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研究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研究问题

生态学研究问题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4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经济良好发展。第一,将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等重要。第二,通过“万众创新”创造出新技术产品和开拓新型市场,通过“大众创业”来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激发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引擎。第三,“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众创业”为“万众创新”提供市场主体作为基础,让更多的人关注创新;同时“万众创新”为“大众创业”提供新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包含“创新”的创业才算真正的“创业”,或者说这种创业才有潜力和希望。

二、新常态下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1.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压力加大,以创业为突破口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毕业生人数在逐年上升,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的速率放缓,无法满足新增就业人口的需求。国发〔2015〕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资源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因此以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促进就业,解决就业压力,切实可行。

2.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潜力巨大,容易形成社会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创业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比例不到2%,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20%),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潜力巨大。大学生群体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容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以及国家财政支持。

三、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取得的成效

我校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发挥专业特长,创办了诸多创业项目。现将较成功创业项目举例如下:茶语心啡特色餐厅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创建于2013年,现已粗具规模,属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项目,也是我校学生创业成功范例。食嘉面馆,2014年3月份由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6名在校生用所学专业知识创业,创建面向学生的特色面馆,开启了学生吃面的私人定制模式。菜鸟驿站,是2014年5月由商贸物流学院支持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办的校园快递站,与顺丰、EMS、申通、汇通、天天等8家快递公司合作,服务学校及周边地区,惠及万余人。商羽健身会所,成立于2011年,由体育与马术学院支持,体育专业学生创办的健身会所,主要对象是面向学生老师,采用会员制。

我校20个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入选湖北省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含14项创新项目和6项创业项目。创新项目中涉及饮食的有4项:利用烹饪废料生产食用菌的研究、蒸菜快餐新模式探讨、留守老人膳食营养调配研究项目信息、虫草花的栽培及其菜肴研究。涉及机械设计的有3项:小型PTC流体加热器的研制、多功能平面连杆机构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重力势能驱动的避障小车的设计与制作。涉及金融服务创新3项:二维码技术O2O校园应用研究、初创企业财务管理APP开发、武汉市城市圈中心城市仓储资源调研。艺术设计的有2项:武汉商学院形象策划推广、时尚布艺靠枕设计。体育发展的有2项: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公众需求现状及满意度研究、新形势下湖北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创业项目分别是:校园展会策划中心、休闲旅游用品租赁服务中心、O2O电子商务模式背景下高校健身俱乐部运行与推广方式研究、路灯下特色影视主题餐厅、菜鸟驿站――打造校园O2O一体化服务、武汉商学院礼仪策划与服务有限公司。

四、我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创业热情高涨但创业意志不坚定

新生代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是实际行动较少。调查显示,具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三成左右,但是实际行动者只占到总人数的3%左右。多数创业者,创业意志力不够坚定,遇到困难时因缺乏能力解决而选择放弃。

2.缺乏市场经验和危机处理能力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理论研究不深刻,有时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在遇到危机时,由于资金链脆弱、心理压力大、没有调研,着急上马、不能及时转型等原因,大都选择放弃。

3.大学生善于利用新型网络媒体创业,但是营销手段缺乏,营销经验不足

大学生善于使用网络媒体创业,主要的网络媒体有四类:社交网络平台、资源融汇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平台包括QQ、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资源融汇平台主要包括赶集网、58同城等分类信息网,大学生通过其寻找商机和货源;互动交流平台主要是自己制作的APP,如零点校园APP等;电子商务平台诸如淘宝网、蘑菇街等加入门槛较低的商务平台。

虽然能够比其他群体更擅长运用网络媒体,但是大学生经验不够丰富,资金不够丰富,难以进行广告宣传或大型促销活动,也就是说不能很快地在激烈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客户。

4.创业团队组织结构简单,团队合作能力较差

在我校的创业团队中80%以上是由本专业同学组成,相互熟悉的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融合团队。但是创业团队成员不能完全由技术人员或者销售人员组成,创业团队的运作需要有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人才。

5.创业形式和资金来源单一,社会支持不够

创业领域主要以餐饮、服务业和电商等方面为主,高科技含量较低,没有最大限度整合学校的优势专业和优势资源。资金来源主要是同学集资、学校学院的资金扶持等。社会资金流入较少,同时银行贷款存在门槛等因素限制了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五、对于“双创”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的策略与建议

1.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建立创业孵化器,让优势资源有机结合

我校是湖北省武汉市第一批第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也是高校改革转型试点中的特色院校。我校有九个院系,有工商管理、商贸物流、烹饪与食品、机电与汽车服务、旅游与酒店管理、应用艺术、应用外语、体育与马术、信息工程;涉及金融、食品、机械、旅游、设计、体育、信息等,全属于涉及民生的基础专业。我校周边目前没有创业孵化器,可以依托专业建立孵化器,让优势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特长。

2.加大对创业课程的投入,讲述前沿创业教育方式

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我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基础课两门创业课程,显然无法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知识的需求。同时教材较为滞后,应以先进学术论文学习和最新创业政策学习为导向,更新思维,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3.加强优秀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

教师队伍要有较强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针对缺乏商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咨询服务,主要提供财务、经营计划、市场营销、技术和融资方面的帮助。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危机处理能力。

4.优化团队结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为团队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指导团队的运作。大学生的创业团队除了具备所涉行业专业知识的成员外,还应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策划、信息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等方面的人才,整合我校的优势资源,组建最佳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能力。

5.引入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营造创业氛围

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门槛,同时加大学校对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我校2014年的校级创业项目扶持资金是一万元,这对于一个创业项目来说远远不够。我们应构建起一个涵盖政府金融支持、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扶持、民间风险资本积极参与的完善的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体系。引入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资源,把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引入校园,切实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楚江亭.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7).

生态学研究问题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一、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关系着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一环。然而随着高校多年的扩招、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需要精准识别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类型,然后再精准施策,从各个层面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幸福感。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为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大学生们对于工作的要求过高

现阶段,影响我国学生们就业的主要问题便是他们对于工作的要求过高的问题,就一般状态下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对于工作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说,希望有个高工资、高品质的工作环境、工作的强度比较小,公司对待员工的待遇比较好。他们在进行就业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二)对于就业工作的恐惧

大学是学生们迈向社会的一个关键点,学生们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盲目的心理,对待工作有着一种恐惧不敢尝试的状态,因为他们都是属于温室的小花朵,并没有经历过什么的风雨,所以他们对待工作有着一定抗拒心理状态,害怕在工作中发生的事和情况,对于自己的能力也不敢认可。

(三)就业的懒惰心理

现如今的大学生们生活的都非常好,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着懒惰的心理,不想上班或者不爱上班等一些消极的心理,对于一些工作强度比较大的工作,这些学生更是不会去考虑。

(四)学生们的不甘状态

攀比成为了学生们就业的主要代名词,这种现象产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们的就恶业状况,学生们经常会和别人进行工作的比较,觉得她的工作好,然后就放弃自身的工作。

(五)就业违约及证书造假

部分大学生就业法律意淡薄,违约现象较为普遍契约精神不强;个别学生买假证书、假荣誉来包装自己希望能够进入大企业、外资企业但是一旦被发现也只能自毁前程。这种行为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形象形成了一个重大的阻碍,对自己的诚信程度也打了一个大的折扣。

(六)就业自卑

大学生求职时都会面临学历、毕业院校、实践能力、获奖等级及次数、容貌因素等竞争压力加大,如果过于自卑会导致大学生能力不能全部发挥不敢竞争从而错失机会。我们需要从基础上减少学生们的自卑心理,对这种自卑心理进行调节,解这种心理对于学生们就业的影响和伤害。

(七)就业盲从

大学生由于没有进行自我剖析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求缺乏信心、决断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往往表现出盲从、随大流的特点造成机会的流失,随意找到一个工作就开始就业,并没有将自身的需求考虑周全,在这个工作岗位干一阵子,就发觉不适合自己,然后就离职,严重了阻碍学生们的就业,浪费学生们的时间。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们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优化大学教育配置

我们想要解决大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就要从根源抓起。首先,我们需要对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整改,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要求进行创新,摒弃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尽可能的从大学生们的自身实力考虑出发,对他们进行人才培养,其次,我们可以让本学校和其他就业率高的学校进行联谊以及组织活动的交流,进行知识上的切磋,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基础上,融入实践的训练和锻炼,把学生们的知识理论和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全面考虑,不能降低对学生们的要求,提高对大学生们的教育目标,让学生们毕业之后可以适应社会,从而发展自身。最后,我们还有提高大学老师们的教育水平,通过对老师们的培训,将师资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对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稳固他们的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想尽一切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得学生们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营造一个积极的就业氛围

在当今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下,大学生们的发展不只是依靠自身的发展,他们的就业心理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环境进行疏导,想要让学生们自己创造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的就业观就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就业氛围,不要打消学生们工作的积极性,学会培养学生们的受挫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面试失败等问题,可以从容面对,不卑不亢、不悲不气,淡定的去寻找工作,不要因为一点小事的失败就一蹶不振,我们可以让他们了解到自身的需求,在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去选择工作,尽可能的做到自己选择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发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且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不要浪费就业资源,要对大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利用。

(三)提升大学生们的就业心理素质

在当今时展的背景下,我们要尽可能的提高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减少他们面对问题的挫败感,提升他们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技能,对学生们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进行归纳和总结,挑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线,在这个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定时的就业心理状态辅导。

(四)开设就业问题的课堂

我们可以开始有关于就业情况的课程,让学生们可以更加近距离的了解到就业的情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以及竞争意识,老师们可以通过就业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针对学生们的个人心理素质进行观察,进而找出适合的解决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是最好一个办法,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还可以满足学生们的自身发展要求。

四、结语

我们国家想要推动我国的人才发展,就要提高大学生们的就业率,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先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辅导,纠正他们有关于就业工作等不正确的心理状态以及问题,从根源出发,尽可能的减少大学生们工作的烦躁心理、压力心理、懒惰心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等,针对于这些影响到他们就业工作的心理问题,找出科学的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辅导,提高我国大学生们的就业情况,以此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李虹.新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

生态学研究问题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准确,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测试有利于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大学生对测试的质疑,体质较差学生对测试的抵触及耐力测试项目不受学生欢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教育部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全面执行《健康标准》测试[}'} 0 6年间,众多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但却鲜有对学生看法和观点的调查研究。本课题从学生角度人手,调查大学生对《健康标准》实施的认识和看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健康标准》对学生的作用,为《健康标准》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省8所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他们对《健康标准》的认知情况及态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健身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高校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在了解相关知识和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并发放问卷,共向上述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7份(男生963,女生894),有效率为92.85000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ll. 5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状况

2.1.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知情况

表1显示,78. 2%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标准》测试目的是“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健康”,59. 2%的大学生认为是“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说明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较为准确。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检查学生的平时体育锻炼效果”(24. 5})和“考察学生体育成绩”(14.400),可见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宣传还需加强。另外,男、女大学生对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一致。

2. 1. 2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

表2显示,90. 6写的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9. 4%的大学生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健康水平的关注程度。另外,将《健康标准》测试合格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此外,男、女大学生在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选择上也很一致。

2. 2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态度调查

2.2.1大学生对刚试反映自身实际健康水平的认识

目前,学界对于《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和标准还存在较大争议,大学生对此也有不少质疑。表3显示,有34. 1%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测出自己的实际健康水平。在这些持否定态度的人群中,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1. 2%和37.100,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测试的项目设置和标准体系Cz7,从而使《健康标准》测试能够切实发挥其在增进学生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2.2大学生对测试改变自己锻炼状况的认识

对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后,我会注意自己的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表4),有73. I%的大学生能够引起注意,有26. 9%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经过多年的实施,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还有四分之一多的大学生没有引起重视,说明此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认为没有影响的群体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2.3大学生对a,li~影响体育健身知识学习态度的认识表5显示,有82.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健康标准》测试,有必要学习体育健身的知识,仅有17.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的态度影响比较大。另外,在该项选择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健康标准》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2. 4大学生参加测试的态度调查

在对大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调查中发现(表6):喜欢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占到53.900,无所谓的占到18.000,不喜欢的占到28.100;且男、女生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了解到,喜欢参加测试的同学身体素质都较好,他们认为通过测试能够展现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喜欢参加测试的主要是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把参加测试当成一种负担。如何调动体质较差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健康水平,应该成为各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2. 2. 5大学生对测试影响生活习惯的认识

表7显示:有71. 1%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健康标准》测试会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有28. 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改变,且男、女大学生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大部分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以不断扩大影响人群的范围。

2。2.6大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a,liL~目调查

在“最不愿意参加的测试项目”的选择中,56.6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米(800米),且男、女大学生在该项选择的人数均在半数以上。1000米(800米)的测试容易让大部分学生感到不适,甚至有个别体质较差的同学会发生昏厥现象,对同学们的影响较大。笔者调查发现,相对于1000米(800米),大学生更喜欢“台阶试验”测试,但是“台阶试验”在反映学生耐力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3],故耐力素质测试项目的开发和改进应该成为完善《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课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情况整体上较好。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测试并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反映平淡。大部分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大学生最不愿意测试的项目为1000米(8O0米)。以上诸问题男女大学生的态度基本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建议

第一,建议学校针对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状况进行调查,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标准》的宣传工作,促进学生对《健康标准》的了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生态学研究问题范文4

关键词:人类胚胎;胚胎干细胞;生物伦理学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是指来源于着床前囊胚内细胞团或早期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大类未分化的全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细胞)在临床移植医学、细胞治疗、组织工程、生物学基础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对于有效地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由于hES细胞的来源同胚胎道德地位、克隆人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带来了法律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人类胚胎和胎儿组织是否尊重的“世纪伦理之争”.

1 干细胞的来源、分类及功能

干细胞是指在生命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干”作用的原始细胞(progenitor cells),它们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尤其是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它可以分化成人体全部200多种细胞类型,进而构建人的心、肝、肾、神经等多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种全能干细胞。根据来源的不同,干细胞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两种。成体干细胞指人体内为修复或替代体内损伤或正常死亡的细胞而产生的干细胞,其分化能力有限。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来源主要有五种途径:①用选择性流产的人类胚胎组织产生;②用不孕症治疗后的剩余胚胎组织产生;③用以研究为目的的捐献配子人工受精创造的胚胎产生;④应用嵌合体胚胎产生;⑤应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产生。2007年,美国Wake Forest大学的研究者在《自然》(Nature)上报告说:从羊水中可以分离出多能干细胞。这种方式介于“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之间,为获取干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用不同来源的hES细胞研究干细胞,引发的伦理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1]。

按照干细胞的分化阶段,人们将干细胞分成三大类:即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组成整个人体的216种所有的细胞类型,它可产生一个完整的胚胎。多能干细胞可向多种细胞类型分化,但不能制造完全发育所需要的所有组织。专能干细胞是在干细胞发育的后期出现的,细胞也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例如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

显而易见干细胞的治疗则是它们的主要功能。科学家们指出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具有潜在革命性的治疗疾病和损伤的、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方法。它的目标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提供健康的新细胞修复身体受损的或病患的部分。例如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阿耳茨海默病、糖尿病、心脏病、多样硬化症、烧伤和脊髓损伤等疾病的新疗法意义重大。

2 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

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人类胚胎的地位、胚胎干细胞来源、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等方面。具体问题有: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是什么;赞同或反对“生殖性克隆”的伦理论证是什么;为何“治疗性克隆”能得到伦理学的辩护。在讨论中还涉及到对“人的生命”和“人格”等概念的理解。在西方国家,有不少人坚持胚胎就是生命,特别是一些基督教徒和神职人员以及反对堕胎的人员,他们认为这是亵渎神灵、侮辱生命的尊严,并且认为克隆人的胚胎迟早导致克隆人的出现,故而表示强烈抵制和反对。女权运动者也从妇女、尤其是贫穷妇女的健康保健出发,对干细胞研究提出异议。并且过去几年中,有些西方国家曾立法禁止或部分限制而起步艰难,这些因素成为干细胞研究伦理纷争的焦点所在。

1999年,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伦理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克隆的声明。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界一直在高度关注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对上述伦理问题的研究与国际社会近乎同步,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举办了若干次高级别的研讨班,相关的研究成果被写入了生命伦理学教材。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认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本质,为国家制定相关伦理准则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讨论提供了概念基础。不少专家学者也在积极推动和参与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审查项目中的行动指南,2003年2月,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建议稿)》[2]。

为规范干细胞研究中潜在的诸多伦理问题,科技部和卫生部于2003年12月出台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指导原则》规定:“用于研究的人胚胎干细胞只能通过下列方式获得:①体外受精时多余的配子或囊胚;②自然或自愿选择流产的胎儿细胞;③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所获得的囊胚和单性分裂囊胚;④自愿捐献的生殖细胞。”这些胚胎干细胞来源方式需经受伦理上的严格考证。我国hES细胞研究应用这种来源应做如下限制:捐献者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存贮或捐献给另外的不孕夫妇;不许有预先设计地获得胚胎;不能买卖胚胎及胎儿组织;应以最少量的胚胎用于最重要的研究;研究者不得在治疗不孕症时有目的增加植入胚胎的数量和增加配子等。

3 我国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基本立场

鉴于干细胞研究的巨大社会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生命雏形以及“克隆人”的重大伦理问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部伦理委员会认为:为了“医为仁术”这个崇高的事业,应该支持我国科学家积极开展人类胚胎干细胞,使我国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健康有序地发展,为21世纪科学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该中心的伦理指导大纲中指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行善和救人、尊重和自主、无伤和有利、知情同意、谨慎和保密等原则。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规范中:①是反对“克隆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涉及到体细胞核转移技术(SCNT),因此坚决反对滥用SCNT用于复制人类为目的任何研究;②支持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例如通过干细胞研究究得到的组织、器官,可用于临床移植手术等;③谨慎对待胚胎实验。

虽然科学是把双刃剑,但我们不能低估人类理性的强大力量。应就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加强科学家、伦理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法学家之间的对话交流,开展对媒体从业者和公众的相关教育培训,世界各国在科学和伦理学的争论中扬利抑弊,通过立法手段使hES细胞研究走向健康的研究轨道,使生命科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生态学研究问题范文5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将生态学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为一体,把区域和生态系统研究连接起来,运用地学和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物质流、物种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转换,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是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城乡规划与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从目前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来看,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整体观和宏观性强、交叉性和融合性强、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1.整体观和宏观性强景观生态学重点研究宏观尺度问题,更多通过分析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来研究景观的整体属性,在研究和解决宏观综合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景观水平上可以将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以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为中心,探讨人地关系及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研究可持续的、宜人的、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及其建设途径,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2.交叉性和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叉学科,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地理学、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的现有理论,兼有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大学科群系的多功能特点,同时还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地学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强,适宜于组织和协调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3]用以解决人们日益关注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3.实用性和实践性强景观生态学强调多尺度上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块动态的观点,为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5]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现状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而兴于西欧北美,如今在德国、英国、波兰、捷克、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还会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6]英国的大学多将景观生态规划作为一门专业,在教学上通常根据不同的学年分为建筑相关课程、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最后一年会进行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美国大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同时开设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而且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都会计入到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中。[7]我国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最先在林业院校开设,主要讲授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资源保护等;随后许多高校的地理系、生态系、环境系、城市规划系、建筑学系及其相关专业都逐渐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专业开设背景不一,再加上景观生态学的多学科性,使得景观生态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定位非常模糊,许多院校都是在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机械地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使得该课程与同专业中的其他课程联系不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有限,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环节,而是单纯按照选定的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课程总学时(40个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堂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习目前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常用的野外定位观测、遥感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较少。由于选用的教材是周志翔教授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其教学内容和应用案例多是从林学专业角度谈的,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较少,而且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主要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尽管有助于提高讲课效率且使抽象的内容情景化,但是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生态学研究问题范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8-03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开发利用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但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需要从授课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选择、课堂的教法、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着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使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系统整体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及目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②重视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既要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④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表现为:①改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比较低沉,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研究型教学法是教师借助自己的科研活动和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率,改善教学效果。②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式的学习,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不全面,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研究型教学法通过学生自愿选择科研课题,主动查阅资料的形式,增加学生阅读量,从而拓宽了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全面、深度理解。③培养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了课堂教学和考试卷子的奴隶,学生的智力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在研究型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个人兴趣双重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科研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二、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该学科主要是运用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镶嵌性原理、文化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研究,进而达到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建设和景观生态管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在1999年对会章的修改中将其定位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因而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指导景观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者,还可以服务于社会学家和决策者。

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①交叉性与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是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同时也是连接各个学科的桥梁,涉及多个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②实用性与实践性强。尽管景观生态学在学科特性和理论体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争论尚存,但是其原理和方法已经应用到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域规划、旅游开发等方面;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景观生态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思考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许多课程中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景观生态学课程如何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还有待深入思考。

1.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的优化重组。景观生态学属于一门新兴而蓬勃发展的学科,学科研究报告的数量逐步增加,教材不断面世。徐化成先生于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肖笃宁等于2003年、郭晋平等于2007年分别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教材的不断更新是教学过程的延续和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张明如等结合景观生态学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实施教学的效果,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的四大模块(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管理),遴选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知识点,提出从教学层次性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标识,对构建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景观生态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探索。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编写兼顾生态学、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不同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开展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的,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养成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要求教师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好的研究性问题是研究型课程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些问题与现实世界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挑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促使其将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应用性的实践教学。针对景观生态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和科学方法,以及接受挑战的能力,达到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通过景观空间格局野外短期考察的实习,要求学生结合实地调查,识别景观结构的组成及不同的景观要素,区分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景观要素,并在专业图上加以勾绘;通过室内综合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卫星影像或实地勾绘的地形图编制成景观图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Fragstats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计算出斑块级别、斑块类型级别和景观级别的主要景观格局特征指数。

4.教学过程的考核体系。评价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实现教学进程良好发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评价应是对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考核。必须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运用多种方式才能获得。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实施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政策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内在驱动力。

1.教师要转变教学与科研相矛盾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研究型教学活动可以督促教师不断探索科学研究的方法、路径和技术,并在引导学生从事科研的同时,加深自己的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并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主动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有机会应用于实践中,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并运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学生要转变成绩等于能力的观念,要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自主地学习,通过查阅文献,撰写专题报告活动,培养自学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逻辑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做到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因课程而异、因人而异,采取科学适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提出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与知识点、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应用性的实践教学途径和教学过程的考核体系,全方位启发学生思维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边浩,萎江,张刚,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J].理论高地,2008,(9):32-33.

[2]范旭晖.人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11-12.

[3]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4]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85-86.

[5]张晓宏.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J].教育探索,2007,(3):63-64.

[6]卢国显.关于在大学本科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教学研究,2011,(2):61-65.

[7]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8]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报,2003,23(8):1615-1621.

[9]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51-55.

[10]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1]方利国.微机化工应用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J].广州化工,2010,38(5):252-255.

[12]温远光,庄嘉,招礼军,等.森林生态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创新导刊,2010,(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