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空气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空气治理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1

[关键词]空气环境治理;雾霾临界状态;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61-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机动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差,雾霾天气日益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同时,还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战略措施、技术措施加强雾霾治理,不断的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因此,文章针对空气治理中雾霾临街状态与治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雾霾临界状态

基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理论,可以将大气粒子看做在三维空间中的晶体,相邻晶格的大气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大气中还存在一些尘埃,这些尘埃可以随机的附着在大气粒子上,当覆盖的尘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大气粒子被称之为烟尘颗粒,并且密度超过特定数值后,便形成雾霾。也就是说,灰尘是随机而不是均匀的覆盖在大气粒子上,当大气粒子上覆盖了一些灰尘之后,会导致其表面积的增加,这样会吸收更多的灰尘,进而产生一种“优先连接机制”,该机制以“强度”为核心。显然,该系统符合无标度系统属性,若采用网络进行描述,可以将该系统描述为无标度、随机、复杂的网络,同时可以将雾霾当做是网络的同步逾渗现象,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假设在二维空间内存在一个排放源,其排除的气体在该空间内自由扩散,最后在空间中“消失”,随着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该空间依然保持“纯洁”,但是在某一瞬间,废气排放量达到某一值时,该系统突然变成废气所标记的颜色,此时该空间不再“纯洁”,随着废气排放量的增加,这种污染程度也逐渐的加重。以某城市为例,对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废气排放量以及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值得注意的是PM2.5,该指标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个观测变量,以前并没有该指标,参考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P小于0.01,两者的比值范围介于0.31-0.96之间,计算平均值为0.72,这样能够大致估算出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PM2.5值,然后调整与之相对应时间点的空气质量指数差异,能够确定相应的数值,具体如图1所示,

图1中,左边为正常坐标,右边对横坐标进行对数标度,横坐标表示废气排放量,纵坐标为空气质量指数,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其变化状况,将横坐标缩小1000倍,基于PM2.5、PM10获得的数据,该数据小于1。当废气排放量介于15000-17500之间时,出现一个拐点,该拐点后空气质量明显降低,由图1可知,我国空气质量依然处于临界状态,尚未完全形成雾霾。同时也表明,如果废气排放量进一步增加,空气中颗粒数量达到甚至超过该临界点,则会显著的降低空气质量,当废气排放量处于临界区时,空气质量也处于临界状态,一旦超过该临界,系统将会出现显著的二次相变性质。只要出现轻微的震荡,将会导致带起发生突变,该突变出现之后将会呈现非常明显的非线性滞后效应。这也表明,一旦形成雾霾,将会非常顽固,超临界状态的雾霾治理难度也相对较高。但是,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三、空气环境治理中,加强雾霾治理的有效方法

1.治理雾霾的战略措施

1.1 创新和调整驱动能源结构。通过探索新材料、新型能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铺路,在城市公共设施照明方面推广和应用太阳能,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设施的能源消耗量。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推广和应用小型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电系统,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清洁、节能、环保。工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改进生产工艺,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这样能够显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环境容量,根据环境容量确定是否承接外来产业,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必须考虑产业转移,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应先。

1.2 全民参与。雾霾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科学家,每一个公民都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因此,应该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中,这是赢得空气环境保卫战胜利的重要战略决策。在同雾霾战斗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自我做起,如少抽一支烟、少放一点烟花爆竹、少开一天车、少浪费一张纸、少用一盆水、节约一度电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公民对雾霾治理工作的实际贡献,每天坚持不懈,势必能够获得空气环境保卫战的胜利。

1.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产业,可能存在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能耗等现象,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听之任之,将会导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上述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改进,同时大力发展少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烟尘的产生与排放,同时还能够降低能源损耗,一举多得。

1.4 增大治理力度,加快环境整治进程。为了增大雾霾治理力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雾霾治理上升到法律层面,能够做到雾霾治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确定环境保护的优先法律地位,在环境质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其二,加强执法监管,由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监管人员,采用分管的方式,明确监管责任,保证相关部门在雾霾治理工作中各司其职,严厉惩治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加快环境整治进程。

2 治理雾霾的技术措施

2.1 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油烟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造成雾霾的直接因素。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已经成为降低和控制PM2.5排放的主要措施。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技术,提高燃油品质,降低含硫量,开发系能源,如甲醇、CH4,改进发动机,改善燃烧过程;尾气净化处理技术,尾气回收处理排放,采用三元催化器处理尾气。

2.2 煤烟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煤烟污染排放,应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燃煤炉灶改造技术,餐饮行业依然采用燃煤加工食品,针对该种现象,应该对燃煤炉灶进行改进,采用石油、天然气或者电力代替燃煤;燃煤锅炉改造技术,燃煤锅炉的烟雾排放量非常大,通过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造成燃气锅炉,能够有效的降低烟雾排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空气环境治理中的雾霾治理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全民参与,集群策群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战略、技术措施,坚持不懈的做好雾霾治理工作,才能够见到实效,才能够呼吸道清新、健康的空气。

参考文献

[1] 郑小京,郑君君,李超.雾霾逾渗动力机制及临界态下大气的治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753-756.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2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及环境问题。如何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从微观角度讲,直接影响着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财务目标;从宏观角度看,则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应作为企业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的当数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2月11-13日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中所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

这一定义是站在微观的角度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解释,是一种狭义的内部环境成本。按照这一定义,企业的环境成本可以分为:

一是主动发生的,是“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如企业为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固定废弃物,降低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等。

二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如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的排污费以及因为污染环境造成对人体的损害而支付的罚款等。

实际上,环境成本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环境成本作用的对象角度去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发生环境成本的主体角度去论证。这里不做赘述。但不可置疑的是,企业界定和环境成本的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的意义

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

环境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相关成本的一部分,与其他成本一样,是流经企业的物质的价值表现。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企业收益具有密切的关系,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而投入的环境成本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将会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和科学决策以及合理规划生产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环保法规的强化,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能否充分发挥环境成本的效率,使得一定的环保支出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实现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的最佳配比,从而有助于分析和评价环保工作业绩,满足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的需要。

(三)有助于企业降低环境风险

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使得环境风险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来自环境风险的威胁,为企业正常有序地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社会利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要求企业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一方面,使得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考虑环境问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具有局限性

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其经济实质可以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在我国,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来加以界定的,与理论上的成本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别。我国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属于狭义范畴,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费用则没有考虑在内。实际操作中,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计量也很简单,一般只考虑显性的如环境污染罚款等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而忽视了隐性的环境成本支出,不符合因果配比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利润,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

(二)成本信息缺乏决策相关性

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结果有用的特征。由于上述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的局限性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够提供环境成本信息,或者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过于笼统、概括,不能为与环境有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明确、充分的信息,使得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缺乏对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全面考虑,从而造成误导,做出方案取舍的错误决策。

(三)侧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数目较少,并且多采用事后处理法,进行末端治理。所谓的事后处理,就是在与环境有关的不利事项发生之后,企业设法予以补救的方法,属于“亡羊补牢”的被动做法。这种方法,由于基本不影响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事后处理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只侧重于全过程的末端,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淹没了环境预防成本的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环境故障成本的失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灾难。

(四)缺乏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的主要过程是先确定成本目标,再制定成本标准;然后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出节约或超支,揭示成本差异;最后根据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形成成本的诸因素进行规划和限制,其目的是把有关环境的诸项消耗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没有科学的成本标准,成本控制的后续工作将无法开展。我国企业一般将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混在一起进行控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定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设想

(一)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构成

2006年2月财政部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若干业务领域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却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专门准则,其他准则中也少有涉及,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于企业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作了一点说明。

随着环境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把环境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对环境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与控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明确环境成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及程序,将有助于弥补环保法规的不足,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环境责任,自觉地保护环境,通过充分、明确的环境信息的披露,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做出决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制定适宜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中控制标准的制定是实施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完成被控指标,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减少经济活动偏差的发生从而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照传统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遵循先进性、合理性、可考核性、简易性等原则,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环境成本作为标准。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经营多年,各项环境成本资料比较齐备的企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于参照的是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所以制定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责任部门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企业未来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剔除不可比因素。

2.以本行业其他企业先进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作为标准。在生产条件、产品等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本行业中的先进水平作为本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3.实际过程分析法。就是运用全面预算中零基预算的原理,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在某段时间之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应该发生的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这种方法将环境成本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较好地遵循了因果配比原则,相对来讲更具科学性,但是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人员比较多。

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方法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为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准备。

(三)选择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

目前,我国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企业主要采用事后处理,即所谓的末端治理,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起不到对环境成本的预先了解和控制,不能未雨绸缪。实践证明,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从开始的产品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报废回收,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也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事前的规划、事中的监控到事后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从具体的方法来看,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作业成本法(ABC)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TLCC)。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然后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核心理论是: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的消耗产生成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中,通过设置作业,针对每一作业寻找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分析,以作业为中心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归集和分配,能够准确地定位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事项,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环境成本分配,从而比较准确地将环境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克服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分配方面的主观武断性。

2.全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形成至消亡所经历的从企划、研发、生产到客户使用、报废处理这个循环的总成本,而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成本分析,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到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强调对于环境影响的预防;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通过使用环保型材料,进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环境负荷;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阶段,同资源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方法由于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的环境成本都加以考虑,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只考虑生产过程的缺陷,使得产品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完整,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也更加可靠。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内部控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企业在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治理层、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组织的基调,它主导着组织内成员的控制理念 决定着内控的结果和成效,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会计法》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随后财政部相继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O08年7月又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均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其中控制环境包括如下内容

(一)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企业应该有健全的治理结构、科学的内部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体制,这是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是影响、制约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治理结构方面,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企业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机构设置能够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级和提高管理效能。在权责分配方面,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目标、职能划分和管理要求,明确包括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经理,总会计师等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基层作业单位的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效力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主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价值观,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经营风格与职业操守,员工的行为守则等。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定位,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起着一种思想导向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政策

主要包括员工的聘退与培训、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要求,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关键岗位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等。人是控制环境的主体,而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优劣,激励与惩罚机制是否得当,决定着人力资源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内部审计,可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其效率、效果。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从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看,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在控制环境建设中起着保证作用。

(五)反舞弊机制

有效的反舞弊机制,是企业防范、发现和处理舞弊行为、优化内部环境的重要制度安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反舞弊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规范反舞弊调查处理程序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防范因舞弊而导致内部控制措施失效而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环境存在问题

(一)公司管理层不完善

公司管理层是公司制的核心,虽然不少公司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组成的法人管理结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诸多缺陷。比如: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由股东(大)会表决的事项董事会说了算,该由董事会决定的事情董事长说了算,独立董事、监事独立性较差,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董事不“懂事”、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不“监事”的反常现象,甚至出现总经理指挥董事长的怪象。

(二)权责分配不合理不明确

目前有的企业在权责分配方面没有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进行权利分配,权利大于义务,甚至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存在权利过分集中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如有的企业集团规定,下属子公司的所有支出均需要集团公司审批,下属单位的每个事项自下而上的审批时间至少超过半个月。有的企业权责分配不明确,如对于董事长、总经理的授权审批范围和审批限额不明确,从而出现越权审批、乱审批的现象。

(三)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不少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以利润为中心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忽略对员工爱岗敬业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重视对管理人员风险理念的灌输使企业整体缺乏财务风险意识,造成财务决策在程序上出现一些不合法不科学的决策,如对重大的借款、投资、担保项目不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分析,从而造成乱借款、乱投资、乱担保的“三乱”现象,形成相应的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担保风险。

(四)用人机制不科学

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每个员工都是活动的主体,各人的表现都在影响控制环境。有的企业在人员的使用上,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如奖罚不分明、考核无依据,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外有些企业不注重员工的技能培训,不重视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使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五)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监督检查是保证。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而且有的还是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却无法有效实施。究其原因,关键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一套监督检查机制。没有监督和检查,导致制度流于形式。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二是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经理人员市场,建立起相配套的经理约束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反舞弊机制

在内部监督方面,企业应充分发挥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内审监督方面,应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其监督检查、评价反馈等职责,并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企业应建立反舞弊机制, 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规范反舞弊调查处理程序,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必要时可考虑设置舞弊举报热线,明确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投诉、举报成为企业反舞弊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企业应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用人制度,真正体现奖优罚劣。首先,在用人制度上应明确各层级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能力要求职责范围、晋升晋级等规定,并严格执行;其次,在激励员工方面,应该从制度上规范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并尽可能予以量化,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臆断。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效果。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4

关键词ERP 电力企业 内部控制

一、ERP环境下电力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视为建立在企业价值链上的供需链,在对整个供需链管理中强调对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从而上升到对价值链的控制。它强调动态地对企业执行控制,实时分析企业动态信息。以计算机辅助计划和控制为主线,面向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动态的计划管理,使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得到综合优化的管理和有效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企业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ERP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减少资金占用、提高生产效率。当前,实现ERP与企业财务控制的融合和互动已成为当今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客观需要,电力企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力电力设施建设,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电力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内控控制,以规范电力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二、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就是要根据其控制环境的特点,为合理保证控制目标实现而建立一系列的方法和程序,以支持内部控制活动。从内部控制环境的层面看,ERP系统环境是一种将企业特定的组织结构形式、管理模式与计算机网络结构、计算机软件融为一体的企业管理平台。在ERP环境下,企业内控体系的建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做好内部控制系统的授权控制和职责划分

第一,要严格按照职责不相容的原则授权。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员工的岗位责任,设置每个员工对系统的操作权限以及对信息的查询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员工责任制度,以明确责任和义务,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以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责权的相互制约和监督,防止有关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所发生的错误和舞弊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错误的发生。第二,要尽量将审计线索保留在ERP系统下,在缺乏纸质审计凭据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磁盘等磁性存储介质为载体的审计线索的控制,在审计机构和签字单位确认的同时,对原数据在磁性存储介质进行备份或在不同部门形成相关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部门间的相互监督。第三,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全程控制,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适时监控,保证企业利益不受侵害。

2、构建完备内控信息系统

ERP系统提高了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对系统的依赖性越强,信息系统的有效、安全、可靠的运行成为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结构不同,ERP系统结构所具有的开放性、分布处理性、数据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范围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包括系统网络、系统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据库、使用维护人员在内的一整套信息控制系统。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保证系统运行和信息输出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库的完整,并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防灾和灾难恢复能力。能够阻止非授权的非法操作。一方面,通过制定一套规章制度对系统开发、应用、维护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便预防内控过程中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况。另一方面,要对系统设备、软件系统、数据资源进行接触、维护和保管的各种管理制度,健全系统灾难检测和防范制度,完善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此外,要充分采用各种技术方法。通过运用相关技术规范和相应的技术措施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监控、防范和恢复,将预防、检查和纠正相结合,实现对企业各项活动的综合性控制措施。常用的技术措施主要异地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病毒检测与杀毒技术等。

3、构建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体系

ERP系统管理和控制功能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管理工具,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员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政策是ERP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条件,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保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也就难以发挥起作用。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是企业群体所共同认可的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奖惩规则等。构建企业文化控制层的关键在于做好对控制对象即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控制,要使企业管理目标成为员工个人的目标,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将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贯彻到员工的工作中,使其形成强烈的组织认同,促使其工作目标和企业目标相一致。此外,还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使企业目标成为管理者个人的努力标准,使企业从文化层面认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三、ERP环境下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和提升

ERP系统能否有效运行不仅取决于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在于其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满足企业管理控制的具体需求。因此,要在建立内控体系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从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业务特殊性考虑,对内部控制系统不断进行结构完善和效能提升。

1、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成员的控制意识和工作自觉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因此,内部控制必须以良好的控制环境为基础,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应该明确企业管理者应对内部控制承担责任。国家应对电力企业的建设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电力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控制环境的特殊性,要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电力公司组织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随着企业的发展适时的调整,要有利于经营管理活动的进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预算控制上要双管齐下,既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又要以技术手段进行刚性控制。

2、建立风险动态评估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化,电力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建立风险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对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首先,电力企业要在树立现代风险观念,从管理者到各级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根据风险的来源和成因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其次,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风险监控处理系统,建立公司财务状况风险评估模型,架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立经营成果实现控制系统,强化外部风险管理,建立外部风险防范系统,高度重视新涉足领域或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第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机构的作用。内部监督机构要对企业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要善于分散风险,如购买保险等,也就是说,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渗透于企业控制的全过程。

3、完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能够从根源上治理腐败问题的发生,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无论在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还是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查证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电力企业内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组织结构,并全面进行资产负债表审计、损益表审计等财务审计及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经营审计等,为电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梁良,电力企业规范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云南电业,2004(09)

[2]欧阳电平ERP系统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结构的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5)

[3]雷滨,浅议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电力技术经济,2006(06)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5

会计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会计改革发展。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也需与时俱进。在国外,二十世纪初,R.H.蒙哥马利(1912)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书中提出了“内部牵制”理论;五十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49)首次阐述了“内部控制”的概念,该协会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1958)了《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重新修订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两类――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并明确了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非常重要的控制方式;六、七十年代,很多数学家、工程师与会计学家从内部控制、信息控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使得会计保护控制延伸到指导控制;八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使人们开展了管理时空的秩序研究,探讨组织及所有权与会计控制关系等,逐步将会计控制延伸到经济效益控制,加拿大会计学家霍华德・阿米塔奇(1984)提出财务会计的重点已经集中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上。美国的哈默教授(1990)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思想,卡普兰等人提出了核心流程再设计(CPR)的概念。美国管理咨询专家汤姆・科普兰(1998)提出了分层实施价值链管理。美国会计学家霍兰德 (1999)指出会计人员应参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正如AICPA主席罗伯特・梅德尼克 (1988)所说,信息技术能否有效运用关系到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取得了丰硕成果。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教授(1980)提出了“会计管理活动论”,从会计“监督观”提升到了“控制论”;杨时展、郭道扬教授作为会计控制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先后撰写了多部相关著作;杨周南教授率先开展了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研究;汤云为、陆建桥(1997)提出要构建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会计模式;傅元略(1997)提出建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阎达五教授(2003)首先提出 “价值链会计”理论;阎达五、张瑞君(2003)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的理论框架;李光凤认为,应该建立事件驱动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时信息处理流程;孔冬梅认为,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鉴REAL会计、事项会计,构建业务集成、实时控制的会计信息系统。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以下简称配套指引),共同构建了中国的萨班斯体系,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国际发展潮流保持了协调。然而,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并没有对信息环境下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进行明文规定。COBIT(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的诞生,为企业目标和信息化治理目标之间搭建了桥梁,并成为最权威、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信息化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固然要遵循基本规范和COBIT的要求,但也有其个性展示的一面,本文拟将探讨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时控制,构建会计实时控制的框架体系。

二、会计实时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时控制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财会人员利用三量(货币量、实物量、劳务量)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24小时动态跟踪、实时比对和分析,从而指导、约束、促进经营活动,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服务。作为一种新的会计控制理论与方法,会计实时控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框架体系,包括:会计实时控制的IT环境、会计流程再造、会计实时控制机理、会计实时控制方法、会计实时控制模式、会计实时控制的风险管理等部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控制机理和控制方法两个方面深入探讨IT环境下如何实现会计实时控制,使会计实时控制真正成为优化企业价值链的管理工具。

(一)会计实时控制机理分析 具体而言:(1)会计实时控制的物理模型。会计实时控制系统至少应该包括IT环境、受控对象、探测器、分析器、执行器等基本要素。IT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受控对象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探测器是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设备,包括采购、销售、应付、应收、总账等功能模块。分析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实际经营信息与标准信息或控制准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经营活动进行自动控制,包括刚性控制和柔性控制。执行器是一个人机结合系统,是指业务人员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实施柔性控制。上述各要素构成了一个人机结合的闭合环路。(2)控制准则与控制标准的设计。商品化管理软件(如ERP、MRPII)包含了会计实时控制的基本要素,内置了业内大众化的控制准则。然而,每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商品化软件中不可能具备全部企业的个性化控制标准或准则。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分析和总结出本企业实时控制的标准和准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实时控制方法,并将其嵌入软件系统中。控制标准是衡量控制效果的准绳。将实际数据与控制标准作实时比较,发挥会计调控经营活动的作用。按照层次不同,控制标准可分为战略层、管理层、业务层控制标准。通常将管理层和业务层控制标准作为信息化实时控制的标准。控制准则是可以嵌入信息系统并支持自动控制的结构化规则。所以,结构化规则有可能转化为控制准则,并由系统自动控制。无论多么复杂的结构化控制准则,均可运用判定表、盒图、问题分析图、流程图、HIOP图、PDL、结构化语言等工具表达。以下将以结构化语言为例,介绍结构化控制准则的设计思路。财会人员常用三种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简单分支结构、多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及其组合与嵌套设计各种结构化控制准则。例如银行对账处理事件用结构化语言描述为:

do

{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为基准,对比对账单中的条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中每条非真记

//录需要与对账单中的所有非真记

//录进行对比

if(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条目==对账单条目)

相应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对账单条目设为“真”;

else

{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当前记录设为“假”的借方记录;

对此记录求和,存于变量Sum1D;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当前记录设为“假”的贷方记录;

对此记录求和,存于变量Sum1C;

}

}while(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指针非文件尾)

Sum1D写入余额调节表的“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的金额栏中;

Sum1C写入余额调节表的“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的金额栏中;

do

{

扫描对账单条目;

if(条目为非真即空值的借方记录)

对此项求和,存于变量Sum2D;

if(条目为非真即空值的贷方记录)

对此项求和,存于变量Sum2C;

}while(对账单指针非文件尾)

Sum2D写入余额调节表“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的金额栏中;

Sum2C写入余额调节表“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的金额栏中;

d=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后的余额;

c=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前的余额; //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导入余额调节表中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前余额”的金额栏中

d=c+Sum2C-Sum2D;

将d写入余额调节表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调节后余额”的金额栏中。

f=对账单调节后的余额;

e=银行对账单调节前的余额;//将银行对账单余额导入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调节前余额”

//的金额栏中

f=e+Sum1D-Sum1C;

将f写入余额调节表的“对账单调节后余额” 的金额栏中。

基于结构化语言描述的控制准则越多,可供融入信息化环境的控制准则就越丰富,系统就能更多地实施刚性控制。

财会人员将制定的控制标准和准则存放在数据库(控制标准库和控制准则库)中,并随着经济管理环境、控制方法的变化,及时调整控制准则和控制标准。控制程序模块从控制标准库和控制准则库中动态、实时地提取所需信息,从经营活动数据库中捕获数据,按照设置的控制方法与方式进行比对分析和控制。信息化环境下,无论经营事件何时何地发生,都可被探测器实时收集,连同控制标准和准则存放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供企业每个有权限的用户共享;分析器、执行器可以延伸到任何经营活动的现场,实现异地实时控制。

(二)会计实时控制方法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财会人员根据控制标准和准则及其与业务流程有机组合可以设计基于传统会计控制措施和先进会计控制措施的实时控制方法。

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会计系统控制、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等,如何将其嵌入管理信息系统,是会计实时控制方法设计的重要环节。下文将从会计基本数据处理规则、业务处理规则、授权审批三个方面介绍会计实时控制方法的设计。会计数据处理规则包括:会计恒等式、试算平衡、记账规则、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制单与审核职能分离等。这些通用规则已经嵌入信息化环境中,使过去由财务人员完成的控制工作转化为系统自动实时控制。业务处理规则是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按正确的轨道运行的规范。若某项经营活动符合业务处理规则,就可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系统将自动制止,并给出拒绝的原因。如:基于运输合同的实时控制等。财会人员可以将业务处理规则转化为控制准则,并保存到信息化环境中。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责任和审批程序,主要包括:权限控制和审批流控制。权限控制是指用户必须在规定权限范围内处理业务,不能越权操作,例如:凭证审核权控制、结账权控制、担保权控制、采购权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权控制等。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权限控制是在系统开发、初始化或日常维护中设置,系统依照进行实时、自动控制。审批流控制是指业务发生后,依次经过各个部门审批人的审核批准,才可以继续下一环节,如:借款流程控制、财务报销流程控制、请购流程控制等。财会人员可以将审批流与控制准则和标准嵌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

除了基于传统会计控制措施的会计实时控制方法之外,预算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会计控制、作业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控制方法也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会计实时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1)预算实时控制。传统预算控制存在两个主要的弊端:一是难做出合理的预算方案。预算编制是一个参与部门多、范围广、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许多预算指标之间存在勾稽关系,由于手工作业,导致预算编制工作常常是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估算和推演的过程。二是很难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无法实时获得经营业务数据,更不能对各部门、各岗位进行预算标准的实时跟踪与控制,以致于预算控制只是事后核算与监督,无法发挥事先控制与事中控制的作用。预算实时控制弥补了传统预算控制的不足,将现代信息技术嵌入预算管理的制定、运行、分析、控制、评价等整个环节。通过预算控制准则和控制标准的编制、控制方式与方法的设置并融入到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自动实现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并进行实时控制。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实时控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主要过程如下:设置预算单位与项目,财会人员依据企业管理需要设置各层次的预算单位(从作业、工序直到整个企业)和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将责任落实到进行作业的部门和个人,做到精细化预算管理;确定预算标准,财会人员与业务人员协作,运用零基预算法确定预算标准、细化预算项目和内容,设置工作和预算内容的映射关系,使系统能实时在线反映和调控工作计划的进展情况;设定系统控制规则,控制规则主要有两部分:自动审批和人工审批的区分标准、自动审批的依据。自动审批包括项目管理、金额管理和数量管理三个主要模式;实时反馈,系统对于不能自动控制的特殊事件,要实时通知财会人员进行控制,财会人员要及时回应;修改完善预算报告,系统自动生成的预算分析报告比较粗浅,需要财会人员与业务人员深入分析,以便后续的预算或经营过程做出合理的调整。(2)标准成本实时控制。在手工方式下,成本分摊计算不够准确,成本控制效果差,使得传统标准成本控制就象“聋子的耳朵”。信息化环境下,标准成本控制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将作业视为基本的核算对象和成本控制单位,这样可以获得实时、准确的成本数据,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其主要过程如下:设置成本计算规则,财会人员确定产品成本项目及其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如滚动累加法),并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则;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制定标准成本可以采用经验估计法、技术计算法、统计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通常可达到的标准成本较为可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在明确责任和方便核算的前提下,科学划分作业中心和成本中心,二是设计成本与费用指标,并将其分解到各工序和各时间段;实时监控,系统按事先设置的成本标准限制各项成本费用的发生,实时显示节约或超支,以便于财会人员对系统进行在线调整;成本分析与考评,财会部门要按期组织各部门召开成本分析例会,通过成本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降低成本提供新思路。(3)责任会计实时控制。在传统责任会计下,班组和部门作为单位的成本中心,不能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另外,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仍是处于手工阶段,使企业信息输出迟缓,难以发挥责任会计及时反馈与控制的作用。而信息化环境下的责任会计控制系统则是面向业务流程的过程控制,把生产和业务系统与责任控制集成到一个平台,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转化为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各责任中心贯彻落实企业的计划和目标。其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在系统中设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作业中心,建立新的责任成本制度。其次,制定责任考核标准,包括:财务、时间、效率和质量等指标。第三,对于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材料和产品的,应按确定的内部结算价格进行交易,以便准确考评各责任中心的业绩。第四,设计好系统报告输出的规则,使考核数据即时可得。最后,运用时间、质量、效率等多种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各责任中心做到实时信息输出,以便对经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责任会计预算的完成情况对各责任中心进行必要的奖惩。在信息化环境下,只有将先进的结构化控制方法、业务流程融入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才能够实现实时控制,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4期。

[2]张瑞君、邹立、封雪:《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会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环境空气治理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 电力企业 ERP 应用 创新

电力企业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基础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目前,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运用各种现代技术与改进各项制度来对其进行完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ERP环境下电力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ERP的基本原则就是将企业的基本项目流程看作是构建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供需链,对于这里的供需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就包括了三种,即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以此来上升到企业对价值链的控制,并较为清楚的强调动态企业执行情况,并不断的对企业的动态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利用计算机作为协助,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运用动态计划管理,来达到企业的资金、设备与信息等都能够综合管理与优化的目的,以此来保证企业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倘若企业能够有效的运用ERP信息系统,就能够很好的降低企业内部资金占用情况,让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进。现阶段,现代企业管理运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将ERP与企业的财务控制结合起来,使得其能够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对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进与完善是当前电力企业跟上时展的需要,电力企业作为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产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国家在电力建设上面的投资数目庞大,但是其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也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只有对电力企业的整个生产环节的各个步骤进行有效、科学的内部控制,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规范,信息和资料更加真实、可靠、完整,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构

(一)完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授权控制与职责划分

首先,依据职责不相容的原则授权。按照电力企业自身的内部组织机构与每位员工在企业内担任的岗位差异与职权差异,来创设电力企业内部每位员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操作权限与员工对企业相关信息的查询权限,并对企业的权限和职责进行划分,创设相应的责任制度,让电力企业的内部员工都能够了解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让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职责分明、合理分工,且保证企业内部制度的独立性,让各个部分之间所具备的不相容性来完成企业内部的有效监督,以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协调有序,人员之间的职权更加明确,能够有效避免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不能够在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范围内办事,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和弊端,尽可能减少失误和损失。其次,尽一切可能将审计线索置于ERP系统下,运用计算机电算化等的广泛运用,我国很多企业都开始运用了信息技术来处理一切财务计划项目,所以没有纸质票据等作为依据的情形下,对于企业内部的磁盘信息等具有储存作用的载体更应该加强其内部控制,对于较为重要的磁盘信息需要对其进行备份,以便信息丢失,使得各个部门与单位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最后,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二)创设完整的内控信息系统——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ERP快速的完善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系统,让企业的会计财务制度更加完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也增强了财务工作人员的会计处理效率和质量,与过去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较,这一系统更具备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尚需要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来保证内控信息的安全性,首先,要制定一套符合电力企业现状的规章制度,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监督,让人们能够在制度下办事,避免出现各种损失。其次,要加大对企业的系统设备、软件系统等的接触,并不断完善企业内的各项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引进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如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与病毒检测等技术,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另外,还要大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控,防止一切事故的发生。

(三)创设良好的内控环境——构建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体系

ERP内控功能的实现不仅仅是要依据先进的管理工具作为后盾,还离不开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批具有较高素质、高品德的思想文化,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推进企业发展。

(四)创建风险动态评估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与结构发生了变化,各行各业的竞争力逐渐提升,电力企业也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也应该加强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状况与活动实行实时监控,主要措施如下:第一,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具备先进的现代风险思想观,预测和评估出现在电力企业中的其他风险,并及时的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快速解决。第二,建立安全生产风险体系,对于电力企业的财务、行政、生产等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注重企业的外部风险,并改进与完善电力企业的外部风险防范和管理。第三,成立企业内部监督机构。这个机构专门负责对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总的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活动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