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建设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文1

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在我们奋力止滑回升促进经济全面复苏的大的形势下,我们召开今年的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刚才,陈渝行长对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年的工作作出了安排,我都完全同意。县政府介绍了他们通过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达到了达标县的工作经验,市监察局报告了公职人员贷款及担保贷款的清收工作,通过专项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市公安局报告了打击金融经济犯罪、加强金融机构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工作;县联社对通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作了发言。经过近几年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我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年各级政府、市级各部门、各金融机构为促进金融生态环境而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授予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达标县的示范意义

(一)县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县政府有作为,如去年县政府化解了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问题1935万元;公职人员贷款的清理工作进度在全市比较靠前,不良贷款清理面达到100%,公务人员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履约率达到100%;搭建政银企平台,多次召开优质项目推介会、重点项目对接会;准备参照市政府的办法,搞符合县域经济特色的金融业的考核办法。二是司法的作用发挥较好,去年金融涉诉立案23件,全部审结。

(二)县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县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一是促进县成为一个资金流入县,去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只有26.9亿元,而全县累计使用贷款29.3亿元,资金流入接近3个亿。二是不良贷款大幅下降,去年的不良贷款下降了8.38个百分点。三是今年新引进了市商业银行在县开设支行。

二、进一步提高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坚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常抓不懈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投资环境最重要的、也是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要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放在与改善投资环境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金融生态环境好了,才有可能引进资金、留住资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金“洼地”。一是要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各县(区)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机制。二是要加大推进力度,强化信用主体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是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银企共赢的环境。人民银行要继续发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传导和“窗口指导”力度,切实贯彻好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搭建好政府、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的平台,在落实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中推动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县刚才已被授予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达标县,值得肯定和大家学习。但这还不够,今年一是县要更上一层楼,争取尽快建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县,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树立好的榜样;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试点。按照今年工作安排,我市已将东区和西区确定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达标县(区)试点,希望你们在借鉴县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争取做出一些更有成效的东西来,推动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

三、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寻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新的突破口

年,我市在开展公务人员贷款清查、打击金融犯罪、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全市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困难增多。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大胆探索,根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现实优势等实际情况,找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努力实现银企共赢。如:以创建信用社区为契机,努力推动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大力培育竞争力强、素质高的市场主体,以此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增强地区经济活力;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努力创建“诚信政府”、“诚信企业”、“信用社区”、“信用村(镇)”,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讲诚信、讲规则的信用环境,努力构建诚信。要继续加强金融风险预警处理与协调机制建设,避免金融危机对全市经济金融的冲击,维护金融平稳运行。此外,还要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途径并力求取得实效。

四、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要定期召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及时通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及时处理,研究制定工作措施,督促各部门立足本职工作,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引导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个领域不同部门长期不懈的参与和配合。准确把握金融生态环境的一般性,认真分析区域金融生态的特殊性,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合力。

五、积极引导,改善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动性

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积极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执行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真正做到“有保有压”。要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主动投入到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去,借助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这个平台,积极拓展信贷业务,创新业务品种和信贷工具,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要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把握和防范金融风险,切实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客户筛选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主动改进金融服务,真正实现经济金融的共同发展和双赢。同时,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推进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及有关工作,不断提高人民银行服务水平,为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性保障。

六、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营造有利于保障融资活动市场化的法制环境

要强化公平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金融犯罪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鼓励各地以资产置换、打包出售不良贷款等措施,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进程。

七、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控,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76-01

一、引言

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用地与耕地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下,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调控,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配置效率,这样就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生态的安全性。加强土地利用调控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保护了耕地和林地等,维护了土地质量与人居生态环境。因此,要从土地利用的统筹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加强土地的利用调控和优化,提高当地的土地利用合理程度。生态环境面临着社会经济压力的不断影响和受到破坏,其承载能力和生态功能逐步减弱,生态环境反过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健康。因此,依据当地的土地类型,进行土地的利用与调控,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成为缓解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有效途径,这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土地利用的现实问题分析

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包括了建设用地、农用地的耕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以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使得耕地面积面临着缩小的问题,各种建设工程与矿产开采侵蚀着林地,这样的土地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退化状态。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比较差,水资源不均衡,水利设施亟待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在土地利用不合理或者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失衡的矛盾。近些年,在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的损毁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都是的农用地质量与数量的下降,并且难以进行有效控制。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扩大,使得土地质量降低与退化,对土地利用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地方对林地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不但过度开发林业资源,造成了林木的质量下降,需要尽快完善实施退耕工程及造林工程。土地利用过程中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耕地面积在缩小,水利设施占地面积比重比较小,而人均居民点面积与工业与矿业占地面积正逐年增加。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加深。

三、加强土地利用调控,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

加强土地利用调控的目的就是转变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地方,避免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更加科学的规划和使用土地资源。首先,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面积,对于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要对土地的供应量进行合理控制,不断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模式。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体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理念,使土地利用规划更科学合理。

其次,对于土地应进行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加强对土地的利用与保护,使得两者互相促进和互利,如加强绿色农业的发展,使得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形成有机系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再次,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与生态效益。城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应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其途径应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投资,以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土地利用与开发;加强土地开发的科技创新,引进与研发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科技含量。城市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治理,制定对污染的防治策略和实施细则,修复被污染的河流与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功能,鼓励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最后,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有助于提高土地的规划与利用。当地的耕地与生态环境面积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承载力。这样有助于保护自然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类型与结构,扩大了水域与林地等的面积,增强了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与水供应,气候得到调节,改善了当地农业种植与经济发展结构,也就提高了土地利用贡献率。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提升土地利用结构,在土地利用调控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文3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1与节约型园林相关的概念

1.1节约型园林涵义

我们会将节约型园林与节约型社会联系在一起。建设节约型园林不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确保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使原材料、水、能源、土地等资源的极度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建设部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号召,促进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节约型园林要求

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环境问题的凸显,资源的紧缺,是园林绿化行业面临着的挑战。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综合效益,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3节约型园林目标

节约型园林要求资源和能源的投入最小化、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结合当前的实际,在现行的园林绿地建设中,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活空间;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地体系,建立城市生态环境的屏障,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中,遵循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佳的居住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借助城市园林绿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绿地蓄水保水、滞尘减污、防风减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园林绿化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展示自然魅力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节约型园林绿化趋势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加速,城市发展与耕地紧张、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等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城市的生态起着关键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园林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技术进步、资源集约利用、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节约型绿化的发展。

3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措施

3.1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清晰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认真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将创建工作渗透到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从实际出发,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注意投入产出的合理化;把握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节约保护,让市民感到舒适,让客人感到满意、感到亲切。在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理念上日渐科学。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享受城市园林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节约型社会概念来看,节约型园林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问题,就是怎样在绿化中节约资源和能源问题。发挥改善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讲到园林问题的文化,从文化的角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把节约型园林,看作是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绿化的建设模式。

3.2走节约型绿化路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在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建设,造成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带来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口号,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坚持走节约型绿化路子,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建设资金,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为城市环境提供高效能的生态保障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节约资金,坚持用最少的钱,建成又多又好的绿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重形象轻效益的现象。注重节约用水,注重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城市绿化涉及城市用地、资金投入、材料选用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弹性投资项目,淮安着力挖掘潜力、强化节约,使有限的资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增设园林设施,形成了植被丰富、景观优美的公园。坚持就地取材,拓展绿化空间,挖掘土地资源,探索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节水措施。

3.3确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变环境问题,提升环保执政能力,成为我国环保部门走出困境的关键。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合理确定城市经济、生态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3.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绿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家政府发挥着统筹的功能,对保护环境的主体地区给予有力的支持,对这些地区作出的牺牲给予补偿,是国家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兼顾公平”,让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环境实质上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人们缺乏持续发展意识,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潜伏着资源与环境的危机。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政府除了帮助和促进环境保护主体地区大力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甚至破坏的经济外,只要建立起长效的补偿机制,相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建设和节约并举,发挥绿地生态功能为主、景观为辅为城市绿地建设方针,以节约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玲璋、陶康华、周国棋.城市绿化生态学问题的思考(上)[J].上海建设科技,1999(05)

2孙树旺.山东省加强城市绿化档案管理[J].城建档案,1996(03)

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近几年来全球环境恶化,世界各国政府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都在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对于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对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一直不显著,本文将会提出部分有效措施来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1、目前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1.1、城市水土流失的重要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有很多个,这里我们概括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气象,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开发以及当地建设用地的布局等等。

1.1.1、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一个城市的水土流失自然因素成因往往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因为不同城市,其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与气象往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不同城市的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外营力也不相同。比如说,城市所在地形坡度大、当地的土壤抗蚀力不够、当地雨量较大、当地地表的植被覆盖率低,还包括极端天气的发生,南方的台风暴雨及北方出现的冻融作用等,都会加快城市土体的物理风化,造成地表出现强烈的剥蚀现象,久而久之,成为了水土流失的重要土源。

1.1.2、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每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依靠城市的建设用地来达成的。这些建设项目的施工,都必定要破坏或者说是改变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表植物、水土的生态环境、地质结构等。这些无疑是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重要人为因素。这些项目主要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的发展建设、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等。

1.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危害

随着城市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造成的主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城市的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城市的不断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现代建筑,像柏油与水泥路面、钢筋水泥建筑物等。这些建筑导致土地逐渐石漠化,再加上地表运流逐渐加大,原有的植被与地形地貌被改变,导致热辐射不断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逐渐加剧。

1.2.2、城市空气质量逐年下降

城市的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现代城市的基建工程,废土、弃土、堆土,造成了城市尘土飞扬,建设中对原有的植被的破坏也进一步降低了环境对尘土等有害物质的净化和吸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空气质量逐年下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渐渐恶化,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1.2.3、城市的自然灾害频发, 生态环境失衡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水土流失加剧,城市的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灾害频发。比如说城市的沙尘暴、城市水位逐年下降、地面出现下沉现象等。随着季节变换,城市的洪涝与干旱环境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周期不断缩短。给城市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埋下了很多隐患。

2、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有效措施

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 被看作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各类建设项目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如果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不能及时进行防治,对于日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将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2.1、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当地居民比较重视的城市的发展,却忽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水土保持意识的缺乏导致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没有发挥出来。所以,要想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应该加强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大力宣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让市民理解城市的建设发展不一定要以牺牲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这样带来的经济发展只会是暂时的,得不到长久的安定与稳步发展。

2.2、构建高效率、科学合理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监理系统。

全方位地规划、设计,各部门的互相配合,每一部门都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将对城市水保的规划、实施计划融进国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有方向性地推进我国城市水土业的发展, 在城市建筑审查项目跟技术改造项目里, 一旦有涉及到水保方面的,就被要求报备给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审查水土保持政策。对于土地管理部门来说, 想要将城市水土保持融进城市土地资源中合理规划、利用, 就得在开发城市土地的同时, 结合当地城市水土保持方案, 提出合理的、适当的施工建议。就环境保护部门而言, 想要规划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方案, 就需在审核这一建设项目施工环境影响总报表时, 凡是涉及到水保项目的,就必须经过水行政主管机构的严格审查,合格后方可动工。

2.3、因地制宜,实施综合性的监管措施。

城市建设工程, 但凡与水土保持有一点关联的, 就要有专门的水保策略。对大部分的开挖工程, 都要做好基建护坡施工, 避免发生崩塌、滑坡等现象;而对堆土、填土的项目工程, 必须建有相应的拦挡措施, 防止雨水的大力冲刷, 造成水土的严重流失;对于基础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应该严格监管,做好各项防护措施,规范泥浆的处理,防止泥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4、做好园林绿化工作, 创建良好、舒适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开发建设城市时, 针对那些城市裸地、荒废未利用地以及工程开发的部分恢复地, 应进行植被的恢复,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提高整个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同时确保城市拥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环保绿地。

2.5、不断完善政府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作为法治国家的重要管理手段,可以严格规范人们的日常举措。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较快,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遗漏与不足。所以,政府应该从我国的城市发展情况与生态环境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安排政府部门对相关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考核,确保所有工作都是合法安排的。

结束语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传统的城市发展状况导致城市的水土流失加剧,近几年来,其快速发展背后遗漏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遭受着自然环境的报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与城市居民应该提高水土保持的意识,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安排水土保持工作与监管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工作,为创造一个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卓东.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1) .

[2] 王琳琳. 试述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若干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3) .

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文5

一、政府组织的植树造林占用了群众的大片耕地,损害了农民群众的个人直接利益

政府林业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造林任务,也为了制造政绩,大量占用农业用地,特别是在公路边、小沟塘边大规模造林,因为我县是典型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农作物生产价值很高,而林业种植价值一般,占用耕地造林与群众意愿基本不一致,导致群众对种植树木漠不关心,甚至蓄意破坏,这导致近些年造林成活率远远低于技术预计水平,给国家和农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产生这种冲突的一个重大原因是:政府主张营造的一般是观赏林、生态林、而群众既便去造林,也主张种植的优质用材林或经济林,政府与群众思想没有结合起来。为此,今后造林当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把好事办好,从造林目标上来分析,应当让国家层面的生态需要和群众的经济需要完美一致,这种要求是可以很容易实现的,比如: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从生态上来讲,经济林和用材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并没什么两样,这样群众有了经济收益,环境得到优化保护,实在是两全其美的事。

二、官方造林中林种选择失策,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本来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的从善之举,但相当多的群众,包括一部分林业技术人员,认为造林和保护环境是完全正相关的,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些小规划上的失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县世纪之交栽植的大量杨树,由于品种选择不当,现在这些杨树产生了大量的杨絮,已经给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这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以后选择林种时不能图一时利益,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行事,而应当充分论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最后再决策执行。

近几年,我县种植的树种大致有:水杉、香樟、法国梧桐、桂花、棠树、银杏等,规模还比较大,这些树从林种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共同特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这些树都不是本地的原生树种,可从生态上来看,从异地大规模引进树种势必会对本地生态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些树上所寄生的昆虫,在本地不一定有相应的天敌来抑制,这些树也不能给本地的原生鸟类提供更合适的食物或栖息场所,这些树产生的树荫、落叶、腐殖质可能也不一定符合本地草类、灌木的共生需要,总之,这些树的大规模种植不能和本地的原有生态系统完美地相融合。过分引种会引起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这所以会产生这种异地大规模引种现象,可能是盲目求新、赤异、求奇、求贵的结果,而植树造林是不能纯粹以取悦群众或官员来决策的,而应以生态的利益为首选因素的。

我们临泉有许多优秀的原生树种,值得大力推荐:像泡桐,生长速度快、材质轻、板材隔热防潮性能好;如楮树:生长适应性极强:果实、种子、皮、根都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柳树则具有生长快、材质纤维长的特点,是优质的砧板材料;朴树则以材质细细腻,适合雕刻著名。最重要的是,这些原生树种无需技术论证,是很好的生态适应树种,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风险,快速恢复这些树种的合理规模,是我县植树造林中树种选择的首要关注内容。

三、一般社会造林的盲目跟风,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损失

近年,社会资金投入我县林业生产,特别是经济林生产的规模不断攀升,也得到了县政府的政策与经济支持,但他们选择树种时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周边某县市有人种植某新品种,产品市场价格很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于是急忙去学习效仿,在政府的支持下大规模种植,以为别人种成功了,一亩地都能挣上万元,我们种成功了,一亩地挣三千元,也很满意了,事实上,这种推算是毫无价值的:市场经济时代:今年桃子能卖十元一斤,没有人能保证明年能卖到每斤两元以上,结局更多的是以产品价格暴跃收场,我们与其盲目跟风,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种些经济效益比较安全的本地传统品种:比如:种植香椿、榆树、刺槐、国槐、桑树等,这些树所生产的香椿芽、榆钱、槐花、槐豆、桑椹都是优质的药食兼用品,如果在宣传、营销上做得好,完全可以获得丰硕的收入,并且,栽植这些树风险很低:这些树种植技术要求低,林产品生产寿命长,即使不能取得很好的林产品收益,也可获得很好的用材收益,况且,这些树种是本地树种,不存在生态安全风险,从观赏角度来说,这些树种的观赏价值并不比外来的那些树种有些许差次。

生态环境建设意义范文6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问题。国家倡导环境保护,提倡城乡一起治理,然而,在同样一个社会中,出于同样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为不同的控制结果。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局部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却有失控的趋势。

一、城乡环境治理理念与重视面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聚集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在环境治理中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无论是城市环境治理还是农村环境治理,其目标都是达到“社会――环境――生态”三者的共赢。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更加重视环境治理,城市多站在生态高度来提倡、执行环境治理,当然这也与城市能够较好的获得物质、政策法规支持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理念近些年来虽有较大提高,但广度不够广,深度不够深。在重视面上,城市和城镇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农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则是生活农作垃圾的污染问题;在公众认为最急需改进的环境问题中,农村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各种垃圾的污染问题,城市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汽车尾气排放的空气异味与交通引起的噪声问题。

二、城乡环境治理的差异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

1、固体废弃物

城市固体废弃物俗称垃圾,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两大类。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成分发生变化,给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201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9046万吨,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20238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9%,贮存量为70826万吨,处置量为59787万吨。

2、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矿物燃料消耗的增长,有毒气体、烟尘、粉尘排入大气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汽车尾气向低空排放的有害气体,车辆和道路增加的同时增加的交通扬尘的排放,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91.4%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达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水平,与2011年相比上升2.4个百分点;2012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有下降趋势或者持平状态。(见表1)

3、水污染

城市污水一般由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径流污水组成。生活污水一般特点是含氮、硫、磷较高,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金属、洗涤剂和多种微生物。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排放污染物量多,成分复杂,毒性大。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这种污水具有季节变化和成分复杂的特点,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2012年,对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共检测38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发现达标水量为218.9亿吨,水质达标率为95.3%,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这是国家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结果,但还处于不太理想的局面,有待进一步的防治。

4、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污染主要以区域声环境污染与道路交通声环境污染为衡量指标。2012年,对316个城市的区域声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16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处于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比例分别为3.5%、75.9%、20.3%、0.3%,环保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为一级的占77.9%,二级的占22.1%;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比例分别为75.0%、23.1%,1.9%,环保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的占63.7%,二级的占34.5%,三级的占1.8%。与2011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级、二级、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为二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四级的城市比例持平,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五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总的来说,2012年城市噪声污染有所控制,基本上均衡发展,恶劣情况有所减少,优性发展不强,发展势头有待提高。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

1、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当代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是与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投入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的。农药、化肥、农膜等的过度使用,为农业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农村环境污染。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目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50万吨,残膜率达40%,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锡、铅、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2、养殖业生产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重要的污染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养殖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开始分离,所以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种植业这一应该用到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达到约25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在一些大城市,养殖业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了1000万吨,大大超过了这些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总排放量,它们流入河湖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3、农村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水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沐浴、厨房炊事、粪便及其冲洗等排水。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也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也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有机污染物相对要低。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的特征。

4、中小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反集聚效应的工业化。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基础差、起点低的特征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近年来在农村悄然兴起并不断壮大,迁移而至的往往是被城市抛弃的重污染企业,他们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在农村的管理缺陷和执法漏洞下,肆意糟蹋着农村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由于这些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消纳畜禽粪便,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由此而产生的污染已由小范围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5、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液对水源和土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城市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由于水资源短缺,成为灌溉的水源,不仅污染了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对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三、城乡环境治理差异分析

城乡环境治理的基础不同。城市中环境治理的意识和氛围要浓于农村,但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了城市中人们环境治理的强烈愿望与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及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凸显出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阻力要大于农村,但是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具有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城市环境治理的能动性明显优于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