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1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由于面对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断传入我国,我们有必要对中西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加以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了解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诸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国》中,曾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强调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看到年长者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

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言论集《论语》中早已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是孔子说,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者,谨慎,讲信用,对所有人都关心,有爱心。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才能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教,从小做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社会教育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同样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孩教育抓起。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加以诱导。为什么家教要及早进行呢?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父亲被赋予“权威者”的角色,这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是如此。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行使者。现代社会中,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旧时代那个“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保持距离的父亲”。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4.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他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感到喜悦,或者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古代的中国父母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陈鹤琴(1892年~1982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陈鹤琴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在幼年养成,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重视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言传”,强调“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和孟母买肉的故事曾流传千古。在重视言教的基础上,又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此外,父母还要积极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所以,不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灌输有效得多。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二、中西不同点

尽管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势和不足,以达到、相互借鉴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进行中西学生素质对比时,常常发现:中国学生有三好――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关。

与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锻炼成独立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几千年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做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3.家庭教育主体与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个性建构。注意自身形象,忽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与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词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构建与培育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沟通。西方国家体罚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职责与义务。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个人。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2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继续

王少卿: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您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能简单说说父母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吗?

蓝黛:从某种程度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继续。一方面,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无可选择地继承了父母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孩子生长在由父母营造的氛围之中。父母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素质紧密相连,父母的素质,包括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

王少卿: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博士认为,如果对现时的家长实行民主选举,或者资格考核,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办法,很多家长可能就要下岗了。他甚至提议,对家长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不合格者不许上岗,您认为如何?

蓝黛:现在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是件好事,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提高孩子的素质应该从自己做起。孩子是家长的作品,画家的水平不高,这张画无论如何也美不起来。此外,家长们缺乏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大多只是凭感觉教育孩子。但这种情形目前已有所改变,随着家庭教育热的升温,家长们开始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了,这也是近几年家教书籍一直畅销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实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家长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有的放矢、科学地进行教育、引导。

为人父母的三个基本素质

王少卿:在讨论家庭教育的话题时,人们谈孩子素质的比较多,而谈家长素质的却非常少。您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蓝黛:作为家长,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一是健康人格,二是爱心,三是责任感。

首先,家长必须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要有健康的人格,在孩子面前用最基本的素质去约束自己。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很大,就如日常行为中,家长喜欢打麻将,孩子也会跟着学。也许你的孩子学业上很优秀,但在做人上可能会栽跟头,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健全的心理,一种对待苦难的承受能力,孩子只有心理上没毛病,才能适应社会。比如孩子一次考试考不好,心理健全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带着一种轻松的心理去对待,而心理不健全的家长会给孩子压力,使他觉得无法解脱。

家长要具备的第二个素质是爱心。爱孩子不能过于功利,把所有的未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培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家庭成员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必须有爱的氛围。家庭氛围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文明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

家长要具备的第三个素质是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而,家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要持平常心,面对人生的坎坷,以快乐为原则。教会孩子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培养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炼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

王少卿:有句话说,3岁决定一生,有道理吗?

蓝黛:我认为早期教育是对孩子思维模式和潜力的开发,当然越早越好。家长应该读一些相关的教育书籍,了解各种年龄段孩子发展的特点,掌握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技巧,根据身边出现的情况,及时分析、比较自己的教育是否成功,成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别人是如何成功的。

王少卿:面对国外和国内许多成功的教育模式和理论,家长应该如何取长补短?

蓝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选择:第一,看书的内容是否能看得下去,因为作者的文笔可能会影响你的阅读;第二,最成功的可能就是对自己最有益的,比如刘亦婷的母亲就是受卡尔模式影响而成功的,相信它应该经得起考验。经济条件许可的话,我建议家长不妨多看看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根据各种教育模式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亲子关系;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

一、中国亲子关系存在隐忧

传统中国被普遍认为是家庭本位的社会,即家庭是社会关系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家庭是以亲子关系为轴心的,家庭的存在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成员的地位以亲子关系来决定,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但是在中国这么一个长如此重视亲子关系的国家,在亲子关系这方面却存在着众多隐忧。

豆瓣网是一个近几年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新兴文化服务类网站。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建立于2008年,现如今已经拥有近七万多成员。小组成员以80后为主,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绝非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这些伤害都足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危险的种子,伴随着孩子成长性格甚至是人格上面的缺陷。

这种“父母的过错”之类的话题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氛围中是很难公开来讲的,并且很可能成为一种潜藏的隐痛,人们从上一代那里受到的痛苦就很有可能被发泄在下一代身上,比如受到家暴伤害的人长大后也最有可能成为家暴的实施者。

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和他们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父辈各自拥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彼此看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大相径庭。“父母皆祸害”这种呼声,并非只是代沟问题。中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被放在最首要的位置,赚钱成为了每个家庭更重要的任务。社会越来越肯定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原本农业社会中生产依赖老人的生产经验的情况转变成更加依赖年轻人的创新科技等生产技术,家庭生活的重心也逐渐向子一代转移。年轻人对不当家庭教育上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父权的消解,其实这都是符合当前社会转型现实的现象,“父母皆祸害”这种说法大致和尼采的“上帝死了”有某种相像的成分,惊心动魄也发人深省。

二、“父慈”才能“子孝”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就已经对中国亲子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痛批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中的亲子伦理,认为中国父权太重,几乎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使得为人子女的终不能得以解放。原话如“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①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家庭伦理的观点。他认为“在我们这儿孩子对长辈不敬的事与长辈对下一代的虐待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为父母的权力大得多,父母打孩子社会不认为是不正常的,国家也不干涉,但是孩子不体谅父母,社会就一片哗然。”“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②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面讲到的“伦理孤独”,他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伦理有时候的确是非常大的暴力,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出的一环,儒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③

中国人原本最依仗和珍视的家庭,却有可能带给自己最多无处言说的痛苦,这是多么巨大的孤独和绝望。细细想来,那些呼喊着“父母皆祸害”的年轻人,也绝不愿意这么轻易地就把成长的责任推卸到自己的父母身上。我们愿意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绝对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不得不否认,也有很多的孩子,从最亲的人身上受到过极大的伤害。

儒家的伦理观念是强调“孝”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不孝顺往往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品质的重要标准。比起承认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种种亲子关系失调现象,大众更倾向于肯定儒家家庭伦理的种种好处,描绘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认为这是我们比之西方家庭伦理的优越之处。还有一句话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儒家是承认爱是相互的,只有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爱,孩子爱的情感是需要父母来培养的。

三、发展心理学对“怎么做父母”的启示

亲子之间的爱,本是人所共有的基础情感,这甚至是可以推及各种禽兽动物而皆准的。比起爱,更重要的其实是怎么爱。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什么都不能代替,现如今科学昌明,社会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似乎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被当作教育孩子的普遍法则;孩子被视为私物;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将其作为盛放自己梦想的容器等。小时候,应该很多人都经常听爸妈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但却没什么人敢说:“你看别人家的父母,怎么样怎么样…”。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太多的人在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人儿女,却没有多少人在真正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人父母。

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完成的成长,如果那个阶段的正常成长未完成,以后也不可能补救。举个例子,里克森的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婴儿在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如果父母一味的用条件反射式的养育来对待孩子,做的好就夸奖,做的不好就板起脸来辱骂惩罚,严重的话会给孩子造成深重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认为父母只爱听话优秀的自己,一旦做的不够好就得不到父母的爱了,父母爱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做出来的成绩,这样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抑郁,心理不健全。我记得最近很火的一档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里面,石头在别人问他你觉得爸爸爱你吗的时候,回答说:“我觉得他有时候爱我,有时候不爱我。”这种淡淡的不安全感大概就是因为他爸爸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造成的,真可谓是儿童集体心理的表达。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还有这样那样的小小细节,虽然都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未免太过小心翼翼了,但是若是都不好好对待,在给孩子造成伤害之后也不好好挽救的话,往往会引起蝴蝶效应,可能终有一日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过于严苛或是溺爱的教育都是不正确的,是没有根据孩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特点的自以为是型的教育。

当然也应该看到一些好的转变,《爸爸去哪儿》成为了一档热播节目后,人们显然也增加了关于亲子关系和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法方面的讨论。还有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逐渐普及,到了出生在70和80年代的人们慢慢开始也成为了父母亲,人们的养育心理也明显起来变化。可是关于“怎么当父母”这门功课,我们落后的还是太多了。

参考文献

[1]蒋勋.孤独六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9.

[2]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M].原载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号.

[3]王朔.致女儿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19-124.

注解

①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原载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号。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 自信心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63-02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 (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自信就是确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又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它表现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一个学生是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这些学生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一、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不自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仍随处可见。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缺乏自信心有如下原因:

(一)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人们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这种社会环境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使一些心理素质不佳的人产生不健康心理,尤其是产生不自信心理。

(二)家庭培养原因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制教育传统,严重阻碍小孩自信心的培养。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和训导。在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中国家庭往往比西方家庭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在基本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是以学习为主、特长为辅,很少思考或者指导人格完善和心理成长问题。在长期传统中国家庭教育下成长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养成了依赖、封闭、不自信的不良习惯。

(三)长期“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影响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长期受“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影响,被动地学习英语,形成了“哑巴英语”的结果。这样学生长期处于不用英语,不善交际的状态。由于不善交际,感受不到交际的乐趣,无法与外国人正常交流,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四)高职高专学生起点原因

在招生过程中,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是最后一批录取,录取学生分数线大都低于本科院校,学生自我感觉是高考的失败者,比本科院校学生“低一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这种尴尬的行政性的招生方式也严重打击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信心。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背负着“低人一等、矮人一截”这样沉重的心理负担,带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五)人生规划原因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不懂得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而且缺乏目标的指引,学习生活动力不足。他们无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人生总体目标方向不明确就会消极,不自信。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就迷失了方向,学习失去动力,生活失去活力,更谈不上自信心的树立。

二、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一)引导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正视自己“灰暗历史”

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挫折是人生难免的插曲,太过顺利的人生往往平淡无味,唯有经历过挫折并战胜挫折的人生才会充满快乐与挑战。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并不是总结点。高考不能代替人生的全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高考总分低但不代表着所有科目成绩都差。而且,高考总分低也不意味着其他技能不如他人。高考只是人生中小小的挫折,我们要把这段“灰暗历史”当成人生中的一段珍贵的经历,一个进步的阶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引导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让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拿自己的长处与优秀者的短处相比。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一般教本科英语专业动手能力要强,灵活度高。每一个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才能,有人擅长书画、有人精于琴棋、有人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有人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要明白在生活中兼具各种能力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人各有长短,要扬己之长,补己之短。

(三)引导高职高专学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将相本无种”“人皆可以为尧舜”“上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相信他自有安排”等名言激励学生,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一种有为向上的冲动,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的提高。也许学习成绩平平,但技能突出,那么这样的学生仍然是优秀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特长加以利用,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打造另外一片天空。

(四)通过参加各项活动增强自信心

现实生活要求我们主动参加活动,通过活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心理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活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克服弱点扬长避短。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应当多参加学校或二级学院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或是社团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找到自信。例如:各二级学院举办的有关知识技能大赛或是实操技能大赛,以及英语角,英语沙龙等社团活动,一些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身信心,即使没有获奖,通过参加各种活动锻炼了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收获了团队乐趣,集体的力量,不再固步自封、自卑、自闭。

(五)通过自主学习模式增强自信心

采用自主学习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引入团队理念,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上课促进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还可以是进行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发现问题,给予鼓励性评价,培养自信,提升能力,促进成长。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水平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逐步实现一个个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一个个的成功中树立自信心。

(六)在实践中树立自信心

利用高职高专院校的优势,校企合作,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让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在服务和奉献中培养自信。当个体深深感受到通过自己对他人的服务和奉献,使得他人的处境和状况得到显著改观的时候,就大大的获得了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对自己的价值就会有较高的评价。也会产生一种不断争取自我能力提高和自我进步的动力,而充实忙碌的人生就不会有太多的闲暇去彷徨和忧虑,内心也就不可能空虚和失落,心理平衡感就会增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联系或是自己联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中领略企业文化,加强动手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强化自信心。

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由此可见,树立自信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只有通过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将此系统工程做好。

【参考文献】

[1]杜丽娜.青年学生自信心培养初探[J].管理学家,2008,(11).

[2]曾宇翔.大学生自信心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