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主义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主义特征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规律;消费特征;消费目标;消费实现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50-05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 396多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收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因此,如何有效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等收入迈进,这将是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繁荣,从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从根本上转变投资、出口驱动型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依据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上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消费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及实现消费目标的主要基础,揭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为发展和完善消费模式、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就成为必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特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社会形式反映的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私人资本所有者在支配或取得消费资料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由此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和非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关系。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资料的产权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运用全民或集体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品,通过分配和交换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公共财产,供劳动者全体或集体消费使用,以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另一部分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劳动者的平等关系在消费领域里的表现,为实现劳动者个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社会的局部消费与整体消费、当前消费与长远消费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
而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消费资料,而剩余部分全部归私人资本所有者所有。这种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反映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但这种阶级对立和对抗性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二是消费中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人们之间的对抗因素消失了,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依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由于工人、“农民工”和农民所处的生产条件不同,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差别大,因而其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①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城镇居民、城市职工的货币收入要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公共服务消费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多;但由于城镇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性、居住性消费成本大大高于乡村,因此,其商品性消费,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消费支出所占消费资料的比重也高于处于乡村的农民。
而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体系中,既包含着某种对抗性的因素和剥削成分,又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遵循一般消费规律,同时,还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劳动者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不同,进而结成的消费关系也不相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对抗关系。由于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占主体地位,从而决定了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确立恰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等,形成新型的消费关系。而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最终将促使整个社会各种消费力提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成为公有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表现为自主的劳动,劳动成果归全民或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协调的发展,从而消除了生产与消费的对抗关系,使生产目的与消费需求真正统一起来。
消费主义特征范文2
【关键词】UI设计 GUI设计 现代主义风格
UI是User Interface的简称,指的是用户界面。UI设计指的是对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手段的操作逻辑、界面玫瑰等进行设计。良好的UI设计能够赋予人际交互手段以灵魂与个性,使人能够更加舒适地对机器进行操作与使用。UI设计中视觉传达层面的设计就是界面设计(Graphic UI design)。UI设计发展至今,起定位始终都是具体化与娱乐化,缺乏简洁清晰的现代主义风格。
1 UI设计缺乏现代主义风格的原因
1.1 计算机操作界面图形化出现的时期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看似与计算机电脑图标之间并不存在相互联系,但是后现代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中,UI设计者身处的文化环境与视觉环境都受到了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UI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自然流露出具体化、大众化的特点。
1.2 UI设计初期由程序设计师进行设计
在UI产生之后,初期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程序设计师来担任的。术业有专攻,程序设计师本身缺乏专业的视觉传达知识与实践,在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将受到生活实践与经验的影响,以生活中的形象对UI进行设计。在UI发展的过程中,界面设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UI设计逐渐形成了具体化、娱乐化的发展主流。
1.3 电子产品消费群体转变为个人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商业办公用户不再是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更多的个人开始关注消费电子产品,而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得UI设计更加注重个人消费群体。电子设备就像是个人的一个私密空间,这个空间隔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各种生活化的UI设计理念就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例如“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等。因此,UI逐渐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2 基于现代主义风格的UI设计
2.1 强调功能性的UI设计
在UI设计中应该将关注与强调的重点集中在信息本身,而不是过度关注界面元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UI设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视觉传达设计知识。随着更多视觉传达专业设计人员的加入,转变了之前由程序员担当UI设计的状况,为UI设计注入了新的理念与方式,开始将关注与设计的重点集中在UI功能性方面。在数字技术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电子产品定位精准等因素的影响之下,电子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例如以办公为主要需求的消费者会由于UI图形过于活泼而导致精力分散,会由于UI图形过于精美而导致视觉识别性降低,可能会使操作出现延误、不便等问题等。
2.2 强调识别性的UI设计
从视觉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视觉环境是非常繁杂的,各种商家都希望通过精美华丽的图形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导致消费者的视觉始终处于饱和的状态中,可能会对复杂的图形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在如此繁杂的视觉背景中,清晰、清新的图形必然能够做到脱颖而出,通过较高的识别性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为消费者节约更多思考的过程与时间。此外,消费者实际上都存在着“边际效应”的心理,如果UI设计始终都是一尘不变地采用具体化的图形,消费者同样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必须实现UI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提高UI设计的识别性。
3 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产品例析
当前,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产品,同时这种风格的UI设计已经引发了一定的潮流。在设计行业中使用率最高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及其所属公司的其他系列产品都采用了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新图标一改传统的具体图像风格,采用了辨识度非常高的文字作为图标,其中Photoshop为PS,Illustrator为AI等,具有了非常高的功能性与识别性。现代主义设计特征的UI设计产品的出现,代表着UI已经摆脱了单一的设计时期,开始进入到了多元化的发展新时期。
结语
UI从出现到现在已经从一个活泼的孩童成长成为了理性的青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具体化、生活化的风格中加入了理性的东西,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理念。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人员的加入、设计理念的创新、消费者电子产品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都促使UI设计展现出了新的风貌。
参考文献
[1]裴临风.刍议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后现代招贴设计[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2(85):74-78.
消费主义特征范文3
现代传媒与消费主义的关系
传媒通过传播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消费主义深入人心。在现在的市场机制中,传媒进行的这种“生活方式报道”,其核心就是提倡社会的消费行为,对受众实施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媒体的宣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提升了大众的消费热情,而且又不断制造出新的商品意义来引诱人们的消费。“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现代消费社会也就不会形成,全球化的消费主义也就无从谈起”。
大众传媒在宣扬消费主义的同时,其自身也深受消费主义影响而发生着深刻变化。市场经济后,我国大部分媒体要面对自力更生的局面,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就必须依赖广告和收视收听率,二者的提高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受众手中。于是顾客至上的商业理念运用到媒介中就成为受众是上帝,完全遵从“受众至上”的操作理念,按照受众热衷的方式报道受众感兴趣的事情,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媒介服务。之前严肃的主持人消失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像《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飞一样的形象;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明星的花边新闻,“艳照门”事件悬挂在网络上等待网民点击;全民娱乐时代到来,《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粉墨登场。通过各种方式极力调动受众的各种感官消费,从而将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自身的荷包中,坐收渔利。
我国传媒消费主义倾向给民众带来的负面效应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赶不上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我们不能盲目的将西方的消费社会理念在中国传播推广,我们应实事求是,采用和我国经济能力相匹配的消费方式。但是受全球化的影响,加上传媒对西方消费主义的宣扬,使得消费主义意识和观念深入民心,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追随消费社会而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一方面,国民的经济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又有对商品强烈的消费和购买欲望,这种矛盾就会引发许多问题。
传媒的消费主义塑造“消费崇拜”偶像,易误导受众走向错误的价值观。传媒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将报道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经济精英、影视明星等所谓的“成功人士”身上,这些成功人士在受众心中被当作“消费崇拜”的偶像,他们的消费行为相当部分被时下的青年所效仿。同时,消费主义下的成功标准是以金钱来衡量的,使人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以金钱的多少来重新划分社会身份,导致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
消费主义文化只是为物质生活、精神消费提供消费服务,它使媒介放弃了思想启蒙或精神引导的作用。传媒生产的本是大众的精神产品,在这种精神产品上附加过多的娱乐元素,易纵容受众的享乐心理,将享受、娱乐视为生命的意义。传媒上构建的虚假社会现实,善良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致使人们对社会问题作出简单化处理,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受众成为“单向度的人”,这种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
面对传媒的消费主义,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指的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的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识别大众传媒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二是参与使用媒介信息。媒介素养主要是针对大众传媒的受众而言的。
媒介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而是再现现实。鲍德里亚提出了“仿真”、“超真实”的概念,这就是消费社会的特征。媒介提供给我们的并非是事情的原貌,而只是一种“拟态环境”,媒介的内容是经过采编人员精心加工、制作以后的成品,但因为媒介的仿真特性,人们缺乏的是将其与真实对照的意识,所以,他们常常把不真实的当作真实的。以至于受众能身临其境,并从中获得,进而引发消费的欲望。
消费主义特征范文4
[关键词]消费主义 主观幸福感 自我实现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一、消费主义的界定及其特征
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在这里,消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大众传媒刺激出的消费欲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让位于其符号象征意义,价格昂贵的商品成为了人的地位、品味等的同义词,人们进而认为消费等同于高质量的生活,等同于幸福。
刘晓君对于消费主义的特征总结的比较全面,他认为:
(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下,人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已经被预先设定了方向。这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要,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最流行的需要”,它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得东西”,也就是“虚假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使辛劳、攻击、不幸和不公正长期存在下去”。那么,奢侈的消费究竟等不等于幸福生活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二、消费主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参加了一次国际调查。数据表明,当时我国国民的幸福指数为64%。到1991年,这一数据上升为73%,这主要得益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多项经济改善措施的实施。而到了1996年,这一数据却下跌为68%。按照消费主义的观点,物质财富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相应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满意感以及幸福感也应该有所增加。但是大量事实表明经济增长和消费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工业化程度相当高的国家,随着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跨时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Diener和Biswas-Diener总结财富和幸福的研究时认为:(1)富裕国家的人们比贫困国家的人们更幸福;(2)最近的10年里,发达国家的财富增加并未导致幸福感动的增加;(3)同一个国家内,财富差异与幸福仅有微弱的正相关;(4)个人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导致幸福感的增加;5.迷恋金钱的人并不比那些对财富淡漠的人感到更幸福。
这表明,物质财富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由于丰富的消费品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幸福感会相应提升。但是超出某一临界值之后,纵情消费已经无助于人们内在的幸福感受,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
1.就整个人类群体的角度而言
消费主义有两大表现,分别是浪费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用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的话来说就是:“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这便是消费主义所倡导的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的生动描摹。
这种消费方式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生产商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加快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新包装”、“新配方”层出不穷的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从而使得消费者大量抛弃仍具有使用价值却已经“过时”的商品,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庞大数量的生产和生活垃圾远远超过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自净能力,必然导致生态的危机。
不论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还是注重享受的生活方式,都是十分短视的。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其再生能力也有限,经不起人们经年累月的浪费和破坏。人类在肆意消费中体验到的短暂的,是以牺牲后代更为长远的幸福为代价,这代价不可谓不大。
2.就个体的角度而言
消费主义是一种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信仰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沉迷于财富的累积和感官的满足。他们认为消费品一定意义上象征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品牌越大、档次越高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也就越大。然而,Richins和Dawson在关于物质主义者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重视财物获取与消费的物质主义者比非物质主义者对生活更不满意。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只有当人们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发自外在强迫性的而不是内在的需求和目标,只会阻碍人们求知与求美。艾伦•杜宁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经济活动只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动,它不应被当做具有最高意义的活动,人类的追求应“从物质的一端转向非物质的一端”。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阿吉尔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被掩盖了的社会关系、工作和闲暇。社会关系主要是指家庭以及团体中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然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人们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对社会问题保持更为冷漠的态度,人们彼此的依恋水平有所下降。在一些探索物质主义与幸福感之间潜在中介变量的研究中,Christopher等人发现控制社会支持会导致物质主义与积极情感的相关水平降低,这说明缺少社会支持可能是物质主义与低幸福感相联系的原因。工作的全部以及唯一目的成了物质利益这一外在动因,个体很少从工作中感受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所带来的愉悦。人们由于受到消费主义的极大驱动,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财物的获取之中,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可供身体与精神放松与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弗洛姆指出,消费的意义在于给人一种更幸福、更满足的生活。消费是通向目的即幸福的手段,遗憾的是,人们沉溺在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虚幻的感官愉悦之中,将消费与幸福错误的划上了等号,以为物质性的东西能代替心理上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现代人精神上的荒芜,人的本质渐渐流失在对物的追逐中。如何才能摆脱消费主义的泥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对于个人来说,Boven提出了一种更为健康的分配金钱的策略,即将可随意支配的部分更多运用到生活经历上面,比如旅游等,而不是用于购买物质性商品。他认为这是由于生活经历不像物质财富那样容易受到负面的社会比较。而与他人比较正是产生不幸福的原因之一。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我们采取文化消费的方式。所谓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这种非物质追求的消费活动,在人们已经基本不需再为吃穿发愁的当今社会,能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金钱的确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消费也的确能在带给我们物的享受的同时带来精神的愉悦,但是如果把生活的全部意义都附加在这些冰冷的外物之上,随着它们的消耗人生的价值也会磨损。
参考文献:
[1]Burroughs J E, Rindfleisch A. Materialism and well-being: A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4, 14(3):198-212.conflicting value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2, 29(3): 348-370.
[2]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J].青年研究, 1998,(6).
[3]贾小玫,文启湘.文化消费:国民实现幸福的上佳途径[J].消费经济, 2007, 23(5):3-5.
[4]Diener E, Biswas-Diener R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ll money make us happy.Unublished manuscript,Univ of Illinois, 2000.
[5][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6]Richins M L,Dawson S.A consumer values orientation for materialism and its measurement: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2.303-316.
[7]Christopher A N,Kuo S V,Abraham K M,et al.Materialism and affective well-being: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463-470.
消费主义特征范文5
生态消费行为主要指人们基于生态和环保的考虑而愿意支付环保产品的价格的一类购买行为。生态消费所购买的商品本身即为生态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环保型商品。这类商品来源于生态,商品所用原材料是生态的,生产所用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都着重环保。除了生产,消费过程也是生态的,使用时不会影响周边的人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一、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一)人口统计因素
很多学者对人口统计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生态消费行为更多发生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高经济地位人群、年轻人、高收入人群等层面的人。但是同时有学者认为,这个结论无法完全解释不同人群对生态关心程度的差异。换句话说,生态消费行为与人口统计特征之间并没有存在关联。虽然学者对两者之间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但是大部分研究结论都认为如果要很好的对人们的生态消费行为进行预测,不仅要分析人口统计特征,还要重点分析心理意识因素。
(二)心理因素
1、消费者感知效力
消费者感知效力主要指消费者认为自己的消费行为会影响社会资源环境问题,也就是说,消费者感知效力是消费者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感知效力以及其对他人效力的信心会明显影响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态度和行为。消费者感知效力是影响环境态度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消费者对环境的态度以及产生的消费行为之间的结构和强度。有学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消费者感知效力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影响因素,对消费者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最大。
2、利他主义
生态消费行为从利他主义角度出发可以分为利己主义、社会利他主义以及地球生态行为。其中的利己主义主要是以个人标准为出发点对环境表示关注,消费者会对空气污染进行关注,主要由于如果空气质量不好,他们的健康会受到影响。社会利他主义是基于第三者的角度,他们会认为空气质量差会对第三者的健康造成伤害。地球生态行为是生态消费最为重视的内容,地球上任何有生命的物体都包涵在其中。所以可以说部分消费者发生生态消费行为主要是为了省钱等利己目标的实现;部分消费者则是为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实际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出发点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需要强行扭转消费者本身存在的价值观,我们没有办法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全都持有生态价值观。我们可以做的仅仅是根据消费者不同的价值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逐渐实现低碳消费的生态目标,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3、从众影响
该影响因素主要指的是消费者在实施生态消费行为时有没有被大众所影响,也就是说从众心理对生态消费行为是否有影响。我国人民的从众心理比较重,因此,如果大部分人都认同生态消费行为,那么随着时间的延长,偏向于生态消费行为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并且生态消费行为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习惯,使得生态消费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也有利于绿色社会的构建。
4、生态商品特征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生态商品的造价要较高于普通商品,因此也造成了售价高于普通商品。生态消费行为需要消费者花更多的价钱购买一类产品,这就需要商家加强宣传,让消费者了解生态商品优于普通商品之处,包括商品的性能、质量胡总和用途等方面,让消费者自愿承担更高的商品价格。
二、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对营销专业教学的启示
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宣传生态环保型产品,应该成为当前营销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宣传低碳生活方式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形成以生态消费为主要理念的社会消费氛围,长期以往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生态消费理念,认识到生态消费的高品位、先进和理智,使人们逐渐愿意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逐渐提高人们的文明修养,生态消费习惯也能够彰显个人的身份特征。
教学应该抓住典型特征,利用这些典型对其他消费者行为形成影响,逐渐转变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教学选择的典型消费者主要应该是那些已经完全接受生态消费观念,坚定贯彻生态消费理念,完全认可绿色环保产品,可以承受比较高的商品溢价。教学时可以利用他们进行示范,通过示范形成的影响对其他还未坚定生态消费理念的消费者进行态度上的改变,这里主要可以从生态消费的益处以及社会高层人士两方面的影响力来实现,这里的社会高层人士主要包括企业家、科学家或者明星等,利用这些人的影响使消费者转变成生态消费态度,并且真正持着这种态度去完成消费。另外,生态商品生产商应该重视典型消费者的想法,从中发现生态产品可以改进之处,确保其生态消费要求得到满足。
三、结束语
消费主义特征范文6
关键词:环保人士;类别;消费特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1中国环保人士的起源背景
中国环保人士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主义运动的产生而出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关注掠夺式的采矿、森林滥伐、工厂烟雾、广告牌和废弃物,以及休闲机会的损失和由于受到脏空气、脏水和化学品污染的食物对健康引起的问题等。
1978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环保人士的正式诞生。1992年,北京签署了里约地球峰会之后,环保主义运动在中国更加热烈地展开,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由此,中国的环保人士队伍也进入了快速扩大化的时期。
2环保人士的类别及消费特征分析
根据不同的标准,环保人士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流环保人士与新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产品价值链包含的绿色长度的不同认知来进行划分的。主流环保人士认为,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消费,只需要将目光关注在最终的绿色产品身上即可。他们没有考虑到在产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购买的产品是否比同类其他产品消耗了更多的资源;而新环保人士则认为,绿色产品的整个产品价值链上都应该包含“绿色因素”。他们购买的产品除了在最终的用途上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外,在其生产和配送过程中,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应该是消耗了最少资源的产品。
(2)节俭型环保人士与时尚型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环保与时尚关系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节俭型环保人士他们反对过度消费,抵制奢侈消费,环保人士中的部分素食主义者即是此类环保人士的典型代表。
而时尚型环保人士认为,环保与时尚同样能够结合起来,对于将环保与奢侈结合起来的新奢侈主义从不避讳。他们一方面选购环保型的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也追求时尚型的生活。
(3)个体型环保人士与组织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者的组织程度为依据来对环保人士进行的划分。个体型环保人士指的是没有参与任何环保组织的单个民间环保人士。此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往往是自发的,随意的,且由于易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组织型环保人士指的是参与了某个环保组织的环保人士。该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持久性。由于环保组织在社会环保运动中有比单个个体更大的话语权,能够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它往往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环保运动当中去,从而形成环保行为的规模效应。
(4)单环境型环保人士与综合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人士对环境保护内容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单环境型环保人士是指那些将环保注意力仅仅集中于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环保人士。动物保护者反对滥杀动物,拒绝吃肉类食品,抵制动物皮毛制品。林木保护者爱护绿色植物,反对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积极倡导回收纸制品。他们的环保行为具有唯一的环境相关性。
综合型环保人士则将环保运动的焦点集中在生态环境及其之外的地区文化和社区保护上。青海省的雪域三江环境保护协会的藏族领导哈西——扎西多杰,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一次非政府组织论坛上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而且决策过程“应该有当地民众参与”。
3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个人因素分析
(1)年龄和性别影响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环境意识方面其积极分子均以3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但在环保行为方面则其积极分子则以2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这说明,中国环保消费行为集中于青少年身上。
同样的,性别对于环保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关注绿色运动。(2)环保消费在城乡人群上的差异。
由于目前环境保护宣教更多地以城市生活为基础,还缺少适合农村生活的宣教主题、宣教内容和宣教渠道。农村环保行为集中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植树绿化,而城市居民的环保生活方式,典型表现为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购车时特别关注油耗指标等。
(3)收入是环保人士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在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所以价格相对较高。许多环保人士有时候由于收人的有限,对于环保性购买显得力不从心,在实际作出购买决策时,有时实用主义就会占上风。
3.2心理因素分析
(1)选购环保产品是环保人士消费时的激励因素。
环保人士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并不只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他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质,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看,环保产品的环保特性是环保人士消费此类产品的激励因素。产品只有具备了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环保特性,才能够让环保人士在消费过程中感到满意。
(2)学习对环保消费行为的产生、强化有极大的影响。
人们环保意识的产生和环保消费的实践行动,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二是环保知识的普及推广,全社会对环保运动的推动,提高了消费者在环保方面的素质;三是消费者的个人环保消费经验的积累,从中感受到环保消费对自身和社会的好处。
根据以上对我国不同类型环保主义人士的消费特征及对环保人士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企业应当在今后的营销活动中注重对环保生活方式和环保消费的宣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产品研发、生产、配送和销售。
参考文献
[1]卢风.论环保理性的建立——对消费主义与环保主义两种心愿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3,(4).
[2]李立红.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J].商业研究,1998,(2).
[3]青平,李崇光.大学生环保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绿色经济,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