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观念不正确。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工作实际投入更少。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配备了专兼职教师,但由于教育者受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会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沿用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果是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没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去咨询的学生也屈指可数。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再加上如今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升学率的高低左右着学校的声誉,因此在部分有功利心的领导和教师心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工作,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时间、精力势,必就较少。
内容不合适。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正规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教师在课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边听边记,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学校甚至安排了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有的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此选择心理障碍方面的教育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教育的少,有的学校甚至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有些教师、学生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倾向严重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人员不规范。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知之不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专兼职人员和班主任老师居多,广大任课教师参与不多;少数教师自身还存在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有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源于身边的长者,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教师。
没形成合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在强大的教育合力下达到的。尤其是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些家长只希望弦子学业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些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更有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或贪图自己娱乐等原因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孤掌难鸣,效果难以实现。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认识、积极宣传、落实目标和任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两者常有交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使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克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发展各种素质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成绩再好,学生也无法面对社会各方面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挫折,无法经受住各方面的人生考验。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恶性案件发生,随之而来的则是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呼吁。其实我们不需要“一阵风”式的重视,希望心理教育能尽快列入政府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计划,以细水长流式的常规性指导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长期培训、进修落到实处,而不要前一阵轰轰烈烈,后一阵偃旗息鼓。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这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这一切都是在说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观念、意志、个性、特征、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充实、丰富的生活内容,快乐的情绪体验,正确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相反,单调的生活刺激,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环境氛围会使儿童个性难以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对待知识的掌握是这样,对待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这样。教师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才能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大胆探索,积累经验。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承担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学校各科教学应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新颖的板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而不乱的课堂气氛,都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乐于学习,不产生厌学心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一举两得。特别是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教师要接纳、理解、宽容、亲近他们。无论是劳动、生活,还是学习,教师对他们都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他们适应社会、自强、自立打基础。
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有“百折不挠”之古训,大凡人生及事业有成就者都不会一帆风顺。学生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不妨有意识地设置挫折环境使学生经受挫折,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应该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学校也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锻炼,采取多种方式让受教育者经受磨练,使学生逐步形成忍辱负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发挥传统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的成才环境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中国的传统教育源远流长。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儒家教育思想等,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应用也不失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应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其懂得人生在各个阶段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积极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抓住有利时机,净化美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利用环境育人,从客观上消除学生不良健康心理因素的产生。教师应做到观察细致入微,全面彻底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材料,深入了解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找准要害对症下药,从源头上入手,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创设专门机构,遵循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营造校园教育氛围、美化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调适学生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应减轻学生负担、劳逸结合、松紧适度,以达到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心理产生的目的。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成立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把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落到实处,为其良好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核心技术嫁接;病变风险;病理分析;案例推理;技术全寿命周期;机制
[中图分类号]F4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066-05
众所周知,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最为关键的因素,能否获得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企业绝大多数都缺乏核心技术,并深受其害。在本世纪之初,大批国内企业嫁接MP3核心技术进行产品出口加工,由于需要向核心技术专利方缴纳45美元专利费,企业仅获利1.5美元。而目前,国内不少出口企业也要和越南等欠发达国家瓜分这“刀片利润”。可见,我国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生存状况更加艰难,如何获得核心技术是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包括自主创新和技术嫁接两种途径,前者是指企业可以持续自主创新、积累和试错性探索而获得核心技术,后者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以较高的代价嫁接核心技术或者借助于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嫁接方式获得核心技术。显然,第一种途径比较慢,而且企业要承担技术与市场开发的双重风险,中国“龙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种途径虽然省去了首次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环节,算是一种捷径,但由于核心技术价值高而供给量极少,其供求双方又存在先天性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加之新产品市场运作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嫁接中易引发恶性“病变”(以下简称病变),进而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如何发现核心技术嫁接中的病变,并有效地构建病变防治机制是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核心技术嫁接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于核心技术嫁接模式以及嫁接后技术升级条件等问题的研究,如马伶娟(2000)等提出的资本运营嫁接模式,郁培丽,孙飞(2005)等提出的集成创新嫁接模式;林祥(2012)对促进把核心技术嫁接升级所需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等等,基本不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运用病理学分析,结合多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人手,通过失败案例病理解剖、因果关系分析和理性分析等方法,对核心技术价值开发各阶段的特点和病变进行剖析,并结合一些成功案例归纳出企业防治此类病变的一些风险应对机制,在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同时,为企业成功地进行核心技术嫁接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一、企业嫁接核心技术的病变风险及其病理分析
(一)企业嫁接核心技术及其病变风险
企业嫁接核心技术是指企业在已有生产工艺技术基础上,引进嫁接与之相近或相配套的核心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给企业装上强有力的翅膀以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过程。核心技术嫁接既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又可以加速整个产业的升级,因而无论对企业或整个产业来说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嫁接核心技术包括两类:其一是企业在现有经营领域内嫁接外来同类核心技术,以提升现有技术水平,比如,联想、TCL等国内知名Pc电脑生产者正是借助于将英特尔和微软等核心技术产品嫁接其电脑中,在产品性能、质量、外观等方面取得了与国外知名品牌接近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国内制造业水平;其二是企业在现有经营领域内嫁接异类核心技术,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NASA将用于对动物测量体温的可吞服药丸核心技术经过再次开发嫁接到用于对航天员探测体温,既解决了航天难题,又成功地用于民用二次开发。核心技术嫁接与一般技术嫁接相比,其共同点就是利用外来技术进行新产品生产与加工,满足市场需要,以取得盈利。但其又具有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嫁接者关注长期效益、获得途径更为艰难、需要良好配套条件、盈利大、风险多而易诱发病变,等等。显然,企业嫁接核心技术过程需苛刻的配套条件,风险多为致命性,就像人出现恶性病变一样,致使企业死亡。一旦出现病变而没有加以有效的控制,会导致嫁接项目失败,且易诱发企业破产。因此,为有效地预防与处理企业核心技术嫁接中出现的病变,企业必须了解其运作过程中存在哪些病变,并找到其治理的“穴位”点,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火烧身”,以取得嫁接项目的成功。
(二)企业嫁接核心技术过程中的病变“病理”剖析
Ayres(1988)认为技术生命周期是从开发一个新领域的重大突破到下一个主要技术壁垒的一段时期,该周期经历类似于产品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而核心技术相对于一般技术存在价值延展性特征,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内核心技术完整的价值开发过程要经过价值发现、价值获得、价值初步兑现、价值延续、价值终结几个价值形态的演变,其对应的核心技术价值开发阶段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再开发和成果再转化四个阶段。由于再开发和成果再转化一般是由一个单位进行的,其可以合并为新成果再转化阶段,因而也可以把其价值开发阶段分为研发、成果转化和新成果再转化三个阶段。如图所示(为研究方便,将军民两用核心技术的价值开发为例作以说明)。企业可以上述三个阶段中任选其一进行核心技术嫁接。无论在哪阶段介入,核心技术嫁接者都将面临技术价值开发过程本身的一些病变,同时,还将面临着由于技术移植所引起的“水土不服”而产生的病变。前者可能属于技术本身或者嫁接者操作失当问题,如技术开发不成功或者不成熟,不能成功地整合关键资源等;后者产生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或交易者利益博弈失当而产生的合作关系破裂,如没有拿到核心技术开发的钥匙等。病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病变细胞扩散而导致一系列难以控制性的后果发生。但病变一开始是恶性的很少见,大多数都有一段潜伏期,如果了解其规律,早发现、早治疗,采用有限覆盖措施对病变部位进行化疗或切除,拟制其扩散,就能避免企业难以跨越核心技术嫁接的“死亡之谷”。
二、企业嫁接核心技术项目的病变风险归因案例分析
本文以九个企业核心技术嫁接病变致死或遭受重创的案例与对应不同嫁接阶段进行简要地剖析,其病变可归结为:噬血性、脑病变和消化系统病变等三种,其主要原因归结为嫁接者决策失误、配套管理能力差、缺乏创新应变能力。如表所示。
三、企业防治嫁接核心技术病变风险的应对机制
企业嫁接核心技术的病变来源于客观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为嫁接者信息占有少、技术供应方“留一手”策略等;主观因素为决策失误、资源整合能力差、缺乏创新应变能力等,进而被对方“敲竹杠”或核心技术失去价值再生能力。鉴于病变诱因复杂,企业不易找到一种万全的应对之策,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以减少主观失误,有重点地加以预防和处置,尽可能防止病变引起的企业破产。
(一)构建核心技术嫁接目标与介入阶段相适配的病变预防机制
企业应依据核心技术嫁接的获得核心技术、效益最大化以及技术与效益双兼顾三类目标构建相对应的病变预防机制。若嫁接目标为获得核心技术,企业就应在研发阶段嫁接核心技术,积极参与技术开发,通过技术释放的约束机制,以项目合同的附加条款形式让对方交出核心技术。我国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机组国际市场招标采购,正是借助于“三个必须”条款成功嫁接到核心技术。若目标为效益最大化,企业就应在成果转化阶段嫁接技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有效决策机制、选才用才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推进核心技术产业化,以防止脑病变或消化系统病变。思科公司昔日的核心技术嫁接项目成功是与其围绕市场需求兼并企业、科学决策、善待关键人才密切相关,今日的困境归因于其兼并项目太多而导致消化系统病变。若目标为“双兼顾”,企业则应在研发或新成果再转化阶段嫁接核心技术,通过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创新变革机制,避免脑病变或噬血性发生。奇瑞公司嫁接核心技术成功得益于其正确的嫁接技术来源选择决策,即选择了从没有竞争关系的优势互补合作者那里嫁接核心技术;三星公司手机业务正是借助于有效的技术、营销和管理决策变革,确保再开发产品个性化,避免“安乐死”。
(二)建立贯穿于技术嫁接全过程的合作双赢博弈机制
核心技术嫁接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对接活动,介入各方必须密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构建合作博弈机制是防范其病变的良药,这已被诸多成功的嫁接案例所证实。奇瑞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嫁接到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技术是与其正确地选定合作伙伴,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博弈机制密切相关;思科公司通过待遇优惠方式留住了核心技术供给方的关键人才,降低了项目因缺乏关键人才无法启动的病变风险,而诸多跨国公司兼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人才间建立的是一种零和博弈机制;美国迪亚能源公司在嫁接NASA军用铁一铬氧化还原能量储存系统过程中,借助于有效的合作机制,开发出市场需要的军民两用产品,并使之成功地实现产业化,消除了技术产业化的消化不良病变;军工743厂则通过引进国外关键技术、与国内铁路部门的合作,建立了牢固的能力互补和利益分享机制,降低了技术升级和新市场开发的病变风险。因此,为防止病变,嫁接者无论从哪一个阶段嫁接核心技术,都应当与技术供给方、用户、关键人才等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博弈机制。
(三)建立防止病变扩散的应急处理机制
面对已发生的技术嫁接病变,企业应当及早发现,建立快速处理机制,毫不犹豫对其处理,通过“化疗”或切除恶性病灶,以防止其扩散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对于小的病变,企业应尽早发现,及时进行“化疗”处理,将恶性病灶消灭在萌芽状态。1985年可乐公司将一种新的可乐配方核心技术嫁接到其主导产业企图替代其原有配方,但该新可乐由于糖多、消费者偏爱本地饮品和媒体的一些不良报道,引起可乐公司病变;该公司总裁于1992重新启用老配方,后来又成功地嫁接了低糖配方核心技术,从而使企业免遭破产。对于即将扩散的恶性病灶,企业应当及时发现病变的原因,忍痛割去毒瘤,化险为夷。上世纪90年代,IBM公司面对着日益兴起的个人电脑业务,由于存在大企业病,其未能及时将核心技术嫁接到PC中,导致企业出现病变,该公司迅速聘用郭士纳作为CEO,并引发对公司非核心业务处置和公司核心业务重组,由于“脑瘤”和“脂肪瘤”被切除,公司获得了新生。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心理障碍;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19-02
在高中的课程教学中,物理是让大多数教师较为头疼的科目,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物理学习较为困难的现象,导致高中生物理水平普遍较低,难以达到教学要求,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还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降低,自信心下降。教育学者经研究发现,导致物理学习困难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对于物理学习存在心理障碍,所以只有从心理角度入手,才能真正改变物理难学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高中生的物理学习不仅受身体、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对所教班级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观察,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习动机
简单地说,学习动机就是指学生学习的欲望,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只有保持充足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对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心,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其中,学习动机主要受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情绪状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现,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而言,饱满的情绪是学习的基础和保障。当学生情绪处于低迷和消极状态时,就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二,意志状态。物理学相较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困难程度更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还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较为缜密,同时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特别多的困难,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坚定的意志,在难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三,注意状态。由于物理学系统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较为专注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所以学习的注意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2. 学习中的焦虑与疲劳
高中时期是学生为未来打基础最为关键的时期,所以相较于其它阶段的学习来说,这一时期学生所担负的压力更大,再加上高中课程安排较为紧张,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学生在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焦虑的现象,进而导致其出现思维紊乱等现象,不仅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还会对其产生生理影响。其中,焦虑的程度主要分为三个等级:低级的焦虑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课下也难以按时完成作业;中级焦虑是属于正常的焦虑,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自尊心较强,对客观事物较为敏感,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过分担忧;最高级的焦虑则是一种病态,如果学生处于该状态则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另外,由于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还容易疲惫,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过度导致的,会使学习效率较低,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3. 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问题
每个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各不相同,所擅长的学习科目也有所区别,当遇到自己擅长的内容时,学生一般自信心较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而当某科较为薄弱时,则会本能地产生胆怯的心理,这就是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评估,它是自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建立会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但是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果学生自信心较差,则会使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社会因素也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家庭与班级情况,如果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较为积极,那他(她)所建立的价值观也积极向上,从而对生活和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二、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1. 学生学习物理的意志力不够坚定
高中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坚定的信念,能够勇于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力才能培养持久学习的习惯,才能克服物理学习所带来的心理障碍。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高中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意志力还不够坚定,在困难面前难以保持足够的自信心,从而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笔者认为,导致学生意志力不坚定的因素主要有3点:首先,物理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困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在实际解题时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教师对作业的难度把握不够。作业作为巩固课堂所教知识的重要手段,如果难度过大就无法使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导致学生自信心丧失;第三,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与其它科目的学习相比,物理学习的内容较为枯燥,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应付高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较差,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
2.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由于物理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而且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但高中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如果不是真正喜爱物理,他们往往很难在学习时静下心来。另外,物理所包含的知识点多且杂,学生掌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物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物理考试之前普遍存在着紧张情绪而且不容易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导致考试时情绪不稳定,影响其正常发挥。除此之外,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导致他们在学习和做题时无法专注,考虑的方面较多,从而使物理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 学生自信心较低
据了解,很多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一直很用心,而且花费时间较多,但是最后取得的成绩却不是很理想,长此以往,则会使学生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永远学不好物理,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暗示,影响以后的正常学习。另外,对于教师来说,由于面向的是全部学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情况,这就可能出现授课内容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较为简单,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则很难接受的现象,由此,导致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丧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
高中时期是学生各方面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的学生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对于物理学习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专注力,只有精神集中才能深入地思考与理解。调查发现,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原因与外部因素的干扰两个方面,其中自身原因是主要因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高,那就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目前大部分学生在物理课上的学习习惯较差,经常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行为。另外,由于物理课授课方式单一,讲课内容较为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消除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
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对其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所以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加以改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 培养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充足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在遇到困难时迎面直上,逐步改进学习方法,改正不良习惯。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克服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且要易于实现,并引导他们将日常学习与人生的理想、目标相结合,从而激发其长远的学习动力;其次,要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好奇心。例如,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前,可以先进行相关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可以通过正、负强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失败的经验则会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所以可以采取将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
2. 组织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高中生的学习是枯燥且繁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次重点,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着重讲解,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具体的关注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思维,才能对要完成的任务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并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而且高中生在上课时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干扰,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发散,使课堂效率较低,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制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上课讨论、提问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师应注意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的把握,在讲课时要注意难易结合,尽量采取幽默的语言,将讲课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资源,多采用新颖的授课方式,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 帮助学生调控焦虑的情绪
由于课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焦虑等情况,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造成抑郁等心理疾病,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调控。首先,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保障,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监督,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有研究证明,人在缺觉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其次,采取放松疗法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相关专家指出,适当的身体放松能够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感,放松疗法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而产生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来引导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加强日常练习,缓解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压力,进而改善学生焦虑的情况;再次,应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虽然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适当放松是学习效率的保障,学校应保证音体美等课的正常开展,还可以采取课前唱歌等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使学生克服焦虑,积极地应对物理学习。
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危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作为老师,我们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组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严春红.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研究――以广西南宁市几所高中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5.
[2] 陈新启.高中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心理因素分析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胡俊.高中生物理学习障碍成因及消除策略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4] 邱俊英.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因素 对策
一、高职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1 对所学专业无兴趣
高职学生厌学的首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兴趣。由于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入学后才发现对于所学专业没兴趣。或者由于学生的成绩比较低,只能服从分配,最后随便分配个专业,使得学生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
1.2 心理失衡,无心学习
很多高职生在看到身边的同学上了比自己好的高中或者大学以后,心理产生了不平衡,或者自卑,抑郁,苦闷,从而产生消极厌学,对自己也缺乏自信心,进而进行自我否定或消极对待等不良情绪。觉得自己埋头读书太苦,而去追求物质等一些虚荣性的东西,进而产生一种补偿自己的心理,心理极度失衡。
1.3 不务正业,打架逃学
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以后,就会感到学习极度无聊,为了消磨空虚的时光,就会开始出去上网玩游戏,赌博,抽烟,看录像,谈恋爱等。高职学生认为高考的失落让自己进入了高职生这个“无用”的群体,精神一蹶不振、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意识缺乏、动机不强;另一方面高职生对个人价值观的认识不足,认为在高职只要基础知识学一点、专业懂一点,能维持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即可,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一部分高职生来学校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因而有着“好日子先过”的思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二、高职学生厌学的心理因素分析
2.1 对就业前景过度忧虑
学生产生厌学问题的心理因素颇多,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过度担忧。这可以从入学第一天开始。虽然老师很可能对学生已经做了解释,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忧心忡忡,无法安心学习,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非热门专业,未来工作难找,学习信念动摇,产生读书无用的心理。
2.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
高职学生产生厌学的可能心理因素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首先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当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难题,信心就会严重缺乏,产生放弃心理。高职学生一般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判断自我在以后的成就,使得自我价值感偏低。特别是由于高考的挫败感才刚刚经历,心理的痛苦还没有缓解,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厌学心理也就产生。
三、解决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高职学生的厌学表现以及心理因素的分析,本文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希望可以对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的研究给予一定的参考。
3.1强化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高职学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引发的一种学习活动并维持这一行动朝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动力,这是一种内外的心理动力。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动力,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增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动,进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一旦没有学习动机的指引,而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或者是由于爸妈的压迫完成学习任务的话,学生就没有一种求知欲和前进的动力。教师需要正确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价值的思考,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以饱满的热情和勤奋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对于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不仅仅只能将原因归咎到学生的本身,教师也应该从自身的教学手法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可以对于学习的课程更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职业类的院校,一旦教师的自身素质过硬,就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那么学生就会对于老师的钦佩之情转换为求知欲。此外,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心灵伙伴,使得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刺激学生求知兴趣的巨大情感动力。一个专业扎实,技术过硬,并且有情感的老师,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讲授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自然,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的方式,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的素质,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3.3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大赛以及各项文体活动
在平时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鼓励高职学生参与到各种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使得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参与到各种技能大赛中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参与到一个有趣的竞赛的过程中,高职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各种知识,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通过职业竞赛,不仅可以提前让学生见识到职业的竞技,而且可以给学生未来的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通过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因素厌学原因的分析,提出强化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大赛以及各项文体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希望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汪长林. 中职生厌学专业课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慢性心力衰竭;心肌重构;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a)-0014-0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制尚未明确,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可能参与心力衰竭的过程,其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心肌重构中起重要作用[1],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1-7)[Ang-(1-7)]是RAS的调节因子,由AngⅠ或AngⅡ在肽链内切酶作用下产生,可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水解AngⅡ生成,其具有舒张血管、调节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纤维化等作用,推测Ang-(1-7)可能是AngⅡ的内源性抑制因子,在RAS中起制约和协调作用[2]。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CHF模型,探讨Ang-(1-7)及Ang-(1-7)联合贝那普利对CHF后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清洁级雄性SD大鼠,8周龄,体重240~320 g,购于南昌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Ang-(1-7)购自于Sigma。贝那普利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1.2 模型制备与分组
1.2.1 模型制备 在模拟5000 m高度的低压舱内(每天6 h)进行慢性间断缺氧4周制备CHF模型。
1.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CHF模型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CHF组、Ang-(1-7)治疗组、Ang-(1-7)及贝那普利联合治疗组,另设15只为正常对照组。Ang-(1-7)治疗组经置入式微量泵持续颈静脉给予Ang-(1-7)[(25 μg/(kg・h)],CHF对照组经微量泵只给予同量的生理盐水,联合用药组给予Ang-(1-7)[(25 μg/(kg・h)]持续颈静脉泵入及贝那普利[10 mg/(kg・d)]灌胃。
1.3 检测指标
1.3.1 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参数 给药4周后每组大鼠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参照Fraccarollo方法,经大鼠右颈外动脉穿刺,通过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的升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并经鞘管逆行送入左心室,记录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
1.3.2 左室重量测定 血流动力学测定后,静脉注入10% KCl使大鼠心脏于舒张末停止搏动,并取出心脏放入冰盐水内,清洗干净,沿室间隔剪去右心室,经滤纸吸干后电子称取左室重量,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mg/g)。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参数变化的比较
经慢性间断缺氧4周后成功建立CHF模型,与正常组比较,CHF组大鼠的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LVSP、+dp/dt均降低(P
2.2 各组大鼠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及左室截面直径的比较
CHF组大鼠的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左室截面直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6
一、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借鉴的主要外来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所涉及的要点是知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它突出的重点在于强调钢琴学习者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形成理解、建构新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完成需要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实现。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截然不同,是一种积极的、全新的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我国高校钢琴的教育教学,推动教学设计的进展,也能够推动教学改革的进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提出的时间是上世纪的60年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被教育界普遍认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并于上世纪末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传播开来。建构主义自从引入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后,给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极大了促进了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我国钢琴教学专家和学者深入分析并总结了我国钢琴教学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督导的借鉴。也有学者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钢琴教学模式、培养目标、评价方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意见。建构主义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了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促进了支架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的提出,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高校钢琴课程教学质量的进步。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点在于人类本身的智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涉及到语言、空间、探索能力、音乐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具体概括为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智能组合,通常情况下会在一、两个方面较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擅长沟通,但理化成绩不佳;有的人理化天赋较好,但缺乏运动技巧等。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对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过程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统筹性和全面性。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后,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也给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启迪。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时间为1983年。该理论对人类智能的多元化和组合性进行了综述,对教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后,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将多元智能理论视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在结合实际授课情况,深入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我国高校钢琴教师深入讨论了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对现行教学中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不平衡现象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培养高校学生音乐文化领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等一系列指导方向,为我国钢琴教学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三)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的是在一种学习时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认为在学习活动中,无论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都要受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的影响。学习迁移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在于认为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安排教学内容前要熟悉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了解之后,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有效性,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
简单的说,利用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促进学习学习效率的提高,彰显了经验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可以深入和广泛的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目前而言,学习迁移理论已经在高校钢琴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很多学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适合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现状为基础,应该为学生的学习转移提供途径、条件和方法,从而促进学习转移能力的发挥。也有学者从高校钢琴课程的设计理念入手,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全新的钢琴课程教育模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分析方法,在无形中促进了高校钢琴课程的多元化、层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