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优化设计;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91

1、前言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了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所涉及的全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目标。与此同时要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具体活动。在设计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要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形式,并且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可以使得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可以使得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得以提高。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导言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精心设计导言是非常重要的,有趣的导言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且可以启发学生的自觉思维,最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兴趣可以引导着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兴趣可以使得学生的推理、思维、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高中生物教师要营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精神,而且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性材料,不断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3、探索与完善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来说,要用新的观念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尝试引导启发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科学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与此同时要充分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引导启发教学法主要包括了讲述背景法和提示要点法等教学方法。第一,讲述背景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一些理论以及概念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掌握其中相关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物教师没有必要为学生讲述这些理论以及概念,教师只需要将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提示要点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现学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此时高中生物教师要通过这些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以及复习旧的知识,最终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技巧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生物互动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从而能够建立起高效的生物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要自觉的转变自身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可以营造民主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鼓励每一位学生不断思考,最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以及课本是依据,并且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做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5、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得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述友;贺宝柱.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04):90-9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文2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23-02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针对生物学问题,发展各种算法及软件,对迅速增长的浩如烟海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加工等,目的在于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及分析,逐步认识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言,揭示生物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合理和最有效的方法或途径[1]。作为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信息学已成为介于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前沿的重要学科。实验室的每一项技术,从简单的克隆、PCR到基因数据分析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我校也于2007年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了此门课程。该课程不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学习难度大,理论课内容相对枯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知识的有力手段,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开设专业的特殊性,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一直比较薄弱。本文对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基因工程原理》课程以及自己的科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教学学时偏少

生物技术专业五年制生物信息学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生物信息学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实验学时不足,实际操作时间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

生物信息学课程开设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进程的第6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原理等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生物信息学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内容,如查阅的文献、分析的目的则由授课教师自行指定,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一)增加实验课教学学时

从2012年起,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由五年制调整为四年制,同时在修订教学进程的时候将学时调整为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理论课结束后即为该内容的实践部分,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

(二)将基因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与生物信息学实践相联系

在基因工程原理的实验中,我们把家蝇防御素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主要设计的实验内容包括:(1)目的基因的获得:利用PCR技术扩增已经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的家蝇防御素基因;(2)pSK质粒载体的小量制备;(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酶切;(4)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5)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6)重组质粒的转化;(7)重组子的蓝白斑筛选;(8)菌落PCR鉴定重组子[2]。

在学生对基因工程实验内容熟悉的基础上,我们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家蝇防御素基因现有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引物该如何设计?获得阳性重组子后我们如何判断获得的插入序列就是目的基因呢?

针对这样的疑问,我们结合基因工程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1)PUBMED获取文献信息:由学生通过PUBMED查找近五年发表的有关家蝇防御素基因研究的文献;(2)核酸序列分析:以家蝇防御素基因为对象,分核酸序列的检索、搜索开放阅读框(ORF)、限制性酶切分析、引物设计、载体序列识别、核酸序列的比对、分子质量/碱基组成/碱基分布分析和序列转换共8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学生实践操作;(3)蛋白质序列分析:同样以家蝇防御素蛋白为对象,分蛋白质序列检索、蛋白质序列比对、蛋白质基本性质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亲疏水性分析、跨膜区分析、信号肽分析)、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共5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以科研促进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改革

笔者所在课程组主要集中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涉及了功能基因的获取、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验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所学知识实际解决科研问题。学生可自行完成从文献的查阅、目的序列的获取(由公共数据库获得或实验室测序获得)、基因序列的分析、理论推导氨基酸序列基本性质的分析及结构和功能的预测、系统发育分析,如有可能,学生可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基因、蛋白进行课程设计研究,实践结束后学生将结果以论文形式提交给教师。

三、教学探索的成效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在该门课程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中,立足于生物医学视角的实践教学,以与医学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等数据作为研究的主体,结合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生物信息学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沿和自主科研课题成果,形成科研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性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助关系,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明显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在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已有学生参与到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利用所学的生物信息学知识,通过指定题目或自主选题,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并发表了科研论文《印鼠客蚤线粒体COⅡ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3]、《美洲大蠊i型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预测》[4]、《致倦库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5]、《德国小蠊致敏原Blag 2的Glu 233突变的分子对接研究》[6]、《伏马菌素B1特异单链抗体的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模拟研究》[7]等,证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郭丽,赵杨,柏建岭,等.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5):457-460.

[2]张洁,王S,刘红美.结合科研改进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42):70-71.

[3]王S,张迎春,张春林,等.印鼠客蚤线粒体COⅡ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J].贵州科学,2012,30(5):35-39.

[4]王S,龙高群,张春林,等.美洲大蠊i型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预测[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9):21-27.

[5]王S,王吉平,张春林,等.致倦库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11):45-50.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34-02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的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密切相关,它综合运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方面知识与方法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信息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是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我校生物信息学课程开设较晚,所以课程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本文针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反馈等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开展了改革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较多,因此难以选择一本适合的教材

生物信息学教材很多,有些教材侧重于生物信息学理论和算法,如许忠能主编的《生物信息学》对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算法讲解详细,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较为深奥,不易理解;有些教材侧重于生物信息学软件使用,学生对于软件分析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掌握不够,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所得到的分析结果;由于生物信息学发展较快,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一些新的生物信息学知识未能及时纳入到已出版的教材中,而且有些书中所讲的数据库资源早已停用,有些软件及其应用也早已更新版本。

(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

虽然这门课程在我校是专业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但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都对生物信息学有浓厚的兴趣。这门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很多同学尚未开展或即将毕业课题设计,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毕业论文或将来考研深造有所帮助。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并且对学科前沿进展关注不够,很少阅读实验性论文,在学习生物信息学相关理论知识时理解困难,而且对于如何将生物信息学应用于实际的课题研究也感到困惑。

(三)学生英语基础不同,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要学好生物信息学,离不开大量专业文献的阅读,尤其是外文文献,追踪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此外,很多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都是全英文的,涉及专业英语词汇较多。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感觉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方面较吃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修改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结合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靠教师单一的讲解理论和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和上机实践结合。教学大纲中原36学时为理论24学时、上机实践12学时。考虑到我校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实际需求,强化实践运用,将理论和上机实践课时均调整为18学时,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去理解生物信息学的理论知识。原教学大纲中理论课学习结束后再进行上机实践,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理论课信息量大,有些知识学生初次接触没有较好地理解,或者当时能够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上机实践时又要重新学习。在课程安排方面,调整为一个章节的理论课学习结束后开设相应的上机实践,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二)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内涵广泛,应用领域广,但是生物信息学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内容和应用程度有所不同。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都是生物学背景,主要希望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去解释课题研究中的生物学问题。考虑到本科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弱,很多学生尚未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应该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掌握与专业需求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例如多序列比对算法、马尔科夫模型等涉及数学、计算机知识,可以简要介绍,但不做深入的讲解。理论和上机实践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资源、序列比对、核酸序列分析、系统进化分析、蛋白质结构与预测,同时理论部分还包括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前沿进展。此外,还结合学生的需求在上机实践课中增加了引物设计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并不拘泥于一套教材,而是根据讲授的章节选择该章节适合的2~3套教材综合讲解,最终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讲义。例如在讲系统进化发育时,理论讲解选择由Masatoshi Nei和Sudhir Kumar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和蔡禄编写的《生物信息学教程》,上机实践选择吴祖建等编写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以致用

生物信息学有很多分析软件,应用很广,即使是分章节按照序列比对、核酸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等给学生逐一讲解相关的算法和实际的应用,学生仍然感觉知识零散,信息量太大难以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应用软件学生即使有所了解,却又不知道在科研中如何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例,再结合相关的文献来进行讲解。例如选择DNA条形码开展物种鉴定为例,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如DNA条形码在中药材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DNA条形码在肉制品掺假中的鉴定等。这个课题应用性强,对本科生而言阅读专业文献的难度相对较小,仅涉及DNA提取、PCR扩增等实验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理解课题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看文献中涉及的生物信息学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下载文献中涉及的基因序列,根据下载的序列用MEGA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遗传距离,同时利用MEGA软件构建NJ树。这个过程就把生物信息数据库、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等几个章节的教学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就知道为什么要下载序列、做序列比对,更好地理解系统进化树构建的原理及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阅读专业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增加专业英语词汇量,主动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更好的利用生物信息开展课题研究,做到学以致用。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灌输式”的学习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讲解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资源时,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索国外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资源,并将查阅的资料制作成PPT,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利用PPT讲解搜索情况,分享经验。教师在学生讲完后点评,鼓励学生关注生物信息学的前沿进展,在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在讲解生物芯片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针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应用、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设置几个选题,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PPT形式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根据讲解内容提问,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充。这样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也反馈这种教学活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中,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应紧跟学科前沿发展,立足学校专业特点及培养特色,不断摸索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上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运用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忠能.生物信息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Masatoshi Nei,Sudhir Kumar.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蔡禄.生物信息学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吴祖建,高芳銮,沈建国.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药物开发;疾病检测

Abstract: Bioinformatics was emerged in the 1980s,which is a new cross- discipline and then was applicated in the wide range of areas. Bioinformatics in biochips, drug development, energy fields, crop genetic analysis, disease detec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e context . Bioinformatics focuses on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services of biological data to discover laws guiding research,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bioinformatics research.

Keywords: Bioinformatics;Biochip;Drug development;Disease detection

现代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相互参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蛋白质及核酸序列等各种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以帮助了解生物学和遗传学信息的科学[1]。

1.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Biochip)是指通过微电子、微加工技术在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DNA、蛋白质、组织、糖类及其他生物组分进行快速、敏感、高效的处理和分析

基因芯片是目前最重要的生物芯片。

基因微阵列是通过将核苷酸或DNA作为探针,紧密地排列在硅片等固相支持物上,然后将经过某种标记后的样品与微点阵杂交进行检测。根据杂交信息可以确定靶DNA的表达情况以及突变和多态性存在与否。芯片技术的突出特点是高度并行化、多样化、微型化和自动化等,因而被广泛用于测序、转录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细胞的表现分析以及基因诊断、药物设计等领域,成为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分析的制程技术之一 [2]。

2.药物开发

未来的药物研究过程将是基于生物信息知识挖掘的过程。基因组研究对现代与未来药物学和药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为新药筛选、药靶设计和分子药理学研究,以及疑难病的药物设计和途径选择等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基因组学与药物学的结合已经产生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药物基因组学[3]。制药公司特将充分应用药物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来设计临床试验并模拟和分析理论与实验数据。这将大大减少新药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为患者、医生和健康医疗机构等诸方面带来选择性治疗的革命。生物信息学也可用于破译遗传密码、筛选免疫基因以及进行新药研发等领域[4]。

3.生物信息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综合运用GenBank等数据库以及各种分析软件将各类数据对比分析,人们已经能够使用酶来降解生物聚合物,通过筛选有益细菌来获取高级的生物催化剂,从而提高使用的产量[5-6]。原核生物采矿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样,不同类型的煤也会发生类似的生物转变,可以转变成甲烷。人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手段开采能源的新方法,可提高能源的采出率和降低开采难度。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改良生物基因,使之转变为生物能源,这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途径之一。这主要通过生物催化剂的基因转变和代谢工程,利用酶和细菌对生物体的碳氢化合物进行新陈代谢优化,从而用于开发生产生物乙醇等生物能源。

4.农作物基因分析

对重要农作物及经济植物进行基因组分析也需要生物信息学工具。例如,在植物基因组调控和结构研究中,涉及生物信息学的内容有:调控序列数据库;基因表达的调控分析;基因组序列识别;基因结构预测,转录与翻译控制模型;大规模基因数据集分析。

通过数据检索、序列对比、同源性分析、结构预测等工具软件的运用,可将分析数据应用于农作物模式植物研究、种质资源保存、病虫害防治、作物遗传育种等[7]方面,从而为解决模式植物的基因组测序、保护濒危种质资源、控制动植物病虫害和培育优良高产的农作物品种方面提供可靠保障。

5.疾病检测

基因组计划产生的基因及基因多态性数据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去分析、去揭示,根据这样的分析结果,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更精确地预测某个人患癌症、糖尿病或者心脏病的可能性,从而彻底改变我们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式[8]。

6.小结与展望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将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明显的变革,将帮助人类认识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为人类疾病的预测、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合理和有效地方法或途径,同时还将对医药、卫生、食品、农业等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信息学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遍历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者生命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德.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蔡禄.生物信息学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姜远英.药物基因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报社,2011.

[4] 李松,王英.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9,9(10)1:218-1220.

[5] 赵进,骆江涛.能源:未来生物技术的挑战[J].国外油田工程,2008,24(8)5:3-54.

[6] 刘永军,金鹏康.石油集输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9,29(3) 2:5-31.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文5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医学;教育;建议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由生物学、计算机学、信息管理学、应用数学及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本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生物学问题,通过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实现发现和创新。它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①生物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加工、分析和整合;②生物系统和结构的建模;③与生物科学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个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增中[1]。医学生物信息学是指以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中心开设的生物信息学,本文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医学生物信息学展开。近20年来,互联网、数据库和计算方法的发展,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和灵活的方法;多种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各种高通量生物实验技术快速发展为生物信息学,提供了更大研究空间的同时,也对海量的生物学数据进行有效地挖掘和整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以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结合为宗旨的转化医学的兴起对衔接二者之间的桥梁———生物信息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对生物信息学人才的热切需求,以及上述机遇和挑战导致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在1999年之前,全美只有6所大学设置有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而到2002年,则有31所大学设置了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学位,其中有12所大学是在2001年~2002年之间设置的这门专业[1]。这些大学通常以生物学、生物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或者生物医学信息学为依托设置这门专业,不同大学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将生物信息学作为专业课程设立,医学高等院校也逐步将其作为基础课程或选修课设立。作为一门新生学科,生物信息学在大部分院校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完善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2]。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前期已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生物信息学教育模式的总结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和医学研究人员,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自身合理应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设计,还是找到能够迅速融入并满足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工作需求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作者就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结合文献和思考,对我国医学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列举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在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完善中起到微薄的助力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侧重于医院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理想的医学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这三类人的集合:①计算机专家,掌握计算机算法、计算机语言、软件、数据库结构和相关知识框架,以及硬件知识;②生物信息学专家,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储存、处理、分析和整合相关生物信息的能力;③基础研究或临床工作者,具有查阅文献,提出生物学或临床医学问题,合理使用上述生物信息学来思考、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收集和正确提供用于研究的初始数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想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或医学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同时完成以上3个方面的培训显然不切实际。理想的培训模式,是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不同侧重的培训,再通过二者的合理分工和配合,来满足以上3个方面的需求。对医学院校学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生物信息学培训的内容应侧重于对其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其能熟练地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发现和提出生物学或临床医学方面的科学假设,针对该假设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正确的初始数据;对以生物医学为中心的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侧重于对其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在医学实践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与前者配合,指导并帮助其完成科学假设的设计,对前者提供的初始数据进行管理、存储、检索、分析和整合,以及完成更高要求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应用,例如应用软件的设计,生物系统和结构的建模,等等。

1 医学生的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思维培养

本部分特指医学专业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学将在下一部分中提及。无论是医学基础研究,还是以循证医学为代表的临床研究,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都遵循发现问题资料查询预实验提出科学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资料查询和结果分析科学理论总结的基本思路[3]。在这个过程中,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不仅是进行资料查询和结果分析的重要工具,更应是在提出科学假设和实验设计阶段就需要贯彻执行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换言之,具体的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一样都是验证生物医学假说的实验方法,是将一个生命科学假设用计算和信息学思维方式表达和实现的过程。在我国,绝大部分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课题都是由医学院校毕业的临床工作者设计和申请的。由于临床医师大都承担了繁重的临床工作,申请者亲自完成课题的机会很少,获批课题的具体实施及数据管理、存储、检索、分析和整合多由研究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生物信息学与具体课题耦合,即将一个科学假设用计算和信息学表示并有效实施的思维和实践培训,才是医学生生物信息学培训的中心内容。由于我国临床医学教学采用长学制(5年、7年或8年)教学,对实践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的生物信息学而言,过早或过于笼统的培训都显得意义不大,所以笔者认为针对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培训安排在研究生阶段是比较合适的,教育中心是以医学研究需求为指导,强调信息学思维培训和实践操作。具体提出的建议有两点,一是根据学生专业背景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医学院校学生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基础及统计学理论基础不能和工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医学专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预防等专业,涉及广泛,各个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在理论课程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内容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目的是让学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生物信息学内容,例如数据库的类型和选择,常用软件的种类和应用等,同时又不会对过于高深的生物信息学理论产生反感。二是结合研究生阶段的课题,开展研究内容模拟和实践操作练习。为了更好的配合研究生阶段的课题,可将《生物信息学》开课时间调整到研究生阶段的第三学期,即在学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之后,让学生在清楚面临的课题内容后,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完成课题过程中要使用到的知识、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文献查阅、保存、编辑,核酸序列查找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分析,PCR引物设计,基因功能、结构预测,调控元件及转录因子预测,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分析,跨膜区及信号肽预测,二级结构和空间三维结构的预测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会大大提高。为了解决上课时间与课题时间冲突的问题,可以采用生物信息学授课老师加入导师组成员,通过网上教学和答疑、夜间授课、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结合等多种方式灵活解决。

2 以医学为中心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

如果说对医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其学会将一个生命科学假设用计算和信息学表示,并正确提供初始数据,那么以医学为中心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使其学会用计算机学和信息学处理并证实科学假设的过程。具体的内容包括,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临床医生配合,从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角度指导并帮助其完成科学假设和课题内容设计;在课题实施阶段对后者提供的初始数据进行管理、存储、检索、分析和整合,以及满足后者更高要求的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例如应用软件的设计,生物系统和结构的建模,等等。目前,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3种:①以生物学为中心的多学科培养模式。理论教育以生物学为中心,在6~9个学期内陆续完成生物学部分课程(相当于普通生物学系1/3~1/4课程)的选修,然后根据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相关实验室完成研究生课题。这种培养模式被大多数综合大学采纳。②以工程设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③以医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指以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中心设置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绝大多数由医学院校设置,侧重生物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在进入课题阶段之前会有1~2年临床相关概念和信息的培训,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化学与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甚至包括部分医学课程,后期实践阶段通常选择一个相关实验室完成研究生课题。总的看来,医学生物信息学基础课程设置与国际趋势相符,也符合以医学为中心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培训要求。但从近年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素质参差不齐,学不能致用,不能很快融入研究工作等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①以职业发展和学位教育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各医学院校可在统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科基础和特色,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和就业方向,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②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形成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团队。现有医学生物学教材内容宽泛、偏重理论,对实践环节的指导较少,需要授课老师有选择的挑选合适的内容并予以补充和完善。这对授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能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所取舍,强化重点。目前,各院校教学团队和师资力量配备受限,建议可以课程为中心,培养、引进学术带头人,从其他专业挑选骨干教师兼任等多种形式,形成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团队。③实践教学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可以通过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尽可能强化实践操作训练[4],后期部分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将实践阶段训练固定到导师和实验室,并安排其参与完成某一项课题的设计、实施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强调知识的自我更新。

综上所述,医学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生物信息学能满足现代医疗和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使医学生物信息学人才成为有效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的桥梁,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途径[5]。

参考文献:

[1]Mark Gerstein,Dov Greenbaum,Kei Cheung and Perry L.Miller.An interdepartmental Ph.D.program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The Yal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07,40:73-79.

[2]倪青山,胡福泉,饶贤才,等.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6):538-539.

[3]张乐平,冯红玲,宋茂海,等.生物信息学教学与医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9(4):12-16.

[4]寻萌,陈艳炯,杨娥,等.《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220-1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范文6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pst S1基因;扩增;生物信息学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所致的、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疫情报告表明,当前结核病已成为可治性感染疾患中头号致死疾病[1]。到目前为止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很多特异性的抗原,但还没有一个单抗原能达到WHO对结核诊断抗原的阳性率要求,即总阳性率大于80%,特异性大于95%[2]。动物实验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Pst S1是比较重要和相对特异的一种抗原,可引起特异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因此,可用作亚单位疫苗。本研究对pst S1基因进行扩增,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为构建新型结核疫苗、制造诊断试剂和设计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DNA标准分子量marker、2×PCR Master Mix、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DNA电泳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Promega公司,Agarose购自西班牙,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结核分枝杆菌为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体内分离。

1.2方法

1.2.1 引物的设计

根据GenBank报道的结核分枝杆菌pst S1基因序列,自行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如下:P1:gtggaattcgtgaaaattcgtttgcat; P2:atactcgaggctggaaatcgtcgcgat。均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1.2.2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将结核分枝杆菌接种于苏通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4周,取3ml培养物80℃,灭活2h,按照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的操作说明操作(该步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完成)。

1.2.3 pst S1基因的扩增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以MTB基因组DNA为模板,按照常规PCR条件进行扩增。扩增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61℃复性1min,72℃延伸1min,循环30次,72℃延伸8min。将扩增出的pst S1基因送上海生物公司进行测序,然后利用DNA Star5. 0软件中对pst S1基因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测其蛋白的二级结构。

2结果

2.1 pst S1基因的测序结果及编码蛋白的分子特征

测序结果表明, 扩增的pst S1基因的全长1112bp, 与GenBank中公布的标准株H37Rv的pst S1基因的核酸序列相比较同源性为92.7%。GC含量为64.95%,编码362个氨基酸。推导出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8kD,含有74个强碱性氨基酸(K,R),28个强酸性氨基酸(D,E),101个疏水性氨基酸(A, I, L, F,W,V),68个极性氨基酸(N,C,Q, S,T,Y),等电点为11.989。

2.2pst S1基因编码蛋白结构预测及可读框分析

用Chou-Fasman法分析Pst S1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可见有11个α螺旋、5个β折叠和32个β转角。一般认为α螺旋、β折叠结构较规则,形态固定,常处于蛋白质的内部;而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多处于蛋白质的表面,有利于抗体空间构象上与抗原的嵌合,其膜外的β转角可能是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区域,见图1。通过分析还可见该基因含有多个ORF,其中最长的一个是756bp,可能是编码序列。

2.3 pst S1基因的亲水性、疏水性以及抗原性分析

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6.0的Protean对pst S1基因表达蛋白的亲水性和疏水性预测分析,表明pst S1基因的含有多个较强的亲水区,可能是形成抗原表位的重要部位。用Jameson-Wolf方法抗原性分析显示pst S1有多个明显的具有抗原活性的结构域 ,抗原性指数最强为1.7,结合Hopp-Woods方法进行亲水性分析,表明这些结构域的亲水性普遍较强,二级结构预测显示该基因含有大量β转角结构,结合AMPHI方法预测该基因含有21个免疫优势辅T淋巴细胞抗原位点,7个含有特定基序(motif)的潜在T 淋巴细胞抗原决定簇。综合上述分析,表明这个基因可能含有良好的抗原

3讨论

在结核分枝杆菌已发现的特异性抗原中,Pst S1抗原是目前公认的血清学诊断的最佳单抗原,并发展有多个商品化的试剂盒[3]。Pst S1蛋白是一种磷酸盐转运蛋白 [4],以膜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形式存在,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较强。通过分析发现,该株结核杆菌与GenBank中公布的标准株H37Rv的pst S1基因的核酸序列相比较同源性为92.7%,变异程度较小;该基因编码蛋白含有多个β转角结构,有利于抗体空间构象上与抗原的嵌合;含有多个明显的具有抗原活性的结构域和免疫优势辅T 淋巴细胞抗原位点,抗原性较强;并且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它株相比基本相同,对常见的抗结核药物具有耐药性。所以该菌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分泌蛋白不仅可能是治疗结核病的新的切人点,而且有可能作为新型亚单位疫苗用于防止结核病复发。本研究成功扩增了Pst S1基因,为地方结核病的防治以及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WHO.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surveillance,planning,finacing[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242.

[2]Julian E,Matas L,Alcaide J,et parison of antibody response to a potential combination of specific glycolipids and proteins for test sensitivity improvement in tuberculosis serodiagnosis [J].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4,11(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