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1

农业经济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济结构整体,又可以细化为农、林、牧、副、渔等多种行业,从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角度来看,林、副、渔等行业都有一定的环境限制条件,并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真正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只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但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种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后期,当前全国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09hm2,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一面积还在继续下降。在这种严峻的耕地面积形势下,为了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是不可能进行大面积的经济作物种植。而畜牧业不同,其本身并不抢占社会优势资源,并且没有严格的环境条件要求,理论上具有在所有农民家庭推广应用的潜力。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禽、蛋、奶类畜牧业产品的需求极为旺盛,市场需求一直处于急剧增长的状态。畜牧业发展的极强适应性和强劲市场需求推动着畜牧业迅猛发展,20世纪末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为26.39%,21世纪初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42.00%,在一些畜牧业发展优势区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50.00%以上,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发展前景最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2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农民的纯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进入到21世纪后,农民的收入组成逐渐丰富,而畜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畜牧业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畜牧业发展一直以满足农民自身需求为目标,大量的畜牧产品最终都被农民群体自产自销,这种现象虽然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支出,但也减少了农民增收的手段。

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念,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基础的农业经济领域。第2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开始兴起,有“种子工程”“化肥工程”和“农药工程”支撑的现代农业,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使粮食作物的产量增长了31倍多。但是在现代工业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现代农业在给农业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化肥大量应用导致的土壤硬结问题、农药大量应用导致的土质劣化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定不能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技术。在未来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的产量和施用量。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养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将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一人一猪,每667m2一猪,加上牛、羊、禽、兔的发展,将青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就可以为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以实现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粮食多又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4畜牧业是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财政收入形式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增加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就会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下,形成这一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就是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投入产出比、税收贡献率极高的一种农业经济形式。以生猪为例,每在市场屠宰销售10万头生猪,相应区域乡镇政府财政就可以增收400万元。加上畜牧业养殖衍生的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皮革工业、毛纺加工等下游产业,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极为丰厚,在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基层政府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甚至能占到财政收入总量的50%以上。畜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将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小结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前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06-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畜牧业的现代化需要大批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有效的对策。

1.畜牧兽医专业前景广阔,人才紧缺

1.1国家重视。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发展畜牧业,可以带动加工业,促进种植业,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2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发展畜牧业,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日益增加的需要,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保障畜产品安全卫生,需要大量的具备动物科学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宠物饲养越来越流行,平均每年按30%的比例增长。

1.3加入世贸组织,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的牛肉、羊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价格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农村劳动力闲置较多,相对便宜,肉鸡等畜产品的分割和加工具有明显的优势,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1.4畜禽疾病千变万化,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畜牧技术发展很快,说到底,只有经过动物科学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和疾病发生、诊治的机理,以稳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应对多变的疾病对技术的需求。

1.5畜产品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行业管理要求掌握专业知识。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的残留,危害人民健康,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兽药、饲料的生产和经营已进行行业管理,下一步将和医院一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具备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不能从事这个职业。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早学习,早受益。

1.6好就业。学好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可以到兽药、饲料企业去担任工厂技术人员或者担任市场部技术指导,可以到规模养殖厂当技术负责人,可以自己搞养殖,可以自办兽药、饲料门市部、兽医门诊、宠物医院,自己当老板。学畜牧兽医不愁就业,不愁没饭吃,冷门不冷,就业率高。

2.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

本科院校毕业生找工作时不愿下基层;大专生理论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样也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很少(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大专层次的教育还是中专层次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现实需要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

3.设计合理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寻求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新出路

3.1优化师资组合,加强教师专业培养。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组合良好的强硬的专业教师队伍,那只是一句空话。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抓好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和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可相互提高;第二,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学习;第三,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兽医专业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3.2设计合理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理念:以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畜牧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禽类生产知识与技能需求为目标,秉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地方特色,以学生来源和就业方向的地域性为重要参考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开设课程:畜禽解剖学与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诊断学、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饲料营养、畜禽生产(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养兔、特种养殖)、犬猫疾病学、宠物营养学、宠物美容基础、宠物临床实践操作等。

3.3严把教学关,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教学质量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根据专业特点,按顺序、按季节安排教学计划,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生的意愿,学习基础好的可主攻兽医,学习基础差的可主攻养殖。在学习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在实践操作中要及时纠正示范,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与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成才,必先成人,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当今社会中食品、药品方面的热点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明白畜牧业在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同时,要把那些学习功底较好、吃苦耐劳、真正愿意从事牧医专业的学生招进来,保证培养出高素质、能动手的畜牧兽医人才。

3.4开门办学,走向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门诊窗口接触医疗实践,对群众带来的病畜、禽,引导学生现场诊治、解剖,每次出诊和疾病注射,兽医教师带学生实习,手把手地教学生,使学生能诊断、敢开药治病。另一方面,每年应定期到种猪场、饲养场和兽医站实习,不定期带学生参观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以练代养,实习与人才供养互助。

总之,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应当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出既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能深入基层、不怕脏、不怕累、能俯下身子干工作的实用畜牧兽医人才。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成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82-1

1 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净月高新区畜牧业以龙头项目建设和畜禽饲养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不断突出畜牧业经济的战略地位,积极营造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区畜牧业经济呈现出了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总量逐年增加,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明显提升的可喜形势。到2012年底,全区生猪发展到3.5万头,肉牛发展到2.8万头,奶牛存栏达1.2万头,家禽发展量达到3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4500吨,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净月高新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抓好牧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四个提高”:即畜禽产品生产由注重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畜禽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畜禽饲养方式由粗放生产向生态安全转变,不断提高我区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畜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

3 全面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4

缅甸是个农业国,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达60%。近年来,缅甸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畜牧业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全国共有牛、羊、猪等牲畜4300多万头( 其中猪约400 万头) 。年产肉37 万吨,年产鸡蛋约12 万吨。年人均对肉类的消费量为7. 6 千克。

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工农业发展缓慢。1989年,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贸易。目前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

现缅甸政府计划加强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开放,广西是“中国—东盟”合作永久举办地,双方在畜牧业研究方面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11年初缅甸联邦驻南宁总领事馆副领事古杰先生,参观广西畜牧所,据缅甸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力促广西畜牧所与缅甸在畜牧业领域开展合作,缅甸畜牧水产部特邀广西畜牧研究所专家赴缅甸考察。广西畜牧研究所专家4 人应邀于2011年赴缅甸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作洽谈,途经仰光、内比都等地,先后拜会了缅甸畜牧水产部部长助理MYINT THAN 博士、畜牧兽医局L.Tu Ming Gawng 局长、缅甸养牛企业、缅甸兽医大学Tin Tin Myaing 校长和缅甸华商商会赖松生会长等部门及人员,还到仰光家禽交易市场、昂山市场和一些超市进行了考察。

缅甸农业部希望广西能在乳品加工方面给予投资合作,缅甸政府可以提供土地资源及其他优惠政策。在缅甸兽医大学进行技术交流和双方能合作的领域交谈,并参观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基地。在缅甸华商商会,了解了商会的历史和近况,商会表示愿意为广西到缅甸投资或其他商务活动提供方便,且有1. 2 万公顷土地正在招商引资,并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合作意愿。通过对养殖企业和市场的考察,使我们对缅甸畜牧业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可为将来的合作投资提供帮助。

缅甸的基本情况

地理人文 缅甸位于东经92°10′-101°1′,北纬09°32′-28°31′之间,东北部与中国和云南接界,中缅国境线长约2185公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西部与印度、孟加拉国相连,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南部海岸线长2655公里。其国土总面积约为6800万公顷。缅甸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伊洛瓦底江全长2150公里,流贯南北。东北部的萨尔温江境内长1660公里。大部分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7℃。1 月为全年气温最低月份,4 月是最热月,平均气温30℃左右。降雨量因地而异,内陆干燥区500 毫米-1000 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区3000毫米-5000毫米。森林覆盖率约为50%,拥有林地3 412万公顷。盛产柚木、铁力木、藤、竹等,是世界柚木产量第一大国。粮食作物以生产大米为主,还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甘蔗、花生等。

截至2008 年,缅甸人口5700多万。缅甸共有135 个民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全国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约8%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缅甸语为官方语言。缅甸民间节日也十分丰富。有泼水节、浴榕节、点灯节、敬老节、献袈裟节—光明节、作家节等。缅甸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主要的机械及设备依赖进口。

主要城市 内比都( Nay Pyi Taw) 2006 年3 月,缅甸政府将缅甸联邦新的首都命名为“内比都”,人口约90 万人。农业和林业为支柱产业,主要作物有稻米、黄麻、柚木、蔬菜、水果等。

仰光( Yangon) 是原首都,为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852 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缅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输出港之一。缅甸迁都后,拥有500 多万人口的仰光作为直辖市,继续发挥商业之都的经济中心作用。

曼德勒( Mandalay)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著名的故都、旅缅华侨称它为“瓦城”,为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位于缅甸中部偏北的内陆,人口约80 多万,是曼德勒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缅甸农业现状

缅甸农村人口占70%,农业从业人口占全部劳力的64%,农业占出口创汇的41%,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是42%。在全部6800万公顷的土地中,1800多万公顷是可耕地。但目前只有900万公顷进行作物耕作,另有一半等待开发。

缅甸外汇收入多半来自农产品的出口。芒果种植面积达7. 6万公顷,既供国内消费,也用于出口。缅甸芒果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其中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主要是神德龙、瑞亨达、迎桂等三个品种,神德龙每吨的价格约为880 美元。2009年全年,缅甸共出口芒果4. 4万吨,创汇1194. 5万美元。缅甸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各种豆类,前几年豆类出口平均每年在100万吨左右,主要出口到印度。其中2002年缅甸豆类总产量为260 万吨,2005年为350万吨,2006年达到了400多万吨,呈逐年上升趋势。

缅甸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世界大米主要输出国之一。缅甸政府近期适度放宽了国内大米行业的管制,许可私营出口商出口大米,并允许非国有的大米行业协会和组织向包括农民和面粉厂主在内的从业人员提供融资,供其购买种子、农具和肥料等生产资料。

中国杂交水稻中心( 湖南) 的稻种在缅甸也有推广,因为要年年购种,所以当地人不太喜欢杂交种,以种本地种为主,本地种可以自己留种连年种植,比较受欢迎。

缅甸畜牧业现状

缅甸是个农业国,近年来,随着缅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畜牧业受到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主要是鱼类) 、肉鸡(如AA 鸡等快大鸡) 一条龙产业(如泰国正大公司,提供鸡苗、鸡料、治病、回收鸡等) 、肉猪(台湾企业投资合作养猪场年存栏10万头规模)集约化养殖等已具规模。缅甸畜牧业相对落后,正计划大力发展出口前景看好的养羊业,计划羊只的年出口量达100万只,每年可创汇5000万美元。已部署在缅甸的曼德勒省、实阶省和马圭省各选择1000养殖业主开始实施。目前缅甸产冷冻牛羊肉已向马来西亚和中东一些国家出口。1990年至2004年14年间,缅甸畜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黄牛1. 8%、水牛1.5%、绵羊山羊1.7%、猪6.1%、鸡8.5%和鸭7%。缅甸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私营企业占到了99%,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已转为充分调动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为此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帮助。畜牧水产部下属的政府和合作社企业仅占1%的份额。

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缅甸的第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第四大出口创汇行业。缅甸拥有28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同时还拥有沼泽面积50万公顷,缅甸官方预测缅甸水产品持续年均产量在100万吨以上。2006年-2007年财政年度,缅甸水产品出口比上一年度增14%,中国是缅甸水产品最大的进口国。缅甸2006-2007年度水产品出口创汇2.34亿美元。中国进口缅甸水产品101676吨,价值1.02亿多美元,中国已连续8 年成为进口缅甸水产品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泰国,进口量为62041吨,价值5245万美元。2009年-2010年度财政计划水产品出口创汇7亿美元,从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出口4. 35491亿美元,完成计划的62.21%。

缅甸销量最多的肉类是鸡肉约占50%,其次为猪肉约占30%,最后为牛肉约占20%。奶牛养殖场以养荷斯坦奶牛为主,奶产量较低,日均每头奶牛产奶量为约13千克,缺乏乳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厂,鲜奶消毒( 巴氏消毒) 后销往超市,每千克售价约13.8元人民币,但销量不大,极大影响奶农的积极性,这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多为食用炼奶( 加咖啡、茶) ,年需进口牛奶和奶制品40亿美元-50亿美元,主要是从新西兰、中国、泰国等国进口。缅甸奶牛企业员工包吃住后工资每月约为300元人民币,缅甸很希望有外资投资乳品加工及建立销售网络( 主要是出口) ,以带动当地的奶牛养殖业。1976年澳大利亚在缅甸投资乳品加工厂,每天可接收64吨牛奶用于加工,1988年动乱被破坏,就没有了。肉牛资源很丰富,也很希望有外资投资肉牛加工与销售,当地饮食文化很少吃牛肉,但可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缅甸近年受猪蓝耳病影响比较严重,但猪肉价上涨并不大,因猪肉不是第一消费肉类,第一消费肉类为鸡肉,而且大量养殖快大鸡(45天出栏) 。快大鸡市场售价每千克约24元人民币,本地土鸡市场售价每千克约47元人民币。缅甸当地饮食文化很少吃牛肉决定了肉牛的养殖方式,比较落后,规模不大,主要分散于农户饲养,主要品种为本地肉牛、波罗门、杂种肉牛( 波罗门与本地牛杂交) 及水牛等。越南已有人到缅甸发展养牛。

缅甸光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适合植物生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缅甸政府给外来合作投资企业30年的土地免费使用契约。缅甸华商商会位于缅甸仰光大金塔路1-5号,已有100年历史,商会储地有1. 3万多公顷,现有华商会员600多人,是中国商人与缅甸交往的民间桥梁。

缅甸畜牧业研究现状

伴随畜牧业的滞后发展,缅甸畜牧业的研究机构少、科学研究成果少,仅能走访缅甸兽医大学,参观了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并进行了学术座谈交流。缅甸全国共有本科毕业的兽医专业医生373人、兽医学博士12人、兽医学硕士88人、在国外留学的兽医学博士12人和兽医学硕士9人。

缅甸兽医大学位于缅甸的内比都,是所畜牧兽医农业大学,设7专业,在校学生1100多人,已毕业学生4000多人。设有动物解剖、生理、营养、饲料、反刍和非反刍动物养殖等实验室,及鸡、猪、牛、羊等试验场。主要研究范围:开发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和农副产品、研究动物营养标准、稻草氨化技术研究、饲料牧草开发研究、银合欢应用技术研究、银合欢脱毒技术等。

缅甸拥有丰富的地方动植物品种,这为缅甸畜牧业研究存贮了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在缅甸,绝大部分研究以应用生产研究为主,研究目的明确,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牧草饲料开发研究和本地饲料资源,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也是缅甸畜牧业研究的优势。

缺乏资金投入,实验仪器设备少、陈旧,研究技术水平不高。基础性研究较少,在饲料和动物营养方面研究进展不大。由于食文化和佛文化的影响,缅甸不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研究,如:巨蟒、鳄鱼、龟、兔子、蛇等均为野生状态,而且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非常少。

建议

缅甸畜牧工业化起步晚,技术水平落后,外来畜禽品种引进力度不大,因而使得本国的地方畜禽品种受外来高生产力畜禽品种的遗传改良较小,较好的保存了缅甸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原貌,且地方品种贮备非常丰富,如:缅甸黑猪、斗鸡、缅甸本地鸡及一些地方羊、牛、龟、蛇品种等,这为缅甸畜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贮备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广西畜牧研究所在畜禽品种资源的评价、保护、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比较成熟,在该领域与缅甸有关单位寻求合作,一是通过引进缅甸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进行常规开发利用研究,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缅甸优良的畜禽品种的遗传资源进行研究。二是与缅甸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缅甸畜禽地方优良品种的遗传资源,将其优良基因导入我国的畜禽品种,实现畜禽资源共享,扩充广西畜禽遗传资源库,为新品种培育提供更为丰富的育种素材,提高广西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畜牧;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

农村畜牧养殖技术的大力应用及普及,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农村畜牧养殖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相比,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农民收入低、养殖人员少等现实问题,对养殖业的发展也能起到良好的推进性作用。农村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技术性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在推广及应用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其自身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

1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养殖和技术性养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所以促使畜牧养殖技术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行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畜牧养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子承父业。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养殖方法的有效保存和利用,但是却逐渐限制了新型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技术性养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传统养殖产生一定影响,很多使用传统养殖方法的农民不能适应这种改革和创新,导致多数农民拒绝新技术的应用。比如生态鱼塘就是畜牧养殖技术的一种体现,主要是指通过在塘边种植树木,池塘里养殖鱼类,池塘附近养殖一些牲畜这种可循环的养殖方式来进行,逐渐形成一种畜牧之间的生态平衡[1]。但是如果以传统养殖方式来看,这三种之间都是相互分开的,并不能够结合在一起,导致传统养殖方式的农民并不认同这种结合在一起的养殖技术。与此同时,由于畜牧养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大,而对这种技术的认识很不是很普及,导致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畜牧养殖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养殖者能够从根本上了解畜牧养殖技术的优势特点。在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特别是当前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可以将畜牧养殖技术的优势与媒体行业的宣传手段进行结合。媒体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将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成功案例展示出来,或者是利用报纸期刊来进行一些专题的报道等等。这样能够利用多元化的方式促使畜牧者对畜牧养殖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对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2]。另外,政府要加强对应用畜牧养殖技术的扶持力度,对于一些已经利用畜牧养殖技术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基础支持、资金扶持,而对于一些仍然在矛盾和犹豫的农民,可以安排一些专业性的讲座,来提高农民对畜牧养殖技术的认识,促使广大农民都能够走上畜牧技术化养殖的道路。

3结语

当前,科学的畜牧养殖技术与传统养殖业正在不断的适应和相互协调当中,虽然在推广以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其自身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徐文科.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及其应用价值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21-23.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6

20xx年以来,**全面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完整、助农增收明显的产业。但是,在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进一步发展。在认真分析了**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 ”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xx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xx年增加20xx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xx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xx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xx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5.5 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