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研究范文1
关键词:交通 统计 网络直报
1、我市交通统计问题
1.1、统计系统不统一,数据分散
从报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来看,在各个时期内,交通运输业对基础数据的要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我市的多套统计系统同时运用,包括市处的运政系统,省交通运输厅的车辆数据库,以及省运管局的台帐系统,三者之间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如何实现三者的统一,加强多套系统数据的整合是实现交通统计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
1.2、统计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随着报表体系的变化,统计人员也在不断变化,统计队伍建设不足,亟待完善。从当前我市统计人员的负担来看,包含了车辆数据库的维护工作、统计报表报送、运输量调查工作,有很多工作都是由运政业务大厅的办证人员来担当的,表现出明显的人员队伍建设不合理问题,不能保证统计工作的时间分配与专业性,再加上相关领导对统计工作的忽视,统计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1.3、加强企业统计,网络直报成为必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目前只有较少的交通运输部直报企业,多数是月报,也有年报的情况,运输企业报表的数据在交通统计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是否能够提供科学、准确的报表统计数据是交通统计数据优劣的重要保障。当前,各运输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表现出多样化趋势,业务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与完善,为了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我们应大力加强统计方式的转变,逐渐实现信息化统计,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直报成为交通统计工作的必然。
2、建立交通网络直报的优势
2.1、缩减统计环节,提高统计效率
在传统报送中,一般的流程就是制定方案、印制表格、发送报表、企业填报、报表收集、逐级上报、数据汇总等,在全过程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网络直报的方式仅仅在控制制定报表、企业填报、数据即时汇总,全部过程仅需数天就能够实现,信息报送过程也不再像传统的报送方式一样复杂,运输企业不必报送报表,仅通过网络进行提交即可,最终方便的实现数据的在线汇总、审核与分析,缩减了统计环节,提高了统计效率。
2.2、自动校验审核,数据质量大大提升
网络直报是在相关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网上报表的制定过程中以表内与表间逻辑关系为依据,来对审核关系进行定义,数据录入避免了由于传真等方式传输出现的数据模糊等情况,最大限度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数据一旦上传,并不能再进行修改,避免了传统方式多环节对数据信息的干扰,从数据录入之初就控制了数据的质量。
2.3、实现了快速的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
运输企业数据报送成功之后,不必再逐级上报,对于未进行提交的数据报送,系统会自动催报,通过网络直报的数据可以快速的实现各级交管部门对信息的交流与数据共享,使数据的实效性明显提升。
3、网络直报实施的对策
3.1、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加大对网络直报工作的投入
统计数据联网直报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包含了硬件平台、软件开发、系统安全等技术问题,在系统建成之后包含了对企事业单位相关使用人员的培训等,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各级交通统计部门在进行了严谨的统计数据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将网络直报工作经费包含在财政预算内,争取得到上级领导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对网络直报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维护交通事业的稳定发展。
3.2、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做好网络直报工作的组织管理
网络直报工作将会涉及到许多的单位及个人,为保障网络直报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需要得到众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配合与支持。首先,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主要对网络直报平台进行管理,对相关报送数据进行二十四小时的维护;其次,采取措施推广电子报表的应用,并对报送数据进行管理与维护,实现各种统计调查全过程的电子化与网络化;最后,对网络数据的安全存储问题进行强化,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稳定,预防数据泄露、损坏等问题的出现。
3.3、加强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培训
网络直报的实施是建立在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网络直报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统计人员应加强统计业务的熟练程度,加强对各种不同统计指标的认识,并严格按照统计报表的而不同填写规范进行填写,此外,还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料的运用网络实现数据报送工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直报方式点多、面广、报表制度变化更新、统计人员不稳定等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业务与技术指导,并不定期的走进基层,了解统计人员的实际需要,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的应用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交通统计网络直报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与传统的数据报送方式相比,在数据统计质量、工作环节的复杂程度、数据统计的实效性与准确性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本文在此基础上,从资金支持、制度保障与技术培训三方面研究了网络直报工作模式具体的实施对策,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一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既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又为我们带来交通数据统计工作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机会,并达到数据统计准确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梁惠金.论交通统计工作信息的重要性.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09-01
网络暴力研究范文2
(一)网络教育环境分析
当今计算机网络的规模发展极快,由局域网互联成为广域网。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了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使教育最优化目标的实现变得越来越近。网络教育具有其它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年初就要求在**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英国到**年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课程与网络的结合。日本政府在100所中小学进行的联网试验研究项目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可为全球的学习者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作为资源学习的教学环境时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中的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和混乱,不适合作为标准的教育信息系统支撑平台。
在我国,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只是刚刚起步。在中小学中将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践还较少。**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在全国首创网络教学,在初中实验班的地理、外语课试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相继有学校进行网络教学的尝试。校园网教学环境能够把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共享起来,并提供支持管理和教学的一些专门的应用工具,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使用这些应用工具利用和共享学校的学习资源。目前已建成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学校非常有限,就是在这些学校,真正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的也寥寥无几。因此,在原校园网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投资构建一种把网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互动平台十分必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两者结合的最佳作用点是我们最大的期望,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网络的互动。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试图构建一个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网络互动平台,选择地理学科来进行网络教学实践,以期找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选题的意义
1、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的形成
协作学习主要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争论、甚至辩论,以此保持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认识。网络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的要点,利用网络调用信息资料,自由浏览,或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教师也可调用某一学生的资料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网络教育的发展。
高中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构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并利用它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4、拓展校园网络的功能,提高网络利用率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我校校园网络趋于完善,怎样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怎样避免使校园网只是学校“展览”的延伸成为一个花瓶摆设,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我们选择构建高中地理互动教学平台,就是要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舞台,使校园网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媒体,而成为一锅大家都来添菜加料的美味“石头汤”。从中我们将探索出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中地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该平台运行于校园网,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是面向校内地理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教与学平台。平台基于windows**AdvancedServer操作系统,使用ASP(ActiveServerPage)开发环境和SQLServer数据库,以DreamweaverMX2004为开发工具。预设互动模块有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板)、在线聊天室(Chat)、答疑系统、留言本、在线作业、在线自测、在线考试、地理游戏等,提供国内外地理教学和资源的优秀权威链接。
2、跟踪记录教师和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互动教学的情况
选择实验对比班级,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和记录教师与学生利用该平台互动的动态情况,在实验数据比较中分析和寻求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3、通过使用该平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
4、通过该平台使教师和学生找到一个最佳的交流场所,使平时无法面对面谈的问题在这里找到解决的方法。
现在的师生关系不算融洽,学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去写自己的老师,哪怕是不喜欢或者失望都没有,他们集体逃避了这个问题。这该是老师的悲哀、学校的悲哀抑或是教育体制的悲哀?所以构建这个平台我们也想从中找到缓解师生矛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
三、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人员结构:课题组成员配备合理,有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有又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对网站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达到了熟练的程度。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教育统计的手段,所有成员均能进行课件和网页制作。学校大力支持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
资料准备:学校有校园网、课件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作硬件支持,有科研中心相应的科研资料作软件支持,同时每个教师家庭都有计算机连接校园网,这就为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准备。
科研手段:1、主要采用对照实验,运用等组设计原理,随机选定两个平等班,对实验班采取网络互动教学,使实验班学生有机会在互动平台上学习和交流。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2、文献检索法。3、统计测量法。4、问卷调查法。
学校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将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课题组负责人将全面负责课题开展情况,并定期检查和总结。
四、课题人员组成及分工
1、人员组成
负责人
组员
2、具体分工
五、课题研究进度
主要研究阶段阶段成果形式
课题准备阶段
20**.5月至10月1、完善课题计划,写出详尽的研究方案。
课题实施阶段
20**.11月至20**年6月1、完成地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构建。
2、实施互动教学对比实验,跟踪记录实验数据并写出分析报告。
3、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写出调查报告。
课题总结阶段
20**年7月至8月1、数据统计分析
2、课题自评、论文集结
成果展示阶段
20**年9月至12月1、推出公开课
六、课题最终成果形式
1、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2、完成课题论文集。
网络暴力研究范文3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联网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网络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关系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和谐。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面临的问题,接着论述了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加强两网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两网化 数字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
“两网化”指的是劳动保障监察的“网络化”和“网格化”,是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劳动关系的需要,是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的保证。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联网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网络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的网络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察工作的难度。也就是说,网络化是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的发展机遇,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1 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面临的问题
1.1 监察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两网化管理的核心是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只有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两网化管理才能够实现,才能够更加的高效。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具体操作的是监察人员,监察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势必会阻碍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也利于两网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发展缓慢,不重视网络化、网格化的建设,不仅导致监察机构和检察人员的数量与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不相称,还使得检察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1.2 监察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之一,金保工程已立项建设10多年了,但从整体来看,发展缓慢、应用性不强是其主要特点,变现为一直在论证在建设,但从来没有使用过。有些地方,根本还没有达到设计标准,数字化平台建设缓慢,网格化、信息化只是停留上口头上,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没有实际的强有力的行动作为支撑,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不高。
2 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的对策
2.1 加大对两网化的投入力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首先,投入资金配备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设备,加快推进网络化建设,保证每季度进行的信息的采集顺利进行,以保证基本信息的准确和完备。并且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关活动人员的经费也是一项非常大的支出;其次,投入资金购进档案盒和档案柜,保证企业、个人的相关档案归档规整有序,步实现档案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最后,向兼职监察员和协管员提供工作经费,保证网格协助处理案件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网格化管理与网络化建设的同步进行。如图1所示。
2.2 加强两网化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
监察人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专项行动的开展、网格化管理、网络化建设、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社保扩面征缴、查处投诉举报案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监察人员如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将会很难应对上述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监察员队伍建设,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加强他们对网络化、网格化的认识。必要的情况下,可组织从业人员参加电子信息的培训,使他们能熟练掌握相关方面的技巧和理论。
2.3 优化工作机制,推进两网化的工作方式
建立由信息中心、社保局和监察大队各业务骨干组成的两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信息中心的信息优势和社保局以及监察大队的业务优势,对用人单位经办人员使用劳动保障网上办公平台操作系统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培训,保证网上年检与社保网上业务经办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上平台的作用,提供监察工作的网络化提高工作效率。
2.4 建立协调机制,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加强与财政、公安、监察、建设、工商、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以及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协调配合,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努力开发和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内部现有资源,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加强与就业、培训、工资、社保等机构以及就业、社保经办机构的沟通与协调,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2.5 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
结合“金保工程”网络和管理软件建设,主要通过网格内监察工作人员以“一户一档”方式采集网格内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并逐步在市、县等辖区内形成用人单位网格化管理数据库。要在部里统一开发的核心软件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建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监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街道(乡镇)五级联网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社会保险等信息系统联动,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主要功能。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两网化进程将会持续推进,在方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将进步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保证社会的和谐公正。
参考文献
[1]张昌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3,(16):64-65.
[2]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09):57-58.
作者简介
郑家才,男,现供职于吉林省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
网络暴力研究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视频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被各个群体、团体或者个人所认为的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各种技能等有关联的工具、实物、工艺产品以及文化产所等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1]。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我国有着上下午千年的历史和56个民族文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有戏曲、古琴艺术、长调民歌、脸谱、云锦、陶瓷、宣纸等,目前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引产名录的有昆曲、古琴艺术、中医针灸、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端午节等,还有羌年、黎族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活字印刷术等这些急需保护的已经被录入世界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问题
但是由于受到信息化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兴起了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严重破坏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亟不可待。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
(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
数字化多媒体是将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媒体进行组合,把声音、图像、文字、数据、视频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一种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等特点,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具有数字化、全动态、全视频的播放、创作以及编辑等的信息功能和控制、传输等视频传输功能,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充分的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媒体技术中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功能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多媒体技术中的虚拟信息处理功能能够复活已经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像、声音、文字和数字等的信息转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条件。
(二)录像拍摄
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囊括了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各要素。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只限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照、采访、记录和收藏等层面上,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相互独立,照片和文字记录等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容易丢失,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完整和系统的保存下来。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录像拍摄技术,能够把物品的形态、结构、制作工艺步骤、文字信息等全程录入下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信息更具体生动的展现出来。
(三)网络视频技术
数字化多媒体网络视频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就是铜鼓先进的扫描和数字摄影录像等在网络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模拟图,该项技术还可以对这些图像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网络视频技术除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制作工艺流程等通过视频技术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之外,网络视频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方面,还包括了数字化的虚拟博物馆技术、虚拟文物的修复技术、复原演变技术、物品的图案技术和工艺品技术的设计流程系统技术、数字化的故事编排技术以及讲述技术,以戏曲和民族舞等为代表的舞蹈编排技术和声音驱动技术。比如,某大学对楚文化编钟舞蹈的保护,该校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网络视频技术的支撑下,通过舞蹈的编排和声音的驱动技术将编钟音频与日本的狮子舞中的动作视频相结合起来[3]。
青阳腔融合青阳县的民歌、九华山的佛俗说唱等民间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现已受到严重的破坏急需保护。某校为了保护青阳腔,在学校建立了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集为一体的青阳腔吸取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在这个基地中,他们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对青阳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录制,并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青阳腔的发源、青阳腔的资料、青阳腔的唱法以及青阳腔的开发利用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以网络视频技术为基础的青阳腔戏曲艺术陈列馆。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青阳腔这一戏曲艺术重现展现在陈列馆中,一方面,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青阳腔的所有有关资料记录了下来,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视频技术也能够推动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青阳腔保护起来。
网络视频技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沟通、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网络视频技术是创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和文化发展与演变的积淀,中国又是一直发展至今的著名文明古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数据信息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推广和宣传,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04:2-3.
[2]王培喜.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问题探究——以湖北地方戏曲、曲艺等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0,04:8-9.
网络暴力研究范文5
2018年2月央视新闻频道重点报道了网络暴力游戏盛行对青少年的危害,“绝地求生”“公主生小孩”“地下城勇士”等游戏被称为网络暴力游戏,“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借助各种媒介形式,以打斗、凶杀等为主要内容,众多参与者同时参加的互动游戏”。有调查显示七成左右青少年乃至大学生的网络娱乐,主要是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中80%都与暴力攻击和血腥有关[1]。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导致“精神麻醉”。2018年2月,湖南15岁少年沉迷网络暴力游戏而杀死22岁女邻居的事件,已是血淋淋的事实。201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披露,将把游戏障碍(主要是游戏成瘾)与合成等一起,列入物质使用及成瘾行为障碍。网络游戏成瘾,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暴力游戏,因此荒废学业、网络成瘾、手机依赖、人际暴力、脱离社会,对学业发展、人际关系、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暴力游戏成瘾容易引起网络依赖、道德失范和攻击性行为。国家要求部分视频网站全面下线涉及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游戏产品等,以减少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
1、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①角色内化与身份认同:网络暴力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自觉内化角色功能,使用攻击伤害技能,特别是生活化的角色,更容易让游戏者产生角色认同,以至于将游戏与现实相混淆,也容易将游戏中的功能在生活中进行试验。在游戏中给予惩罚措施的游戏者,在现实中也更倾向于给予严厉惩罚,存在内隐和外显攻击。有研究发现,对于媒体中的暴力角色产生认同的观众随后暴力倾向的增加要显著高于没有对暴力角色发生认同的观众;②动作模仿与行为强化:青少年缺乏更全面的辨识能力,网络暴力游戏攻击后给予奖励,是在游戏中刺激和鼓励游戏者进行伤害行为,重复的伤害操作本身是一种强化,动作的重复,血液的喷射,团队的胜利都是行为模仿的心理强化。根据部分网络上伤人事件的报道可知,青少年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来源于网络模仿,模仿网络角色行为,进行偷盗、伤人、等行为,使游戏情景进入生活。不合理的奖励设置更是强化了攻击行为,攻击可以得到奖赏,与法律和现实中的攻击会得到惩罚,形成了背道而驰的理念,作用也将相反;③情感宣泄与体验增强:网络暴力游戏容易造成攻击性行为增加,暴力情绪和态度激惹,这是游戏符合常规的身心反映。也有研究表明自知力较强,性格完善的游戏者,暴力射击游戏等并不会让他们成瘾,也并不会在现实中增加攻击性行为,反而只是他们休闲娱乐的放松方式之一,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不良情绪的宣泄,游戏群体友谊的升华,操作技能的提升,甚至达到自我满足的愉悦。心理咨询过程中情绪宣泄的“假人”游戏,其实也是一个道理,通过攻击假人,实现情绪宣泄,“假人”模型本身也是角色扮演;④死亡本能与自我实现:有研究显示,暴力游戏成瘾并不一定就引起攻击性行为,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是人们的死亡本能,人人都有攻击的欲望,都有伤害别人的冲动,只是平时受到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律约束,人们将行为进行升华为可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活动。游戏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达到自我实现,通过角色扮演,完成了既定游戏,取得胜利,也是通过游戏实现自我的方式。特别是生活中没有目标,缺乏动力的个体,更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归宿,进而实现虚无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个人保持动力的源泉,也是成瘾的因素,是保持行为持续的方式。
2、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学行动指南
①降低强化和实现脱敏:网络暴力游戏的不断模仿,增加了攻击性的可能,减少强化可以降低角色内化和身份认同,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个体产生一定的道德歪曲,表现出对暴力的脱敏,从而导致个体产生相对强烈的攻击性。一是从源头上减少网络暴力游戏,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暴力游戏,需要政、企、校合力,约束暴力游戏进校园、进手机、进市场。二是家长加强监管,减少游戏接触时间和情景卷入程度,实现成瘾的系统脱敏。减少青少年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消除含有暴力网络游戏的教育APP,掌握戒断网络暴力游戏的脱敏方法,能及时减少网络游戏伤害;②增强法制和理想教育:法制教育是游戏者的知识内化,有强烈法制意识的游戏者,能够分清游戏与生活的边界,不会轻易尝试游戏场景和增加暴力攻击行为。理想信念教育是防止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开关”,有崇高理想和时间观念的人不会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游戏之中,帮助游戏者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帮助他们有效管理时间的方式。法制教育是底线,理想教育是上线,守住底线,提高上线,促进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价值观;③健全人格和生活方式:人格对游戏者有着深远影响,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游戏的卷入程度有差异,不健全的人格更容易沉溺于游戏和产生攻击性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远离网络暴力游戏成瘾和攻击行为的需要。国家正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培养新时代网络新青年、好网民和网络新人为己任,网民也应积极向好网民的标准靠近,减少网络暴力游戏对自身的伤害。
网络暴力研究范文6
关键词:网络暴力;中学生;问卷调查;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90-04
引言
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网络暴力”现象也因其广泛的社会效应而成为舆论焦点。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暴力对其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较其他群体更为严重。[1]本文选用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研网络暴力对该群体在性格培养、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并就如何减轻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
为掌握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拟定了7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①是否了解网络暴力;②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③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④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⑤是否参与过人肉搜索;⑥是否受到网络暴力伤害;⑦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等。并从某市第八中学和第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中各随机抽取60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
2.数据统计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有68人,女生有51人。对是否了解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表明,了解网络暴力的中学生达78.8%,而非个别。对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表明,中学生使用网络暴力语言的比例高达90.3%。
对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4%的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语言的使用态度较为模糊。认为网络暴力语言过于粗劣、伤人,应当禁止使用的仅占13.9%。甚至有9.7%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暴力语言是一种正常行为。
对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人肉搜索不应被禁止的占68.2%。可见,中学生对人肉搜索行为是否违法界定不清,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模糊。
对是否参与人肉搜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2次人肉搜索行为的占2.6%;2次以上的占1.3%,有96.1%的中学生从未参与过人肉搜索。
对是否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3.6%的中学生表示受到过网络暴力的伤害,其中多为来自网络语言暴力伤害。可见,中学生受网络暴力伤害的面较广,尽管伤害较轻,但影响较大。
对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的调查结果显示,78.7%的中学生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占21.3%。
3.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了解到,网络暴力正不断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对网络暴力的了解尚不明确,对其危害性处于知与不知的边缘;中学生普遍会讲一些带有侮辱性的网络暴力词汇,这反映出中学生易怒、浮躁的性格特点;多数中学生不认同“人肉搜索”行为,认为其侵犯了隐私,用于正当行为尚可,但不应滥用,这说明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但对网络暴力的法律界限并不明晰,仍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有近五成的中学生受到过网络暴力伤害,虽然只是受到语言的攻击,但仍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以及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
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是一个身处和谐校园的特殊群体,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敏感、脆弱、易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特点,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4个网络报道的典型事例分析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1.案例分析
(1)网络暴力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案例1:2015年5月3日,成都一女司机在驾车途中,因行驶变道被男司机张某驾车逼停,随后被殴打致伤,警方公布的视频记录显示:被打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该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众多网民纷纷指责女司机,发出“被打活该”“往死里打”等暴戾语言。[2]更有甚者对女司机展开人肉搜索,不仅其以往的开车不良记录被曝光,就连其开房记录也未能幸免。
据互联网调查,谴责女司机的网民占71.7%,其中16.8%为中学生。对人肉搜索女司机的行为,近五成的网民表示赞成,认为“就是要教训教训她”。该事件法院已有定论,但对男司机将女司机殴打致伤、网民人肉搜索其隐私、对其进行网络谩骂等行为持赞同态度的网民数量之多确实令人心寒。这无疑也透露出一些错误的理念,而这种错误的理念将直接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个人心理与性格塑造产生影响
案例2: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提供的素材为:一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亲人劝阻但司机不听,司机女儿向警方举报,警方依照相关规定对司机进行处理。请考生依据该素材给司机或者警方或者女儿写一封信。未曾想到,该事情让众多高三学生“气急败坏”,居然把作文题目“写给父亲一封信”的原型人物人肉搜索出来,并在她的微博上留了4万余条评论谩骂。其后,记者从高速交警方面证实,网民骂错了人。
此案例源自高考作文,91.6%的参与者为中学生。该案例反映出中学生易怒、言辞激烈、断章取义、性格急躁、对事物缺少系统认知等特点。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学生的性格塑造。
(3)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产生影响
案例3:2015年6月22日,网络上出现“永新一群女初中生殴打一女生”的视频。事因:被殴女生为学生会干部,与参与殴打的2位女生为同一学校的初中学生,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产生过矛盾。该视频随即引爆网络,并持续升级恶化。事件中主要人员的详细资料被人肉搜索出来后,本人及其家人、亲友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报复行为,甚至一度出现了不雅视频。
人们在愤怒之余,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却很少关注警方行为。这在无形中给中学生灌输了一种“出了事情不通过法律途径而是通过网络暴力解决”的错误观念,导致中学生步入了道德法制误区。
(4)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造成伤害
案例4:2013年8月,14岁女孩潘某在网上发了条“权志龙的一场演唱会够C罗踢一辈子足球”的微博,被网民谩骂和人肉。网民不仅在网上展开口水战,还不断给潘某及其家人、学校打电话咒骂,并到她家门口围堵。最终,潘母心脏病发,潘某被其父赶出家门,并被学校勒令退学,身心受到严重创伤。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浅,承受能力很差,未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他们极其敏感,又相对脆弱。一旦被推上网络暴力的风口浪尖,产生的后果难以想象。
2.案例总结
据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达23.8%,他们在校园里接受书本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3]网络暴力不仅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更影响中学生塑造健康的性格,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人身伤害。
建议与措施
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减轻或免于网络暴力的伤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
1.社会、家庭环境
(1)教师及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中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及家长的言传身教举足轻重。遇到网络暴力事件时,教师及家长应谨慎做到:①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事件真实性,全面、客观表达对事件的观点,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尽量不参与网络评价;②发现网络暴力时,和孩子一起,耐心分析网络暴力带给他人的伤害及可能触及到的法律问题,明确态度,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不加分析地跟风和转发网络暴力;③关心孩子,关注孩子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睿智、豁达、细心、宽容、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诚恳地与孩子交流,传递正能量。
(2)公众人物应洁身自好,做好表率
“追星”是中学生的一大特征。公众人物背后都有数量众多的粉丝,当粉丝们因意见不合在各网络平台上出现网络暴力行为时,公众人物的言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公众人物能正确引导粉丝们理智对待、宽以待人,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不仅能减少这类网络暴力的发生,让中学生免受其害,还给他们传递了正能量。
(3)学校增设网络素质课程,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在中学阶段应该增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及鉴别能力的培养,进行正面引导,促使中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2.中学生自身
(1)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中学生学习压力大,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让他们似乎找到了可以释放压力的“平台”。尤其是一些网络事件(如案例3)与他们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不假思索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
可见,减少网络暴力给中学生造成的影响,减轻其学习压力是关键。中学生应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建立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沉溺于网络。
(2)培养高雅素质,拒绝低级趣味
中学生利用网络的初始目的是学习,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因此中学生在通过网络学习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健康内容,拒绝浏览低级趣味、庸俗的内容,因为低级、庸俗的内容往往有悖于道德伦理和法制,往往是网络暴力泛滥之源头。
(3)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行为举止和兴趣爱好方面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特别大。当前,低年龄段的刑事案件中大多数是群体犯罪的现象说明,中学生交友的选择十分重要,案例3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良师益友往往能带领自己天天进步,步步向上;而选择沉溺于网络的朋友,时间长了,免不了也受到网络暴力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3.网络管理
(1)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若无法律规范,势必造成网络暴力。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需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
目前,我国已出台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规定,但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网络暴力进行更详细的界定[4],只有让中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人肉搜索、网络谩骂、透露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是违法行为,才能让其远离网络暴力。
专家建议,言论自由既不能突破法律规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线,更不等于豁免社会责任,因此应对个人信息圈定“保护网”,对“人肉搜索”制定法律红线。
(2)实行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匿名有着零风险和零成本的特点,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实名制下,任何用户在网上的言行举止均会受到监控,这对欲实施网络暴力者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一旦出现网络暴力,可以很快得到查处,从而有效减少网络暴力,减轻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3)加大网络服务者的审查、监管力度
不少网络暴力的发生是网络服务者审查、监管力度不强所导致的。如果网络服务者能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严格把关,将避免诸多网络暴力的发生。这方面,国外对网络暴力管理的经验可以借鉴。
结语
中学生作为网民群体里的生力军,身处校园,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叛逆、敏感而又脆弱,思想观念尚未完善,极易受到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该影响,网络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还网络一个健康、纯净的虚拟世界,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6).
[2]张松超.女司机被打事件背后的网络暴力[N].湖北日报,2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