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文1

【摘要】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尤其与上海的关系最为密切。“核心—外围”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沪嘉两地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而沪嘉两地的区位关系对于嘉兴旅游业的发展既存在积极的“辐射效应”,又具有负面的“灯影效应”,为此嘉兴旅游业应采取明确沪嘉旅游发展互补战略、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动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以及塑造特色鲜明旅游形象突破“灯下黑”的策略措施,以促进嘉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嘉兴市旅游业;长三角;沪嘉旅游一体化;辐射效应;灯影效应

【基金项目】浙江省嘉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JSKGH2013035)。

【作者简介】张正国,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管理。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下,旅游业跨地区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进入21世纪,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内容日益深入,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为多样,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一些区域性的旅游合作格局。其中,由于自古以来的人缘、地缘、血缘和商缘的联系,长三角旅游圈的发展尤为引人关注①。

一、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的密切关系

嘉兴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所处的长三角旅游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长三角是嘉兴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根据所收集到的多份有关嘉兴市旅游客源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嘉兴市超过70%的游客来自长三角地区。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这一客源比例可能会呈下降趋势,但长三角无疑仍将是嘉兴市未来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客源市场。第二,嘉兴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借助于长三角的大平台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嘉兴的乌镇、西塘两个景区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活动,且不论其进程和结果如何,但在客观上将这两个旅游产品成功地推向了全国和海外市场,这是仅靠单个景区自身力量很难实现的目标。第三,长三角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嘉兴市旅游发展的方向。随着上海、杭州等都市居民旅游日益趋向自然休闲和回归乡村,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嘉兴市以“创意驱动”的思维推出了一批以环大都市为目标、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区,初步形成了“环大都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

为了有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合作的功效,嘉兴旅游业一直都在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实践,但从目前效果来看,嘉兴旅游业和长三角旅游圈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意向多,实际动作少,且以联合宣传促销居多,更深层次的区域旅游融合举措比较缺乏,形式多于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区域旅游融合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障碍,在观念、利益和机制上存在诸多阻力,另一方面区域旅游融合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厘清思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区位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

纵观国内外,区域旅游融合基本都是从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起始而发展演变的,因此它也遵循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根据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提出的“核心—外围”理论,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原因,一个国家或区域中的某些地方会率先发展起来成为“核心”,其他地方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在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内部又会逐步形成一系列次级增长中心,由此逐渐形成相互关联、高度组织化的城市体系,直到走向区域空间一体化,成为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毫无疑问,长三角的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进程也是遵循这一理论规律而发展演化的。上海在经过百余年的强势资源聚集和发展之后成为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极,由此也形成了区域旅游空间的“核心”,但这个“核心”不会无限膨胀。受城市承载力和发展空间的限制,上海正寻求向外围地区进行产业扩散,一些加工制造业已经先于旅游业扩散转移至江浙地区。为此,《上海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城市的外围地区建设“与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区域旅游相协调的杭州湾北岸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带”。目前,这种客流空间模式在杭州、南京这样的“副中心”城市也已逐步显现。这种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演变趋势无疑为处于上海、杭州两大核心旅游城市之间的嘉兴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旅游圈提供了长期、坚实的客源保障,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嘉兴的旅游发展。

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E.L.Ullman)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嘉兴市旅游业与长三角旅游圈融合的可行性与影响因素。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商品、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地区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地区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地区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以下三个基本影响因素:互补性,即相关地区之间存在对某种资源的供求互补关系;可达性,即地区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便利程度;干扰机会,指两个地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其他地区的干扰情况。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嘉兴与上海两地都客观存在这种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而该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两个问题:第一,嘉兴与上海两地之间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和良好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这两项条件优于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城市,这是嘉兴市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先天优势。第二,长三角区域内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同时、多向展开的,上海在旅游资源方面与区域内多个城市同时存在互补性,这就形成了对嘉兴与上海两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干扰机会,即空间竞争。如何将互补性和可达性的优势真正转化成旅游发展优势,尽量消除其他各种干扰因素,这是嘉兴市旅游业未来发展必须要应对的问题。

三、对于嘉兴市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分析

(一)“辐射效应”及其对嘉兴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嘉兴与长三角区域内多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上都存在着彼此的辐射效应,不过其中对嘉兴旅游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与上海之间的辐射关系。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者借鉴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公式对长三角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度,其中嘉兴与长三角主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长三角区域内与嘉兴旅游经济联系度最高的前三个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和杭州,尤其与上海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远高于其他城市,这表明嘉兴与上海之间的旅游辐射效应非常明显,说明嘉兴旅游业将“接轨上海”作为区域旅游融合首要策略的科学合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借助于辐射媒介而双向展开的,沪嘉两地旅游业之间的辐射效应同样如此。上海作为能级相对较高的辐射源,要通过客源、技术、资本、信息和观念等媒介的流动影响和推动嘉兴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嘉兴自身也是一个辐射源,对上海旅游业同样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主要是以休闲度假、乡村生态旅游等上海自身比较匮乏的旅游产品影响上海旅游业。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理解沪嘉旅游融合是基于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利益,在此过程中,沪嘉两地可以通过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旅游要素的运行效率和旅游客流的流动。

此外,旅游资本作为最活跃、最有效的辐射媒介,在沪嘉旅游合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资本的交互、双向流动能够直接有效地带动其他旅游媒介的融合。对于地区间旅游资本的流动,需要保持一种客观、全面的认识,既无需顾虑外来资本大举流入而对本地旅游形成垄断,也不必因为担心资本流失而阻碍本地资本向外扩散辐射,旅游资本正常的流入和流出都能促进嘉兴旅游业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旅游圈。

(二)“灯影效应”及其对嘉兴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古时人们的灯具多用带托的碟、盏等器皿,注入灯油后点燃灯芯用于照明。由于被灯影自身遮挡,灯具下方及周边会形成阴暗区域,俗称“灯下黑”。这种现象引申到区域空间关系中被称为“灯影效应”,即距离核心城市最近、被阴影遮蔽的周边地区往往为人所忽略。

沪嘉两地空间毗邻,灯影效应在两地之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对嘉兴长途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重大。根据2009年的一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经由上海入境流转到浙江省的海外旅游团将近89%的时间逗留于杭州,到嘉兴旅游并过夜的海外游客比例很小。2012年,上海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800.4万人次,而嘉兴接待海外游客77.4万人次,可见上海当年接待的海外旅游客源选择中转至嘉兴旅游的不超过10%。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嘉兴的国内长途旅游客源市场上,从上海中转至嘉兴的来自国内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游客比例也一直很低。

究其原因,可以从灯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和作用机制上找到根源。

第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在地理空间角色上和游客心理认知上都是该地区最耀眼的“光源”,不可避免地对其邻近地区产生灯影遮蔽现象,嘉兴因为空间区位最接近上海而受此影响更加明显。由于这种灯影效应的客观存在,原本以为是发展优势的区域交通便利反而可能成为造成本地中长途旅游客源流失的重要原因,因为交通的便利使得沪杭、沪绍(上海至绍兴) 一日游或两日游更可能成为在上海中转的长途游客的首选,无形中嘉兴便利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只充当了“流量通道”的角色。

第二,根据对国际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调查研究显示,国际性的旅游客源流动主要发生在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国家级中心城市之间,以及入境地城市与该国其他高级别的“旅游飞地”(Resort Enclave) 之间,在旅游目的地周边地区扩散相对有限,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国内的长途旅游客源市场上。这是因为人对事物的信息收集和关注能力有限,长距离客源市场的旅游者主要选择知名度高、旅游形象鲜明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而对阴影遮蔽之下的周边地区通常缺乏认知,由此就造成了国内外的长途旅游者大多“只见上海,不知嘉兴”的状况。

第三,嘉兴市旅游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沪嘉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缺乏“自发光”的能力,无力突破“灯下黑”的困境。作为一个可供参照借鉴的对象,苏州旅游业其实同样面临着与嘉兴相似的限制和问题。不过,苏州结合自身资源条件进行了长期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形象宣传,尤其注重与上海在旅游发展上的错位与互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旅和水乡古镇的旅游特色,吸引了大量在上海中转的长途旅游客流,已发展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次中心。从突破灯影效应负面影响的角度来看,苏州旅游业这种持之以恒培育并强化“自发光”能力的思路值得嘉兴市旅游管理部门借鉴和思考。

四、建议与思考

1.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演化的理论揭示,沪嘉旅游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因此嘉兴市旅游管理部门必须仔细研究、分析上海现在和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并由此明确嘉兴市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上海市和嘉兴市各自制订的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可以发现沪嘉旅游业未来发展一个重要的共同抓手是乡村度假旅游,不过上海主要侧重于将其作为上海居民向外扩散游憩的载体,而嘉兴更多是把它作为吸引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资源。因此,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是沪嘉两地旅游业发展目前最可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切入点。

但是,要将“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嘉兴市旅游业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智慧,一方面是因为嘉兴市目前已建、在建的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还很不成熟,相对于上海市居民这方面的旅游需求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嘉兴市此类旅游产品与上海周边其他地区(例如苏州、南通、湖州) 相比目前并无明显特色和优势,依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解释就是存在大量的“干扰机会”(即空间竞争)。因此,品质和特色是嘉兴市乡村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2.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互动战略,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引领推动沪嘉旅游产业的融合。在与上海开展的旅游合作的过程中,嘉兴市旅游业一方面要主动接轨上海,承接其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信息和庞大的旅游资本、中转客流,积极吸引上海的旅游生产要素通过产业渗透、重组等方式流向嘉兴,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积累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优势,向上海辐射扩散嘉兴的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与上海旅游产业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而实现沪嘉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旅游资本作为一种辐射媒介在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旅游资本的流动主要是通过旅游企业的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运作进行,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旅游投融资项目大多是由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操作实施,这些大型旅游企业在地方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产业导向和行业引领的作用,例如上海的锦江旅游集团、苏州的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目前嘉兴市的旅游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现有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和行业影响力都无法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产生明显的对外辐射效应,在旅游资本的双向流动上也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组建一个具有行业引领作用、能够对外平等互动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是嘉兴市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3.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和明确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培育并逐渐增强嘉兴市旅游业的“自发光”能力,突破“灯下黑”的困局。学习和借鉴苏州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其成功之处在于向世人塑造、展示了一个与上海都市旅游产品错位互补、特色鲜明的“东方水城”旅游形象,它犹如灯影遮蔽下的一个自发光体,同样能吸引远距离的旅游客源市场。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文2

关键词:林家乐;SWOT分析;发展策略;广州

中途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9

修回日期:2013-07-11

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现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3]。林家乐是继农家乐、渔家乐之后出现的乡村旅游新形式,属于休闲旅游的高端产品。与其它乡村旅游形式相比,林家乐对环境的要求更高,要求具有浓郁的绿色森林环境、优良的环境空气质量及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这也是林家乐区别于农家乐、渔家乐的核心特征。发展林家乐顺应了城市人群回归自然、走近绿色的诉求。

目前,广州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林家乐的发展处在初期阶段,尚存在着特色不突出、休闲游憩内容重复、布局分散、配套设施随意、发展策略和扶持措施不明晰等问题。本文在对广州发展林家乐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林家乐的发展方向、策略,以期为林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林家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都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依托都市的都市乡村旅游在市场规模、项目规模、主题多样性等方面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同时,高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开发无序、空间布局扎堆、产品同质化、设施过渡性强、管理主体多样、监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4~5],局部甚至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6~7]。

根据国内、国外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1~3],我国都市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为:1)体系化:随着各种乡村旅游形式进一步发展、成熟,将共同构建都市休闲游憩旅游体系;2)产品特色化:开发特色鲜明的主题产品对保持旅游项目的生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避免产品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有力手段;3)品牌化: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将更注重与城市形象结合的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建设规范化: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建设规范化,尤其加强对项目门槛的管理,明确基本准入要求,提高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5)监管法制化: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一些相关管理办法和政策,未来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到法律、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等法制层面。

1.2 林家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林家乐正处在建设初期阶段,呈现出一种朦胧状态。作为一种继农家乐、渔家乐之后提出的建设模式,现阶段的林家乐与农家乐、渔家乐等都市乡村旅游模式的差异并不明显,具有都市乡村旅游模式的共性。由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质量高、占地规模大、旅游产品独特,林家乐在三者中处在较高端的位置,所提供的也应是较高端的休闲产品。林家乐未来的发展必然是进一步充分发挥森林、水体、空气等自然优势,深度挖掘森林休闲游憩、康体养生主题,开发具有森林特色的参与性、体验性系列活动,形成有别于农家乐和渔家乐的特色产品。从长远来讲,随着都市居民对绿色休闲、森林养生需求的不断增长,对高端定位的林家乐诉求很大,所以林家乐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广州林家乐现在也处在建设初期阶段,呈现出一种朦胧状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林家乐主题特色不突出、布局分散、建设不规范、休闲游憩内容重复、配套设施随意、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明晰等问题。

2 广州发展林家乐的SWOT分析

2.1 优势(S)

第一,自然资源优势:广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发展林家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广州森林覆盖率达41.5%,森林、果园、湿地等分布广泛,地貌类型多样,气候适宜。第二,环境优势:广州已建成由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园、绿道等组成的自然保护体系;广州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与全国其它都市相比相对较好,环境优势明显。第三,客源市场优势:广州城市居民收入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旅游支出已占支配收入的二成以上,居民出游能力强,市场需求旺盛。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规划建设成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广州发展林家乐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优势。第四,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势:广州发展林家乐的重点区域集中在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区,正切合了广州“北优”空间发展战略,同时也切合了广州“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战略思想和“绿城”的建设理念。第五,基础设施优势:广州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完善,交通道路网络完善、城市公交系统便利、私家车普及程度较高,为城市近、远郊发展林家乐提供了便捷的可达性。

2.2 劣势(W)

第一,城市空间扩张势必压缩林家乐的物理空间:依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广州还将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期,城市空间扩张是必然的。城市空间扩张势必要占用林地资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林家乐的物理发展空间。第二,土地使用成本高:作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土地使用成本高昂,这对都市森林资源、客源市场依赖度高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林家乐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第三,消费周期性强:林家乐是一种短期的休闲活动,主要客源市场依托的是本地和周边城市居民,其消费周期性很强,周末等节假日经常爆满,而工作日客流量少,项目闲置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林家乐的开发经营。

2.3机遇(O)

第一,城市发展的居民需求: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未来人口还将进一步向珠三角集聚,因此广州的总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城市人口的增加为林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客源市场保障。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闲暇时间将会越来越多,加上交通道路设施日益完善,这些都将为都市居民开展短期休闲活动创造机会。第二,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绿色休闲的诉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空间的扩张,市民生活环境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且城市户外休闲空间日渐不足,而人们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城市建设区周边区域发展林家乐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途径。第三,国土主体功能区的实施和推行: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家和政府推行的国家空间发展保护策略,目的在于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保障,有效地防止城市空间无序扩张,这将为林家乐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第四,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契机:广州正在推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其中,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的发展重点。而林家乐正是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方向。第五,旅游业是广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广州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发展旅游业既符合广州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计划,又能切实满足都市居民的需求,有助于推进“幸福广州”的建设。林家乐作为都市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林家乐的发展打造平台,林家乐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发展,丰富乡村旅游的服务产品,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发展林家乐将是广州打造都市特色乡村旅游的必要补充。

2.4 挑战(T)

第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广州都市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林家乐的发展既要考虑保护,又要兼顾发展,更要求能够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第二,消费者需求的挑战:广州林家乐的主要消费群是珠三角地区的居民,他们的选择面广,旅游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消费品味提升,消费诉求发生变化,对林家乐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之间的竞争: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三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为了保持项目的生命力和避免恶性竞争,对三者的客源市场、主题特色、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将变得非常重要;第四,周边城市和地区的挑战:广州的一些周边城市,如佛山、东莞、清远、惠州、肇庆等已在林家乐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广州作为后来者,如何和前者拉开差距,塑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家乐品牌是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

3 广州林家乐的发展策略

3.1 广州市林家乐发展方向

总结国内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对广州市林家乐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构想:

3.1.1以休闲服务为主,以教育体验为重 林家乐依托自然森林生态环境而建,是可持续经营、寓教于乐的休闲事业,致力于为游客提供身、心、灵全方位的休闲体验。林家乐肩负着宣扬森林、生态文化的重任,应仔细设置各具特色的森林体验活动,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兴趣及认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将之作为林家乐建设的重要任务。

3.1.2以高档定位为主,以多样化主题服务为重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广州发展林家乐应是高端的。应充分利用广州的森林、果园、花木和湿地等特色资源确立游览主题,并结合广州城市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重打特色牌、文化牌、服务牌,打造广州市民高品位、高品质的日常休闲游憩场所。

3.1.3以整体规划为主、以示范带动为重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建议广州市林家乐采用整体规划的方式,依规划而建设,以示范带动的方式稳步、有序地开展和推进林家乐的建设,确保广州市林家乐的品牌质量。

3.1.4以制度规范为主,以协会扶助为重 广州林家乐可由行政管理部门搭建一套完整的项目申报、评级、管理办法等对林家乐的建设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并在林家乐创业初期提供建设指引和政策扶持,特别是税费上给予优惠和减免。同时还可参照发展成熟地区的做法,成立由经营业者组成的广州市林家乐发展促进协会,致力于广州市林家乐的资源整合、信息传递、产业辅导、营销推广、环境保护及森林文化的发扬等工作,以提升林家乐服务品质,建构文化品位。

3.2广州市林家乐发展策略

结合广州市林家乐发展方向,对广州市林家乐发展策略有以下几点构想:

3.2.1品牌化策略――打造“花城林家”品牌 广州林家乐建设应围绕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充分利用广州市域“山、水、城、田、海”的自然基础、优越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设施、发达的服务业,着重打特色牌、文化牌、服务牌,高标准打造“花城林家”:以为市民提供身、心、灵全方位的休闲体验为宗旨,寓教于乐。通过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花城林家”品牌及内涵,把“花城林家”建设成为广州市乡村旅游的标志性品牌,以丰富“花城”内涵,促进“幸福广州”建设。

3.2.2规范化策略――制定系列标准、规范 为促进广州林家乐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林家乐的服务质量、高质量构建“花城林家”品牌形象及内涵,借鉴发展成熟地区的经验,广州林家乐建设亟待制定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广州发展林家乐的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广州林家乐建设和管理,达到建设标准化、管理条例化、服务产品规范化的目的。

3.2.3差异化策略――构建四大主题 利用广州南部滨海、中部丘陵、北部山区的地理特征和森林、果园、花木、湿地等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林家乐建设进行差异化定位,构建广州林家乐的主题,避免出现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现象,为广州林家乐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2.4 普惠化策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 林家乐产品惠及都市民众,林家乐经济效益惠及乡村林农,有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林家乐作为都市林业发展的新模式,除了能够达到充分利用都市绿地、盘活都市绿地效益外,还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普惠民众的目的。

3.2.5 示范带动策略――设置建设发展示范点 为保证广州林家乐有序、优质地发展,广州市林家乐可采用“整体规划、示范带动”的方式,依照整体规划而建设,避免出现资源无法发挥整体效果的情况;根据广州林家乐的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建设主题,选取若干林家乐建设示范点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示范点的建设、经营、管理,从摸索中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广州林家乐的整体建设。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乡村生活习俗越发思念和向往。林家乐顺应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绿色、体验森林的户外休闲游憩诉求。正确的观念来自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和对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理性判断。广州的林家乐尚处在初期阶段,只有从业者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发展林家乐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从而制订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广州的林家乐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49.

[2]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等.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22(1):91-95.

[3]江山,邹志荣. 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0): 4089-4091.

[4]周玲强,黄祖辉.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 24(4): 572-576.

[5]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 2004, 7: 36-38.

[6]莫艳恺. 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 农业经济, 2010, 1: 28-30.

[7]徐延山. “农家乐热”的冷思考――关于可持续发展农家乐的思考与建议[J]. 绿色中国, 2006, 11: 55-57.

作者简介:

程仁武(1985- ),男,福建莆田人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旅游;O2O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是以乡间自然风光、农耕生活、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卖点,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的旅游活动。数据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每年的十一和春节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1.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1)科技助推智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以农业观光、展现农村新风貌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智慧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如海南的兴隆热带植物园,将科技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体现了科技助推乡村智慧旅游的创新模式,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传统民间艺术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农村各地都有自己宝贵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这也是打造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重要模式,比如“关中印象――袁家村”里看到的陕西关中地区的皮影、泥塑、刺绣、秦腔、土布、书画、葫芦装饰品等,还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一条街,代表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乡村旅游的独特性。

(3)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特色庄园的自身建筑景观、农产品采摘、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为吸引,深度挖掘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功能,在自身产业规模效益下,对当地其他产业的经济也产生协同效益。如张裕葡萄酒庄园把食、宿、游、购、娱、美拍在乡村旅游中都充分发挥。

(4)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古村古镇,淳朴民风、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受到国民的热爱。2015年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既宣传了特有的江南水乡,又展现了中国特色淳朴乡村风貌,同时让来自海外的宾客,“说古谈今、畅想未来”。当然,在古村古镇旅游发展中要注意化解旅游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游客超过景区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2.“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产品单一,宣传不到位,管理落后,基础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等受限问题,通过互联网时代,可以突破传统式发展,并通过O2O创新型营销模式发展,塑造乡村旅游新形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及推广力度,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提升规模经济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大幅度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目的。

二、“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早期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早期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即吃农家饭、睡农家土炕、回归自然。产品单调、雷同,价格不高,已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2.乡村旅游资源松散,未成规模化经济

早期的乡村旅游由于受地域和观念限制,资源管理松散,各自为政、缺乏规范服务和品牌意识等问题,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的接待能力使其失去竞争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导致淡旺季收入反差大,容易陷入价格仗的恶性循环中。

3.乡村旅游宣传不到位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当地农户家庭为主,教育水平薄弱,严重缺乏专业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缺乏营销意识,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应用不多,大多靠熟客的口碑宣传,客源明显不足。

三、乡村旅游中O2O模式的创新型融合

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与互联网也在不断高度融合。所谓O2O模式即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做好网站建设和推广以及微信、微博、微商、团购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打造游客服务平台:网站除了提供乡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智能导航、旅游价格、自然风光、人文特色、村庄民俗、住宿餐饮的信息之外,还能建议旅游者选择游览线路、规划游玩时间和食宿安排,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打造营销平台:对接景区、OTA旅游平台、农家乐、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零售店,实现旅游资源的在线展示和预订,不断开发和创新乡村产品。通过与游客的在线互动,完成营销、预订、支付等业务。

打造管理监督平台:通过游客网上评价或投诉,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服务的监督,提升整体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全面服务于游客和乡村农户、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利益相关者。

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旅游的对策

1. 加大乡村旅游营销推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的“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借助潜在顾客在网上搜索、浏览、预订时,网络实景展示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旅游项目,加深游客体验,为用户设计出能激发其购买意向的乡村旅游产品。

2. 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完善景点交通、IT网络、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保障。结合各乡村特色,建立全国联网的乡村旅游地图、电子导游检索信息软件、乡村旅游路线指南等,为智慧化乡村旅游提供最快捷的专业服务。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逐步提升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定时组织旅游从业者学习相关电子商务、金融、法规、营销和商品学知识。

4.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如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意见,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提出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等一系列举措。

参考文献:

[1]齐子鹏,胡柳.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基于亲贫困增长的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14.

[2]宋雪茜,黄萍.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特区经济,2007(03)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文4

1苏南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1自然条件优越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3.3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文5

[论文摘要]当前,在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角色。乡村旅游能否长远地抓住当前的发展契机,本项目组认为乡村旅游应该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乡村旅游本身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一、乡土性与现代性;二、物质性与精神性;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最近,国家旅游局对外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033.19万人次,同比下降4.42%;过夜旅游人数392.44万人次,同比下降10.82%;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27.69亿美元,同比下降18.99%。作为弹性消费品,旅游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密切,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旅游消费较为旺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旅游市场正进入寒冬时期。但是,整个旅游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根据《经济日报》2009年2月1日的报道,乡村旅游正成为居民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许多乡村旅游点、温泉度假地、滑雪度假村等预订爆满。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关键角色。

乡村旅游在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发展契机并非偶然。黄洁根据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jung) 的情结理论,认为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机。2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其实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贴近自然、贴近泥土的渴望。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下来了,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也随之慢下来了,人的心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怀疑、犹豫之后会变得从容、淡定。在这种时候人们开始有时间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过去的生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乡村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洁净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农家情调都在吸引着城市居民疲惫的身心。

尽管乡村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返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乡村旅游能否抓住机遇,我们尚无法作出肯定的答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点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地大多环绕城市外围、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在金融危机下,政府方面应加强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经营者方面应不断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这是目前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乡土性与现代性

毫无疑问,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二、物质性与精神性

目前,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市相继推出了旅游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可以到某些指定的乡村旅游点使用。南京、江西的某些地、市还特地推出了专门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消费券一般和现金套用,在给游客以实惠的同时,也确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现在正在蓬勃开展的自助摘草莓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化灌注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如果乡村旅游点仅仅以物美价廉的农贸市场样态存在,那么是不会长远的。乡村旅游本身应该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文化表现出来。精神资源永远是用之不竭的,源源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诗歌、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传奇色彩。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里的文化概念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音乐、舞蹈、雕塑等狭义的文化范畴,也包括手工艺品、方言、饮食、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都可被视为文化范畴。纵观国内外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

处理好乡村旅游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关系,是提升旅游品位的关键环节。在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方面,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资源可以挖掘:一、节事活动;二、饮食文化。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能否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饮食是旅游重要的六要素之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挖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古代菜谱;2、文人诗词;3、地道祖传。

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本项目组认为应强调乡村旅游的休闲审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水平上。实现乡村旅游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本项目组认为当前应抓住金融危机契机。

首先,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旅游点卫生环境的整治,同时注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对乡村旅游加大投入不失为当前政府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良策;二是要加大统筹管理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

其次,乡村旅游点本身应抓住契机,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对接,本项目组认为目前应充分利用农民工资源。金融危机下,大量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农民工阶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者,对农村非常了解,对城市生活也有非常深刻的体验。如果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不仅对推动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化、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范文6

乡位于市东南部,地处山下,距离市中心30公里,、公路、快速通道横贯全乡,高速公路竣工后,距出口仅需10分钟路程,距坝出口仅需15分钟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地下藏有大量石灰石、石膏矿资源,地面有300余种中药材,10多种果木,是薯类、错季节蔬菜、珍稀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的发展基地。全乡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辖6个村3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共2224户,10280人,均为汉族,现有耕地面积5340亩,其中田783亩,地4557亩。境内有机械厂、有限公司、药业公司、市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快速通道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必将使我乡交通进一步加强,山地质公园及--河旅游开发的建设,必将使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迫使我们要将发展的目光看得更远,规划要更科学,乡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查,认真研究,对乡建设用地预留、产业布局及未来发展思路上作如下汇报,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建设用地预留

场镇扩展用地预留:场镇地处路线,因此,建设用地预留从公路两侧离公路边缘15M,两边各留20M作为场镇扩展用地。从26——30公里,主要是民居建设,重点安置受灾农户,高山移民等,建设风格按现行市新农村建设风格进行。从30公里——31公里,重点摆布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农产品仓贮企业;30公里——溪,作为民居建设用地预留,争取三年内,场镇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

快速通道出入口的建设用地预留:范围从快速通道出入口到快速通道建设用的弃土场,面积50余亩。31公里——山为旅游产业用地预留。

二、产业布局

调整路、路及快速通道周边和旅游景区的部分基本农田,利用富硒土壤和传统养殖习惯的优势,在30公里——31公里,除现有的名茶加工厂,马铃薯种薯贮藏库外,利用原加工厂的空闲厂房,新增一家珍稀食用菌深加工厂及贮藏库;新增一家乐器半成品加工厂。在28——30公里,结合地质公园旅游,新建5——10户具有山特色风味的农家乐;利用山及周边的林木资源,在漆树坪村及桅杆坪村建成规模较大的盆景和苗圃基地;在快速通道出入口至弃土场新建30——40幢新式别墅,安置因快速通道建设的拆迁户,对这一新区建设,乡人民政府将邀请一些设计专家进行高起点设计,请高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高规格建设,努力打造成花园式小区,以作为山地质公园旅游作餐饮、休闲的补充。

三、未来发展思路

1、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构建山天然氧吧和江上游生态屏障,重点是植树造林,打击乱砍滥伐。

2、依托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观光农业。

3、利用富硒土壤和传统种养习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重点是疏菜和生态猪。

4、发展和种植盆景及苗圃,打造结合部盆景之乡。

四、我乡近期工作

月底前做好全乡六个村居民集中点规划,并启动田坝村在快速通道口的别墅建设。(我乡六个村集中点规划:田坝村:快速通道入口,入住35户,145人;坪村:榜居民点,入住100户,450人;村:居民点,入住110户,510人;村:居民点,入住30户,100人;坝村:坝按旅游业主要求新建5000户,20000人;垭村:居民点,入住90户,4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