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体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体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体制

对外贸易体制范文1

[关键词] 外贸 控制力 竞争力 对策

外贸控制力和竞争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尽快提高外贸控制力和竞争力,对于促进河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1.外贸发展总体规划欠缺,对外贸发展重视不够。目前河南还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对外贸易发展规划,各地市政府存在着重外资轻外贸的情况。地市级政府对外贸管理体系的运作过问比较少,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外贸信息化建设缺少专项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对于转变观念、为企业服务意识还不到位,缺乏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有效指导和扶持,对出口创汇企业的奖励力度有限,缺乏企业间的外贸业务拓展经验交流,行业内部企业没有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外贸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作用缺失。

2.外贸管理体系运作不畅、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差。省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力度不够,向系统外拓展遇到困难,全省尚有二十多万家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还未享受到信息中心的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信息光盘发送渠道不畅。面对国际市场、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外贸管理体系运作水平较低,企业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动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差。

3.国家外经贸政策变动大,影响因素增多。基于以进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和效益提高为目的的外经贸政策变动,对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利弊互现。比如,铝锭、钼矿砂及钼铁、人造刚玉等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是近几年支撑河南省扩大出口的一个重要增长点。2006年随着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产品的限制出口,特别是取消电解铝等加工贸易,对河南扩大出口规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对于污染大的、消耗资源比较高的产品出口优惠政策的取消,能够减少这些产品出口或者是不出口,从而减小省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少国际贸易间的摩擦,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向具有新型出口竞争优势的模式发展,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提升农产品和加工贸易产品的竞争力,使河南远期的国际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得以提高。

4.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和摩擦增多。入世以后,主要贸易伙伴纷纷通过提高标准隐性提高贸易壁垒抑制我国产品的进入,国内水、电、煤等能源资源和下游各类原材料产品价格涨幅较大,进一步加剧企业生产成本,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对河南相关产业外贸进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已显现,这些因素都使河南扩大外贸出口的外部环境趋紧。特别是2006年以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河南出口企业也造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压力,对河南企业扩大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河南省企业近年来不仅与发达国家出现贸易摩擦,而且与传统友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利益矛盾,贸易摩擦对河南扩大出口的影响不断加大。如2006年4月1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糖精做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对开封市兴化精细化工厂等中国企业征收1643.92美元/吨~2770.48美元/吨的临时反倾销税。欧、美、日、韩等国实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主要内容集中在“环保”、“安全”、“包装”、“卫生”、“标签”5方面,而河南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有限,在技术水平、外观包装和环保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由于资金缺乏、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没有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面对国外贸易保护的高压,相关产品出口在艰难中迷茫前行。

5.高端外贸人才匮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从外贸管理部门存在着人员老化,学历偏低,观念陈旧,信息化技术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企业中年富力强的外贸业务骨干流失严重,现有人员外语水平和谈判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省市专业外贸公司各部门多为业务员个人承包,缺乏团队配合,对外贸易业务逐年萎缩,资金实力下降,外贸业务难以蓬勃开展。人才成为制约河南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二、提高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对策

尽快制定完善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外贸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国际营销战略战术上不断创新,改变河南各地市外贸管理部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实力,建立起以大型龙头企业对外贸易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特征,高效、优质的对外贸易管理和运营体系。

1.完善外贸发展战略,转变运营观念和运作模式。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战略,实行月度通报、季度督查、年度考评的考核督查机制。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全省外贸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发挥中介机构和驻外单位的桥梁作用,巩固日本、欧洲和非洲市场,以东盟、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为重点,搞好海外市场选点。

2.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做好大宗商品的出口优势巩固和潜力发掘,培养新的出口创汇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快外贸经营主体培育,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专业企业;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重点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建立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扶持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企业。强力抓好“三外”联动,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3.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优化重组外贸业务。加强对外贸中小企业业务人员的外经贸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推广应用外贸电子政务和国际电子商务技术,促进企业外贸业务拓展。加快推进度假旅游、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企业的内部管理现代化和经营服务网络化。把外贸企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和启动点,加快推进“企业网络”工程,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去,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外贸企业计算机普及率,鼓励企业积极和商务部、海关、税务、商检、银行、储运、贸易网站等建立了网上业务来往,实施外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省时省力省费用的特点,实现国际营销手段电子化。

4.建立外贸电子数据资料库,实现外贸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关贸、税贸、检贸、财贸、银贸信息沟通与密切合作,加强河南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级地方财政和商务主管部门设立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专项资金,应用“中国电子口岸――进口付汇系统”及“出口收汇核报系统”的工作,争取将一批有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纳入自动核销企业群,扩大河南自动核销企业的数量。探索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网上订舱、提箱、运输、仓储等手续的一条龙服务,实现企业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协作。研究创建各系统联合的横向网络,构筑为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服务的一条龙公共信息查询、业务咨询、处理的公共信息平台。

对外贸易体制范文2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 知识产权 战略对策

    一、知识产权在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丰缺盈余程度将成为企业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豍知识的生产成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的手段的同时也将成为企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服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关系日趋紧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所涉及的商标权、外观设计权和专利权、版权、广告、地理标志等,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提升商品和服务价值,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竖

    一种经济现象的持续与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加强了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的可行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得当今企业的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豏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会对企业的国际贸易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只有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得到提高,这个国家的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才会同时提高。

    在经济、法律与科技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鞭策和调整的利益机制。“知识”也是一种资源,这种特殊资源的归属问题也相应得到解决。为了使特定的智力成果发挥了“知识”的价值,而将知识产权设为法定的专有权。这不仅使权利人拥有了充分的利益,而且还提高了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法律机制,知识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权利,某些无形的知识产品则变身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合法利益。总的来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知识的使用和扩散、知识的产业化乃至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二)消极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企业国际贸易的秩序,这使众多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益。但事实上,国际贸易的秩序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贸易秩序,发达国家企业在此获益颇多,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却饱受剥削,尤其是中国企业。

    为了能够快速地与世界的经济秩序融为一体,中国果断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此,中国既要承担因融入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也应当享有在世界贸易组织之下的法律规则的保护。而在当今的法律规则制度中,最主要的法律规则的保护是享受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然而,中国步入WTO不久,自2005年1月起发生的多起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却使中国陷入了知识产权危机。如英特尔起诉中国某企业生产的语音卡侵犯其专利,又如日本的三洋在电池专利方面与深圳比亚迪产生了纠纷等等。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立法方面

    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我国做了一系列改进。1982年的《商标法》、1984年的《专利法》以及1990年的《着作权法》都为此奠定了法律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相继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尼泊尔公约》、《保护音响制作者防止非法复制公约》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后,我国为了实现对国际公约的承诺,对国内的法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在1993年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使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水平有所提高。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三大法律及其实施细则均按照WTO的承诺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并于2004年对《对外贸易法》进行了修改。另外,2008年又新增了《反垄断法》。据此,如果权利人随意乱用知识产权,就会与商品市场上的限制竞争行为相同,由反垄断法来进行调整。

    配合知识产权立法,最高人民法院也相继出台了若干司法解释,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审判工作做出指导,如《关于审理着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协助人民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案件。

    (二)政策方面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政策,方向明确、层次清晰,尤其在国家正式启动知识产权战略以来,更是对知识产权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在2006年颁布了《2006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确切地指出了当年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计划,顾全大局的同时抓住了重点,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另外,为了加强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商务部已经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考虑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制度必须是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到2020年,我国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战略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1)建立系统、完善的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加强对外合作,参与制定多、双边国际规则,切实有效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知识产权人利益。

    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应对战略

    (一)专利对策

    政府在推进企业专利战略方面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专利战略是介于区域战略与行业专利战略的中介,也是整个国家专利战略实施的基础。政府从宏观角度加强战略协调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在推进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方面的功能和使命主要包括:第一,启动国家专利战略工程,为企业全面、有效实施专利战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宏观指导。第二,完善专利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提供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第三,加大专利保护宣传力度。第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第五,为企业和公众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强化专利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第六,培训企业专利技术管理人才,为企业专利管理和战略服务。

    企业需要尽快树立专利竞争观念、专利战略意识和专利经营意识,密切追踪国内外专利战略特别是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发展动态,加紧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我国企业的整体经济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都比较薄弱,可以在专利战略实施模式上,采取追随战术,在紧密跟踪国内外专利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围绕基本专利技术开发外围专利,创设自己的专利战略防御系统,突破跨国公司的专利壁垒。同时,还要加强专利实施、重视专利文献和情报分析、完善专利激励机制、构建自己的技术标准和加强企业的专利管理。由于打破以国外跨国公司为突出代表的专利权的封锁是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企业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第一,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领域专利权问题,摸清情况,有的放矢;第二,重视海外专利申请;第三,遇到专利法律纠纷时果断采取适当对策;第四,重视定牌加工(OEM)中的专利处理对策。

    (二)商标对策

    目前,企业市场竞争,不仅仅表现为技术之间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品牌之间的竞争。商标是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的载体,尤其是勤勤恳恳逐步培养起来的驰名商标,则成为了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正是由于商标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外跨国公司不仅在目标市场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大量的专利,而且申请注册了大量商标。这种做法值得我国企业借鉴。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商标管理,包括商标的注册、使用、商标文件资料的保管、商标标识印刷、商标投资管理、权利维护等内容。同时还要保护企业的海外商标权,主要涉及海外商标确权、防止他人在海外抢注商标、打击在海外侵犯我国企业商标权的行为等等。

    根据国际经验,实施商标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是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向国外市场渗透并最终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经验。比如在日本的家用电器、电子、汽车行业,松下、本田、三菱、东芝、索尼等品牌早已经是全球家喻户晓的驰名商标。这些品牌的国际化经营,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是由于需求的国际转移,因为需求的国际转移为品牌的国际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启动国际化经营战略,这也是我国企业在与国外跨国公司较量中必须学会的本领。

    另外,还要选择好正确的商标战略模式。企业的战略存在不同的模式,而且对具有不同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企业来说,在战略模式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如就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来说,利用商标手段获得竞争优势的商标战略、联合商标战略和防御商标战略是其中的重要模式。就品牌定位和使用模式来说,个别商标战略、统一商标战略就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定位的企业。在新产品市场上,也存在不同的商标战略模式。因此,选择正确的商标战略模式非常重要。

    (三)知识产权纠纷对策

    从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出发,综合评价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具有的知识产权的实力,可以得出: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仍处于国际贸易的劣势当中,受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和利用,同时在当前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中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并尽可能寻找突破口。

对外贸易体制范文3

【摘要】

目的观察毛鸡骨草在体外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毛鸡骨草醇提取液与等容量、滴度为1∶64的HBsAg和HBeAg阳性血清混合,使混合后毛鸡骨草的浓度分别为96,48,24,12和6 g/L,用磷酸缓冲液与1∶64的HBsAg和HBeAg阳性血清混合作空白对照。每组6管, 37℃水浴8 h和16 h后,采用ELISA法测定HBsAg和HBeAg的OD值,观察其对HBsAg或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毛鸡骨草醇提取液对血清中HBsAg和HBeAg 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使HBsAg和HBeAg的浓度降低,呈现一个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反应关系。其中毛鸡骨草在作用16 h,浓度为96,48 g/L时对HBsAg,HBeAg抑制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毛鸡骨草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抗HBsAg和HBeAg作用。

【关键词】 毛鸡骨草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抑制

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 Hance和毛鸡骨草Abrus m ollis Hance为豆科相思子属植物,是常用的中药材,亦是我国出口中草药品种之一[1]。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舒肝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多以复方入药,可用于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等症,特别是在肝胆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国的广东、广西等地有丰富的鸡骨草资源,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保肝护胆良药“鸡骨草胶囊”就是以毛鸡骨草为主要原料。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广西这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进一步明确毛鸡骨草抗肝炎病毒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更确切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体外研究方法,以乙肝病人血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观察毛鸡骨草在体外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物与试剂毛鸡骨草由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HBsAg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批号:200706003;HBeAg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批号:200708008。 HBsAg检测试剂盒和HBeAg检测试剂盒均为北京科卫临床诊断试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血清6份,由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提供。

1.2 仪器与设备RT—2100C型酶标仪(深圳雷杜生命科学服务公司生产);RE-52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FW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毛鸡骨草醇提取液的制备将30 g毛鸡骨草粉末放于索氏提取器中,加300 ml质量分数为0.75的乙醇在90℃水浴中回流提取3 h,取出提取液,再次用300 ml质量分数为0.75的乙醇在90℃水浴中回流提取3 h,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将提取液浓缩至10 ml,使样品液浓度为3 g/ml。

2.2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参考文献[2,3]。取乙型肝炎病人血清6份,用磷酸缓冲液(PBS)按1∶2将血清作倍比稀释,ELISA方法测定原血清及不同稀释度血清样品的HBsAg和HBeAg含量(吸光度:OD),被测血清样品OD值≥阴性血清对照OD值的2.1倍时为阳性血清。选择HBsAg和HBeAg滴度为1∶64的阳性血清各6份。将毛鸡骨草醇提取液的pH值调至7.4,用PBS将毛鸡骨草醇提取液稀释为不同浓度的药液,将不同浓度的药液分别与等容量、滴度为1∶64的阳性血清混合,使混合后的血清中毛鸡骨草的浓度分别为96,48,24,12和6 g/L,从而分为A组(96 g/L)、B组(48 g/L)、C组(24 g/L)、D组(12 g/L)、E组(6 g/L),用PBS与1∶64血清混合作空白对照组,每组6管,即时放置37℃水浴中,用ELISA法测定各血清样品在8、16h的OD值。每份血清各测1次。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以抑制率表示。药物对抗原的抑制率(%)=[1-给药组抗原OD值对照组抗原OD值]×100%

2.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以±s表示。

3 结果

3.1 毛鸡骨草在体外对HBsAg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毛鸡骨草醇提取液在作用HBsAg滴度为1:64的肝炎血清8,16 h后血清中HBsAg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毛鸡骨草醇提取液与肝炎血清作用8,16 h后,毛鸡骨草浓度为6,12,24,48,96 g/L时均对乙型肝炎血清中HBsAg 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使乙型肝炎血清中HBsAg的浓度降低,且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现一个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反应关系。其中毛鸡骨草在作用16 h后、浓度为96、48 g/L对HBsAg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抑制率分别为35.7%,29.3%。结果见表1。

表1 毛鸡骨草在体外对HBsAg的抑制作用(略)

与空白血清组比较,

*P

3.2 毛鸡骨草在体外对HBeAg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毛鸡骨草醇提取液在作用HBeAg滴度为1∶64的肝炎血清8,16 h后血清中HBeAg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毛鸡骨草醇提取液与肝炎血清作用8,16 h后,毛鸡骨草在质量浓度为6,12,24,48,96 g/L时均对乙型肝炎血清中HBeAg 具有抑制作用,可使乙型肝炎血清中HBeAg的浓度降低,且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现一个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反应关系。其中毛鸡骨草在作用16 h,浓度为96,48 g/L对HBeAg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抑制率分别为35.2%,32.4%。结果见表2。

表2 毛鸡骨草在体外对HBeAg的抑制作用(略)

与空白血清组比较,

*P

4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血清中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HBeAg 为HBV复制的重要指标,存在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液中,HBeAg阳性反映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α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大类,但其疗效均不够理想。寻找具有确切有效抗乙肝病毒药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中医中药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少中药、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单体对乙肝病毒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毛鸡骨草就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一类。毛鸡骨草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在慢性病毒性肝病的应用中十分普遍,多以复方入药。传统医学认为毛鸡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舒肝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骨草有护肝、利胆、抗菌、抗炎、增强免疫作用。本研究以乙肝病人的血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毛鸡骨草醇提取液在体外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毛鸡骨草醇提取液对肝炎血清中HBsAg和HBeAg 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使肝炎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浓度降低,且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现一个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反应关系。其中毛鸡骨草在作用16 h、质量浓度为96,48 g/L对HBsAg、HBeAg抑制作用最为明显(P<0.05)。

药物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方法有多种,本实验直接采用乙肝病人阳性血清为研究对象,与临床实际比较贴近。虽然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体外实验不能完全反映药物体内的真实效果,但此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毛鸡骨草对乙型肝炎病毒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只是从某个角度证明毛鸡骨草抗肝炎病毒的作用,毛鸡骨草对乙肝病毒的作用还有待于采取不同研究方法、多角度进一步明确。

参考文献

[1] 白隆华,董青松,蒲瑞翎.中药鸡骨草研究概况[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5):476.

对外贸易体制范文4

关键词:外贸体制;外贸体制改革;外贸统治专营时期;放权过渡时期;外贸承包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F239.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80-01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

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

(一)从整体来看有以下几点:思想、观点、看法、认识的改革。把贸易看成对外贸易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客观的评价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我国经济体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对外贸易也可以看成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外交手段,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友好程度从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两国的相互进出口情况,对外贸易也是一种东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的一个重要途径。格局方向的改革,贸易联盟及集团化趋势增长,并且基本达到相对稳定,中国对外贸易商由单一的几个国家发展进出口,发展成为与多个国家及地区发展进出口,中国由以前的农作物及粮食出口国逐渐转为技术和服务出口国,影响着多个国家与地区。制度的创新。具有真正的,约束性更强的国家发展改革取代了以前的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事业中作用越来越大,对中国的进出口事业起着重大的调节作用。政策、方针的改革。保护主义现在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限制的自由贸易,灵活、隐蔽等多种贸易限制政策不断创新出现,贸易的政策,方针逐渐向中国的经济方针、政策靠拢。条件的改革。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沟通,交流工具,运输系统越来越发达,各个地区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

(二)从具体的方向看有以下几点: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总之,其实中国的贸易改革不止这些,它已经深入到外贸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行业中,目的是国际贸易政策相接轨,推动中国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中国的外贸企业扩大势在必行,随着开放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与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要想保证贸易的正常顺利进行,中国外贸企业必须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员工数量,机器设备的数量,这就是硬扩大,还有软扩大,提高自己企业员工的科技知识,使每个员工都是精英人物,增加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中国外贸企业必须随着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祖国中央的宏观控制,而企业内部的改革同样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同时更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随着中国外贸法的越来越完善,外贸企业的各个方面也必须趋于法制化,必须依照国家的外贸法来从事自己的外贸事业。加快企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开展商务合作,互相交流商务经验,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进出口能力。加快企业内部制度管理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外贸政策与法规,保证自己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体制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制度解析中图分类号:F75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1-0009―04

收稿日期:2006-0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我国粗放型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行解析,探求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对外贸易的粗放型增长

(一)出口创汇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决定了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粗放型

我同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创汇(1994年前),政府对外贸企业的要求是“奖出限入”和增加外汇收入;二是拉动经济增长(1997年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外需、增加出口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观念是出口越多、创汇越大、经济增长越高,形成的思维定式是顺差好于逆差、高增长好于低增长。在这种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从1979年至1994年各级政府层层下达创汇指标给外贸企业,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以完成创汇任务为第一位。成本则放在第二位,我国的外汇储备得到了快速增长,由1979年的21,54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516,20亿美元,增长了24倍,国家外汇储备也由此进入了较为宽松的时期:从1997年至现在各地方政府对出口企业也有形无形地下达了出口额指标,以多出口为第一位,资源配置和利用为第二位,我国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到2005年,对外贸易额已排在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达35%左右。

由于对外贸易的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一方面,我国与主要贸易对象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2004年间我国共遭受反倾销365起,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由此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和贸易利益的巨大损失。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2005年贸易与发展报告》,2003-2004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6%左右;因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收入损失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相当于我国当年GDP的1,1%和2,1%。另一方面,出口贸易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趋势。2003-2004年,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进口激增且进口价格猛涨,出口产品普遍不增价;如2005年1月,中国出口欧盟的女式衬衣和罩衫等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而出口价格却下跌了41%。

保罗,克鲁格曼指出,最适合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业绩的尺度是该国的生产力,而不是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归根到底是为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服务的。应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去甚远。

(二)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强化了我国产业的低端构成,进而决定了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粗放型

一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其各产业的内部构成)决定了它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决定了它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如果不能适时和有妒调整反过来又会强化它的产业结构,而被强化的产业构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丧失比较优势,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了重工业,但在重工业上我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相反,我国可能具有比较优势的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由于世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国的比较利益所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纺织、轻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据此逐步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内需求不足和技术创新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对比较优势的一味追求制约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和需求趋于饱和以及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趋同的影响,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对外出口的商品普遍出现了量增价跌的态势,对外贸易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我国面临着比较优势陷阱的威胁。

二、对外贸易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对外贸易在粗放型增长的轨道越走越远

(一)重数量轻质量的对外贸易推进制度,固化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粗放型

我国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制度供给多与数量型增长相关,而与对外贸易的质量型增长的制度供给少之又少。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是影响和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主要制度,从我国促进对外贸易的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上看,基本上是为满足出口贸易的数量型增长而制定的。从财政制度上看(以出口退税政策为例),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调控机制及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出口退税率高低的调整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和利润,最终影响出口贸易的规模;另一方面是通过出口退税率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同出口商品的成本和利润,进而影响出口贸易的结构并最终影响出口贸易的质量。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践上看,一方面出口退税率高低的变动频繁(见表1),这对出口贸易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商务部有关部门粗略估算,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下降约1%,对出口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数量型增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出口退税率结构的调整呆滞,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加重了我国对资源型、能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过度依赖,致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及整体经济运行质量难以提高。从我国的金融制度上看,人民币汇率制度也是为了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而不断使人民币贬值的(见表2)。

(二)重规模轻效益的对外贸易评价制度,使对外贸易在粗放型的增长轨道上越走越远

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制度安排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规模上,而与进出口效益相关的制度专排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宏观统计和监测的制度安排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价格变化,出口对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度等规模(或数量)指标上。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

外贸强省、市和县的各类评比以及新闻媒体的各种宣传,也多以规模和增长速度来衡量和宣传的,这使得粗放型的外贸评价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与出口效益(或质量)相关的制度安排如对外贸易企业的竞争力指数,进出口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等指标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应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评价制度直接导致和决定了我同对外贸易在粗放型的轨道上惯性运行。评价制度不改,粗放型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难变。

三、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在相关制度的影响下形成超强的路径依赖

(一)财政包干和分税制的实施,使地方政府对出口贸易的数量型增长形成了超强的路径依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包干体制和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使各地方政府在增加本级财政收入的动机诱导下,产生了积极和大力推进外贸出口总量扩张的热情。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出口退税和人民币汇率等制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民币币值越低、出口越多,出口越多、退税越多;另有相当数量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只有靠国家的退税才能维持生存)。并一度出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合谋骗税,并经常使国家退税大于征税,从而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同时,因出口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和最终被迫升值。另一方面,在企业对现有制度形成超强的路径依赖的情况下,企业既无创新动力也就必然缺少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因此各地方政府为增加税收只有大力发展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不仅造成了我国资源的低效和过度利用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使得我国企业过分依赖国家的出口退税等出口优惠政策来保持产品的低价竞争优势,这也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量增价跌”的主要原因。

(二)官员升迁的唯GDP论的制度安排在官员政治晋升的激励下导致经济上的短期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外贸出口在粗放的轨道上惯性运行

在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考核地方官员业绩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制度强调速度、规模和顺差等数量型增长指标,因此上级政府在评价下级政府业绩时也就把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的快慢、对外贸易额的大小和顺差的多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于是导致了各地方政府为推进对外贸易数量型增长的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各地近年来在外资(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引进中的“恶性竞争”。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损失(低廉的土地价格和低于国家优惠政策底线的税率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省份或地区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方政府官员之间为获取政治晋升的优势而投资于相同的出口产业(投资相同产业的结果可能导致投资的负利润,但却有可能改变政治竞争参与人的相对位次),造成了地方产业结构的雷同和严重的重复建设,因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产品的无差异性和出口市场的集中等原因,低价竞争和以数量取胜就成为必然。

四、政府推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增长的举措,受现行制度缺陷的影响而收效甚微

(一)经济体制存在不足,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重要原因

我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以外贸体制改革为例,宏观上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和调控对外贸易的职能还没有完善,而仍过多地依赖行政调节,即使依赖行政调节,也因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导致国家促进外贸的政策缺乏权威性、严肃性、统一性和有效性,结果导致国家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失效:中观上行业协会的监督和服务职能还十分有限,对出口价格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协调,也无法提供公平竞争的外贸环境;微观上国有外贸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市场分割导致竞争的有限性。众多的外贸企业展开了无序竞争。这不仅导致市场价格难以形成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率,也使得国家调控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各项政策失灵。

(二)国家科技创新制度的缺失,使国家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努力难以实现

我国推动对外贸易质量型增长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通过引起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但“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和输出的制度安排,导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足。以引进技术用于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入为例,我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和韩国用5~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㈣,从而使我国的产品,出口仍停留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粗放层面和价值链的底端,也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年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趋势:二是科技创新制度缺失,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平台不能真正建立起来。导致我国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只能是以数量取胜:三是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严重不足。以企业制度为例,我国外贸企业多为缺乏激励的国有企业(我国外贸企业构成为:国有外贸企业占30%、外资企业占60%、民营企业占10%),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多数企业愿意在原有的水平上维持企业生产,缺乏采用新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机制,导致企业即无创新动力也无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五、促进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对策

(一)端正对外贸易指导思想、确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属于制度构成中的非正式制度,它是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标准。因此,要想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构建好这个理论基础和最高标准。一是对外贸易指导思想要从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到出口创利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上来,因为只有出口创利才能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当前利益,也只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二是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要从单纯的出口导向转变到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重上来,科学确立大国的贸易战略,有效提高经济整体的运行能力和质量,避免国际风险。

(二)改善对外贸易制度的供给结构,适度增加促进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制度供给,这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在原有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突破这些稳定性强和影响力大的非正式制度的禁锢,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正式制度的安排和有效实施。为此,一是要尽快改善推进对外贸易增长的制度结构,主要是增加质量型的制度供给,如适当提高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等产品的出口退税;尽快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资源、能源利用标准等,不断实现对企业的国际化标准管理;适当减少数量型的制度供给,如不断取消加工类、资源类和能源类产品的出口退税,使制度供给符合对外贸易集约型增长的需要。二是尽快制定和出台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为对外贸易的集约型增长提供科学的价值标准。三是完善对外贸易制度的实施机制,强化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三)完善政治、经济等相关制度建设,这是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保证

一是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政治保障。经济问题从来都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了,经济问题才能解决。一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经济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政府的转变,这是打破地方割据、消除诸候经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改进官员的选拔和升迁机制,变官选为官选和民选相结合并最终过度到民选,这是实现科学执政、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更是实现对外贸易、特别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弥补体制漏洞。首先,在对外贸易体制上重在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是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微观基础;其次,提高行业协会等中观层面的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最后,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取代行政手段,确保对外贸易活动的有序运行。三是制定国家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构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使企业成为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对外贸易体制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一些制约贸易发展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为当今热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概述了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借鉴国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2007年底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进出1:3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直接利用外国投资连年居世界首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过高,贸易竞争力不强,出1:3市场过于集中,贸易环境改善不明显,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贸易摩擦频发,利用外资质量不高等等。鉴于此,我国应积极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概述

在当今的贸易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贸易体制改革,加快贸易体制升级,着力发展贸易促进机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也在尝试贸易体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而提供的经济。具体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立更加舒适宽松的投资环境;统一对外贸易出1:3政策和公共商务信息,以帮助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协调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的对外贸易管理部门,为出1:3企业提供更加快捷的贸易手续;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开展海外市场调查,为出1:3企业提供全面的出1:3咨询服务。它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国内企业,还应惠及普通的公众。

(二)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类型

1.出口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出1:3贸易公共服务是指国家为促进出1:3的增长,为出:13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制定出1:3发展规划,并为出1:3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包括:出1:3贸易金融服务(例如建立出1:3银行,为出1:3企业提供贷款等)、技术性促进措施、简化出1:3手续、政策咨询、出口商品技术服务、出口研发服务、出口贸易促进政策、出:13贸易摩擦救济、贸易市场凋研、贸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以出1:3贸易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出1:3企业的积极性,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机会均等的公共服务。

2.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贸易环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但是可以归纳为: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相关的贸易软件和硬件基础。具体包括: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相关的贸易制度、政策和法规,基础设施和各种贸易配套设施,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积极地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营造宽松和有利的对外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积极地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3.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辅助,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本国和国外贸易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信息、对外贸易运行状况信息等。该体系有利于国内出:13企业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变化和贸易伙伴所在国的政策法规,规避风险,节约生产成本。另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包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出1:3商品技术服务体系、出1:3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些国家大都对贸易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地为本国企业服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法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经济形势出现了衰退的趋势,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近年来,法国不断地改革现行的贸易促进体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该体系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贸易环境。

1.庞大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包括:经济财政工业部对外经济关系司、驻外经参处、各大区外贸局、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原对外贸易中心和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合并)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向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为己任,以为企业制定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为手段,共同为法国企业服务。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主要以信息咨询服务和财政补贴为主,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和参加国际展览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培养本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简化为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和支持的手续,并实行对外贸易促进手段完全商业化运作,既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又不违反世贸组织原则。

2.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法国通过对外贸易中心和工商会等机构,收集、调查和整理全球对外贸易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信息服务。法国政府在国外设有1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这些机构收集大量的所驻国的贸易信息、市场综合产业信息、法律法规、融资条件以及出口担保等方面的政策,为本国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提供服务。并对信息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化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整个信息服务程序的可控性和有效性。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

3.完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法国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不高,一度只维持在40%左右。随着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在法国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法国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出口,中小企业很好地与政府或私人伙伴联合,这些企业在国外谋求发展,并在法国创造就业机会;设立了法国技术创新署、法国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法国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部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合作提供财政保障,为法国中小企业在国外投资设点和开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英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英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一直尝试着改进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创新思维、服务思想及政策措施。试图更好、更全面的为对外贸易服务。

1.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英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遍及各地,具有纵向与横向紧密结合、覆盖范围广、服务细致等特点。除了政府和地方当局各经济管理机构的广泛参与外,民间机构在对外贸易促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贸易促进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贸工部、外交部、国际贸易总局、出口信贷担保署等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在贸易促进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贸易促进政策,维护出口企业和外投资公司的利益,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提供各种贸易咨询、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很好地促进了英国的贸易发展。

2.健全的创新服务体系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创新。作为英国创新的主管部门的贸工部,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贸工部有多个创新支持措施,如知识转移网络、知识转移合作计划,建立了公益型信息平台;重视信息服务功能,支持信息服务领域的公共服务。此外,还提供培训、会议、考察、国际专家帮助、市场专项调查、人才流动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这些服务渗透到企业技术或市场开发的每一步。

3.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

英国倡导贸易自由化,实施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对外贸易体制,营造了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英国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了税收优惠、设立自由贸易区、为国外企业提供国民待遇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优惠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

(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虽然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政府服务方面,强调服务至上原则,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更好地为本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服务;重视对外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机制,各种贸易促进机构通力合作,更好地为本国贸易发展服务;注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贸易信息,搭建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帮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为止,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虽然在总量上不少,但质量不高,且地区差异性十分明显。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公共服务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产生的绩效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明显偏少(如表1)。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财力状况好于欠发达地区,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非常充沛,再加上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的条件下,形成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另外,这六个省市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9%。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推动贸易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包括中国贸易指南、国内涉外政策环境、世界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等在内的数据库和网站,但是总体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内容不全面,分布零散,地区分布不平衡,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很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捷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等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缺乏统·的信息管理和分工。

注:根据公共服务综合绩效得分分布情况,将公共服务绩效等级分为五级:a级代表“优秀”;b级代表“良好”;c级代表“一般”;d级代表“不足”;e级则代表“匮乏”。

(三)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就业数量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增长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虽然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明显不足,且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扶持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渠道,还是信用担保与欧美国家差距仍然明显;支持创新不到位,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在财政、税收、咨询、技术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够。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鉴于我国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缓慢和滞后,2004年通过的《对外贸易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向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公众和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信息障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行环境。加大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使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更加全面;强化商务部的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完善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及环境、国外贸易市场调研等数据库的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二)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

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督和管理存在着行政职能混乱、监管规则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促进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责任,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权责机制,确保对外贸易公共服务有效的进行;加大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逐渐提高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民主制度,使公众参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一支专业化监管队伍,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性。

(三)保证资金投入、实现外贸公共服务均衡化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省市,由于财力状况充足,投入较多,所以效率相对较高,产出明显;而经济欠发达的省市,由于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较少,所以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政府应在保证总体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同时,兼顾经济欠发达的省市,以达到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均衡分布,最终实现对外贸易各地区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