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1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35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for th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Xiqing District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Planning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agricultural basic conditions in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qing, the developing staus of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was introduced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district was analyzed. The deficiencies were summed up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and then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d to promot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district.
Key words: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culture content;resourece intensive;featured products
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属环城四区之一,总面积545 km2,常住人口68万人[1],下辖“两街七镇”, 分别为李七庄、西营门两街道办事处;杨柳青、张家窝、精武、大寺、辛口、中北、王稳庄七镇。
1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农业基础条件
1.1 自然资源
西青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寒暑交替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3.0 ℃,全年无霜期216 d,年降雨量平均561.9 mm,年际变化不大,年日照总量2323.4 h,光热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种植[2]。本区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大多在1~3 m,西高东低,境内河渠稠密,主要河流为大清河、子牙河,洼淀较多,土壤多为潮土,土质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总体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区位资源
西青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环渤海经济圈内,社会经济条件较为雄厚。辖区内有京福、津淄、津港、津同、外环线等11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贯通全国各地。西青区紧邻市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驱车十几分钟就可进入天津市区,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市场空间,也使得该地区成为市民参与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的首选场所。
2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2.1 发展现状
截止到目前,西青区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共13家,其经营面积0.167万hm2,年总投资13亿元,共带动农户数5 928户,直接从业人数
2 080人,带动农户增收2~3万元。经营主体按类型划分可分为3类:休闲度假类型、农家乐类型和科普教育型。其中属于休闲度假类型的共9家为凯润食用菌、梨园花卉市场、第六埠农业观光园、水高庄园、德仁农业示范园、益利来养殖园、曹庄花卉之乡、雷庄庄园、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属于农家乐类型的共2家分别为辛口沙窝萝卜种植采摘基地和大柳滩庄稼院;属于科普教育型2家分别为园艺科技博览园和闽中食用菌基地。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有5个,沙窝萝卜节、大柳滩桃花节、西青金秋旅游节、曹庄花卉生态旅游节、张家窝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品牌已深入人心,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旅游接待规模逐年递增,2010年,全区乡村休闲旅游共接待中外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均增长26%。今年1至5月份,共接待游客276.3万人次,同比增长21.8%,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持平。其中,购票人次55.8万人次,门票收入1 74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5%。
2.2 发展特点
2.2.1 旅游板块初具规模 西青区于2010年编制完成了《西青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尚武文化、红色旅游、现代都市型休闲农业和宗教文化等5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3]。目前,辖区内各农业园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为特色旅游板块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各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年增强,如小沙窝萝卜、大柳滩早酥梨、花卉─晚香玉等,其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2.2 特色旅游村、点逐年增加 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积极做好特色旅游村、点的申请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特色旅游村、点的数量由2008年的8家发展到13家,在2011年,全区预计再申请4~5家(作为全区唯一特色旅游村─大寺镇的王村已于2011年6月申请成功)。特色旅游村、点的成功申请,不仅提升了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而且对稳定旅游客源和旅游线路的成功设立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2.3 采摘游的兴起 近两年来,近郊游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为迎合市场,西青区采摘园的发展规模正逐年扩大,市场依托拥有4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4],同时吸引了来自周边(静海、河北省)的旅游客源,另外“5+2”的生活方式和小长假,促使采摘游成为西青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
3 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
3.1 发展雷同,品牌文化有待深度挖掘
目前,西青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发项目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一些固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缺少深层、长期的文化精神积淀,市场往往上演“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失去了旅游亮点。大部分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发展模式雷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在近两年兴起市民采摘游方面,大部分采摘园具有相同特点:服务内容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受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差别明显,缺乏对餐住服务和参与性项目的深度挖掘。
3.2 市场定位不明,规划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本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项目在没有对资源环境进行系统性论证、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非但没有引导乡村旅游业发展走向“理性的增长”,反使产业建设频繁陷入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另外,有些项目的开发本身是由乡镇企业、农民等非专业人员自主,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造成旅游项目起点不高(如大柳滩庄稼院项目),市场定位不明,效益低下。这种以“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干扰了城镇空间的自然演化与历史延续。
3.3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有了较快的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壮大,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该地区旅游景区(点)自身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农村或较偏僻的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交通、排污等公共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游客旅游愿望,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园区建成后,休闲设施后续投入不足,一些项目长期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维持状态(例如水高庄庄园),或者有的园区因资金原因,在建设之初项目建设上选择了一定程度的投资倾斜,使得一些配套设施建设不尽合理(例如杨柳青庄园的车位不足等问题),在后续的运营中,为适合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标准、新要求需要进行重复投资改造,造成了资金的一定浪费。
3.4 专业性人才缺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和研究还处于较低层次上(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中,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而服务人员又多数为非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有些进行了短期培训,但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依旧存在着缺陷,这就使得当地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低素质的从业人员间产生了矛盾。长期以往,形成的粗放型、低水平经营模式,必然会制约乡村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政策缺位,宣传意识有待提高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 “好酒”也需宣传才会被人所知。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政策缺位、宣传乏力”这一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缺乏全面、准确的政策定位。一些乡镇把乡村休闲旅游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点)运营中又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其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各个层面,影响了整个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宣传营销观念的落后。大多景区(点)主动利用媒体宣传的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依靠旅游主管部门和公共报道信息上,与旅行社等中间商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使得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始终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4 对策及建议
4.1 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增强休闲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由区政府出面,组织农业、旅游等部门,根据各街镇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开设项目。紧紧围绕杨柳青传统文化诸如杨柳青年画、沙窝萝卜节等,将“农业科普游”、“传统农事乐”、“传统农业博览会” ――这些富于农业特色休闲项目积极引入园区,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丰富休闲旅游内涵。此外,在特色旅游乡村的开发上,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避免城市化倾向,以突出田园特色作为其开发亮点。
4.2 开展产业规制建设,促进资源集约化发展
为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首先要加快完善规制建设,建立全市休闲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评定、挂牌的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和完善管理,对经营者服务质量也按等级实行统一规范标准。其次,作为区、镇政府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定位,做好局部与整体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规划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讲求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减少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积极争取市级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增设区、镇两级旅游业开发专项资金,用于交通、水利、文化等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落实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休闲农业生产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项目的早期开发给予积极的税收减免政策,为景区(点)提供优惠的旅游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重点园区项目和创兴型园区项目进行适度贷款贴息或补贴。引入企业管理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旅游企业投资,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转让股权、出让冠名权、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带动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监管水平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适合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职业培训体系,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供应在数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同时,认真履行和执行国家、地方对乡村旅游行业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景区(点)尤其是A级景区(点)的考核工作,重点把游客的满意度纳入考核中来,认真执法,规范行业道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5 搞好核心区域建设,提升产业知名度
为丰富乡村游游内涵,旅游主管部门要紧紧抓住“以杨柳青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这一核心理念,在不失去地区特色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重点建设核心区域,使各旅游景区(点)间联系更为紧密,打造核心旅游线路,提升产业知名度。其次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单位与园区合作通过制定画册、宣传光盘等方式,宣传本地区特色旅游,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作为景区(点),主动借助各类乡村旅游文化节、旅游交易会等活动,进一步和市内外媒体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展示人文景观,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加深景区(点)宣传的同时,政府部门应重点扶持几家基础较好的旅行社,促进旅行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加深其与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广泛吸纳旅游客源。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西青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6-19].省略/p-221591545.
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7.
[3]西青区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EB/OL][2010-06-25].tj.省略/zwgk/zwxx/zwdt/qxdt/201006/t20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如火如荼发展起来,这种旅游形式对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乡村环境、完善农村经济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以泰州乡村旅游为例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泰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条件好,旅游资源多
泰州位于人杰地灵的江苏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一是名人文化十分耀眼,施耐庵、柳敬亭、齐白石等都是泰州人,为泰州赋予了文化气息;二是文物古迹非常突出,有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农水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诸多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比如“泰州三麻”等。
(二)乡村旅游起步晚,但是发展迅猛
虽然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发展态势非常迅猛。2005年,泰州姜堰市河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自此之后,泰州乡村旅游开始风靡起来。目前,泰州市已经建成的农业旅游景区包括古银杏生态旅游风景区、泰兴农业生态观光园、张郭镇农业旅游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三)乡村旅游形式丰富,优势突出
泰州市借助多样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形式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比如泰兴市宣堡镇借助“天下银杏第一镇”的名声,构建水上风光带,举办主题园项目,让游人可以参观银杏和鼓儿书表演。兴化市李中水上森林风景区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厚,游人可以欣赏美不胜收的荷塘美景和饶有趣味的野鸭表演。这些特有的乡村旅游形式都让游人流连忘返。
二、泰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泰州乡村旅游有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资金投入不够,管理和规划明显缺位
从目前来看,泰州市还没有成立专业旅游管理部门来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致使泰州乡村旅游发展比较随意和盲目,没有形成特有品牌,重点也不突出。另外,由于泰州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所以对其资金投入不尽乐观,这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结构发展不均,经营季节性突出
泰州乡村旅游的兴起时间只有数十年,产业结构分布不尽如人意,存在“小而散”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拳头产品”。同时,由于受到农作物自身条件的影响以及国家休假制度的制约,泰州乡村旅游经营季节性非常突出,淡季与旺季区分明显。
(三)区域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合作程度不足
泰州市紧挨着扬州、南京、苏州等著名旅游城市,这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乡村旅游实力比较可观,比如扬州有“凤凰岛”品牌,苏州有“未来农林大世界”品牌等,这给泰州乡村旅游市场的开拓形成了不小的压力。泰州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真正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三、发展泰州乡村旅游的对策
这几年来,泰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想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泰州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泰州市政府要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树立长远发展眼光,对乡村旅游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并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规划过程中,要立足于泰州市已有的资源优势,凸显地方特色,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政府还要从多方面筹集资金,对乡村旅游宣传、人才培训等加大支持力度,还要努力招商引资,尽量解决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后顾之忧。
(二)打造品牌,培育乡村旅游消费热点
泰州市必须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旅游发展。目前,泰州市已建成1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和5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在创建品牌时,要努力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性开发,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努力使乡村旅游变成“文化游”,使游客感受到泰州文化的魅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另外,泰州还要借助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消费热点,比如发展森林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消费点,发挥泰州整体资源要素的积极作用,扩大旅游业的辐射面。
(三)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全方位互动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实施规模运作。如今,泰州已经形成一小时都市圈,这使得其客源市场更加广阔。泰州乡村旅游市场必须抓住这良好契机,将“水韵绿城,祥泰之州”与周围区域的山水农业资源有机融合,一起创建水乡风光游、湿地文化游等多元化跨省市旅游产品,发挥协同效应,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在泰州市域内,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合作、交流工作,促使旅游企业在策划活动、营销宣传、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将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合理设计一体化主题旅游路线,组织特色化节庆活动等,共同创建城市规模化旅游运作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3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1
1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1 城市依托型
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以吉林省各大城市的居民为主,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淳朴的乡村文化特点,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需要放松,但又不想走出去太远的愿望。
1.2 景区带动型
景区带动型主要发挥吉林省著名旅游景区的作用,利用景区的发展推动附近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人们对乡村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民宿、乡村特色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利用旅游景区衍生出来部种行业,为乡村中待岗的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使其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接待和服务中去。
1.3 农业观光型
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吉林省的农业特色为主,利用特色的高科技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乡土乡情等来满足游客对吉林省农业方面的观光学习及体验。
1.4 民俗特色型
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吉林省村镇的乡村生活、风土人情、农俗节庆等旅游吸引物,吸引城市周边观光游客来游览、休闲、学习、体验等。
2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参与的程度比较低
由于吉林省乡村社区的居民没有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参与的热情和程度都较低,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初级层次的项目开发。例如,在乡村旅游景区内摆设一些比较零散的摊位,销售一些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纪念品,通过贡献劳动力为吉林省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打工等。
2.2 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比较模糊
吉林省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模糊,开发模式主要是农家乐餐饮、民宿等小规模开发,缺乏树立品牌形象的意识,而且并没有合理定位社区参与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点向旅游景区发展的形象意识不强。许多乡村旅游地项目单一,以农业观光为主,而且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3 社区居民的保护资源的意识欠缺
吉林省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往往忽视了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效应,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
2.4 激励机制不完善
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参与的奖励机制不完善,没有认识到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社区居民没有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项目计划活动中来的。
3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机制
3.1 引导机制――激励引导乡村农民积极参与
引导机制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吉林省乡村社区对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前景的认识,消除他们对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一些疑虑。如分享国内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典型案例;通过会议的形式,使吉林省乡村社区居民充分的了解到一些实质性的信息,增强其自身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
3.2 决策机制――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制定乡村旅游决策时委任政府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协商会,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提出发展建议,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社区居民要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方案。
3.3 利益分配机制――乡村居民利益共享
吉林省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是以乡村居民为主要承担者,依托当地特色乡村农家文化,开发出符合乡村特色的产品或游憩项目获得旅游收益,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俗表演,展示乡间手工技艺,出售特色乡村纪念品等。如社区居民完全可以通过开饭店和宾馆来经营游客食宿的接待,种植农作物大棚让游客前来观赏或者采摘,从中直接获取经济收入。
3.4 培训机制――乡村居民知识体系的更新
吉林省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对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便提高乡村居民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能力和对客服务能力。
3.5 保障机制――社区居民是乡村资源的维护者
保障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使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对吉林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中去。使乡村居民真正明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真正所要的是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同时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中去。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5
>> 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浅析陇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旅游业发展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视角下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对策思考 侗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 泉州市文化创意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南充市旅游业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桂西资源富集区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加快包头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研究 宋文化视角下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 基于矿冶文化的黄石旅游业发展研究 开封宋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业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11-14.
[2] 潍坊市旅游局. 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EB/OL]. ,2009-11-16.
[3] 董金菊.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研究综述[J].安徽:皖西学院学报,2008(24): 52.
[4]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9
[5] 吴其付,朱敏. 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J].四川:盐业史研究,2004(04): 34.
[6] 山东新闻网. 潍坊旅游业总体规划“与时俱进” [EB/OL]. , 2009-8-7
[7] 山东旅游政务网. 2010年“好客山东贺年会”[EB/OL]. /xinwen.2009-11-26.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