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1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第一传媒。由于报纸自身的属性,尽管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相比,在时效性、互动性、个性化等方面存在差距,但在深度、权威、品牌、公信力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兴媒体难以企及的,这种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保持并延续。[1]
(1)权威性。相对新媒体来说,报纸办刊时间长,1615年世界上第一张报纸就问世了。许多报纸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运作,聚集了大量固定的读者群,深受读者信赖和欢迎,有着很好的传播信誉和社会影响力,其权威地位和形象得到了树立,塑造了良好的业界知名度与美誉度。在中国,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的发声一直被广大民众所信任,人们通过它获得更真实、准确的信息。据相关部门调查的我国三种市场形态媒介的公信力对比发现,我国所有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公信力明显高于其他报纸。
(2)丰富性。报纸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对新闻信息快速、准确、客观、公正的把握与追求,没有报纸传播的有效性与丰富性,报纸就难以得到受众与同行的广泛尊重。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信息量大、说明性强,其传播新闻信息是报纸的重要特征,它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报纸相对新媒体来说,一般采集力量较强,丰富的采编经验,为报道提供了多的新闻资讯,创作出许多有深度和热点的文章。大多数报纸办刊时间较长,也积累了大量的新闻及各类信息资料,有许多媒体建起了数据库,有的还建起了大数据新闻平台,为查询与跟踪报道提供了便捷条件,可以实时汇集事件相关信息,并对事件进行地域、时间、性质等分类。传统报刊具有无形的政治资源与有形政府资源,这种与政府紧密的、独有的联系是一种巨大的财富资源优势。
(3)便捷性。报纸,顾名思义就是用纸作为载体来传播新闻信息,由于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比于网络新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它便于携带,收放自如,同时具有便于阅读、方便查询、价格适中的优点。“一纸在手,想看就看”,报纸不像网络新媒体那样,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用电,不受内存的影响。报纸创办的历史远远久于广播与电视,新媒体创办历史更是与报纸无可比较。人们对于报纸有一种自然的喜好,钟情于阅读报刊。目前,从调查来看,四五十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更愿意看读报。有许多人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感观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先看哪部分,后浏览哪部分;是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同时便于标注、圈点,可以碎片式地随时随地获取报纸的新闻信息资讯。
二、“内容为王”是传统报刊业的永远法则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刊的成败关键是传播的内容能否抓住读者、影响读者,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应着力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新闻信息内容和产品,强化原创性、独家性和深度内容生产,这是提高传统报刊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2]。因为当前传媒业“内容为王”的法则并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传统报刊业,内容仍是各报刊创新突破、赢得竞争、扩大影响的关键所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减少了报纸的销量,但大量首发新闻仍然来自报纸。这充分说明在新媒体快速崛起时期,报纸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依然非常强大,保持着重要消息来源的地位。报纸必须紧紧围绕各自的市场定位,适应受众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加强报道策划,加大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新闻信息采集力度,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指导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努力在观点、深度、专业性、参考性上提高报刊的影响力、竞争力、公信力。
传统报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组织生产新闻内容,尤其是原创内容的能力。报纸在长期的调整、积累和发展过程中,有一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有着新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熟悉行业和市场,能获取独家资讯,且新闻信息时能认真编辑,层层筛选和深加工,见报时,新闻信息总是为读者喜闻乐见。多年的实践使《纽约时报》认识到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他们一直重视新闻编辑部的建设。今天,《纽约时报》仍然保持着一个由1100多名员工组成的新闻编辑部,平均每天生产700多条不同种类的内容。
现在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新华社的《参考消息》,发行量突破了300多万份,《新华每日电讯》也从过去发行量不过十多万份达到150万份之多,其主要成功秘诀就在于一直坚持“内容第一”“可读性强”的办报理念,报道内容接地气。一批批高质量、权威性的精品力作成就了这些报刊事业的辉煌。新华社的报刊一直注重探索发展之路,始终把内容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各个报刊都有自己的知名栏目。如《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声音”“每日焦点”“新华视界”“草地周刊”;《经济参考报》的“思想观察”“新闻聚焦”“深度・视野”“商道”等,这些栏目已成为广大读者普遍认可的品牌产品,在他们心目中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品牌是媒体竞争力、影响力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传统报刊要始终树立品牌意识,把品牌建设贯穿到转型升级的全过程,着力构建具有巨大品牌价值和广泛社会知名度、受众美誉度、市场影响力的报刊品牌。
三、媒体融合是传统报刊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传统报刊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向全媒体报道形态转型,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融合,将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现代传媒表现形式、先进的传播技术等为我所用,可以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网络新闻,开办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利用微博、微信等创新内容形态和呈现方式,推出贴近不同受众群体需求、适应各种媒介终端的特色多元化产品[3]。这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壮大网上舆论阵地的迫切需要。
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位列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中前三名。《人民日报》在与新媒体融合中,最先涉足进行探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属各个报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期出版后,编辑认真研读,精心选取本期最具影响力的稿件,按照网络要求设计、编排,并重新制作标题,通过各自报网进行传播,一些稿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探索出了一条巩固并延伸原有优势品牌的发展之路,其中,创办经济参考网就是经济参考品牌的一次有效的延伸。该网充分利用《经济参考报》的丰富内容资源,对其进行多次加工再造,加大和深化集成服务功能,帮助受众用最少时间获取高质量的新闻,真正发挥经济参考的作用。此外,《经济参考报》还围绕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个中心,以新媒体产品体系建设促进报纸的发展,先后开办了新华道琼斯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经济参考》电子杂志等系列新媒体产品;编辑部实施了“5+2”多媒体集成报道流程,以新媒体报道弥补了以往报纸报道在双休日的缺位。
传统报纸与新媒体融合,其目的就是提升报纸内容和形式的品质,使之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需要。
四、报刊的发展离不开经营和发行
加强内容建设、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及加快品牌发展战略是传统报刊在当今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保持不败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但这远远不够,好的内容、高质量的产品要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科学化经营方式来推介,否则再好的产品也无人知晓。然而只靠单一发行渠道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报刊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起多元化、集成化、立体化营销发行模式,充分利用手C、网站、微博、微信等一切现代化传媒手段推介发行产品,开展订购业务。
报刊的发展离不开经营和发行。报刊除了本身的广告外,有很多的增值服务可做。比如,早几年组建的上海报业集团,一个重要的经营项目就是房地产;《湖南日报》还专门成立了图书编辑室,利用报刊的优势,发展相关新闻文化产业。
过去报刊讲的是为读者服务,现在不仅要为读者报务,还要注重为用户服务;可以专注为党政企业做舆情分析,为智库服务,成为党政企业的决策参谋。政府部门与企业都较重视舆情分析,有的单位安排多人负责这块,如果媒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的人员来为客户服务,市场潜力很大。这几年湖南的红网基本上已在各县铺开。
营销创意很重要。对于媒体来说,好的策划、好的方案,既有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能提高媒体的社会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
媒体更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新华社战略转型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记者不仅要能采写,成为好的记者、编辑,而且更要成为经济分析师。新华社这几年注重培养自己的经济分析师,而且还从工作需要出发,聘请了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新华社的特约分析师。如宏观方面的研究专家樊纲、三农方面的专家温铁军等。现在媒体不缺好的记者,但缺好的营销人员。营销人员要有相当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要有能写出好报告的文笔,还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才气,这些都是报刊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今,报刊发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发行模式,以《快乐老年报》为代表的邮报合作发行模式,以《北京青年报》为代表的社会渠道发行模式,以重庆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整合营销发行模式,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数字订阅模式。总之,各种报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功能上存在不可替代性,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空间,所以传统报刊应在新媒体环境下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发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楠芳.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2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53-2
2014年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舞台灯光、舞美机械、多媒体数字技术等与艺术演出的完美结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依托新的技术手段融合艺术形式的方式,让观众在享受到震撼视觉奇观的同时,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其文化符号也在无形中得到很好的传达。
一、影像技术将电影语言融入文艺汇演制造时空交错感
从1948年BBC花1000英镑购买转播权开始,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机在家中观看到奥运会的盛况,电视转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现场感十足的奥运会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使无法亲眼目睹运动赛事的不在场群体也成为这场盛会的观众。随着电影和电视技术的发展,奥运会的开幕设计开始将场内的活动与场外影像结合起来,运动会开幕式不再单纯地作为传统舞台形式存在,在表演中融入了电影元素,同时在电视节目制作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电影剪辑带来的超越现场的视觉魅力。
索契冬奥会中开场用单词介绍俄罗斯的过去与现在,就采用了视频短片的形式,采用3D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通过小女孩柳波芙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历史上的辉煌。影片结束镜头中出现小女孩的脸部特写,通过镜头语言实现影片和现场的完美链接,同时将观众视线从虚拟的影视空间带入真实的舞台空间,实现了空间的交错展示。
在整个开幕式过程中,多处采用了影片讲述和舞台表演结合的方式。火炬传递短片和俄罗斯发展时空之旅短片,分别出现在运动员入场仪式前和俄罗斯发展文艺汇演前面部分,这些影片在开幕式各部分之间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类似于舞台表演中的旁白,在舞台展示前交代了表演故事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在线性叙事中起到了文字描述的作用。同时,影片扩展了整个舞台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借助影像之手使舞台的时间维度从开幕式当下延伸到俄罗斯的发展之初,使舞台的空间维度从运动场扩展到俄罗斯火炬传递的各个角落。通过影片和表演的结合,使观众思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转化,带给观众一种如同电影般的时空交错感。
影像艺术和舞台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时空综合艺术形式,在组合中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经验跨度上的全新体验。艺术在时空维度上的延展,模糊了艺术之间的界限,拉近了科学与艺术间的关系,技术与艺术间的融合使艺术程式不断发展变化,开掘人类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投影灯光技术将光影艺术融入舞台实现虚拟沉浸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中绚丽夺目的光影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索契冬奥会也延续了这种高科技照明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方式来呈现壮丽梦幻的场景。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其投影技术较北京奥运会有了很大的提升,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减少了LED的使用,这个举措不但减少了成本,同时通过投影技术使舞台呈现出梦幻的光影艺术效果,在形似大贝壳的菲什特体育场的主体育场地中央,通过使用安装在体育场上方的多台投影机,呈现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动态画面。
灯光技术和投影技术结合在文艺汇演中,通过演员表演的“实”和数字投影的“虚”,把写实和写虚都变成了蒙太奇游戏,不断地变化时间和空间顺序,在虚拟沉浸中带给观众视觉的想象性拓展。在俄罗斯的整个发展史表演中始终采用表演和虚拟影像结合的方式展示,在三套马车启蒙时期和彼得大帝征战时期两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地面冰层融化、充气巨鲸破冰来到圣巴索大教堂,灯光投影完美结合,营造了如同电影般浪漫梦幻的画面,表演突破了虚拟现实的“仿真”,采用虚拟非现实的“拟像”,完成了一场创作性极强的综合艺术作品;彼得大帝征战部分使用拼贴的现代艺术风格,将具象的真人表演与抽象的黑白版画立体空间和二维地图的平面空间相结合,表演者不再是表演唯一的主体,灯光影像也不只是陪衬作用,在整个表演中,表演和舞台环境都成了主题表现的主要元素,甚至影像承担了主要的叙事部分。表演中采用投影的手段将碎片化的个体元素融为整体,并且使影像始终贯穿在整个故事中。在灯光艺术的烘衬下,这些精良设计的虚假的影像给观众一种具体的想象,仿佛置身于虚拟的真实世界中。
投影和灯光都意在为演出营造环境和气氛,塑造不同的表演情景,在开幕式表演中将比喻、拟人、象征等叙事技巧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实现视觉化,使观众产生主客体间的“移情”,从而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沉浸式的虚拟体验。
三、机械技术将符号附加到装置艺术完成视觉传达
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最具特色的就是其机械装置艺术的运用,虽然希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中机械装置都有应用,但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性上与索契奥运会相比都是远远不及的,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中机械装置艺术从造型、节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加之与灯光、舞美和演员表演完美融合,使观众如置身博物馆中般欣赏一件独具特色的动态艺术作品。
机械装置艺术是利用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的机械技术与复合材料结合的形式以演绎出新的展示个性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为目的的艺术形态。索契冬奥会的开幕五环、三套马、运动项目展示多处都用到了装置艺术,机械与灯光、雕塑的完美结合使奥运会主题“俄罗斯梦想”得到很好的诠释。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俄罗斯的文化符号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俄罗斯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俄罗斯精神等都通过动态化、立体化的机械装置媒介得到了更丰富、更直观的表达。在冬奥会五环展示阶段,五朵具有俄罗斯象征意义的雪绒花从周围慢慢聚拢到舞台中央,摆在五个环所在的位置,然后慢慢绽放成互相交错的银白色五环。机械雪绒花绽放以动画的方式实现形变,使展示充满动态美感,很好地传达了奥运会在索契上方绽放的美好寓意,同时营造了冬季运动会梦幻绚丽的效果。
新科技使多种不同的信息媒介得以整合,机械装置艺术不单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介相结合,而且通过融合雕塑、灯光等艺术形式使整个演出在色彩、节奏、造型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实现信息的视觉传达。
四、结语
索契奥运会开幕式依托技术的支持,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段,解决了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中表演空间巨大、观众视点难以集中的问题,通过影像、灯光、装置等手段将艺术语言融入表演中,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索契奥运会开幕式带来的视觉奇观只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程中的一个个案,当然也显示出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改良空间。科技艺术结合在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应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和应用技巧的娴熟,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全媒体出版 纸媒转型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纸媒出版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明显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必然趋势,即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发行”的方式。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其传播的速度和灵活性获得了大大的提高。①因特网所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海量的信息使传统的纸媒出版业无法安之若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的纸媒出版业都试图在网络上开拓版图,欲求发挥纸质与网络媒体的合力,纸媒出版业通过网络形式正在不断地扩张自身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和变化,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使得“全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于纸媒出版领域。然而,传统的纸媒出版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取得更大的收益呢?
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分析
转型意在满足更多样的分众化需求,因此需要依托目前的传统纸媒体系,开发网络传播平台和新型传播终端,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多种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载体形式上可分为纸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形式;内容形式上包括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用来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各类技术支持平台上包括纸质、声像、因特网、3G网络、手机的相关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等各种传统、网络和电信方面。
“出版”产品包容一切个体媒介特性。任意形式的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类形式的媒体都要能够包容,在融合运用全媒体时,对各类媒体的特性和优势都要充分运用。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纸媒产品的形象与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型的媒介整合平台上,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实现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②扩大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涉及当前所有传播媒体,能够将人们所能够注意的空间进行相互的整合和填充。因此,纸媒出版转型之后要做到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细化服务,对于相关的需求提供最佳的媒体和渠道,以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
转型后纸媒营销策略的整合分析
全媒体出版阶段已经完全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阶段的各自独立的模式,纸媒、网络和影视等的互动将为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与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融合。通过融合,可以在时效性上实现由定时更新、及时更新、实时更新到全时更新的变化,在表现模式上可以实现纸媒、影音、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同时发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将单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进行改变,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参与意识加以重视,形成“出版产品”与读者的积极互动,以扩大营销的精准性,提高营销的效果。
在互动的方式上,纸媒首先可以推出大量网络互动活动和互动板块,培养网站和社区的网络人气:一方面,将纸媒出版物和纸媒出版集团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一些特色网络板块转移到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网站对于相关信息要及时回应,大量提供类似于相关出版物的信息以及使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弥补纸媒在时间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和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出版物和网络的人气上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推出短信平台,将会吸引大批读者踊跃参与其中,短信平台将会极大地加强信息反馈的实时性,完全可以实现与读者全方位、全时段的互动。③
无疑,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尤为显著的是生活中人们每日接触的大众传媒和基本通信手段。以后的信息发出端,无法得知信息的使用者面前的信息呈现方式(纸质、电子文档、影音还是其他),其最终的体现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出版物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将由出版业单向模式转换为个性化的互动模式。
媒介融合与纸媒出版流程再造分析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介之间的合作,使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因为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而逐步形成战略文化联盟。这种融合在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介之间的融合改变了纸媒出版的流程,首先,就作者资源的寻求以及组稿而言,传统纸媒编辑已经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营商所提供的原创作品资源,例如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其次,就编辑工作而言,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于纸版的行为,编辑的对象范围明显需要扩大,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方式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的形式、音频资料的形式、视频资料的形式同步“出版”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互联网读物、手机读物、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读物;再次,就印刷而言,媒介的融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流程,将其划定在了一小部分业务范围之内,由于全媒体开发的新产品所具有的数字属性,其载体形式已经完全改变,相应的复制方式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低碳环保;最后,就发行而言,多种传播渠道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环节的效率,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和营销平台的使用,发行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营销的目标受众更加清晰、明了,用户的反馈更容易被获取,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多元化,相应的,受众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媒体的优势,以实现纸媒出版的升级,纸媒出版体系内部的流程必须进行再造,即围绕内容资源的开发,架构融合多种媒体制作的模块,共同从选题策划开始,合作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对选题开发、多媒体产品制作、成本收益计算、质量以及销售营销进行集中的管理与监控,以实现媒介融合下纸媒出版的科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部门调整,更好地整合人、财、物以及信息流,实现媒介之间的共享与互赢。④全媒体出版的经营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处在一种自身不断发展的状态中,从最初报业集团之间晨报、日报与晚报之间采编系统的融合,到技术开发商利用网络平台融合纸媒出版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与消费高峰,整个融合的过程逐步深入,这种资本上的媒介组织合并或是合作,最终将朝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出版方式将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其经营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针对一些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浓厚、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选题,可采用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的经营模式,通过各媒介进行信息,利用全媒体展开整合营销,从而使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传统作品内容的电子版权、无线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开发经营,打造以纸媒产品为基础,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种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运作体系。⑤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全媒体出版的运作方式,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需要所有媒体共同参与开发制作,更多情况下,它的形式体现为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因为受众对于某些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选择是有一定偏好的,而且特定的资源本身也有最好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书、报、刊,也可能是电影、电视、互动性的网站,所以全媒体出版企业无须浪费人、财、物去开发所有的内容特征,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介传播渠道,使营销信息广泛化、受众消费方便化。⑥纸媒转型的路径分析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所有的媒介在统一的行政指令干预下短时间内就完成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按照其演变的进程,其转型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媒介之间的战术性合作。不同媒介都有着自身的运作方式,例如:新闻的采编系统与图书的选题策划系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内容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明显不同。因此,二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在初级阶段都始于自发的战术性合作,主要集中在宣传促销层面,即针对某一内容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为其充分造势,将其迅速地推向市场,并借助多种媒体的文化再造功能,延伸内容产品的视角,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消费空间。
媒介组织之间的重构与融合。合作共赢的案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变得越来越多,而媒介自身也开始意识到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如何能够更优化地进行内容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降低媒介经营成本的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与重组来完成。因为只有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边际成本收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媒介之间业务形态的融合。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融合是纸媒转型升级的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真正实现范围经济效益,需要彻底地融合与改造各种媒介的自有业务形态。例如:对于内容资源的采集、形式的设计、价值创新点的选取、传播渠道的融合、营销策划方案的整体设计等环节,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最终要形成一个集合多媒介优势,分时分步骤协同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方案。⑦
结语
媒介融合,纸媒出版业与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业态之间开始了互动与共赢,实现了各种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传播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因此增加了成本的边际效益,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价值。通过融合,纸媒出版的著作权得到了增值,品牌得到了增值,企业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增值。纸媒出版业自身也通过与其他媒介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达到了升级,并逐步向“全媒体出版”转型。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媒介融合怎样改变与促进纸媒出版业的发展,都要明确一点,即出版物要传播的是内容,而非载体本身。故不论其出版形式如何改变,是印刷形式的、网络形式的、移动形式的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其核心价值总是不变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使出版物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名称为“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554150)
注 释:
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沈菲菲:《媒介融合对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8)。
③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浙江:浙江大学,2010年。
④陈伟军:《媒介融合视野中的新闻出版强国建设》,《中国出版》,2010(11)。
⑤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⑥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⑦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⑧尹章池:《关于出版媒介融合的综合性研究》,《编辑之友》,2009(5)。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4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策略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形式的媒介也随之涌现,人类正在迎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着实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媒体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媒介融合正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介发展的新趋势,指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在技术、内容、形式方面实现全面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二、媒介融合概述
(一)概念媒介融合最初在美国提出,认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简单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就是媒介融合。我国新闻学教授喻国明先生在《传媒经济学》中提出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趋同的一种趋势,将数据和各终端平台相结合,从而得到同一化、一体化的媒体形式。目前这种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已应用广泛,如电子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媒介融合”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媒体行业开辟了新道路,也为我国电商行业、数据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机。
(二)融合形式媒介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有了多种不同的融合方式,不同的融合形式可以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传播效果。在国内可以大致概括为内容融合、网络发展融合、终端融合三个方面,内容融合主要是指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融合;网络融合指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的相互交融;终端融合主要是指电视、手机、电脑这三大终端在内容、形式上的融合。由此可见,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与新媒体的技术、终端、数据等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三)特征每每出现新的媒介形式都必然是因为它存在它特有的特征,媒介融合主要具有四大特征:(1)新闻信息量在随时补充着。从新闻信息层面来讲,近几年,新闻的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新的媒介和渠道,比如微博、微信、抖音和微公众号等,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受众有了不同的方式来获取新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即将迎来5G时代,各种获取新闻信息的工具越来越丰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以及电话手表等。为受众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各种平台上随时看各种新闻信息。受众获取最新动态后,在社交网络发表看法,参与热点新闻事件评论,成为当代新闻阅读的方式。(3)新闻工作者从业标准改变。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对新闻工作者要求逐渐变高。记者被要求成为全能型,需同时采写编评,拍、剪辑等全面技能。(4)新闻传播方式得以更新。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而融媒体环境的当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多种这样。
三、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一)融合新闻类型融合新闻简言之即是集多种媒介手段于一身而进行的新闻传播形式。如收集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不同媒介平台上的信息融合在同一平台上,综合各自媒介的优势从而促进更多优质的新闻产品得以制作出。融合新闻最早在美国的两家媒体企业得到实践后取得了好的报道效果和社会效应,随后在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也逐渐得到了发展。“新闻业融合”的类型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1)所有权融合。大型媒体企业之间会对媒介手段、新闻内容、报道平台等的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商业的合作和所有权的融合。(2)策略融合。指不同媒体公司就新闻产品的制作、报道等策略方法上的合作研究与分享,有助于整体新闻行业的发展与创新。(3)结构融合。新闻企业把新闻的结构分为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所谓的结构融合就是将用于报纸或者电视的新闻内容和从业人员也用于互联网这类的新媒体平台上,从而实现结构的平衡和融合。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这个角度来划分的。(4)信息采集融合。这是指记者要具备多种新闻技能来采集新闻信息。这便是上文中所提及的“全能记者”新闻表达融合。这是指记者和编辑不仅能采集与编辑新闻,同时也需要拥有向受众解释新闻的能力。后面这两种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角度来划分。
(二)融合新闻内容的传播策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增长,媒介渠道越来越多,各种新媒体蓄势待发,从而满足受众对新闻量增多的需求。面对层出不穷的媒介生态环境,传统媒体需要对自身采集新闻信息方面做出改革,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融媒介新闻中心。融合新闻通过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的新闻信息,再提炼出内容优质,内容多元以及能满足广泛受众群体需求的新闻产品。这些制作策略不仅为受众带来一种新体验、新感受,对自身发展也带来了利益。传媒行业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融合发展方式,共同探讨出优质新闻内容,不断总结经验,付诸实践,最终来实现共赢。新闻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形式多样,结合了传统会与新媒体数字技术,通过直播活动来进行,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最后再讲加工好的优质新闻产品通过手机、电视、电脑、平板等不同的平台来展示在受众眼前,真正意义上在内容精选、受众覆盖、商业价值上等利益实现最大化。
(三)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传播策略首先是在报道媒介的改变与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广泛的融媒体时代的今天,新闻记者可利用多种媒介和手段来报道新闻,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只能将各种笨重的摄像机和收音机器才能报道。其次在报道时间的自由化和及时化。在融合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报道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每当有意外事件或者重大灾害事件时,报道者可以及时拿出手中的手机奔赴现场报道,做到新闻真正的及时性。最后是新闻报道者的普遍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人人都是记者。当群众身边发现有新奇的、突发事件等发生时,群众可以自由记录事件在网上,对新闻报道提升了真实性。不仅提高了公众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也充分真正满足了群众的言论自由。虽然很多学者对这样的现象有很多的质疑,认为这是新闻专业主义受到的冲击和蔑视,但无疑这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必然趋势,如何树立新闻道德和教化新闻专业素养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变的课题。
四、融合新闻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个信息数据发达的时代,融合新闻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技术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融合新闻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将带来不少的影响,同时也存在隐患。首先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当人人都有传播信息的工具媒介时,人人都可以说是记者。这就不能避免网络上海量新闻的客观真实性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新闻拍出来公布,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得以加强,各种评论和转发为新闻带来关注,受众参与性得以加强。为尽力避免融合新闻出现内容低俗化、消息虚假化、报道混乱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新闻行业应该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体制,对内容、平台等加强监管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和发展,会实现对受众口味兴趣的量身打造的新闻,对目标群体的精准画像,实现融合新闻真正的互动性和创新。
媒体融合的形式范文6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告文化;产业效益;现状;方向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带动了广告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过去广告主要依靠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以及广播广告等传统形式进行宣传,但是现在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不仅在传统的广告传播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还扩大了广告的传播渠道。例如:车体广告、手机广告、户外广告、植入广告、广告冠名、广告赞助等多种形式,从而有效地打开了广告的市场。并且广告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产品,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产品、了解产品、购买产品。但是媒体融合下的市场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如果没有完整的经营体系和管理策略很难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媒体融合和广告文化产业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媒体融合概述
媒体融合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并且媒体融合是社会快速发展下的产物。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导致人们对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从而为媒体融合创造了诞生的条件。简单地说,媒体融合就是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平台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1]。但是媒体融合需要建立在高端技术的基础上,由于大众媒体是一个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传播频率高的媒体平台,所以将各类媒体进行融合的同时也需要将技术进行融合。并且各类媒体之间是相通的且不同媒体的诞生对当时的科技依赖非常强,例如:印刷术催生了报纸杂志、电子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手机。因此,媒体融合是时代的产物,并且媒体融合相当于一锅“大杂烩”可以为各类媒体提供一个充分的展示机会。
二、媒体融合下广告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下单一传播广告现象依然严重
媒体融合时代,广告的传播形势发生了变化,并且为了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广告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依然有大部分人群习惯了传统广告的表达方式,并且不容易接受新媒体广告的传播效果。因此单一传播广告现象严重阻碍了广告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并且但以传播广告使得受众被划分为多个单一的个体,从而缩小了广告的覆盖面和传播范围。因此必须要发挥媒体融合的协调作用,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使用不同的传播模式。例如:对于老年人可以采用广播形式、对于大学生人群可以采用网络和手机传播形式、对于家庭主妇可以采用电视传播形式、对于上班族可以采用报纸杂志传播形式,从而有效地打破单一传播广告现象[2]。
(二)媒体融合下广告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媒体融合强调的就是扩大个广告媒体的张合作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媒体的特点。但是目前受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广告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例如:眼下最受欢迎的是新媒体传播,而且新媒体主要依靠网络和数字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但是我们却没有正确的认识数字化生存条件,并且没有针对性的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从而严重制约了广告的传播空间。而且目前我国消费者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由于受年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群体逐渐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模式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点对点的营销策略,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各类媒体的信息资料和客户资料,才能更加直接、准确地实现投放效果。
(三)媒体融合下政策监管体系薄弱
政策监管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广告的传播秩序和传播环境。但是目前媒体融合下的政策监管体系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由于监管力度松懈导致广告产业的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此外文化领域的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广告传播效益整体呈现较弱的发展趋势。所以可以借鉴媒体融合较早的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监管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广告产业规模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媒体融合中广告文化产业效益的实现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提高广告投放的精确度
广告投放需要经过详细地市场调查和受众定位分析,才能提高广告投放的精确度。并且广告投放的时间段、投放形式、投放渠道直接和广告产品的销量挂钩,所以必须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准确地定位,才能保证广告的投放恰到好处。因此广告投放可以采取小众化的投放模式,只要能针对性的抓住某一类固定的消费群体,就可以实现投放的目的[3]。因此广告投放要适当地学会“舍小取大”并采取其他弥补措施,保证主流消费群体处于稳定状态,才能为打开更大的市场奠定基础。
(二)有效整合各类媒体的特长
由于媒体融合本身就是为了集各家所长,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媒体的特点。因此必须要把各类媒体进行整合管理,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弥补单一广告的缺陷,所以必须要发挥媒体集成化效应才能摆脱各类媒体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设计出易于消费者接受的广告传播模式,例如:增加广告的色彩效果、加强广告的冲击力等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理性诉求的方式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从而有效地突破传统媒体的束缚。
(三)构建数字化网络媒体平台
数字化网络平台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后掀起的一股热潮,并且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所以网络平台是未来媒体行业的主要发展领域。因此可以尝试建立数字化网络平台,并且目前网络购物一度盛行,所以可以借助各大购物网站进行广告宣传,从而实现宣传、购买一体化服务体系。并且各类传统媒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广告信息。例如:电视直播互动、电子杂志、网络广播客户端等载体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提高广告效益。
(四)建立共享媒体数据库
媒体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新闻报道来说,通过媒体融合之后,各类媒体都可以对同一新闻进行报导,从而打破了单一广告的“小众”缺陷[4]。同样的道理,对于广告来说一旦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在各类媒体上进行广告传播,因此可以同时对不同的受众人群进行植入式广告宣传。例如:二维码就是一种比较便捷的广告分享形式,通过手机扫描各种载体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详细的了解产品的具体情况。因此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实现广告的增值效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时代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以人们的思想管理和接受新综上所述,由于时代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以人们的思想管理和接受新
事物的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要与时俱进的开辟新的发展渠道和经营模式。广告产业也是如此,并且广告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所以为了让更多人接收到宣传的效果,就必须要制定适合不同人群的广告宣传渠道,所以需要不同的媒体相互配合,才能放大广告的宣传效果,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广告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总的来说,媒体融合为当下广告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张品良.媒体融合下的广告文化产业效益探讨[J].东南传播.2011年03期
[2]王.以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传媒产业新型发展之路[J].中国报业.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