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1
一、让学生心动:校园文化构建的着眼点
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之所以不能发挥出它的引领作用,学生对它无动于衷,关键在于其多数都是学校领导单方面的构思,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很少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建构校园文化的内涵,而学生恰恰又是为校园文化体现、传承和发扬的主角。因此,构建让学生心动的校园文化,理应成为校园文化构建的着眼点。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校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角落都能够展现学生的风采,留下学生的足迹,让校园文化充满童趣、童心、童真,让校园文化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1.布置充满童趣的教室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室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展现的一个小窗口。因此,把学校文化融入到班级的每个活动中,融入到教室的每个角落里,融入到教室环境的布置中,应该成为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当然,班主任在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时,要征求每个学生的意见,努力使教室布置充满童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心动。
2.打造充满童心的墙壁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走廊都富有感召力,让每一条楼梯都富有文化气息,让每一种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墙壁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这是形成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必备条件。当然,我们在打造墙壁文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学生成为墙壁文化的主角,让墙壁文化饱含童心。
3.培育充满童真的细节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我想它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从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一笑中表露出来,莫过于时时、处处皆文化,莫过于成为一种行为、一种习惯。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细节教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细节凸显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关注细节教育,让校园文化通过学生的细节彰显出来。当然,通过学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文化应该充满儿童的天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文化。
(1)培养学生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
如果一所学校地面干干净净,排水沟里一点污物也没有,教室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花红艳艳,树绿茵茵,楼梯走道看不到一点纸屑痰迹,墙壁上既无鞋痕,也无手印,更没有笔墨的涂鸦,花盆和草丛中也没有学生扔下的垃圾,那么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的学生肯定感到非常舒心、爽朗。受其氛围的感染,学生就是有张废纸要扔,也不好意思。但这样良好的卫生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教师经过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开学之初就要求学生养成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通过国旗下讲话的正面引导,通过少先队组织的“三项竞赛”,通过班主任的奖励与处罚,通过全体同学的相互监督,学生勤捡果皮纸屑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养成了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所以学生也就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于是,学校的卫生工作就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其实,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中蕴涵了学生的文明习惯,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2)培养学生遇见老师行礼问好的习惯
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名学生如果连自己的老师都不能尊重,那么让他尊敬长辈、孝敬长辈就更加不可能。因此,我校在开学初就以“庆祝教师节”这一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在遇见老师时要先站立,然后行队礼,再说“老师好”。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教育,学生也就从不好意思中走出来,慢慢地按学校的要求去做,于是就成为一种习惯。现在,我校教师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遇见我校的学生,他们都会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这一习惯让我校教师感到非常自豪。可见,学生养成行礼问好的习惯是校园礼仪文化的充分体现。
二、让教师心动:校园文化构建的生长点
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创新精神的打造,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校长要和全体教师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踏着相同的节拍,一起投入理想,投入智慧,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一起创造出让教师心动的校园文化。也只有创造出让教师心动的校园文化,他们才能主动学习,萌发创新意识,才能经历“自我实现”到“实现自我”的完整历程,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继续向前发展。可见,让教师心动是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的生长点。
1.打造充满魅力的教研文化
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意识,活跃学术气氛的一种好形式。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少数学校的教研活动反而出现了疲沓现象,如活动有头无尾、活动无头无尾、活动没有主题或主题随意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校的教研活动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如何让学校的教研活动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势,如何打造充满魅力的教研文化呢?
(1)教研活动要追求完整
教研活动一般应具有准备、酝酿、交流、试教、现场教学、提炼等环节,也就是要尽量做到有始有终。有始有终是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始有终,教研活动才能事半功倍,才会有精彩的收获。可见,完整是创新教研活动的前提。因此,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做就要坚持到底,否则就干脆不做。
(2)教研活动要追求特色
教研活动只有充满特色,才能吸引相关教师踊跃参与,这是让教研活动保持积极态势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策划者要精心思考、预设、验证、筛选、整合每一次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充满特色。那么,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
①要确定教研主题。教研主题具有教学导向作用,可以引领教学方向。因此,我们学校举办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我校本学年举行的几次数学教研活动的主题为:简约充实与数学建模的有效整合;简约充实与算用结合的有效整合;简约充实与猜想验证的有效整合;简约充实与以点突破的有效整合。这些主题都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萌发的,比较前卫,针对性强,诱惑力大,相关教师知道后都想一睹为快。当然,教研主题要让相关教师提前知晓,并在活动后组织他们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和反思。
②要创设活动亮点。如果教研活动中亮点众多,就可以使活动本身产生更大魅力,参与活动的教师积极性也就更高,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拒绝魅力十足的教研活动。
2.打造充满激励的报喜文化
所谓报喜文化,就是由校办公室在每个星期五下午统计好本周内教师在学校以外的业务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并设计成喜报形式,下周一利用移动黑板在大门口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都知道我校教师取得的各种成绩。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二是增强获奖教师的自信心;三是给年青教师一点压力。
3.打造充满智慧的读书文化
教学相长,教师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就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只有我们的教师多读书、乐读书,善读书,教师的精神家园才能生机盎然,我们的学生才能好读书,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诗一样的事业。因此,作为校长要主动为教师寻找、物色有价值的书,人手一册,并通过考试、心得笔记交流等形式,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文化人,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为此,我校免费为全体教师征订两份教育教学杂志,让他们汲取教育期刊上的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努力把这些最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譬如,笔者就连续订阅《教学与管理》(小学版)七年,从中学到了许多实践中得不到的经验。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2
班级文化渗透阳光
班级目标积极阳光 笔者给班级确定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向日葵”班级。所谓“向日葵”班级,取其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之意。向日葵外观颜色是黄色和绿色,色彩明快,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它的形象是向着太阳,向着阳光。笔者希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思想能够围着教师转,外在形象上能够落落大方,而内在气质上像向日葵那样给人一种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的感觉。笔者和学生讨论商定,确定班级的班魂是“优秀、文雅、积极、快乐”,班级目标是“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共处”。
教室环境干净整洁 “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一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在一个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的班级里,那些想有些小动作的学生也会不好意思行动的。为此,笔者非常注重班级的各项常规工作,并为此在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制定了赏罚分明的班级管理规范制度,有了规范的约束,班级常规一直名列校内前茅。
环境渗透潜移默化 教室的墙壁也富有文化气息,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教育阵地。曾经看过一句话:“家庭里,谁为这个家付出得多,谁就更爱这个家。”同样的道理,一个班级,学生为这个班级付出越多,他就会越爱这个班级。为此,笔者让学生们献计献策来布置班级文化,从设计到实施,都凝结了学生们的智慧和汗水。比如:大家以全班合影作为大背景,做了个大的海报,挂在教室的墙上,上面写着班主任寄语、班魂和班级目标等。除了这个海报,墙上还有学生的照片展示,专业课作品展示等。这些都辅以向日葵做装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主题班会强化阳光
好的主题班会,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营养,在他们饥渴的时候得到甘露,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身难忘。笔者会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主题班会。比如:针对班级学生殴打同学,召开“团结友爱一家亲”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宽容大度的性格;针对个别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开展了“欢度圣诞”的主题班会,邀请教师参加,在游戏活动和节目表演的欢乐气氛里,大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融洽了师生关系,也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学生心理注入阳光
心理学家从实验中已得出结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情绪(心态)决定行动,而行动决定成败。”作为职校的班主任,笔者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是否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一个人如果能经常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就会有利于预防、减少、遏制心理问题的出现,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效能和生命价值。
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在班级里,笔者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而是采用多元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体育比赛中的班级最佳运动员,唱歌比赛中的班级最佳歌手,班级星级宿舍,爱心天使,手工先进个人,学习刻苦认真踏实的学习标兵,行为规范的文明之星等,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鼓励参加活动,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热情。学生社团已渐渐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团为学生的活动搭造了舞台,让同学们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笔者所在的学校共有七十多个学生社团,笔者也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乐趣,使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此外,学生在社团生活中也能增加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
利用专业特长,打造学生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在平时的教育中,笔者经常会给学生讲授一些心理知识,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打造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笔者会讲解情绪的ABC理论,让他们学会心态替代法,让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想法;讲蝴蝶效应,让他们知道小的问题可能导致的大的后果;也会给他们讲一些积极心态的具体方法,比如经常保持跟朋友的沟通,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可以与朋友聊天、写日记等来排解思想压力,避免心理长期压抑;进行积极心理暗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要提示自己过去有多少成绩,现在有了怎样的进步,今后将会更好,实现自我鼓励,以保持继续战斗的充沛精力。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说过:“我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当我微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对我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打造阳光和谐的班级,是笔者的奋斗目标。笔者要以自己的不断进步、发展,让学生们在洒满阳光的大路上健康成长。笔者要对他们说:“你们的阳光,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3
近日,笔者阅读了中联办郝铁川先生的《恶法亡国论》一文,作者在文中写道,“在众多原因中,值得我们法律人注意的是,恶法是亡国、或曰加速亡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恶法可以加速一个国家的灭亡,这样的事例可以举出很多。这提醒立法者一定要注重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良法治国的必由之路。”作者的观点引起笔者深深地思考,对执行力从何而来有了一些新的看法。面对任何存在的问题,都有两种思考的方向,一是内省,二是归因于外。当校长们一味地强调教职工的绝对执行力时,是否“内省”过?笔者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执行力不高的关键,在“上”而不在“下”。要想制度执行到位、政策落实到底,学校的决策必须科学、前瞻、“贴地”。
第一,校长的决策必须科学,这是对管理者决策力的拷问。学校制度和规定的科学标准,早有定论,那就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对孩子的明天和国家的未来负责。校长要反思制度出台的流程是否科学,学校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还是一时冲动的结果?是一个人想出来的,还是集体的智慧?是否容忍了反对的声音,同时对这些反对的声音采用了什么样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等。当然,作为校长需要对学校进行一定的“顶层设计”。由于教职工的思想、觉悟、水平和能力一时跟不上,在不能全面、正确理解的时候,作为“顶层设计”的校长有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宣讲措施呢?绝大多数人不接受、不理解的决策,没有群众的知晓与认同,再好的发展理念和计划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甚至会遭到巨大阻力和抗拒。要审视制度的内容是否科学。制度出台的立场是什么?出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管理的方便和权威?出台制度的内容是否抓住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还是游走在教育教学的边缘?出台制度的能级是教职工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还是遥不可及的,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教职工是否能做到等问题都要进一步思考。
第二,校长的决策要具有前瞻性。即使学校现在出台的制度和政策是科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因为世界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优秀的学校一定要走向世界,校长一定要认清明天,明天是计划今天的重要依据。因而,校长的决策必须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领导者只有具有全局观,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避免坐井观天的局限性和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着眼全局,不仅指着眼所在地方、单位的全局,也不仅指着眼国家的全局,还包括着眼世界发展趋势。只有具备这样的全局观,领导者才能更科学地把握国家的全局,更准确地为自己所在地方、所在领域、所在行业、所在单位进行定位和谋划。这样的决策才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眼光的前瞻性,才能直抵教育的内核,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之上,做出具有前瞻性、领先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判断。校长必须站在世界教育的前沿,洞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只有走在教育发展潮流的前列,才能占有先机,才能勇立潮头,也只有这样,学校做出的决策才能大气,不会拘泥于眼前之得失,汲汲于一时之名利。纵观古今中外留名教育史册之学校,概莫能外。
第三,校长的决策要“贴地”。不管学校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只有“贴着地面行走”,将教育理想、决策和校情、地方情、师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扎根于校园,扎根于师生之间,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目前,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一直存在于校园之中,存在于不少校长身上:领导们参观、学习回来,不考虑客观实际,就一味地将外校的经验和做法在学校推广、实施。外校好的做法要学习,学校已有的经验又不肯有所舍弃,叠床架屋,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层层加码,次次增容,最终让老师无法承受。众所周知,管理经验有着不可复制性。学校要学习的是成功的“合理内核”,而不是它的具体做法,学校要将学得做法和经验进行“校本化”处理。即使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好的、正确的,如果绝大多数老师不接受,也要学会大胆摒弃,或者分步推广,实行“寸进”之法,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任何一所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说,都与校长的思想、观念、态度、作风、言行、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谋划者、第一管理者、第一责任者、第一资源、第一质量、第一品牌,任何人无法取代。”(李金初)当管理瓶颈出现时,不能一味地强调执行力,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压制反对、强力推行,而应该对管理制度进行严格地审视和深刻反思,看看制度本身是否出了问题。当管理失去人心时,不能一味地指责教职工,更不能采用行政的手段进行打击、开展运动,管理者应该对自身的能力、品德、为教育献身的精神进行考量。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4
打造科学教育特色的思考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小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喜欢学习科学、善于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短期内为学生中学阶段学好理化生等学科带来直接好处,甚至也为学生将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确定了奋斗的方向。因此,在打造科学教育特色的过程中,需要围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各方面来开展工作。为特色而特色,装门面、图浮夸的作风,都是不可取的。
独特的科学课堂教学 科学课堂是科学教育的主战场,没有特色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特色。为打造课堂教学特色,学校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玩中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我们常听说“做中学”,其实“玩中学”也就是“做中学”,即提倡学生在亲历中学习科学。“玩中学”与“做中学”不同的是:它更注重学生学习科学时的情感,这主要体现在“无拘无束、快乐地学习科学”“从亲历中去体验科学”“学习身边的科学”等。另一方面,具有自己的校本科学教材。校本科学活动教材,是学校教师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编写的、应用在课堂上的科学活动类教材。科学教育的阵地在课堂,科学教育的特色也在课堂上凸显,有一本与常规教材配套下的校本科学教材,是科学教育特色在课堂上的体现,也是实现学校科学教学理念的蓝本。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课程 很难想象,不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的教育会有什么特色。学校举办的科学活动特点是:形式多样、学生全员参与、具有基于网络的科学活动。通过网络,搭建了家庭与学校交流联系的桥梁,学生能跨地域和时空进行科学活动,并能自主地参与其中。
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动力,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主体是教师,也包括学生和家长。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学生在任何时间进行任何的科学活动,都会得到老师、同学或家长的肯定。通过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科学,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工作中贯彻执行,让特色在行动中凸显,让特色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在打造特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工作的重点,突破难点。为此,学校从校本科学活动教材的编制与实施、科技活动课程开展“智运会”、建立爱科学网站、学生科学学业评价方法确立及应用等四方面,开展科学特色工作。
编制与实施校本科学活动教材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编写了一套三年级至五年级的校本科学活动教材(见图一)。校本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以“玩中学”的理念来编制的。校本教材的特点:一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在教材中引入了小制作、游戏活动等有趣的内容;二是让学生多动手,亲历探究的过程,在学习中去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材中引入了许多适合探究的内容;三是简化实验,用学生身边能找到的材料来做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科学活动,在家里也能做实验;四是在教材中引入评价的内容,让课堂教学的评价与整个学校学业评价相结合,促进学习,也促进教学;五是教材编写清晰明了,让教材既是学生喜欢的读本,也是教师的教本,方便教师上课。
从行动上引领,保证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开展。学校在编写教材时,先确定教材的知识结构,然后再确定教学的内容。设计内容需根据这个单元的知识点,参考大量的国内外科学书籍,确定多个科学活动案例。对于案例内容需以“设计——实验——总结——修正或再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保证内容真正适用于课堂,学生喜欢,方便教师。
校本教材出版印刷后,在学校三年级至五年级科学课堂上进行了应用。操作方法是:①校本教材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而不是代替。每周有两节科学课,一节使用现有科学教材,另一节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一般是在实验室或课室外进行。②校本教材是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活动的读本,老师可以布置任务,学生能根据校本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一些科学活动,让学生在家里也与在学校一样进行科学活动。③当现有教材与校本教材知识内容相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校本教材已经被提炼优化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体现“玩中学”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活动课程开展“智运会”
本校的“智运会”是包含数学和科学内容、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校性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其宗旨是“以智慧启迪心灵,以创新实现梦想”。“智运会”以游园活动的形式举办,全校学生都参加(见图二)。“智运会”科技类项目,既包括废旧材料时装秀、幻想绘画评比、小发明设计图评比、机器人展示、航模展示、科技讲座、科学知识抢答赛等常规项目,还包括电路连连看、吸管承重、天平称重、橡皮筋动力小车、纸飞机、纸船载重、纸桥承重、悬浮实验、纸蜻蜓、纸条挂重、玩转地球、辨识月相等竞技项目。学生非常喜欢,玩得兴高采烈。学校邀请了家长当裁判,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张活动记录卡,学生完成活动项目中的任务后可获得一枚印章,学校根据所获印章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评价,把这种评价纳入到学校的评价体系当中。
建立爱科学网站
爱科学网是本校科学课教师自己编写的专门应用于科学教育教学的网站(见图三)。它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资源性网站,而是一个社区类的互动网站。学校建设爱科学网站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交流和检测的平台,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了跨时空的开放的环境,为评价学生成为一种新的方法或途径。
网站的栏目有:科学视野、小论文和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饲养和种植、科学竞技、知识水平测试等等。学生在网站中可以阅读、发表和管理自己的文章。网站内设置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学生在网站上的学习活动都会得到网站自动的评分。学生在课外完成了科学活动,比如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做实验等,都可以在网站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也可相互评价。教师在网站上及时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到网站的管理当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网络与科学的整合教学,探索高效课堂。教师可制作一些教学的“微视频”,放到网站上,让学生观看,现场交流,形成一种新颖的远程互动课堂。爱科学网的应用是当前“互联网+教育”卓有成效的探索。
科学学业评价方法确立及应用
评价学生科学学业的方法很多。本校是通过激励学生争获“科学小奖牌和科学勋章”的形式来评价的。科学小奖牌是把各种科学图片打印到不干胶纸上,像邮票大小的小卡片(见图四)。科学小奖牌上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来辨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小奖牌的获取是在课堂上、学校、家庭的科学活动中,科学教师会用小奖牌及时奖励给学生。学生每次付出的努力都有收获,在家庭中完成的科学活动也可以通过科学网站来获取评价。通过累积小奖牌到一定的数量,可以获得科学小礼品,可以在期末总评中加分,也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科学勋章。科学勋章是各种精制的奖牌,它分为科学学士勋章、科学硕士勋章和科学博士勋章三类,获得到科学博士勋章的学生可以参选“科学小院士”。参选“科学小院士”的学生需发表科学小论文,录制自我介绍视频,放在爱科学网站上,让全校学生进行观看,投票评选。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学生们树立了榜样,鼓励他们相互学习。评价是每时每刻,关注是无微不至,促进是发自内心。
良好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阵地,也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风尚,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园科学文化建设是打造科学教育特色的一部分,是学校今后开展特色工作的重点。学校科学课教师将再接再厉,努力工作,积极探索,谱写科学教育新篇章。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06-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各产业都在加速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知识结构、知识储备还是技能综合性等方面都呈现新的趋势:一方面,产业智能化和O2O等新模式广泛应用,颠覆传统的金字塔人才需求结构,呈现出类似福特车“马丁脸”模型:底层和顶层窄小,中间层宽大。另一方面,产业升级需要更先进设备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实施这个过程需要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的创新,技术各领域交叉融合,产品体系的优化等,因此,优质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成为必需。高职院校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社会供给侧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社会供给侧的新形势,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升级所需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如何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优化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所需的人才结构,提高优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构建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专业需求导向和布局、课程体系结构、师资结构提升、信息化教学,以及服务区域产业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出更多定位准、技能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奠定最宽厚的基础、创造最丰富的可能性,同时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方法与对策。
二、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思路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剖析经济体系结构,采用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质量,解决经济体系结构的供给制度矛盾,提高经济体系结构中供给两端变化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改革无疑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因此,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是引入供给侧思维,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革。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思路包括四个方面(见图1)。
第一,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落实好国家提倡的简政放权政策,加大对高职院校资源的投入,创建公平、公正、透明的资源分配机制,同时推进对高职院校的“管办平”分离和授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保障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高职院校吸收供给侧精髓,用改革办法确保政策、环境、载体等要素的高质量投入,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产业、区域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等行业需求,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动态专业结构调整机制,通过示范、重点培育和优质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压缩或淘汰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劣势”专业,重构和优化一切配置教学资源要素。
第二,需求导向。社会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和永恒的驱动力,目前我国人才总体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中低端人才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严重,而技能型人才、创新型科技复合人才以及中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不适用等问题突出。高职院校应与企业深度交融,第一时间获取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同时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进行剖析,设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以服务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以文化传承创新和推进地方发展为价值依归,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人才供需两端的矛盾,科学地调整人才结构战略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避免办学定位和学科的同构化,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灵魂,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载体,要把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实现社会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契合,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型复合型的人才。
第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是设置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不可或缺的一环。双方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调整和优化专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共同制定急需紧缺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训教学包,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共同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评价,逐步构建起由大学、教师、学生和企业全面参与的全新教学模式。
第四,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使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各行业新技术应用要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同时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转移,使高职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新技术、新产业深度交融,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供给侧改革被背景下先进行顶层设置,制定好各项机制和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且授予学校更大自,高职院校通过社会需求导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需求。
三、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参考哈弗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经典胜任力模型,分析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每个岗位针对的课程围绕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这三部分展开,同时设计每个岗位相对应的学习路径,为不同层级、不同岗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低年级的学生接受通用课程学习,然后根据岗位路径学习,只有通过考核合格了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层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内容体系化,注重教学的进阶性和持续性,形成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圈,让学生有持续学习和进阶学习的驱动力。如下图2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图。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学习能力中记忆知识是基础,美国某大学通过实验表明:不同的学习形式知识的留存率是不同的,如下表1学习内容留存率表:通过听讲、看图表或阅读获取的知识相对低;通过观看演示或通过需要亲身实践,不断反省从实验阶段到真正掌握技能,这种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更多;通过不断反思正在学习的技能,帮助巩固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同时挑战自己,把学到的技能教会其他人,这种方式获取知识最多。在“互联网+”技术兴起和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背景下,适合人们碎片化学习需求中产生的微学习,即O2O综合学习模式,将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还应注意如下关键要素:
一是O2O综合学习模式。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企业岗位及关键能力的需求,针对企业岗位遵循“持续、进阶、驱动”的原则进行设计学习项目,在线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进阶性和驱动性教学,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并有理由坚持完成学习计划;课后的学习主要是线上学习,通过信息化多媒体如微课等形式持续性学习,让学生保持好学习热度和系统性,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态圈保持运转的核心力量之一。
二是师资实践权威性和前瞻性。师资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占据重要的角色,如果学生带着膜拜的心境学习与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则两者在吸收知识上有几十倍的差距。如何打造顶级的师资呢?要完善走出去、请进来机制,加快引进专业群建设中急需的顶级的专业人才,同时支持本校教师到企业中同企业员工进行技术研发和项目开发,积累大中型项目经验和专业意识,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聘请企业高工和管理员承担实战性较强的课程。如何从企业中甄选具有实践权威性和前瞻性师资呢?聘请的专家必须是唯有知行合一的专家才有公信力,且其所在的企业是行业的标杆、翘楚。另外一种师资:借助协会的力量,行业的力量,萃取行业领先学习资讯、权威学习资源,缔结行业高端人脉、集行业势能和集体智慧碰撞解决产业升级所要掌握的管理难题、技术难题。
三是人才培养体系考核。在人才培养系统中除完善进阶的学习内容外,还有一个核心模块――学习考核与管理。参考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结论,知识的巩固需要持续性学习外,还需要构建合理的学习成果考核:以赛代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学生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通过某阶段考核之后颁发奖励证书,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同时看清学习的方向;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通过宣传片、宣传手册、学习活动等学习企业价值观层面驱动:让学生深信,勤于思考,努力奋斗拼搏,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不断使自己进步,最终将会获得公正评价和成绩,同时这种善于学习的心态就是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总之,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顶层设计、简政放权、公平透明的机制为前提,以更好地服务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等为指导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创造各种条件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加科W的配置,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总结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霍小芳.论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7)
[3]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4]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J].职教论坛,2016(16)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立项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校园服务平台构建与应用”(2015KYLX016);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能校园的研究与设计”(KY2016YB650)
如何打造智慧校园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创业文化 创业能力
[作者简介]周宗辉(1983- ),男,江苏建湖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5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体化就业趋势愈加明显,这种就业趋势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性,同时还催生出了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式。自主创业是社会主义制度革新、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它一方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社会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众多新的职业。创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标志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促使全体国民参与社会实践,发挥创新能力,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称为21世纪的护照。因此,研究如何打造高校创业文化从而提升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概念都有所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创业教育研究学者Jeffry A.Timmons和我国学者刘先明对创业做出的界定。Jeffry A.Timmons在“New Venture Creation”中指出,创业是主体以机会为基础,整合各种方法、领导力,最终表现为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创业的成功需要以时间和奋斗为依托,并且需要时刻面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精神风险和社会风险,创业成功能够给人们带来自豪感。我国学者刘先明先生认为,创业是个体利用有效资源、技术,通过一定的中介和载体,将资源和技术转化成财富和价值,最终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本文认为“创业”就是开创建立基业、事业。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创业与其说是一种过程,还不如说是一门学问,应该将其视为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创业理论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但是,我国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没有一本科学的教材,现在采用的教材要么过于笼统单一,要么过于理论化,这种教材对创业教育的影响甚微。另外,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仅仅将创业相关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并且没有开设足够多的课程种类与课程学时,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不到创业的正规课程教育。而目前已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过分重视传授创业知识,忽视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创业教育如果需要做大做好,仅仅通过开设几门课程的办法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是进行教学系统的改革,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的细枝末节,渗透到学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着手。
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创业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广泛性、实践性,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自己根本没有创业活动、企业管理经验,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的薄弱能力之间的矛盾,这制约着创业规模的扩大。另外,创业资金短缺进一步遏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这类基金不是很多,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
3.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我国大多数家庭保留着传统的择业观,家长们更希望学生进入大公司、大企业工作,他们将创业视为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高校的就业创业管理机构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局限,他们将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视为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手段,就业率较高的高校甚至不开展创业教育。与此同时,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了创业基本知识就能创业成功,这种偏差容易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忽视实际问题,他们可能将自主创业看作涌向个人成功的捷径,选择了盲目跟风创业,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难免遭遇创业失败的困境。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1.缺乏创业信念。大学生在接触创业实例的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接触成功者的事迹,而忽略了成功者背后的失败与心酸。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就沮丧消沉、一蹶不振。大学生创业信念巩固与弥补,需要的不仅是乐观的心态,更多的是来自家庭和朋友的支持。
2.想法幼稚,脱离实际。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通常对创业的理解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中。在很多大学生的创业目的和创业途径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大学生天真地希望利用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却忽略了投资者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创业者应该罗列出一套完整的、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些计划能让投资人看了之后产生对这个计划的前景展望,而不是为之担忧。
3.创业行为盲目。在接触了一些成功企业家的事例之后,创业者们便对“老板”这一职位产生了幻想。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就可以成为老板,指挥手下的员工工作,这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在模糊的状态,这种想法不但幼稚而且不合实际,这种认识误区导致创业者做出一些盲目的行为。
4.资金缺乏,社会环境不完善。大学生在刚刚进入社会时,缺乏的不只是创业经验,还包括创业资金。“钱”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由于社会生存条件的压力,很多家庭没有勇气给予创业者们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创业者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吸引投资也是困难重重。而社会由于正处在转型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体系还没有正式形成,例如银行贷款、申请工商注册等环境因素都还不成熟,这也让大学生的创业雪上加霜。
三、打造高校创业文化,提升创业能力
1.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创业可以分为两大类: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在零售、租赁、个人服务、保洁和娱乐业等部门开展起来的是生存型创业;以金融、保险、地产为主的商业业属于机会型创业。相关调查表明,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生存型创业更多。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支持正是提供创业环境的最佳途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创业综合环境的综合评分仍然处于一般水平,排在世界第17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处于劣势。我国的金融、教育及培训环境相对落后,大学生在当前的创业环境下,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开放市场的支持;同时在面对较差的环境条件时,政府、社会、学校都有着改善创业环境的共同责任,通过他们共同努力来启发大学生扬长避短,发展机会型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优化创业环境。学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学校的制度、环境上尽力体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学校在进行学籍管理时,应该更加灵活、更加便利,可以允许大学生在保留学籍的同时停学创业。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板报、校园网络等去打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对成功者创业事迹进行宣传,知名校友的创业成功事迹可以唤醒大学生们创业的意识和愿望,为大学校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创业文化气息。学校要完善网络环境,健全校园创业主网,将其与专门的创业网站关联起来,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后顾之忧,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学校还要构建出一个具有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让独立创业的精神和行为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创业人才随着经验的积累脱颖而出,最终达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的目的。学校要在精神上和舆论上将创业的性质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学校应该通过物质支持或精神支持来帮助鼓励学生创业,如提供创业咨询。
在营造自主宽松的创业环境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在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的同时,必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时,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适当简化毕业生新创企业的审核步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让学生享受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政府也可以在税收和经济补贴方面对大学生新企业进行帮助,通过放宽某些限制标准来帮助新创企业顺势成长发展。
3.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体系。创业文化是创业成功者和创业失败者在创业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经验文化,我们可以认为创业教育是创业文化的沉淀物。高校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创业将大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上。创业文化体系的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行为的获得。同时,创业文化体系对于建设大学校园的创业制度、开展大学校园的创业文化活动、研究大学校园的创业策略和文化模式等方面也担当着重要的指导角色,创业教育文化体系能够帮助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文化环境。创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应该本着鼓励创新、激励创业、执著进取、艰苦奋斗、团队协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允许和宽容失败为核心内容,从而让大学生们在这种文化中受熏陶、受教育、受磨砺,提高创业者的素质,丰富创业者的智慧。
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任何一种教育或者教育模式的建立都不是孤立的,创业教育模式时刻受着社会的影响,尤其受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束缚。单从教育方面来看,要想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政府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督促教育政策真正实施和落实的社会环境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其次,教育机制的运行要良好。高校相关的内部教育模式、高校的管理体制、高校塑造的文化氛围等因素,在发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对创业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护航作用。再次,教育的投入要充足。教育正逐步发展为一门产业工程,这门工程有着明显的输入与输出过程,社会和国家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换取对国家未来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才。
四、结语
在大学校园里建设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使大学生产生远大的创业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制定长远的创业目标,并不断强化、不断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卡耐基说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不是不正确,而是不明确。”更准确地说,是由于很多人的自我意识淡薄才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模糊不清。所以,高校要注重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认清自己,在不断的打磨中实现创业梦。
[参考文献]
[1]方建强,刘大卫.试论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2]何建洪,罗华.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