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都是许多高职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计算机基础教程旨在向学生普及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尝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被证明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体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方式,其本质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的任务,并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各个任务之中,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讨论的形式发现学习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1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目前教学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换句说就是通过高职教育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但在目前高职教育中也还有些弊端,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同时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以应用为中心”的课程,既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仅依赖课堂上教授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很有必要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并能够与教师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实际“任务”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主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薄弱处,从而进行针对性地解决,故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很适合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Office教学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实践体会。

2.1 教师设计任务

根据Word、Excel、PowerPoint课程开设的目标、难点重点和学生能力,设计出多个限制式任务和创造性任务。限制式任务主要涉及教学的基本知识,任务内容具体、明了,只要求学生按任务要求操作,让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将标题的字体改为宋体,三号,将正文某些段落进行两栏操作,添加页码等。创造式任务,目的明确,但没有详细要求,学生可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按照自己想法和创意来完成任务。

2.2 学生查看任务,发现问题

教师在展示任务之后,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实践讨论、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去分析质疑,并提出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想,搞清问题的根源,在无形中加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

2.3 教师导学,讲解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接受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故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同时,教师要坚持“教师辅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及时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导学讲解中应偏向于学习方法的指引以及对任务的重点难点的分解,协助他们“肢解”任务,使他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授,教师统一示范讲解学生们遇到共性问题;而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2.4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

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就要求学生自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师对于学生难以自己解答的问题可以进行必要的演示讲解,并鼓励学生及时上机进行相似或相关的练习、操作。

2.5 教师总结性评价

最后,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点评。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对Office软件的掌握程度、协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同学间的评价,做出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3 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任务设计是关键

一个明确且适度的任务设计是驱动式教学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求在设计任务时要把教学目标作为任务出发点和基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目标不断的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还要立足于实际并有可操作性,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任务设计还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务必要立足于学生实际针对性地设计任务。

3.2 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自主学习探索状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发挥着引导、组织及归纳总结的作用,并为学生提供充足有用的学习资源,协助完成任务。

3.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协助他们“肢解”任务,使他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发现新的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让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就行行了,一定不能任由学生随意自由地学习。

3.4 课后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及时总结整个堂课的优缺点,通过总结评价可以巩固学习、检验教学效果等。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给学生细致入微的针对性反馈信息,加深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也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工作中,笔者认为:教师已经改变了其传统教学课堂中的主角地位,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需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再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学习掌握新知识,获取教学设计中需要的新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此外,教师还需教授学生获取、处理新知识途径和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设计和实施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芳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医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2]陈亚琴.项目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3]佟玉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余俊杰,吴方,罗回彬.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1:101-102.

[5]王敏.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41-01

如今,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微课程”便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教师通过播放“微课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对教学的影响,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实践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冲突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且现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课程内容不断增多。然而,高职院校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提供的课时却并没有发生变化,导致教师无法将课程内容全部向学生传授。部分教师为了可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教学计划极为紧凑,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计划,往往不能理解知识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学习成绩都得不到提升。不仅如此,计算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电脑,课堂时间不足,课余时间没有实践工具,导致其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1.2教学资源不足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极为注重数字校园的建立,为大部分课程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但实际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往往不会运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使用原有的课件、材料以及教学资源,而学生也不愿主动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因此,大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或是数字库等资源设施,但其更新速度以及资源量都有待提高,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更新。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人水平、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即使教师录制教学内容并将其放在网上,部分学生也难以完成学习,这也使得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

1.3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忽略学生个人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能力往往通过学生成绩判断,而学生的期末成绩也由期末考试所决定。针对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这样的考试方式并不公平。且这样的考核方式也会令学生认为平时无需学习,期末突击复习即可,使得学生逐渐遗忘了学习的目的。

2 如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应用“微课程”

2.1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是“微课程”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微课程”的核心。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需先转化自身的观念,明确“微课程”并不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目的不是借助网络将知识强行向学生灌输,而是将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满足学生需求。微课设计关系着“微课程”的整体质量,教师需在几分钟之内便将该节“微课程”教学内容解释完毕,还需完成与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在“微课程”当中添加多媒体技术以及移动技术,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除此以外,教师在“微课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启发式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结合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计算机基础》第三章Word为例,教师在设计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微课程”时,需先了解教学目的。本章知识要求学生掌握Word文档的排版、编辑、段落、字体等内容的设置与选择。还应了解Word的表格制作以及图形加工等。教师在课前,可先为学生展示一段未经过加工的文字,之后为学生展示一段已然完成加工的文字,要求学生探索如何利用Word对文档进行加工以及处理。之后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层次,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如Word文档排版视为第一层次,段落格式设置以及字体形式设置视为第二个层次,选定、移动、替换等具体动作视为第三个层次。教师按照这一层次分类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也能令“微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逻辑性,使学生更为容易接受。

2.2“微课程”录制

“微课程”录制直接关系“微课程”的质量,同样是“微课程”制作极为重要的工序。教师在“微课程”设计完成之后,便可进行“微课程”的录制工作。通常情况下,“微课程”视频时长应控制于5min至10min之内,录制视频的必备工具有耳麦、计算机、话筒以及视频录像软件等设备。录制开始之前,教师应调整录制设备,同时调节话筒音量,在为学生演示的同时,也应注意对问题的讲解。教师应尽量提高视频的趣味性,不应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微课程”录制结束后,教师还需对视频进行处理,使视频更加美观、清晰。之后,教师便可将视频放于网上。

“微课程”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其能够将具体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使得部分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能提高自己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针对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便能够通过清晰的视频进行学习与模仿。教师还可将同一章节的内容制成系列,以便学生进行学习,也使得视频具有连贯性。录制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之后,为学生展示如何操作即可。而是同样需要教师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以Excel的学习为例,教师需教授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录入、加工以及管理。Excel的操作较为复杂,教师在录制视频时,应适当放慢自身动作,在完成操作动作的同时向学生讲解过程。之后为学生提供例题,要求学生操作,此时教师可将较为舒缓的音乐添加至视频当中,帮助学生放松,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需了解可视化教学以及试听心理学,灵活录制“微课程”,提高“微课程”的教学效率。

3 结语

现代化设备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愈发广泛,确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减轻了教师教学压力。教师应注重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录制,制作具有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的“微课程”,以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3

论文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成人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0 序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培养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教育,尤其是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础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教学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力就应该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作为基本目标。 

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使用计算机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用、驱动程序、硬件安装调试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实用软件的良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的技术、新的软件的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本位的思想,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将课程的内容机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积极调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在课程整合中突出职业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品质的塑造。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采用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对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能力的掌握。同时班级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案例任务。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邮件、bbs、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延伸拓展专业技能。 

4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将平时每一个教学案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组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样的评价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的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董喜雨,邢世霞.浅谈成人教育计算机技能教学模式.成人教育,2006.9. 

[2] 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2008. 

[3] 王国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关系重构.继续教育研究,2009.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4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education,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s couldn't be well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s development, the IT knowledge college students possess when enrollment has proposed higher challenge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mputer culture curriculum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determine to reform.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进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53-01

1突出专业特点,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公共课,该课程是材,学进度,期末参加统一考试。这对以达标为目标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但这种教学目标定位忽视了两点差异:①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②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学中,应该围绕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来讲解计算机的应用,如什么软件能解决本专业的哪些问题,如何运行、操作这些应用软件来解决相关问题。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可放在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的掌握和应用上;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重点则是一些实用技术,如硬件实体的辨别及安装,软件和系统的安装,防火墙、密码学、数字签名的相关知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等。艺术类专业可以讲一讲怎样抓图和制作声音文件等多媒体知识。师范类学生加强文字处理和幻灯片的学习。

2协作式教学,分层次教学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但由于经济上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的学校没有开设,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在开学时就做一次测试,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好的挑选出来,然后在每个班进行分组,每个较好的同学带一组,让他们相互学习,最后每个阶段都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随时能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还要给基础好的同学布置一些高难度的作业,这样他才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当然基础差的同学就要强调基本指法的练习、基础办公软件的使用。

3优化教材选择,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市面上计算机教材、书籍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特点、适用的计算机教材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材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保持其应有的先进性。除了教材要随时注意内容的更新外,教师也必须注意内容的更新,随时注意不同专业所使用的新技术,这样学生才不会认为学的东西都是过时的。

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一个人会计算机应该是能够利用计算机为自己的专业服务。其次,在教办公软件时,先给出利用这章知识可以做到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例子。最后,上机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与下一次课相关的作业,那么学生就会自己去找解决的办法,至于不能解决的上课时就会认真听讲,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2 善于用比喻法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时比喻法就很好用了。设法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也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找到实例。形象的比喻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接受,如在讲解系统软件(Widows)与应用软件(Word, Excel等)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比作舞台与演员的关系;如讲解快捷方式和应用程序的关系时,可以看成开关与灯的关系;如用外国人的名字来比喻文件名与扩展名等等。学生会感到所学的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这种方法我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

4.3 注意常用工具软件的讲解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为了知道计算机怎样使用,除了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外,经常还要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软件。教师可以把这一部分安排在上机课,为了不占用太多的上机时间,可以每次向学生讲解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尝试使用这种软件,不懂的问教师。这样就可以不占用上理论课的时间。

4.4 网络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指定多本教材和参考书,让学生通过课外自学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相应的课题,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庞大资源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如何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做法也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

5加强上机实践

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的关键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实践。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应该“精讲多练”,教授知识时用尽量少的时间、尽量精简而有效的语言讲解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上机作业时,也应尽量布置和实际相关的作业。

6改善考核制度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临时应付的心理和习惯,为了更有效地督促学生全程学习,我们对考试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将学生课程成绩分成三个部分: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上机考试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组统一命题;理论也是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组统一命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应注重实际使用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仍需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小艳.怎样改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Z].

[2]刘法胜,等.大学IT[M].第三版.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付永华,李良安,付尔胜.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教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4):122.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分专业教学;教学方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095-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入学第一学期便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通过此门课程,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应用及其他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全校范围内统一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授课计划和考试内容全都相同,没有专业之分,没有难易之分。从而导致一学期下来,学生所学内容跟本专业并没有相关性,真正实际应用时,还是没有掌握,不知从何入手。在学生就业时,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和设备,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专业不同,所学内容相同

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专业特点,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需求也是不同的。统一开设势必造成学习内容单一化,不管什么专业都学习相同内容,而本专业所应掌握的计算机内容却没有涉及。

2)教师专业能力匮乏

授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专职教师,他们所学的专业也是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些老师对其他专业的情况了解相对较少,比如:道路桥梁专业学生,需掌握用excel表格画横道D,而授课老师并不了解横道图是什么,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中是无法使用这种教学内容,而单一传授excel的用法,与今后工作内容脱节。

3)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提倡的授课方式是理实一体,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可很多教师对于接受新事物比较抵制,依然使用课件单纯讲解授课,与学生互动很少,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缺乏动手能力。即便理实结合,也只是上半堂老师讲,下半堂学生练。

4)评价方法不合理

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单纯采用期末的最后一次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有时学校还通过“高新技能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方式很不合理。

综上所述,计算机课程分专业教学还是非常必要的。

2转变观念结合实际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高职教师更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勇于抛弃传统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方法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结合专业特点及岗位需求,培养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而打下基础。

3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学与技能相结合,教学与后续课程相结合,从学生专业出发,勇于模式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基于上述几个要点,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结合专业,教材改革

按照高职院校各专业特点编制适合相应专业的教材内容,教材选择不能单一,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选择,必要时可编写相应教材。当然,这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跟很高,这就需要计算机专业老师要了解所教专业的情况,与该专业教师沟通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将相关专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另外,教师不宜频繁更换,经过经验的积累,教师能够更加了解该专业学生的需求。

2)明确目标,改变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教师要明确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一门课程单一追求其中一个方面是不够的。教师要根据改革需求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已不再适用目前的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等,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模拟出一个教学环境,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教学方法改革

国家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意见出台后,也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很多教师利用资源大胆创新,衍生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这些方法也要根据具体学生情况、课程情况等加以选择使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针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特点,配合专业岗位需求,引入相应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将实际中的具体例子作为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了解、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导出问题――讲解知识点――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对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力。例如:道路桥梁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使用word软件排版编辑,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施工进度计划说明书,这也是这个专业在从事工作中需要接触的,说明书中涵盖了文本编辑、图表、图形、表格等相关内容。此时,学生会想这些说明书是如何制作的呢?教师逐一剖析案例中的知识点,讲解其中制作方法。这里,案例选择非常重要,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更适合他们本专业的相关案例。从案例中,我们找到问题,问题既是相关的知识点,讲解后并归纳总结。

(2)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设计到任务中去,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若干个任务组合在一起,有时也可以成为一个大的项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更倾向于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是循环多次进行的。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使用PowerPoint软件。在讲解这个内容时,我们可以展示给学生展示贺卡、生日卡片等。首先学生非常喜欢,也很感兴趣。我们可以把制作卡片当成一个任务,怎么做,里面的内容如何添加?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问题,最后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制作中,还会遇到其他问题,随后可以继续分析逐一解决。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围绕一个目标来开展教W活动。在“计算机基础”课上,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达成目标”的思路进行教学。结合我院各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现在,高职院校均已配备了多间多媒体机房供学生和老师使用,将学生从传统教室请出来,进入一体化的机房里。学生不再一味地被灌输,而是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考试方式改革

为了全面合理的检验教学效果,设计一种适合本课程的考试方案至关重要。单一的卷面考试或上机考试已经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职业性等特点,设置适合自己的考试改革方案。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可以将考试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组合而成。平时成绩比例加重,一方面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对案例或任务的完成情况需要给分;另一方面,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在只看期末的单方面成绩。期末成绩也可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或更侧重于实践。这要看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总之,要侧重于对学生职业化、技能化方面的考核,而不是应试能力的考核。

4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使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不能保守陈旧,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胆创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计算机课程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0(30):115-116.

[2] 何玉新.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J].科技资讯,2015(31):161-162.

[3] 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4(7):243-244.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224-02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如何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办校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1 体现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使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不再相互分离,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信息的存储和加工涉及计算机技术,而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则涉及通信技术。那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应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呢?共有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1.1 在培养目标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目前,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社会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及维护人员。因此,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者和维护者。

1.2 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在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时,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

1.3 培养方式上 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改革旧有的学历教育所惯用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讨

根据高职学生关心将来就业的需要,我总是在课程的第一堂课就对学生讲明,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在该学期末的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中通过四级考试,获取证书。并宣布只要是通过四级考试,就可以代替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以鼓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能给就业增加筹码,这样就确定了学习目标。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整个一学期的教学效果极其良好。

当然,最终可以获取证书的学生能有一半就不错了,在这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其他学习成绩偏差的同学放弃掉,对这部分同学首先应告诉他们平时成绩很重要,一定让他们保证能坚持上课,所以我几乎每次上课都尽量点名以作为主要的平时成绩,课后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经常鼓励他们学习,并对期中或期末考试严格要求,明确告诉他们要想取得合格成绩,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但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不能给予太大的压力,只要其努力了,就应肯定其成绩。我们要正确估计每个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给他制定的目标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欲达目标控制在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如何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学的内容选取至关重要。所选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谭浩强主编的《计算机网络教程》,教材上对Windows NT 4.0的安装、工作站与服务器的互联及系统管理介绍的较为详细,但在上机实习时考虑到现在普遍使用Windows 200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所以操作上以Windows 2000为主。“调制解调器的安装”与“入网设置”作为家庭上网方式被大量使用,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作为课堂讲解的主要内容之一。

3 为保证教学效果而改进课程教学的设想

由于目前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条件有限,实践课还是以中心机房上机为主,一些必要的基本网络接入实验无法开设,只能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及应用等内容通过上机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首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同时,要根据教师的知识水平、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材的知识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比起计算机方面的其他课程,它涉及的面更广、更深。因此,我们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很狭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网络应用上,他们上网做的最多的事是QQ聊天、www浏览、网络游戏等,对网络原理、网络功能没有概念,为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

针对上网对学生的吸引,在上课的初期,可以将计算机联上因特网,让学生亲眼目睹网络中的世界、网上通信、国际互联、资源共享……在学生兴趣正浓时,以几个网络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的天地,概括出网络的定义。紧跟其后给同学们提出一连串的问题:QQ聊天的原理是什么,WWW浏览是如何实现的,E-mail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我们去探讨、去学习。

在以后的授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可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各种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或制作相应的课件,充分利用投影机、多媒体电脑演示,进行视听教学;可通过实物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对那些网络连接介质及设备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紧紧与实际相联系。

上好理论课,打好基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而基本概念是抽象的,讲课时应从关联内容展开讲解,思路要清晰,内容要步步深入,对相类似的内容最好要区别讲解,并列表格总结,让学生学得容易,记得牢固。例如,可从网络概念引出通信线路、计算机互联及互联中的通信协议,从通信线路引出各种网络连接介质、设备,从协议引出OSI/RM、IPX、SPX、TCP/IP等各种不同网络的协议及网络拓扑结构等。在讲解网络连接介质及设备时,注意结合实物讲解,并让学生区别各类设备的特点、性能及同类设备的异同,并列出表格总结归纳。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安排实验操作课,保证打好理论基础,强化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讲授各种网络组成、工作原理的时候,可从粗讲到细讲,粗讲是要学生区别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与对等网的不同,细讲即是要注意讲清各种网络本身的工作原理。例如:局域网是服务器控制下的网络,所有信息的存取是依靠服务器工作的,服务器被破坏,整个网络不能正常工作;对等网则不同,网络中各台计算机地位是平等的,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只是互取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任何一台计算机的损坏都不影响其他计算机的正常工作;而广域网在地域连接、信息存取上与局域网不同。如此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网络的不同点。

我们建议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在同一学期内开设,在上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注意安排好网络实训课程的实验操作课,强化操作训练。实验操作主要从网络安装、网络管理的维护及网络故障这几个方面着手,可根据不同网络中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方法,分别讲解,或结合起来一起讲授,或穿插讲授,总之,教师要掌握一个原则:各个网络的内容要连贯、完整,实验要有计划、有目的,实验结束后,要有实验报告及实验后的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及上机操作总是要受制于课本、课时、实验设备等因素。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创新,要使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为社会所接受,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创新。我们可以在该课程的末期,安排适当的课时,参观我院的网络中心,了解我院校园网系统,认识并了解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HUB、网卡、网线、水晶头等各种组网设备。再有目的地联系各电脑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观学习或参与实际操作。在毕业前,让学生到各电脑公司去实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补充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实习回校后,写实习报告及体会,使学

生真正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必须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重点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与维护的最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网络新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是一门在理论指导下,需要实际应用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实验环节,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