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49-02

Teaching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Based on Grade Examination

CHENG Yue

(School of Zhongbe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s: Currently, the computer teaching in colleges is a key training course of the basic skill for students.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Grade-1 students of the non-computer specialty in colleges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n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features for studying the computer knowledge by students in colleges, the following part is to summarize the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and then propose five aspects to be improved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mprovement

1 引言

如今的高校大学生是80后甚至是9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计算机对于他们而言,早就褪去了神秘的外衣,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和娱乐工具。会使用计算机并且使用好计算机成为目前高等学府中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各大高校将计算机教学作为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培养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各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为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家教委批准,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办,举办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部分省市也在国家政策上进行适当调整,由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试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不论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相关省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都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立多个等级。高等学校一般要求文科专业背景学生必须通过一级考试,理科专业背景学生必须通过二级考试,且成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评价指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此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参加一级等级考试。显然,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与等级考试息息相关,也与学生的学位问题相互挂钩。如何更好地在等级考试下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为任课教师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2 学生特点

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分析学生,笔者有幸连续5年承担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接触过的学生数以千计,在计算机知识学习方面各有特点,主要如下:

1) 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新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生源地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很大,折射到学生身上,直接表现出的就是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家中早备电脑,一些简单的操作得心应手,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更谈不上使用。已经有基础的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显得兴趣很大,学习更加积极,而没有基础的学生本身就不够自信,摸起鼠标来甚至是心存胆怯,这部分同学学习起来障碍还比较大。

2) 对于等级考试认识不足。

新生刚入校,对于大学阶段的规划认识比较模糊,同样,对于等级考试,没有多大概念,认识不足。尽管初次上课,任课教师会给学生作初步介绍,但是学生反应并不强烈,一副对待久远之后事情的态度。这种认识不足一般到学期中期才能得到改善,学生们才逐渐有意识重视等级考试。

3) 接受能力强弱分化。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较强,部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较弱,这不仅仅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上存在这个现象,其他科目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越是接受得快的学生越愿意学新的甚至是难的知识,这是良性循环;越是接受得慢的学生越怕上课提问上交操作题作业,这是恶性循环。

4) 学得快,忘得快。

一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大致要时隔三个月才开始参加全国或者省份的统一考试。在停止课堂教学到参加考试这段时间,知识遗忘现象严重。常常有当初学习比较灵活,在老师眼中不成为担心对象的学生,第一次考试却没有通过。后经了解发现,这部分学生其实学习不够扎实,靠的是小聪明,学得倒也是快,但是因为太掉以轻心,知识点迅速遗忘,导致影响全班的一次通过率。

3 教学不足

目前我院的教学效果尚可,学生一次通过率还比较乐观,但是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1) 学生熟悉考试属于“慢热型”。

如果将一整个学期分为三阶段,则第一阶段学生对等级考试停留在没概念上;第二阶段,大致知道自己该准备点干什么;第三阶段完全熟悉考试环境与考试题型。虽然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后对于等级考试环境比较熟悉,但是在学习中前期并没有很好兼顾等级考试要求,如果能将这种“慢热”时间提前或是缩短,将更能激发学生的迎考热情。

2) 师资力量虽然配备良好,但是步调不够一致。

目前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熟练手,对考试大纲考点非常清晰明确,但是,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各自为阵,未将资源整合利用到最佳。突出反映在上课进度上、给学生布置作业上、习题复习上,如:课程进度时有出入较大现象,学生课后作业次数与数量相差很大,习题课复习课安排自由,未统一规划。

3) 考前辅导不够系统。

等级考试属于应试考试的一种,考前辅导强化很有必要。历年辅导的效果来看,参与辅导且努力准备的学生,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否举办考前辅导系列课程或是讲座,目前开展地比较随机,未列入规定教学日程。

4) 过于强调应试,抹煞部分学生自由发挥的特性。

教学中,应试强调得较多会使得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难以自由思考,自由发挥。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位能够超额完成教授内容的学生,目前对这部分学生引导不够,仍是让他们按部就班,反复练习已经熟悉的操作,其实更应该在引导他们深入学习上多加指导。

4 改进方向

等级考试下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科学处理好等级考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以通过等级考试为基准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的学习。今后的教学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明确过级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明确不应该只在学期的中后期,应该是学期前期。可以让学生提早接触考试系统,虽然知识点并没有讲太多,但是可让学生只看题型,只熟悉考试系统环境,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最终将以什么形式参加考试。这样一来,学生能尽早地明确学习方向,心中不再彷徨。

2)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确实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面对全体同学,应零起点教学,特别是课程初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知识点甚至是基本常识,帮助那些尚未接触过电脑的学生树立信心。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提前通过考试,让他们借助自己高中阶段的基础初试牛刀,提前参加一试,当然这中间任课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多鼓励培养多方面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在班级起到带动学习气氛的作用。

3) 教研组内教学步调相互适应。

教研组内多开展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学大纲、教学周历、讲解课件等。我院教研组正在酝酿组稿自己编写一套等级考试习题集,这些习题是各位老师经多年教学搜集和积累的,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各尽所能,是一种真正的资源共享和整合。

4) 考前辅导正规化、系统化。

我们拥有一批开展等级考试考前辅导的优秀教师队伍,不论是一级、二级甚至更高等级,都有相应指导教师。考前辅导班的开办应该向着固定化、正规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不应该再是到考前紧急开办,而应该是有条理的固定化进行,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安排好各项学习计划和教学计划。

5) 构建网络教室,课堂与网络相结合。

如有可能,开展网上课堂,将难点章节制作成为视频文件,供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只看书本并不能深刻理解,需要教师深入讲解,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又将遗忘,而网上课堂可供学生多次学习,反复听讲。比如指令执行过程、虚存技术、局域网广域网工作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的关系操作等知识,都可以制作成相关的视频学习文件。

5 结束语

总之,等级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教授知识的一个方面,如何既能保证通过检验又能保证学到知识,需要科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的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中有更好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敏昆, 李莉.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26(6):71-74.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模块;必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对高等计算机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而2004年前后,很多国内高校的非专业计算机课程由之前的计算机文化逐渐转变为较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从字面上的认识来看,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实不然,经学者研究发现,就教学内容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很多重复的内容,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本文就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结构大致分为六个模块,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块。必修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内容和概念,仅仅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而选修部分以信息处理技巧和技术运用为主,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运用、网络技术的运用、数据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六大板块。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两个学分,而且一般情况下必修课程的信息技术基础是必须修满两个学分的,而选修课程内容中的六大模块则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学习。必修中的信息技术基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是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前提,该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信息处理模式和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机问题。由于每个院校的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各个高校的计算机选修课程都不一致,但不管选修哪门课程,应该都涵盖一些计算机基础内容的知识点。

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相比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更为简单一些,以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为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由来与发展历程,和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处理软件。计算机信息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简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数据表示、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病毒知识等几个方面。主要是从计算机本身的功能出发,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性能和辅助工具等基础内容,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相对来说较少。

三、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明确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编排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根据调查发现学习过基础知识的学生都能简单了解计算机的性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也接收得更快。事实上,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无非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功能、特点以及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总结,教学内容都不会过于复杂。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涵盖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教程,他的必修模块也相当于把计算机的功能、概念介绍了一遍,只是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又增添了一些信息处理的模块,相比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来说更为全面,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也更多一些。只是在计算机基础上做了一个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在网络处理技术、媒体运用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方面都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操作一些计算机技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性能、特点。总而言之,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教学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重复,因此,我们可以适时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处理的模块,让计算机基础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衔接,实现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也要发生一些改变,原本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差异性,使高校学生受到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计算机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适时地对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保证其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3

一、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打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以Photoshop的学习为例, Photoshop的操作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源,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网络上的图片资源。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网络上恶搞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定会哈哈大笑,这时教师向学生展示未被加工过的图片原图并询问学生想不想了解这些照片的制作过程,这时学生一定会肯定地回答说想,再进行主要内容的教学工作。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然地引出主要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中职学校中学生计算机的实力并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教学。学生入学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摸底考试,利用考试的方式搜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班级、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班级。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学习为例,教师带领水平较低的学生学习本部分的内容时,教师要精心地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危机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技术指标等内容,设计详细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此外,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Flash动画课件,利用Flash课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主机部分和外设部分的构成,播放动画演示计算机主机的组装过程,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放慢播放速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带领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利用投影仪进行实际操作,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进行操作。对于最高层次的学生则可以省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直接展开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教师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个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进步。

三、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分层教学,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目标,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不同的教学视频,将这些教学视频上传至学校网站中或是上传到班级微博公众号中。以Word 2003文档的格式化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教材中字符格式,设置字体,设置字号、字形,设置字符间距,字符格式复制,更改字母大小写,使用其他格式工具栏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分别录制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视频。录制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的教学视频时,教师要注重在教学时进行有意识的停顿,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进行Word文档的设置。录制中等水平学生的视频时,教师可以加快教学的速度,在教学重点内容时可以适当地放慢步骤。录制水平较高学生的视频时,教师可以在视频中添加课外的教学内容,如,页码的设置、页眉页码的设置等。学生在课下时间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在课堂上和教师讨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借助教师的力量为自己解决疑惑。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对Word文档进行实践操作,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的操作要求。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方法 考试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成了计算机公共教学教师的研究目标。

1 上好第一节课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好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接触过计算机,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已掌握了不少计算机的操作,现在又专门开这样一门“计算机普及教育课”,实在是浪费时间。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够通过第一节课给同学们带来震撼,牢牢吸引住他们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1)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下就会抓住学生的眼球,把他们带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要告诉他们随着课程的学习,他们也可以做出这样漂亮的幻灯。当然教学课件除了漂亮外还要有丰富详实的内容,这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认真准备。(2)在第一次授课时可以不讲授计算机的原理、组成等,而是通过带领同学找寻计算机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变革、便利,从而引导他们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3)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一些高年级同学的作品,比如“班级网站”、“个人简历”、Flash动画等,使他们感觉到计算机是如此地有趣和有用,但也要明确告诉他们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2 精心挑选教材

在高校中,专业不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不同专业不同教材的方法。对于理科学生,我们使用的南京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这本教材理论与操作并重,通过较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的算法等,为今后的程序设计课程打下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我们选择的是同济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这本教材重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如Windowss的操作,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等,这些内容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既实用又容易掌握。

3 改变教学方法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摆脱了“粉笔+黑板”这种平面的、单一的模式。但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已不再使用传统的“粉笔”教学,但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数字化教学平台应是一个融多媒体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它可以极大地突破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有限空间的传统课堂变为无限空间的虚拟课堂,给教师和学生 都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依托这个平台教学内容,布置并批改作业,进行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答疑,可以更好地讲授课程内容,更快地和学生沟通,更好地实现“教”这个环节;学生借助平台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课程的教学课件及辅导材料,提前预习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打印课程讲义,并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等,从而更好地实现“学”这个环节。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机械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网检索和下载资料,利用各种最新的资料为自己服务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与教育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技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4 改革考试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纯笔试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应将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但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用鼠标和键盘代替纸笔去解答理论知识,而是要在考核的内容上真正做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代之以若干次的阶段性能力测试或考查为主,从而抑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转变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思想。而且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2)增加操作和应用试题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了解。操作与理论考试都及格才为合格.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计算机以死记书本、应试为主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3)充分利用网上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组卷,每个考生拿到不同考题,客观题自动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出题的灵活性、公平性,也缩短了教师的阅卷时间。(4)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一位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的,只有跟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谭浩强.坚持正确的方向开创新的局面[J].计算机教育,2004,(9)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5

关键词:实验教学;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数据库技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其发展十分迅速,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很多个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并受到多个专业的高度重视。数据库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实践要求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程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等科学相结合的交叉性专业,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许多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数据库实验教学就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本专业属于理学,往往更加重视课程的理论学习,容易轻视了数据库等工程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教学,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新增设的数学专业,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本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于2001年由理学院开设,其办学时间短,由于专业教师多数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在数学方面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而对于交叉渗透的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工程型学科的工程应用型教学经验较少,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的交叉融合方面的教学经验就更少。由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据库技术之前,仅进行了少数高级编程语言基础及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软件开发、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知识还为涉及或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在本专业的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实验内容相对孤立

传统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将理论教学中的若干重要知识点以实验的形式构成,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其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实验较为独立,实验内容之间缺少联系,不能体现整个数据库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这也造成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完成单独的实验内容,但是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却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立的数据库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导致学生陷入将数据库看成一门编程语言的误区,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数据库学习的积极性。

1.2 实验脱离工程应用

在数据库实验中,学生只对知识点进行验证,而不知如何运用知识点,未能直接与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结合起来,课程的实践性体现不强,不利于毕业设计、实习等后续环节的教学。

1.3 实验课时相对不足

由于数据库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安排更多的实验学时,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安排了更多的理论教学学时。以我校本专业为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共56学时,理论课时48学时,实验课时8学时,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需要利用一种DBMS软件(如SQL server2008)完成数据库技术的多个实验内容,诸如数据库的创建和连接、表、视图、索引、触发器、存储过程、数据库的维护、数据库的优化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等,由于实验学时较少而容易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

1.4 考核方式单一

数据库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其解决实际生活面临的问题,数据库技术的实践能力应作为考核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据库实验作为数据库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数据库课程成绩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而数据库课程实验所占比例较少。通常,数据库实验的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加上平时成绩,考核方式较为简单,缺少过程管理,不易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实验报告也容易出现抄袭现象。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对策探讨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数据库实验特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将项目教学法[1-2]贯穿实验教学的始终,针对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对提出了对策,首先构建基于项目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然后根据该教学体系制定明确的考核办法。

2.1 构建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是高等教育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就变得至关重要。数据库实验教学既要保证知识的基础性,也要突出工程应用;既要突出知识重点,也要保证其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也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按照上述原则,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如下:

(1)认知性实验

认知性实验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当前主流的商业DBMS系统,能正常使用某种行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行业需求,了解某种具体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与数据库的设计。结合具体实际,认知型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实验:SQL Server2008的安装与配置;用友财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通过认知性实验使得学生了解一种或多种DBMS系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行业知识,培养其职业素养。

(2)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的任务是对理论教学知识点内容进行实践,利用一种DBMS对理论教学中知识点进行验证从而熟悉SQL。本模块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展开,其具体实验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删除与备份;数据表的建立、修改、查询与删除;视图和索引的建立与使用等。 在本部分实验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其主要方法是在一个确定了需求与功能的软件中,完成数据库部分,该软件已完成大部分编码,在软件中预留出实验内容部分;学生在实验上机时按照需求分析文档和系统详细设计文档建立数据库、数据表、建立视图与索引等实验内容。利用此方法的优点是让学生在做基础性实验时候就开始树立工程意识,初步了解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等步骤,学会利用技术文档进行开发。

(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整个过程,熟练使用数据库设计辅助工具,学会使用帮助手册。在此阶段实验中,掌握数据库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和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学会撰写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等,能熟练在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使用辅助工具(如Power Designer)。具体方法为,让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背景,提出一个具体的课题,例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习题、超市零售管理系统等,学生自己确定需求分析,使用E-R图进行概念结构设计,进行逻辑结构的转化,最后建立数据库及数据表,并且撰写技术文档。

(4)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多门计算机专业知识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此阶段会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等多种技术,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且需要更多的实验教学时间,综合实验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同时进行。学生自行组建4~6人的项目团队,选定一个熟悉的课程,制定工作计划和任务分配方案,各司其职,按照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规范进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综合实验的优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工程能力。

(5)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法

教师首先准备好认知性实验所需要的DBMS软件和一种商业数据库应用软件,学生可先自行完成安装配置,熟悉软件及其功能,教师就认知性实验内容的重点和难度进行讲解,学生进行操作;进行基础性实验之前,教师拟定好实验项目,完成实验项目的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库设计的各种技术文档,设计出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技术文档和数据技术理论教学知识点进行相对应的实验,从而达到基础性实验与项目开发相结合的目的,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和工程实践性增强;进行设计实验前,教师拟定一些学生熟悉的课题,进行实验时教师示范数据库设计流程,介绍撰写各个阶段的技术文档要求,学生选题后,按照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等过程展开系统设计,撰写每个阶段的技术文档包括项目说明书、需求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等;综合实验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建模拟项目团队,选择实验题目,按照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流程进行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工程能力及工程意识。按照如下方法分配实验课时,认知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课内教学时间可按1:3:3:2的比例进行分配,可酌情安排适当的课外学时,其形式可采用开发实验室的方式进行。

2.2 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标准体系

针对实验教学考核的问题,采用结构化评分方式,对认知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采用不同的方式且在总成绩中占相应的比例,重视实验过程。对于认知性实验,采用上机操作进行考核,根据其操作熟练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占实验总成绩的10%;基础性实验采用上机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考核,根据实验给予的技术文档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实时管理,对有一定创新的给予适当的加分,此部分占实验总成绩的25%;设计实验采用答辩和技术文档的方式考核,学生就选择的设计实验进行开题答辩和结题答辩,同时提交需求分析报告、进度计划、数据库设计文档等技术管理文档,根据数据库设计过程,视系统设计完整性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占实验总成绩的35%;综合实验以汇报和最终软件作为考核,考查学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设计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不同作用和贡献,对项目有重大贡献者和创新者给予适当的加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30%。

3 结论

为适应社会对工程型创新人才的需要,达成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课程实验教学探索拥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的数据库实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工程意识,明确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熟悉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及软件工程思想,不仅能巩固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丹.项目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2(3):39-41.

[2]刘婷,胡玉娟.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2011(2):125-126.

[3]常志玲,伍临莉,常国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实验探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14-116.

作者简介:张鹏(1983-),男,四川南充人,助教,硕士,从事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范文6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用什么”四个方面着手,对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卫生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社会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进步靠理念”。在我国卫生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医信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与基本要求。培养满足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首先应该树立科学务实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应需求,关注发展,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生态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从“教、学、考、用”四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社会、学校、学生各自的责任与实际需求,理清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方向、制定教学内容、评价教学体系、验证教学成果,培养合格医学人才。踏上跬步千里的教改征程,才见风雨之后的育人彩虹!

1教什么,怎么教? ――明确“医信技术应用”的教学方向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发生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从教学体系、方法、目标到教学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问题,对此普遍存在的共识是:

1.1教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完整的适合医学高校的计算机与医信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没有明确的教学规范和指导;

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没有紧密结合医学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学方向对医信技术的发展,医学生IT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研究不够,因此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对医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是主干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够,把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考查课,计算机课程成为减轻学生负担,压缩学时的对象,影响了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缺乏与医学专业教改配套的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规范教材,随意选用其他学科的计算机教材来替代。甚至把软件工具书,考试辅导书当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造成教、学、用的脱节。

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的现象,把教学水平停留在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急待培养“三师”(教师、工程师、职业指导师)型教师队伍。

应试教育思想作祟,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教学指挥棒,等级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教学目标的偏差。

忽视对医学生未来职业中 IT基本技能的实际需求分析,片面强调软件工具的先进性,试图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来替代。脱离了教、学为用的目标。

忽略对医疗卫生人员从业后医信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知识老化能力落后与医信技术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应大力推广医信技术教育工程,造就适应卫生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1.2解决教的目标和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他们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我们的作法是: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与医学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构建和完善“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理清教、学、考、用的关系,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明确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方向为医学应用,培养目标为操作能力,学习过程为自主参与,评价指标为熟练程度,提升医信技能为培养核心,最终结果为合格人才的教育模式。

紧密结合医学信息化实际需求开设课程。较好的解决了课程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学时,强化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见表1。

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精选医学案例占全部教学案例的74%,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信技术,解决医学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的课堂主导转变为“授人以渔”的全程引导,让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知而获智,教书育人的目的。见表2。

提高、完善和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强化医学IT实用技能的训练,通过典型实验设计和详尽的重点难点分析提高实验课堂水平,引导和调动学生独立完成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综合实验题目。

加强配套教材体系建设,教材编写坚持“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结合专业、注重实用、知识宽泛、关注发展、助教助学”的原则,突出现代医学与IT技术相互融合的教材特色。目前已经推出了一套完整的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医药院校计算机规划系列教材(12册),并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了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2册),很好的解决了目前国内缺乏医学专业特色计算机教材的情况。为优秀课程进校和课程置换做好了准备。

加强“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加强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实现课程进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实验教学、教学资源素材及师生交互的立体化教育平台,现/computer网上完成了助教与助学的双重功能,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期待同行的支持和指导。

2学什么,怎么学?――采用“知而获智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

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教学改革中另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事情。首先要了解学生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激励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

2.1学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的误区是:

没有明确的学习“计算机与医学信息技术应用”目标,造成教、学、用的脱节。学习无兴趣,为了考试而被动的学习。

在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早已习惯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方法,没有主动自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一直唯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考试成了教与学的指挥棒。

凭个人兴趣学习,缺乏IT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完整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提高和锻炼,因而造成“学而无志,学而无趣,学而无用,学而无能”。

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就业轻需求,重现实轻发展,高分低能现象使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需求。

2.2解决学的目标和方法

要解决学习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老师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考、用的关系与目标。其次要制定明确的考试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重点考核学生医信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及拓展创新能力。使考试成为真实反映老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应用能力的一面镜子。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和鞭策学生走上事半功倍的成材之路。

鼓励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与本行业对人才的IT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把成才的渴望与现实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知而获智与拓展创新”的能力型人才培养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

精心设计《医学计算机与信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拓展性实验课程,采用“生态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创意、自主设计的方法独立或合作完成作业并在其中体现知识和能力。

通过《医学计算机与信息应用基础》实验设计作业,让学生自主创意完成电子病历模板、常用医学统计、医学FLASH动画、医学多媒体、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网站等设计作品,使其不仅掌握了常用医学信息处理与操作能力,还使学生很好的了解医学形态学相关知识。

通过《Visual FoxPro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验设计作业,让学生以5人为单位组成程序设计小组,自主完成《住院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与设计工作,并自我做出创新点、体会与收获的评价等。使学生了解信息在数字化医院中的流程,掌握了数据库项目开发与设计能力,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增长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通过《医学信息系统》与《医学影像实用技术》实验设计作业,要求学生上网检索、下载本专业方向的医信技术应用的最新资料不少于十篇,纵向比较弄清医学IT应用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横向比较弄清医学IT应用国际与国内、先进与落后的不同和差距,写出相关综述论文、在课堂上用PPT 文稿演讲交流,老师和同学共同讲评并且打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考什么,怎么考?――把“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考试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与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合格的考试应该是在整个教学阶段全程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考试将教学中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水平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3.1考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考试命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与学习态度的考核,实践考试内容与实际能力需求相脱节,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实际能力与老师教学水平。

社会上有些考试完全作为市场经济行为运作,宣传过度,造成不良社会导向。

考试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指导和考试大纲规范,没有深入剖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老师教什么就考什么,与知识点、技能点严重脱节。

缺乏权威的行业技能考试和紧密对口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各考其道,各发其照,互不认可,吓人一跳。

3.2解决考的目标和方法

以考核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评价时坚持发展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激励性原则与个性化原则。

发挥好考试机制的教学导向作用。考试大纲必须明确考试的知识点、技能点、创新能力点。

考试命题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标准,杜绝偏题、难题、怪题、概念题,以考促学。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加大实践技能考试的分值比例,强调学生综合性拓

展性实验作业的考核,期末考试由理论考试、上机操作考试和综合性作业三部分组成,成绩均为100分制,且必须各自通过60分及格线。最终成绩取三个考试成绩的平均分(理论30%,实践35%,作业35%,其中实践能力考核部分占总分比例的70%)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估,真实反映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推广医信教育工程,加强医信技术资格认证考试体系,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

4用什么,怎么用?――将是否具备“适应未来需求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医信技术的发展,IT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形势与医学人才的医信技术应用能力需求来进行分析,在教育模式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还存一些问题:

4.1用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模式上依然存在重视“学科本位”,忽略“能力本位”的状况;种种原因造成办学盲目向高层次学校看齐、向一流研究型大学看齐,下级学校向上级学校看齐的攀高现象。

职业技能教育的认识急待提高,对行业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才IT能力提升的需求变化研究不够。造成“学无所用,用无所学”的学、用脱节现象。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忽视社会需求,追求热门专业和大城市就业率,造成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在人才知识结构上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忽视应用型、通用型、特殊紧缺型人才的技能培养。

4.2解决用的目标和方法

将学生未来医信技术要“用”的需求目标、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全部融进教、学、考、用的课程体系中,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引导自主学习,加强考试导向,培养应用人才。

让学生自己弄清未来职业方向所应该具备的IT知识与能力结构,懂得社会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将与时俱进的提升,做到了解过去、驾驿现在、掌握未来。

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实用技能的评估办法,将过去评价学生“学了什么,成绩如何”变为“能做什么,水平如何”看学生是否具备“适应未来需求的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高职高专、中职中专、职业高中和在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各层次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医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能力提升问题,可以由“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考试认证与实践经历”共同构成。通过推广医信教育工程,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应用医信技术的能力和整体水平。

5结束语

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出一条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新路,跬步积千里,风雨见彩虹,耕耘得硕果,能力见英才。

参 考 文 献

[1] 谭浩强.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谭浩强. 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 袁玫,宋旭明. 高职计算机教育评价体系与方法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