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危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的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的危害范文1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暖冬”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气候变化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离差和气候平均状态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时在统计意义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特点。当然,气候变化产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提高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对整个中国而言,那么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主流影响就是负面的。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暖,我国南方的春季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农作物的抗寒性不断减弱,发育期也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灾害严重的同时,北方的干旱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农业气象灾害被看做是我国粮食发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接下来依次是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气象灾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种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气候条件就成了影响农业病虫害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农业病虫害的产生及普遍流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病虫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这样就会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1]。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

2.1 对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洪涝灾害根据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季洪涝灾害、初夏洪涝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洪涝灾害。从洪涝灾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洪涝灾害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不会受季节限制。在四种洪涝灾害中,夏涝产生的危害最危险并且发生几率也很高。就我国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在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台风、暴雨等洪涝灾害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逐渐温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国淮河、长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知洪涝成灾率逐年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极端气候时间的发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2.2 对旱灾产生的影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某些干旱地区,土地大面积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会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断加剧蒸发,以致土壤内的水分逐渐匮缺,从而使得受灾面积日益增加。众所周知,长江以北区域是我国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区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在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干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我国华中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增加速度就比较小,西北东部干旱面积的变化更是不明显。而我国降水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干旱情况基本一致。近几年来,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的降雨天数逐渐减少,降雨间隔加大,长期不降雨的次数不断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2.3 对大风冰雹灾害产生的影响

除了洪涝灾害、旱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之外,大风冰雹便是我国的第三大农业灾害。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风冰雹灾害也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风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这样就会使得灾情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同时累积损失也就会非常严重。大风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农业自然灾害中占据十分之一左右。

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1 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乐兀这就导致了农业害虫的发育提前,繁殖数量也就增加了。据统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害虫增加一至三代。随着农业害虫的不断增加,其对农作物危害的时间就会增长,与此同时也就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暖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都知道害虫繁殖需要温暖的环境,这样一来随着冬季温度的不断升高,对害虫的繁殖就变得更加有利。害虫的繁殖数量增加,则它的死亡率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总体来说害虫的数量始终处于增加的状态。另外,气候变化也会使新的农业病虫害产生,以至于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2]。

3.2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也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干化的趋势更加严重,病虫害也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暖湿化的迹象频频出现[3]。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地区地处最北方,纬度比较高,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而另外一个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使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温度的升高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会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或许认识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对以后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顾娟.浅谈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65-66.

气候变化的危害范文2

关键词:气候变化;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18;F30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28-02

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06―2005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6―0.92℃(IPCC ,2007)。森林也受到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已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高纬度的寒温带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生产力。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会增加森林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从而危及森林的安全[1]。

一、区域自然条件概况

(一)地理条件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部,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 是全国重点林业基地之一;气候变率大,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

(二)森林资源情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林区之一,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林。黑龙江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从北到南热量的差异,形成了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依次分布为:寒温带针叶林在大兴安岭以兴安落叶松为主,而在小兴安岭以云冷杉为主;温带针阔混交林在大兴安岭上由蒙古栎和兴安落叶松组成,在小兴安岭则形成了云冷杉阔叶红松林。

黑龙江省有大森林之美称,全省林业经营面积3 127 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 389 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 895 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 6 % ,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树种达100 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 余种。

二、黑龙江省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黑龙江省处在由暖温带向寒温带、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具有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大陆性气候特征突出、气候时空差异显著等特点。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气候的显著变暖,全球气温升高0.3~0.6℃。中国的气温在近百年来上升了0.4~0.5℃,20世纪80年代后期则出现显著增暖。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整编的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 经过计算得出:45年来,黑龙江省平均升温0.88℃。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强烈的增温趋势,正距平年份几乎占该期的全部,见图1。

三、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受气候变化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黑龙江省森林的分布与组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已观测到的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961至2003年间因气温升高造成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的云杉、冷杉和红杉等树种的可能分布范围和最适分布范围均发生了北移。

(二)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受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倍增的影响,未来森林生产力将有所增加。未来仅温度增加就将使得我国东北主要针叶树种生物量下降,阔叶树生物量增加;若温度和降水同时增加,则有利于东北地区森林总生物量的增加,东北地区森林NPP和NE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更为敏感。

(三)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干旱天气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森林可燃物积累多,防火期明显延长,早春火和夏季森林火灾多发,林火发生地理分布区扩大,加剧了森林火灾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气候变化对林火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2000年以来,东北林区夏季火严重,森林火险期明显延长,夏季火对森林造成的危害更大。大兴安岭是我国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反应最剧烈的地区。

(四)气候变化对虫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使我国森林病虫害分布区向北扩大。黑龙江省是我国林业大省,同时也是森林病虫害的重灾区。森林病虫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性和毁灭性远超过其他森林灾害。根据林业部门统计,近年来,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的年发生面积始终在400万亩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7亿元。加之全球变暖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 。

四、黑龙江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一)制定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法规

应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起草《自然保护区法》,制定湿地保护条例等。特别是在有关法津法规中增加和强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条款,为提高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林业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好依靠森林或生活在森林附近地区的人们的利益关系,通过经济手段保护和促进地方林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碳汇林业

森林在吸收CO2,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林业正处于新的增长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从增加森林数量,还是提高森林质量上,都具有很大的碳汇潜力。要继续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和资源总量,以增加林业碳汇。同时,要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对现有林的经营管理,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进一步增加林业碳汇。

(三)加强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可持续经营

加强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营造混交林。混交林无论是生物多样性还是稳定性都优于纯林,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大力发展混交林。

2.积极推进良种选育对策。遗传多样性相关理论表明,遗传上具有较好缓冲性能的林木种群,能够较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3.加强森林生态适应气候变化的间伐和轮伐期经营对策。

4.进一步加强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

(四)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确保稳定高效地发挥公益林生态效益。加强林地征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控制火灾影响范围。进一步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控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和管理。

(五)加强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基础能力建设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科学研究,紧跟国际研究发展前沿,系统、全面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机理、机制。结合森林的地理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类型特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的规划和建设,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定位观测;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定位观测技术研究,逐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加强林业基础能力建设,指导各级林业发展。加强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技术选择、成本效益与适应效果评价等研究,不断提高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五、结论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成为当前全世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林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因此,如何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这对今后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应加强林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再次,应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发展低碳经济,使林业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最后,要加强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林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侯振宏,张治军,等.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性[J].林业科学,2007,43(11):138-145.

[2] 葛全胜.中国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徐文铎.吉良的热量指数及其在中国植被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85,(3):35-39.

气候变化的危害范文3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1-02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山不断融化,水质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诸如此类的后果导致人类的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气候的变化也走入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视野,引起了各国社会、学术界、公众的注意。

1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性

气候的变化不仅会引起降水量、水质等方方面面的改变,而且还会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

我们都知道:水是许多污染物的载体和溶剂,随着气候的变化,会对水中的污染物扩散等方面产生影响。如,过高的温度将会加快水的营养化速度,导致存在于淤泥中的污染物再次释放;风力提高会增加溶于水中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导致污染面积加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对于我国在未来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的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变化是相似的。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4℃左右,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近年来全球温度逐渐上升,中国的温度也在升高。中国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如陕西、甘肃等)。长江以南地区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出现变冷。

气候变暖给中国的气候带来了许多变化。我国海平面逐渐上升,平均上升速度在1.4~3.0mm/年左右要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由于气温上升的缘故,冰川融化,这导致冻土面积减少了10%左右,冬季降雪逐年减少。近几年来来,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的湖泊面积明显变小。入湖水量锐减,许多河流,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内陆河流量明显变小,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土地沙漠化程度不断加深。

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高寒地区冰川萎缩,以冰川补给为源头的河流也将逐渐减少: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主要流域进一步变干或变湿,我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与脆弱度相一致,其中最脆弱的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

3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有多方面,下面从降水量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对水质的影响,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看气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第一,降水量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地表水流在地面流

过会带走地面的灰尘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然后汇入河流或者水库,河流或者水库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它们会借助此能力将对人体有害的那些物质净化掉,而一旦降水量过大,将太多的有害物质带入,超出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就会造成河流或者水库被污染,导致水质变差。相反,降水量小又会导致干旱,空气中的有害微粒会变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在夏天,由于水中的温度升高,这会造成水中的含氧量降低,细菌的有氧呼吸加剧,有机物会大量分解,消耗有限的氧气,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不断降低,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在人群集中的地区,大量降雨会导致人类产生的生活垃圾被雨水带入河流或者水库,使水质降低。

第二,温度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危害。近几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温的上升将会促使水温度的升高,而温度升高可以导致水的富营养化、改变水层的分布和加快水中化学反应的速度等多方面。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的不合理的活动,二是气候的变化。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的水中就含有高浓度的矿物质,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气候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温度的变化。温度升高后会导致藻类植物提前生长,而且温度升高会导致矿物质的浓度变高,这给藻类植物的疯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当秋天来临,藻类植物会腐烂在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温度升高会导致水温上升,在高温环境下,会将水体中厌氧环境的敏感性提高,影响水中的生物。

第三,温度和降水量对水中离子浓度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直接影响到水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从而导致水域盐化和矿化速度加快。气温变高,加速水体的增发速度,而如果此时降雨量锐减,水中的盐浓度就会升高,从而出现矿化现象。气候变化和降水量降低是导致湖水矿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新疆的柴窝堡湖泊发生的重矿化现象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1]。

4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有许多,这里选取其中几个主要的方法来简要介绍。它们分别是影响评价方法、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水文模拟技术。

首先是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又称“what-if”方法,即如果气候发生变化,那么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个方法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定义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第二步,将气候变化的情景模式输入模型,模拟水资源系统循环过程。第三步,得出结论,即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这三个步骤中,建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型最为重要也最困难。

其次是,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技术。目前世界上,生成气候变化情景的方法有3种基本方法,它们分别是任意情景设置、长系列水文气象资料的统计相关法、基于GCMs输出等。常用的是基于GCMs输出。

最后是水文模拟技术。在选择水文模型是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模型的内在精度,第二是模型率定,第三是和参数变化。目前,用于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经验统计模型。建立同期径流、降水与气温的观测资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这个关系来预测气候变化评价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趋势。

第二是概念性水文模型。它是以水文现象的物理过程为基础的模型,利用该模型,我们可以研究气候、径流的因果关系,以及流域水资源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

第三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它是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将流域划分为几个模拟单元,用一组参数反映每个单元上的特性[2]。

5 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今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地球被破坏的惨不忍睹,尤其是水资源。我们人类想要在地球继续繁衍下去就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

第一,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树木的好处有许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据调查林地比农田拥有更强的蓄水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洪水的强度,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土壤蓄水量可以通过转换来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加强有关科研工作。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却是严重匮乏,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加大对人工降雨的研究,尽可能低的降低人工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进行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匮乏地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

第三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诸多用水的部分中,数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最为厉害。在农业用水方面,我们有必要加强农业的水利建设,研究并推广抗旱和节水技术,从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双管齐下来达到科学用水的目的。在工业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政策,对那些污染水的企业进行大量的罚款,同时对那些在用水方面表现好的公司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科学用水。

第四,加强节水宣传及节水教育工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浪费水的现象就必须从人民大众着手,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全国人民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第五,加强水资源管理。河道堵塞,淤泥丛生也会造成水质的下降,我们想要提高水质就要疏通河道,清除河面上的垃圾。

6结论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气候变化经开始了,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也已经遭到破坏,我们不可能马上阻止,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来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只要上面所提到的措施得到实施,我相信我们的天将变得更蓝,山将变得更绿,水文水资源系统将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的危害范文4

东北升温最快降雨南增北减——近50年中国气候经历重要变化

作为该研究项目组成员之一的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介绍说,最近50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气候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根据连续的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50年有着明显的增暖现象,其中近10年增温更加明显,近50年中最暖的前7个年份都发生在近10年当中。不同季节的增温也有显著差异,冬季增温速率最快,约为夏季增温速率的3倍。此外不同区域间的温度变化也有差异,全国增温速率最快的是东北区域和内蒙古,其区域平均增温速率分别达到了0.36℃/10年和0.4℃/10年。可能由于大气气溶胶增多的影响,中国西南区域的增温速率最小,为0.15℃/10年。

虽然就全国年平均的降水量而言,近50年没有明显的趋势。但是各区域的降水存在变化趋势的差异。其中东北和华北区域降水呈减少趋势,近10年较上世纪60年代减少12%,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原本比较湿润的东南区域降水有增加的趋势,尤其体现在夏季和冬季降水的增加。此外原本较干旱的西北区域,降水则出现增加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还引起大气环流特征及要素的变化,引发复杂的大气一海洋一陆面相互作用,大气水分循环加剧,气候变化幅度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众多小概率、高影响度极端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与强度加剧。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表现在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其次是夏季高温热浪增多;第三则表现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华北地区近20多年来干旱不断加剧的形势十分严峻,到2012年西南地区连续4年出现明显干旱。

根据气候变化模拟结果,气候变化在未来50~100年还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仍会增高,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上升明显。未来降水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但未来降水的预估结果在不同气候模式之间存在着空间分布差异,有些模式之间甚至出现明显的反相位变化,说明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尽管表现出一致的总体趋势,但在不同区域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生育均期缩短旱涝灾害加剧——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挑战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目前负面影响更多地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已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显示,气候变化将会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作用,如气温每增高1℃,水稻生育期平均缩短7天到8天,冬小麦生育期平均缩短17天,玉米的生育期平均缩短7天,使得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暖冬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越冬、繁殖,造成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带来农作物病虫害危害的地理范围扩大,发生频度和危害程度加剧。

此外,气候变化会影响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造成西太平洋暖池海水热力、青藏高原上空热力、季风环境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带来农业旱涝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加剧发生。

施肥效应增加复种地带北推——气候变化给农业机遇或许更大

但同时,气候变化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正面影响。

气候变化对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速率不断增强,农作物的产量会有所提高。对三碳植物,如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来说这种影响尤其显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也会造成杂草繁茂、病虫害加重、农药和肥料效果减弱、干旱激化地力耗损等负作用。二氧化碳对农作物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科学研究。

我国农业生产采用多熟种植历史悠久,年平均复种指数达到150%以上。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大于O℃和10℃的活动积温等值线将向东北方向推移。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大于或等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要意义。近50年的气候变化已经使得中国的复种制度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热量条件趋好背景下的种植带北推。其中三熟、两季稻和有限两熟种植带北推最为明显,本世纪前10年相对于上世纪60年代,以上三种复种带的边界分别北推了约400公里、200公里和300公里。本项目研究预估,未来我国的种植制度北推范围将更加明显,其中三季稻、三熟和两年三熟将较基准期(1961-1990年)北推450公里、700公里和650公里。

基于理论最优的复种模式,历史基准期气候条件下(1961-1990年),中国粮食单产潜力最高的区域为江淮流域的两熟区,单产潜力可达每公顷19吨,而西北区域的单产潜力在全国来看属于较低的区域,往往不到每公顷6吨。到2050年,中国南部的总单产潜力较历史基准期,将呈现大面积较为明显的下降,粮食单产潜力增加最明显的区域是华北和东北区域,其中以东北区域粮食单产潜力的增加最为明显。

本项目研究预计,全国总的粮食生产潜力将从基准期的9.8亿吨增加到2050年代的11.4亿吨,增加约1.6亿吨的粮食生产潜力。从农业生态区域分区的统计结果来看,华北、东北和西北的总粮食生产潜力最高,复种增加是未来中国粮食总生产潜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其增产贡献率为55%,二氧化碳施肥效应的增产贡献率为31%。

延伸阅读:农业灌溉水需求将普遍增加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介绍说,在热量资源普遍增加的同时,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如果没有充足的降水或是可调配的灌溉水资源,即使热量条件趋好,增加了复种潜力,其生产潜力的实现也是无法达成的。

全国9大流域灌溉需水量结果显示,中国的北方流域诸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西北诸河流域,在基准期气候态、2020年代和2050年代都显示出灌溉水需求的增加。到2020年代,全国灌溉总需水量将较基准期增加5%,到2050年代,灌溉总需水量将较基准期增加近25%。到2020年代,除在松辽流域和西北诸河流域灌溉需水将会减少外,其他流域的灌溉需水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到2050年代,全国所有9个流域的灌溉需水都会较基准期增加。

气候变化的危害范文5

关键词 气候变化;城市化;碳排放;低碳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11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同时也已经并正在产生着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这些后果不仅仅局限于正在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同时由于各国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之而产生的利益分歧及对损失的规避等一系列的行动,均可能进一步引起国家之间尖锐的经济、政治冲突。而城市既是CO2 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又是减排的重点领域。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稀缺、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等诸多全球化的挑战[1]。

纵观近两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危害程度上越来越严重,已从点源污染发展为目前大范围、大规模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切引起了全球碳平衡的失调,进而抬升了全球的温度。同时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当前城市竞争也在日趋生态化,探求城市发展的生态之路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关键。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再一次将全球的目光聚焦到CO2的排放和环境问题。中国的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平均气温和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都在不断升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 ℃-0.8 ℃,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2.5 mm,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这些数字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全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城市化、碳排放、气候变化三者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因此,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碳排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城市以一种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量、最大限度地维系生态环境格局的模式来建设和发展,是唯一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路径。

1 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它可能会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能源供给,还可能会扰乱当地经济并使城市居民遭受生计和财产损失,甚至还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尤其是极端天气对全球各地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很多变化通过气候影响的累积效应显露出来,并且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气候变化的危害范文6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适应技术;框架

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0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严峻挑战,尤其是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可以预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敏感行业和区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面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只有适应气候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现有的科学认识,研究和选择积极主动的适应方法和技术,才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1-7]。本研究以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重点领域为对象,通过分析上述行业和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其所作响应的基础上,构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以期为适应技术清单的建立和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

1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的主要影响[8-16]

1.1 农业领域影响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气候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50年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气候变化将严重威胁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频发;地力下降;适应性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模式和结构改变;旱情加剧等。

1.2 林业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林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全球将持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林业发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林业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林业灾害频发(火灾、病虫害等);林业生长周期和生长界限改变;林业生态系统退化;林业碳汇功能减弱等。

1.3 水资源领域影响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问题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严峻的挑战性,如干旱灾害和洪水灾害等频发,温度和降雨量或蒸发量变化规律和趋势难以预测等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冰川积雪融水加剧等。

1.4 海岸带领域影响

自从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后,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已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海岸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地区,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有着多方面的、不同尺度的体现。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海岸带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风暴潮等气候灾害事件增加;滩涂湿地面积减少;海岸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围海造地工程受到破坏等。

1.5 生态系统领域影响

气候变化正在普遍改写人类及其它地球生命体所熟悉并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服务和资源供给能力,威胁发展的生态基础。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迁徙通道和周期改变;外来物种侵入;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等。

1.6 人体健康领域影响

极端气温和致命热带疾病将成为更多地区和更多人口的严重困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社会公共卫生压力正不断加大,尤其是落后地区将因贫困和增加的健康风险而限于更为窘迫的发展状态。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热浪频发;流行疾病频发和潜在区增加;脆弱人群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压力增加;贫困地区死亡率增加等。

2 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17-24]

2.1 农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生产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产量波动加大。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调整农业发展布局;调整农作物种植模式;优选农作物品种和品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控农业病虫害;研发先进装备工具;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模拟和预测等。

2.2 林业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林业生态系统(尤其是高纬度的寒温带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生产力,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林业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从而危及林业的安全。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林业灾害预警、动态监测与防治;恢复和重建林业生态系统的;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建设;加强林业保护立法等。

2.3 水资源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是在水资源量上更加短缺,还包括水质量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灾害频发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发展节水集水技术;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有步骤地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展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水资源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立法和社会宣传等。

2.4 海岸带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是海洋灾害频发,如海洋风暴潮以及海岸地质灾害频发;二是海平面升高,海水侵蚀倒灌现象严重;三是海岸带滩涂湿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海岸带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强海洋灾害预警、监测和防治;建设海岸带堤防工程;建立海岸带生态保护区;做好海岸带开发利用规划等。

2.5 生态系统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日趋增大,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特征,如沙漠绿洲数量和面积不断缩减,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森力生态系统病虫灾害增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生态系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站点;加强灾害预警和防止;保护濒危物种,防止有害物种入侵;建立各类生态保护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立法等。

2.6 人体健康领域响应和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包括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死亡、营养不良和意外伤害的增加,传染病的流行强度、范围和传播种类发生变化而导致人群患病风险和疾病负担的加重以及空气污染等造成心肺系统疾病的增加等,尤其以脆弱人群健康响应更为突出。综合分析和总结相关文献,人体健康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气候变化致病机理研究;气候变化与健康预警研究;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负担和成本效益评估;公共卫生环境条件改善;脆弱人群心理辅导等。

3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构建

3.1 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原则和依据

(1)遵循国际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2)适应技术表达方式要方向明确;

(3)适应技术应用措施要切实可行和可操作;

(4)适应技术要易于检索和选择。

3.2 适应技术框架的表达

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种类丰富,如何有效地选择和描述适应技术,就需要有一个分门别类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表达方式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构建适应技术框架,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适应和科学的技术选择。综合对所收集的上万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成果分析归纳,对各领域适应技术门类归纳为11项表达方式。

(1)预警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预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适应技术之一,预警技术主要在对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基础上创建的,属于规划适应技术范畴。

(2)工程方向技术(研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程技术种类最为丰富,具有多方向性特点,是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所研发和实施的具体工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动态监测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对气候变化影响在时间和空间的响应和反馈,是基于“3S”技术手段的一种技术表达方式。

(4)评估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技术主要是灾害评估,即包括灾害预测评估还包括灾后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灾害评估体系的科学建立可以为更大可能的减缓灾害影响和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技术提供服务保障。

(5)灾害防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灾害防控技术主要针对各类频发灾害所做的具体研发技术,灾害防控的适应技术主要目的是降低灾害所产生的风险和影响程度。

(6)适应空间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空间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空间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地制宜。

(7)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长效性方向技术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时效性特征,因此适应技术具有特定时间阶段的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要因时制宜。

(8)模型分析方向技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计量模型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表达在相关性分析、各种预测、评估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模型表达方式主要以丰富的数据和科学理论为支撑。

(9)重大工程方向。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工程设计属于国家战略规划范畴,投资规模较大、设计标准较高,对气候变化响应和影响程度较为长远。

(10)各领域行业标准和规范。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主要是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技术规程、标准、法规以及政策,从行政管理和立法角度建立适应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11)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宣传主要是提高人们认识和使用适应技术的思想意识,改变人们破坏气候资源的不良行为,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负面影响。

3.3 适应技术框架的构建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框架构建包括两方面表述内容,一方面明确表述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适应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重点领域,另一方面明确表述各领域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以便于归类和选择。综合相关文献分析[1,2,5],本研究共划分6大重点领域和11种类型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并对专利检索的上万条技术数据进行归类表达,具体如表1所示。

4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清单选择

4.1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一般步骤

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根据适应技术应用领域以及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适应技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依据相关文献分析[26-29],本研究提出选择和分析适应技术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充分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脆弱性和敏感性;

第二,正确表达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优先考虑选择的适应对策和措施;

第三,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成本效益;

第四,有效选择适应技术并示范及推广应用。

4.2 适应技术清单选择的深入思考

根据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综合分析,目前,尽管应对气候变化的专利技术数量庞大,但是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响应和具体的适应技术措施还比较单一,仅集中于某一个领域的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适应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性相对较差,可选择性不强,而且对适应技术的表达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以及适应性效果分析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在建立适应技术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保障适应技术表达清晰、归类明确、选择科学、依据充分。

适应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多被应用于海平面上升、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区域项目评估中,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还很有

限。应推进相关研究, 以便为制定和实施适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适应技术框架中,适应技术在空间性和时效性方面的表述和归类还较为薄弱,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适应技术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范围内的适应技术研究也是未来适应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Fields of Sea Level Rise and Glacier Melt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

[3]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495-499.[Chen Yiyu. Several Points of View about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4,19(4):495-499.]

[4]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 Pan Jiahua,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5]《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Compiling Committee.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R].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丁一汇,林而达,何建坤.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1-207. [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7]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Ⅱ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3-37. [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9]张兵,张宁,张轶凡.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绩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1,(7):43-49. [Zhang Bing,Zhang Ning,Zhang Yifa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43-49.]

[10]齐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思考[J].林业经济,2012,(1):39-47.[Qi Chuang.A Systemic Thinking on Forestr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Forestry Economics,2012,(1):39-47.]

[11]孔凡斌.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及我国政策机制研究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0,(7):105-109. [Kong Fanbin. Progres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Chinese Fore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0,(7):105-109.]

[12]Xia J, Zhang 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orth China[M]// Wagener T. Regional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Impact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Wallingford: IAHS Publication No. 295, 2005: 167-173.

[13]夏军,Thomas Tanner,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4):215-219. [Xia Jun, Thomas Tanner,Ren Guoyu,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Screening for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15-219.]

[14]赵慧霞,吴绍洪,姜鲁光.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445-450. [Zhao Huixia,Wu Shaohong,Jiang Luguang. Research Advance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2):445-450.]

[15]何霄嘉,张于光,张九天,等.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3966-3984. [He Xiaojia,Zhang Yuguang,Zhang Jiutian,et al. Study on Strategies of How Biodiversity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12(20):3966-3984.]

[16]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Qian Yingjun,Li Shizhu,Wang qiang,et al.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4):241-247.]

[17]蔡运龙.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Cai Yunlong. Sensitivity and Adapy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Geography Journal,1996,51(3):202-212.]

[18]朱建华,侯振宏,张小全.气候变化对中国林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林业经济,2009,(11):78-83.[ Zhu Jianjun,Hou Zhenhong,Zhang Xiaoqua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ry and Its Adaptation Proposals[J]. Forestry Economics,2009,(11):78-83.]

[19]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2):20-27. [Ding Yihui. Human Activ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2):20-27.]

[20]范代读,李从先.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1-114. [Fan Daidu,Li Congxian.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oas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5,1(3):111-114.]

[21]居,韩雪.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展及对我国行动策略的若干思考[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257-260. [Ju Hui,Han Xu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257-260.]

[22]吴建国,吕佳佳,艾丽.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93-703.[Wu Jianguo,Lv Jiajia,Ai Li.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693-703.]

[23]李克让,曹明奎,於,等.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J].地理研究,2005,24(5):653-663.[Li Kerang,Cao Mingkui,Yu Li,et al.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in China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5):653-663.]

[24]李智.气候变化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进展[J].抗感染药学,2008,5(4):205-208.[Li Zhi. Researc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AntiInfection Pharmacy,2008,5(4):205-208.]

[25]殷永元.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J].冰川冻土,2002,24(4):426-432. [ Yin Yongyuan. Adapta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426-432.]

[26]Smit B.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M].Guelph: Environment Canada, 1993:3- 17.

[27]居,李玉娥,许吟隆,等.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实施框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55-58. [Juhui,Li Yuer,Xu Yinlong,et al. Action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0,26(6):55-58.]

[28]彭仲仁,路庆昌.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性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12,(1):7-12.[Peng Zhongren,Lu Qingchang. Adaption Planning for Climatic Change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J]. Journal of Modern City,201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