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1

关键词:PBL;LBL;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55-02

《基础医学概论》是我校的非医学专业如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影像技术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学、食品安全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涵盖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课时安排有限,内容多,覆盖面广,按照学科讲授导致衔接困难,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与非医学专业的关联度不高,部分学生兴趣不大,重视程度也不够高,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质量,我们尝试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并与LBL教学法进行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开拓思维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院2014级管理学、统计学专业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授课时间、教材、教师相同。

2.授课方法。进行《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章节《呼吸衰竭》的理论课教学,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系统讲授,实验组采用“PBL+LBL”的教学模式。实验组授课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提出假设问题――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准备,查阅资料,并辅助学生如何使用检索工具、如何查找参考文献等。课堂上分组分析、讨论,每组同学轮流发言,陈述肺源性心脏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并提出在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授课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对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合讲述,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最后教师进行提问,作归纳总结。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授课,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基础内容。

3.考核和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试卷进行考试以评价教学效果。课后将调查表分别发给学生,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现场认真填写,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包括七部分:自学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积极性、应用现代医学模式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满意情况。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二、结果

1.考试成绩。试卷考核满分100分,两组考试成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调查问卷结果。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在自学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积极性、应用现代医学模式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七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现状。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设置了许多与医学相关专业,如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学、法学等。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医学相关课程,其中《基础医学概论》是这些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由于学时的限制及要求层次的不同,将基础医学的知识放在一本书上介绍,并设置了《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我校的非医学专业,如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影像技术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学、食品安全学等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基础医学概论》将各门基础学科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方便开展教学,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基础医学概论》内容涵盖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多门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涉及的内容复杂,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且教学课时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深浅度,各门学科之间很难衔接;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对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学习动力不够,积极性不高;学生存在学习方法的误区,由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产生厌学情绪;等等[2]。因此,如何把《基础医学概论》规划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并轻松的接受医学知识,成了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2.“PBL+LBL”教学法的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的结合,是近年来医学教学改革的新教学模式,是许多医学教育者认为确实有效的教学方法。“PBL+LBL”的新教学模式是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阶段进行教学的,传统的LBL教学模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教学小结、布置作业”,新模式培养了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灵活运用了学过的基础知识。“PBL+LBL”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避免了传统LBL法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3]。因此,“PBL+LBL”新教学模式既有LBL教学的传授信息量大、进展速度快、易于掌握、系统性强等优点,又引入了PBL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性,同时避免了知识面不全面、基础不扎实等局限性[4]。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已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问题。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针对不同的问题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会只能解决当前问题,会学才能解决终身问题”的道理。通过“PBL+LBL”新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概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们认真审视科学的进行课堂教学,意识到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与完善,提高了驾驭课堂教学的智慧和能力。学生在培养学习独立自主性、创新力、主动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及提高人际交往及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医学检验专业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97-99.

[2]王莞,杨旭芳,冯华,等.医学相关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80-81.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2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3

医学检验专业承担着及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且准确的患者医疗数据信息,合理选择必要的检验项目以适应临床诊断的需要,把检验数据转变为有效的信息,做出正确解释,并为临床提供咨询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检验医学正向着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各发达国家实验室实现了检验仪器的全自动化,建立了多学科一体化的现代化检验科,各式各样的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被广泛运用。目前各医学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专业,但各卫生医疗机构仍把检验科室作为一个辅的技术部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检验科的工作应向更高层次发展,检验专业工作者不仅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成为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1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程的课时

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均是高中毕业统一招生的,许多基础知识都在高中的课程中学习过,检验专业应根据实际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如电学、流体力学和应用物理学等,同时增加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别强调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这类基础课设置以100学时左右为好,同时开设药理学、病理检验学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

2开展临床医学概论课的临床实习

临床医学概论在高职医学院校课程中尚未被列入主干课,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应将其定为主干课,并应开展临床实习,让学生学会一般病史询问和査体操作。在临床实习期间,安排两个月的内科临床实习,让学生学会査阅病史,根据临床表现开检验单,结合临床表现对检测结果做出科学解释和初步诊断,特别是学会如何将检验与临床结合。

3增设检验仪器维修和专业英语课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检验仪器不断更新,手工操作逐步被仪器检验所取代。在一般情况下,仪器检测不但可提供快速准确的结果,而且临床医师也逐步依赖仪器检测来诊治患者。高等医学院校要突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果不懂得自己使用的仪器,是难做好工作的。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开设检验仪器分析和检验仪器维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学生懂得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性能、操作和维护方法,当仪器出现问题时能自己动手及时解决,充分发挥仪器的作用,这也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实行医疗一体化,减少和控制相关费用的支出,更需要应用这门学科的知识,以便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跨世纪人才。现在检验医学已是自动化操作,许多进口仪器设备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高职检验专业开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更显得重要和必要,这不但可促进学生对自动仪器的学习和掌握,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人才标准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

素质是对培养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具有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做贡献的志向;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老年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权利,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业务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心理素质要求心胸开阔,乐观开朗,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够吃苦耐劳。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中医学;体会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一大"国宝",是传统医学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辨治理论在慢性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另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西医院各科使用中成药的概率并不低于中医科。由此可见,中药已广泛被西医临床各级医师使用。在西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医学 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中医学设置在大三,对于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之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的西医院校学生,接受中医方面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

1中医教学内容

《中医学》 教材所含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针灸学中的部分内容,而我校教学总课时70 学时,分两学期讲,第一学期讲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共36学时,第二学期讲中药、方剂及针灸学基础三部分内容,共34学时,其中有2学时中药实验及2学时针灸学实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果依然沿用中医药院校的模式 从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辨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及针灸推拿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地讲授,那就会使本就认为中医理论玄奥 枯燥 难学的学生们望而却步,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只有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为了达到《中医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成绩及现状;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适当改革。

2体会

2.1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是中医理论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脱离我们的生活。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 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时候,就用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常见到、听到的现象来加深对中医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理论其实很朴实,不光能够指导疾病的治疗,还能指导生活。如讲"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因五行和五脏对应,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同样应用在五脏之间,讲木克土时就跟同学们举例有些人为什么会一生气就不爱吃饭,肚子疼,有的甚至会拉肚子。这就是生气后肝木过度亢胜,对脾土有个过度克制。再如讲木侮金,讲有的人气性比较大,生气后气的吐血,这就是肝木过度亢胜后对金有个反向克制,郁滞的气化火灼伤肺络而出现咳嗽咳血。为什么炒西红柿鸡蛋里放点糖会更好吃?这也是利用了五行之间的相克的关系,土(甘)侮木(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在讲阳气的作用时,怎样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阳气的推动作用,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哪些过程是阳气推动作用的结果。给他们讲为什么上午上了一上午课后中午要午休一下,下午才能有精神学习,这就是一上午的活动都是人体阳气的推动作用的结果,在推动的过程中阳气会被消耗,推动功能会减弱,所以午休一下,使消耗的阳气得以恢复,下午才能继续有精力学习。为什么到了冬天天气变冷在还没有供暖之前,会有入睡困难?这是阳气的温煦和防御功能的作用。有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为什么?这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有个释放和收敛的过程,当夏天人体阳气由体内释放至体表时,内脏相对空虚容易感受寒邪,就用温热的姜来温暖一下内脏,抵御寒邪。同理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冬天吃萝卜了吧?这也在给同学们渗透内经上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范文6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高龄化、知识寿命短暂化的社会。“以一本书治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个人耗用十几年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会经历短短的期间就已过时。姑且不论一般知识的价值,就连高级的专业知识,大多在短时间内也会失去价值。科学技术、医学知识、心理知识,等等,约在5年左右就已更新。一位在当时某一领域很有学问、被视为专业知识充足的人,如果停滞学习,在数年之间,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换句话说,他在大学学到的的基础知识可能依然可用,但其它的人类新知则已完全落伍。

在这种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终身学习就意味着知识寿命的延伸。文章作者在介绍美国两所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及其对我国医患沟通课程设立和改革的借鉴的同时,指出:“(美国医学院)加入了很多人文、社会、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纬度内思考医学的问题。由于医学的发展速度使得医学院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形见绌,在医学院的教育中,知识的讲授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唯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编者认为,美国医学院的这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更大意义,绝不仅限于医学教育本身,它对理顺知识讲授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一条全新的课程建设路径本文由收集这是因为,人生已经不能截然分为接受教育及从事工作两个阶段,高校也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考试、资格与文凭虽然仍具有价值,但其价值已渐失其绝对性,仅有相对的意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灌输和接受基础知识必须与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举。这是因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累积经验的创新过程,而不是一个外烁的、充满压力的受教过程。高等医学教育应趋于如此,其它门类、专业的高等教育也理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摘要:医学生的教育是综合能力培养而非单纯专业知识的教育,医患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探讨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特点,为我国的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立和改革提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美国;医学院;医患沟通;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81-04

指导教师:汪青,副教授,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认证、管理、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改革是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而随着医学整合式教改的推进,新的课程设置模块开始提上日程。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相对紧张,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感明显降低,明显不利于医生的从业和诊疗。造成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有诸多因素,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医学生教育中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比例失衡,人文素养教育相对匮乏,尤其是针对医患沟通的专业教育几乎为零。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两所医学院校: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关于医患沟通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医患沟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改革依据和建议。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招生条件是已经完成本科教育,入学条件包括4个方面:①申请人所在学院提供的基础学科的平均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gpa);②参加全国医学院入学考试的成绩(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自然科学知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分析——阅读技能及分析——数学定量技能;③申请人所在大学的推荐信,推荐信为学生在入医学院校前参加课外活动表现、个人素质和个性以及创造力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外活动包括社会服务、艺术和体育运动;④申请人面谈,通过进行面谈,了解申请人人学动机、品质以及非认知领域的情况。最后,由35名专业的招生人士组成的招生董事会评审考生的申请材料并投票进行最终表决。[2]

一、两所医学院校医患关系课程介绍

1.哈佛大学医学院的patient-doctor课程

哈佛的临床医学分为“hst”和“new pathway”两个专业。hst(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20世纪70年代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结果,旨在培养研究型的医生。[3]hst的一大特色是要求医学生完成科研和论文的训练。hst的学生主要是数理工程背景,对基础医学、生化分子等内容要求更多。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部分时间进入实验室,一直持续到二年级暑假结束。实际上,二年级以后,很多hst的学生都会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再做一两年研究,或是直接获得phd后再进入临床。良好的理工背景,严格的科研训练,多学科的交叉,使得hst的学生在跨学科领域中更容易崭露头角。

而“new pathway”(新途径)计划始于1985年,更多强调了“人文医学”、“终身学习”、“问题为中心”、“病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基础医学教育。医学生8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的临床病例讨论学习基础医学的原理,另外还加入了很多人文、社会、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纬度内思考医学的问题。由于医学的发展速度使得医学院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形见绌,在医学院的教育中,知识的讲授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唯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新途径计划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的互动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问、相互讲授,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养成与同事相互学习的习惯;教学时基于问题为中心,通过分析真实病例而非记忆课本来学习医学知识;重视医患关系的探寻、演练,强调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运用现代医学;教学进程灵活多维,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进入联合项目。[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接受new pathway教学计划的学生。其中,与医患关系最相关的课程为patient-doctor课程。

patient-doctorⅰ:针对一年级医学生,共24学时。此时,学生刚刚进入医学院,学习的仍然是基础医学课程,对于临床技能尤其是问诊查体方面没有过接触。主要侧重点是教授问诊过程中考虑病人感受,学会询问病情的方法。[4]学校认为当代医学应当回归为人文关怀,就像“撒拉纳克”湖畔的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也许学会治愈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学会关注病人疾苦却可以从现在做起,而且这正是医生最基本的素质。没有了病理生理机制思路的束缚,学生更愿意倾听病人的真实感受,理解疾病对于病人生活的影响。在与病人的互动时,学生不仅仅锻炼了询问病情时的各种交流技巧,也常常有感同身受的体验,这更激发了他们课后深入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

patient-doctorⅱ:针对二年级下学期医学生,共32学时。主要教授内容为临床见习前必须学习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尤其强调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4]一方面常规教授查体的技能规范和操作流程;另一方面,通过德才兼备医生的言传身教,切实教会学生在查体中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并且恰当地询问出疾病相关病史。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除了临床一线的医生,还有很多医学院四年级的学生的加入,年龄的相仿、经历的相似,朋辈导师的教学更具有感染力。

patient-doctorⅲ:针对三年级下的医学生,共24学时。主要教授内容为对职业的认同感。进入临床轮转的医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校园生活,很多人、情、事对于刚刚踏入医疗行业的学生都有着思想上不小的冲击。[4]如何帮助学生以更扎实的知识和更健康的心理面对今后从医道路上的成功或是失败,如何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医疗体制的更深层面行使医生的天职,如何培养出医德兼备的医生,是本阶段教学的宗旨。每周有这样一次机会,让学生走出医院,回归到校园,和教师、同学一起,交流彼此感受。在这里,学生可以探讨如何与癌症晚期病人交流,如何向死亡患者的家属交待“噩耗”。很多事情无法评判绝对的对与错,但在与同学、与教师的交流中,在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指导中,往往可以排忧解惑,坚持着应当坚持的做人行医的准则。

patient-doctor课程贯穿于哈佛大学医学院new pathway课程计划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课程形式多样,考试形式也更加灵活,面试、情景模拟等都被列入考试范围,课堂表现也是重要一环。

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和社会”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新课程计划。更为侧重医学课程的整合式教学和生物——医学——社会模式。相对于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整合度更高,纵贯度更好。其中与医患沟通相关的课程主要相关的有“医生和社会”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

医生和社会,覆盖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医学生,37学时。连续覆盖以下专题:法律、医学和政策、沟通方法、以及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5]

临床医学概论,主要针对一年级医学生,24学时。每隔一周的下午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实践,主要介绍怎样采集病史、实施体格检查和临床医疗以及了解开业医生怎样开展工作,发展医生——病人的关系,尽早熟悉专业。[5,6]

二、美国医患关系课程特点归纳

1.强调医患关系课程的纵贯性

随着教育观念上从“一次性教育”向“终生教育”方向转变,衡量医疗卫生人员的质量不仅要看他们所受专业教育的质量,还要看毕业后终生接受教育的能力。美国医患关系课程设置基本上覆盖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不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课程模式,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医生角色,培养必备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纵贯四年的教学模式,更能达到教学影响人的效果,从而淡化考试一过性的影响。

2.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注重医患关系课程的关联性

美国医学院校注重课程的整合,除了“纵贯性”,学科间的“关联性”也得到很高重视。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沟通技能”等课程,往往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法律、信息学等相关学科,运用综合大学的优势,邀请相关专业院系教授开课,使教学效果更显著,更能够达到培养医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培养目的。[6]

3.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

包括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课外阅读、床边教学、情景模拟等等。其中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problems basic learning,pbl)被广泛采用,小组讨论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倍受青睐。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来指导学生,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自由度;也有的采取指定学生阅读、实际写作训练、直接的角色示范活动;还有的特别注重教学情境与场所的设置,如在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采取直接的讨论方式,邀请医生/诗人、医生/作家、危重病人、自愿参加临床实验的病人及其主管医生一同讨论,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戏剧表演,以便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景中去。[7]此外,信息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学、网上视频点播、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在医学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使更多的教学方法得以涌现,加快了医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4.考核方式更为人性合理

相对于国内医学院校的大多数相对单一的书面记忆考核模式,美国医患关系课程的考核方式更为人性化、更为合理。首先,考核日常化,不再只由期末考试一次定夺成绩,而更侧重日常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课堂表现,注重课堂学习效果。其次,考试形式多样,面试、情景模拟、综合发言的形式被运用于考核之中,[8]从而使考核更为侧重能力而非单纯地掌握知识。

三、美国医患沟通课程对我国医患沟通课程设立和改革的启示

1.注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的纵贯性

美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入学条件是已经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习,较好地完成了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的综合提升,医学阶段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提升专业沟通素养。而我国医学院校则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没有之前的综合素养培养阶段。因此,要更重视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拓展和提升,而不是直接进行专业沟通素养的培养。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多采取先通识后专业的模式,但通识教育阶段课程相对浮于形式,并且这种分层教育的模式容易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可以考虑学习美国的整合教育模式,在临床见习前阶段涉及到临床课程的学习,以人体系统而非学科为教学单位,培养学生的病人为整体模式而非单独的疾病模式。而医患沟通课程应贯穿于整个五年或八年的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持续影响医学生的成长。并且,在医学生的低年级阶段开设综合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如公共演讲能力、媒介素养培养的课程,完善医学生素养的培养过程。

2.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开展沟通相关课程

目前,国内的重点医学院校多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这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依托社科类专业优势,联合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法律、教育学等人文社科学科,设立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可以使医患沟通的教学更为专业有效,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3.拓展多样的教学、考核模式

现今我国医学教育主要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缺乏社会医学、人文医学的教育,特别是医患沟通方面的教育甚是欠缺。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教学与临床的脱节以及学生毕业后有专业知识却难以成为完善医生的现状。并且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中心,重视理论的灌注,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

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已经在八年制医学生中试行了“pbl”教学模式和部分学科的面试考核,但教学考核模式相对形式重于内涵,讨论的问题多没有导向性和纵贯性的培养性,教师的主观性被扩大。可以考虑综合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切实落实pbl教学模式,设计每次课程的讨论问题,从而引导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沟通的习惯,形成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等人文课程的教学不适合运用传统的一张考卷覆盖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应该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侧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将更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效果的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