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1
关键词:办公环境;满意度;调查与修改
一、文献综述
办公环境是为员工高效的完成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舒适的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工作效率更高,出错更少,很多研究表明,基础物理环境对员工的办公效率有很大影响。随着办公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公司也愿意为员工打造更人性化的环境,为员工营造积极情绪。
良好的办公环境可以使得员工事半功倍,但是很多公司要么华而不实,要么草草了事,很少有公司真正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和想法,导致员工工作中出现很多不便,影响工作效率。基于此,本研究决定以某公司财务部员工为例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办公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办公需求,并根据结果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给出了修改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X公司财务部员工作为访谈对象。为了得到员工们的真实态度,研究在下班时间,工作场所以外的环境中进行,以免员工因为其他公司人员在场影响访谈的真实性。
访谈内容包括两部分:人口学信息以及满意度调查。首先获取被访者的年龄、工作年限、司龄、岗位名称等基本信息,然后分别从办公过程中的便捷性、宜人性等方面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
三、办公环境情况
该公司财务部一共15人,在财务部办公室办公的一共9人。该办公室面积约40-50,有一面墙是较大的落地窗,其余三面墙中有两面为透明玻璃,另一面为普通白色墙壁。办公室内一共有9个工位,一个文件柜和两个废弃办公桌,如图1。
四、访谈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信息 。研究对象总共6名,包括2名男性,4名女性。1名中层管理者,5名普通员工。访谈人员的平均年龄29岁。
(二)词频分析。对访谈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其中排名前三的词语分别是空间、沟通、整洁。由于采访时半开放式的,员工的对空间、沟通、整洁的提及次数高,说明员工在被访谈时通常第一反应想到的办公环境是这些方面。另外员工对办公设施也相当重视,多次提到柜子、办公桌、电脑、网络、打印机等词语。
(三)文本分析。在问及对现在办公环境的满意度,被访者给出7-8分的分数,分数较高且分布集中,且前后两次评分之间无较大差异。这说明该公司财务部的办公环境普遍被员工认为比较满意,但仍然有进步的空间。具体到在哪些方面感到满意的,被访者给出的原因有“有独立的空间”、“比较干净整洁”、“视野好”等,其中“有独立的空间”和“干净整洁”各占所有提及到的原因的22%,这与词频分析中的结果相一致。另一方面,在谈到最不满意的地方,回答有“工位距离太小,密度大”、“过道窄”、 “没有休息区和洽谈区”、“缺乏更人性化的设计”、各类办公设施不完善如“办公桌太小”,“电脑配置不够”等。其中,工位之间的距离,密度,过道窄均属于空间上的问题,因此空间问题占到所有提及不满意原因的44.4%。综合这两方面分析,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原因都在空间设计上占有较大的比重,被访员工认为每个人需要有独立的空间,但同时觉得个人空间不够大。
五、修改方案
(一)降低拥挤感。在装饰方面,多增加一些绿植以及搭配使用色彩,添加小面积的亮色因素;在开阔视野方面,突出落地窗;在办公设备方面,选用自由程度较高的,可自由组合的办公设备。
(二)对现有办公桌椅重新摆放,扩大工位过道距离;打印机靠窗放,减少打印机气味的影响。
(三)对现有办公室网络系统升级改造,提高网速。基于访谈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对结果的分析,我们根据员工的需求和态度对该财务部门办公室布局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修改后的布局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鲁娜.基于用户评估的国内办公环境设计调研分析研究[D].文艺生活,2014(11).
[2]杨何群.房地产公司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调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03.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2
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和空间配置设计,是整个中心手术部设计的最核心性的工作,也是评价整个中心手术部设计建造是否优劣最关键的一环。文章基于循证设计理念,以山东省立医院中心手术部的调研实践为例,尝试从中心手术部空间的直接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对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和空间配置进行使用后评估。
关键词
中心手术部 空间配置设计 使用后评估
山东省立医院新院位于济南新城区、省奥体中心对面,于2010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至调研之日已经正常运营两年。中心手术部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我们发现其在空间设计上及管理上有许多创新,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效,不仅使中心手术部更高效的运作,而且改善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质量,如ICU与中心手术部的临近设置,设有专用通道连接,极大地提高了部门间的运作效率。
然而,由于设计程序依旧采用以往医院建筑设计的方式,与使用者的交流不足,导致无法真正满足中心手术部一线工作者的需求,于是不得不带着第一次设计中已经造成的先天性问题,进行十分有限的第二次设计。这样不合理的设计流程,必然导致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和空间配置出现问题。在此次对山东省立医院的中心手术部为期一周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观察与访谈,实地测量及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出了山东省立医院中心手术部在正常运营两年后最新的资料,以此资料为基础,基于循证设计理念,对山东省立医院的功能流程及空间配置进行使用后评估的工作尝试。
一、山东省立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
山东省立医院的中心手术部位于三层E、F区整个单元,自成一区。其北侧为工作人员生活辅助区,南侧为手术工作区。两区由一条连廊相连,连廊两侧配有沙发兼做工作人员休息区。手术部面积为4715m2,其中手术室面积为1369m2,所占比例为31.1%;辅助房间面积为1819.3㎡,所占比例为41.3%,交通面积为1213.5㎡,所占比例为27.6%。手术室共30间,护士数量82人,保洁员32人,工人10人,医疗设备维修人员1人。
二、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和空间配置评估
中心手术部的平面布置必须符合功能流程合理与洁污路线分清的原则。
(一)外部功能流程及直接使用者需求评估
与中心手术部关系密切的科室为中心供应室、ICU、检验科、血库、气血室、快速病理切片室,处理好与这些科室的位置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中心手术部功能流程的好坏。
1.ICU:宜设在手术部的同层,并与手术部出口直接相通,有利缩短术后患者运送距离,便于术者和麻醉师与ICU护理人员进行术后监护的交接安排,提高医疗质量。
现状评估:ICU与中心手术部同层临近设置,可以通过内部专用走廊直接到达中心手术部,流程短捷、功能合理。
2.供应室:手术部需大量的消毒、灭菌物品和一次性物品,与供应室的往来十分密切,宜设置专用的水平或垂直交通,以便快速发送、回收。一般设10多间手术室的手术部,需极大的消毒灭菌量及物资供应量,因此宜设立专用的手术部供应室。
现状评估:供应室与中心手术部位置相对设置在地下一层,设有专用的洁梯、污梯与中心手术部洁梯污梯相对应。洁梯、污梯分别设置在洁净廊与清洁廊中,位置合理,洁梯旁有拆包间及库房,使医疗器械及物资运输存储方便快捷。
3.检验科:主要对血液、体液及组织标本等进行生理或病理的分析检验,为手术医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与手术部的联系越便捷越佳。
现状评估:检验科与中心手术部同层设置,有内部专用走廊直接相连,流程短捷、功能合理。
4.血库:手术部在医院中用血量最大,用血急,血库应设在手术部附近,便于血液配送。
现状评估:血库与中心手术同层临近设置,有专用通道相连,流程便捷。
5.气血室:在大型手术部应设气血室,其建筑面积为18m2~24m2分为值班与检验两间,套间布置,工作人员入口在非洁净区,在与洁净走廊交界墙面处设计标本传递窗,便于标本传递,亦可采用物流传递习流传递标本。
现状评估:气血室设置在中心手术部内,标本传递便捷,流程短捷、功能合理。
6.快速病理切片室:大型手术部应设快速病理切片室,面积约18m2,入口宜在非洁净区,标本传递窗宜设在该室与洁净走廊交界墙面处,以便标本传递。
现状评估:快速病理切片室在中心手术部内部北侧,设置在清洁区,面积为47.4m2,流程便捷。
(二)内部功能流程及直接使用者需求评估
1.手术工作区。
(1)患者入出流线分析——现状评估:通过换床区的空间划分及管理将污区与洁区严格分区,患者从污车转移洁车后直接进入等候区;手术准备工作做好巡回护士将患者送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临近换床区的苏醒区进行术后观察,患者身体特征稳定后经由换床区送回病房区(病情严重的患者将通过专用通道送往ICU进行术后观察)。
(2)术后污物流线分析——现状评估:术后污物在专用清洁走廊空间内进行运输工作,有专用污梯将术后污物器械直接送往地下一层的中心供应室(部分术后器械由于血液污染等原因需要经过初步清理并打包后再送往中心供应室)。
(3)洁净物品器械库房——现状评估:洁净医疗器械、一次性敷料及大液体等经由洁梯进入手术中心后要进行检查、登记及分类存储工作(部分一次性手术用品要在拆包间进行拆包工作)
(4)手术室洁净区域设计——现状评估:万级手术洁净区设置在手术工作区的东侧距离换床等候区较远;百级手术洁净区设置在手术工作区的西侧,与患者换床区、等候区及护士工作站紧邻。家属在换床入口处可以直接看到百级手术区的通道,设计不符合空气洁净和管理的相关要求,功能不合理。
2.医护生活区。
(1)工作需求——现状评估:医护工作用房设置有麻醉科办公室、麻醉科主任办公室、护士长办公室及护士办公室相邻布置。功能合理、面积充足且采光通风良好。
(2)生活需求——现状评估:医护生活用房设置有食堂和值班室两间。功能合理、面积充足且采光通风良好。
(3)教学需求——现状评估:教学用房设置有示教室。面积充足,并作为医护午休使用,高效合理的复合使用。
3.缓冲区。
进入洁净人员的强制性保洁需求——现状评估:由于空间限制导致缓冲区面积较小,女更鞋设置在了走廊空间内。通过有效的隔离,可以避免男女流线的交叉。
(三)空间配置及直接使用者需求评估(主要功能房间)
1.换衣室。
数量及空间尺寸:共有261个衣柜、4个洗浴、4个蹲位、2个洗手池、2个站位小便池。总面积为124.8m2;其中换衣室1为64m2,换衣室2为15m2,卫生区域为45.8m2。
现状评估:换衣室面积较小,空间十分拥挤。更衣室内有常驻清洁工作人员随时进行清理工作。换下班时间由于人员较为集中,更衣室内的手术室洁净工作服随地乱扔,较为混乱,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2.手术室。
数量及空间尺寸:共30个,百级数4个,万级数25个,十万级数1个(含急诊手术室1个)。最大的手术室面积为46.7m2,最小的手术室面积为27.5m2。
现状评估:百级手术室位于交通核心处,便于重要、紧急手术的工作需要。但同时洁净通道与手术物资运输流线的交叉,造成洁净通道无法满足国家规定的百级手术室的空气洁净标准。部分手术室由于受面积所限,一些需要大型设备和较多人员的手术无法进行。
3.急诊手术室。
数量及空间尺寸:三十万级数1个,最大的手术室面积为37.2㎡。
现状评估:急诊手术室临近医院街布置,有独立对外出入口、库房及污物处置间。
4.术前等候区。
数量及空间尺寸:总面积为141m2,卫生间为4.3m2,谈话间为6m2,麻醉准备间为16m2,等候空间为114.7m2。
现状评估:设有护士工作站,对术前等候患者进行看护和术前准备工作;术前等候区面积充足,术前等候患者床位没有出现拥挤情况。苏醒区与术前等候区临近设置,患者苏醒后直接通过术前等候区进行换床操作离开手术部。术前等候区设有内部独立卫生间和麻醉准备间,面积合适。术前等候区设有洽谈室,在患者被送入手术区域进行换床后,患者可就近到洽谈室与医生交流。
5.苏醒室。
数量及空间尺寸:总面积为137m2,苏醒区域为115m2,库房为8m2,处置为5m2。
现状评估:内无固定床位,因手术患者在进行手术完成前后都不宜换床,患者完成手术后直接推入苏醒室内进行护理。护理设备可同时供6张床位使用;术前等候区与苏醒区临近设置,患者苏醒后直接通过术前等候区进行换床操作离开手术部;苏醒区设有护士工作站,对术后苏醒患者进行看护和术后处理工作;苏醒区内有库房和处置室。
6.污废处理间。
空间面积及尺寸:梯形平面为42㎡(5700×7400×2700)。
现状评估:紧邻污梯,工作人员对污物进行简单处理,进行分类打包后由污梯送到中心供应进行进一步消毒处理。
7.无菌物品间。
空间面积及尺寸:121.5㎡(15000×8100
×2700)。
现状评估:分为两个物品运输通道,一个是接收从中心供应运送过来的无菌器械、医疗物品。一个是从厂家直接运送过来的器械物品。
8.麻醉办公室。
空间面积及尺寸:47.4m2(7400×6400
×2700)。
现状评估:面积充足,功能合理。
9.快速病理间。
空间面积及尺寸:梯形平面为47.4㎡(7900×6000×2700)。
现状评估:快速病理切片室在中心手术部内部北侧,设置在清洁区,有自然采光通风,面积较大。
10.谈话间。
空间面积及尺寸:6.2㎡(2480×2500
×2700)。
现状评估:与换床区临近布置,并与医院街有对外窗口与患者家属进行谈话。
11.勤工。
空间面积及尺寸:梯形平面为18m2
(3850×4400×2700)。
现状评估:在中心手术部北侧,设置在清洁区内,有自然采光通风。
12.护士工作站。
空间面积及尺寸:16m2(4000×4000
×2700)。
现状评估:设置在洁净走廊,与术前等候区及生活区至工作区入口处临近布置。
13.护士办公室。
空间面积及尺寸:48m2(7500×6400
×2700)。
现状评估:设置在中心手术部生活区。
14.护士长办公室。
空间面积及尺寸:24m2(3700×6400
×2700)。
现状评估:设置在中心手术部生活区,自然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内有两名护士长同时办公,由于办公资料较多,略显面积不足。
15.麻醉科主任办公室。
空间面积及尺寸:24㎡(3700×6400
×2700)。
现状评估:设置在中心手术部生活区。
16.食堂。
空间面积及尺寸:97m2(15200×6400
×2700)。
现状评估:设置在中心手术部生活区,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
17.值班。
数量及空间尺寸:2间,24㎡(3700
×6400×2700)。
现状评估:设置在中心手术部生活区,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内设有独立卫生间。
18.示教室。
空间面积及尺寸:33㎡(5200×6400
×2700)。
现状评估:设置在中心手术部生活区,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
三、结束语
基于循证设计理念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式,我们对山东省立医院的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和空间配置做出评估工作,以此希望医院能够通过自评估的形式来总结现阶段中心手术部设计的优缺点,为以后新建医院中心手术部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晁军,谢辉.英国医院建筑的循证设计初探[J].城市建筑,2008(7)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3
这里就是日本KOKUYO(国誉)公司在上海的展厅。凭借这一优秀的办公空间设计,国誉刚刚斩获了2013年第八届外滩奖的“商业空间设计优秀奖”。
“虽然我们是办公家具公司,不过我们更加注重理念的推广。”国誉家具商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小西克行说道。当问起缘何在喧闹都市中设计这样一座办公展厅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回答,却讲起了国誉的故事。
成立于1905年的国誉于2003年进入中国。不过,它刚进来并不是为企业提供办公环境解决方案,而只是将日本产品出口到中国售卖。所以与其说是一家办公家具公司,倒不如说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誉已经获得了在华日企的办公家具市场50%以上的份额;然而问题是,对于本地人来说,KOKUYU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日本,人们往往比较注重工作效率。不过在中国,似乎除了对效率的追求外,他们还会有一些其他的需求。”国誉把在日本屡获殊荣的产品拿到终端客户进行兜售,在自信满满的介绍后,对方不为之所动的态度令国誉感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就用办公的椅子来说吧,日本人比较喜欢小一些、精致一些的椅子。”但是国誉在对终端客户调研后发现,中国企业用户更喜欢稍微大一些的椅子。“这种对‘大’的偏爱让我们理解到了办公文化上的差异。”
国誉需要改变思路。
纵观中国市场格局,除去数以千万计的本土办公家具公司,单单是专于高端办公家具的欧美企业已占据了很大的“蛋糕”。这些欧美企业与本地厂商进行合作,能够快速推进。这让国誉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下手这块“蛋糕”。
要接瓷器活则必定要金刚钻。致力办公解决方案研究的国誉在如何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上颇有心得。同为亚洲人,他们坚信日本和中国有着较为相近的思维模式。
“仔细考量之后,我们不准备采用欧美企业那种大规模的推进办法,”小西克行拍了拍椅子说,“以人为本,给人们提供最舒适的办公体验和最能激发灵感的办公环境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也准备这样做。办公是生活是一体的,不应当分割。”
他们把这种理念称为:People+Design。
People,顾名思义,是一种对人性化的追求。
在国誉的官方微博上,有这样一段话:“KOKUYO深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所有设计都尊崇‘功能引导形式’的基本原则,所以无论是一把椅子,还是一张桌子,没有极佳的舒适性和人体工学的考量,是不会出厂的。”
即使是一张简简单单的办公椅或办公桌,每次出品之前,国誉都会对人们的使用习惯进行大量调查,并且由日本相关学者反复研究后才推出一款产品。
以办公桌的设计为例,根据国誉调查,2004年最常用的桌子的长度是1.4米,之后每年桌面尺寸都在递减。从2010年开始1.2米的型号开始变多,较小尺寸的办公桌开始被频繁使用。由于办公电脑等电子产品变得越来越小巧,并且企业越来越重视团队协作,因此个人办公空间减少了。
“我们还发现,在日常使用中,办公桌(包括桌后80厘米的空间)和通道各自占43.4%的空间,总共占了办公空间的九成以上。其他部分,包括收纳空间占6.2%,会面空间占4.5%,各种机器占2.1%,休息处占0.5%。”小西克行说,“这也是我们持续调研的成果,对每件产品都追求极致的体验是我们的追求。”
人性化是前提,而追求卓越的“Design――设计之美”则是国誉的另外一块法宝。在小西克行的眼中,这些办公家具并非简单排练组合,而是具备着一种能够吸引人才的“魔力”。
“让生活和工作融合在一起是我们的目标。而让人们喜爱上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就美妙的工作环境!”小西克行对于工作本身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作为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生物,其工作环境应当是有利于其灵感的迸发的。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就应当让机器来完成。对工作环境“魅力”的追求以及这种理念下的“设计”才是“人性美”的升华。
“黑色和木纹色适合严肃的传统会议,明快色调更加适合创意型的头脑风暴,广阔的视野可以缓解会议的疲劳,远程通信的会议对空间和设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国誉会针对不同的办公环境给予不同的氛围,力图从每一个设计来让人们感受到工作的美妙。
“那么如何能将人性美和设计美融合在一起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穿着西装的中国区总经理第一次露齿而笑:“这两者有时候是矛盾的。譬如椅子设计,有时候为了保护人们的脊椎和背部的透气性,就必须在外面添加一些部件,这些部件就会影响到美观。不过无论怎样,我们会努力做到最好。”
他以一件叫做Pictis的椅子为例。传统网布靠背椅子支撑性较差,而硬式椅子透气性不好。为了追求实用和美观,在Pictis的设计中,国誉巧妙地在硬式椅靠背处设计了一处网布透气设计,兼顾两者,外形也十分可爱。“设计美妙了,环境就美妙了;环境美妙了,这不也是同样的人性化了吗?”操着一口日语,他又一次露齿而笑。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4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这种集最新建筑科技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对于使用者的关注却只能反映在体面的乘梯感受和全人工的物理环境上?哪些因素在制约高层办公建筑对公共空间的诉求?办公建筑的趋势是什么?设计实操层面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这些都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问题。
办公建筑空间诉求的演变
早期的办公建筑以共享生产资料为前提,将员工集中在标准化的空间内,以实现生产的效率化,这种模式从20世纪初期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的办公室
首先来回顾一下20世纪20年代的办公单元(图1),可以看到一位女性日常工作的状态:坐在工作台前,椅子的形态和现在的看上去非常相似,办公桌上的电话、打字机、电灯看似平常,但在当时却是非常奢侈的办公配置。
再来看看2010年的办公单元,图2是纽约曼哈顿办公楼群里的一个普通办公人员,他的桌面上基本的构成元素与20世纪20年代是一致的,只是把打字机换成了电脑,电话变成了无线,此外增加了摄像头这种互联网的交流和互动设备。简而言之,除了生产设备的迭代更新,组成元素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早期办公室劳作场景
早期的集中式办公模式比较接近于工厂(图3),如左图是一个纺织厂的劳作场景,右图是早期办公的工作场景,二者都是以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为主。个人空间被压缩到最小,人们公用生产工具,追求的是如何提高行为效率和管理效率。
再来看看1950~2000年不同的办公场景,情景非常类似(图4)。随着人们对隐私的关注,办公建筑空间的隐私性需求也被提出,人们指出这种监视性的工作环境令人既没有工作热情,也缺乏创造力。
20世纪中期的办公室
20世纪中期,标准卡位的出现将开敞的大空间分隔成无数个私密的个体(图5)。这种分隔在当时并不是通过空间而是通过家具的物理隔断来实现的,1.4m高的隔断避免了工作中彼此之间的干扰。空间也被严格划分成等级,高层级人员拥有独立的办公隔间且靠近窗户,低层级人员只能远离窗户且跟其他人共用一个大空间。
这种模式过于强调个人隐私,公司的管理层觉得高隔断的空间带来日常管理上的问题,而久而久之员工也会有同样的想法,觉得又需要交流了。隐私从原来非常敏感的话题又转变成了大家彼此希望共享的内容(图6),人们希望把工作和一些日常生活上的想法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听取意见来改进。
20世纪中后期的办公室
鉴于上述要求,办公室隔断开始出现了半透明或者说相对低矮的隔断,从1.4m降为1.2m,并植入了一些玻璃,以提高人们对相互的感受(图7)。而有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共享、透明,因此可能只有一个很低矮的视觉隔断(图8),只能保证不看到手在干什么,但都能看到对方的表情、状态和情绪,办公建筑又回归到了一个开敞共享的场景(图9)。
平衡点
周而复始的过程非常有趣,办公问题的发展和演变始终是一个闭合的环(图10)。那么,这个闭环的平衡点在哪里?从小型空间到大型空间,各自强调的内容不同。一些小型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多强调体验性,而大型公司由于规模和运作效率的问题,更加强调效率性。从小型公司向大型公司转变的过程中,其空间是适度地变得越来越开放;从大型公司向小型公司转变的过程中,其空间则是越来越偏向强调私密性。如此,平衡性是每个公司在讨论空间规划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问题。
什么因素在影响办公空间
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高层建筑大多数都延续着一套商业地产的逻辑,即通过设定办公建筑在区位上的等级,合理地设计人员使用或者公司结构,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指挥,通过控制性管理提升效率。到了2010年之后,世界的经济体系形态发生了变化。为企业提供创造力和价值的一批人,其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引发了对于办公空间的进一步思考。
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健康舒适的环境能带来工作的动力,员工需要有自由的空间,自己能够有序地组织日常事务,这里面产生了一个核心的名词――“价值的创造者”。由于创造者的主体不一样,对于空间形态的影响也不同,最终反而以释放空间的方式来达到场所的高效性。
高绩效的场所并不是让人和人之间非常紧密,而是要让人和空间、自然环境的交流变得紧密。这些高绩效的场所能够提供大型团队与小型团队之间随时互换、灵活扩充或者缩减的可能性。场所里可控变量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室外的环境、景观、自然采光、通风等都会为场所提供足够的品质(图11)。因此,影响办公间空间性质的因素并不是由空间自身或者使用空间个体的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价值创造的方式决定的。
在早期的集中办公模式中,创造价值的核心成员并不是普通员工而是公司的领导者,少数人领导多数人,少数人是价值创造主体,这种金字塔式的公司架构就决定了上层人员在组织公司的运作方式和决策公司的发展方向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由于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信息获取渠道扁平化,员工获取知识和工具的途径比原来简化了很多,这个时候每一个员工不再是闭塞在很小的空间内去思考问题,他甚至可能比他的上级领导思考的边界更广阔,那么创造价值的主体由少数变成了大多数,任何员工都有可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很显然如今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是这种模式,公司为员工创造更好的空间、更好的后勤辅助支撑。由于这些员工都是脑力劳动者,他们可能会比其领导能够更多地从细微的地方发现潜在的价值增长点。空间本身就是为这些人创造的,因此这些人的诉求就变成了企业领导者的诉求,最终催生了办公建筑发展走向的诉求。
在网络上,互联网公司办公场景的照片让人看了非常羡慕,舒适、休闲、人性化、生活化(图12)。建筑为了去适应这些活动的产生,会把空间局部地放大,尺度更加宜人,界面更加亲切,让交互的可能性达到最极端的状态,随时随地可以产生交流碰撞,这些过程被认为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核心激发点。如表1,笔者总结了一些互联网企业因各种需求而产生的交流方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想空间。
在这些企业获取知识和创造价值的日常需求分类中,办公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通过新的交互方式在空间上彼此串联。
办公建筑是受技术影响最直接的建筑类型,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相应科技都会最先被应用于办公活动之中,因此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有预见性地增加这类与科技工具相对应的界面,我们可以考虑以下的办法:1)采用掌上终端收发邮件及在线通讯;2)增加离开办公桌的时间;3)增大用于会议、头脑风暴及互动的空间;4)增加碰面的机会;5)增加虚拟合作空间和合作工具;6)增加虚拟沟通的次数;7)举办更多活动,使用更多设备,鼓励更多想法。
因此,交流空间的设计不再是简单地附加在交通系统上,也不是把空间稍微放大,而是应该创造多样的接触界面和相互贯通连续的空间,这样空间才能被有效激活。这些空间有足够好的物理条件,有室内外场景的融合,鼓励大家去积极使用,获得场所本身的认同感,这样的场景才是当下这个时代办公建筑应当呈现的形态。
E2模式
我们提出了E2设计模式(Efficiency & Experience)。此模式将办公空间分为效率型空间和体验型空间两个部分,通过区别对待这两个部分,以满足客户在不同维度上的需求。效率型空间是用来满足集中办公对于效率的诉求,以及符合市场的评价体系;体验型空间是为客户提供的日常交流创造的场所。当然,高层办公建筑还有一个特别的属性,即随着高度的增加,能创造一些独特的体验。但这一诉求并不是由内部空间产生的,而是由建筑的形态和其所在城市的视野范围造成的。
高层建筑一直在追求效率,人类则一直在追求对高度的体验,显示出与自然对抗的力量,对于超越日常生活场景的表现非常迷恋(图13),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原始诉求。当人类置身于自身创造的、超越日常生活体验的场景中时,就会本能地在精神上和这些场所发生互动,其自我认知感和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成为很多超高层建筑追逐高度的原因。
金沙酒店就是通过在高空设计一个巨大的平台,创造出一个让人觉得震惊的、不可思议的场景(图14)。这种场景不是日常生活场景,它依然是服务于某一个特定阶层或者特定群体的特殊体验。而我们设计办公建筑时面对的是另一种群体,需要创造出能让更多人体会并享受到的场景,这与金沙酒店的初衷是不同的。
普通建筑的体验性和高度的关系大概在100~200m的时候出现效率性的递减和体验性的提升,到了300m则是一个临界点(图15)。以下通过分析近年来建成的几栋办公楼的情况,来总结一些规律。
(1)广州西塔
广州西塔从外观来看,是一个效率感非常高的建筑。建筑的顶部有一个酒店,酒店内的中庭塑造了非常独特的场景,可以说在这个案例中是有一部分体验型空间的(图16)。
(2)广州琶洲保利国际广场
保利国际广场由SOM设计。这个项目中非常有趣的是建筑师把核心筒从平面中移了出来,并且将一个原来可能绕着核心筒布局的办公空间变成了一个板状空间,使其面向珠江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视野面,结构被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交叉体系。当走出核心筒时,就能看到一个采光的缝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这栋建筑为了结构和进入平面时的感受,在效率型空间上做了一些牺牲,但体验性却得到了提升(图17)。
(3)腾讯大厦
腾讯大厦是我们工作室的早期作品。平面属于效率型,即使把它的核心筒分置在两侧,在中间植入了上下贯穿的中庭,设计了运动楼层和餐饮楼层,但依然是一个以效率优为指导原则的建筑,可以说是基于效率做出了一定的体验感(图18)。
(4)腾讯滨海大厦
在由NBBJ设计的腾讯滨海大厦中,植入了三个共享楼层。从外观上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企业对于建筑空间的期待。效率型空间就固定在两个片状的塔楼内,中间是体验型空间,建筑的体验型场景被放大了,至少和效率型是对等的(图19)。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上面的图示中,从左到右分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办公楼特点的分析(图20)。
第一种是资源优势型。这样一类的办公楼大多为效率型,但并不意味着建筑的品质就很低,像北京、上海核心区的一些超甲级写字楼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特别是离地铁非常近的区位,商务环境完善,商务群体对于片区的依赖性非常强,不需要太多的体验型空间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客户粘性。
第二种是资源劣势型。这些办公楼大多不在核心商务区,或者周围有很多同质量的写字楼相互竞争,处在资源竞争的劣势。这时可以适当降低效率去提升体验的场景感,以获取差异性,这些差异性能够为建筑带来竞争力。
第三种是IT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对于体验型空间的需求非常高,甚至于空间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一种是文化型企业。这些公司的人均面积为30~50m2,通常都有文化展廊和日常化的生活场景,灌输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办公空间非常少,更多是在传递企业文化和生活状态。
从另一个维度上来说,销售型写字楼的体验型空间要尽可能少做。究其原因是大多数的开发商还没有从原来的市场评价体系里走出来,认为不需要做过度冒险的尝试,只需要跟其他写字楼保持一个标准或稍微好一点就有足够的竞争力;同时客户对产品的认知也建立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上,不管懂不懂都会提出“这个写字楼的实用率大概有多少?”的问题,认为凡是低于70的都是设计优化做的不够好。至于为什么不好,其实很多人都说不出原因。
出租型的写字楼可能这个问题相对少一点,一般出租型都是自持物业,会考虑更长久的利益,给自己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体验,做更多的体验型空间。而总部自用型写字楼更好,可以做得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复合。比如深圳的证券交易中心,其上半部分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建筑,底部的交易大厅则明显是体验型的空间,强调的是视觉的刺激和自身对于金融证券行业满满的信心(图21)。腾讯滨海大厦也是同样的情况,连接体是体验型空间,两栋塔楼都是非常高效的空间(图22)。
通过对以上几座建筑的分析,可以看到体验型空间大多是在竖向上进行穿插叠加,也有另外一种平面叠加的案例,比如正在建设中的汉京大厦非常有代表性,其平面形态并不是独创的,与前文所说到的保利国际广场中把核心筒从平面里抽离出来的思路是如出一辙,但它的特殊性是在接近300m的建筑高度上做这个动作,这其实非常困难(图23)。
当然越低的建筑,这个目标越容易实现,像是成都银行“百万立方”――建筑是两片连接在一起形成复合型的空间,这也是平面叠加的典型案例(图24)。两侧高效的板状空间用核心筒服务功能带进行隔离,中间的空腔则体现视线、活动都可以发生的场景。
百度国际大厦设计思路
复合空间形态
百度国际大厦是我们基于对IT型、总部自用办公建筑的一次定制实践,与前面所举的案例都不太一样。从空间模式上,百度国际大厦是属于“平面+剖面”双重叠加的一个产品(图25),从外观上可以看出其空间是以剖面的形式进行叠加的,然后在平面上围绕边庭空间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活动区域,为此区域内的整个核心筒向一侧偏置,由此所产生一系列的改变去适应这种空间形态,属于是更复合的形态。
与我们早年设计的腾讯大厦相比,百度国际大厦空间形态也不尽相同。腾讯大厦标准层空间的效率是不容干扰的,在共享空间楼层上植入的内容就只能在这些楼层内使用。而百度国际大厦在设计思路上则希望每一层都能够有一定的共享空间,能让员工体会到室外自然环境和交流场所的植入。二者在共享空间的处理上是集中型和均布型的区别。
百度国际大厦在2015年的年底竣工,近期刚刚投入使用(图26)。在投标过程中,其实原本我们的野心非常大,希望将东西两座塔楼和北边的楼连成一个整体,创造一个三栋塔楼共享的环,并且从环上引出活力核心带到塔楼的标准楼层上,并设计了连续的楼梯让人们从屋顶花园一直步行到楼层的每一个区域。这样的共享空间概念非常多,但在实施过程中,一部分的设想被缩减了。
体验型共享空间设计
百度国际大厦首先落成投入使用的是东塔,其形体空间的构成逻辑简单纯粹,裙房满铺基地,塔楼南北薄切形体,核心筒偏置退让出空间,以8层为一个单元植入空中花园,每4层单元错位叠加,设置观景阶梯将建筑的外部空间竖向串联(图27)。
户外空间是这个项目关注的重点,正因为高层建筑对场地使用的高度集约,外部空间显得异常稀少和珍贵,设计希望为百度员工创造能够随时随地使用的空中庭院,以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核心”为载体,展开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通过环绕在空中庭院的步道系统,实现楼层间自由的连接,降低对电梯的依赖。
我们在建筑的底部大堂做了一个空腔体,裙房大多数的房间都是不需要采光的,如IDC机房、厨房、会议室等,需要采光的区域我们通过穿孔板做了云状采光口,大堂部分的设计则希望使用者抬头就可以看到空中叠合的活力核心模快,在视觉上形成贯穿的联系,为此设置了电动百叶解决遮阳问题,同时透过百叶往上看到观光电梯的穿行以及顶部空间的形态(图28)。
每8层一个标准单元,活力核心是个面向户外的场所,其由一个大活动平台、两个小露台和两个单向观景阶梯组成(图29)。每个楼层都有专属可达的户外区域,为了保证楼梯和平台的使用安全,我们设计了2.1m高的防护栏板,同时也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图30)。
在不破坏建筑完整性的前提下,我们尽量在一些夹层空间设计了可供活动的场所。裙房上设计了一个屋顶花园,虽然尺度不大,但是由于其位于餐饮楼层之上,可以通过步道从餐厅直达屋顶。观景阶梯也遵循着统一的设计思路,靠左侧除了防护栏板之外是一个快速通过的楼梯,右侧设计了一个大阶梯状的台地,将一些绿植和休闲桌椅放置在内,成为日常工作和交流的好去处(图31,32)。
立面形态设计
立面采用了2.1m×2.1m的标准模数,使用了3种不同配置的玻璃,通过白色彩釉点的疏密调整色差,形成像素效果(图33)。裙房采用非标准的6mm铝板,不需折边,铝板的拼接变得异常平滑,切得非常锐利的转角能够把表皮的厚度消减到最薄,看起来就像完整的表面一样,带给建筑一层轻且柔和的表皮(图34)。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5
【文章简述】不同于常规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对办公建筑有着特殊要求。模块化建筑设计针对这类要求,采取模块化设计,通过不同模块的分割、组合,可提供100到上千平方米不等的多种办公空间。结合紧凑舒适的功能空间和高效便捷的公共空间,并强化空间形象的辨识度,以充分满足小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小型企业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特别是自2011年10月起,国务院陆续推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后,小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常规企业相比,小型企业投入少,规模小,对办公场所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办公产品都是为较大的企业设计的,因此造成众多小型企业只能在居住建筑内办公的,这充分暴露出适合小型企业的办公建筑数量和种类太少。
根据行业的不同,对小型企业的定义也不同。本文以人数规模作为划分的标准,主要指总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涉及行业如小型的软件、广告、咨询、设计公司等。经调研,目前此类小型企业对办公场所的普遍市场需求为200-500平方米以内的产品,约占办公楼成交量的35%。这些小型企业大多无力承受中高端写字楼的昂贵租金,同时又对研发环境、商务服务等有着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处于成长初期,所以它们对办公产品的要求除了面积适中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多种可能。
以笔者近日设计的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期B/E地块)为例。这一项目吸引了一大批成长型软件企业来此落户。200-5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产品构成了该项目产品的主流需求。该项目设计的重点在于既能形成一个有整体感的建筑群,同时又实现可分可合的租售空间,并有利于分期建设。受IT行业中常用的“软件模块”概念启发, “模块化建筑设计”在上海浦东软件园项目中得以运用(见图1),并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灵活组合的弹性办公空间为小型企业量身定制,在满足当前市场的同时又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空间。
不同于常规办公建筑设计,模块化办公建筑的设计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租售方式灵活多变
租售方式的灵活可变体现为两方面:一种是“出租方的灵活可变性=好租”,另一种是“租用者的灵活可变性=好用”。为满足小型企业“好租”、“好用”的需求,每个办公单元的面积需控制在200-500平方米以内,因此模块化办公设计将标准层平面以200-500平方米为一个模块进行划分,通过合理的组合方式来实现租售面积的灵活多变。
模块化办公建筑根据不同的平面组合形式可分为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四(见图2)三种类型。每层有二至四个基本模块单元,每个单元又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小单元或相互组合。通过不同的分割或合并,形成不同体量的模块效应。可提供的办公产品范围小到100平方,大到上千平方,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
同时,随着未来企业规模的扩大,其使用的模块还可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伸展,有效保证了企业的成长需求。如某家企业规模扩大后,可再继续租赁同层或上下层的相邻模块,避免重新选址带来的成本损失。
功能空间紧凑舒适
模块化办公建筑的最大优点是具有高效率的平面和灵活可变的使用空间。建筑整体采用了标准化的建造,柱距和层高针对市场需求做了仔细的推敲。考虑到家具模数、综合布线、地下停车和成本造价等诸多因素,标准层柱网间距控制在8.1-8.6米以内,层高采用4.2米,建筑进深控制在20-30米以内。保证了装修后的室内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空间适用性。
常规办公空间通常由接待区、会议室、总经理办公室、财务室、员工办公区等部分组成,但小型企业由于人数少、面积小等因素,功能空间往往不局限于传统模式的划分,而更强调紧凑、高效和舒适。小型企业多采用富有弹性的开敞式设计,经过科学合理的布置,各工位联系密切,便于统一管理。部分较私密的功能空间可通过家具、屏风等软隔断来实现划分。同时小型企业更注重办公环境的打造,模块化办公建筑空间开敞、开窗自由,并结合造型设计了景观阳台,将绿色引入室内,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的最终目标。
公共空间高效便捷
办公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公共化。公共空间不只起到交通、疏散的作用,还应成为交流、休闲的场所。特别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诸多功能如接待、会议、茶水间等很难在较小的使用面积内解决,更多的是采用和相邻企业共同使用的方式,因此公共空间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模块化办公建筑在满足各企业拥有相对独立的私有空间的同时,还强调公共空间的合理化设计,通过高效便捷的公共空间为小企业创造商务或事业上的交往场所。如一二层挑空的大堂配有公共前台及接待区,并设有为之服务的文印、咖啡吧、超市等。在一层还设有大中型公共多功能厅,可按时段供建筑内的企业业主来租用。同时在标准层还设计有茶水间、会谈角等人性化空间,这些公共配套成为了小空间办公功能的有效补充,充分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建筑核心筒的合理设计是实现公共空间高效便捷的关键。模块化办公建筑的核心筒面积大约占标准层面积的20%左右。为了提高空间使用率,核心筒集中紧凑,并位于若干模块中间的枢纽位置。因此模块化办公建筑的标准层平面形式多为对称型或放射型,以实现快速便捷的从核心筒通向各模块。同时通过精简优化机房和管井所占的面积,尽可能留给办公区域一个方正高效的使用空间。
空间形象个性鲜明
小型企业的员工多为年轻一代,他们更追求富有个性的理念,而一个企业的入口是来访者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能展现企业文化的场所。目前市场上常规的SOHO或LOFT产品往往采用“长走廊+标准间”的平面方式,每个办公单元入口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进入之后的内部空间也呆板缺乏个性。
模块化办公建筑摒弃了这种千人一面的入口形象和内部空间。通过对核心筒的精细化设计,在满足经济适用的同时,保证了每个办公单元均有独立的门厅、出入口或电梯厅。这些独立的入口和内部空间便于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特点进行富有吸引力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型企业特别是创意型企业的个性需求,增强空间的辨识度。
综合上述四个特点,模块化办公建筑由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模块空间组成,并结合紧凑舒适的功能空间和高效便捷的公共空间,实现良好的适用性和前瞻性,满足了小型企业办公的小而精的特点。同时这种可分可合的建筑空间比传统的办公空间更富于个性魅力,满足了小型企业日益突出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国内小型企业的日益涌现,模块化办公建筑必将成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产品。
【参考文献】
[1] 《视界・国际办公建筑》.博远空间文化发展企业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2] 《新型办公空间设计》.玛丽莲・泽林斯基[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3] 《欧洲办公建筑》.丁里安・范米尔[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4] 《对城市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探讨》.梁冠超.《科技资讯》.2010年
[5] 《我国近年新建办公建筑的特点与问题》.项秉仁.《城市建筑》.2008年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6
产品设计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工作。但由于知识(学问)与匠技的分离,知识拥有者只具备对产品的评论能力但基本不具备将其转化为实体产品的技能,而工匠虽然有着巧夺天工的技艺,却不能对其工作提供理性、系统的论证。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兼具二者之长的人士一一比如美食家、园艺家、陶艺家、时装设计师等等,但他们身上“识艺”的结合更多地基于个人识见与努力。这在适用于个人自我鉴赏与表现时问题不大,但如果用于面向大众的服务型产品设计及产业化的设计,与服务对象和最终用户的期望之间可能产生较大的差距。如何克服这个差距就成为社会创意设计师的任务。
与社会创意设计师相关的三个核心技能是:1.设计表现技能一一即各种具体产品的设计表现技能。社会创意设计师通常需要掌握全部或部分目标产品设计的基本技能知识。2.创意技能一一在艺术、文字等创作性工作中均有涉及,普遍以经验形式存在而缺乏系统总结,因此是需要有意识加强的方面。典型的创意技能有转移(将一领域的表现形式移至另一领域使用)、组合(多领域的跨域组合)、错合(将通常不放在一起的表现形式错位使用)、借用(从历史或其他专业符号中撷取元素)等。社会创意设计师应趋向于多风格与多方式的发展,以适应多类个性化需求。3.社会化技能一一确认服务对象的需求。社会学与心理学可提供程度不同的专业工具与训练。针对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沟通技能也不同:对于成熟需求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其所提供的信息,同时通过积极提供建议,在互动中将表达最终的需求;次之者,需要进行多轮的递进性沟通并适度提供相应的信息与选择性方案,最终将其需求明朗化;而对需求不成熟者,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知识辅导与信息分享,在此基础上透过参与式讨论将其需求明确化。可见,社会化技能非常重要,它将为创意确定方向,并为设计界定逻辑线索。“社会化技能一创意技能一设计技能”三者不可分离,同时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当个性化需求愈益明显的时候,社会创意设计师的价值也会越来越明显。在一对一服务中,他们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中介角色。有几个问题需要重视:1.社会化技能中,群体意见整合技术非常重要,例如在家居装修需求挖掘中,要关注家庭成员的不同意见的融汇与互动,加以协调,使最终需求成为促进家庭和谐的元素。2.创意技能中,国际元素、异质文化元素(如原始村庄文化)、服务对象家族文化元素的选择与梳理均十分重要;同时应关注中国社会因年轻文化崛起而形成的青春化(装嫩)、可爱化趋向,使用青少年文化元素。3.设计技能,并非要求社会创意设计师成为全能设计师,而是对设计技能的基本知识、新趋势、新特点有所了解,因此他/她必须是对于新知识有全面和充分反应能力的人士。
社会创意设计师属于信息化时代,带有极强的跨界专业人士特征。但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个体工作者,更是一个整合型职业人士,可以同时协调管理专业调研、创意、设计人士组成社会创意设计团队。而且这个团队并不使用工业生产中简单的专业岗位制,不同环节的专业人士之间要有高度的了解与理解,鼓励大量的跨界学习与沟通。显然社会创意设计师既需要海量的多界别知识,同时也有快速的滑动获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