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道垃圾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道垃圾治理范文1
【关键词】 泮托拉唑; 生长抑素;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表现为大量呕血及黑便,是临床常见急症。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本文收集2006~2010年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1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5例患者均应用泮托拉唑针联合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另155例单独使用泮托拉唑针治疗者归入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男性340例,女性70例,年龄16~89岁,平均(45.2±10.5)岁。310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钡餐确诊。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胃单发溃疡65例,多发性溃疡15例,复合溃疡20例,吻合口溃疡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4例,胃癌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8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5例,食管溃疡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94例。
1.2 临床表现 31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呕鲜血或咖啡渣物、黑便及粪便隐血阳性,病情按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而定[1]。轻度205例,中度73例,重度3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液,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常规止血药物治疗,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与血尿素氮。
1.3.2 用药 治疗组泮托拉唑针(韦迪)4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日或q 8 h;注射用生长抑素(乙己苏)250 μg皮下注射,继之予生长抑素3000 μg加生理盐水至5 0 ml,以微量泵250~360 μg/h,持续泵入72 h。对照组仅用泮托拉唑针(韦迪)4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日或q 8 h。
1.4 疗效标准 以胃镜检查为主,结合临床实际拟定。治愈:呕血、黑便停止,超过72 h,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示溃疡面愈合或缩小;好转:呕血停止超过72 h,黑便次数明显减少,粪质变干,黑便颜色变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下溃疡面缩小50%以上;无效: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乃至死亡,胃镜下溃疡面无变化或增大,溃疡面仍有出血。
2 结果
治疗组155例患者中14例自动出院,5例治疗第2天转普外科,3例治疗第2天转ICU,2例死于溃疡穿孔累及胰十二指肠动脉破裂,6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肝癌。治疗组的治愈率(92.44%)及止血率(95.85%)与对照组的治愈率(82.56%)及止血率(88.9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 ml或循环血量的20%,其特点是呕血、黑便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急性出血系出血突然发生,严重者于数分钟内出现休克,病死率可达8%~13.7%。如不及时进行紧急处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2]。急诊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几乎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内镜治疗起效迅速、疗效确切,药物治疗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方法[1]。质子泵抑制剂(PPI)应作为抑酸药物,能提高胃内pH值。进入体内后,特异性地聚集于壁细胞,在酸性条件下转化为活性形式,抑制胃酸分泌,能使胃内pH值迅速上升达6.0以上,并维持此值,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反应,并使胃蛋白酶失活,稳定已形成的血栓。凝血酶能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血凝块堵塞小血管残端,而达到止血目的。泮托拉唑(韦迪)为质子泵抑制剂,其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K-ATP酶,其抑制胃酸作用更强更持久,通过提高胃内pH值,发挥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作用,既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又可治疗消化性溃疡,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相比,其抑制刺激的胃酸分泌作用更强,促使难治性溃疡愈合速度更快,止血效果明显[3]。生长抑素半衰期一般为3 min左右,静脉注射后1分钟内起效,15分钟内即可达峰浓度,有利于早期迅速控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注射用生长抑素(乙己苏)是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活性多肽,能够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阻力、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肠道脉主干血流量25%~40%,降低门静脉压力12%~16.7%,还有抑制胃肠道及胰腺内外分泌的作用,抑制胃泌素及胃酸的分泌,除了保护胃黏膜外,也可能有细胞保护作用,促进出血部位黏膜的愈合。临床常用于急性静脉曲张出血(首选药物)和急性非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4],可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手术率[5],同时,可有效预防内镜治疗后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升高,从而提高内镜治疗的成功率。生长抑素可明显减少内脏血流量,研究表明静脉注射生长抑素l0分钟可使曲张静脉内压力、门脉压力降低降低51%,并见奇静脉血流量明显减少,抑制胃酸、胰胆和小肠的分泌,其作用明显优于H2受体拮抗剂。泮托拉唑、生长抑素两者合用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中国急救医学,2010,30(4):289-293.
[2] 张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救治的相关问题.2010,15(8):219-223.
[3] World Gastmonterology Organisation (WGO).Practice guidline:e-sophageal varices.WGO,2008,17.
[4] Matrella E,Valatas V,Notas G,et al.Bollus somatostation but not reotide reduces hepatic sinusoidal pressure by a No-independent mec hanism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1,1(6):857-864.
河道垃圾治理范文2
我县水资源丰富,全县境内共有大小溪流7320条,水域面积占2.8万亩,河流总长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9条,主要有__河、__河、__河和__河,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依靠。俗话说,水乃生命之源,河道是生命的通道,__县历来重视河道垃圾治理,采取多项积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投入力度加大。整合十大城建工程、新农村建设、__美丽乡村、陕南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在城区建设了1个生活垃圾填埋场,1个建筑垃圾填埋场,1个污水处理厂,在营盘镇分别建立了一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和一个污水处理厂。在示范村和移民点按人口比例大幅增加垃圾填埋场、垃圾箱、垃圾池等设施,在东甘沟等有条件的村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垃圾处理软硬件设施大幅改善。二是宣传教育多样。依托新农村、__美丽乡村建设等平台,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不向河道乱扔垃圾(建筑垃圾)、乱倒污水、任意弃置废弃物,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全县中小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措施下发倡议书,对群众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宣教,城乡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三是经常开展整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13个镇122个村(社区)河道保洁责任制。在城区借助拦河坝水位升位等时机,彻底清除河道漂浮垃圾,保持水面及堤防周边整洁。整治农村河沟池塘和农村污水坑、臭水沟,努力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全面清除河道障碍物,确保泄洪安全。努力做到垃圾收集不滴漏、垃圾存放不暴露、垃圾清运不延误、沿路沿河垃圾无成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一是环保意识不强,宣传不到位。近年来,我县由于国家卫生县城的创建,相关部门对城区卫生投入较大,卫生环保的宣传力度也较大,城区周边河道乱倒垃圾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在离城区较远的镇宣传力度仍然不够,乱倒垃圾、乱扔垃圾、向河道里排放生活废水的现象仍然普遍。尤其是在部分人口稠密的村镇河道周边没有设置相关环保标示,河道里垃圾随处可见,城区环保宣传经验没有有效推广。
二是群众素质不高,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治理河道垃圾污染是政府的事,与普通人民群众没有关系。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哼着一句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其中既有无奈,也有无所谓。所以大多数地方呈现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状况。近年来,生活垃圾占据河道和堤防垃圾的主要成分。因为村庄靠近河道,村民将日常的生活垃圾堆放在河道或堤坡上,诸如塑料袋、旧衣物、蔬菜叶、药渣、破鞋烂袜等随处可见。只要下一场雨,这些垃圾就会流入河道,污染水资源。一些村民或靠近河道的单位为了节省开支,直接将破砖烂瓦、渣土等建筑垃圾偷偷倾倒在防洪工程或河道内,不但影响工程面貌和河道行洪,也污染河道。许多农村居民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也没有垃圾池(圈)的观念,更没有为垃圾分拣的意识,这些都是是河道垃圾的不到治理的根本原因。
三是经费投入不足,设施不到位。我县由于山大沟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故除城区周边外,大部分镇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立不够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旅游垃圾等无法得到正确的处理,长期堆积,不仅影响美观,对环境影响也巨大。由于缺少专门的垃圾处理厂,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每当大风刮起时,靠近村庄的堤防或河道就会飞舞着白色塑料袋、纸屑等,这些垃圾是被风力搬运而至,河道、堤防的草坡上、树木上到处是白色的垃圾。河道周边施工时在河道或堤防上的临时厕所、施工机械产生的油污、施工生活垃圾等,在工程建设中或施工完毕后没有及时进行环保处理,形成污染源。
四是管理机制落后,监管不到位。目前,全县垃圾管理工作仅靠县住建局单兵作战,各镇、各部门配合做好垃圾管理及监管的工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格局,严重影响了垃圾处理工作的开展。针对垃圾清理的工作,一些镇做出了大量艰辛的工作,但是清理之后的监管不力往往导致做了无用功。
一要大力宣传教育。预防比清理更重要,要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进河道问题。宣传教育的方式不拘一格,只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就行。可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参加宣传保护河流活动;发放宣传卡提醒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组织村民观看水污染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起到警醒的作用;在村民聚集地悬挂保护河流和环境的横幅,督促村民自己保护河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能摒弃乱倒垃圾的陋习,自觉维护河道清洁,为他人也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要强化属地管理。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流经各镇的流域进行划片分区,把责任落实到13个镇122个村(社区)。各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强自己责任区内的监管力度,通过商业化加大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可出资将责任区卫生治理及监管任务承包给私营单位,部门定期对卫生情况进行巡查,如卫生不能达标,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处罚。这种方式一方面解放了政府及部门的人力,另一方面对河道治污管理资金也能落到实处,避免无用功,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严格监督建筑垃圾堆放河道,农村的建筑垃圾也要运至指定的地方,远离河道。
河道垃圾治理范文3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沿河沿岸的居民,这些人群生活在河流附近,对“五水共治”的各项工作及成效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使调查的结果更具说服力。根据各镇街平原村的分布抽取20个村,每个村计划完成15份样本,计划共完成调查问卷300份。调查采用入户调查和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知晓程度和满意程度仅有40.9%和62.8%。
1、沿河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在对“您家产生的生活污水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72%的被调查者选择“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有20.3%的被调查者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还有7.3%的被调查者选择“直接排入河流”。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都为城区沿河居民。
2、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在对“你们当地的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9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村统一收集处理”,仅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随意堆放,自行处理”。
“五水共治”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要正确对待整治状况。
1、仅半数以上沿河居民知道“五水共治”整治情况。在对“您知道我市各地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吗?”问题的调查中,有17.5%的被调查者选择“知道,比较清楚”, 有39.3%的被调查者选择“听说过,但具体不太清楚”,有43.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没听说”, 计算知晓率仅为40.9%。沿河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和网络了解“五水共治”整治情况,有57.1%的人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有25.9%的人通过报纸了解,有31.2%的人通过网络、微博、微信了解。
2、近三分之二沿河居民满意“五水共治”整治效果。在对“您对我市前一阶段“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工作” 的效果满意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满意、较满意、一般”的被调查者占66%,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的被调查者占16.3%,选择“不知道”的被调查者占17.7%。针对66%的满意居民,当问到“若满意,您认为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有哪些?”的问题时,有7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面漂浮物的打捞和保洁”有明显成效,2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道清障、河岸驳坎”、“沿河垃圾箱配备”、“治理乱倒、乱抛垃圾垃圾”、“清运、填埋工作”等工作有明显成效。针对16.3%的不满意居民,当问到“若不满意,则主要是哪些方面不满意”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满意“还有很多污染的河水没有治理”;超过三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治理力度不大,存在应付或造假”、“边治理边污染,出现反弹和回潮”、“只治理大的河流,小的黑臭河都没有动”;超过一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工作不细,治理成效不明显”、“治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造成浪费”、“宣传工作没跟上”。
1、“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是沿河居民心目中水污染的主要形式。调查数据显示,42.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现象,42.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现象,3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现象,13.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餐饮业污染”现象,10.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等)”现象,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畜禽养殖污染较多”现象,6.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船舶油水污染”现象。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污染源查找工作,加强防范。
2、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 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调查数据显示,52.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45.7%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39%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33.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工业、商业和农业主要污染难以根治”。提高居民素质,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与上年相比,沿河居民感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明显好转。调查数据显示,在访问的7个项目中(表1),只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两个项目,达到半数以上的居民同比感觉好转,分别有71.33%和64%。而“重污染行业整治”和“养殖行业整治仅27.33%和18.33%”。
表1: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与上年同比反映情况
单位:%评价方面明显好转略有好转基本不变略有恶化明显恶化说不清1.垃圾河清理23.00 48.33 23.00 1.33 0.67 3.67 2.河边违章建筑9.67 28.33 40.00 2.67 0.00 19.33 3.河道两边的绿化15.00 23.67 51.33 3.00 1.67 5.33 4.污水处理情况8.33 36.67 44.00 4.00 0.00 7.00 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17.67 46.33 31.00 1.33 0.67 3.00 6.养殖行业整治7.00 11.33 31.67 3.00 0.33 46.67 7.重污染行业整治8.00 19.33 28.67 3.33 5.00 35.67 五、小结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调查显示,有30%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开设电视专栏,直接曝光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有19.7%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群众配合支持和参与”。要把“五水共治”作为促转型、优生态、惠民生的重中之重。抓紧在全市进行更深、更广、更细地宣传发动,提高居民的素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的浩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河道垃圾治理范文4
通过分析宁阳县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宁阳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立健全并完善规范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沿岸人民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
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宁阳县宁阳县境内长10km以上的河道有17条,其中长20km以上的有4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有8条,100km2以上的有3条。东部山丘区河道主要属黄河流域水系,西部平原区河道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目前,随着宁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受到过度开发,由于对河道生态认识不到位,大量河道被人为侵占甚至被垃圾覆盖,造成水系退化,大量污水直排造成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进行河道治理势在必行。
1存在的问题
1.1河道堤防老化退化严重宁阳县河道大部分河段位于山区及丘陵区,均为季节性的排洪河道,两岸堤防残缺不全,现有堤防堤身单薄、安全超高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低,现状河道大部分河段还达不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堤防建筑物设计标准相对较低,质量差,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冲刷破坏、沉陷、裂缝、坍塌、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河道工程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已失去原设计能力,严重危及防洪安全。
1.2河道生态环境恶化河道自身淤积严重,加上大部分河道处于长期断流状态,有的河床内被侵垦种植了庄稼,有的栽满了树株,有的河床被侵占圈建成了养殖场所,有的河床垃圾成堆,几乎成了垃圾场,河床糙率增大,形成行洪障碍,导致行洪排涝能力普遍降低,危及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直接威胁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3对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主要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水清岸绿、水流通畅、生物多样、人水和谐、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环境秀美的河道环境。
1.4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维修建设经费,绝大多数中小河道得不到防洪治理,一些急需维修的工程项目得不到修缮,严重影响其功能和工程效益的发挥,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更是无法实施。
1.5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治理滞后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几乎所有中小河道都缺少科学系统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当前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也仅仅是以防洪除涝减灾保安全为主,没能做好与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的结合文章。
1.6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宁阳县河道大多数为山洪季节性河道,河道比降较陡,洪水来势猛、流速快、冲刷力强,洪水历时短,汛期大量河水被白白流掉,汛后绝大多数河道都处于断流状态,河道水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
1.7管理养护不到位河道作为基础设施,管理涉及战线太长、面广量大,管理尤为困难。长期以来,产权不清,管理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陷入了多头管理的怪圈。由于缺少维修养护管理经费,缺少专职管理人员,河道得不到日常维护管理,河道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生态治理对策
2.1转变治理观念,理清治理理念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合理划分水功能区,严格实施分类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搞好河道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请一批生态治理设计理念新、思路宽、水平高、经验多的规划设计部门对现有中小河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结合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投资少、见效快、易推广的原则,逐步按规划计划分批次分年度实施。
2.3预防控制污染,保护河道水源据调查,目前,造成宁阳县河道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对于这些污染,应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加强监管,减少污染。
2.4加大资金投入,多元化筹措资金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县政府与驻地乡镇、村的资金投入,力争早日把中小河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防灾减灾体系,防洪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基本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生态系统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河道管理部门为主体,通过竞标对外承包,组织承包户按规划要求营造护堤护岸林木,积极引进推广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和优质苗木,向管理要效益,用作维修养护经费储备金,作为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2.5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河岸植被建设,构建河流生态走廊,治理与控制河道水土流失,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2.6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应以打造安全生态河道为龙头,发挥龙头带动示范作用,在大汶河宁阳段的工程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工程治理与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结合文章。在洪水冲刷严重的险工河岸段,采取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硬质护砌方式,对于洪水冲刷较缓的平工河段,选择生根快、能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柳树干,进行干根网、草皮等软性生态护坡、护岸方式。同时,按照“建设节点、串联景点、突出特点、形成看点”的治理思路,做好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工程的融合。
2.7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应着重规划建设一批拦蓄滞洪工程,能拦则拦,能蓄则蓄,能滞则滞,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后,多建一些梯级坝及生态滞留塘,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汛期雨洪资源,用拦河坝或湖泊、塘坝等增加拦蓄水量,优化配置水资源。
河道垃圾治理范文5
近年来,**镇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方面狠抓村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服装加工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狠抓基层基础设施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据统计,2006年全镇共整修硬化村级道路13300平方米,清理修筑河道4800米,改造开放式垃圾箱22处,向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清运生活垃圾30154吨。2006年区镇、村两级卫生投入236.11万元,其中村级投入150.5万元,村级投入85.61万元,区补助16.27万元,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总体来说我镇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以乔井路沿线五星村和葛家车村为例,部分沿街农户挤占村道随意搭建简易棚用于出租获利;部分建房户占用村道,随意堆放建筑,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同时,农户建房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缺乏统一的消纳场地,随意将建筑垃圾倾倒在河岸和路边,不仅影响到村容村貌的改观,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反复投入。
2、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三角村、胜稼村和五星村是我镇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出租房往往是人口居住密度大、空间小,人员环保意识淡薄,受传统生活陋习影响深,加上原有垃圾箱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专职保洁员和清运设备的不足,众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出租房周边的“脏、乱、差”,直接制约了出租房周边环境卫生治理成效的提升。
3、河道水体污染严重。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区块,部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在北沙河、和睦港和月牙河等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河道淤泥和水体污染。比较典型的象五星村,位于五星村的华东家禽交易市场,一方面给当地的家禽加工和生猪养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量的动物内脏和粪水混合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八字港,加大了河道治理工作的难度。
4、农贸市场周边基础设施薄弱,垃圾箱设置不科学。在对五星村、良熟村和乔司镇三处农贸市场的调查中发现,农贸市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腐烂菜叶和白色垃圾,但是市场周边配套的垃圾箱数量严重不足,基本维持在2~4个,位置分布也不科学,加上每天垃圾清运的滞后直接造成市场经营环境差。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中小企业主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去年整修乔井路村道的投入就达30余万元,资金缺口比较大。
2、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目前除集镇范围由镇政府投资治理外,12个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镇12个行政村中配有5名专职保洁员的仅有5个村,配有4辆以上保洁车的仅有3个村,有长期保洁队伍且制定卫生保洁管理考核制度的仅永和村一个村(长期保洁员11人)。据调查,全镇环境治理投入没有向社会或村民收取一分卫生费,全部由镇、村两级财政全额投入。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3、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2、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河道垃圾治理范文6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市区河网纵横交错,水网密布。为打造 “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城市河道水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市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市区河道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在此基础上,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围绕“河道管理让水更洁净”的主旋律,建立“三分三统”工作机制(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考核、分片引水、分河配水、分级运行),加强水面、河岸保洁,强化水质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河道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河道在满足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道生态系统,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
一、东穆坞溪生态治理案例分析
2009年随着珊瑚沙引水入城工程将钱塘江水引入杭州西部河道,西部“四港四河”(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莲花港、沿山河、冯家河、益乐河、余杭塘河)水质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2010年对沿山河支流东穆坞溪、小紫金港、王家坞溪、石人坞溪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下面对东穆坞溪生态治理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1.溪流概况。工程实施位置位于留下镇留和路西侧,河段全长约440米,总面积约2850平米。东穆坞溪属典型山溪性河流,具有集雨面积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洪水暴涨暴落,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推移质和悬移质多的特点。该河上游水土流失大,水体泥沙含量较高,影响下游珊瑚沙的引水。
2.生态治理方案论证。通过对东穆坞溪河道沿线调查发现,东穆坞溪流域的留和路与留泗路均建有雨、污水管道,沿线生产生活污水大部分已经截入污水管网。目前仅东穆坞村内尚有部分临溪村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溪沟,以及溪内洗涤衣物、拖把等污染源。根据水质监测情况,该河道水质除氨氮和总磷有所偏高外,其它污染物指标较好。
设计方案选择化学脱氮除磷法、人工湿地法、地表漫流处理系统法等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鉴于溪流携沙及水质情况,本项工程内容主要为河道护沙固沙,同时兼顾考虑氮、磷的去除,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最终确定采用地表漫流处理系统的实施方案。
地表漫流处理系统是将水流有控制地投配到坡度缓和、土壤渗透性差的多年生牧草土地上,污水以薄层方式沿土地缓慢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达到净化目的。本工程主要为植物种植与防冲刷石笼的安装设置,包括河床杂草的清除、场地的平整、防冲刷石笼的制作与安装、植物的种植等,通过坡面上种植植物起到减缓污水沿地表流动的速度,增加水流在坡面的滞留时间,促进悬浮物的去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项目实施经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总结如下经验:一是植物群体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效,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大面积推广和实施;二是植物群体具有活性,不怕埋压,能自动跟踪地表高程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跟随性和扩展能力。广泛繁殖的大批植物群体,能有效的涵养水分,减少地表径流,滞流削峰,增大土壤的抗冲性,大大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三是该项目采用的聚草系多年生漂浮型兼陆生型的水生植物,一年四季常绿,能耐零下5℃的低温,是园林水景中绿化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植株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及过剩营养物质,可在湿地或岸边作为地被植物推广。
二、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打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水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河道生态治理作为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原则。在满足河道行洪排涝功能前提下,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促进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系统治理原则。除了对河道本身的治理和修复,还应系统考虑流域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与改造,如流域内污水的有效处理,雨水的收集处理以及垃圾的收集处理等。四是协调统一原则。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三、关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是打造河道管理精品亮点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实现河道面貌换新颜的重要手段,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态整治,截污配水并重。实践证明河道治理必须是综合治理,多种手段和措施共同开展。首先通过截污控制入河污染,消除了外部污染负荷。再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减少河道硬质护砌,恢复两岸植被,形成植物群落,恢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进行河道配水,促进河网水体流动、提高河道水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