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

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文1

关键词:和谐 融洽 民主 快乐 激发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关系,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功夫、花大力学这门课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了。所以,我注重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例如: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上必须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活跃数学教学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共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听下去,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说一个幽默笑话、一则故事,或让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总结,自由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搬课本的例题讲一遍和做一两题练习就算是教学了,要善于利用教学用具、直观教具如图片模型等来进行教学。教具和教师的讲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给学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些古今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介绍他们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个没有求知欲、学习不主动、懒于思考、不会问的学生,也就无创新可言。提问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妙,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数学的定义和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定理和公式是怎么得来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能有哪些变化?如何应用?……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还能深层次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个“为什么”。通过师生双边民主和谐的活动,要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让问题进课堂,切实变革发展学生智能的行为方式。

四、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技师学院;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技师学院的英语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方法,方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一种学习策略,现笔者将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研究技师学院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一、紧紧围绕单元教学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

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在英语合作学习教学中要紧扣单元学习进程与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英语合作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运用单元所学英语知识、语言技能与学习方法,而且有助于促进中

职生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提高英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目的性、挑战性、协作性、交际性、可操作性等几点原则。比如技师学院英语口语合作学习任务形式可以采用话题讨论、情景会话、角色扮演、口头报告、演讲、采访、讲故事、辩论、课文剧表演、调查报告等形式。比如:在‘`Let' s celebrate”一单元,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可以提出“Our favorite festivals”的话题,让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分别谈谈自己所喜爱的节日及喜爱原因,经过比较选择以后集体加以描绘,再向全班同学推荐本小组最喜爱的节日及喜爱原因;比如在“May day "一单元中,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可以设计“Our school”的口语合作学习任务,先让学生集体观看本学校的专题宣传短片,再让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与所见所闻描述“Our school”,在小组汇总以后由合作学习小组组成在班级课堂上进行演讲。

二、科学安排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合理的进行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笔者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分组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在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设计。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别、英语成绩、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名学生。这样能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尽量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小组合作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合作程度,确保小组每位组员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必须承担的责任。每组6名学生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

总结人:负责叙述合作小组的主要结论及答案

检查者:负责确保合作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准确叙述出本组得出的答案及结论

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小组其他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出现的所有错误

联络员:负责本合作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联络和协调工作

观察员:负责注意本合作小组的任何活动情况,并为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合作小组的决议以及编写本合作小组的报告

上述这些角色对于小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是很重要的,所有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及扮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三、建立合作学习的QQ群和微信群

在信息化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即时聊天工具的产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网络,就像仍在眼前一样没有距离感。现在学生都人手一个QQ账号或微信账号,针对这一事实,教师首先建立一个班级QQ群、微信群――我们的英语之家,将班级内的所有的学生都拉进班级QQ群、微信群里,关于英语学科的最新通知、学习要求、学习资料、学习成绩等都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要求学生每天登陆QQ群、微信群,及时收发信息;再根据分组情况,每个小组建立单独的讨论组,讨论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合作学习的课后学习工作,并上传合作学习结果。合作学习QQ群、微信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课后合作学习的有效衔接,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的评测。

四、建立网络交互式学习平台

现在,网络迅猛发展,我就借助网络来进行课程的上网并建立了合理的作业考核系统,同学们学习课程了之后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巩固学习及网络考试,让老师更快捷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

五、结束语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倘若技师学院的英语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策略,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作者介:刘丽艳(1984-),女(汉族),湖南衡阳,衡阳技师学院,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娟.论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思考[J]. 华章. 2016 (16)

[2]陈佳.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李文娟.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4]孙红梅.寻求“合作学习”的多元模式[J].中国教师.2016(02)

[5]贾锦蓉.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

[6]赵锐.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职业技术.2016(06)

[7]王金平.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0)

[8]高广芹.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文3

关键词:舒适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生活质量;影响;改善

前言 :心血管疾病目前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所包括的疾病种类较多,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心衰以及高血脂等。当疾病发生或复发时,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故而,该疾病的护理成了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下面本文将以在社区接受舒适护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来探讨舒适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2011.1.1.~2012.1.1之间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舒适护理服务的7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的年龄在49--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6岁,病程发展为3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8.5年,患者的收缩压在160 mm Hg以上,舒张压在95 mm Hg以上,心率在每分钟80次以上,平均每月会发生6次以上的心绞痛等情况。

2/护理方法 社区在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收治之后,就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并给予患者舒适护理,主要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缓解患者因疾病困扰所产生的担忧和焦虑,消除负面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以及基础医学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再者就是为患者构建舒适的治疗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如食用营养、清淡、无刺激性的食物,并且将体重严格控制。再次就是每日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用药情况、脉搏、运动锻炼情况、饮食起居、自我感觉以及体重进行测量和详细记录,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序的进行,促进患者的舒适度提升。

3、观察指标 对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前后的心血管疾病控制时间、躯体疾病、治疗效果、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治疗时间、精神状况、情感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分的改善幅度进行对比。

4、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3.0系统对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以均数±表示计量资料,当P

二、结果

患者接受舒适护理服务前后,治疗成效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忧郁和焦虑程度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很显著提升,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情感能力以及精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治疗时间和病情控制时间有效缩短,舒适护理前后在差异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南丁格尔在早期提出了保证病房内的条件舒适、空气清新、环境安静、清洁,是舒适护理的萌芽阶段,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Kofcaba完成了由实践与理论的过渡,并提出了关于舒适护理的理论概念,他认为舒适护理应该是整体化护理艺术的过程以及追求的结果。同时Jones在生殖技术护理中对整体化护理做了强调,将服务做到有的放矢。在1998年,又由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提出了具体的舒适护理模式,即萧式双C护理模式。他强调了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将患者的舒适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受,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舒适护理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创造性、高效性以及整体性的护理模式,与一般护理相比,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使患者心理健康情况、生理情况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有效缩减患者的 不适程度,但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具有操作性更强的特点。同时也将护理工作领域的广泛性突出,使护理人员的身份既是管理者、研究者、服务者、组织者,又是健康维护者,并且护理的范围也更加的全面和广泛。

舒适护理在护理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了对患者心理、生理、灵魂上的护理,使患者将不愉快的程度最大化的降低,进而达到最愉快的状态,具体如下:尊重患者的,使灵魂处于舒适的状态;和谐家庭、学校、人际以及职业等方面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舒适;再者就是满足和理解患者的安全感、尊重感以及满足感,使他们心理舒适;最后就是营造适宜的温度、光线、音响以及湿度,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心理舒适。Janice指出,舒适的环境是使舒适护理得以有序、顺利开展的关键,以适当的感受刺激来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我国对舒适护理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运用于整体护理的创新思维方法,对深入专业研究和拓展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相关学者调查表明,患者将无痛作为生理舒适的首要目标,护理服务人员的态度则是患者心理舒适的首选,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将护理人员的预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才能够给予患者最为舒适和周到的护理,同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的深入,护理的内容和方向更加的明确,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通过以上的调查显示,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使患者的生理状况得到缓解,同时情感能力、社会功能、身心健康、治疗时间以及精神状况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在社区护理过程中,我们应将舒适护理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玉兰,徐晓,余金珍,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 352 例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实践,2010,19 ( 5B) : 521 -522.

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消极情绪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积极心理学定义及其应用

目前,在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已经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但在实践中仍有侧重,仍然倾向于预防及矫正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向为培养人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体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特质以及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等等,其意义在于通过强调人性的积极面重点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更为有效且顺畅的实现人际交往。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瓶颈

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呈现阶梯状发展态势,软件硬件均达到一定规模与水准。然而仍存在一定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移

虽然“心理健康”被广泛关注,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即,老师注重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心理弱点与缺陷成为了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心理问题暴露出来的学生尤引重视,而对心理问题表征不显著的学生没有做好引导。是以“消极心理学”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推进。

2.2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上的疏漏

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个别个体上,而不是广大学生群体。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及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摆脱消极、悲观、压抑的情绪上,反而没有试图去开发其自身所拥有的如乐观、宽容、自信等积极的品质。

2.3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被打折扣

尽管积极心理学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老师及学生的认知中,积极心理学所代表的诸如乐观、宽容、自信等性格特征是被定义好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其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尚没有融入教育模式中,教师仍然以普遍出现过的人格发展问题为主要讲论核心,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以至于变成了提出心理问题、阐述如何发生及解决、提出解决建议这样的“三段论”式的心理疏导,将“心理问题”看待成“心理不健康”。

2.4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缺失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为:对生活、学习的目标没有概念,对将来感到茫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一定程度上导正学生生活态度,给学生灌输向上与自信等能量的责任,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该方面的引导作用是缺失的。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及建议

3.1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其主要表征在于维护心理健康及健全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中所定义的心理健康并非是指没有心理疾病的健康,而是具有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等。扭正原本只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呆板教育模式,端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利于老师深入对学科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学习氛围。

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关键是培养学生们积极发掘自身的品质,诸如诚实、热情、自制、公平、笃信等等,积极寻找优势的意义在于让人对自己以及生活充满希望,有助于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建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鼓励学生的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实现惠及其他课程的开展。

3.2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并驾齐驱

我们必须肯定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是必须的,但其可与心理品质的培养并行,也必须拒绝消极性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可以是理论性质的设置,也可以是探讨及活动性质的设置,加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在心理课堂上注重对生活的讨论,分享对待问题时的乐观态度;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积极体验的活动,通过活动带动积极品质的塑造;进行辅导者与倾诉者互换方式,每个人都是心理疏导中的倾诉者,也是其他同学的辅导者,两者体验互换之下更容易切中问题要害,从而实现彼此开解,彼此鼓励,相互激励。同时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自我找寻矫正办法;此外老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部分,尤其以老师为源头要有对“积极心理学”充分而全面的认识,甚至于可以单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厚化心理素质,弱化心理问题。

3.3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

在信息纷乱的今天,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信息分辨力不够,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丰富教育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深化。

学校方面,切勿将心理健康教育圈定为心理健康课程,应当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各学科课堂中灌输进学生的认知中;在校园内可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栏,鼓励积极性的社团活动,从各方面丰富学生们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从而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社会方面,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校形成无障碍沟通,随时关注学生心态发展。此外,社会各界、媒体、政府等都应当对大学生给予支持与鼓励,可以从基本小事做起,如招聘时杜绝歧视性条件、建立志愿者心理服务队、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等等。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发掘潜能的创新型人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社会要求的必然趋势。以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方面为关键点,系统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从“心理问题”的源头阻截其滋生,继而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珍,王文忠.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9 — 02

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使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心理科学具有三项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致力于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大多致力于心理治疗,研究重点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对人类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较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是关注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同时也应该是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希望,包括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创造性和人际交往等;三是在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和职业道德。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树立全新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存在一致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取向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关注学生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预防和治疗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传统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少部分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忽视了普通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本末倒置。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被动性。积极心理学主张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同时兼顾了个体和群体及社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消极心理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个性,促使个体潜能的发挥。消极心理学主要是评估和鉴别心理障碍和疾病,积极心理学则是评估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概念、人际关机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个体中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积极品质的发挥。

2.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希望、乐观、流畅性和思维等。这些内容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教师和学生同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个体内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的来源。大学生不论其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存在如何差异,同样具有构建心理健康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发掘社会、校园和家庭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教育内容,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3.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强调广泛干预的作用,认为仅仅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系统的塑造个体的各种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专注于个体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干预的重点在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教育者采纳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合的行为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并且通过课堂、活动、咨询及朋辈支持和社会及家庭提供的支持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拓宽了高校心理教育途径,能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4.积极心理学取向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积极心理学主张促使教育者自身改变,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首先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理解促进人类幸福感和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主动发挥积极功能增加控制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经验,发展流畅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围绕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和成长中的个体,教师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和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三、 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将心理健康定位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并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个体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预防思想认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为了清楚问题而减少问题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结合心理科学的三项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时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适应性目标,帮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鉴别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能力的学生,促使其发挥潜能。

2.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塞里格曼在其作品《真实的幸福》中提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的能力,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品质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和正确的归因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尽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潜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才能做到有效的积极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满意感、幸福感、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资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愉悦,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在学习和生活中。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中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促进个体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作为基本内容。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具有的积极人格潜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通过有意培养积极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引导他们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归因和解释,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3.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矫治模式,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应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完善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模式。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因素,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人内在具有的自我成长的潜能。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采取自助式心理暗示、心理辅导、激励和心理训练等教育方式,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科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教学教学内容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咨询,还应将心理教育渗透进各门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三、尝试体验式教学,将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心理教育,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深入了解自我,挖掘心理潜能;开设专题讲座和名家论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展社团活动增加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

4.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个体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优化环境系统,注重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应该努力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利用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加强校园内部环境建设,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的组织支持系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高校与社区或企业联合,将内在环境建设与社会环境建设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阵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极体验,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03).

〔2〕 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3〕 杨酥,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03).

积极心理学核心概念范文6

关键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人格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1东方佛教文化是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土壤

佛教关于积极心理的渊源及意义,主要在于其箴言中关于人的苦难和欲望的表述。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久的,强调因果轮回。佛教中的涅也为积极心理学给予了养分。涅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我们内心的欲望,其实,当我们用客观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欲望时,就会发现许多欲望实际上超过了我们的需要,我们事实上是在为超过需要的欲望在受苦难。当然要真正做到通过改变欲望获得涅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多年的修行。故而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只有具备了涅能力,人才算是达到了圆满。一个人要想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必须克服五个障碍即懒惰、过分焦虑、疑心、恶意和对财富的贪婪,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沉着耐心和有幸福感。同时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这个概念和佛教的涅状态有很大的联系。故可以说,佛教文化是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土壤。

2《心经》与积极心理学

《心经》是佛教大乘中,文字最短少且最深奥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般若经的要义。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又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心经》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是一种幸福的智慧。可以说一部《心经》就是一门积极心理学。“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是走出苦海到达涅彼岸的最高智慧。然而般若虽然是佛的智慧,但人人可以拥有,没有种族、阶级、信仰之分。因而般若给我们一个人生坐标,给我们充满智慧的生活和心灵的愉悦。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追求的幸福,积极体验和积极力量。

3“照见”与积极情绪体验

3.1“五蕴皆空”获得积极心境

《心经》中的“五蕴皆空”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都是我们的妄心所产生的错觉。“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实质都是心理的作用。《心经》告诉世人要“五蕴皆空”放下尘世的一切杂念和虚幻,才能“度一切苦厄”,达到幸福的彼岸。同样地,对于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心经》早已给出了解答,那就是“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只有放下内心的虚妄,欲望,杂念等等物质,放空心灵,看空一切名利,抛弃自我的执着,抽离外面的虚幻世界,发掘内心的智慧宝藏,时刻观照自己,就能快乐自在。故《心经》启示我们,放下一切物质的杂念才能获得快乐,“五蕴皆空”才能获得积极情绪。

3.2“无苦集灭道”获得积极情感

《心经》中的“无苦集灭道”即四谛道理。“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价值判断。大凡世间上一切烦恼之事,都叫“苦”;“集谛”是指造成世人痛苦的原因。世人所以苦恼,皆因倾向于以“我相”为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于妄想,一切争夺欺诈和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明白了这种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逃离苦恼。至于“灭”与“道”二谛,“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根源。“道谛”是指脱离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清净的修行方法。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罪业只能自己消灭,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故如果我们超越了“苦集灭道”的四谛,也就没有了一切苦恼忧愁,也就获得了清净喜悦。从积极心理学上说,“无苦集灭道”的境界就是一种积极情感的升华。

4“般若”与积极人格

4.1“不增不减”获得仁爱与正义

《心经》中的“不增不减”是指佛性遍布一切,众生成佛,并非增加了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离开众生无佛可成,佛与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因而,佛性人人皆有,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生仁爱正义。故“不增不减”便会获得仁爱与正义的积极人格品质。

4.2“究竟涅”获得智慧与卓越

“涅磐”即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说,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译成灭度、圆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安乐状态,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究竟涅”即是最后终于得以重生,获得智慧与卓越的积极人格。

4.3“心无挂碍”获得勇气

这个“心”人空法空,寂灭静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一切一切皆为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象,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因而心无挂碍就是内心没有牵挂,没有负担,没有了牵挂与负担就可以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坚强不屈,故而“心无挂碍”也就获得了勇敢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