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旧书回收循环系统 运营方式
每年大学毕业的时节一到,旧课本就成为毕业生很头痛的一个问题,寄回家的邮费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即使送回去了堆在家里,书籍的利用价值也不大。大学校园里面亟需建立一个便捷的通畅渠道,帮助解决毕业生的旧课本,用以满足低年级学生对低价课本的需求。
一、现状调查
每当大学毕业或更换宿舍的时候,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搬迁大事而忙碌着。清点“家当”之际,如何处理那些已不需要的旧书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1.廉价出售利用率低
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毕业,每个人的教材都积攒了几十本,甚至上百本。
2.旧书无用挤占空间
多数同学认为,寝室的储物空间毕竟有限,保留太多旧书必然将不利于新书的存放,而且除去一些基础学科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大部分旧书没有被“二次使用”过,所以也没有太多保存的价值。
3.回收旧书处理方式
在调查中显示,希望学校为你提供一个旧书交易的市场,还是通过多方协助把旧书捐赠出去呢?大多数同学选择愿意把书捐赠出去,学生们对于旧书的处理,一般持有的态度是:
(1)保留珍藏,带回家保留自己喜欢的书籍;(2)当废纸打包卖掉整理好后当废品卖掉,既可以处理书籍又可以换点钱;(3)拿到学校组织的旧书市场上卖,当做旧书再次卖掉;(4)直接送给一些认识的人或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同学;(5)扔掉,方便得很;(6)旧书回收循环再利用。
二、存在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大一的同学还没入学,大一课本也就基本卖不出去了。
1.供求断层缺乏监管,旧书回收亟待规范。
2.目前,旧书市场的最大问题是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不尽合理,具体表现:(1)没有良好旧书回收循环系统运营模式;(2)教材回收的标准、价格的制定难确定;(3)旧书重复利用存在卫生隐患;(4)当代大学生的使用意志、意愿不同;(5)学校网上售书系统不完善;(6)周围人都买新书,不好意思买旧书。
三、旧书回收再利用的意义
1.价格便宜、节约木材,减少资源浪费。
2.以高年级同学为主力军的旧书消费群正日益扩大,购买旧书也逐渐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潮流。
3.组织开展一次收书赠书活动,旧书上有学哥学姐们的笔记,有助于学习,还可以查阅试卷、课件,对自己也是个帮助和激励,不仅解决学习难题,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大大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大学生旧书循环利用。
4.旧书交易市场价值无限,潜力巨大。
四、旧书回收循环运营方式
1.面向对象
(1)高校大学生,重点是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回收将以专业核心书籍为主,保证利用的有效性,并实现对回收旧书进行系统消毒;(2)逐步完善网上售书系统,让同学们更方便地了解图书的储存状况、销售状况,使售书方式更加科学、便捷。
2.书籍的来源
(1)毕业生捐赠;(2)个人委托代卖。
3.书籍分类
在学生书籍大致分为公共课程、英语类、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课外参考书,课外参考书又具体包括科普知识类、励志类、娱乐杂志类、时事类、其它。
4.书籍收集方式
(1)收旧书标准:要求封面封底都在,中间没有缺页的,书内没有乱涂乱画的,不能有严重污渍的。主要是书本整洁、有笔记(针对教材和教辅书集);(2)路近的可统一到宿舍上门收书;(3)捐赠书籍者发纪念奖状、证书;(4)分学院专业收集大家不用的书籍,然后将收到的书分类摆放,让年级新生到统一地方领取,在开学初就能拿到循环使用的书籍;(5)通过通过社团组织等各种方式向新生宣传旧书循环利用好处,让即将毕业的同学,为学弟学妹们留下你们的记忆,在读的同学,捐出你的爱心,让我们共同品味书香。
5.书籍出售方式与定价
(1)以学院为单位开出书架,存放各专业大学四年需要的各类书籍,同时另设英语学习专用书架和课外书专用书架;(2)书籍开架买方可自由翻看,相比网络交易只有价格数据,可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大幅提升买卖双方的满意度;(3)毕业生捐赠的书统一以三折价格出售,所得资金以供资助学院的特困学生、家庭突遇灾害学生;(4)旧书的交易价格通常是原价的一至三折或原价的四至五折比较合理;(5)采用代卖的方式,解决书籍改版造成的库存积压问题;(6)旧书置换方式,旧书交换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既符合了低碳阅读的要求,也达到了节省费用的目的。
6.旧书交易目标
(1)书本种类齐全;(2)收书渠道方便;(3)书本质量完好,适合循环再用;(4)利用网络交易;(5)价格公道合理。
五、旧书回收再利用可行性论证
1.借鉴国外大学教材使用上的管理模式
国外高校经常采取租用或借用的方式实行轮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教材回收制度,学生在教材使用结束之后,可以根据书的使用损坏程度折价卖给学校书店或在网上售卖,其他学生可以轻松地买到成套的旧教材,从而实现教材的循环利用。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建立起了校园内部的旧书回收机制,力图依靠监管的介入来规范旧书交易市场,扩大旧书交易的优势。
2.旧书循环利用,倡导绿色回收
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举办了教材旧书循环回收利用公益展销活动。本次“爱心传递、旧书赠送”公益活动以“面向社会,服务同学”为宗旨,宣传绿色环保,惠及浙大学子,在图书展销活动上,主要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回收旧书,经整理分类后,低价售给低年级学生,真正做到资源循环利用。还可以赠书给贫困生,免费领取任意三本图书,最大限度使学生受益。勤工俭学中心为获赠书籍的贫困生建立了一个档案,日后他们可以兼职为同学们服务。
六、结束语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置换回收再利用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我们乐享低碳时代的来临,这中间包含了低碳阅读的要求,更是对低碳示范的热切呼唤。提高书籍再利用率,让知识香火不断传递下去。我们希望将旧书回收循环运营方式向各高校辐射,加大宣传力度,不仅把活动停留在旧书的回收,还要让更多的同学投身到环保的行列中去,从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2
1 深化改革、审评结合
有人会质疑,建立建筑的“两型”审查标准,是不是不与国家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相违背?显然不是。对于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筑行业来讲,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管,是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负责。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审评结合。制定并实施两型建筑与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规划建设的审查与项目运行的评价相结合,不增加行政审批程序和流程,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整体谋划、突出重点
“两型”建筑必须重视全寿命周期的控制,做到整体谋划。建筑的两型化审查,要从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许可、建筑设计、项目验收整个项目审批环节进行谋划。同时必须要突出重点环节,重点从规划、建筑设计、竣工验收三个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两型审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进行控制。必须在这些环节设置有关标准和条件,做到有据可依。
3 全程监管、两型集成
“两型”审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审批过程,也是一个全程监管的过程,只有进行全程监管,才能使建筑的两型化发展不流于形式。注重两型集成,在各个部门建设项目审查过程中,强化两型元素,体现两型要求,加入一些两型方面的约束条件和引导内容。对建筑项目实现两型规划、两型建设和两型管理。
二、审批范围
主要针对主城区的以下新建建筑:第一,建筑面积 8000 平米以上的单体(居住/公共)建筑;第二,总建筑面积 20000 平米以上的住宅小区(不含工业厂房);第三,所有政府主导建设的廉租房、公租房。
三、审批内容
①确立一级指标。建筑的两型化审查,必须彰显“两型”理念,紧扣“两型”主题。选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一级指标,能够清晰的展示出该指标体系的意图。
②将一级指标的内涵更加具体化,即将其分别拆分成多个二级指标。建筑的“资源节约”主要包括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建材、节约用水,故“资源节约”可分成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四项二级指标。建筑从建造到拆除,对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实现环境友好,就必须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故“环境友好”可分解成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和谐两项二级指标。
③二级指标仍停留在定性的层次,无法进行定量分析是否属于“两型”建筑。所以,二级指标还要继续细化,使“两型”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进而定性和定量地对建筑进行评价。
1 资源节约
(1)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节能,应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进行全面评价,能源的消耗情况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比例等都应该列入该项指标。根据株洲实际,经论证分析,“节能与能源利用标准”筛定了 4 个三级指标:建筑设计节能率、绿色建筑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覆盖率。该标准不仅注重能源的节约,也注重利用可再生能源。
1)建筑设计节能率
建筑设计节能率通俗讲是指建筑在采用节能措施之后实现的能源节约量与未采取节能措施所消耗的能量的比值。目前株洲执行的是 50%的节能标准,该指标尝试探索实现节能率 65%的可能性,作为株洲市建筑节能向更高层级发展的引导性指标,后面小节有叙述。
2)绿色建筑比例
绿色建筑比例是指建成项目范围内绿色建筑面积与新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绿色建筑是促进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提出绿色建筑比例,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而促进建筑节能。该指标作为控制性指标立足株洲实际,同时参考长沙市梅溪湖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与云龙低碳生态新城规划建设标准确定为:一星 100%;二星以上≥30%。
3)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指建筑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占该建筑能源供应总量的百分比。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指标为≥5%,《绿色住区标准》(CFCS 377-2014)中要求的该指标为≥10%,株洲市须结合自身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既使指标有指导意义,又具有可操作性。
4)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覆盖率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覆盖率是指研究区域内进行能耗监测的新建公共建筑面 积占区域内新建公共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参与“两型”创建的新建公共建筑必须实现能耗监测全覆盖。
(2)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建筑设计中对于容积率、楼间距等指标都有着明确的强制标准,按标准执行即能满足居民所需,这里不再作为“两型”标准重复列出。只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率、地面停车位占总车位比率两项标准作为“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的三级指标,均为控制性指标。
1)地下空间开发率
地下空间开发率是指新建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的面积占新建建筑地下空间总面积的百分比。地下空间可用作仓储、商业等,虽然是因土地资源减少的无奈之举,但确实丰富和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2)地面停车位占总车位比率 地面停车位占总车位比率是指居住区地面停车位数占总停车位数的百分比。《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2002)考虑到可能影响地面环境,认为宜≤10%。该标准适合株洲市实际情况,故参考该标准。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材料对建筑有着多方面影响,建筑材料的生产会消耗能量并对环境产生影响,建筑材料的运输、安装(使用)、运行多数情况下也会消耗资源。所以研究“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就必须对材料本身的特质和它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关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三级指标包括全装修住宅比例、可再利用及可再循环建筑材料使用比例、产业化建筑部件使用率、本地建材比例等。
1)全装修住宅比例
全装修住宅比例是指项目内全装修住宅建筑面积与项目住宅总建筑面积的百分比。住宅全装修能够减少业主在装修过程中对原结构的破坏和对装修材料的浪费,对于建筑节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指标值从株洲实际出发,参照了长沙梅溪湖绿色建筑标准,作为引导性指标,指导建筑节材。
2)可再利用及可再循环建筑材料使用比例
可再利用及可再循环建筑材料使用比例是指可再利用及可再循环建筑材料重量占总耗材重量的比例。该指标作为引导性指标,立足株洲实际,整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历经多次现场调研和咨询,才确定该标准。
3)产业化建筑部件使用率
产业化建筑部件使用率指建设过程中采购的产业化部件与所需总的建筑材料总量比例。建筑产业化是建筑建造、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材料节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指标值根据株洲市建筑产业化实际情况,参照长沙市和其 他城市成功实践确定。该指标为控制性指标。
4)本地建材比例
本地建材比例是指建筑中所用本地建材占总耗材的比例。该指标主要依据株洲本地建材使用情况和使用外来建材情况的比较分析。该指标为引导性指标,鼓励建设单位多使用本地建材。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建筑节水的主要从节水器具的使用和雨水、生活用水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着手。这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涵盖的三级指标主要论述了节水器具普及率、雨水回收率、建筑节水率 3 项,均为控制性指标。
1)节水器具普及率
节水器具普及率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普及的建筑面积占项目总面积的百分比。目前株洲市完全有条件实现节水器具 100%全覆盖,在经济、技术上均可行。
2)雨水回收率
雨水回收率是指新(改、扩)建项目采用雨水回收设施及其系统,单位面积雨水回收量与下雨量的比例。该指标值主要依据对于株洲市的调研情况,同时参照绿色建筑标准、国内相关雨水回收工程经验数据。
3)建筑节水率
建筑节水率是指实际节水量占设计总用水量的比例,这里的节水量指使用节水器具、利用非传统水资源等手段所节约的水量。
2 环境友好
(1)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直接的好处就是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排放,同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就必须要考虑垃圾的回收等各个方面。经论证分析,该二级指标应通过以下三级指标具体呈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达标率、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室外透水地面比例。3 项指标均为控制性指标。
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达标率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就是对资源分类。“两型”建筑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必须实现全覆盖,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居民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逐渐培养“两型”生活理念。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是指研究范围内回收再利用的新增建筑垃圾占新增建筑垃圾总量的比例。施工所产生的垃圾,应在现场进行分类处理,这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关键。很多能够再利用的建筑垃圾一般经过稍微加工甚至不必加工就可就地取材了,如模板、方木、钢筋余料等;可再循环的材料可以经过相关工厂回收,经过相应的回炉再加工,质量合格即可再用于建筑相应环节。本指标立足株洲实际,定在≥30%的水平。
3)室外透水地面比例
室外透水地面比例是指室外透水地面占总地面比例。作为一种新型铺装材料,透水地坪以其鲜明低碳环保优点,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具有渗透雨水、透气、吸尘、减少噪音的功能;其储热和散热能力与植被相接近。居住区除道路占 20%左右的室外地面面积,停车场、步行小道、绿化地带均可以做成透水地坪。
(2)生态和谐
建筑的“两型”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二级指标的“生态和谐”必须体现出环境友好的理念,该标准应更多地关注建筑所在的周边地域或小区。根据株洲市的气候、地理、交通等条件,制定“生态和谐”的三级指标包括:原生地貌保留与复原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人行区风速、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本地植物指数、3 层以内裙楼和露台屋顶绿化覆盖率、建筑立面绿化覆盖率、市政管网普及率、无障碍设施设置率、300m 范围绿色交通设施可达性、建筑智能化普及率。
1)原生地貌保留与复原率
原生地貌保留与复原率指“两型”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对周边地貌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了影响但又经治理恢复原貌的面积与周边原生态地貌面积的比例。生态和谐就要要求建筑不能对周边地貌产生破坏,即使因一时需要而对周边地貌产生了影响,也应及时恢复原貌。
2)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在本指标体系中,该指标是指小区内环境噪声达标区的面积占小区总面积的比例。“两型”建筑所在的小区,环境噪声必须控制达标。
3)人行区风速
人行区风速是指建筑周边的人行区高度 1.5 米处的风速。该标准参照长沙市梅溪湖与湖北省相关实践。另经调研,株洲市该标准不宜大于 5m/s。
4)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
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由“两型”建筑的定义可知,“两型”建筑必须是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如果建筑所在小区热岛效应很强,那么不但会使居民感到不舒适,而且会增加空调能耗。所以应适当控制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两型”建筑的优越之处。该指标这里作为引导性指标。
5)本地植物指数
本地植物指数是指建筑所在的小区中,栽种的本地植物数量占小区内植物总数的比例。该指标旨在引导和鼓励种植本地植物,为引导性指标。指标值结合株洲实际,参考长沙市梅溪湖绿色建筑标准、云龙低碳生态新城指标。
6)3 层以内裙楼和露台屋顶绿化覆盖率
3 层以内裙楼和露台屋顶绿化覆盖率是指 3 层以内裙楼和露台的屋顶绿化面积占 3 层以内所有裙楼和露台屋顶总面积的百分比。本指标虽为引导性指标,但鼓励在 3 层以内裙楼和露台的屋顶进行 100%绿化。
7)建筑立面绿化覆盖率
该指标是指建成区房屋侧立面绿化利用面积与建成区房屋侧立面可利用总面积的比例。调研结果表明,株洲市建筑立面绿化整体水平还很低,目前仍不不到 7%,该指标值定在 10%,作为一项引导性指标,促进建筑的立面绿化。
8)市政管网普及率
市政管网普及率是指市政管网普及的项目面积占项目总面积的比例。市政管网应当满足居民的日常所需,必须 100%覆盖。
9)无障碍设施设置率
“两型”建筑更应该体现人性化,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设置率必须达到100%。
10)300m 范围绿色交通设施可达性
湖南省《“两型”交通建设标准(试行)》中关于该项指标已有明确规定,“两型”建筑所在小区周边应配套相应的绿色交通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该指标为控制性指标。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3
曾经听某慈善排行榜的主办人说,只有融入了社会责任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此语一出,听者不禁为之击节。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语境中,我们不妨套用并改为:只有把企业财富融入到社会责任中,才能真正拥有真正的财富。
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一概念早在19世纪末就已产生,发展至今已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的CALVERT SOCIAL INDEX和伦敦的FTSE 4 GOOD INDEX等社会责任指数,要求入选的公司必须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
对于中国来说,CSR还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它随着大批跨国公司进入而来。自然,我们需要以跨国企业为师,毕竟它们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也正是它们,用实践得来的经验教训、成效与不足书写了一本厚厚的CSR启示录。
一、有效捐赠
首先,谈谈慈善捐赠。很多企业通过慈善捐赠来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企业社会责任并不简单等同于慈善捐赠。即使捐赠也要考虑捐赠成本,尤其是在企业想把捐赠做成一项企业社会责任的长期项目时。著名运动品牌耐克与我们分享了这方面的经验。
案例1耐克:与NGO合作,提升捐赠有效性
问题:
耐克计划在一定地区里捐赠自己的产品,这对耐克和它的非政府组织合作者来说是对物流水平的一次巨大挑战。为需要产品的地区提供物流支持,耐克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同时额外的存货并不总符合非政府组织的需要。因此,耐克限制过高比例的人道主义救济工作。 耐克的目标是加强部门之间的交叉合作,并且结合专家意见,提升捐赠产品的有效性,使产品的利用价值达到最大化。
解决:
合作中每个参与者根据专长来承担以下责任:
1、 耐克发送产品时,由仓库作为支持。同时,耐克为产品运输提供现金捐助。
2、 美国美慈组织负责把用来捐赠的产品放在仓库,再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安排专业人员跟踪产品直至发送到目的地。公司有一套专业处理系统,并且在适当的位置都安排了相关工作人员,为该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联接保证。
3、 IOK/DE SPRONG:IOK为1500平方米的仓库提供了廉价的租金。DE SPRONG则负责仓库运营的预算、劳动力、固定成本和花费。
耐克将准备捐赠的存货存放在捐赠专用仓库,再由BELGIAN 海关办公室负责管理。产品被分为92种不同的捐助目的,以便于后期运行。
不足:
复杂的法律框架以及合作对于管理来说非常麻烦。
成效:
有效捐赠使耐克减少了存货成本;美国美慈组织也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将好的产品捐献给好的项目;而DE SPRONG的参与为社会劳动力提供了工作岗位。
二、消费者
以研究大众文化见长的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发现,在1901年到1941年的40年间,美国发生了从“生产英雄”到“消费英雄”的转变。当今中国是否存在“消费英雄”的趋势,限于篇幅本文不予论证。然而,最近几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是非常可观的。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比2004年同期消费指数增长11%。 消费增长势头虽然强劲,但仍然有很多商家为留住客户及拓展客户而苦恼。一些行业激烈的价格战可谓触目惊心。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在开拓消费市场方面发挥作用呢?先来看几个国外企业案例。
案例2威立雅(VEOLIA)水业集团:合理利用水资源
问题:在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健康问题至关紧要,其中就涉及到纯净的水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威立雅的目标是通过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改善当地人民的健康状况。
解决:
该计划最初于2004年在南非实施,并由此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计划由两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建立消费者服务机构。
1、 分散的消费者服务机构可以更好地与社区的期望相适宜。
2、 服务机构的运营工作由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和VEOLIA环境部门共同合作完成。
3、 一个主要的站点负责15000个当地居民和3500栋房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当地招聘的,经过专业培训后他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访问家庭,检查卫生设施/帮助辨别、修复漏洞/打击非法的管道连接。
4、 支付工作变得更加规律,同时运行费用也有所降低(节省下的钱用于投资当地社会的工程项目)。
第二步:关于健康水和家庭废水意识项目。
1、当地的问题可被分为:卫生落后,厕所的不正确使用,土壤侵蚀,土地盐化,居民饮水问题带来的疾病的危险(比如,霍乱)。
2、实施一项群众参与项目。提高家庭废水意识。
不足:
找到当地的合作者,授权商,建立数据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成效:
对地区的健康和经济状况都带来了积极帮助。 与社区进行接触沟通和合作。 消费者满意度为85%,91%的家庭参与了节水活动,一年节约了20万立方米水。 这是一项可以随实际情况改变的解决方案,已经在摩洛哥和亚历山大地区分别实施了关于水和节约的项目。上述案例中VEOLIA把纯净水和节水意识带入贫困地区的同时,也维护和扩展了企业的销售渠道。
案例3IBM:人人皆可享用信息技术
问题:
对于那些视力残疾人和一部分老人来说,无法使用互联网渠道造成数字鸿沟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个人发展机会,作为一个开发信息技术的领导者,IBM希望能把这些机会平均分配给社会中每一个层面的人群。
解决:
IBM企业社会关系部开发了一个研究项目――扫清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的障碍,该项目是由IBM研发中心开发的。
IBM设计了使有各种障碍人群通过使用互联网获取丰富信息的方法。IBM的“互联网灵活适应技术”允许使用者以自己最习惯的方式定义所有的网页,并且能够把文字转换成语音播放。这个技术有一个非常简易的使用者首选项界面,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些个性化的首选项设置,浏览任何网页,并且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设备,使用者只需登录到该项目的服务器便可以将这些个性化服务激活。
不足:
由于缺乏资源,执行过程非常缓慢。
成效:
“互联网灵活适应技术”现在是“随取即用”社区活动项目的一部分。 IBM企业社会关系部的这个设计项目在方便了残疾人的同时,也为公司培养了很多潜在客户,而这一客户群的开拓,是通过广告和价格促销都很难争取到的。
三、节约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促进社会公平。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在循环利用方面进行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启示。
案例4INTEL:循环利用
带动社区的循环利用意识,使当地的众多社区参与循环利用项目
问题:
INTEL所在的当地社区从未主动参与循环利用,作为该社区最大的商业成员之一,INTEL感到有责任培养这种实践。
解决: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
1、 居民意识到循环利用的好处,并且英特尔建立便于居民主动循环利用的途径。
2、 使社区每个家庭都能参与。
3、 使群众易于被这些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所提供的循环再利用服务所吸引。
4、 树立起INTEL是一个有着环境责任感的好邻居形象。
5、 特别针对年轻人群,因为他们将是快速采纳长期、可持续发展环境计划的新一代,并且这些认识将扎根于他们的潜意识。
不足:
公司必须不断地建立积极的形象,并一直维持多种多样的项目纳入到社区中。
成效:
这个项目使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该项目已经成功改进了社区对于环境现象的认知。 社区居民予以积极响应,并希望能继续提供这些创新、主动服务。 INTEL已经提升了公司形象。
四、政府
在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的进程中,政府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把政府作为对象也可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在这方面,微软公司在欧洲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案例5微软:电子政务解决政府需求
问题:
居民对于政务公开和政府责任的需求不断增加。微软的创新渠道方案是,在电子政务时代,鼓励公司和政府开展合作。
解决:
1、微软和很多新的欧盟国家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旨在帮助这些国家构建在政府、商业和教育领域的电子化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实现政府税收、海关、司法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现代化有很大帮助,也增加了当地信息技术行业的实力和增长速度。
2、电子政府沟通渠道的建设将会使政府有更广泛的公开程度,通过电子的方法来打击腐败,使政府管理变得更加有效率。同时,这个计划可以减少政府管理成本,抑制官僚作风,为公共信息和服务提供一个更宽广的通道。
不足:
维护网上信息的安全性是主要的挑战。
成效:
1、帮助东欧国家达到加入欧盟的预先要求。
2、为政府和社会需求找到了新的合作商业解决方法。
3、创新了商业流程和产品以适应主要的政策和社会中需要优先解决问题。
五、处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利益与商机,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益分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案例6 普华永道:分享CSR带来的价值
问题:
当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所有部分在商业过程中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普华永道芬兰公司希望确定这个理念,并在项目实施中为包括后勤支持部门在内的整个公司组织都带来益处。
解决:
1、最初计划的设计聚集了来自各服务流程的代表及公司高层管理的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的项目被分成5个部分:市场及沟通、目标及建议、合同的制定及履行、人力资源一和人力资源二。
2、6个小组参与讨论,讨论内容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工程和公司商业流程等不同方面的问题。
3、沟通是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它确保所有的发展阶段是围绕公司组织团体和服务流程来进行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核心团队和工作小组。
不足:
描述一个商业流程是比较困难的,再把它分成可操作进行管理的若干部分难度就更大了。这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管理人员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成效:
1、公司的业务流程已经清晰可见。
2、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过程,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到有关商业和公司决策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3、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承担水平。
六、题后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的问题,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只有把企业财富融入到社会责任中,才能真正拥有真正的财富”,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不成熟的介入策划,企业投资于社会责任固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商业契机。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人们往往容易简单将之理解为“慈善事业”或“只有成功企业才有能力去做”,而实际上,人们是否忽略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商业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很多的契合点;二是企业社会责任不只是成功企业的事情,而是伴随着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只有真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投资、营销以及成功塑造商业形象甚至融资等各个环节获得持久的成功。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环境保护;绿色实验
一、适当降低实验试剂的浓度
在化学实验中,实验试剂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材料,而大多数的实验试剂都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因此,如何减少试剂带来的污染问题就成为了推行绿色实验的关键所在,在很多化学实验中,适当地降低试剂的浓度并不会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带来明显的影响,而试剂浓度的降低对于减少化学污染却非常有效,因此,我们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降低试剂的浓度,例如,在银镜反应中,我们选用的银氨溶液和氨水浓度一般都是在2%左右,而通过实验证明,把银氨溶液和胺水溶液的浓度减少1%并不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又比如,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指示剂,包括酚酞、石蕊、品红等,他们的变色是非常灵敏的,在实验中,即使只是采用极其微量的药品也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我们大可以将通常使用的0.5%到1%的浓度降低至0.1%到0.25%之间,这种看似没有太大影响的试剂浓度的降低,倘若全国大大小小的学校在做实验的时候都注意到降低试剂的浓度,这样取得的环保效果就相当可观了。
二、注意对实验药品的回收利用
在以往,我们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最多就是进行简单的处理后再丢掉,例如,在使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的实验中,在得到了氯气以后,剩下的实验废料统统都会被丢进下水道,而事实上,二氧化锰经过一定的改造以后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不仅是二氧化锰,在化学实验中,还有很多的实验药品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定的实验改进方案,对实验药品进行循环的回收利用,使得原本只能丢弃的实验垃圾再一次变成实验药品,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实验成本,同时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化学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三、大力发展微型实验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先后掀起了微型化学实验的热潮,而在我国,微型化学实验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微型化学实验,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微小型的化学实验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实验试剂开展化学实验,在微型实验中,其试剂的用量一般只是常规实验下试剂用量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因此,微型实验中,其造成的污染要远远小于常规实验,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微型实验具有仪器使用方便、便于一边讲解一边实验等特点,因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更加有效,不仅如此,在微型实验中,由于试剂的用量大大减少,从而导致其他的一些辅实验材料的用量也会相应的减少,如水、电等的用量,这样就使得实验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在微型实验中,由于使用的试剂量小,因此,产生的“三废”污染物自然也会大大减少,这对于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实验污染、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5
如果说,广告在建立强势品牌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那么,以星巴克的经验证明,这个观点并不具备普适意义,甚至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星巴克还存在着某些反广告主义的情绪。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星巴克不懂营销传播,不重视品牌建设。只是,星巴克始终都坚持自己独有的品牌经营哲学,通过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来拉动销售,并将公益营销贯穿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以长线影响来打造竞争力。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销售咖啡,抓住纸杯可循环利用这一细节到当下以多重行动来倡导低碳生活的智慧,星巴克的环保公益之旅,绝不是浅尝辄止,一蹴而就。
环保决心
2010年4月,敏感的消费者会发现,很少做广告的星巴克却将广告搬到了电视上,里巴克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看过广告后,消费者便能很快明白,电视平台只是星巴克扩大环保理念宣传的一个载体:星巴克鼓励顾客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弃用纸杯,改用可重复使用的随行杯。该广告运动告诉人们:―个人可以挽救一棵树,一群人可以挽救森林。4月15日,自带随行杯光临参与活动的任一星巴克门店,便可免费获赠星巴克低滤咖啡一杯。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的传播效果,星巴克还借助了Twitter广告平台Promoted Tweets向全球微博用户进行传播。在中国,星巴克还特地推出了“自带杯抵扣两元”计划。在全国任何一家门店,每位携带自己杯子购买咖啡的顾客都可以直接抵扣两元,以鼓励消费者的环保行动。
然而,这些远只是星巴克系列环保公益营销的“冰山一角”,星巴克发展30多年来,致力于成为对他人及地球有益的企业愿景就没有改变过。早在1985年的时候,星巴克就已提供折扣优惠的方式鼓励消费者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杯县。
2009年12月15日,星巴克宣布在中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共爱地球”平台,提出了2015年前的发展目标:星巴克的咖啡100%将以负责任的方式种植、以合乎道德的方式交易;星巴克的杯子将是100%可重复利用或回收利用的杯子,公司还将通过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回收和实施绿色建筑,大力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星巴克每年将贡献超过100万个小时于社区服务……这一平台在发起之初便饱受外界质疑。尽管2009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通过缩减门店的瘦身计划,节约了成本近5.8亿美元,毛利增长80%,但星巴克主营业务收入仍旧下滑了3.7%,经济危机对其影响尚未过去。在旁观者看来'这些举动不仅不会增加星巴克的单店销售额,也会给尚处危机阴影中的星巴克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
但就像以抵扣的方式来无偿地推行环保一样,星巴克CEO舒尔茨坚持将公益贯穿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当低碳的元素正迅速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中蔓延时,舒尔茨认为,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公益宣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据目前的反馈来看,这次平台活动推广确实踏准了时拍,星巴克印刻在消费者心中的社会责任形象更为牢固。
长效竞争力
在道德采购、环境保护以及社区公益方面,星巴克都称得上是国内企业界的明星,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就曾公开表示,他带领万科走向低碳之路的启发来自星巴克。星巴克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本质上进行着的就是一种差异化经营。过去的30年问,星巴克一直在顾客体验、企业社会责任和控制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公益环保承诺,而它也成为了当下人们考评其社会公信力、消费者满意度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如今,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26个城市开设了超过360家的门店,而星巴克绿色美人鱼标志也已深入到了中国消费者心中,它所倡导的绿色生活理念更是获得了消费者的共鸣。
“对于星巴克来说,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对环境的影响是消费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们70%的直营门店都配备了回收利用设施,在2008年有2200万人通过使用他们自己可重复利用的马克杯享受到了我们提供的0.10美元的折扣。”星巴克大中华区政府事务和全球责任副总裁石东伟回答《广告主》时说道。而根据星巴克全球官网上公布的最新“全球责任报告”上显示,2009财年,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境内星巴克门店就有超过2600万杯饮品通过可重复使用的杯具售出,这一简单的改变至少让120万磅纸免于变身纸杯被弃置垃圾堆。
在门店普及使用可利用纸杯,对于星巴克而言,貌似只是非常简单的行动,然而,实际上,它却是星巴克环保道路上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从集合原材料开始到拿出一个具体制作方案,到纸杯拿去分化,再到游说政府部门,要其提供相应的设施把杯子回收,整个流程俨然是一条复杂的产业链。星巴克希望促成一个全面的杯子可回收利用解决方案的标准,难度不言而喻。然而,设计和推广更为适合重复利用和回收的塑料杯与再生纤维纸杯始终是星巴克践行环保理念的重心,在这之前,星巴克就已花费了数年时间与供应商合作,推出业内第一款采用10%消费后再生纤维制成的热饮杯。这种杯子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门店推出以来,节省了超过4.4万吨的原木纤维,相当于30多万棵树所含的纤维量。
这些年里,坚持“道德采购”的星巴克在关注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了让咖啡豆种植者更好地了解道德采购对他们的好处,2004年,星巴克还专门指派了一个农艺专家团队,在哥斯达黎加建立了首个星巴克种植者支持中心,这些农艺专家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向种植者解释和展示“道德采购”的意义和好处。这使得种植者在每公顷产量增加了20%的前提下,农药用量却减少了80%。自2005年起,星巴克从通过认证的C.A.F.E供应商那里采购的优质咖啡豆总量已经增长了38.3%。直到2008年,这个数据已经到达77%。
2009年,在来到中国的第10个年头,星巴克更是破天荒地推出了一款中西合璧的新款咖啡“凤舞祥云”。该款咖啡是星巴克与云南省保山地区的咖啡豆种植户、供应商及当地政府共同努力下出品的咖啡,但咖啡豆被采下之后需要运至美国烘焙,再送回中国店面出售。因为咖啡豆在采购、运费和关税上都花费巨大,而“凤舞祥云”在短时间内采购量也不存在有规模效应,难以快速实现节省成本的目标,但石东伟对此表示得极为乐观,在全球寻找高质量的咖啡豆,并围绕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性价比适宜的、健康的采购链条,保证当地咖啡农利益并且维护当地生态。简单的一句话,便有效地解读了星巴克“道德采购”的真谛。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6
(一)城市的加速发展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8.5%提高到2004年的41%。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0%左右(国际经验30%至70%为加速城市化时期)。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聚集为主要趋势的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城市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城市经济对我国GDP 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大约为1500万,促进了城市非农就业岗位增加;城市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城市功能逐步健全和优化;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文明不断渗透传播,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人的素质不断提高……。
城市的加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消费全球75%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全球75%的垃圾。
传统城市的生态环境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是空气污染。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烟尘,笼罩在城市上空,给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也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监测的342个城市中,只有13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仅占38.6%;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占41.2%;而劣于三级的城市达69个,占20.2%。二是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约1.49亿吨,并且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无害化处理却不到20%;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大约产生6亿吨,其中,危险废弃物占5~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6%,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圈之中。三是水环境污染。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大约为414×108m3/a,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二级处理率分别仅达30%和15%,污水回用率则更低。由于大量工业和城市生活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90%左右城市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四是资源短缺加剧。我国约有42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4座严重缺水,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能源供需每年都有缺口并呈扩大的趋势,以天津为例,2004年可供全市消费的能源量年末库存量为-348.03万吨标准煤,缺口比2000年增加了115.66万吨,年均增长10.63%。五是资源利用效率较低。2004年,我国的GDP只占全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煤占世界的38%,钢材占27.4%,氧化铝占21.4%,水泥占45.8%。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资源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能源利用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20个百分点。每辆汽车年油耗为2.3吨,比美国高27.8%,比欧盟高53.3%,比日本高109.1%。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8倍左右。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也较低。在发达国家,废钢铁、废铜、废橡胶的回收利用率都达到了90%,而我国废钢铁回收利用率仅为45%、废铜回收利用率为30%,废橡胶的回收利用率为40%。
上述种种生态环境负效应使得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二)生态缺失是传统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城市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自然本体论”城市。这种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形成的,在自然因素完全决定和支配人类定居区域演变的特定情况下的城市表现形态,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水平在自然面前处于劣势时体现的顺应自然的城市发展思想。二是“人类本体论”城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的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人类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兴盛一时,对城市的存在和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生态本体论”城市。即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和谐、均衡的城市生态系统,这才会带来城市的持续兴旺和繁荣,即所谓生态型城市。
我国的城市,已经历了从“自然本体论”向“人类本体论”城市的转变。在“人类本体论”思想主宰下,人们只关注社会经济指标,而将生态指标排除在视野之外,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因素迷失在城市发展进程之外。人们不仅忽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仅仅把自然生态系统看作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作是人类任意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场所,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而且还忽略了城市这个人工系统自身也应该具备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的自我平衡机制。我们把城市发展中这种缺少对生态因素关注的现象,称为生态缺失。城市发展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生态缺失,导致了城市系统的生态缺失,使得城市成为经济上的明星,生态上的黑洞。城市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矛盾的加剧等种种生态环境负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系统的生态缺失,源自不适当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生态缺失成为我国传统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
二、生态回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回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一个人工系统。它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对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瓶颈的逐渐认知,生态因素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社会因素,也要关注生态因素。只有三者的全面协调发展才会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机能能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保证城市和城市体系经济效率及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实现生态回归,实现“人类本体论”城市向“生态本体论”城市的转变,是逆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回归,就是要使城市系统能够具备生态调节机能,能够维护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保证经济效率及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实现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实现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统一。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回归,实质上是一场生态环境革命。它是以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为宗旨,以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和谐为目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为手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和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稳定、协调和永续发展的环境复合工程。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回归,就是要彻底改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单纯的“环卫”、“环保”和“污染治理”等传统观念,打破“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投资”、“要工业就不能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等的传统认识,建立全新的生态环境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模式。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革命整合城市发展诸要素,提升城市价值,以城市增值盘活资产存量,从而高效聚集城市财富,并以城市丰厚的经济实力投入环境和城市综合建设的良性增长循环中。
(二)生态回归所追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英文为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1987)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全的城市,是低污、节能、紧凑、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在《自然生态化: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协调发展的地位,而其大方向只能选择走生态化的道路。城市生态化也就是“生态城市”,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生态城市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复合生态化是前提。从涉及领域来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从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来看,生态城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从城市经济方面来看,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增长的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从社会方面来看,人们的价值取向已不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科技、教育、道德、法律等都将“生态化”。
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要营造满足人们自身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居住地。二是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以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经济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以“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短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和协调。四是高效性。与传统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相比,生态城市的运行机制是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协调。五是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但是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考虑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必须建立在城乡的区域平衡基础上,并表现为明显的区域特征。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和生态文明时代。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未来城市发展也必将体现生态文明这一时代特征,只能走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回归所追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城市发展变革的系统工程,也是走出“人类困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城市生态回归的最佳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与社会、生态系统联结起来的全新的经济范畴。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回归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运用生态学规律改造传统经济系统的线型物质流动模式,以物质的高效利用和充分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重新构造经济系统,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
1.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生态回归的切入点
实现城市生态回归,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选准切入点。在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的平衡发展与良性循环这个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中,经济生态化是前提,没有经济的生态化,就不可能有城市的生态化。因此,实现城市的生态回归、建设生态城市必须以经济生态化为切入点,从“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循环经济正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回归,它突破了传统经济对建设生态城市的最大壁垒。
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密切相关,与传统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非循环性密切相关,这种非循环性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致命缺陷。而且目前末端控制和治理,没有从“生态—经济—社会”巨系统的整体着眼,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危机。因此,实现城市生态回归,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对传统的人类社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而循环经济代表了这种创新方向,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它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特征;而前者则要求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在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使进入系统的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城市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传统城市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循环经济能够体现城市生态回归的核心思想
实现城市生态回归、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生态缺失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问题,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而循环经济正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主要目标是:第一,减少物质投入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强调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第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第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第四,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以物质循环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尽可能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思想。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达到减少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降低人类生活、经济活动及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等目的。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集中体现了城市生态回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实现城市生态回归、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空间、舞台、机遇和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为实现城市生态回归、建设生态城市找到了有效的实现途径、形式和抓手。
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实现城市生态回归的基础
城市的循环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经济运行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构建循环经济体系。而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并且对旧体系的改造比新体系的建设更加复杂,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城市化进程当中,结合新城市(城区)的建设和老城市(城区)的扩建和改造,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城市建设和布局标准,以避免新建设的城市和城区的经济社会运行系统不符合循环经济系统的要求,刚刚建成就要改造、重建,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
未来几十年,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重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
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的目的是要解决城市生产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问题。
我国目前的城市产业体系存在的共同缺陷:一是布局分散,缺少按照产业特色和同类产业要素集聚的原则构建的特色产业园区,现有的园区也多是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园区内多种产业并存,缺乏产业关联,各园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建立产业间和园区之间的物质循环关系。二是缺少按生态学原理构造的产业物质流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现行产业链主要是按照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
在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城市产业循环链条和网络的建设内容,按照生态学原理和产业集聚原则,搞好新建城市(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规划,搞好老城市(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其次,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和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结合新项目招商引资和老企业搬迁改造,集中打造两类产业园区。一类是特色产业园区,将同类产业项目集中摆放,这样,即有利于同类企业共享资源、联合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交流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经验,提高产业、园区内部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又有利于将同类企业产生的成份大体相同的废弃物集中起来,寻找并供给产业“食物链”、“循环链”的下端企业或园区,形成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另一类是生态产业园区,将具有废弃物代谢关系、属于产业“食物链”上、下游关系的企业集中到同一园区,形成纵向闭合的产业循环链,以达到零排放的目的。第三,对于城市建成区已有的、暂时无法向相关的特色园区、生态园区集中的企业,也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水平。并且还要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城市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第四,对于找不到链接伙伴的企业、产业或园区,要积极地组织引进和研发相关的补链项目,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力争在本市、本部门不存在产业循环链的断点。第五,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环境产业。静脉产业是指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它是传统的动脉产业(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反馈式流程,是构成完整的产业循环链条的不可缺少的半环。而环境产业本身即是城市产业循环链的必不可少的补链环节,又是为构建城市产业循环链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手段支持的产业,还是形成整个城市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总之,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就是要把各个产业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就是要使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特色工业园区之间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以达到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
(二)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
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的目的是要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再循环利用问题。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填埋,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垃圾都采用占地填埋的处理方式。其弊端是:费用高昂, 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仅北京市日产垃圾就有12000吨,目前达到一定规模的垃圾堆在北京五环路以内有700多处,占地500多万平方米,每年仍以3—5%的速度增加;沼气泄露,污染空气;垃圾爆炸、垃圾场崩塌造成瞬间的悲剧;剧毒的垃圾液体泄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安全等。二是焚烧,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仅投资惊人,并且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剧毒致癌物质二恶英就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主要气体成分之一。而且无论填埋还是焚烧,都是对资源无谓的浪费。第三种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发电,与前两种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将垃圾转化成了电能。但是它的投资更加惊人,对垃圾的质量(可燃性)要求较高,而且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垃圾液和二恶英污染。所以,这也不是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最佳途径。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许多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年,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并且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垃圾泛滥,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进行生产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例如,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节约木材3立方米、烧碱300公斤、电300度,还可以少排大量造纸污水。因此,实现垃圾的再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是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根本途径。
垃圾分为有机类,无机类和弃土类垃圾,只有将它们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资源:有机类垃圾可以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无机类垃圾可以分为各种金属、纸、玻璃、塑料等大类,重新成为生产原料;而弃土类垃圾则可以用作道路垫土。那么,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再循环利用问题,其关键就是实现城市垃圾的分类,即从源头开始分类收集、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缓解城市资源瓶颈,就处理的成本与效益而言,应该是最佳选择。
在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城市垃圾循环利用体系。首先,应该制定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分步骤推进办法,明确城市新建住宅或住宅小区必须安装有机垃圾处理设施;明确垃圾的管理标准,明确城市环卫系统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清运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以及每个居民在垃圾分类中应履行的义务,使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市民的思想和生活,并主动对垃圾分类给予支持配合,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第三,政府应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为垃圾分类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如在街道两旁和居民区内设立分类垃圾桶等。第四,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安装有机垃圾(生物垃圾)处理机并建立处理生物垃圾的工作房,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也可以推广安装专供家庭使用的厨余垃圾处理器,将厨余垃圾搅碎后,直接进入下水道。第五,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六,在试点基础上,向整个城市推广。第七,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废旧物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可利用物资回收系统。第八,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过去的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三)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缺少雨水收集系统。由于地面硬化,又缺乏相应的雨水收集管线和设施,导致天然雨水直接流入污水管线,被排放掉了。二是缺乏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规划,但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尤其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这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三是城市污水管网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一般是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工厂企业生产废水、机关单位生活污水、公共服务设施污水混在一起,大部分通过城市综合污水排放管网直接排放河流,小部分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排入河流,二级生物处理率不到15%,污水回用率很低。绝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目标是达标排放,往往没有考虑污水的大规模再生利用等。四是城市人类排泄物从卫生间(厕所),经过下水管道,进入化粪池沉淀,一部分进入城市综合下水管网,被排放或处理;一部分长时间积淀于化粪池,最后被当作废物倒掉。这种排放、处理形式,一方面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海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肥源流失。同时,由于厕所下水的直接排放,浪费了大量的淡水资源等。
事实上,雨水是城市的天然水源,不应任其白白浪费。而城市污水更是水量稳定、供给可靠的一种潜在水资源,其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