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

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1

一、完善畜牧兽医卫生监督体系

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畜牧业发展变化的要求,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健全体系,强化功能,为畜牧业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保障。

(一)充分发挥县级兽医卫生监督机构职能作用。依法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强化其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1、强化兽医卫生防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搞好动物防疫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养殖户防疫意识。加大依法防疫力度,对拒绝或逃避防疫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强制免疫,确保防疫密度,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搞好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协作,组织开展好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切断动物疫情传播和蔓延的途径。同时,坚持统一订购、统一供应、统一发放的原则,加强动物疫苗管理,对私自进苗、贩卖假劣疫苗的不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2、强化动物检疫整体功能。加强检疫人员队伍建设,重点搞好乡镇检疫员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检疫员业务素质。搞好运输检疫、畜禽屠宰检疫和不合格畜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确保人们吃上放心、安全的畜产品。

3、强化兽医卫生监督职能。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兽药管理条例》,加强兽医人员管理,实行注册兽医制度,规范其从业行为,提高诊治水平,适应畜牧业大发展需要。加强兽药市场和饲料市场管理,对兽药、饲料实行严格监督和定期检查,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二)完善乡级畜牧综合服务机制。按照统分结合、畜牧专职、行业监督、民营机制、契约规范、社会服务的要求,搞好畜牧综合服务。

1、充分发挥乡镇畜牧服务指导站作用。严格防疫员队伍管理,提高防疫技术水平,确保达到防疫目标。加强对畜牧繁育和兽医的行业管理与指导,促进兽药和饲料市场健康发展。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养殖户提供更加及时、全面、到位的服务。县动物检疫站派驻到各乡镇的检疫人员,与乡镇畜牧服务指导站联合办公,共同开展好本乡镇的牲畜及畜产品检疫工作,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牲畜及畜产品严禁进入流通市场,确保达到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目的。

2、建立以乡为单位的防疫员队伍。以乡(镇)为单位设置动物防疫员。人员设置上确定为依龙镇、中心镇10人,其他乡镇均为5人。通过考试考核、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选聘。劳动报酬实行定额补贴、逐级分担,工资标准为每人年工资按4000元框算(包括突发性重大疫情、季节性会战时,需要聘用临时工作人员的报酬,以及技术培训、防疫设备更新等费用)。其中3000元由所在乡镇各村从转移支付中平均予以分担,其余1000元由县财政在支农资金中予以解决。动物防疫员由乡镇畜牧服务指导站直接领导,实行合同约束,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确保队伍稳定、服务有效。

二、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和标准化饲养技术

(一)建立畜禽良种基地。严格贯彻执行《种畜禽管理条例》,每个乡镇建立3—5个繁育站点。重点建设优质种猪扩繁基地、优质肉羊基地和优良种鹅基地。到2007年,把我县建成省内较大的优良畜禽养殖基地。

1、建设优质种猪扩繁基地。采取引进和自繁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建立县、乡、村三级良种猪繁育体系,不断加快生猪的繁育改良步伐。实施好省在我县辟建的良种猪扩繁基地项目,拟在阳春乡精进村、解放乡解放村建2处县级优质种猪扩繁基地,各乡镇要建设二元母猪扩繁场。县级种猪场搞好纯种扩繁,实现县域内纯种猪和二元母猪的自给,到2007年,三元杂交商品猪的改良面要达到90%以上。

2、建设全省优质肉羊基地。加强我县优质肉羊协会与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的协作,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增强竞争优势,搞好肉羊基地建设。在三兴、双阳、富饶、依龙、新兴、太东、新屯、向前、新发、中心10个乡镇建设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以德国美利奴和无角道赛特为主推品种。在引进肉羊优良品种的同时,开展鲜精、冻精配种工作,加快肉羊改良步伐,推动全县肉羊产业向品质好、价值高、良种化方向发展。

3、建设优良种鹅基地。在太东、富饶、依龙、新发等乡镇建立良种鹅基地。以莱茵鹅为父本与当地白鹅杂交,培育具有优良特性的白鹅品系。

同时,不断提高奶、黄牛品质,奶牛杜绝用一级以下冻精,黄肉牛全部使用西门达尔、夏洛莱优质肉牛冻精,从而改善本地品种性能,提高奶肉产量。

(二)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以舍饲圈养、集中育肥、标准化小区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严格生产技术规程,做好饲料、兽药、畜产品、检验检测和环境监控等项工作。重点完善生猪直线育肥技术,推广地热养猪;对牛、羊通过实行分区禁牧、休牧,促进舍饲圈养,依托省家畜繁育指导站技术,采取科学饲料配方,推行肉羊集中育肥饲养方式;白鹅实行以种草围栏饲养为主,散放为辅,发展绿色养鹅业。同时,在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屯,积极引导农民建设牧业小区,采取标准化饲养,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畜禽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版权所有

(一)扩大畜禽生产基地规模。把畜禽生产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注重区域布局,突出优势品类,力争到2007年,把我县建成黑龙江省养猪大县、全省白鹅生产基地和全省优质肉羊生产基地。突出白鹅品牌优势,扩大饲养规模,建设一批饲养量达10万只以上的乡镇、万只以上的村,发展一批饲养500只以上的大户群体。依托摇篮乳业公司,加速扩展奶牛群体,发展一批饲养量达千头以上的专业村和一大批百头以上的专业屯。进一步扩大生猪和肉羊发展规模,到2007年,全县饲养生猪万头以上的村要发展到30个,千头以上的屯发展到200个。肉羊饲养量达万只的专业村发展到10个,饲养量达1000只以上的专业屯发展到100个。

(二)强化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措施。一是引导支持养殖大户追加投资,扩大养殖规模,靠大规模获取大效益。二是着力吸引县外资金投资养殖业,壮大养殖户群体,扩大养殖业规模。三是积极鼓励城镇居民投资养殖业,引导其转变择业观念,充分利用城乡闲置资产,建设规模养殖场。四是大力倡导干部投身养殖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调动县乡干部参与养殖的积极性,通过干部带动,发展一批较高水平的养殖场和种畜场。

(三)搞好畜牧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的畜牧加工企业,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扩展小企业的加工能力。

1、培育加工龙头。依托“中国白鹅之乡”和“依鹤”品牌优势,加快对天鹅集团公司改革步伐,走依法破产、招商发展之路,做强鹅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摇篮乳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加快开发新产品,增加反哺能力。以天丰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扶持肉牛、肉羊屠宰、冷冻加工企业,联合经营、整合品牌、扩大规模,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整体发展优势。

2、培育市场龙头。发挥畜禽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促进销售、带动养殖的作用,培育龙型产业。坚持季节易与常年交易同步发展,重点培育和完善畜禽及其产品专业交易市场。新发、新兴的肉牛、肉羊交易市场要扩大交易规模,延伸辐射半径,逐步发展成齐市北部地区肉牛、肉羊生产、交易集散地。同时积极培育仔猪、肉犬、羽绒集散地,拉动生产经营。积极鼓励和引导生产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生产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其协调产销作用,外寻市场搞对接,内联大户促生产,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四、加快发展饲草饲料业

(一)大力实施草原改良。认真落实草原保护、草原平衡和禁牧休牧三项制度,推行草食动物舍饲。从2006年开始,实行划区轮牧、分区禁牧。大力治理草原“三化”,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到2007年,全县草原改良面积要达到28万亩,平均亩产草量达260公斤,禁牧10万亩,休牧15万亩。

(二)扩大种草和青贮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对坡降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引导农民种植紫花苜蓿、谷稗、无芒雀麦等高产优质牧草,增加饲料来源,缓解草畜矛盾。到2007年,种草面积要达到25万亩。不断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到2007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要发展到10万亩。同时,加强作物秸杆利用,要把秸杆视为“第二草原”,采取微贮、黄贮、盐化、氨化等科学加工技术,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利用率。

(三)加快发展饲料产业。依托当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等多元投入的途径,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建设现代饲料加工企业,适应畜牧业大发展的需求。大力推广饲草和青贮饲料加工贮藏技术,鼓励和扶持建立饲草、青贮饲料专业化企业,到2007年,力争在我县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饲草和青贮公司,推进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强化畜牧业发展服务措施

(一)强化扶持措施。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畜牧业加快发展。

1、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设立动物防疫风险预备金30万元,各项支农资金、扶贫资金重点向畜牧业倾斜。各商业银行加大对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大户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联社要实现贷款投放结构的换位,调整优化贷款结构,保证50%以上贷款用于支持发展畜牧业,其中,中长期贷款要达到畜牧业贷款总额的40%以上。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向畜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资金投向畜牧业。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从事畜禽良种生产经营、饲草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对于达到一定养殖规模要求的,按照县委2005年出台的《县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享受有关停职留薪的政策优惠。税务部门对规模养殖户兴办的糖化饲料厂、饲料加工厂等,按最低标准收税。电业部门对畜牧养殖户(场)用电给予一定的优惠。畜牧、工商、土地、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精简审批项目手续、减化审批环节、严格审批时限和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强化社会服务。加强畜牧兽医服务工作。要选派热爱农村畜牧兽医工作的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不断充实乡村畜牧兽医队伍。畜牧部门对养殖户无偿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对规模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要优先进行防疫和配种。乡镇畜牧服务指导站,要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全面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业务。发挥畜牧兽医人员的服务作用,努力实现繁育改良、防疫治疗、技术指导、饲料供应、产品销售“五不出村”,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不断加强对畜牧业发展前景、优惠政策以及成功典型、创业先进事迹的宣传,加大对我县畜禽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营造上下同心、共谋畜牧业大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版权所有

六、加强畜牧业大县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组织。为进一步加强领导,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运行,成立县建设全省畜牧业大县领导小组。

组长:王金章县委副书记代县长

副组长:宫贺廷县委副书记

杜文富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单位有:畜牧水产局、农委、信用联社、人民银行、扶贫办、财政局、招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经济贸易局、电业局、建设局、工商局、环保局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建设畜牧业大县的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由畜牧水产局局长王洪礼担任。

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2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肉羊养殖工程建设

2、建设性质:扩建

3、项目建设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 负责人:林霞、张世军

4、建设地点:内蒙古鄂前旗毛盖图苏木

5、项目申报单位: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 负责人:林霞、张世军

6、投资规模及构成:总投资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7、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拟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60万元,群众自筹150万元。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年销售收入390万元,第一年纯利润192.4万元,第二年纯利润256.5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纯利润333.4万元。第一年总成本180万元,第二年总成本37.2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总成本18.6万元,税后财务净现值225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00%,投资回收期4年。

9、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之后,将直接带动毛盖图苏木30户农牧户,可使毛盖图苏木牲畜良种率和单位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肉羊养殖项目的建设,畜种质量的改善,育肥出栏加快,销售利润大幅度增长,可使项目区农牧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提纲》;

2、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3、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鄂前旗“十五”经济建设规划;

5、鄂尔多斯市《建立畜牧业强市、绿色大市的决定》。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对于该地区建设与市场相对接的现代畜牧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畜牧业,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具有良好的饲养基础,当地农牧户饲养经验丰富,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按照先进的技术规程生产建设,鄂前旗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庞大的牲畜养殖阵地,鄂前旗清真畜产品市场已开始投入运营,已具有很好基础,由于清真市场产品以无污染和高质量而拥有了较高的信誉,对项目产品的销售极为有利。目前市场、产品已与宁夏有长期销售合同。整个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相比传统牲畜饲养方式,可极大地减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提高牲畜整体质量,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可行。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牧民培训和当地的技术服务是保证项目技术路线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在项目安排有关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在项目实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议尽快实施项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 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毛盖图苏木是鄂前旗的一个纯牧业苏木,XX年全苏木牲畜头数达到19万头(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全苏木经济及各项事业建设迅猛发展,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在跨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全苏木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如何使全苏木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是摆在全苏木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鄂前旗党委、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做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确立了鄂前旗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远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饲养业发展。为适应国家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特提出“鄂前旗毛盖图肉羊养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项目由来和简述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也向纵深方向发展,XX年,农村牧区实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农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在“西部大开发”、“鄂尔多斯市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业势在必行。本项目由此而产生,该项目对鄂前旗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项目初步拟定以鄂前旗毛盖图苏木形成基地+农牧户的肉羊养殖经营格局。根据区域划分,在辖区2个嘎查30户农牧民中实施该工程,通过联户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一定规模的育肥出栏网络。这将对毛盖图苏木的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对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减轻草场压力,全面开展生态建设、治沙防沙、建立“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化家庭牧场”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节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草场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是边远地区。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一是尽快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毛盖图苏木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二是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改造沙漠,推动生态建设,恢复草场植被,给子孙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壮丽草原,有必要进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退牧还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正适合于这个形势。项目的提出正是现阶段农村牧区生态建设的必要。三是毛盖图苏木是个纯牧业苏木,而且以土种山羊和绵羊为主体经济,经济结构单调,单位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优,效益低。因此,以养殖肉羊调整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全面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势。现阶段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项目的提出正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多方面考查,建设肉羊养殖工程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也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一节 项目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处,东邻昂素镇,南与敖勒召其镇相连,西毗布拉格苏木,北依鄂托克旗。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90万亩,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地形为起伏梁地和沙丘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1′—107°53′,北纬38°14′—38°47′之间。

(二)自然资源 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时间长,年均7.1℃,最高36℃,年均日照2800小时,年均降雨340mm,蒸发量2505mm。属鄂尔多斯闭流区,静水位5—10m,成井深40—200米,单井日涌水量40—60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三)社会经济状况 毛盖图苏木下辖8个行政嘎查,34个牧业社,现有人口3399人,XX年地方财政收入6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完善,各项服务体系健全。

(四)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毛盖图苏木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XX年度水浇地面积达1.4万亩,各类灌溉井达600多眼,牲畜饲养量达到19万头(只),建立模式化养殖大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项目区各农牧户饲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亩水地,最多有100亩水地,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项目广大农牧民已把草场围封,建立了“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家庭牧场”,户均种植饲草料50亩,家家户户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贮窖,饲草料自给有余,已创造了舍饲圈养养殖的各项条件。敖达黑色公路贯穿于项目区,邮电通讯普及全苏木,程控电话遍布项目区。文化娱乐、农贸集市也很发达,南邻敖勒召其镇,北依鄂托克旗,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毛盖图苏木乃至鄂前旗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近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比重增大,发展快,效益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规划中草场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草为主、生态环境建设、休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方针都为本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给毛盖图苏木难得的机遇,苏木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的把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好,把该地区建设成为鄂前旗良种肉羊繁育基地。从拟定项目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及农牧林水等基础建设来看,项目具有可行性,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饲圈养,有利于减轻严重恶化的草场的负担,恢复植被;二是该地有足够的饲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适合于进行青贮,养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证,项目实施有现实的可行性。从国家牧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政策,该地区基础建设大大增强,尤其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工程以来,基础建设发展更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益养殖业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雄厚基础。二是毛盖图苏木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有关农村牧区各项经济工作政策,农牧林水电机全面发展,交通、通讯、邮电、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基础建设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入世后的新形势,优质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肉羊养殖体系建设十分可行,只要认真实施项目,采取妥当科学措施,该项目一定会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 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项目实施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项目将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界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立项,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推广到千家万户,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位于鄂托克前旗东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南与敖勒召其镇毗邻,东与昂素镇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牧区苏木。全苏木共辖8个嘎查,34个牧业社,有农牧户906户、3399人,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沙化、盐碱化面积40万亩,占总土地的15%。全苏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质肥沃,为发展粮料经济作物、牧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该苏木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敖达柏油路从其境内穿过,实现村村通路,开通无线寻呼台、无线接入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公路、农电。XX年粮料总产量突破360万公斤,牲畜存栏数达16.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发展肉羊养殖基地项目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协会于XX年组建,该协会遍布全苏木8个嘎查,从业人员20余人,其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都是该地区的致富能手,在当地农牧民中威望特别高,协会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技术指导,提供农牧业市场信息,组织外来商进行农牧业产品交易及输出本地农畜产品等。该协会通过几年的发展培育,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已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该地区农牧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以建设绿色大旗、现代畜牧业强旗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鄂托克前旗是一个畜牧业大旗,XX年度全旗牲畜饲养量达124万头(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比重日渐增大,实施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四个千户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优良种畜的占有比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优质的畜种进入广大农牧户中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邻鄂托克前旗的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把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当前畜牧业经济仍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畜群结构比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大力调整阶段,优质畜产品的市场需求仍很大。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牧区苏木,畜群结构单调,比例失调,是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XX年,毛盖图苏木党委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XX至XX年远景奋斗目标,并对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拟从XX年至XX年平均以10万头(只)牲畜递增的速度,到XX年达到70万头(只),并要进一步转变饲养管理方法,优化畜群结构,提出压缩山羊,稳增优质绵羊和肉牛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该项目区的肉羊养殖工作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得以大力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集约型养殖业介导的产业政策,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转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趋向,发展优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业是集约畜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草牧场和大面积饲草料种植基地的毛盖图苏木来说,建设肉羊养殖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及鄂前旗畜产品清真市场的销售渠道。项目产品的销售方案如下: 育肥出栏肉羊:6000只,当地及周边地区。 项目产品将突出科技和优质,高效益、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打开并占领市场。 鄂前旗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将是本项目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

三、销售策略和经营模式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区位优势优越,距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8公里,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00公里,该项目产品将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协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销售,分为客商到项目区和商品外运销售两种类型,并将项目交易以清真畜产品的品牌进入宁夏市场,以品牌和优质产品占领市场。

四、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鄂托克前旗毛盖图苏木现有的农牧业协会担负着全苏木大多数农畜产品生产和销售指路的重任,在该项目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增强职能作用的带动力,加强对现有协会工作人员的指导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市场行情,在项目销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从项目生产宏观上的指导变微观服务,深入到项目户进行生产指导和销售服务,进一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形成协会组织遍布整个项目区的销售经营服务模式。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划及内容 肉羊养殖基地拟建在鄂前旗毛盖图苏木伊克乌素、明盖和库伦3个嘎查30户农牧民中实施。

1、购买种羊1500只;

2、建育肥棚圈30处;

3、建青贮窖1800平方米;

4、建饲草料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

5、建贮草棚1500立方米;

6、开发饲草料基地XX亩;

7、打配机电井10眼,铺设输水管道1.5万米;

8、购买青贮机具4台;

9、购买饲草料加工相具1套。(详见表一)

二、产品方案

1、养殖区:第一年出售育肥羊4500只,第二年出售育肥羊5000只,从第三年及以后每年出售育肥羊6000只。

2、饲草料基地:建设饲草料基地XX亩,加之项目区一家一户小面积饲草基地,盈余饲草料适当向外销售。

三、技术方案

1、肉羊养殖:采用的品种为优质肉羊,采取杂种、引种相配等方式,进行肉羊养殖和良种扩繁。 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服务体系,为肉羊养殖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肉羊的科技含量。 由山东梁山、陕西等地区引入优良种畜。

2、饲草料基地

(1)项目区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就近的农田草牧场为基地,通过采用整地、施肥、播种、中耕清除田间杂草、灌溉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使饲草饲产保苗率达95%以上。

(2)项目区优质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达500公斤,饲料专用玉米亩产鲜秸秆3000公斤,亩产籽实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要品种,玉米以饲用青贮为主要品种。

四、建设期及实施进度 本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好,根据项目规划的建设内容,遵循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参与国内其它地区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确定项目从XX年开始建设,建设第二年受益。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采取概算指标法进行。引种价格按当地以及产地现行价格估算;投资贷款部门的利息按年息的6.21%进行估算;利用国家和地方开发经营的资金按2.4%的点用费计算。其它投资按照相关行业的有关定额标准进行估算。 按基本费用计,各分项目投资额如下: 肉羊养殖工程总投资为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投入资金由申请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在项目总投资中,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地方配套60万元,占总投资的 16.6%,群众自筹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 第八章 财务评价 依据颁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财政部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以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体系下,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及现金流量,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各种评价指标,以分析本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项目的可行性。

一、产品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在当地的价格,以及同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本项目的实际,对单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了估算,以此基础上估算总成本费用。其基础数据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土建工程按174万元计算,引进畜种按140万元计算,设备购置按36万元计算。

2、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8%计算。

3、管理费用按直接费用的3%计算。

4、建设期内的利息计入项目总投资,其后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5、正常年修理费按折旧的1/3计算。

二、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

1、销售收入 肉羊养殖年出栏6000只,盈余饲草料销售收入15万元,项目达产后年总销售收入为390万元。

2、利润及分配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正常年税后利润为23.1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后为本项目的可分配利润。

3、盈利能力分析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2.15% 投资利税率:47.2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6.62%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49.42% 税后财务净现值(ic=10%):130万元 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212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4.8年(包括建设期) 税前投资回收期:4年(包括建设期)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财力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8%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肉羊养殖是属生态保护性舍饲圈养项目,对环境不但没有任何污染和破坏,而且对牲畜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畜肥改良土壤、农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处。 第十章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将使毛盖图苏木养殖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当地30户农牧民的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辐射带动450户农牧民进行舍饲圈养肉羊可使当地的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 根据我们的调研,每只育肥羊的生产成本约150元左右,出售每只育肥羊农牧民可获纯收入400—500元。

三、其它影响 项目的实施还将对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以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确保该项目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高效运作,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一、组织机构 毛盖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拟成立协会会长任组长,苏木人民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参加的良繁基地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以及处理和解决涉及与地方有关的疑难问题。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机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各自的工作。具体组织管理体系见图。

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3

一、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生活现状

(一)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1.来自于农牧业的家庭经营收入难以稳定增长

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收入多数从农牧业中获得,农牧互补性强,家庭收入一般由农业和畜牧业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农业收入每年的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畜牧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遇到手头缺钱、孩子上学、看病等棘手问题时出售几头牛或几十只羊就能解决大问题。而近期实施的禁牧政策,给农牧户发展牲畜带来诸多不便和损失,来自于农牧业的家庭经营收入受到影响。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前些年农业的补贴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于牧业好,再加上干旱、采取季节性休牧等政策措施的导向下经营畜牧业的数量下降,而开垦草牧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翁牛特旗乌兰扎大盖嘎查原来以牧为主,近年来变为以农为主户达80%,养畜规模骤然萎缩,牧户只留少量冬季食用的牛羊。据老牧民讲,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嘎查是较富裕的牧区嘎查,以牧为主,耕地才八亩地,后来以开发饲料地为由大量开垦草牧场,如今开垦所剩不多。还有,翁牛特旗乌丹镇巴音汉嘎查、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巴音浩特嘎查也存在开垦草牧场为种地的现象。农牧民反映,半农半牧区一定要农牧结合,只有农牧结合才能发挥地区优势,农牧民才能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2.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仍很低

工资性收入高的地区主要是较贫困地区、嘎查村内经营企业的地区、近郊或旗镇周围地区。如: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毛登艾丽嘎查100多户,人均收入4000元,有40多户在外打工,其中短期打工者占一半(一般种地后出去打工,收割时返回);通辽市科左后旗海留图镇白斯古楞嘎查,2000多人口,其中2/3为贫困户,1/3的人口在外打工,科左中旗努日木镇乌兰嘎查共计103户,451人,嘎查内有个砖厂,当地村民可在砖厂打工,年均收入近1-2万元;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巴音浩特嘎查300户、1300人,蒙古族占75%,镇所在地在本村,就地打工者近300人,外出打工者40多人,打工收入相对多,人均达5000元,另有人均10亩耕地(种玉米)、14亩草场,养奶牛户占总户数的一半。

3.农牧民转移性收入种类和额度待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有目共睹。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种子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基础设施项目补贴等直接和间接补贴使得农牧民收益。调研中得知,半农半牧区各类补贴合计人均在1000—2400元之间。不过,调研地多数嘎查村干部和农牧民都不太清楚补贴的种类和应发放的金额,只是从卡上取出来用而已。有些地区的补贴款不能足额发放到户的现象也存在。补贴在地区间不平衡,种类额度差异较大,还不能够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需尽快解决的问题。如半农半牧区育肥牛羊的户或合作意图的人很多,但却难以得到棚圈、水电基础设施、购进牲畜、饲草料等与农牧户生产息息相关的项目补贴。

(二)绝对贫困主要集中在东部半农半牧区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半农半牧区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仍有一部分群众生活处在贫困线以下。新的贫困线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以下、牧民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以下。目前全区仍有266.6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兴安盟、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大青山(阴山南北麓)地区和三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据通辽市委统战部提供的资料,截至2012年,该市仍有44.6万农牧民贫困人口,占全市农牧民的25.97%,其中蒙古族贫困人口21.8万人,占贫困人口的48.88%。如:科左中旗(蒙古族人口近40万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区域性连片特殊贫困地区,贫困嘎查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100元;兴安盟科右前旗阿里德尔苏木某翁胡拉嘎查在当地属于中等生活水平的嘎查,其人均纯收入仅为2000元。从实地调研看: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音花镇东沙布太嘎查30%为贫困户;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毛登艾丽嘎查30%为贫困户;兴安盟科右前旗阿里德尔苏木翁胡拉嘎查40%为贫困户。这些地区人均耕地(草牧场)面积小,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三)农牧民生活负担重

1.教育负担重

一是教育资源整合后,对于幼儿及小学生的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不便。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上学费用成倍增长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父母或祖父母中的一两个或者亲戚在旗镇苏木所在地租用廉价房照顾年幼的幼儿或小学生生活,居住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一个学生一年少则花费5-6千元,多则花费上万元,这种现象较普遍;二是供大中专生的家庭负担重,因供孩子上学而借贷款的家庭不少,其中供两个学生的家庭负担更重,一年少则花费2-3万元,多则5-6万元,这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2.撤乡并镇带来诸多不便

一是管理难。方圆几十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服务难以到位,不容易争取到项目等。二是干群关系疏远。由于相距远,农牧民都不认识自己镇苏木的领导、干部,互相沟通难。三是办事不便利。因分散居住,相距苏木镇较远,办理一件事就要来回跑多次,赶几十至几百里地才能办成。

3.因病致贫的户居多

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据调查,半农半牧区较贫困的嘎查村内一半以上户是因病致贫的,还有些慢性病人在家持续吃药,无法报销医疗费,医疗负担重。基层苏木乡镇医疗条件差,缺乏设备医生药物,农牧民看病只好到旗县、盟市或外地去。

4.借贷款户多,赊账买卖较普遍

半农半牧区借贷非常普遍。有些嘎查村80%的家庭有借贷款,少则3-5万元,多则达8-10万元。因手头缺钱,赊账买卖也很盛行。不少家庭仍以当年的收入补前一年的赊账,再赊账买下一年的化肥农药或生活用品,难以摆脱赊帐还账的恶性循环状态。

(四)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之间的矛盾突出

禁牧补贴难以弥补减少的养畜数量损失,生活陷入困境。从总体情况看,农牧民收入仍很单一,支出种类繁多,因生态环境的保护政策而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维持收支平衡或入不敷出户居多。半农半牧区的耕地分得比较细,草场基本都在自然屯内一个围栏内,若不利用,就白白浪费掉了。但因实施全年禁牧而无法合理利用草牧场,饲草劳力支出倍增,不利于发展畜牧业。调研中发现,近两年半农半牧区农民大批量的处理牲畜,理由多是全年禁牧后饲草费用高,无法承担原有数量的牛羊的饲养成本,只好先卖了再想办法。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366户、1700人口,9个自然屯,草牧场14万亩,牲畜头数2万多头只。其中1000多头牛、约2万只羊。从2012年开始实施全年禁牧政策以来,人心波动大,怕养不起原有数量的牛羊而出售的占很大比例。其中部分人觉得没有牲畜就生计陷入困境而打算留一些,而部分人打算全部卖掉。赤峰市翁牛特旗乌兰扎大盖嘎查老牧民原来有100多头牛,前几年1300亩草场被划分到公益林后不能放牧了(公益林补贴6.7元/亩),无奈处理掉全部大畜,买回30几只羊,备冬季食用。

二、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

1.引导鼓励激发农牧民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多数地区农牧民得到多种补贴,这对于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带来较好的补偿。但以补贴来增收或是维持生计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农牧民收入中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收入增减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发展与否的晴雨表。因此不仅依靠增加农牧业补贴收入,还要重视引导持续增加家庭经营收入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针对农牧业,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尽量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条,加快周转,带动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增收。把重点放在优化第一产业,加速发展农牧业基础上延伸的加工、服务等二三产业,如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粗深加工、特色旅游业等。二是直接扶持农牧户生产基础建设。如棚圈建设、购买牲畜、饲草料及水电等方面的补贴扶持。三是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业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功能;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储备制度,遏制市场波动;增加生态补贴奖励等政策性补贴。四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地方党委政府要重视抓基层工作,以嘎查(村)为单位,选拔奖励先进生产者,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还要惩罚教育懒惰者,鞭策其发展。

2.采取超常规政策措施,脱贫致富

一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继续采取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相结合。深入开展开发式扶贫,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扶贫。继续搞好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二要有因地制宜的脱贫规划及明确的脱贫目标。其中,有些嘎查村需要移民扶贫。更重要的是采取整村推进和重点户扶持相结合的扶贫攻坚战。国家和自治区盟市旗县财力、项目应投入到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倾斜,逐步培育“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三要充分利用农牧结合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

(二)政策应兼顾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双赢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的生态保护政策是非常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采取的措施过于简单而出现诸多问题,给当地农牧民甚至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无可挽回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一些政策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导致从宏观上看有益的政策,从微观上看违背了农牧民群众的意愿,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禁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导致不能够合理利用草场,处理掉大量牲畜、畜牧业规模萎缩,有些地区乘机开垦,把草牧场变为耕地等问题。

内蒙古地域广阔,东西距离长,地理气候雨水冷暖等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因此,客观上要承认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贴近实际制定政策措施是非常关键。对于赤峰通辽兴安盟等半农半牧区蒙古族聚居区政策应差别对待,采取特殊办法,给予一揽子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应着重在农牧结合方面做工作。只有发挥地区优势,农牧有效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灵活掌握政策,保护生态的同时合理利用草牧场降低农牧民生产成本,还可借鉴“一村一品”做法,探索启动优良农畜产品农(牧)超对接模式,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第一产业以外的延伸产业,如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和手工艺产品、特色旅游业、特色产业开发等。

(三)拓展农村牧区金融服务领域,尽快解决借贷难问题

1.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向农牧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要紧密结合自治区农牧业资源优势和生产特色,继续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有规模、有特色的家庭农牧场、合作经济组织,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产业链金融延伸服务,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稳步扩大农牧户贷款规模。积极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配套信贷资金,重点支持自治区新农村牧区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农村公路和电网建设。以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改造、农牧业生产基地开发建设、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另外,根据农牧业需要,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有利于农牧民脱贫致富。

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4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考察报告格式·民办教育考察报告·服装企业考察报告·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新晨:

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5

关键词: 广东省 “动物营养”学科 饲料产业转移 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广东省处于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珠三角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二是经过三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三是珠三角人口的密集导致城市压力负荷过大,同时粤北、粤西等欠发达地区人口的过量流失对这些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安定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广东省政府于2005年推出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部署产业转移大行动,明确了粤北和粤西地区是畜牧业、包括饲料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对象。2008年5月24日,广东省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强调实施“双转移”战略是改善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饲料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劳动力,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转移。

一、广东省“动物营养学”人才分布及存在的矛盾

广东省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广东饲料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广东省饲料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达33052人,企业职工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0134人,硕士以上学历共856人,博士190人,占全国饲料业博士学历(1401人)总数的13.6%,硕士666人,占全国饲料业硕士学历(4734人)总数的14%。其中主要来源包括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及佛山科技学院等,每年培养饲料产业专业人才200―250人,其中本科130―160人、硕士60―80人、博士10―15人。但是毕业去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占60%―75%,尤其是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珠三角地区就业比例占8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珠三角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目前还比较旺盛,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且待遇较高,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能学到较先进的技术,个人发展空间较广阔。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广东仍相对落后,经济环境远远比不上珠三角地区,所以,即使用人单位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应聘者也寥寥无几。不容忽视的是,这几年正值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基地发展很快,对人才的需求很旺盛,发展前景很是乐观。

饲料产业转移和畜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对高等农业院校动物营养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应对,将如何培养适应饲料产业转移的人才这一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二、广东省“动物营养”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过窄过专。

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基于一种“专业―行业对口”的意识上,把培养“窄深型”、“处方式”的所谓“专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创造能力较差,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变“窄深专家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需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线;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动物医学,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与售后技术服务等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使得毕业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3.对学生就业的引导有待加强。

目前学生就业地域高度集中在以珠三角为主。这种现状急需改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以饲料产业转移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我校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模式,以培养适应产业转移和国际竞争需要的畜牧业人才。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与实践精神,培养适应饲料产业转移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三、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式“动物营养”学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建立本科生的导师制,把本科生、研究生、导师组合成各个方向的小团队。组团之后,关键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主人翁意识、归属感。让“动物营养”专业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这个团队是我的团队,我是这个团队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这个团队不只是人生的一个临时停靠站,而是一辈子陪伴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根据地;个人的进步关系到团队的发展、团队的发展,反过来影响个人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对这个科研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达到了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综合式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

1.“自主+引导式”在校培养模式。

(1)建立自主约束和导师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由各个团队学生自己制定各项管理,并签订认可书。以课题组内在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中分别选取1名大家认可的人作为组长和副组长,每一年级选出负责人1名,建立有结构、有层次的管理机制,同时适当结合任期制。要注意团队成员之间是相互平等的,以此发挥学生自我约束、相互管理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在被管理的过程中培养相互配合能力和协助精神。导师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成年人独立社会责任的能力和地位,在管理中更多发挥其监督和协调作用。

(2)建立导师指导和学生相互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学生的生源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各有优缺点,可以互为导师,每位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都可以参与到导师的指导工作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设置课题小组,在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建立1名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及1―2名本科生组成的课题小组,小组内分级指导的同时又提倡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建立每两周一次导师参加的定期工作汇报与每周一次的导师不参加学生自主交流的seminar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机制。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可充分自由发挥他们交流的积极性。同时,在每周一次的seminar运行机制中建立主持人制度、并参考学术研讨会的模式举行。每次seminar安排1名主持人,主持人负责本次seminar的前期准备、主讲人和主题的确定、交流过程中的顺序、交流议程的控制等,让学生自由交流的同时,培养学生组织和协调能力。

(3)建立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培养模式

在专业培养方面,不直接指定学生的课题方向和内容。一般一年级时,一方面,通过每个月布置一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大专题报告,让学生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自己能有意识把以前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又提高其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两次的课题组研究方向、特色及发展方向介绍,让学生尽快熟悉课题组科研方向。然后,提出由学生自主、自由选择课题方向的同时,进行课题小组的组建,强调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试验设计。经过课题小组组长牵头进行课题整合和修改之后,导师组织课题小组的试验设计研讨会,提出试验设计的修改意见、注意问题,确定试验设计。之后,由组长组织课题小组建立统一的课题实施方案,包括实施时间、地点、步骤等,导师只是把握大方向、提出修改意见、强调要注意事项。

2.毕业后“跟踪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本科生结合培养模式下,他们对专业、同门、课题组这一团队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已经认为自己这一生工作和进一步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与这个团队会发生各种联系,所以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在校的几年时间,而是存在一个像“产品”一样毕业后继续培养和引导的问题。

(1)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学生在邻近毕业时找工作、工作一到三年期间如何再次选择职业和选择岗位时,通常会面对很多困惑甚至迷茫。这时,导师有必要在其毕业前进行几次深入的交流。一是客观分析其个性、特点,提出其适宜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选择;二是在离校前,以亲友的身份对其在校期间表现的优缺点进行善意的分析,并指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2)建立不定期交流机制

师生之间经常交流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提升,有利于对学生的后续指导,也有利于毕业生对课题组的发展献计献策、回馈课题组一定的资源。一般可采取的形式有两种:一是逢年过节、节假日经常组织小规模的聚会;二是出差在外时,尽可能安排时间拜访当地工作的毕业生。

(3)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组织一定时间内的所有同门大家庭定期聚会交流,对维系毕业生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常重要。所以,可选择在当年毕业生离校时间,召集所有课题组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年度机会加交流,同时邀请行业内成功人士参会传授经验。既体现在校老师和师弟师妹欢送毕业生,又体现师兄师姐欢迎毕业生进入到这个行业中。

(4)积极支持毕业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

毕业生的工作和发展情况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团队的发展。所以,课题组对毕业后学生工作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有效推动了他们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维持甚至扩展了课题组的力量。导师通常可采取的方式包括:优先担任毕业生所在单位的技术顾问、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学生所在单位的技术讲座(尤其是企业)、选派在校生参与或协助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研发和技术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组团培养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动物营养”专业思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内部的自我交流学习作用,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全面性;“自主+引导式”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发挥其能动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全过程分段式培养有利于扩展“动物营养”学科学生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

当然,“动物营养”学科人才培养,既有其在培养环节上的共性,又有其在培养方式上的特殊性,有必要兼顾共性与特性。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对其科学性、完备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必健.广东推进产业转移大行动――广东工业考察报告之二.浙江经济,2009,12:46-49.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3]向文江,曾宝成,谌晓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对接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33:41-42.

[4]陈华毅.“双转移”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SWOT分析.教育教学,2010,11:218-219.

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6

电子商务发展之迅速,超过了所有人的预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也开始尝试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有惨败的,有一夜成名的,也有很多苦苦支撑的。从传统行业 服装,到家具,书籍,食品,再到纺织行业等。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开始深度融合,进入规模性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断增大,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区也必然需要思考如何顺势而上,乘势而为。本刊就全区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情况采访了商务厅流通处副处长李世明。

记者:李处长,您好!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额连创新高,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增强。首先您介绍一下目前全国及我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

李世明: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1.2%,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214亿元,同比增长43.3%。电子支付规模超过1000万亿元;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02亿人,占全球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的23.9%;电子商务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作用明显,根据中国就业促进会的数据,全国网点创业就业总人数约962.47万人;电子商务从过去一种局部经济现象扩展为全局性的经济现象,从流通业扩展到了制造业,进而扩展到了服务业和金融业。

就我区而言,“十二五”时期,全区电子商务后发优势初露端倪,应用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不断提高,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的特点,在推动全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6月,自治区互联网普及率80.94%,2013年全区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约710亿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约66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约50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电子商务行业年末资产总计约260亿元,营业收入5140亿元,带动就业2.38万人。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B2B、B2C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

记者:随着消费者观念的不断转变,我国网购市场目前处于爆发性增长期,已占市场份额的5%(美国为15%),全国网购用户已达2亿多人,到2018年预计可达近6亿人。有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网购市场始终保持以超过50%的增长速度,而同期实体零售行业增速仅在20%左右,成为经济领域的一大亮点。这些都说明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

近几年,呼市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服务企业不断增加,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涌现出一批由传统商贸企业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经营模式。但总体来说,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目前仍滞后于市场需求,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和纠纷调节机制也不够健全。请您具体谈谈我区电商产业发展的机遇及障碍在哪里?

李世明:宏观上来看,当前,全区电子商务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对挑战。

从产业机遇上看,一方面,国际资本青睐我国市场,有利于不断提升自治区电子商务的水平;另一方面,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欧洲的债务危机,让更多的国际热钱纷纷看好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并加大对我国电子商务的投资力度,这些将为全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本、人才和经验保障;此外,“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技术支撑,有利于不断提升全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不断拓展全区电子商务发展空间。电子商务已经到一个临界点和引爆点,从过去一种局部经济现象扩展为全局性的经济现象,从流通业扩展到了制造业,进而扩展到了服务业和金融业。所以它对经济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驱动性的,引领性的,根本性的。全区把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巨头纷纷将资源整合的目光转向内蒙,这为全区进一步利用外部资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与此同时,我区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的问题。一是政府层面: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还不太适应电子商务跨部门、跨行业发展的要求。无论在政策扶持,还是问题纠纷处理、备案核查等环节都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实际情况。二是企业层面: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明显不足。全区企业的现状是65%以上的企业不熟悉电子商务,75%以上的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极度匮乏。三是扶持政策: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强大的支撑体系,全区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落后于电子商务发达省区,需要各级政府在电子商务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仓储物流体系、标准规范、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投融资机制、协同推进机制等方面做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工作。这些都是我区加快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这么说来,我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那么乐观。不过,呼和浩特市要打造商贸服务业的“二个中心、一个基地”,即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会展中心、西北地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这对我区电商产业来说是良好的信号。

李世明:是的。依靠资源、粗放投入来保证经济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目前,全区在坚定贯彻“8337”思路下,以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将“制定全区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和政策,深入实施‘宽带内蒙古’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201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标志着政府将通过宏观规划、协调组织、政策支持,加速全区电子商务产业跨上新台阶。

记者:电商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长远来说,我区电商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有那些?

李世明: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一)坚持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二)坚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链,鼓励各类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三)坚持创新驱动、扩大内需总方针,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的网络应用水平;(四)坚持以“8337”为指导思想,提升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水平;(五)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有序的原则,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