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育反思

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1

关键词:生活实际;知识迁移;创新意识;学会反思;学习习惯

如今,数学教育的改革深入人心,学校、家长、教师都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提高,才可以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最清楚学生的实际需要,在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胆进行了很多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从中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创设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利用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导入,这样学生感觉到数学很有亲近感,原来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及时应用,其实它并不是神奇奥妙的,学生会感到自己很了不起。同时,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也油然而生。教师将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形成了鲜明的数学应用意识。比如,学习“轴对称”知识的时候,可以举例我们生活中的蝴蝶、窗花、故宫等,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学生自己总结出轴对称的特征。

二、教师讲评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教师在上试卷讲评课的时候滔滔不绝,自以为讲得很清楚,学生也得到了一些启发,但课后静下心来,仔细反思才发现,原来经常是老师讲老师的,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听学生的,根本就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结果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互动,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自己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却晕头转向,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老人的脚步永不停止,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所以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中能突破原有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公式的产生都要研究一下它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形成和完善,在总结中不断得到提高,进而避免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现象的出现。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千万不要对他们小小的新发现或者质疑点进行打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小脑袋里的创新火苗越燃越旺。

四、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反思

反思教学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看哪里有不合适的,不好的地方。及时进行反思,可以做出理性选择,对一些经验进行质疑,从而发现更好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数学。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才能得到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在实践中学会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肯定有满意的地方和感到遗憾的地方,及时反思,寻找恰当的方法来应对,可以弥补这些缺憾,使以后的课程更接近完美。这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是一种良好的积累,尤其是初中数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初中数学的知识进行掌握。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正处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他们的玩心还比较重,所以在学习时还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抱着交差事的态度,马马虎虎。如果任由这些不良习惯继续下去,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作为教师,既不能敷衍,坐视不管,也不能总挑学生的毛病,否则学生会没有积极性,没有信心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表现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自信满满,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在做初中数学题前,一定要先看清题目,做好审题工作。可现实往往是:学生根本不顾题目要求,拿到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做起来,可等到订正答案时却傻眼了,原来他根本没看清题目。所以,为了使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一遍遍仔细阅读题目要求,通常我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读一遍要求,看题目要求到底是解答几个问题,题意是什么。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要动脑思考,这样做的次数多了,学生就形成习惯了,他们在做题的时候都能认真审题,分析题目要求,从而减少了因粗心而导致的错误,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一旦形成了好习惯,我们就要持之以恒,只有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从自身做起,刻苦钻研数学专业,为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树立良好榜样。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教师就是培养这些花蕾的辛勤园丁。我们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会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以寻找到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法。学生也在不断摸索中寻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浇灌出祖国的希望之花,让这些花朵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2

[关键词] 课改;初中数学;实践;反思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力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

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

1. 有效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黑板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还能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所学习的知识等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黑板教学中,学生大多认为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这就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而现在,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也可以让抽象的数学定理变得更加生动.

例如,在函数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函数的图象,用动画演示函数图象的形成过程,这些动态的图象,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设置相应情境,促进有效引导

课程改革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而是在课前引导中设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对课堂内容产生一定的学习欲望,这样能自然地导入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课程改革很重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情境设置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之前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这样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所以教师在正式授课时,学生才会更加认真、仔细地听讲,也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解答心中的疑问.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堂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后,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有更好的把握,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中找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资源.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思维,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多边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会先给学生准备各种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自行观察,并动脑思考如何才能将多边形分成曾经学过的图形,从而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对多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对知识有更好的把握,通过这一过程还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意愿

课程改革以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方式,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的需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因为这样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将更多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的讲解时,教师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研究与讨论全等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和要素.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探究的紧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十分有利.

5. 多层次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更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层教学方法. 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接受问题的能力和程度也不同.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层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对某些同学的歧视,而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能力,教师选择的最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的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 只有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才会让他们对教师这种教学方式产生认同,给以积极的配合.

分层教学的具体方式,就是在学生进行练习或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应该有不同的难度. 既要有拓展式难度较强的数学题,能满足那些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求,不会让他们感到题目过于简单而放松学习,还要有中等难度的试题,这类题对于一些数学相对较好,却又没有能力解决拓展类试题的学生而言,既不会让他们信心过度,也不会让他们觉得题目简单而产生骄傲的心理. 最后还应有一些简单的题型,这样的题最适合那些数学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希望. 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用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而非放弃,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一点一点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对于实践的反思

1. 过于强调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在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在教学中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强调了形式以及课堂的趣味性,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形式变得十分复杂,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很多新鲜感,但却忽略了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对形式的关注多于对数学知识的关注,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真切的体会,但是很多情境的设置都十分勉强,是为了设置而设置,这样就失去了情境教学的意义,只是流于形式. 为了获取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方式对于实际教学是毫无意义的.

2. 探究问题没有深度

在采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而很多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会认真观察学生的进展,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会导致学生探究的失败,从而对探究问题丧失信心.

还有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对于基本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没有在探究后为学生进行拓展,没有让学生对于问题的发展进行深层的探索,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在今后进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地探究,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不能浅尝辄止.

3. 过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由于现在科技十分发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图象、动画、音乐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并不是依据课堂的内容,而是根据课件的内容进行授课,这样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事先预定的教学轨迹,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1-0053-02\[作者简介\]丁广峰(1982―),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仅应该观察学生知识的获取情况,也需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相关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并在课下进行反思,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把枯燥的数学课程转变成为有趣易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兴趣引导,摆脱恐惧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数学能力,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课堂观察能够发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几何问题时都会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转换教学角色,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加融洽、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与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上做出反思。很多数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做深入研究。这就会导致学生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却答不上来。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课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深挖教材内容,并把教材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融入与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逐渐地融入数学,不断地摆脱对数学的恐惧与抗拒。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认为数学都比较抽象难懂的印象,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数学,爱上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的简单运算”时,就可以在教授完基本知识点之后,把学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当作商家,另一部分学生当作顾客,让学生模拟买卖的过程。假如商家要举行抽奖活动,不同的商家都可以自行地制定抽奖方式,这就需要学生计算哪一个商家所制定出来的抽奖方式的中奖概率最低,而顾客也需要计算哪个商家所提供的抽奖方式的中奖概率最高。通过这种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斗智斗勇,学生把概率结合到实际生活之中,在活跃的气氛之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转变方法,引导学习

首先,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方式尽量灵活化,这样才能相应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在新课改之后的教材中,所有知识内容显得更加灵活和多变,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做改变。例如,在“实数”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将阅读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而在“几何图形”知识点学习时,教师主要应该应用图形法和演示法;在“应用方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穿插使用讲解法向学生授课。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上展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传统,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对于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怀疑精神;有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敏感性很强,经常提问质疑,但是缺乏进一步探索求证的耐心。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充分考量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针,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其次,成立数学学习小组,有效施行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们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数学知识学习,既能够相互监督又能够相互学习。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都有一些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课后每个学生都去询问教师会非常耽误教师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彼此充分沟通交流,将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尽量都弄清楚。这样的小组合作模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比学赶超的学习精神。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小组学生之间出现隔阂或者恶性竞争。

三、完善评价,鼓励学生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课堂评价体系能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供学生们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能够有显著提高。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主要考核点包括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和对于同学学习的正面影响。在经过三重评价过程后,教师应该对评分较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笔者实践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学生们对于此种评价体系普遍反映良好,表现在评价体系的督促下学习动力更强,得到肯定评价的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越发投入。

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及时反思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情况,是否只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中等以及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处于成长期与上升期的学生往往更加需要教师的表扬和认可。这部分学生能否真正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转换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成果。但是,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表扬正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与自信心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数学学习状态。例如,在笔者所带的班级里,原来有一些成绩一般或者稍差的学生,聪明、接受能力强,但是过于粗心大意,他们往往会觉得不受到教师的关注而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笔者在这段时期就经常给予这些学生肯定与表扬,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一下就被点燃,数学成绩也在突飞猛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仅仅着眼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亦需要多加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地做好反思。教师还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角色的转变,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情感体验;积极参与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的梳理、调整阶段,不管是北师大版、人教版,还是华东师大版的教材,都给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的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其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但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思想和行动上的误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不能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

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但有些教师把握不好角色改变的分寸。有些教师怕自己的课被认为是“满堂灌”而不敢讲授,只做发问者、旁听者,对学生的发问、解答不置之否;要么学生说什么,都说“好”,无视学生在回答中的偏激和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和引导。于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无以发挥,甚至还以为这样就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并不是把师生关系割裂开来,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课前的引导,课堂上的点拨,解疑,课后的总结。其中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凭着自己的科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对学生适时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思考、探究和创造精神。所以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解疑者、鉴赏者。

二、学习互动不能只重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许多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1、动辄分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进行小组讨论。

2、讨论时间过短,考虑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张,很多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讨论不到1分钟后就急忙让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3、讨论效率低,学生进行讨论因缺乏教师的参与,组织松散,讨论内容离题太远,因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长此下去,在教学中,无效的互动、虚假的互动多了,这与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来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这种学习方式对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的教育犹为重要,但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分组,形式主义的分组只会是徒劳无功。

互动包括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它的形式可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等因素而定。互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探讨解决问题。

不要把偏激当作是“求异”进行鼓励

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的驱使下,学生可能会已偏激的思维或行 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在态度和言行上偏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要求。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面进行探索,形成新的认识。对于具有求异思维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应给予足够重视和引导他们发展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角色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程,我感到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除了多读理论知识外,还要珍惜学校提供的听评课、学习多媒体知识的机会。全方位包装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5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来编写.例如,2007年版代数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为“(七年级上)正负数、有理数、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八年级上)一次函数、整式;(八年级下)分式、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上)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九年级下)二次函数(这里省略了数据整理与概率的部分内容)”.然而,初中代数的内容构成大体为:数、式(包括整式、分式、根式等)、程(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共有五个知识块,每个知识块是它后面知识模块的前奏课,每个后面的知识模块都是对前面知识模块的深化与扩展.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初中阶段独立而严密的代数体系.但是,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不难发现,有些内容的学习顺序被打乱了,有些模块被拆散了,在教学当中自然就会存在以下矛盾.

一、 降低学科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的矛盾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支持.初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到高中转化才初步完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新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例如,从内容编排看比较典型的有:把“式”(包括字母表示数、整式、分式、根式)这一块知识放到了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面,甚至还删掉了字母表示数、分解因式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从时间安排上看是把“式”这块知识放在初二及以后学习.因此从内容上就打破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这样就形成了降低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遇到困难.很多教师在教学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时感觉学生非常难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课改前却是非常简单的、很基础的,学生也掌握得很好.很多教师感到非常苦恼,但找不出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这对矛盾没有解决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固然要遵循,但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也不能颠倒.教材编排不能做到两方面兼顾,在教学时就不应两面兼顾了.因此,教学时可做适当的教材处理:在教学一次方程时必须先和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简单的整式及整式的简单运算等必要的前奏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只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即可,然后再学习一次方程.这样,学生对一次方程的理解、列式、解法及运算就变得简单与容易掌握很多.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方程的列式及运算,最终影响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一次方程学好了,一次不等式就不难学习与理解了,因为在逻辑上方程是不等式的特解部分,在解法上它们很相似.所以,一步处理好则后面几个知识块的难点都解决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材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

二、 分散难点与综合记忆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认为,记忆可分为多种,其中按照记忆内容来分,可分为部分记忆、整体记忆、综合记忆三种.这三种记忆的优劣根据学习材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无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用部分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而且比较简短的学习材料用整体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联系而且既长又抽象的学习材料宜进行综合识记.例如,初中代数中方程与方程组、函数这两部分是初中数学中联系最密切,分量最大,最难、最抽象的内容,最适宜用综合识记的记忆方法.但教材为了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成几块,从初一到初三分跨三个年度六个学期学习.

具体如下表:

由此可见,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了一年,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学习时间也间隔一年,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一个学期.这样安排难点是分散了,但方程与函数这两块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却变得非常零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学习前面的知识就不知有后面的知识,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的感觉,很难掌握好这两部分知识,更难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由于这些知识前后衔接时间间隔太长,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这些内容,要采用横向、纵向联想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教学.每教学一个知识点都得先复习与之有联系的知识,让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记忆,然后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联系记忆.虽然课本把这两块知识拆散来学习,但是教师必须对这两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整体教学观念,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方程体系和函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更有效地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数学思想.

三、 技能训练与减少习题之间的矛盾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最直接的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因此,新教材大量减少了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习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基本技能是具有固定程序和步骤的方法,一种熟练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体现,所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根本,能力是学生运用双基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双基,知识需要多次记忆、技能需要重复训练,这与减轻课业负担是不矛盾的.可是,新教材中技能训练的习题过少.例如,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一节,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两种,其中公式法有两条乘法公式,等于三种基本技能,而课本中提供课后训练的习题总共才十八道小题.平均每种技能重复训练六次,这样的训练次数对任何一种技能来说,都是不够的,学生是不能掌握好的.类似这种情况,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等,它们的基本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要理直气壮地适当增加一些训练题,直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为止.我们这样做并非搞题海战术,这是学科的客观规律要求;科学不是喊口号,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减少应有的习题量,那么学生肯定不能熟练掌握好双基,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好数学、学好数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内容编排欠科学与与相关学科脱节引发的思考

数学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学好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先决条件.新编教材对学科内容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只是考虑到本学科,而没有考虑应用学科,表面看是给学生减负了,但实际上非但没有减,从某个角度说,反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一知半解,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与信心.

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明显脱节的有:物理八年级上册用到负指数幂(即科学记数法中,幂指数n是负整数的情况),而数学八年级下册才介绍.与本学科内容脱节表现在与初中阶段内容及高中知识的脱节两方面.初中阶段,前面几个矛盾中有些已经分析到,有些没有提到.如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中提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也用到这个知识点,但中心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八年级学习时介绍的,但所应用到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九年级才有,内容编排顺序混乱,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作补充、说明或适当的调整,没有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以上种种往往会因为数学基础的欠缺或不牢固,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大打折扣.

为了降低初中数学的难度,新编教材对一些内容一减再减.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方程中的根式方程、比例的性质、韦达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弦切角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有些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有补充学习,更多的却是没有补充,直接应用.像十字相乘法是解方程中非常常用和好用的方法,因为初中删去了,高中又直接用,让初、高中的知识链出现了脱节现象.还有,为了减负,中考几乎是一年比一年容易,为了响应号召,一些初中教师也乐得只为中考服务,而高考的难度从没减过不说,还似乎有越来越难之势.初、高中对学科知识截然不同的要求,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导致一些学生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非常可惜.学生的潜力没有在适当的阶段得到挖掘,更没办法形成能力.这样的教改没有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不算,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处理好以上几个矛盾,寻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这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研究.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6

在我们走人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人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名学生演示.再让其他学生仿照比身高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

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