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空气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1
[关键词]空气环境治理;雾霾临界状态;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61-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机动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差,雾霾天气日益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同时,还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战略措施、技术措施加强雾霾治理,不断的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因此,文章针对空气治理中雾霾临街状态与治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雾霾临界状态
基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理论,可以将大气粒子看做在三维空间中的晶体,相邻晶格的大气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大气中还存在一些尘埃,这些尘埃可以随机的附着在大气粒子上,当覆盖的尘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大气粒子被称之为烟尘颗粒,并且密度超过特定数值后,便形成雾霾。也就是说,灰尘是随机而不是均匀的覆盖在大气粒子上,当大气粒子上覆盖了一些灰尘之后,会导致其表面积的增加,这样会吸收更多的灰尘,进而产生一种“优先连接机制”,该机制以“强度”为核心。显然,该系统符合无标度系统属性,若采用网络进行描述,可以将该系统描述为无标度、随机、复杂的网络,同时可以将雾霾当做是网络的同步逾渗现象,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假设在二维空间内存在一个排放源,其排除的气体在该空间内自由扩散,最后在空间中“消失”,随着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该空间依然保持“纯洁”,但是在某一瞬间,废气排放量达到某一值时,该系统突然变成废气所标记的颜色,此时该空间不再“纯洁”,随着废气排放量的增加,这种污染程度也逐渐的加重。以某城市为例,对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废气排放量以及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值得注意的是PM2.5,该指标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个观测变量,以前并没有该指标,参考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P小于0.01,两者的比值范围介于0.31-0.96之间,计算平均值为0.72,这样能够大致估算出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PM2.5值,然后调整与之相对应时间点的空气质量指数差异,能够确定相应的数值,具体如图1所示,
图1中,左边为正常坐标,右边对横坐标进行对数标度,横坐标表示废气排放量,纵坐标为空气质量指数,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其变化状况,将横坐标缩小1000倍,基于PM2.5、PM10获得的数据,该数据小于1。当废气排放量介于15000-17500之间时,出现一个拐点,该拐点后空气质量明显降低,由图1可知,我国空气质量依然处于临界状态,尚未完全形成雾霾。同时也表明,如果废气排放量进一步增加,空气中颗粒数量达到甚至超过该临界点,则会显著的降低空气质量,当废气排放量处于临界区时,空气质量也处于临界状态,一旦超过该临界,系统将会出现显著的二次相变性质。只要出现轻微的震荡,将会导致带起发生突变,该突变出现之后将会呈现非常明显的非线性滞后效应。这也表明,一旦形成雾霾,将会非常顽固,超临界状态的雾霾治理难度也相对较高。但是,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三、空气环境治理中,加强雾霾治理的有效方法
1.治理雾霾的战略措施
1.1 创新和调整驱动能源结构。通过探索新材料、新型能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铺路,在城市公共设施照明方面推广和应用太阳能,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设施的能源消耗量。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推广和应用小型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电系统,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清洁、节能、环保。工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改进生产工艺,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这样能够显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环境容量,根据环境容量确定是否承接外来产业,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必须考虑产业转移,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应先。
1.2 全民参与。雾霾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科学家,每一个公民都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因此,应该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中,这是赢得空气环境保卫战胜利的重要战略决策。在同雾霾战斗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自我做起,如少抽一支烟、少放一点烟花爆竹、少开一天车、少浪费一张纸、少用一盆水、节约一度电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公民对雾霾治理工作的实际贡献,每天坚持不懈,势必能够获得空气环境保卫战的胜利。
1.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产业,可能存在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能耗等现象,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听之任之,将会导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上述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改进,同时大力发展少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烟尘的产生与排放,同时还能够降低能源损耗,一举多得。
1.4 增大治理力度,加快环境整治进程。为了增大雾霾治理力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雾霾治理上升到法律层面,能够做到雾霾治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确定环境保护的优先法律地位,在环境质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其二,加强执法监管,由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监管人员,采用分管的方式,明确监管责任,保证相关部门在雾霾治理工作中各司其职,严厉惩治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加快环境整治进程。
2 治理雾霾的技术措施
2.1 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油烟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造成雾霾的直接因素。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已经成为降低和控制PM2.5排放的主要措施。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技术,提高燃油品质,降低含硫量,开发系能源,如甲醇、CH4,改进发动机,改善燃烧过程;尾气净化处理技术,尾气回收处理排放,采用三元催化器处理尾气。
2.2 煤烟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煤烟污染排放,应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燃煤炉灶改造技术,餐饮行业依然采用燃煤加工食品,针对该种现象,应该对燃煤炉灶进行改进,采用石油、天然气或者电力代替燃煤;燃煤锅炉改造技术,燃煤锅炉的烟雾排放量非常大,通过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造成燃气锅炉,能够有效的降低烟雾排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空气环境治理中的雾霾治理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全民参与,集群策群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战略、技术措施,坚持不懈的做好雾霾治理工作,才能够见到实效,才能够呼吸道清新、健康的空气。
参考文献
[1] 郑小京,郑君君,李超.雾霾逾渗动力机制及临界态下大气的治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753-756.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2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及环境问题。如何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从微观角度讲,直接影响着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财务目标;从宏观角度看,则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应作为企业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的当数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2月11-13日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中所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
这一定义是站在微观的角度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解释,是一种狭义的内部环境成本。按照这一定义,企业的环境成本可以分为:
一是主动发生的,是“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如企业为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固定废弃物,降低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等。
二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如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的排污费以及因为污染环境造成对人体的损害而支付的罚款等。
实际上,环境成本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环境成本作用的对象角度去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发生环境成本的主体角度去论证。这里不做赘述。但不可置疑的是,企业界定和环境成本的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的意义
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
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相关成本的一部分,与其他成本一样,是流经企业的物质的价值表现。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企业收益具有密切的关系,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而投入的环境成本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将会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和科学决策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环保法规的强化,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能否充分发挥环境成本的效率,使得一定的环保支出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实现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的最佳配比,从而有助于分析和评价环保工作业绩,满足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的需要。
(三)有助于企业降低环境风险
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使得环境风险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来自环境风险的威胁,为企业正常有序地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社会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要求企业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一方面,使得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考虑环境问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具有局限性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其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在我国,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来加以界定的,与理论上的成本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别。我国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属于狭义范畴,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费用则没有考虑在内。实际操作中,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计量也很简单,一般只考虑显性的如环境污染罚款等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而忽视了隐性的环境成本支出,不符合因果配比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利润,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
(二)成本信息缺乏决策相关性
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由于上述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的局限性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够提供环境成本信息,或者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过于笼统、概括,不能为与环境有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明确、充分的信息,使得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缺乏对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全面考虑,从而造成误导,做出方案取舍的错误决策。
(三)侧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数目较少,并且多采用事后处理法,进行末端治理。所谓的事后处理,就是在与环境有关的不利事项发生之后,企业设法予以补救的方法,属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做法。这种方法,由于基本不影响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事后处理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只侧重于全过程的末端,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淹没了环境预防成本的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环境故障成本的失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灾难。
(四)缺乏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的主要过程是先确定成本目标,再制定成本标准;然后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出节约或超支,揭示成本差异;最后根据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形成成本的诸因素进行规划和限制,其目的是把有关环境的诸项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没有科学的成本标准,成本控制的后续工作将无法开展。我国企业一般将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混在一起进行控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定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设想
(一)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构成
2006年2月财政部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若干业务领域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专门准则,其他准则中也少有涉及,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于企业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作了一点说明。
随着环境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把环境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对环境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与控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及程序,将有助于弥补环保法规的不足,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环境责任,自觉地保护环境,通过充分、明确的环境信息的披露,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做出决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制定适宜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中控制标准的制定是实施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完成被控指标,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减少经济活动偏差的发生从而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照传统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遵循先进性、合理性、可考核性、简易性等原则,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环境成本作为标准。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经营多年,各项环境成本资料比较齐备的企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于参照的是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所以制定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责任部门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企业未来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剔除不可比因素。
2.以本行业其他企业先进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作为标准。在生产条件、产品等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本行业中的先进水平作为本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3.实际过程分析法。就是运用全面预算中零基预算的原理,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在某段时间之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应该发生的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这种方法将环境成本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较好地遵循了因果配比原则,相对来讲更具科学性,但是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人员比较多。
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方法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为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准备。
(三)选择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主要采用事后处理,即所谓的末端治理,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起不到对环境成本的预先了解和控制,不能未雨绸缪。实践证明,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从开始的产品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报废回收,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也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事前的规划、事中的监控到事后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从具体的方法来看,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作业成本法(ABC)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TLCC)。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然后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核心理论是: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的消耗产生成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中,通过设置作业,针对每一作业寻找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分析,以作业为中心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归集和分配,能够准确地定位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事项,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环境成本分配,从而比较准确地将环境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克服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分配方面的主观武断性。
2.全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形成至消亡所经历的从企划、研发、生产到客户使用、报废处理这个循环的总成本,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成本分析,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到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强调对于环境影响的预防;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通过使用环保型材料,进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环境负荷;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阶段,同资源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方法由于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的环境成本都加以考虑,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只考虑生产过程的缺陷,使得产品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完整,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也更加可靠。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内部控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企业在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治理层、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组织的基调,它主导着组织内成员的控制理念 决定着内控的结果和成效,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会计法》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随后财政部相继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O08年7月又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均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其中控制环境包括如下内容
(一)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企业应该有健全的治理结构、科学的内部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体制,这是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是影响、制约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治理结构方面,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企业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机构设置能够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级和提高管理效能。在权责分配方面,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目标、职能划分和管理要求,明确包括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经理,总会计师等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基层作业单位的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效力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主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价值观,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经营风格与职业操守,员工的行为守则等。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定位,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起着一种思想导向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政策
主要包括员工的聘退与培训、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要求,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关键岗位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等。人是控制环境的主体,而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优劣,激励与惩罚机制是否得当,决定着人力资源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内部审计,可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其效率、效果。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从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看,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在控制环境建设中起着保证作用。
(五)反舞弊机制
有效的反舞弊机制,是企业防范、发现和处理舞弊行为、优化内部环境的重要制度安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反舞弊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规范反舞弊调查处理程序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防范因舞弊而导致内部控制措施失效而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环境存在问题
(一)公司管理层不完善
公司管理层是公司制的核心,虽然不少公司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组成的法人管理结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诸多缺陷。比如: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由股东(大)会表决的事项董事会说了算,该由董事会决定的事情董事长说了算,独立董事、监事独立性较差,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董事不“懂事”、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不“监事”的反常现象,甚至出现总经理指挥董事长的怪象。
(二)权责分配不合理不明确
目前有的企业在权责分配方面没有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进行权利分配,权利大于义务,甚至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存在权利过分集中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如有的企业集团规定,下属子公司的所有支出均需要集团公司审批,下属单位的每个事项自下而上的审批时间至少超过半个月。有的企业权责分配不明确,如对于董事长、总经理的授权审批范围和审批限额不明确,从而出现越权审批、乱审批的现象。
(三)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不少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以利润为中心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忽略对员工爱岗敬业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重视对管理人员风险理念的灌输使企业整体缺乏财务风险意识,造成财务决策在程序上出现一些不合法不科学的决策,如对重大的借款、投资、担保项目不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分析,从而造成乱借款、乱投资、乱担保的“三乱”现象,形成相应的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担保风险。
(四)用人机制不科学
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每个员工都是活动的主体,各人的表现都在影响控制环境。有的企业在人员的使用上,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如奖罚不分明、考核无依据,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外有些企业不注重员工的技能培训,不重视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使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五)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监督检查是保证。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而且有的还是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却无法有效实施。究其原因,关键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一套监督检查机制。没有监督和检查,导致制度流于形式。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二是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经理人员市场,建立起相配套的经理约束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反舞弊机制
在内部监督方面,企业应充分发挥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内审监督方面,应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其监督检查、评价反馈等职责,并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企业应建立反舞弊机制, 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规范反舞弊调查处理程序,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必要时可考虑设置舞弊举报热线,明确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投诉、举报成为企业反舞弊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企业应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用人制度,真正体现奖优罚劣。首先,在用人制度上应明确各层级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能力要求职责范围、晋升晋级等规定,并严格执行;其次,在激励员工方面,应该从制度上规范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并尽可能予以量化,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臆断。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效果。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4
关键词:以人为本;内部控制;企业环境
一、绪论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确保业务活动的有效展开,促使资产完整安全,防止及发现并改进舞弊行为,确保财会资料的合法可靠而制定及实施的一项政策。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由于人是各种环境因素之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优化企业的内控环境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建适合人才发展的企业文化。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指的是把“人”作为中心来展开各项工作,就是将人作为基础、条件以及动力,将“人”视作最终目的。对于企业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各项生产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不断推进企业及社会发展的实践员工。企业要发展,则应将人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最大财富。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及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首先是因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晚,相比于国外,我国的人力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其次是因我国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者的权利以及责任相对失衡,导致企业治理人的自我能力提升的动力不够,导致治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最后就是员工队伍素质较低,特别是财会人员,知识理论单一,业务技能不扎实。
(二)企业文化有待加强建设
企业文化为企业长期以来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组织逐年累月组织起来的对企业全体职员产生积极引导的文化,是企业在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共同作风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是体现企业个性的一种信念。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落后的企业文化会对导致企业难以形成优良的企业内控环境,会促使企业舞弊现象不断出现,而且也对人本理念再企业中的应用发展不利。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普遍存在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执行及监督的力度不足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再完善,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则好比“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这类情况。主要体现在:(1)企业高层不重视,造成下层员工执行不严,多数只是敷衍了事。(2)企业的内控工作是覆盖企业的所有部门及环节,可是因各部门之间的不配合以及环节脱节,导致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不够彻底。(3)企业内控工作缺乏监督,导致相关财会资料德尔真实性及可靠性不强。
四、基于人本理念下的企业内控环境优化策略
(一)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应高完善企业董事会的设置以及功能,增加外部董事再董事会中的比重,减少大股东以及人为控制[4]。应独立分设董事长以及总经理,以确保其的独立性。第二是,监事会应加强对各项财务活动的监督。应不断提高监事会全部成员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并确保监事会在实质上以及形式上均具有独立性。除此之外,还要设立审计委员会,相关的审计人员应该由公司的监事组成员以及非执行董事人员构成,并全面负责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展开监督,而且还应该具有外聘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决策权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监督审计工作必要始终贯穿于企业的所有部门以及环节,并且是要贯穿全部的生产经济活动,要重点对风险大的经济生产环节展开专门专职监督。最后,应建立健全股东对管理者经营者的重点约束。 具体为股东会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审议企业的相关财会报表,并对经营者管理者的实际经营业绩展开严格评估,进而再对经理的撤换或者解聘展开决策。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优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共同作风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想等,是体现企业个性的一种信念,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企业文化的优化建设优化,与此同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只重视眼前利益及短期利益的企业文化,重视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的创建。笔者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加强诚信质量以及企业道德文化的建立。一个企业的的偏好、管理风格以及价值判断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的形成。然而,企业的偏好以及价值判断等都会受到经营者的诚信以及企业道德价值观等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的诚信以及企业的道德观直接会对企业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正式对人的崇高境界以及高尚人格的一种体现,更是人本价值理念的一种深刻体现。诚信对企业而言,是确保企业对外良好的客户关系的一种重要的信誉之本,同时也是企业展开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条件。优良的诚信环境,方可使企业员工以及经营者主动地遵守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促使全体人员努力为企业贡献力量。所以,唯有将企业的道德列入管理体系之中,并且将其作为一项无形的但却十分重要的资源,同时形成一种独特的利于企业长足发展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可使企业的道德建设发展为促进企业思想改革以及精神动力、智力等的发展,才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在各项经济活动者发挥其的能动作用,才可以使企业的道德逐渐发展成协调其内外关系以及确保企业平稳发展的一项关键手段。其次,加强人性化的管理。企业管理者应其模范带头的作用,通过利用管理层的示范力量来推动下属成员积极为企业做贡献,让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管理者必须坚定信念,将企业道德文化的价值观贯穿于各项实践工作中。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需不断和员工展开感情沟通,以利于凝聚感情。可以以不同员工的行为需要以及诚信内容为根据,通过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来避免诚信流失。
(三)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要始终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体包括选人制度、用人制度、育人制度以及留人制度[5]。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程序,在招聘的全过程应该客观且公正,在选择人才时,应该主要考核人才的学识、经验、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操守,不应该过分看重学历。其次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绩效管理体系。在激励员工时,应该以内部控制的相关目标为根据执行相关奖惩制度,激励及约束的主要对象为企业上下全体职工,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下集员工等。激励手段可以为物质手段或者精神手段等,例如物质手段有奖金、股权激励以及津贴、利润、养老金等等;而精神激励例如为企业员工提供就业培训的机会、为员工创建多元化的职业生涯通道或者是以能力以及业绩作为发展导向的升迁异动制度。考核评价员工的业绩时,主要是以绩效考核为主,将绩效当做是评价基础,不可把资历或者是其他的要素当做是评价职工的主要依据。在展开评价时,应注意评价的手段尽可能样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受到内部人的干扰。目前平衡计分卡等式比较常用的而且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第三是建立健全员工的培训教育机制。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展开定期的或者不定期的教育培训,这样有利于优化内部组织内部员工的技能组合。第四是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轮换制度,这样可才可确保人才流趋于合理化。岗位轮换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内在要求,合理科学的人才流动对于留用员工可以起到激励以及警示的作用,进而利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实施,均是与人的控制管理紧密联系的,所以企业要优化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加强软硬控制,例如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限度内调动起全体员工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本文在基于人本理念前提之下,从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的优化建设以及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措施,以期能提高企业的内控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博,张仁健.浅议中国企业如何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1
[2]柯媛媛,雷震.基于“以人为本”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08
[3]王晓敏.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下的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4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5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投入产出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17
由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城市长期采取粗放式经济增长,发展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等[1],随着经济和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等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鉴于此,我国及各级城市政府对环境问题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也逐步发展和成长起来,尤其是近年来迫于国内外的环保压力,更使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2]。近年来我国城市环保投入增长显著,但其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因此,要在城市环境治理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效率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决定性作用,把环境治理的投入和产出结合起来研究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对于改进环境治理措施和提高治理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分析发现现有成果具有以下特征:1)在研究对象上,偏重于省域[3-6]或全国[7-9]分析,鲜见以城市为评价单元的文献[10,11],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环境数据难以获得,但城市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的核心,也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和环境治理的核心责任单元,对其在现有投资模式下的环境治理效率考察对指导当前城市环境治理具有更为切实的现实意义;2)研究方法上,部分研究人员采用环境治理投资直接产生的污染物削减量以及对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产值来衡量治理效益的传统方法[12-13],部分人则采用了更为缜密的数学方法,如AHP[14]、DEA[15-16]等,此类研究多以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年份前后的投入量和产出量数据之间的对比来衡量治理效果[17],虽能说明一定问题,但并不能很好的把投入和产出有机关联起来,即使采用能将二者关联起来的DEA等方法的文献,由于评价单元过于宏观(全国、省等)或微观(企业或单个城市等)或过于地域化(针对某省城市或特殊地区等),致使对城市环境治理政策和措施制定的参考价值有限;3)在研究内容上,当前的研究侧重于对效率状态的测度和特征[1-3-5-7]总结上,仅少部分研究据评估结果给出了优化建议[18]或效率影响因素[19]。总之,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研究仍不够系统,采用什么标准、方法、程序等仍不能给出较为完善的答案,甚至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还模模糊糊。综上所述,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效率是解决严峻的环境状况与财政资金压力之间矛盾的唯一出路,系统化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框架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遵循系统化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原则,本文认为对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应该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量化评价方法或模型及指标,2)根据方法指标判断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状态及其时空变异特征,3)明确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4)预测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及其变化,探究提升效率的优化方案。本文在此逻辑主线引导下,以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选取2003—2009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以期为城市环境治理高效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 评价方法和数据处理
1.1 评价方法
DEA方法是运用数学规划模型对若干具有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决策单元(DUM)进行相对效益比较的有效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和旅游效率等[20-22]研究中,其对于处理多输入和多输出问题具有绝对优势[23]。城市环境治理是一项包含多元输入和输出的复杂过程,故本文选取DEA模型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进行评价,且文中DMU为270个样本城市,鉴于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投入要素的可控性和规模相应,研究采用投入导向和BC2模型。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分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类,当其值为1时表示该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已处于最优状态,反之,则说明当前城市环境治理要素投入存在冗余或产出不足,且其值越小越表明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越严重。
1.2 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过程中假定城市环境治理效率遵循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24]生产函数,同时参考罗默(Romer)[25]和卢卡斯(Lucas)[26]等主导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视为城市环境治理发展的推进力量,从而将其作为本文4大投入要素;产出上,环境和社会效益应成为核心目标,经济效益为关键产出。同时,鉴于DEA方法使用要求投入和产出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投入和产出指标之和小于等于DMU总数的一半[11](部分研究认为是三分之一[27])的原则,共选取12个投入和产出指标,形成“三层七维多指标”评价体系(表1)。另外,选择人均GDP、工业企业数、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反映)、财政分权等指标以考察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分异和变化原因。
1.3 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
数据主要源自所涉及年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缺失数据大部分从相应城市或省《统计年鉴》获取,极少部分采用相关模型处理或赋值,以消除原始数据中受0值影响造成运算失败。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但固原、中卫、拉萨等17个城市指标缺失严重(缺少三年及其以上数据),不适于DEA运算,予以剔除。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指数运用Deap2.1软件运算,采用Arcgis和Excel对运算结果进一步分析。
2 评价结果分析
2.1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现状特征
(1)总体效率特征:效率普遍偏低,综合效率明显低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普遍偏低,要素资源浪费和产出不足现象十分严重。效率分解上,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综合效率,三者均值分别仅为0.476、0.713、0.707(图1);效率类型划分上,高效城市(>0.9)、中效城市(065-0.9)和无效城市(
(2)空间分异特征:综合和规模效率三地带分异性相似,八地区分布“大集中-小分散”
以三大经济地带[28]划分为前提,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异性相似。表现为:1)从综合效率看,高效城市个数东部和中部均等,西部略高;低效城市个数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中基本呈梯度递减分布,中效城市个数中部>东部>西部。2)从技术效率看,高效和中效城市个数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中呈梯度递减分布,而低效城市则是中部>东部>西部。3)从规模效率看,高效和中效城市个数中部>西部>东部,低效城市呈东中西递减(表2)。
以经济区[29]为前提,270个区位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各异的城市总体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表现为:从综合效率看,高效城市主要分布于大西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江西省部分;中效城市数量较少,分布分散;低效城市数量最多,且密集分布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省、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和陕西以及内蒙一带。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八地区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二者与综合效率呈现相似的集中规律,且高效城市个数均明显增多,集中地域更为广阔(图2、3、4)。
(3)规模收益特征:普遍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发展态势不理想
规模收益发展态势不理想,超过78%的城市处于规模递减状态,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的城市占12.6%,而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状态的城市尚不足10%(表2)。因此,未来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提高,不能依靠继续增加要素资源投入以进一步壮大规模的途径来实现,应适度消减冗余投入。规模收益空间分异,总体上离散分布,但局部地段显著集中,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如以经济区划分为前提,小集中表现为规模递增城市集中于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规模不变城市相对集中于大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的沿黄接壤地带、长江中游的江西和安徽等,递减城市相对集中于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的湖南和湖北等、黄河中游的山西和内蒙等、东北的辽宁、大西南的四川以及南部沿海地区(图5)。
2.2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时空演变特征
2003-2009年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持续处于不理想状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率指数长期徘徊于低值阶段,期间虽略有上升但总体上呈微弱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虽高于综合效率,但数值仍然偏低(图1)。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处于高效和中效城市数均有所减少,而低效城市个数增加;规模收益不变城市明显减少,而规模收益递增和递减城市数均略有增加(表3)。
2003-2009年多数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变化显著。若以研究期效率变化值占基期效率值的5%、30%为界,将样本城市分为下降超过30%的显著下降城市、下降值在5%-30%的缓慢下降城市、下降5%或上升5%的基本不变城市、提升5%-30%的缓慢上升城市、提高值大于30%的显著上升城市。则多数城市处于显著上升或显著下降的状态,保持不变的城市数量次之,缓慢上升或缓慢下降的城市数量最少,且变化显著的城市集中于大西南的四川和广西、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和河南(图6)。
2.3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2003-2009年样本城市投入指标和综合效率指数值为考察对象,利用Excel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其中,Y为城市环境治理综合效率指数,X1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2为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X3为财政支出中科学和教育事业支出,X4环境和水利以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统计回归分析检验参数显示R2=0.929,所得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和可信度较高。
Y=0.007X1-0.058X2+0.016X3-0.002X4+0.805 (1)
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财政支出中科学和教育事业支出呈正相关,而从业人员和基础设施建设呈负相关,且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财政支出中科教事业支出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更为深刻。科技投入和资本投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其可能的原因对于前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提出后,我国加大了对科教事业及其研发的支持,对于后者是为应对上级检查和环评压力等导致城市政府重视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的立项和项目建设,但对设施应用则不够重视,导致不少设施在建成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劳动和资金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比较有限,但劳动力投入为负相关,我国人口众多的背景和多数城市政府为稳定社会而尽力提升就业率的政策可以作为解释。由此可见,对于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不理想的城市,未来应该在提高设施利用率和进一步增加科技要素投入上下功夫。
将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城市规模(以人口规模为标准,巨型城市>1000万、特大城市300-1000万、大城市100-3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城市规模类型>工业企业数>财政分权>人均GDP,说明在分权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以扩大城市规模(土地和人口)、提高市民福利为使命,以加速引入工业企业为手段的发展方式对环境治理效率的优化产生了阻碍作用。偏相关分析显示:与相关系数相比,偏相关系数普遍减小,且基本保持负相关性,但相关程度排序变化为年末人口>人均GDP>城市规模类型>财政分权>工业企业数,人均GDP和工业企业数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发生了特别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财政分权从负相关变成了正相关,这一现象或可解释为:如果固化城市政府的“GDP政绩导向”,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越利于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提高,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3 中国城市环境效率优化建议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提高要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减少人力投入和提高资本利用率,尤其要关注技术投入和资本利用率提升。以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否高于0.9为标准,将270个样本城市进行分为4类,即高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的HT-HS型41个、高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的HT-LS型84个、低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的LT-HS型68个、低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的LT-LS型77个。
投入冗余度是指保持现有产出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某城市可减少的投入量与原投入量的百分比。本文结合效率优化方向并以冗余度大于20%为界,将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优化模式分为冗余度全小于20%的保持现状型、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冗余严重的资金节约型、环境治理设施投入冗余严重的资本节约型、从业人员等人力资本投入冗余严重的劳动节约型、科学技术投入冗余严重的技术节约型5大发展模式。但部分城市不应也难以靠采取单一模式使得环境治理效率最大化,不少城市需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因此,进一步将优化模式整合为维持现状型、资金节约型、双管齐下型、三管齐下型和四管齐下型(资金、资本、技术和劳动节约型发展模式同时使用)发展模式五类。其中,采取维持现状型和四管齐下型发展模式的城市均占48.9%,其余模式仅占2.2%;且采取维持现状发展模式的城市相对集中于大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尤其是河南和内蒙)和长江中游地区(尤其是江西和湖南)。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DEA方法对我国2003-2009年270个样本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及其时空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普遍较低,2003年以来长期稳定于低值,且在波动变化过程中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效率分解规为模效率>技术效率>综合效率。
(2)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时间序列变化和空间分异显著,但空间变异并不明显,长期保持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总体特征。
(3)技术投入和资本投入是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且资本投入已呈负相关,城市年末总人口、城市规模类型、工业企业个数、财政分权和人均GDP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高低产生负面影响。
(4)以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否高于0.9为标准,可将270个样本城市分为高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的HT-HS型、高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HT-LS型、低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的LT-HS型、低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的LT-LS型4类,且各类城市数量HT-LS型> LT-LS型>LT-HS型>HT-HS型。
(5)以冗余度大于20%为界,将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优化模式分为冗余度全小于20%的保持现状型、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冗余严重的资金节约型、环境治理设施投入冗余严重的资本节约型、从业人员等人力资本投入冗余严重的劳动节约型、科学技术投入冗余严重的技术节约型5大发展模式,且采取维持现状型和四管齐下型发展模式的城市均占48.9%,采取其余模式的城市仅占2.2%。
4.2 讨论
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但本文的定量分析表明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从本文的研究和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发展的实际考虑,可得到以下启示:
(1)在现有的投入模式和水平上,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着投入要素资源冗余的现象,因此适当的减少投入量和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不无益处,未来应重点关注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资本要素和从业人员等人力劳动要素的浪费。
(2)技术创新和教育投入与城市环境治理绩效的提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加大治理技术、管理技术等技术创新力度是未来大势所趋。
(3)改革开放以来,权力逐步下放,分析显示权利下放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高低负相关,这与城市政府的“政绩GDP导向”不无关联,因此为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和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改革政府“GDP导向”政绩考核方式应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宝顺,刘京焕. 中国地方城市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效率评估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4):71-76.
[2] 欧阳晓辉. 城市环境保护的相对有效性评价研究[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5-38.
[3] 王俊能,许振成,胡习邦,等. 基于DEA理论的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4):565-570.
[4] 程丹润,李静.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1990—2006[J]. 财经研究,2009,1:13-17.
[5] 王恩旭,武春友.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J]. 管理学报,2011,8(3):443-450.
[6] 杨俊,邵汉华,胡军. 中国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49-55.
[7] 谭光荣,宋笑天. 我国环境治理中的财政支出效率问题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7,9:71-73.
[8] 胡涛,张凌云.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8-32.
[9] 董秀海,胡颖廉,李万新. 中国环境治理效率的国际比较和历史分析——基于DEA模型的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8,26(6):1221-1230.
[10] 马育军,黄贤金,肖思思,等.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69-774.
[11] 郭国峰,郑召锋. 基于DEA模型的环境治理效率评价---以河南为例[J]. 经济问题,2009,1:48-51.
[12] 殷福才,. 巢湖污染治理投资的环境效益评价[J]. 环境科学动态,2003,4:1-2.
[13] 杨竞萌,王立国.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效率问题研究[J]. 当代财经,2009,9:20-25.
[14] 吴育华,卢静.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效率评价[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45-249.
[15] 杨斌. 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09,29(7):1197-1202.
[16] 邓波,张学军,郭军华.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1,1:92-99.
[17] 张秀义,周爱国,闫来洪,等. 胜利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污染源和污染治理措施的回顾评价[J]. 中国环境检测,1996,12(6):30-34.
[18] 李靖,程丹润. 基于DEA-SBM模型的中国地区环境效率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8):1208-1211.
[19] 李静.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 南方经济,2009,12:24-35.
[20] 国腾云,徐勇,王志强. 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2009,64(4):408-416.
[21] 马晓龙,保继刚.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J]. 人文地理,2010,1:105-111.
[22] 魏权龄. 数据包络分析(DEA)[J]. 科学通报,2000,45(17):1793-1808.
[23] 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4] Cobb C W, Douglas P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8, 18(1): 139-165.
[25] 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an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1002-1037.
[26] Lucas Robert E.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an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3-42.
[27] 方创琳,宋吉涛,等.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1.
[28] 彭文斌,刘友金.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 经济地理,2010,30(4):574-578.
[29] 马洪,王梦奎. 中国发展研究(2003版)[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China and Its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Study
WANG Qin1, GUO Feng1, XU Xin-yu2, LI Wei-wei2
(1. Lanzhou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730000, China)
2. 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6
关键词: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
火力发电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殊性,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不仅仅存在于某一个或两个环节,而是产生于火力发电企业各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因而火力发电企业若要更好、更有效地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就必须对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完善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从而针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1 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能够准确地反映火力发电企业历年的环境成本控制状况,这便可以有效把握火力发电企业自身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变化的趋势。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就要通过整理企业环境成本相关数据并对数据的有效分析,比较各个环节上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大小,从而得出环境成本费用较高的一些环节,以指导企业对这些高成本部分进行重点控制。
2 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事前规划
火力发电企业要将"事后治理"模式逐渐转变成"事前治理"。引入生命周期成本发法理念,即根据火力发电企业生产中的不同环节来确定较为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法,以形成火力发电企业特有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结合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法,从源头入手,以获得环境成本控制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在机器设备的选择上,应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环保特征的设备,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应更倾向于采购优质低污染煤种,以绿色采购为主。
3 强化环境成本全过程管理
火力发电企业要彻底地解决目前环境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全方位、多维度出发,进行环境成本的全过程管理。其宗旨是在不影响企业各生产环节正常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对煤炭、电、水等资源的消耗,从而促使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减少,效益提高。要注重燃料质量的选择与管理;提升企业环保设备的运行效率;提高企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4 强化环保监督管理
火力发电企业形成从入厂煤质、锅炉燃烧调整、烟气在线监测、环保台账报表规范化、环保监督日常考核管理、环保预警考核管理、环保迎检管理、环保污染事件调查处理、废水排放管理、环保宣传教育等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环保监督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模式,以确保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5 加强社会责任感
火力发电企业只有在观念上得到改变,对环境成本有一个新的认识,了解到对于火力发电企业来说,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后还会带来额外的环境收益,不仅仅在于成本增加这一点上。不仅如此,火力发电企业要想实现低碳发展,有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首先在环境成本部分进行有效控制,这也能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4):23-25.
[2]王跃堂,赵子夜.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2,(01):54-57.
[3] 田丽开,孙淑华.循环经济下工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 (0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