阳光和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

(三)阳光学术文化

积极心理学从群体层面上追求积极公民美德的形成,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公民美德的界定是:个体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而“遵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操守、追求卓越的学术态度”正是积极公民美德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教师积极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学校积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并增强制度的积极情感导向,而不是空洞、生硬的教条和约束。如学校定期组织博士、教授开展座谈会,不仅关心教师的学术成果,而且关心教师的情感、生活,学校相信有一支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就一定会出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目标导向上,学校在学术文化的建设上并不机械地求全、求大、求多,而是注重品牌和特色。如学校以女性教育和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在女性文学与文化、女性教育、女性伦理与礼仪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并依托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进一步丰富学术活动的形式,提高师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四)阳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学校以“懿德睿智、笃行臻美”为校训,用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引领学生成为言行文明、举止优雅、知识广博、品德高尚的阳光女性人才。学校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相信女性的力量,鼓励女性追求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幸福。总之,湖南女子学院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渗透和应用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对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校园文化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有着狭义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导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事业心的激发以及校园学术文化和教学文化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一)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自我。积极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及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学会接受自身、他人或环境的不完美,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科学的自我规划,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来建立自信与自尊,并获得乐观、勇敢、创造性、成熟的防御机制和智慧等积极的品质和力量[26]。通过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减少了抱怨和不满,增加了感恩和宽容,学生更愿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更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更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快乐地生活和学习[27]。热情的教学可以教化学生,温暖的教育可以感染学生,真诚的赏识可以激励学生,因此,阳光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无形的凝聚功能以及强大的塑造功能,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的内在魅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事业是教育人、培养人、影响人的事业,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自身也有一个个体社会化的继续转化过程。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产生焦虑紧张、职业倦怠等不良心态的危险性因素也在增加,因此教师是否具有阳光的心态,直接影响其工作、生活的质量。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发和工作潜能的挖掘,注重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尊重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并努力拓宽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上升的通道。通过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的精神面貌更加阳光了,更懂得赏识和肯定自己的学生了,工作的热情更高了,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强了,生活也更有滋味了。所以,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开心、快乐地成长,而且能让教师体会到更多的事业成就感、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28]。

(三)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营造阳光的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职业人格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1-02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研究和制定21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其中关于医学生的职业人格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战线的主力军,其职业人格发展状况关系着其未来工作的完成情况、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及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积极的职业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心理学可以从积极的理念和视角出发,培养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正确的职业观念、良好的职业性格以及过硬的职业技能,为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人格,更好的适应医学现代科学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取向,它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着力研究人的潜能和美德如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研究人如何获得幸福、乐观和向上的积极动力,探索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途径,最终达到个体、团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美国心理学史家Shultz在《现代心理学史》(2004)第八版中称: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研究应关注人格的积极方面,以研究人的积极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的积极因素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如何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使人拥有积极的人格,进而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内在和谐与统一,使人能够发挥潜能,走向幸福。具体地说,过去的人格理论过分关注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的问题[2],而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则认为,人格研究除了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之外,还应该研究促使良好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它认为,人格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外部的行为和社会环境对人格也有重要的影响,而它更强调的是后天的积极社会文化环境对积极人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积极人格的塑造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个体内在的动力以及建立良好的环境是塑造积极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医学生职业人格

职业人格是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条件下所形成的,在个体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包括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

医学生的职业人格是指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3]。随着我国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准确的同理心、正确职业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人格品质,为患者提供包括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的全方位服务。而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对职业人格的培养,仍然停留在人文课程的设置、第二课堂的发展、实践学时的增加、职业训练及职业测评的指导等方面,对职业人格的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且全面而积极的策略,这必然减缓了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步伐。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策略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消除医学生不适应职业发展的那部分人格特质,更重要的是激发出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以及内在积极的人格力量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为医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以充分发挥医学生的内在潜能,完善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职业人格。

1.培养积极情绪,树立医学生的职业人格与行为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虽然与先天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但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培养个体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指人能够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任,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医学生课业负担更为繁重、课程压力相对较大,再加上好多医学生选择专业时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或职业使命,而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考虑到职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医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强、情绪较差。这就使得很多医学生较难形成积极的职业人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得他们更为积极、快乐地去学习。此外,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采用鼓励表扬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特长,使得他们在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意志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职业行为,促进职业人格的完善。

2.激发医学生的积极动机,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职业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除了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之外,人格的发展还来自于个体内部的积极动机。当个体内部追求积极、幸福、有价值感的动机被充分激发,个体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进而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医学生内在积极动机的培养。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些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情景训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医生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了解到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和价值,进而激发起医学生的内部动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适应医生职业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职业人格。

3.建全医学院校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除了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和积极的内在动机之外,良好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外部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对于医学生来说,校园文化环境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医学院校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积极的校园文化内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理解尊重、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人际氛围[4],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团结、友好、诚实等乐观的人格特质,并形成良好的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此外,学校应尽可能地创设模拟医院的教学实践条件,并提供较多的学生与医院、患者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学生能尽快地熟悉、了解和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以尽快形成相应的职业人格。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从培养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积极的内在动机和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入手,塑造和完善医学生的职业人格,使医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在感受到自身幸福的基础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Shultz,D.P.&Shultz,S.E.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M].Thomson Press,2004.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0-126.

[3]黄耀宁,周克元.对广东医学院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实践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795-805.

[4]雷小波,刘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5(4):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