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1

思想Ⅰ——相观而善,寻缘找故

·内涵:学生没有无缘无故的错,但结果错了,因而,在试卷讲评中,学生互相观摩、师生切磋琢磨,致力于寻“缘”找“故”。

·案例1:图1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曲线(日变化或年变化)

(2)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日变化的是,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A、B两条曲线的夜晚,可能产生霜冻的是曲线,原因是。

测试后,对第(2)问错误答案的统计,学生答案主要有:①阴天昼夜温差小。②阴天云层多,温差小。③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差小。④阴天云多,大气逆辐射强,温差变小。

笔者分析:四个答案中,都说出了阴天温差小的判别理由,此时如果从表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无问题。但学生答案①的形成,不知是对类似题目答案的记忆,还是答案表述上的粗枝大叶,难以确定,根据前面对B的选择,表明它对该结果的现象是知道了,但对原理的掌握可能要个别交流才清楚。答案②的形成与前面答案的形成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只是把关注点较为明确地体现在云层的作用,因此,至少让教师明白其分析对象是正确的,但云层到底如何起作用则无法体现。③④两个答案应该对该题的原理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能很好地提出大气的保温作用,尤其是④还具体提出大气的逆辐射概念,所以从答案的分析上看,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原理是理解的。但该答案也反映了学生审题中对“日变化”等关键词的把握,因而也导致他们对(2)(3)两题原因分析上缺少比较。

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错误率,并通过错误率的统计,分析存在的知识和能力欠缺之处,还要从学生答案产生的基本过程仔细分析,关注学生错误答案的产生过程,对师生进行交流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反思

首先要求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与否。教师要及时批阅,收集卷面各种反馈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典型错误应进行分类统计,记录哪些是知识性失分,哪些是技巧性失分;哪些是普遍现象,哪些是个别现象等;讲评时,学生先诊断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师生合作找出错误症结。

其次要求讲评时应对错误原因、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对于错误类型不难归纳,但分析时教师要善于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心比心”地分析学生出错根源,而且有的学生出错原因和教师所主观臆想的原因不相吻合,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上出错?有否因自己的教学而导致学生产生的错误?学生要思考错题是怎样形成的,是在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缺陷?

再次要求师生关注地理学科的三个视角。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地域)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即动态观察世界的思想方法;从空间来观察世界,认识区域特征、人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即从空间表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和从空间分布上观察认识世界的空间观念,把握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从相互作用综合地来观察世界,认识人类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即综合的思想方法。

思想Ⅱ——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内涵:让学生明了自身的优劣,学习要藏之于心应用在外,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能为自己开出“良方”,避免再犯同样的“病”。

·案例2:读我国华北某地地形图(图2), 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由于学生无法解答,教师给出的所谓“迎风坡降水多;阳坡光照强,温度高”等“原理”都用不上。而真正的地理原理是“高大的山地对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在暖湿气流的迎风坡,气流受地形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在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不断增高,降水很少,成为雨影区”。而教师的原理正是来源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试题归纳出来的假原理,如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迎风坡,是归纳不出这样的“原理”的。

因此,试题讲解一定要避免牢记习题的现象,应启发学生将其发现的思路表达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分析问题所在。在许多知识原理讲解中,最好是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注重题中信息,归纳出地理原理。

·反思

首先着重学生的反思,避免通过多次重复训练而生成技能。一堂试卷讲评课,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思维: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误等;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其次要求教会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提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试卷讲评时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训练或是多题一解的训练,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归纳,不要陷入考题中的陷阱;形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在探究中理解的知识最深刻。

再次要求“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运用(布鲁纳)。”通过学生的反思、联想,感悟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地理学科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它主区域产生影响,用以指导具体地理问题的分析。

思想Ⅲ——善学善问,和易以思

·内涵: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不能靠大量做题训练出来,许多时候“做的多”,还不如“想的多”,自主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是最深的。

·案例3:读图3,判断四地气候的类型。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及解读信息的能力。平时习惯于用柱状图表示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变化,而本题恰恰相反,图的表现方式与平时教学的常用图表现方式发生巨大反差。学生在读图时能发现这一变化,则本题从知识角度分析应该是简单题。根据图示可知①图雨热同期,且7月是高温期,1月最低平均气温低于0℃,因此是温带季风气候,②图降水集中于7~9月,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因此是热带草原气候,③图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高温的5~9月,且最冷月的平均气温0℃,因此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图7月平均气温最低,而降水是最丰富时期,1月气温最高,降水却最少,所以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因此选项C正确。但考后的得分率来看仍非常低。

因此,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地理空间记忆和地理因果推理的关键,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答问、质疑、讨论等),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评课的目标不只是弄清一次测试的得失,因而,不可就题讲题、就题评题,要从具体内容中“跳出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审题、如何思维、如何答题等,由例及法、由例及类,提炼、形成观念性认识;要让学生总结经验,掌握方法,少走弯路;形成对地理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

还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试卷讲评时宁少勿滥,要找准“变式点” 进行有效拓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克服困难,教师要作学生坚强的后盾,指导学生大胆尝试,以此有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上充分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变量与函数;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47-02

2015年7月22日-8月5日,由兵团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在石河子大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是全疆数学教师的再教育,再深造。其中由兵团教研室杨卫平主任组织的“变量与函数”说课活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作为普通教师的一员,笔者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深受启发。下面从以下几个案例提出自己的反思:

案例一:例1、日气温变化图:图18.1.1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根据这张图,你能否得到某个时刻的温度?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每一个时间t,都有一个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

例2、高尔夫球的轨迹

我们用l标识高尔夫球飞行的水平举例,用h标识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此时高度h随着水平距离l的变化而变化。

例3、水中的波纹

把一块小石头投入池塘中,就会激起一阵阵的波纹。

面积S随着半径r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半径r都有唯一的面积S与之对应.

反思:考虑实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此案例对课本上提供的例子作了修改,选择了"一日内的温度变化"、"高尔夫球的运动"、"水中的波纹"这样三个例子.如果后两个例子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没有经验,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案例二:例1、《名侦探柯南》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柯南根据案发现场的脚印,锁定疑犯的身高.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例2、我们班中同学A与职业相扑运动员,谁的饭量大?你能说明理由吗?

反思:此案例的设计意图是想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但现实世界中各种量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应向学生说明我们数学的研究方法是化繁就简,本节课只关注一类简单的问题.当然,这里的问题是作为研究“背景”呈现,教学时应作“虚化”处理,以突出主要内容。否则,教师不易控制课堂节奏,会在这一环节浪费大量时间,这样的引入是否有必要?

案例三:问题一: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t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__________,t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____随行驶时间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午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售出票数(张) 早场150 午场206 晚场310 x

收入y (元)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y.__y=_________________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票房收入_________随售票张数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三: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重物质量为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所挂重物(kg) 1 2 3 4 5 m

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m的式子表示l. l=___________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_________随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四: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30 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关系式:________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面积s(cm2) 10 20 30 s

半径r(cm)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s的式子表示r.__r=_________________s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___随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五: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呢?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长x(m) 1 2 3 4 x

面积s(m2)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s=_______________,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矩形的__随__的变化过程.反思:此案例引用了课本的五个实例。第三个例子,由于不少学生在理解“弹簧问题”时面临列函数关系式的困难,可能冲淡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对于繁难的概念,我们更应注重为学生构建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数学现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过难、过繁的背景会成为学生学习抽象新概念的拦路虎.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3

地理课上,通常是一个教师讲,全班学生听,以课本章节顺序有计划地向下进行,或是教师讲授,或师生互动,或进行讨论,这可以说是几十年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以这种方式从事教学,也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活学体现在哪里?地理学活了没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底有没有发展?这些问题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新课标、新大纲都指出,地理教学应突出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如何在地理学习中体现这一精神,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把握,把地理教活、让学生学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我自己近来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

2、案例过程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我走到讲台中间,与往常一样,准备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班长一声“起立”,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刷地站在我的眼前,此时,一声带着闪电的巨雷在耳边响起,把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引向窗外,顷刻间,窗外天空乌云翻滚,下起阵雨,不一会儿,又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伸手不见五指,使同学们的心情很压抑,过了一会儿,天空逐渐亮了起来,雨小了,风力减弱,天气转晴,这时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愉快了,我正准备讲课,“接话大王”开始了提问,老师你能给讲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当时我的脑袋翁地一下,如果按学生的要求来上这节课,恐怕今天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若不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斟酌后说,那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天气状况,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从周日到今天(周三),近几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不同?大家讨论,请把这几天你对天气的体验用地理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每组派一名代表把讨论结果说出来。同学们讨论开始了,大部分同学议论非常激烈,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同学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间过得真快,讨论结束了。请同学们发言:(简单概括)

第一组:周日,天气晴朗,刮偏北风,风力不大,气温高。

第二组:周一,气温降低,西北风加大,天空多云。

第三组:周二,白天多云,晚上下小雨。

第四组:周三,上午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降水强度大,历时短。讨论气氛越来越热烈,我都来不及评价,就又有同学发言了……

然后,我又接着引导设问,未来几天的天气谁能预报一下?同学再一次掀起讨论的新,甲说:天气晴朗,气温会升高。乙说:可能阴天,气温降低,气压高。丙说:风力减小,气压降低,气温升高。丁说: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等等,相互之间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一浪高过一浪。同时我对同学的预测给予鼓励与肯定性总结。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画一张冷锋示意图(本次降雨为典型冷锋天气过程)。下课。

3、教学效果

下课后,学生说:“这堂课过得真快,希望经常上这样的地理课,地理课与生活这样贴近,这么有意思,可以把大自然的现象解释清楚,以后上课再也不睡觉了。”然而我却为没有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疑虑重重。两天后,作业交来,一批阅,心中阴云顿消。我真没有想到连平时作业马虎的同学都画得非常认真。

4、教学反思

地理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很难断定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故而人们常常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落实教学重难点来衡量一堂课的成败是不全面的。从这一角度看,单就这一节课孤立地看,可以说是不太成功的;但从学生突破常规,能从亲身体验来学会获得地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看,我觉得自有它成功的一面。

课堂气氛有所转变,真是令我高兴,然而高兴之余,也促进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例如不可避免的还有个别几位学生不为所动、置身课外。这当然有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问题,有待老师帮助端正。我想,也肯定还有教学实践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教师去完善,以便能更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4

年(班)级: 初一年级

人数:

日期:2011.11

学科:地理

授课题目:北京市的地形

课型: 新授

教师:

【课标要求】

1.在地形图上识别北京市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北京市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北京市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以北京市为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以北京市为例,说出地形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学科知识的联系

 

 

 

 

 

 

 

 

 

气候(气温、降水)

地形

地形类型及比例

地形的分布

地势

植被的变化

人类的生产活动

河流

 

2 本节课核心知识及其教育价值

 

    核心知识是北京市地形与气候、河流、植被和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地形对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有影响,同时也受其他要素影响,因此,地形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存在于地理环境之中,与所处地区的地形环境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形条件。我们生活在北京,了解北京不同地区地形状况及其与其他环境要素的联系,为因地制宜的选择平原、山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据。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关注空间位置分布,提高读图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较强,这是可以利用引导的优势。教师在教法和手段上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语言平易、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从实例中获得结论、资料直观典型、让学生主动发言、鼓励性的评价都是很必要的。在培养学科思维和能力上,教师要训练学生多读图习惯和技巧,关注事物空间位置和分布,关注差异,关注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还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北京市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北京市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北京市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以北京为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说明地形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培养读图习惯和空间位置感,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激发学习的兴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北京市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地形分布特点和地势变化特点。

      2以北京为例,说明地形对气温、降水、植被和人们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正确阅读地形图和剖面图,分析归纳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教学法为主,教师指导方法、引导思路与学生自主读图归纳总结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新课

 

 

 

 

 

 

 

 

 

 

 

 

 

 

 

 

 

 

 

 

 

 

 

 

 

 

 

 

 

 

 

 

 

 

 

 

 

 

 

 

 

 

 

 

 

 

 

 

 

 

 

 

 

 

 

小结

 

 

 

练习

播放天气预报

北京2010年10月18日晚间天气预报

 

 今夜阴有小雨,北部山区有小雨夹雪转多云,早晨有轻雾微风,明天白天多云转晴,南风二三级,6到15度。

 

问题:为什么北部山区会有会有雨夹雪呢

 

北京市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播放图片:

观察北京市的地形种类有哪些?

 

设置按点

北京市的地势特点是什么?

1、西高东低

2、北高南低

3、西北高东南低

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个别辅导

 

提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判断北京市的地势特征?

 

出示:北京市地形剖面图

通过切苹果和剖面图的绘制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过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说明地势和河流的流向有什么关系?

 

 

 

归纳: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

 

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播放图片并联系生活

归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出示:天气预报资料

 

提问:海坨山和北京市城区同一天气温相差多少?

计算气温垂直递减率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5摄氏度

 

提问:气温随海拔垂直递减的规律对植被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归纳:植被的分布受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拔,植物种类有很大的区别,海拔越高,植物越耐寒

 

过渡:气候包括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地形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出示:北京市年降水量图

提问:

1、读图,找出北京市年降水量高于650mm和低于450mm的地区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播放地形雨视频

区分迎风坡和背风坡

 

 

地形对降水有影响,即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婆

 

认识地形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组活动

活动讨论山区、平原地区适合的生产活动

 

小结:

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因地制宜

 

 

见课后训练

 

 

观看图片:阅读天气预报,

 

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阅读P28北京市地形图说出北京市地形类型并在图中找出北京市主要的山脉:西山、燕山、军都山

在图中找出:

东灵山2303

 

大海陀2242

 

了解阅读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阅读P28剖面图得出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结论

 

 

回答问题

 

影响河流的流向  流速

 

 

 

思考:为什么山寺的桃花开放的要晚一段时间呢?

 

 

 

结论:山区的海拔高度影响气温的变化

 

 

 

 

 

 

 

 

 

 

 

 

观察北京地区降雨与地形的关系

 

 

 

 

迎风坡地区的降水比背风坡地区的降水多

 

 

 

 

 

 

 

 

山区和平原地区的生产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

 

 

 

 

吸引兴趣,导入新课。

 

 

 

 

明确北京市的地形特征

 

地形种类

 

 

 

 

地势特征

 

 

 

 

明确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认识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水深流速的影响

 

 

 

 

 

 

 

 

 

 

认识地形对气温降水和植被的影响

 

 

 

 

 

 

 

 

 

 

 

 

 

 

 

 

 

 

 

 

 

 

明确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北京市地形与河流、气温、降水、植被的关系,旨在说明地形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气候(平原气温与山区不同、降水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北京市地形特征

植被(山地植被类型垂直变化、平原与山区植被不同)

生产(山区与平原生产条件和产业类型)

河流

地形种类及比例

北京市地形的分布

北京市地势特点

 

【教学反思】

 

收获:

各环节间过渡要自然顺畅,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地形知识,应该先明确

学科核心知识:北京市地形与气候、河流、植被和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地图、景观图、文字资料、示意图等)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我们学生生活在延庆,多举延庆的例子)

教师应突出读图方法的指导。

改进:注重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练习题:.读图2-2,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可知,北京市境内东南部是广阔的        ,西部和北部是连绵的        。

 (2)北京市海拔最高的山为          ,海拔         米。

(3)将西山、军都山和东灵山填在图中相应位置中。

(4)北京市地势特征为                                                。

(5)观察,自己所在的区县主要地形特征为(         )

A山区面积广大        B平原面积分布较广    C平原与山区面积大体相当

 

北京市

城区

山区

平原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数学;折线统计图;思想方法

数学的课堂要有数学的“味”,数学味应体现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关注数学味要求我们重视数学知识的本质特性和数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数学本身具有的育人价值。

下面以《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探究交流、追寻数学知识之本味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想知道折线统计图长什么样子吗?(生:想)好,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这就是折线统计图。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幅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习单,自主探究学习单上的问题。

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先来向大家汇报汇报。同学们,这位同学在汇报时我们该做什么?(生:认真听,仔细思考)对,我们可要认真听哟,看他汇报得对不对,与自己想的一样吗?(请一个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展示)

生汇报:2007年的参赛人数是100人,我是看这一点正好跟纵轴的100在同一条线上,所以是100。

师追问:那你是怎样知道它表示的就是2007年的人数的呢?

生:哦,这里还有一条线,正对着横轴上的2007年,所以我认为它表示的就是2007年的人数。

师:你的观察很到位,我们一起看看这两条线(课件闪烁这两条线)。那谁来完整地说一说怎样才能看出一个点所蕴含的数学信息?

生:既要看横轴,也有看纵轴。

生:既要看横轴,从横轴上找到它对着的年份,还要看纵轴,找到它正对着的数是多少。

师:那么其他年份的参赛人数呢?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并填在对应点的上面。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生:每年的参赛人数。

师:也就是数量的多少。

师边说边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

教学感悟:从条形统计图过渡到折线统计图,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学生有为、能为、乐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适时介入和追问,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对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的作用、线段及整条折线的样子都是数据的大小决定的等数学知识的本质,课堂充满了数学味。

二、质疑反思、感悟思想方法之妙味

教学片段(二)

学生观察某地月平均气温统计图(图略),说说哪两个月之间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最快?

生1:3月到4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9月到10月平均气温下降最快。

生2:我不同意,应该是10月到11月平均气温下降最快,因为10月到11月之间的线段最长。

师:我看它们的长短也差不多的呀!

生3:老师,我用直尺量了,9月到10月之间的线长1.3厘米,10月到11月之间的线长1.4厘米,所以是10月到11月平均气温下降最快。

师:你真是一个认真的孩子,不光想到用测量来证明它们的长短,还量得这么仔细。

生4:老师,不用那么麻烦,我有办法证明。9月到10月平均气温的差是26减19等于7,10月到11月平均气温的差是19减11.5等于7.5。所以是10月到11月平均气温下降最快。

师:孩子,你真了不起,居然想到了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其实,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光在统计图里面有完美的展现,在数学的其他很多的地方都有它美丽的身影,希望孩子们能和它成为好朋友,让我们的数学学习更轻松、有趣。

教学感悟:学生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一般情况下根据线段的长短或者倾斜程度可以直观地看出相邻两个数量之间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会习惯用眼睛直接观察得出结论,但例题中数据相差很小,直接观察乃至用直尺量就会遇到挑战,这时学生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判断、思考就很容易准确地得到结论。教师适时的追问和拓展让学生对统计图中数形关系的理解更深入,也充分地感悟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奇妙味道。

三、拓展提升、享受数学应用之活味

教学片段(三)

师:某商场去年7~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统计图(图略),请你判断哪一幅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幅是衬衣销售统计图?说说你的理由。

生:(略)

师:根据统计图,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会怎么进货?

生1:我会在7、8月衬衣销量大的时候多进衬衣,9、10月毛衣销量大的时候多进毛衣。

生2:我会在7月以前就多进衬衣,因为那时候会便宜一些,到7月会有货可卖。毛衣也一样。

师:真是一个又一个未来的商场精英。那如果你是消费者,根据统计图,你会怎么办?

生1:我会在衬衣销售量低的时候去买衬衣,因为那时肯定便宜一些。

生2:我会在7、8月份热的时候去买衬衣,因为那时候卖的地方多,品种和样式肯定也多一些,也不一定很贵,所以我会在那

时买。

……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6

一、教师设计错题集的意义

以错题归类提高课堂效益。错题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弱项甚至 “盲区”,更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最直观反映。因此教师都应该做一位有心人,通过对错题的收集归类和分析研究,在教学特别是复习过程中才能调整好“准星”,减少低效或无效的劳动,充分提高课堂效益。

以错因分析强化教学反思。面对每一道错题,教师首先应反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尤其是对类型相似、错误率高的题目,更有必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反思,寻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巩固训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学生考试“失足”的成因,思考弥补缺憾和改进教学的方法,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大有裨益。

以错题积累促进专业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错题统计归类,发现教学问题,不断自我矫正;通过错题整理解析,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增强解题析题的能力,提高选题讲题的精准度,使自己的教科研素养和专业知识功底更厚实。

当然,教学反思既可以反思不足,也可以由错误率较低的题目反思教学亮点,让总结经验与反思问题相辅相成,在日积月累中缩短专业成长的“路程”。

二、教师设计错题集的示例

检测期次:2013年11月高三年级地理综合测试(一)。

检测原题:第20题(2013年江苏高考原题)。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课标要求:梯田是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中地形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的结果。课标对此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包含两方面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并分析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了解各因素是从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错答统计:第20题正确答案为C。学生答题错误率达46.5%(其中错选A的为28%;错选B的为8.5%;错选D的为10.5%)。

错因分析:试题呈现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主要考查内容为新地理名词术语的区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等。这道题是对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学习能力的考查。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透彻,不少学生掌握了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以及地形坡度和高度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的地区”这一知识点理解不透、掌握不深,因此部分学生错选B;②不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进行严密推理,难以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各种梯田的利弊,欠缺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因此错选A或D就不奇怪。③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技能不足,对地形剖面图能研读,但未能有效掌握正确的审题、解题策略和技巧,图文互变和推理演绎能力有待训练提高。

原题解析:第20题考查有关梯田知识,这一试题与教材中“坡度平缓的地方可以修筑梯田”和水稻梯田图片等课本知识相联系,看似熟悉,但辅以地形图和主题鲜明的地理图像,让学生独立观测、分析和决策,显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本题解决关键点在于读图,首先要比较四种梯田的异同(图1):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田面是水平的,坡式梯田和反坡梯田的田面是倾斜的;隔坡梯田的田埂是可以种植的斜坡,其它梯田的田埂都不能直接用于种植;水平梯田的田面呈水平,在缓坡地上修成较大面积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

本题解决难点除了读图,还需要研究地形图,可以把甲区域绘制成剖面图(见图3),进行图文结合、图文转换,这样,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但这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的,题目本身也并没有要求绘制剖面图,这种能力要求高于读图。

教学反思:“农业区位因素”一节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拓展延伸,仅局限于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坡度。坡度太大不易耕作,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二是高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导致水热条件的改变,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地区”的知识点到即止,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未能联系实际生活范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遗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学生总体掌握较好,教学时将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线特征等知识紧密结合,且把等高线特征与所反映的地形编成口诀,使学生在乐中学;通过做典型题和画示意图,使学生在练中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加强学生读图、析图和绘图技能训练,突破教学难点,这是课堂的成功之处。

拓展训练:

题1:某山区为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第1题选C。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但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所以第2题选B。

题2: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 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植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据此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问题是: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