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文1
2006年,“乡村旅游”成了我国旅游年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注重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走马观花式的组团游,走向深入山村水乡、注重身心体验的深度游、自由行和生态游。“乡村旅游”作为主题年,为我国旅游产业做出指标性的定位,极大释放旅游产业作为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能量,让最多农村人口享有和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并从中获得红利。也很好地引导大众休闲从猎奇奔波中行走转向重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感受和清闲恬适的乡村情趣生活回味,突出自然、生态、环保和原汁原味生活的回归。“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 (乡村旅游)。前者是指农民或乡村居民出于经济目的,为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而提供的广泛的活动、服务和令人愉快事物的统称。后者指乡村旅游者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不论是哪种表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是农民或住在乡村的居民。农民或乡村居民不但是从业者,还是旅游产品的构成因子,通过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展现,提供原汁原味、富有乡土气息、蕴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观众。出于旅游休闲目的,有的还让旅游者参与乡间劳作或定居乡间生活,在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和亲历体验中,感受旅游的乐趣。这是一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注重感受、获取新知的最好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原生态为背景的旅游方式,凭借当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投入少、收益快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加大了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还能增加农民或乡村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现在乡村旅游已成为各地各级政府认真推动的“绿色经济”产业之一,有的甚至成为当下政府进行地域文化品牌宣传与推介的重要工具。作为粤东梅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区的边缘,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还是富有汉民系分支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客家人聚集地,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开展“乡村旅游”确实是经济发展的一把最好的钥匙,非常值得积极开展与广泛推广。
一、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具备优质的自然牌。梅州市是一个山多地广,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以上的生态良好的城市。粉墙黛瓦的客家村落点缀在花岗岩、变质岩和丹霞山地之间。清澈的韩江从这里流过,串珠状的盆地人烟相接,水面、流泉和飞瀑不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蓝天白云、空气清闲,鸟语花香,成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一片清新净土。
2.拥有特色的文化牌。梅州是“世界客都”,非常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客家乡村特有的自然与文化气质。客家民居、客家艺术、客家名人名居、独特的方言、崇文尚武及多样的、客家特产佳肴,处处体现客家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客家人的勤劳节俭、谦虚好学、热情好客、与邻为伴,能让旅游者有宾至如归、平和家居的感觉,也是探究良性人口迁徙文化很好的地方。
3.坐拥殷实的经济牌。梅州有广东省及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之称。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的压力增大,厚实的资本积累、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为梅州的乡村旅游提供消费扎实的经济基础。随着节假日生态游、自驾车休闲游和家庭日常消费增加成为时尚,为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4.远近合适的区位牌。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南侧,是三省交流与沟通的中转站。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条件,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今梅州至广州、深圳、汕头、赣州、厦门周边城市全部都在旅游区位4小时左右舒适的时间范围内,十分适合人们在节假日旅游和日常自驾车旅游的时间要求。
2009年,梅州开始打造“广东文化特色旅游区”品牌,提出“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口号,梅州的旅游有了飞快的发展。“客家乡村游”作为梅州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假日游和自驾游游客的青睐。随着大量旅客深入到梅州的山村田间,很多久藏深闺的客家古村落、客家民风民俗和客家美食,开始为人所知,得到推广,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梅州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尽管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对梅州乡村自然环境的优化美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保护,乡村旅游资金的加大投入,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和注重优质旅游产品的规划与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1年10月,梅州市入选“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成为广东唯一的获选城市。
二、乡村旅游对梅州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乡村自然环境得到优化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是农民或乡村居民。他们长期居住在乡村,日常的生活状态和大众的自然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村民安逸的生活和良好的环保行为与观念,日常展现出的天人合一,就是乡村旅游美学的最佳境界。2002年,梅州市政府提出“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并把旅游当作重点发展的产业。经过十年的努力,“生态梅州”建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梅州紧紧抓住“绿”字上做文章。利用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和“绿满梅州”大行动,鼓励全市人民义务植树,提出“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及城区绿化、公路和高速公路绿化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让该“绿”的地方都种上树,现在已是“绿满梅州”。
开放改革之后,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乡间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大量乡村房屋都疏于管理和保护,出现不少的破败崩塌。随着珠三角环境问题和全面推进产业转移,梅州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外人知晓,节假日源源不绝的客流开始涉足极富乡土气息的客家乡村,寻找新、奇、美的游人脚步踏到不少比较边远、相对偏僻的村落。随着旅游客人到来,闲居乡间的村民才发现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保存原有的风土民情,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样,大量年久失修的老屋和族群共有的宗祠得到了重修,以前不愿久居老房子的村民回到祖辈曾经住过围屋,过着传统而又新潮的乡村生活。
如梅县的茶山村,原本只是一个黄姓小村,拥有30多座房龄上百年、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具备比较完整多样的客家乡村旅游古村落。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生计,不少茶山村村民离开了农村,出外谋生,曾经热闹非凡的乡村很快寂静下来。除春节之外,其他时间乡居的人口比较少,不少老屋和黄氏祠堂没人看管,得不到维修,出现不少问题。不想有人发现这个僻静的小山村,确实是旅游的好去处,从此游客纷至沓来,引起村民和出门在外的宗亲注意,很快还得到政府和旅游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更好推广,梅州市和梅县县政府与茶山村村委会一起,组织和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全村的旅游整体规划,梅县县政府拨款、发动本地村民及外地生活的宗亲认捐,加大资金投入,开始修缮年久失修的老屋和黄姓宗祠,完善村道和旅游标志牌等相关旅游设施,邀请客家民俗专家挖掘古村落原有的文化,加大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2009年还成功申报“广东省古村落”。为了开发和管理更完善,根据全村皆为黄姓宗亲的情况,选定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村干部和在家有一定影响力的黄姓长辈组建起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设立古村落维护修缮基金会,给每座围屋指派在家居住的村民作为兼职屋宇管理员,做好接待游客、介绍围屋历史、讲解大屋发生过的故事等工作,定期检查和汇报房屋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请领导小组和基金会进行修缮和保护。
梅州市政府还要求全市村村道路必须硬底化,很好地改善了乡村的交通条件。如今,只要自驾车行走在梅州乡村道路上,点缀在绿意昂然的低山丘陵之间的客家村落,整齐别致、粉墙黛瓦的客家围屋,堂前屋后的绿树繁花,水田旱地上的春耕秋作,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深得外来者及乡村游客的好评。
(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1.开始重视和维持原有古村落环境。客家围龙屋的建造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定按照传统的风水格局进行建制。风水“就是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类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乡村旅游的介入,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最好能够完整保存和展示客家围屋原有的自然环境布局。当村民明白完整保存环境的重要性后,不少当地村民自主自愿地参加一些保存完好、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保护。特别一些区域较大、很具规模的古村落,在政府的引导下,采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民居建筑与周围环境按原貌保存修复。
如蕉岭的南磜镇土楼古村落。以树德楼为中心,涵盖周边10多座面积巨大、楼高三层的方形土楼为核心保护区。土楼周边包括村中的老戏台、水水相通的池塘群、土楼门前的禾坪(打谷场)、全村相连相通的排水系统、间隔在楼与楼之间的农家菜园、鹅卵石铺成的村中巷道等原样保存。村子包括周边山头及 村头水口的茂密风水林、绕村而过的小河、小河上的石拱桥、前山山顶的瞭望塔,进村出村的曾走过的老村道以及村口三百多年的老榕树,并入规划保护。通过“整体性保护”,将整个村落的原有环境完整地保存下来。村民还一致约定,如果哪家想拓宽居住环境,一律采用不影响村落景观的他地另作新建。由于土楼周边环境保存得很好,当游客到来之时,从远山近水到楼宇的布局,村中的取水排水到村民的果蔬农活,处处都能很好体现出客家土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为了节约土楼的保护费用和土楼建筑群更好地保存下来,土楼人家采用“居民第一,旅客第二”的原则,让喜欢居住在老屋的村民住进了土楼,平日在土楼中间的天井树阴下养鸡养鹅,下棋闲聊。当有旅客到来时,端茶送水,接风招待,并作为土楼的专职导游,介绍土楼的故事及客家民风民情。在不影响土楼保护的前提下,允许村民在土楼里设点销售自家生产的客家土特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树德楼还住着一位顺口而出、风趣幽默的山歌手,只要旅客到来或有所要求,就能随唱随答,生动有趣,很好地展现客家乡村及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生活状态。通过土楼乡村旅游开发,不但解决了村中原住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提升了土楼旅游的文化品质。经过认真规划和村民的良好服务,来到土楼的游客游兴很浓,流连忘返,还能满载而归。
2.传统乡村文化得到弘扬与再现。尽管经历过沧桑变化,现在的梅州乡村仍保存有不少围龙大屋及连成一片的古村落。在这几十上百年建起的村子里,曾经发生过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旅游的发展,村民希望能让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展示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为此,不少古村落、大宗族开始认真整理族谱,记述曾经流传的故事,修缮破败了的宗祠、寺院和庙宇,恢复了传统的节日,按传统的风俗要求规范举办盛大而光鲜的宗族祭祀。之中,尽管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腐朽东西出现还潮,但对传统客家文化来说更是一次弘扬和复兴。
外来游人的到来,需要乡村展现浓厚的客家文化气息,这样更直接地刺激了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客家菜肴、客家山歌、客家节日广场表演、汉剧等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关注,选定了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保护梯队,从此后继有人。不少濒临失传的如口传文学的客家五句板,各村各堡的年年一二回的走古事,各宗各姓的春节大祭拜,规格严谨、富有传道教化的婚丧嫁娶仪式等也得到规范纪录和整理,开始得到民俗专家的重视与研究。随着“文化梅州”的建设,不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都以博物馆、民俗公园和意象表演的形式进行综合展现。元宵节的烧火龙、节日打对台的采茶剧、提线木偶戏,鲜活有趣的席狮舞,还有带妆出游的骑竹马、挑花篮,现在也变成各村各落、一年一节的新时尚。通过多层面,更广泛整理、研究和再现,提升了客家文化行为与文化内涵的档次和品质。通过民风民俗的发掘和展现,活跃了村民生活,增加了大众凝聚力,促进了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旅游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的教育功能众所皆知。不论旅游者还是从业者,在实施和完成旅游过程中都得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对于参与客家乡村旅游的游客来说,通过深入客家乡村,可以看到美丽的乡村环境、漂亮的围龙屋建筑,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乡居生活和感受到厚重的客家人文气息,从中得到良好的感观刺激和心灵享受。对于客家地区来说,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让外面的人更多接近客家,了解客家人的历史与现实,扩大社会影响,促进优秀客家文化更多的关注与传承。最主要的是长期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因为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经济特性、宗亲聚居和围屋建制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特色,在漫长的形成历史中,避免被当地土著及外部环境的同化淹没,持久而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南方汉民支系的优秀传统,会随着游客的到来,在开放与保留突出中,凸显客家人对自己的文化抱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今天,相对传统的客家古村落,为了开展乡村旅游,必须打开封闭的山门,推开厚重的围屋大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开放的新鲜与传统保护的并存中,明白了经历漫长历史沉淀下的传统文化就是真正的瑰宝,在自信与淡定中展现客家人的大气与包容。尽管村民从旅游开放初期的新鲜到后来自然而礼貌地接受,用传统的谦和热情,让客人在客家的乡土上感受做客的温情与温馨。随着村民的经济意识觉醒,明白了本地文化和乡村原生态就是改善生活的最好摇钱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现,很快成为村民的自主行动。更大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乡村。不少具备良好旅游发展潜力的乡村的村民和村委,主动配合政府推进古村落旅游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关注乡村环境的优化与整合,并外请专家学者帮助规划策划,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论证与宣传,积极申报市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古村落。由于村民的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对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很好地提升了乡村的人文意识与服务质量,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有些大型的古村落,随着申报各级文化区或古村落,从县、镇到村各级干部积极投入,吸引或提供更多的物资或资金整修古建筑周边相配套的道路、门坪、围墙、馆所。指定古建筑内部的工作人员还主动参加进修和业务培训,做好旅客的接待、服务和讲解工作。在专业文史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还重新做好古建筑的早期建造、住户、名人及村落现状等材料的整理和建档工作。随着乡村建设得越变越美,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古村落和古建筑又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热闹非凡。在“我爱我家,我爱我业”中收获幸福和快乐,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随着外来游客对乡间风景的大加赞赏,也提醒村民更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乡村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美了自己,也美了别人,促成乡村旅游资源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三、结语
粤东客家乡村游,美了乡村、富了村民、好了游客,不但很好地促进了梅州绿色经济的腾飞,还对广东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及客家传统文化保护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粤东客家地域文化发展与梅州旅游产业提升必然产生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宗清.旅游环境与保护[M].科学出版社,2011.
[2]陈章和,廖运生.生态梅州建设的战略思考[M].科学出版社,2004.
[3]2011年梅州旅游十大亮点[N].中国旅游报,2012-02-17.
[4]李黛岚,柳云.客家风水民俗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词:林家乐;SWOT分析;发展策略;广州
中途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9
修回日期:2013-07-11
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现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3]。林家乐是继农家乐、渔家乐之后出现的乡村旅游新形式,属于休闲旅游的高端产品。与其它乡村旅游形式相比,林家乐对环境的要求更高,要求具有浓郁的绿色森林环境、优良的环境空气质量及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这也是林家乐区别于农家乐、渔家乐的核心特征。发展林家乐顺应了城市人群回归自然、走近绿色的诉求。
目前,广州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林家乐的发展处在初期阶段,尚存在着特色不突出、休闲游憩内容重复、布局分散、配套设施随意、发展策略和扶持措施不明晰等问题。本文在对广州发展林家乐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林家乐的发展方向、策略,以期为林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林家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都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依托都市的都市乡村旅游在市场规模、项目规模、主题多样性等方面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同时,高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开发无序、空间布局扎堆、产品同质化、设施过渡性强、管理主体多样、监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4~5],局部甚至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6~7]。
根据国内、国外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1~3],我国都市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为:1)体系化:随着各种乡村旅游形式进一步发展、成熟,将共同构建都市休闲游憩旅游体系;2)产品特色化:开发特色鲜明的主题产品对保持旅游项目的生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避免产品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有力手段;3)品牌化: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将更注重与城市形象结合的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建设规范化: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建设规范化,尤其加强对项目门槛的管理,明确基本准入要求,提高建设标准和服务质量;5)监管法制化: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一些相关管理办法和政策,未来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到法律、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等法制层面。
1.2 林家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林家乐正处在建设初期阶段,呈现出一种朦胧状态。作为一种继农家乐、渔家乐之后提出的建设模式,现阶段的林家乐与农家乐、渔家乐等都市乡村旅游模式的差异并不明显,具有都市乡村旅游模式的共性。由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质量高、占地规模大、旅游产品独特,林家乐在三者中处在较高端的位置,所提供的也应是较高端的休闲产品。林家乐未来的发展必然是进一步充分发挥森林、水体、空气等自然优势,深度挖掘森林休闲游憩、康体养生主题,开发具有森林特色的参与性、体验性系列活动,形成有别于农家乐和渔家乐的特色产品。从长远来讲,随着都市居民对绿色休闲、森林养生需求的不断增长,对高端定位的林家乐诉求很大,所以林家乐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广州林家乐现在也处在建设初期阶段,呈现出一种朦胧状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林家乐主题特色不突出、布局分散、建设不规范、休闲游憩内容重复、配套设施随意、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明晰等问题。
2 广州发展林家乐的SWOT分析
2.1 优势(S)
第一,自然资源优势:广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发展林家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广州森林覆盖率达41.5%,森林、果园、湿地等分布广泛,地貌类型多样,气候适宜。第二,环境优势:广州已建成由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园、绿道等组成的自然保护体系;广州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与全国其它都市相比相对较好,环境优势明显。第三,客源市场优势:广州城市居民收入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旅游支出已占支配收入的二成以上,居民出游能力强,市场需求旺盛。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规划建设成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广州发展林家乐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优势。第四,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势:广州发展林家乐的重点区域集中在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区,正切合了广州“北优”空间发展战略,同时也切合了广州“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战略思想和“绿城”的建设理念。第五,基础设施优势:广州的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完善,交通道路网络完善、城市公交系统便利、私家车普及程度较高,为城市近、远郊发展林家乐提供了便捷的可达性。
2.2 劣势(W)
第一,城市空间扩张势必压缩林家乐的物理空间:依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广州还将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期,城市空间扩张是必然的。城市空间扩张势必要占用林地资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林家乐的物理发展空间。第二,土地使用成本高:作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土地使用成本高昂,这对都市森林资源、客源市场依赖度高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林家乐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第三,消费周期性强:林家乐是一种短期的休闲活动,主要客源市场依托的是本地和周边城市居民,其消费周期性很强,周末等节假日经常爆满,而工作日客流量少,项目闲置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林家乐的开发经营。
2.3机遇(O)
第一,城市发展的居民需求: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未来人口还将进一步向珠三角集聚,因此广州的总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城市人口的增加为林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客源市场保障。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闲暇时间将会越来越多,加上交通道路设施日益完善,这些都将为都市居民开展短期休闲活动创造机会。第二,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绿色休闲的诉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空间的扩张,市民生活环境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且城市户外休闲空间日渐不足,而人们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城市建设区周边区域发展林家乐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途径。第三,国土主体功能区的实施和推行: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家和政府推行的国家空间发展保护策略,目的在于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保障,有效地防止城市空间无序扩张,这将为林家乐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第四,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契机:广州正在推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其中,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的发展重点。而林家乐正是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方向。第五,旅游业是广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广州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发展旅游业既符合广州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计划,又能切实满足都市居民的需求,有助于推进“幸福广州”的建设。林家乐作为都市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林家乐的发展打造平台,林家乐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发展,丰富乡村旅游的服务产品,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发展林家乐将是广州打造都市特色乡村旅游的必要补充。
2.4 挑战(T)
第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广州都市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林家乐的发展既要考虑保护,又要兼顾发展,更要求能够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第二,消费者需求的挑战:广州林家乐的主要消费群是珠三角地区的居民,他们的选择面广,旅游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消费品味提升,消费诉求发生变化,对林家乐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之间的竞争: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三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为了保持项目的生命力和避免恶性竞争,对三者的客源市场、主题特色、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将变得非常重要;第四,周边城市和地区的挑战:广州的一些周边城市,如佛山、东莞、清远、惠州、肇庆等已在林家乐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广州作为后来者,如何和前者拉开差距,塑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家乐品牌是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
3 广州林家乐的发展策略
3.1 广州市林家乐发展方向
总结国内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对广州市林家乐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构想:
3.1.1以休闲服务为主,以教育体验为重 林家乐依托自然森林生态环境而建,是可持续经营、寓教于乐的休闲事业,致力于为游客提供身、心、灵全方位的休闲体验。林家乐肩负着宣扬森林、生态文化的重任,应仔细设置各具特色的森林体验活动,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兴趣及认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将之作为林家乐建设的重要任务。
3.1.2以高档定位为主,以多样化主题服务为重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广州发展林家乐应是高端的。应充分利用广州的森林、果园、花木和湿地等特色资源确立游览主题,并结合广州城市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重打特色牌、文化牌、服务牌,打造广州市民高品位、高品质的日常休闲游憩场所。
3.1.3以整体规划为主、以示范带动为重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建议广州市林家乐采用整体规划的方式,依规划而建设,以示范带动的方式稳步、有序地开展和推进林家乐的建设,确保广州市林家乐的品牌质量。
3.1.4以制度规范为主,以协会扶助为重 广州林家乐可由行政管理部门搭建一套完整的项目申报、评级、管理办法等对林家乐的建设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并在林家乐创业初期提供建设指引和政策扶持,特别是税费上给予优惠和减免。同时还可参照发展成熟地区的做法,成立由经营业者组成的广州市林家乐发展促进协会,致力于广州市林家乐的资源整合、信息传递、产业辅导、营销推广、环境保护及森林文化的发扬等工作,以提升林家乐服务品质,建构文化品位。
3.2广州市林家乐发展策略
结合广州市林家乐发展方向,对广州市林家乐发展策略有以下几点构想:
3.2.1品牌化策略――打造“花城林家”品牌 广州林家乐建设应围绕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充分利用广州市域“山、水、城、田、海”的自然基础、优越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设施、发达的服务业,着重打特色牌、文化牌、服务牌,高标准打造“花城林家”:以为市民提供身、心、灵全方位的休闲体验为宗旨,寓教于乐。通过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花城林家”品牌及内涵,把“花城林家”建设成为广州市乡村旅游的标志性品牌,以丰富“花城”内涵,促进“幸福广州”建设。
3.2.2规范化策略――制定系列标准、规范 为促进广州林家乐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林家乐的服务质量、高质量构建“花城林家”品牌形象及内涵,借鉴发展成熟地区的经验,广州林家乐建设亟待制定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广州发展林家乐的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广州林家乐建设和管理,达到建设标准化、管理条例化、服务产品规范化的目的。
3.2.3差异化策略――构建四大主题 利用广州南部滨海、中部丘陵、北部山区的地理特征和森林、果园、花木、湿地等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林家乐建设进行差异化定位,构建广州林家乐的主题,避免出现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现象,为广州林家乐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2.4 普惠化策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 林家乐产品惠及都市民众,林家乐经济效益惠及乡村林农,有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林家乐作为都市林业发展的新模式,除了能够达到充分利用都市绿地、盘活都市绿地效益外,还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普惠民众的目的。
3.2.5 示范带动策略――设置建设发展示范点 为保证广州林家乐有序、优质地发展,广州市林家乐可采用“整体规划、示范带动”的方式,依照整体规划而建设,避免出现资源无法发挥整体效果的情况;根据广州林家乐的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建设主题,选取若干林家乐建设示范点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示范点的建设、经营、管理,从摸索中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广州林家乐的整体建设。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乡村生活习俗越发思念和向往。林家乐顺应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绿色、体验森林的户外休闲游憩诉求。正确的观念来自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和对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理性判断。广州的林家乐尚处在初期阶段,只有从业者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发展林家乐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从而制订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广州的林家乐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49.
[2]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等.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22(1):91-95.
[3]江山,邹志荣. 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0): 4089-4091.
[4]周玲强,黄祖辉.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 24(4): 572-576.
[5]何景明,马泽忠,李辉霞.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 2004, 7: 36-38.
[6]莫艳恺. 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 农业经济, 2010, 1: 28-30.
[7]徐延山. “农家乐热”的冷思考――关于可持续发展农家乐的思考与建议[J]. 绿色中国, 2006, 11: 55-57.
作者简介:
程仁武(1985- ),男,福建莆田人
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精品化;多样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乡村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地主要位于成都、北京、云南等地,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多从地域的角度来分析,甚至以地名为模式命名,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一、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北京通过不断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现将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二、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早,云南旅游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也做了积极探索:
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特点
成都郫县农科村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农家乐的故乡,以农家乐、三圣花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三个旅游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发展正在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多样化的转变,逐渐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乡村旅游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前行。
参考文献:
[1]金冰心.国内外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2014:1-44.
[2]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 辽宁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39-01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就是乡村发展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概念,用特色的产品和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旅游和体验的发展过程,乡村旅游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内容过于单一、服务宣传不力等问题。当前城市居民普遍产生了亲切自然感受乡村的情怀,有返璞归真的需要,发展乡村旅游,可使农村人文资源提升利用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产品就地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价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向第三产业转型,延长农业产业链,为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经济基础,促进国内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之间互动,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形成风清风正的文明乡风。乡村民俗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创新提出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念。旅游业的逐年发展,加快了乡村城市化建设,完善了乡村产业链条,促进了乡村就业,完善了乡村金融体系,打开了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省共有13个县级市,44个县,1459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其中山地面积有87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598%;平地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334%;水域面积达到1万平方公里之多,海域面积达到 1502万平方公里,可见辽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据调查,2016年,辽宁省政府在一年中打造出10个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县、20个旅游特色乡镇、30个旅游发展示范村和4个“10项”。4个“10项”包括10个乡村度假地、10个精品民宿、1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0个省级乡村旅游购物集市,这一系列举措都大力地促进了辽宁省乡村旅游业发展。
但是就目前辽宁平均水平消费情况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得并不理想,辽宁省知名的乡村旅游地区较多,但是项目不精,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抄袭性问题。并且政府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并没有进行大力投资开发。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我认为辽宁省政府应该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积极国家政策和国家推行方案,向第三产业转型,从而加大辽宁经济的流通,使辽宁省内中小企业健康向上发展,带动经济链,使乡村一步步走向城市化建设发展之路。
三、“一带一路”对辽宁乡村旅游的影响
“一带一路”政策出台后,辽宁省积极此政策,摆脱了重工业的困窘格局,规划了重工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加快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进程,加快招商引资对于旅游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创新与境外企业合作模式,并且带来大量的人流资源、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共赢。辽宁应以旅游业为先导,从而实现文化交融,打破和消除偏见和误解。
“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辽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乡镇向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强了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如铁岭的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特色风情文化旅游项目,被誉为“辽宁省特色旅游乡镇”。此举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且促进了乡村消费,使农村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从而加快了辽宁乡村旅游建设,使更多的村家村户奔向全面小康,推动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辽宁省内重工业向第三产业转型,使辽宁省内中小企业迈向健康发展。辽宁旅游与国外旅游嫁接经济平台,得到互利共赢。资金的流入,缓和了资金链紧张问题,加快了辽宁省的乡村建设。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基本观念和理念,与外国多方平台达成合作,有利于促进辽宁外贸的发展,推动辽宁省内的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为辽宁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创造了机会。在如今世界贸易的大背景下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让中小企业完成转型,融入更多资本,推动辽宁经济建设。
四、结语
m然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优势也存在不足,但是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辽宁乡村旅游明显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加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消费,加强多方友好合作、互利共赢都将使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文5
一个国家的乡村发展程度,是与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紧密联系的。乡村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变迁,见证中国由贫穷、落后到富足、文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乡村的变迁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寻梦、圆梦的历程见证,是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2016年12月,国务院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的旅游业发展规划。由此可见,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与支持。规划指出,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必须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就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等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列为重点工程,而且还具体规划了发展路径。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工作期间,参与并组织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小城镇”的标准起草、创建和验收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使得我体会到,开启乡村旅游的新时代,很有必要采取以下的政策导向和策略措施。
切实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得到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要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在政策导向上,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在政策层面上,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农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村旅游。
大力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各级政府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促成政府有关公共职能向乡村旅游延伸。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县,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乡村旅游上。帮助农民利用和保护好旅游资源,克服开发雷同化。同时,制订标准规范,合理引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着力做好乡村旅游的市场宣传开拓工作。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形象,推动分散的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还应该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公益宣传,在各类主流媒体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市场化程度。
积极促进各方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大发展,人才是关键。要配合项目开发帮助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并争取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
有效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分类指导。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村镇多数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般易于集散、体量适中,是乡村旅游中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类型。国家旅游局和建设部已经共同制订了旅游小城镇的标准。因此,发展旅游型小城镇,要按照城乡规划和旅游发展的要求,结合城镇改造做出特色;要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着力完善旅游配套和功能建设,提升旅游型小城镇价值;有条件的地区,要以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注意将小城镇发展和延续历史传统、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做到文化型开发,永续利用。
要从政策导向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发展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只有体现以农为本才能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一要坚持尊重农民自愿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则;二要_保乡村旅游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三要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四要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范文6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