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乡村性;本质

婴儿在母腹中长大,便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从人类的起源伊始,人类对孕育自己的土地,便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和回归感。考问心灵,你会由衷发现,原来我们心灵的归宿就是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人,重返田野、回归乡村,就成为架起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密切交往的桥梁。

1 乡村旅游的起源

1.1 国外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但是那时候的度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洲,人们开始利用原生态的乡村居所吸引游客,于是乡村旅游在全球兴起。国外乡村旅游的始作俑者是富人与贵族。法国有着古老的乡村旅游传统,然而在早期乡村旅游仅是奢华贵族生活方式的体现;英国在11世纪开始就有贵族狩猎活动的产生,18世纪出现农庄式社会休闲活动;德国于19世纪末产生乡村休闲度假行为;美国乡村旅游活动的发生则与铁路建设、国家公园有直接关系,1992年出台正式的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主要由美国国家乡村旅游基金负责。加拿大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种,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分别由乡村度假农庄协会和土著旅游协会负责指导和提供服务。在日本、韩国,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场观光的形式出现。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物美价廉、富有特色的食品、浓郁的乡间音乐和舞蹈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

1.2 中国的乡村旅游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始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的变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态;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田野风光;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的乡村生活形态;“苔藓侵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乡村景观……他们住在乡村,一切生活起居、耕作经营都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体验村野生活的乐趣,陶冶情操,品性移情,却不以农田为基本的谋生方式和手段。这些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桃花源”式的生活就是乡村旅游的雏形。

庄志民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一书中指出:“我国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是一笔凝聚着几千年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及生活形态仍大量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这又是一笔能在第三次浪潮文明中重新放射璀璨光芒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抑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积淀了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这种农耕文化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表现在农耕文化上。

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它包括技术、价值观、信仰以及各种约定俗成。这种文化在乡村中的体现就是“乡村性(Rurality)”,或称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只有保持它固有的自然古朴的特征,符合城市人群对乡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探究动机和心理,激发人们对理想中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乡间文化、物质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的认同和回归的心理,才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鸣,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促使旅游者更加以回归原始的心态重返大自然的怀抱。

不论国别的差异,不探究生活方式的区别,居住在同一地球上的人们对其养育自己的土地有着不同寻常的眷恋与怀念。回归自然,重返田野,成为现在城市人心底的呼唤。

2 乡村旅游的概念解析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Gilbert 和Tung(1990年)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 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刘德谦(2006年)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以及与农事相关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该地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活动。沈东生(2010年)觉得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幽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参与性强的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民族习俗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餐饮、购物、学习、度假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娱乐求知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不管学者们从何角度出发来鉴定乡村旅游的内涵,但有一点是想通的,即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存在永久性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归纳和说明:

2.1 旅游必须以“乡村性”为依托

即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旅游者对农耕文化或乡村文化的了解意愿和深深的向往之上,通过对乡村的建筑、民俗等来实现其旅游的目的。

2.2 田园风光、村落景观与乡土文化是乡村性的三大载体,尤其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的内核,田园风光、村落景观是乡土文化的外在体现。只有三者的统一结合才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乡村的魅力所在。

2.3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做到:小规模经营、由当地人所有、社区参与、保持文化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开发乡村旅游并实现其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可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具体的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状况、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三者合而为一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依托城市周边地带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而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情民俗、领略风光自然和回归原始生态的最佳方式之一,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乡村旅游的本质阐释

通过如上分析,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即是基于“乡村性”的“农耕文化”。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把握:

1)从地域的角度出发,强调“乡村”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征,即乡村旅游必须是在乡村的土地及地域范围内进行的旅游活动,而非城市。

2)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涉农资源,即土生土长的村民、婚丧嫁娶等民俗、种植或养殖的劳作情形等。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旅游资源,因此涉农资源的存在是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石。乡村旅游资源的表现类型很多: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村落民居习俗以及与之相和谐的各种副业等,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事物。如麦场文化,金黄的麦秸垛、摊晒的新麦,用麦秆编草帽辫的村妇村姑等,类似的场景与情调构成一幅田园韵味极浓的农耕画面,勾起游人浓浓的怀旧情感,使其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慨之中。

3)在经营上依靠的是当地居民。乡村旅游具有乡村的自然属性和文化特征,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可是是当地政府、企业投资人或者其他,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让当地居民发挥其主人翁的态度和精神。只有充分依靠当地居民的经营,才能使乡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突显,才能使旅游者完全沉浸在“乡村”这一特定的旅游氛围中。

4)从产业布局出发,强调了其内容外延。开展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乡村居民的产业经济增加,它会达到旅游企业、乡民和旅游者“三方共赢”的效果。

5)从国际惯例出发,强调了其体验需求。以乡村特有的活动内容为主,旅游活动的设置要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因此,乡村旅游是农村、农民、农业与旅游业四者结合的产物, 其强调的是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过程性, 具有自发、自助、小众的特色。因此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的乡村旅游应该会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

4 挖掘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更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证。使乡村的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倾力展现乡村魅力,这对于在城市喧嚣中怠倦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也真正实现了城里人重返田野、回归乡村、找寻心灵慰藉的愿望,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2009(2):70-74.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3] 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4] 沈东生.安徽肖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1-43.

[5] 吴权民.关于乡村旅游文化的思考和实践[J].乡村旅游,2007(12):38-41.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台湾民宿 农家乐 乡村旅游 家庭旅馆 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76

Development of the B & B Industry in Taiwan

LI Jing, LIN Jing, LIU Jingbo, LIU Haibin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e, Hebei 067000)

Abstract Taiwan Bed and Breakfast industry aft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aiwan's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brand in the world, and to the mainland, "farmhouse" to represent the Bed and Breakfast business operators disorders, a single product can not meet the target customer expectations, we have come to a much-needed restructu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Breakfas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aiwan as a benchmark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s desir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st bed and breakfast business.

Key words B & B Industry in Taiwan; farmhouse; rural tourism; family Inn; Leisure Agriculture

0 前言

无论台湾民宿起源于日本还是欧洲,这种体现原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的住宿模式已经扎根台湾,与独特的台海文化水乳相融,成为旅游六大要素中住宿业的领军力量,使台湾旅游大放异彩。台湾民宿行业协会在民宿业发展中一直恪尽职守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加之近年来二代民宿业经营者整体素质提高、监管法律逐渐健全、政府出面鼓励创意民宿产品和引领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台湾民宿业的前景愈见广阔。我国大陆地区近年来意识到乡村旅游模式(农家乐)粗狂有余精细不足,正在推出偏重于体验的休闲农业,这是很好的现象。台湾与大陆民宿业的发展历程有很共同之处,特此进行研究。

1 民宿的起源及定义

1.1 民宿起源

对台湾民宿的创意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其一起源于欧洲的B&B(BED AND BREAKFAST),即主要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旅馆,此模式其后发展为乡村旅馆。另一个说法起源于日本长期以来存在的MINSHUKU,即为运动爱好者或温泉旅游者提供的当地原住民房屋,“民宿”一词音译也来源于此参考。考察台湾漫长的殖民史和至今保留的日本遗风不难发现民宿起源日本的说法更为贴切。台湾民宿的萌芽和日本相似:游客去往著名的风景区旅游,并投宿于当地人的房屋,长此以往当地人将房屋改建成了具有一定活动项目的家庭旅馆。①

1.2 民宿定义

台湾交通部观光局于2001年颁布《民宿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款明确了民宿的定义:利用自用住宅空间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②此定义及后续限制法律表明了民宿不同于常规旅馆的四个特点:(1)法律对民宿的产生区域做了严格的限制,乡野地区包括观光地区、原住民地区、离岛、自然村落等区域,直接排除城市的旅馆、酒店和大型度假村。(2)民宿所提供的服务需要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民宿经营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经营者与住客进行具有人情味的交流,以此为基础产生相关附加价值。游客所得到的体验乡野风情,而非常规旅馆提供的标准化服务。(3)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直接缩小了民宿的规模,法律规定民宿客房数限制在15间以下,客房总面积200平方公尺以下,这样做保持了乡村民宿的纯正性,从而进一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4)有条件的民宿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提供与乡野有关的活动,扩展民宿的服务项目,使住客深度接触当地自然和文化,换句话说就是“活的像个当地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台湾民宿努力打造小而精的乡村住宿资源,更加重视满足游客的体验效果,这也是台湾民宿在世界住宿业中具有话语权的重要原因。③

2 台湾民宿业的发展

2.1 台湾民宿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宝岛台湾位于热带地区,物产丰富、旅游资源品质和种类极佳、旅游适宜期长。上世纪中后期台湾政策平稳,经济产业均处于上升阶段,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旅游渐渐成为风尚。最先意识到旅游人数增多、住宿不足的地区是度假胜地及风景名胜区周边,当地每逢节假日酒店、旅馆的客房供应不足,由此民宿业应运而生,萌芽期开始。

台湾民宿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台湾加入世贸组织,传统耕作农业因成本高受到冲击,政府在这样的压力下实施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型,农委会全力扶持农业区和原住民区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同时,为改善山区原住民的生活状况,政府鼓励原住民利用当地特有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空闲房屋改建成民宿,以增加收入。双管齐下,台湾的乡村旅游业蒸蒸日上,山区、产茶区和农业休闲区等出现了很多民宿,因为价格实惠、能够深入接触当地居民、服务热情等特点推动了当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台湾民宿的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同年台湾交通部观光局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对民宿业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台湾政府也于同年贯彻周末双休日制度,使民众有了旅游所需的闲暇时间,旅游偏向由观光向休闲转变,民宿作为与原住民深入接触的桥梁得到大力发展。根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的持续的数字显示最早的民宿数据记录于2003年2月,全台湾7市18个县共拥有合法民宿65家,房间数280间。而到2010年1月为止,台湾的合法民宿数量为2929家,房间数11678间,7年时间里增加了45倍之多,平均每年增加409家民宿。

2.2 台湾民宿业现今态势

根据截止到2015年4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台湾目前拥有合法民宿5454家(未合法民宿数量393家,2320间房),房间数22000间,相比较2010年增加了2525家,五年里平均每年增加505家民宿,增长比率明显加快。民宿分布呈现地域集中性,19个县市共形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集中分布在台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几乎涵盖了台湾东部大部分海岸线,包括花莲县、宜兰县、台东县、南投县,这四个县的民宿数量占据全台湾民宿总数的67%,第二梯队占据24.5%(包含新北市、苗栗县、嘉义县、屏东县、澎湖县、金门县),从南至北散落分布在台湾西部海岸线和离岛地区,第三梯队占有民宿总数的8.5%。

3 台湾民宿业的优势和劣势

3.1 台湾民宿业发展的优势

3.1.1 民宿行业协会是民宿发展的中流砥柱

台湾民宿业如其他行业的发展历程一样,都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每一次量变和质变都离不开民宿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管。行业协会的第一次举措就对台湾民宿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各地农委会农委会大力推广农业区及原住民区利用自家空屋招待旅游者,才使得民宿由单一的位于风景名胜区周围开始进入农业产区和民俗特色区,从而为今后的乡村民宿打下基础。2001年前政府并未对民宿出台具体政策,还处于观望和尝试阶段,探索式对民宿经营者进行管理、指导和培训,走过了艰难的道路,并为政府在2001年设定民宿管理办法出谋划策。进入新时期,台湾民宿业最大的瓶颈是民宿产品片面强调住宿,早已老化单一,信息不对称导致不同民宿或爆满或无人问津,没有稳定客源。为此民宿协会采取各种措施奖励新颖、独特并符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特色民宿,并指导民宿经营者扩大经营项目,从单一住宿向提供特色饮食、周边旅游服务、开设民宿纪念品店和增加休闲设施等推进,并形成策略联盟,创立民宿营销网站,将所有民宿集合出售形成行业集聚效应。行业协会逐渐将民宿推举成台湾住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民宿经营者的整体素质高

台湾民宿发展之初,大多由乡村居民或原住民担任民宿经营管理者的角色,他们的文化水平有限,视野不开阔,没有掌握管理方法,对各项政策模棱两可,无法将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原住民的民风民俗融入民宿的建筑装修和扩展项目上,使得民宿经营走不出当地。在民宿发展已成大势所需之后,很多出身乡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城市打拼几年后回到家乡,或继承父母的民宿经营或自己开设民宿,这群年轻人在外接受的文化教育和人群完全不同,给乡村民宿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民宿融入当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城市人群。台湾观光局在2009年举行过一次浩克民宿遴选活动,依据建筑造型、生态景观融入度、人文交流等进行评选,于全岛千家民宿中寻找出323家“好客民宿”,一半以上民宿业主具有高等学历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他们借鉴欧洲的B&B模式和日本的民宿经验并在台湾发扬光大,在国际住宿查询网站上注册营销,供即将前往台湾的国外游客查询,直接提升了台湾民宿的影响力,旅游者人群的改变也促进民宿设备设施的改进。

3.1.3 监管、指导民宿的法律法规健全

2001年台湾交通部观光局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及相关解释函,此办法共四章38款,对民宿定义、土地使用标准、建筑物标准、申请条件、监管奖惩制度等提出明确规定,并附有27则制约法律,这些法律同时制约台湾民宿,对其提出了严格的限制。如:法律规定开设民宿的区域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原住民地区、离岛地区、经营农场或休闲农场并具备相关许可证明的地区、自然村落、非都市地区等,并限制客房数15间以下,客房总面积200平方公尺以下,这直接将都市开设的旅店排除在外,保持了民宿的自然原真性,也便于经营管理。

3.1.4 地势条件和政府引导使民宿产品创意无限

台湾民宿产品之所以推陈出新,一方面由于台湾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民宿业者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另一个原因是台湾与众不同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台湾的山海拔高温差大,拥有从热带至寒带的垂直自然带,林带动植物、温泉、瀑布随处可见,台湾四面环海、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而各地的民俗风情各有不同、千村千样,加之热带地区常年适宜游玩,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景观聚落带使民宿产品在创建之初就得天独厚,只要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必然呈现千变万化的民宿风格。目前为止台湾已经出现了体验式民宿(艺术、运动、农家、自然、民俗主题)、依地理条件开设的民宿(原住民部落、温泉、海滨、农园、传统建筑主题)和个性主题民宿(巧克力、怀旧复古、人文沙龙主题)等多种民宿资源,比如亚洲第一家单车主题民宿就在台湾落地生根。

3.1.5 营销手段多样

行业的产品营销方式与其发展阶段相辅相成。在台湾民宿业发展初期,民宿业主利用传统媒介进行营销,如参加政府和媒介举办的会展等。随着发展渐趋成熟和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方式改变,亟需顺应潮流的营销方式出现,在这一阶段民宿协会担任了主要作用,他们利用新兴的网络资源创立了第一家同业民宿网站“旅宿网”,旅游者可在此挑选预定全台民宿,协会鼓励台湾所有民宿业主登记其中,并将旅宿网连接到各大政府网站和门户网站,目前为止全台5454家合法民宿全部加入旅宿网。高素质的民宿业者也开始探索网络营销模式,他们在世界民宿网上登记并销售民宿产品,有些业主还创立了自己的网站吸引了大量游人。比如位于高雄旗山的“旗山丽景民宿”,店主开设独立网站,设有丽景民宿介绍、住宿咨询、优惠情报、访客留言、网络相簿、临近景点和交通指引等项目。除了网站外,民宿业主也开始利用微博和交流媒介(The Face Book)等与游人和潜在旅游者沟通,及时掌握旅游动向,指导民宿改进产品和经营理念。

3.2 台湾民宿发展的劣势

3.2.1 民宿范围被人为扩大

《台湾民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民宿所处的环境为乡野环境且与当地自然人文合为一体,直接把城市酒店、旅馆和超过规模的度假村排除在外,保持民宿血统纯正。而笔者在收集台湾民宿资料时发现无论是官方网站、民宿销售网站还是与民宿有关的电视节目,都有意扩大其范围,刻意将不属于民宿的都市旅馆、规模50人以上的度假村等归入民宿行列,以供旅游者选择。这样做扭曲了民宿本质,降低了民宿的实际体验效果,正在为民宿这个明星品牌降低档次。

3.2.2 非法民宿大量存在

通过台湾交通部观光局最新的民宿数据显示,台湾目前拥有合法民宿5454家,非法民宿393家,共计5847家,但在同业民宿网站“旅宿网”上注册的台湾民宿多达一万多家。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台湾对合法民宿的审批非常严格,主要土地管制条例严格,审批困难,且作为民宿主要经营者的农民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另一个方面要归因于台湾政府对于非法民宿暧昧的态度,在政府官方网站上的民宿数据明确标有非法民宿及其资料,并未对其进行限制。

3.2.3 无关投资商进入该行业

在台湾民宿成为吸引世界的品牌之后,台湾民宿的数量逐年上涨速度飞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量投资商看中该行业并进行投资,他们拥有资金优势和服务优势,容易进行土地审批,很快分了一杯羹。但是这些投资商往往以民宿之名行旅馆之事,违背了通过民宿让旅游者体验当地风土民情的初衷,而且他们不断扩大民宿要求的规模,使部分民宿变成了旅游住宿中的另一个业态。

4 中国民宿发展前景展望

4.1 明确民宿标准,尽快与住宿业其他业态剥离开来

现今我国颁布的民宿(农家乐等)相关法律法规全部来自住宿业和服务业的法律标准,并未出台专门针对民宿的定义范围、土地使用标准、经营方式、申请条件、相关监督单位、建筑装修标准等,这使得依靠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情感交流为基础,为住客提供入乡随俗乡野住宿体验的民宿无法与提供标准服务的住宿业其他分支剥离开,模糊了与其他分支的界限,无法体现其独具一格的人本优势。

4.2 慎重开办民宿,依附当地资源进行产品创新

民宿的进入门槛低,很多经营者看准时机纷纷开设农家乐等民宿,然而由于缺乏优美的乡村风光和浓厚的人文资源,经营农家乐只能提供基本餐饮服务和住宿服务,大多数客人去农家乐用餐后便离开,无法延长逗留时间,使经营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由于经营者无法提供贴合当地实际的创新民宿产品。我国应首先就田园风光旖旎多样、适游期长、民风独特的村镇开设农家乐,针对幅员辽阔的自然景区开设景区客栈,这样首先保证了民宿所处环境优良独特,留住顾客开拓民宿活动项目。而自然人文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则需要在民宿走向成熟时进一步开发。

4.3 政府和行业协会主导,扩大民宿营销手段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提供民宿的网上咨询和交易平台、组织民宿推介会或让民宿经营者参与旅游宣传活动、指导经营者利用微营销(微信、微博)进行宣传,保证民宿销售的开放性。目前我国虽然有民宿官方网站,叫“农家乐协会”,这个网站实在笔者刻意查询的情况下才找到的,上面只有农家乐的电话和地址。

5 结语

台湾与大陆一脉相承,大陆民宿业处于初级阶段相当于台湾民宿在2001年之前的探索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不同于国内的政策导向,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提出切合大陆实际的民宿发展策略。

注释

① 蒋佳倩,李艳. 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 旅游研究,2014,04:16-22.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3

摘要:素有乡村音乐之称的黄梅戏起源历来就倍受争议,到底是起源于湖北黄梅,还是安徽安庆,各种学说争论不休。在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软实力的今天,笔者认为若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倒不如搁置争议,共同促进黄梅戏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关键词:黄梅戏;起源;发展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黄梅戏作进一步广泛和深入研究,对黄梅戏渊源问题讨论的结果日益清晰化,那就是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采茶调,成形于安徽安庆等地,因而也证明了黄梅戏与黄梅采茶调的历史渊缘是非常紧密的。另一方面黄梅戏因为在安徽地区有一批全国知名的黄梅戏演员,是他们成就了黄梅戏的辉煌与成就,人们谈及黄梅戏的起源首先想到的是黄梅戏来源于安徽。

一、黄梅戏起源之争学说

1.湖北黄梅说

此说认为湖北黄梅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其理由是:黄梅戏在黄梅采茶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黄梅更有属于其籍贯的黄梅戏的开山鼻祖乾隆名伶邢绣娘(1793-1858),她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并且黄梅拥有的黄梅挑花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全国,而这些黄梅挑花是与黄梅戏的产生有着千思万缕的联系,黄梅挑花经常把黄梅戏的故事拿来作为花样,而黄梅戏又经常演绎、演出黄梅挑花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挑花女直接就是黄梅戏演员。黄梅戏的开山鼻祖邢绣娘就是一位出色的挑花女。在2006年的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它们二者的关系得到了印证,黄梅挑花与黄梅戏共同名列其中。

2.安徽宿松说

d安徽省地方学者廖理南认为,安徽省安庆市的宿松县是黄梅戏发源地。理由是根据历史资料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黄梅戏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而且在黄梅戏的发展史上宿松县有着自己的特色,宿松县的黄梅戏有历史记载的官方公演比黄梅县记载的要早。宿松县是第一次的将黄梅采茶歌命名为黄梅戏。

3.省分说论

《中国戏曲词典》解释,“黄梅戏,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这里实质上点出了黄梅采茶歌长期流行于鄂、皖、赣三省相邻地区,三省相邻地区群众都有吟唱黄梅采茶歌风俗,因此,“采茶歌”不是哪个县、哪个地区所专有,谁在此基础上把采茶歌发展成为“黄梅戏”那是另一回事了。

二、黄梅戏起源论争缘由探究

笔者认为一个文化现象的出现,必定有其缘由,黄梅戏起源争端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缘由考量这一现象的出现。

1.抢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在今天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地方政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挖掘传统文化、构建地方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已经成为不少地方党委政府的共识。黄梅戏作为一项国家非物质遗产,在构建地方品牌,提升地域知名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湖北省的黄冈市、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都有所行动力争抢注黄梅戏作为属于自己地域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需要

黄梅戏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广泛的戏迷爱好者,文化产品市场需求很强大,为此发展黄梅戏产业对于提高地域经济发展,调整地域的经济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迎合了当下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社会经济的思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的今天,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地区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

3.丰富学理研究的需要

在争抢黄梅戏起源地或黄梅戏故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把行政区域当成了文化区域,这是两个不同的区域,不能相互混淆。黄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剧种,属次文化范畴。从学理角度看,黄梅戏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文化行为和文化结构,有历史的渊源和未来的文化走向,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如果仅把这个剧种限制在“黄梅”地名上,这个剧种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了。黄梅戏的争抢理应在一定的文化行为和文化结构中进行。如果没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明确的文化走向,就算争抢到了,也只是徒有虚名,经不起学理文化研究的考验。

三、如何应对黄梅戏起源之争

笔者认为黄梅戏的之争既然不能平息,为什么不能暂且搁置起源争议,发挥黄梅戏文化产业优势,共同促进黄梅戏的大发展、大繁荣。两地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合作:

1、加强交流,共同开发黄梅戏传统曲目和新曲目。

黄梅戏的发展立足于戏剧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只有曲目多样化才能促进黄梅戏的文化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广大戏迷朋友们的需求。两地区可以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前提下,深挖传统戏剧资源,形成多主题的戏剧题材。在结合现实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新曲目。两地区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共同挖掘多样化的戏剧资源。

2、建立对黄梅戏教育与人才培养交流机制

传承和发展黄梅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当前黄梅戏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事实已严重阻碍了黄梅戏前进的脚步。黄梅戏教育是其艺术传承、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两地区可以建立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可以把自己各自优秀的戏剧人才进行双向交流,带动两地区其他黄梅戏剧演员的进步。双方可以交流黄梅戏剧人才办学教育的经验,努力挖掘有天分的戏剧人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培养出优秀的黄梅戏表演人才,更要培养黄梅戏剧本创作、戏曲导演、舞美指导、配乐等各方面的人才,这样更有利于黄梅戏艺术的全面协调发展。

3、共同开发黄梅戏的旅游资源,共享经济效益

经济因素是两地区起源之争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两地区能够共享黄梅戏带来的经济效益,起源之争,将会逐渐消退。两地区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黄梅戏剧氛围,也带动了以黄梅戏为依托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双方可以利用相互毗邻的地缘优势,共同开发黄梅戏旅游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两地应把开发旅游的配套设施预先规划好,进而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文化旅游观念,促进两地的黄梅戏旅游资源的开发。(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陆洪非.《黄梅戏源流》.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4

一、乡村民宿起源

乡村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文化风情、田园景观、自然风貌、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

乡村民宿通常结合周边资源,打造田园养生、乡村体验、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活动等特色主题,提供乡村生活体验、生态观光及采摘等多项服务。乡村民宿旅游多为高消费档,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体验农业,让身体舒畅也让心情愉悦,享受漫食、漫游的生活,乡村民宿旅游是田园之旅、是心灵之旅,远离尘嚣度假之旅。

目前,从我国民宿的区域分布来分析,国内乡村民宿主要聚集在个别大型城市和旅游城市中,例如北京、丽江、厦门和大理等。

二、乡村民宿特点及功能

乡村民宿最大的特点是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及主人情怀。乡村民宿有别于精品度假酒店的特质在于它能让人们体验当地的自然风貌、感受当地文化的韵味和风俗风情,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例如民宅、休闲中心、农庄、农舍、牧场等。

乡村农业体验是乡村民宿的主要卖点和特色,集农耕、绿色、生态、观光、田园、养生等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体验。目前,我国乡村民宿的体验分类具有以下几种

①农业体验、林业体验民宿:蔬菜采拾、鲜果采摘…

②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民宿:骑马、垂钓、野宿…

③工艺体验民宿:插花、民俗工艺…

④自然体验民宿:药草采集、昆虫标本制作…

⑤民俗体验民宿:地方祭典、民俗传说…

⑥运动体验民宿:滑雪、登山…

⑦艺术体验型民宿:由经营者带领游客体验各项艺术品制作活动,包括雕刻、绘画、传统美食、果冻蜡烛、灯笼制作等,游客可亲手创造艺术作品,体验乡村的传统艺术文化。

⑧复古经营型民宿:其住宿环境均为古建所整修,或以古建筑的式样为游客提供深切的怀旧体验。

⑨赏景度假型民宿:结合自然的景观或是精心规划的人工造景,如万家灯火的夜景、草原花海等。

⑩农村体验型民宿:传统的农业乡村中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体验活动。

三、乡村民宿的开发思路及远景策略

(一)生态优先保护

乡村民宿首先要保护乡土植物和野生生长环境,保持当地地貌结构,使环境拥有丰富的自我调节生态平衡系统。乡村民宿可以结合环保教育、生态生物群落观察,野生动植物研究等。同时以观赏性强、搭配合理的多样植物组成富有景观效果的植被吸引游客的参观。

(二)产品开发精致

基于对乡土文化与自然充分理解,导入村生态与文化创意理念,对乡村资源进行重构与设计,开发精致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文化民宿、乡村遗产公园、休闲农庄(场)、主题庄园、花海田园、亲子乐园、乡村营地等,在传统的农家食宿之外,形成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提供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

(三)品牌定位创新

乡村民宿集群开发模式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充分考虑可行性因素,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乡村民俗旅游营销以“定位、品牌、产品、渠道、组织”五方面为主体,各地民宿集群开发模式的特(色)、新(奇)、优(质)是其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四)文化情怀浓郁

文化情怀是乡村旅游中的灵魂。只有独特的感情蕴涵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才能为游客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此外,在乡村民俗旅游的规划和策划中要从当地的文化特色中出发,挖掘文化精髓和内涵,为游人提供独具魅力的文化旅程。

(五)配套产品丰富

配套产品是指利用当地及周边自然资源,开展各种主题旅游活动,吸引旅游人口的长期驻留。旅游活动项目的策划是为乡村民宿体验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包括:民宅度假、农舍体验、牧场酒店、会议中心、民俗购物、小型剧场、特色美食、田园休闲、度假别墅、商务洽谈、研究教育中心等。

(六)景观艺术多样

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以景观艺术作为民宿的特色补充,遵循艺术开发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低密度的设计和建设。将自然,山水,文化,环境,建筑以及历史等元素以景观艺术的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安图县;乡村旅游;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41-1

0 引言

安图县地处长白山腹地,有“长白山下第一县”之称,是我县最大的资源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旅游业发展虽有进步,但还存在旅游基础设施差、景区档次不够、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

1 解读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幽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参与性强的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民族习俗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融观赏、考察、参与、娱乐、餐饮、购物、学习、度假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娱乐求知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乡村旅游开始于1992年休闲之都――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的桃花节。

2 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在“以长白山文化为底蕴的生态经济强县”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坚持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地、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依托长白山发展旅游,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我县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已初具雏形,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了开发以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游、农业旅游、养殖及药材种植观光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乡村游”景区、景点有餐饮美食街、漂流等有10处,分别在九个乡镇区域内,主要集中分布于明长公路沿线。具有一定规模和接待能力的生态沟系(主要指山庄、钓鱼场、种植基地等结合饭店等接待场所)21处,主要分布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城镇周边,如明月镇、松江镇、二道镇。

我县“乡村游”年总接待能力8万人,实际接待人数6万人,并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年乡村游总收入在1200万元左右。游客多是利用假期以朋友聚会、家庭聚会、集体联欢等方式的自驾游。

另外,我县还有五虎山、明月湖、山、药水泉等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前景的乡村旅游资源10余处。相关项目的统一规划和对外招商引资正在有序推进。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小、品位低、服务和管理水平低

由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最初发源于个体小饭店、小作坊、小鱼场等,投资实力和规模有限,没有市场定位的理念,服务意识和档次都无法与正规服务行业相比,管理水平更是无从谈起。

3.2 乡村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

各“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仅停留于吃农家饭、钓鱼、喝茶、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由于地理位置趋同,创业出发点近似,创业技能和理念比较原始和低层次,造成大部分服务项目都是吃农家饭等雷同旅游产品和娱乐内容,不可避免的产生没有新意和恶性竞争。

3.3 缺少统一布局,缺乏地域特色,竞争力弱

农家乐和乡村游都是自发创业,没有明确的组织协调机构,缺乏统一策划和安排部署,没有结合各自实际特点,策划包装项目,更谈不上细分市场,提前定位,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特色项目,造成有限的资源过于集中,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

4 解决问题的建议

4.1 统一谋划,突出特色,细化功能,形成互补

我县各乡镇的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在统筹县域内各地优势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要深入研究总结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打造不同的特色,相对于外地游客的一次游、一线游,本地区城镇居民的郊外游将渐渐发展为反复游、周期游、过夜游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包装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拉长游客消费的时间和空间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健康有序发展。

4.2 整体包装,加强对外宣传,树立整体形象和区域品牌

“乡村游”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和游客量。将“农家乐”捆绑起来统一包装营销,同时对已经有的品牌实施产业化经营,大力挖掘民俗,尤其要借助朝鲜族民俗、满族民俗等与民间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农家生活开展经营项目。结合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吃、自酿饮品、手工艺品、文化产品等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扩大自有特点,丰富旅游内容。

4.3 统一标准,加强培训,从基础做起,强化服务观念,提升管理水平

旅游的持久动力就是服务,有水平、高质量的优质服务,是一个地区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常抓不懈,统一服务标准,加大培训力度,从行政管理人员,到最普通的员工都应该得到全面专业化的正规培训,强化服务观念,夯实基础,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蒙睿,周鸿,徐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究,2005,7(4):136-139.

[2] 王秀红.“农家乐”的生态性特点分析[J].当代经理人,

2006,2(1):107-108.

[3] 邹宏霞.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30-33.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 体验营销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我国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是在21世纪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时才出现的。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既古老而又新颖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是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居住环境、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形态。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中,体验营销不可缺少。

体验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是体验经济的一个最为典型的表现阶段。1998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提出体验营销是指: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理念。并且认为消费者消费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营销目前不仅应用到生产、流通企业,还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服务性企业中。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旅游产品而言,其本身也属于服务经济所提供的产品,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提供“服务”就逐渐演变为提供“体验”,这样体验营销就在服务业中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分析在乡村旅游中如何应用体验营销。

一、树立体验营销观念

随着我国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在这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取得比较好的竞争优势,这是乡村旅游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创造并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还有那些需求未被满足等,这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产品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企业应从营销模式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法。

长期以来,旅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只仅仅是交通工具、景点、文化方面的变化,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旅游服务,而且对旅游产品的信任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就出现了“看景不如听景好”的俗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因为消费者在享受旅游服务的时候只是走马观花,实质性的体验活动很少,因此感触不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产品本身的局限性问题,如旅游产品是受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等;另一方面是旅游服务者的营销理念问题,单纯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在乡村旅游这个旅游产品中,产品本身所受的局限性不多,影响消费者需求和旅游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营者的营销理念。因此,在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应强调消费者的体验活动,以体验来衡量服务的质量优劣,提高消费者的感触度。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提供者树立体验营销观念,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有一种身在其中并难以忘怀的体验。

二、发掘特色体验产品,创造需求,创造市场

消费者要选择一种产品时,主要强调这种产品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时,消费者会考虑的是乡村的休闲的氛围、纯朴的民风、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居住环境。但是消费者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真实情况。所以,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避免和一般旅游产品雷同。具体而言,乡村旅游中应强调特色体验活动,根据当地的特色环境和人文条件创造出特色体验产品,创造出适合消费者的特色需求。如在蔬菜生产区可提供蔬菜的种植和采摘活动、在水果生产地可提供果园内采摘销售活动、在山区可提供登山活动等。这一些活动都可以以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一个产品类别出现,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可提供有区别的产品,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提供“全面客户体验”,让每一个消费者度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如手工磨面、手工造纸、手工染坊等。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会更多地考虑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特色,考虑到特色体验给自己带来的可感知的价值。同时这种体验也会随着消费者的购后行为而给经营者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使乡村旅游的市场逐渐扩大。

三、筹划、举办展示产品体验的活动,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在乡村旅游的消费中,消费者要考虑自己的体验价值的大小,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乡村旅游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把特色体验产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展示的方式表现出来,鼓励消费者参与、引导消费需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的好坏等问题,而且要特别强调消费者在活动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等。如湖南常熟虞山林场举办的杨梅节,它把对林场的观光和杨梅的采摘、品尝结合到一块,让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体验到采摘的乐趣,在体验中消费,在购买中得到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采摘到的杨梅,更多的是采摘、品尝时的体验,杨梅就是消费者可回忆的田园风光的典型物品,一旦消费者看到杨梅,很可能就会想到林场,会考虑到到林场去旅游,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被有效的引导起来。通过筹划、举办特色体验活动,使乡村旅游产品在体验中被消费,在消费中使消费者得到乐趣,使市场得以开拓,消费需求得到提高。

四、在体验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中,强调比较多的是消费者的体验,但提供这种体验的却是服务人员,而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人员应该是农民,这样才能体现乡土本色。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因此,在实际的体验活动的提供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要逐步增强服务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理念,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旅游中应用体验营销模式,可以使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很好地体现,使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使消费者得到休闲娱乐的体验、难以忘怀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周岩 远江:体验营销[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