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垃圾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垃圾治理

海洋垃圾治理范文1

在媒体报道和日常观念中,固体废物与“洋垃圾”往往被混为一谈,使人闻之色变。实际上,“洋垃圾”是指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不法分子利欲熏心,从发达国家向我国境内转运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人们对中国将变为“世界垃圾场”的担心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

作为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导,秉承“绿色贸管”的理念,既要看到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对国家短缺资源的补充作用,引导企业合法进口,又要采取严密高效的监管措施,坚决抵御“洋垃圾”于国门之外。这可以简单概括为十六个字:“严密制度,联合治理,创新手段,队伍建设。”严密制度

加强环保建章立制

固体废物进口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将其形容为“城市金矿”,良好的利用比采集原矿冶炼更为环保,对于弥补我国资源不足,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但进口固体废物如果管理不到位,国内就会成为境外垃圾的倾倒场。因此,对进口固体废物实施严密监管至关重要。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严谨、高效的管理制度,是实施严密监管的基础与前提。为此,海关将制度建设作为治理“洋垃圾”的首要工作加以推进,积极参与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并牵头与环保、质检、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联合制订并规范了固体废物进口管理的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了管理链条严密、分工明确,各部门相互跟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法律体系。

此外,为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海关还牵头制订了《海关贸易管制工作规程》,组织编写了《进出口货物贸易管制海关管理规范》,实现了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团结协作,使海关环保执法工作得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联合治理建立环保执法协作机制

治理“洋垃圾”,不能仅凭海关一己之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难度大、风险高、影响范围广,违法分子为了高额利润又不惜铤而走险,狡猾多端。因此,治理“洋垃圾”必须建立执法协作机制,由全国各级海关、管理各部门紧密配合,联合治理,才能收到最好的成效。

在海关上下,海关总署充分发挥全国海关环境保护指挥中心的作用,就如何确保进口固体废物质量,严防“洋垃圾”入境,保证国民身体健康与环境安全等问题科学决策,要求全国海关规范统一执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国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直属海关积极发挥职能管理作用,加强进出口监测分析,指导基层海关执法。现场海关广大海关关警员按职责分工在各自岗位上依法履行海关环保工作职责,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进口,形成了海关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三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分工协作的环保执法机制。

针对固体废物问题,海关与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质检总局相关部门建立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协作机制,协调处理固体废物进口及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该项机制建立以来,协调解决了从管理制度到具体执行,从境外装运、进口环节的检验鉴定到退运处罚等环节的疑难问题,共同确立了责任主体及管理要求,管理流程得以全面完善。

与国外海关之间,为切实履行《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规定,海关积极参与中日、中美、中荷固体废物管理合作,查证固体废物转移信息,阐明中方固体废物管理立场,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主要废物出口国海关建立信息交换机制,为达到有效监管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联系配合机制,共同解决各国关注的问题。创新手段

信息化管理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便利化的大环境下,海关环保管理工作必须紧紧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利用科技手段,在固体废物进口环节实现数字化管理。为了确保监管到位,海关与环保等部门的专家合作,共同确立了79种禁止、51种限制、20种自动许可进口类固体废物所对应的海关商品编号,公布了禁止类、限制类和自动许可类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并转化为H2000通关系统电子参数,确保全国海关的规范统一执法,同时防范伪造、变造许可证件的风险。

利用“中国电子口岸”平台,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联网核查功能。海关与环境保护部于2005年正式实现固体废物许可证电子数据联网核销,并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平台交换数据。该系统实现了电子数据对接核销,标志着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工作进入数字化时代。

研究开发了“进出口贸易管制措施海关监测系统”等系统。海关利用有关监测系统加强对固体废物进出口数据的监控与风险分析,强化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功能,对环保管理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和堵塞执行存在的执法漏洞,不断规范环保执法工作,防范和纠正执法偏差。

队伍建设打造环保执法队伍

治理“洋垃圾”、环保执法能否取得成效,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关键。为此海关着力在打造环保执法队伍上想办法,出实招。

切实提高海关人员对新形势下加强环保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海关总署要求海关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关员,自觉地将环保工作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放在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去认识,放在海关事业的大格局中来研究,要在学法、知法、守法及执法实践中培养职业敏锐性和高度责任感,努力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加大对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近年来,海关累计举办了9次环保类执法培训和研讨班,受训人员达1500人次;各直属海关举办的环保执法培训班共计483次,参培人员近50000人次;面向管理相对人的环保执法培训共举办3次,培训人员近1000人次。另外还利用“新法规导读”、“贸管执法指引”、“新法规速递”等形式加强对环保政策的宣传培训,帮助基层海关准确理解新环保管理规定。

加强对外的法制宣传和咨询服务。针对环保执法涉及面广、政策规定较多的特点,海关积极利用“8·8全国海关法制宣传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新闻媒体等形式多渠道宣传环保规定。

在海关与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针对“洋垃圾”的战役,战果显著。近年来,积极协调处理跨境转移“经焚烧后所产生的贵重金属灰烬”等危险废物70余吨,退运放射性超标以及其他不符合标准的固体废物52000吨。2012年上半年,全国海关查获各类废物近50万吨。因为对环保执法的突出贡献,海关贸管系统有4人被世界海关组织授予“环保执法突出贡献奖”。

全面监管保护自然环境

在绿色贸管思想指引下,海关不断加强资源保护、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从国内资源保护做起,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空、陆地和海洋

一是加强资源类产品监管。目前,随着非传统职能的转变,海关在环境保护、贸易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加强资源类产品进出口监管已融入海关的日常工作。通过落实打击走私违法活动的长效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协调配合,不断加大资源类产品的保护力度,强化监管,始终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维护良好的进出口贸易秩序,促进经济平穩、较快发展。

海洋垃圾治理范文2

跨国污染转移的类型

从即世纪70、80年代开始,伴随着产业结构大调整,国际上出现了发达国家将污染行业和污染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根据跨国污染转移的方式可以将跨国污染转移分为直接污染转移和间接污染转移。直接污染转移是指通过运输、丢弃、排放的等方式直接将污染物质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在此次日本核污染事故中,在事先未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的情况下,东京电力公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这一行为是典型的直接跨国污染转移,引起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于4月8日表示,希望日方按照有关国际法行事,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并及时、全面、准确地向中方通报有关信息。直接跨国污染转移是一种较为普遍、直接且简易的转移途径,东京电力公司这一行为不仅严重侵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资源安全,也侵犯了相关地区民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间接污染转移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式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方式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3〕发达国家将污染物和污染行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主要包括污染废弃物出口、污染产品和设备的跨国转移、重污染行业的转移三种间接转移方式。污染废弃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洋垃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工业垃圾。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比较强,排除了露天处理的方式,如果采用其国内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将要花费大笔的垃圾处理费用。为了降低这一部分成本,发达国家常常打着“资源性”废弃物的旗号,通过垃圾出口的方式转嫁自己的环境危机。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缺乏妥善处理垃圾的技术和设备,这些“洋垃圾”不但会破坏生态环境,还给生活在周边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隐患。近年来,由于发展中国家对于该问题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这种现象已经逐渐不再为发达国家使用。污染产品和设备的跨国转移,通常表现为一国或地区将污染严重的,已限制销售、使用,或者限期淘汰的产品和设备出口至其他国家或地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国的环保标准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标准普遍较低,且监管体系不完善,这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品提供了便利。在核污染事故之后,日本大量向我国出口海产品正是污染产品跨国转移的体现。除外,发达国家还会以国际经贸合作的名义,通过跨国公司的经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一些缺乏优势的设备和产品,将公司生产过程中污染密集的环节迁入发展中国家。叫如苹果公司,其污染较为严重的产品生产过程均在我国,而产品研发、设计等轻污染环节则留在美国,最终获益的仍是污染输出国。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明知这些产品设备或者生产环节会造成本国环境的污染,但是介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只能暂时忽略引进产品和设备带来的负面效应,却给该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重污染行业的转移是指发达国家借助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机会,以国际投资的名义将本国重污染行业的公司设立在发展中国家。这类重污染行业以铸造、化工、医药为代表,如在生产时不配套安装污染治理设备,生产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环保标准相对较低,对这类重污染行业的转移不但没有环境保护的限制,反而还有吸引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发达国家利用这一点,减少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降低了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通过投资转移了重污染行业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跨国污染转移产生的国际环境责任

跨国污染转移的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污染责任的转移。传统的国家责任是指一国违反自己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时,应该承担国家责任。笔者认为,对于因跨国污染转移产生的国际环境责任应该不仅限于传统的国际责任,还应包括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引起的国际损害责任。“特雷尔冶炼仲裁案”是跨国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件,该案中对严格责任的适用对传统的国家责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奠定了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坚实的基础。之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探索开发领域的扩大,因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的跨界污染案件日益增多,比较著名的案件有1986年的莱茵河污染事件以及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包括生产、生活以及核电站、科学实验、太空探索等行为,这些行为本身是合法的,或者不违背国际法中的禁止性规定,但是当损害行为发生了,仍然应当承担相应的国际环境损害责任。跨国污染转移产生的责任主体通常情况下是国家。私人可以成为污染转移的行为主体,但赔偿责任应当由国家承担。根据目前的l清况来看,可能产生跨国环境污染转移的领域大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且私人在跨国环境领域的行为基本都是在国家控制下的。通过国家的严格监督,如果仍发生跨国污染转移,一旦对他国或者地区有环境损害发生,国家作为跨国环境损害的加害方在面对本土行为造成的他国环境损害和实质性损害的威胁时,有义务满足受害国的合理要求。

海洋垃圾治理范文3

但此后,这片半封闭的内海成了化工业的天堂,在环渤海的13个沿海市,化工企业林立,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残留不断流入这片海域。加之陆地河流入海水量缩减,导致了这片自净功能原本脆弱的海洋满目苍夷。

随着蓬莱海域的溢油事件发生,渤海生态再次面临威胁。然而这声代价惨重的警钟,也未必能唤醒人们对渤海的怜悯。

水母之海

从瓦房店市沿着城八线一路向西,五色的彩旗逐渐增多,这是在庆贺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的帆船比赛在仙浴湾旅游渡假区举行。

9月20日,比赛如期举行,烈日下的海边照得人眼睛生疼,但能依稀看到远处星星点点散落着的船帆。夕阳西下,运动员们逐渐上岸,但他们或许没有发现,和他们一起被冲到岸边的,还有大小不一、已经死亡的白色霞水母,在两三米长的沙滩上,甚至有数十只之多。

在海洋专家眼中,水母的数量通常会被作为海水质量的检测标准之一。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水母大多存活于死水区,生命极度顽强,它几乎不需要氧气,因此随着水污染的严重,营养物质丰盛,灾难性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现,水母便开始繁盛。水母的出现,并不是环境改善的现象,而是环境恶化的表象。

在这片海域,印证这种说法的依据并不难找。

从仙浴湾的沙滩向西南望去,横亘着中国长江以北的第一大岛―长兴岛。一年半以前,国务院批准将其定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八线在这里走到尽头。岛上有日本区、韩国区,造船、铸造、建材和矿业是岛上的支柱产业,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将在这里建成。

而此去以南30公里的松木岛,又是大连市“一岛十区”的重点园化工区,始建于2005年,以大化集团搬迁改造为契机而成立,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重点支持区域。目前,松木岛上有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20多家。

根据当地居民向记者介绍,起初,松木岛沿海以养殖海参为主,但随着化工园区的建立,不少养殖户在获得了国家补贴以后,便离开了松木岛,但松木岛和长兴岛之间的交流岛,海参的养殖仍在继续,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两年养殖的海参容易长出白点后,大量死亡。养殖户向记者抱怨说,这是因为海水被工业污染了而造成的。

这令养殖户不得不在海参池里撒上数十种药物,对这种情况进行防治,而海参池的水,将定期与海水进行排补。

但对于海参死亡的现象,松木岛上最大的化工企业大化集团大连瑞霖化工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人向记者说:“这跟我们没有关系。”据了解,这是我国最大的复合肥企业之一,仅松木岛生产产能便达到100万吨。但这位工人的说法很快受到了其他工友的反对,他们表示企业对空气和海水都有污染。“挖掘机在厂房里干一天就能锈,你说有没有污染?”这名员工反问记者,他还说工厂的几个排水口,都直接伸到海里,排污的时候海面上会激起一层层的白沫。

记者在松木岛走访的时候发现,距离这家企业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松木岛污水处理厂,厂房大门紧闭,没有门卫,里面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说:“没开工。”

冰山一角

类似长兴岛这样的开发区,在辽宁省有55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2家。而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数量,在辽宁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石化工业的发展的浪潮正在逐渐狂热。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统计,今年前4个月,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接近1.3万亿元,其中石化工业实现总产值2523.2亿元,同比增长29.7%,此外,辽宁的另一项高产值产业来自于装备制造业,其中以船舶制造为主,这同样属于高污染产业。

大型船舶制造、港口和油田,是石化产业的完整产业链重要的环节,而辽宁除了优良的港口外、船舶制造基地以外,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的储量均在全国前列,其中辽河油田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可稳定开采20年。

因此,2005年出台的《辽宁省石化工业振兴规划纲要》表示,石化工业是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要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

此后,辽宁的石化工业如沐春风。根据沈阳大学罗丹程博士为辽宁省发改委所做的《了能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策略研究》中指出,在上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原油加工量和其他石化产品的产能均占全国总产量的25%以上,在2009年前3个季度,辽宁石化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7.05亿元,利税超过400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密集的石化园区,仅仅中国石油集团所属的油田和大型石化企业,便有7家,此外,华锦集团、大化、沈化、锦化又构成了辽宁化工产业的主体。而为了运输的便利,这些大规模的产业园区,通常紧邻港口密集建设。

因此近几年发生在辽宁的石化事故明显上升,其中大连在一年间,便发生过两起震惊全国的石油爆炸事故。

尽管罗丹程博士在研究中指出,辽宁石化生产在污染物排放、产品质量、能耗物耗等方面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不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辽宁对于“油头化尾”这一现象耿耿于怀,因此发展石化的脚步在辽宁并没有放慢。

根据中国化工报的署名文章记载,在“十二五”期间,辽宁将打造大连、盘锦、抚顺、辽阳、阜新五大千亿元石化产业基地和16个产值百亿元以上的石化园区。

到2015年,将大连建成世界级大型现代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形成50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200万吨对二甲苯的生产规模;盘锦原油加工量突破3200万吨,形成乙烯180万吨、重交沥青700万吨、合成橡胶90万吨、环氧乙烷20万吨的产能。届时,辽宁石化行业可望实现年销售收入1.4万亿元……

在这些巨大的收入面前,几乎没有政策考虑到渤海承受污染的能力。

海洋垃圾筒

辽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之所以成为辽宁,是希望“辽河流域,永远安宁”。其中的辽河流域,便是指的三条流入渤海的河流之一。现在看来,这样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了。

早在十余年前,关于治理辽河水污染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早已出台,其中指出辽河有超过一半的水质仍未达到“九五”提出的水质目标,为劣V类水质。其中,2000年向辽河流域排放的COD(化学需氧量,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总量为58万吨,当年的总量控制目标是27万吨。

而在“九五”期间,用于对辽河工业点源的投资有2/3并未落实。

但这一切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

在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会同14个部委和企业的历时一年半的调查出台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除了淡水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以外,流域淡水入海量已经明显减少,与1980年前后时段相比,陆地河流入海水量减少379亿立方米,减少47%。这导致了渤海盐度明显升高,地下水矿化度和氯离子浓度增高,淡水咸化、水质变差,失去了原有使用价值。对于治理渤海,这并非第一个规划。

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夏青曾对记者表示,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进程中,渤海发挥了“海纳百污”的作用。以山东省内的小清河为例,全长237公里的河流,在2010年带入渤海的污染物就有11.3万吨COD,252吨氨氮、128吨总磷、500吨石油类污染物、655吨重金属和5吨砷。

除去陆地给渤海带来的环境灾害以外,原油的溢出也给渤海带来了灭顶之灾。根据国家海洋局一份从未对外公布的《渤海综合整治规划》中记录的数据显示,“1979年胜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达45708吨;1987年秦皇岛港输油站溢出原油1470吨;1986年渤海2#平台井喷,泄漏大量原油;1990年巴拿马籍货轮与利比亚货轮在老铁山水道碰撞,造成溢油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并于四天后诱发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1998年底,胜利油田发生油井架倒塌,持续溢油近6个月……”

而在不断地出台治理规划与不断地与海洋污染博弈之中,渤海是否会成为死海已经被提上台面。

然而这并非涉海部门不愿管理,根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景忠曾向媒体记者解释,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以及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是渤海污染无法得到根治最为关键的因素。

这也就是不少专家所说的“十三太保,五龙闹海”(13个城市,5个涉海部门)。

海洋垃圾治理范文4

关键词:生物入侵;防治对策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光肩星天牛是原产于亚洲的极具破坏性的林木蛀干害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该种害虫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入美国.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纽约、华盛顿等14个州的仓库中校发现,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野外也发现了该物种.光肩星天牛在美国没有已知天敌,会对美国遍地种植的枫树和果树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国得以长期繁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380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1370亿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由于外来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倾倒在秘鲁港所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约1万人死亡;脉草、三裂叶脉草现已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疯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体被加工成了动物饲料,从而引起疾病大规模传播。1996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

1.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2 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业

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据海洋生物学家表示,软体动物、蛀船虫、珊瑚虫这些寄居类动物如今正附着在漂浮的垃圾上漂进新的地区,对那些地区的物种造成危害,并开始改变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学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结冰的温度可能是阻挡外来物种入侵南极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削弱了阻挡外来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况就将更加严重。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这无意中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散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2.3旅游业

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国际贸易

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例如美国白娥入侵亚洲,就是由于在二战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国原木大量倾销日本,美国白蛾也就由此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松材线虫传人中国、光肩星天牛(ALB)传人美国等都是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

3 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

3.1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3.2防治对策

3.2.1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出或传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4世纪中叶,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为阻止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疫病传人本国,对要求人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了进港前一律在锚地停滞、隔离40d的防范措施,后来逐渐运用到阻止动植物外来种传播方面,出现了动植物检疫.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已成为一部国际检疫法。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装7件.截获有害生物162批次,发现有害生物160多种,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3.2.2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美国夏威夷为了消灭害虫,从非洲南部引进了一种玫瑰色蜗牛,谁知55年后,它竞将15—20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消灭得干干净净。为了改善牧草的营养结构,美国西部引进了纤维含量较高的胡枝于,结果它疯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养活9万头奶牛的牧场寸草不生,最后被荒弃不用。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亿株,4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代之以巴西橡胶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多样性匠乏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些出于良好愿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提示人们,在进行人为引种前必须认真作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并进行引种后的跟踪监测。

3.2.1化学防治

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3.2.2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

3.2.3生物防治

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生物防治被认为是继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方法。现在我国泛滥的水葫芦,生物学家也找到了一种水葫芦的天敌——象甲。专家在实验室中发现:被放置了象甲的水葫芦,植株明显变小、叶子变小、茎干变细、分支减少,水葫芦的整个生长过程受到抑制。但象甲吃完水葫芦后,是否还会去吃其他的植物,是否会造成再次“引狠人室”?然而,生物防治确实是目前生物学家想到的最合理的方法,当然它的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向言词,彭少麟.生物入侵及其影响.生态科学,2001(20):68-73

[2]李博,徐炳声.从上海外来杂草区系剖析植物入侵的一般特征.生物多样性,2001,9(4):446-457.

[3]乔勇进,张敦论,张强.试论生物入侵的“生态安全”及相应对策.防护林科技,2001(51):41-43.

[4]白希尧,白敏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灾害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自然杂志,2002(24):223-230.

[5]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16-20.

[6]梁忆冰.植物检疫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作用.植物保护,2002(28):45-48.

[7]陈兵,康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环境保护,2001,(12):30-31.

[8]徐承远,张文驹.生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2001,9(4):430-438.

[9]张林艳,叶万辉.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8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