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托克逊县 气候变化 农业危害
一、引言
托克逊县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中东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境内三面环山,地势高低悬殊,西、北、南高而东部低。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夏季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大且多风。
二、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取托克逊县气象局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气温、降水、日照、大风气象要素的年、季、月的统计。
三、气候变化特征
1.温度变化特征
1.1年平均温度
由托克逊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可知,托克逊近50年年平均气温虽出现高低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升高的。6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14.0℃,7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13.9℃,80年代平均气温为14.1℃,90年代气温继续上升,年平均气温达到14.4℃,而200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已经升高到15.1℃;与1961年(14.1℃)相比,2010年(15.1℃)较之升高1.0℃;在这50年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值(2007年的15.7℃)较最低值(1984年的13.1℃)升高了2.6℃;年平均气温在14.3℃以上的年份,60年代出现3次,70年代仅出现2次,80年代出现4次,90年代达到了6次,而2001~2010年就出现了9次,其中7次年平均气温都在15.0℃及以上。尽管90年代平均气温出现了下滑,但从这种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托克逊近50年气候变暖趋势较为明显。
1.2 季、月平均温度
从托克逊60、70、80、90年代与2001~2010年月平均温度看出,托克逊温度由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变化最大的是11月份,由 1.8℃上升到4.5℃,上升了2.3℃;其次是2月,上升了2.3℃;其中20世纪90与60年代相比,3月、5~10月温度分别下降了0.3℃、0.4℃、0.2℃、0.3℃、0.1℃、0.1℃、0.3℃。各季平均温度以秋季变化较为明显,冬季次之,再次之为春季,夏季增温幅度小,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0、90年代又较60~70年代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托克逊近50年温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
2.降水量变化特征
年降水量变化
从托克逊1961~2010年年降水量可以看出,降水量年份之间波动较大,近50年年降水量最低值出现在1968年(0.5mm),最高值为2002年(25.1mm);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为3.9mm,70年代为6.5mm,80年代为8.2mm,90年代为8.9mm,21世纪前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7.4mm,可见,年均降水量在持续30年增多后出现低滑现象,下滑原因是主要是由于年份间降水不均造成的。
3.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日照时数季变化
由托克逊20世纪60~90年代及2001~2010年季日照时数看出,春季日照时数成逐年增加,80~90年代增幅较小,2001~2010年较60年代增加了58.9h;夏季日照时数在90年代时为最低值;80~90年代秋季日照减少,2001~2010年间又达到最高值。
四、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各种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频发对农业的影响
据大概统计,1955~2007年期间,托克逊县出现大风灾害达63次,平均每年1~2次,洪水13次。2007年2月28日大风沙埋了大面积的农业用地;2009年9月18日,大风造成166.7公顷高粱、1.3公顷红枣、75个大棚菜苗受灾。温度高,自然降水少,蒸发量大,每年气温在30℃以上的天气长达20多天,最高气温接近50℃,地表水年内分配不均形成的春旱、夏涝、秋缺局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1996年7月19~20日托克逊山区普降暴雨,阿拉沟、白杨河等9条河流汇集形成洪峰流量达1570m2/s,淹没农田10万亩。随着气候的变暖,托克逊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2.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2.1对农作物种植界限和制度的影响
托克逊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也随之变化,终霜提前,春作物播种期也相应提早,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初霜推迟,越冬作物晚播,生育期缩短,复种指数增加。托克逊秋冬季增温明显,有利于棉花采摘以及冬小麦的分蘖增长,形成壮苗安全越冬。
2.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升高和光照增加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延长全年生长期,对多年生果树有利,而对生育期较短的栽培作物却产生不利的影响,较高温度加速了作物发育,使其生育期缩短,不利于积累光合同化物,导致产量降低;同时较高的蒸发率可导致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
五、小结
1.托克逊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21世纪上升幅度明显,其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秋季温度升高引起的。
2.降水有增多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量增多。
3.光照时数经历了70年代的增多、80~90年代的减少、21世纪前10年的又增多趋势。
4.随着气候的变化,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对托克逊农作物种植、生长发育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葛洪燕. 气象为托克逊县农业保驾护航[J]. 新疆农业科技,2009(1):22-2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农业产业化;江西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08-02
一、江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1.江西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物流是指围绕农、林、牧、渔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江西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地方特色产品种类丰富、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在已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的81个主要农产品目录中,江西有80%农产品产量排全国前15位。内陆水产、特种水产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和8%,均居全国前六位。江西茶叶生产具有纯天然的生态环境,江西还是全国苎麻重要产区。江西森林覆盖率高,山林资源非常丰富。蚕桑、苎麻、蔬菜、水果等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江西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的需求,出口商品结构中,农产品一直是大头,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有相当大的潜力。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是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现代物流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现代物流已经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概念,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耗、提高劳动效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江西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江西周边省份激烈争夺的市场,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周边省份都是农业省份,都把东南沿海作为其农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各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农产品的品种、规模和质量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江西农产品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加剧,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是取得竞争主动权的有力武器,对江西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
1.理论简述
要对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的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就要找到能够衡量两者发展程度的指标,江西经济发展程度可以用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而农业产业化程度,介于目前国内尚没有衡量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较权威指标体系,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创新性的构造出一个农业产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然后再建立江西人均生产总值和农业产业化指数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2.数据选取
基于前文对农业产业化含义的介绍,我们决定选取以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造江西农业产业化指数:
(1)机械动力平均值X1,该数据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代表性数据。
计算方法:X1=农业机械总动力/播种面积
(2)农业人口人均产值X2,该数据体现了农业人口人均的农业产值,它体现的是江西省的农业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程度。
计算方法:X2=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人口
(3)农产品商品化率X3,该数据体现了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的高低。
以上数据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均可以在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找到,我们可以通过1991―2006年间江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分析过程
(1)主成分分析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农业产业化指数。通过数据可以计算出X1和X2,而X3和X4也已经直接给出。通过分析得到X1、X2、X3和X4相关技术矩阵如下:
进一步计算主成分特征值及贡献率得到,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8.29%,因此我们选取两个主成分,用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线性组合表示如下:
第1主成分:Z1=0.502331×X1+0.534995×X2+0.436252
×X3+0.520700×X4
第2主成分:Z2=-0.477113×X1+0.117053×X2+
0.804444×X3-0.333962×X4
上面主成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用各主成分的因子载荷值除以其特征根的平方根算出的。综合得分:Z=0.8481×Z1+0.1348×Z2
上面综合得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第1和第2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
经计算得到1991年至2006年每年综合得分如下:本文将直接选取该综合得分作为农业产业化指数的值。
(2)线性回归
接下来我们将以农业产业化指数为解释变量与江西省历年人均生产总值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为一个,因变量为一个。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俩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a+bX。
在式中,Y为因变量(即人均生产总值),X为自变量(即农业产业化指数),a和b为待定系数。通过SAS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算得出以下结果:
即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
Y=-6479.50895+252.29458×X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截距项和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01,R-Square=0.9759,所以我们认为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4.分析结果讨论
农业产业化指数与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证明了随着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因此,要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发挥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主导作用。要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率,创优质农产品品牌,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走专业化和集中化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盛平,周励.实现优势聚集做强江西农业[J].调研世界,2003,(12):37-39.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范文3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实行了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制改革,开始逐渐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权和事权,地方政府因此而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并成为当地公共产品投资的主要组织者和地方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者、参与者和管理者。以GDP增长为主的地方政绩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为谋求更多的晋升机会,以及个人或领导班子经济利益——诸如工资、福利改善的最大化,必须加速本地经济的发展。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央政府予以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所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有直接的关联,如何发展好地方农业经济成为了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它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农业强国,具有能够迅速产生显著经济效应的特点,这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因此,正是地方政府财政权和发展权的增加,经济自主空间的扩展以及追求目标的多样性,创造了地方政府积极主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内在动力(陈东、付雨鑫,2010)。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所涉及的行业较多、区域较广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要求,并需与之相配套的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等,仅凭自发形成则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发挥作用,可以加速这一进程的实现。因而农业产业化与地方政府之间能够形成互动局面,地方政府利用农业产业化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农业产业化进程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能表现出发挥出各种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提权保障、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以及稳定农产品市场(黄红球,2011)等。这些职能正体现了政府作为市场补充而不是代替市场的行为标准。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所遇到的困难
欠发达地区往往是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地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还难以实现,其农业经济发展表现为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和规模较小,经济效益表现为投入大、产出小。而农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周期长、易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特点,使得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
1.规模经营问题。规模经济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欠发达地区小农思想较重,且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分散经营往往是地区农业组织的唯一经营形式,统一经营和大规模经营的理念难以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响应。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这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难以实行机械化生产和采用新技术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水平和规模。
2.龙头企业问题。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它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扮演着生产加工中心、销售中心、信息中心、科研中心和服务中,tl,的多重角色。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市场经济水平有限,企业经营理念较为落后,以及资本实力较差等等限制,难以培养出能够带动周边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缺乏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使得农业产业化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量、品质和深加工水平低下。
3.人力资本的投入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是一次大的跨越,因而其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但: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入能力有限,教育水平较低。而在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上面难以构成竞争优势。同时存在大量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即智力外流现象严重,使本已薄弱的人力资本条件更加薄弱。农业产业化因缺乏智力支持难以有效进行。
4.农民组织化问题。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合作经济不发达,:灰民组织化程度低,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咸春龙,2002)。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分散化特征必然会造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户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不仅进入市场困难,而且保护自身利益也难,难以成长为市场主体。
5.市场问题。近年来涌现的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农副产品销售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具体表现为市场建设滞后、市场载体脆弱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有组织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民收获的农产品不能及时出售,造成大量农产品滞销,甚至腐坏贬值,使得农民遭受重大损失。
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定位
地方政府参与农业产业化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政府的引导缺乏科学性,违背客观规律,在参与过程中越位、错位和虚位现象过多、过重,就会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造成极大的浪费,严重挫伤各界,特别是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郜丽霞,2002)。根据上述针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政策定位应如下:
1制定一整套农业产业化宏观调控规划。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企业行为占主导地位(方言,2003)。因此,地方政府应将自己定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控上。地方政府应提出一整套全局性的宏观配置、调控方案,以保护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为中心,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其发展之初即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结构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运营体系。
2.充分发挥“经济总管”的综合协调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与很多产业之间存在联动的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应注重发挥“经济总管”的综合服务职能和协调职能,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阶层,进一步弱化部门壁垒和管理职责。在农业产业内部,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上,建立统一管理的理事会组织,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各产业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和优化的分布配置,形成农业、工业及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
3.加强制度创新,依法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主要体现其服务管理的职能,通过各种制度创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这些制度条件包括财政、信贷、税收、宣传等方面。在财政方面,建立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约束机制,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保障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总量。并引导多元化经济主体加入到投资体系中去,如银行信贷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等等,同时在税费上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减轻龙头企业负担,对非公有制与公有制龙头企业、内外资企业给予平等待遇。在宣传方面,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学习、调研和宣传。但是除了服务以外,也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企业的行为规范,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
四、结语
从总体上讲,农业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绝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单位能够承担得起和能够解决的,仅凭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自身发展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的。而地方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和分配者,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应大有作为。本文上述论述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做了定位,而在此则根据农户和企业行为特点及现有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资源状况,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几点具体的意见。
1.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农业产业化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的交叉管理严重增加了企业和农民的经营成本,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而应加快各级行政部门的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分割的现状,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管理。同时加快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变,由经济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范文4
在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下,我们一般有着这么几种分配模式,即以补偿贸易为特征的分配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分配模式以及以内部价格加二次分配为特征的分配模式。其中,第一种分配模式就是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之间形成的一种联合协议,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大,往往适用于大型涉农集团公司等产业化经营主体。第二种分配模式是把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模式多用于开发性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双边、多边联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第三种分配模式主要是先以内部价格进行第一次结算,然后再扣除第一次结算利润的基础上进行剩余利润的分成,主要是通过二次分配使得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利益均衡,尤其是解决农民利益偏低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分配现状
基于以上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分配模式选择,我们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实行的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即买断型、保护型、服务型、返利型以及合作型等。在这几种分配形式当中,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使得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采取的是买断型,只有一小部分实行的是保护型或者服务型,极少数的使用返利型或者合作型。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现状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往往具有一种随意性和非规范性特点,农民无法真正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合法利益,进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质量不高,企农关系不顺等突出问题。
(二)改进措施
1、重新定位农民在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地位。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农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正确的对待。很多人对于农民在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定位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理和法理上建立和不断完善这种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身份与地位得到认可与提高。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在生产经营上使得农民拥有与龙头企业平等的经营权,不仅让龙头企业拥有诸多垄断权,还应该让农民进入到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环节中去,让农民也能够分享一部分利润。我们也应该在利益分配上对农民实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是因为农民在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龙头企业的技术与质量要求的限制,农民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等,所有种种凝结在农业劳动中的劳动都会为龙头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那么,龙头企业拿出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回馈农民也是对他们多付出劳动的一种合理回报。此外,农民在利益分配机制中应该得到一些除了提供农产品原料以外的利润,还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具有资源共享的特征,其进行利润共享也是情理之中的。农民只有转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才能够在利益分配机制中获得更多合理的利润,才能够保障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并落实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与原则。我国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我国农业走出传统发展模式的禁锢,以新的经营制度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更好的生活与劳作。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地区采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没有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正常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并落实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与原则,把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捆绑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并实现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则,即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权利平等,农民合理得利、反哺农业,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最大化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双重利益。我们应该基于上述目标,依据几个既定原则进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新建立与落实,让这几个基本原则做到相互依存,从而切实调动龙头企业、农民双方面的参与积极性,让龙头企业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利润共享,让农民以获取更大合法权益而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进而让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赢利原则、公平原则、自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以及政府引导原则下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流通业的积极、健康发展,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3、培育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的组织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载体进行操作。这是因为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本身就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往往为“企业+农户”或者“公司+农户”。如果龙头企业发展初期,其与农民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相关利益协调。但是,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涉及的农民人数增加。这个时候,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协调就会变得日益复杂化,其迫切需要一个有着强大协调功能的中介组织来进行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协调与管理工作。这种组织载体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更好的预测经济形势,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还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和把握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引导他们做出合适的判断与准确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中介性质的组织载体甚至可以代表农民与龙头企业进行利益对话与协调。因而,我们应该把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企业+农户”或者“公司+农户”转变为“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这也需要我们大力培育相关的中介组织载体,其性质应该是合作性质的,由农民选举组成或者农民自愿组织相关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从而引导各利益主体不断更新利益取向观念,不仅维护了农民利益,也督促龙头企业尽快制定并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依法强化合同管理,确立合理的价格杠杆体系,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等,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深度的不断加深。
三、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范文5
近年来,新疆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积极扶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得企业的规模、质量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形成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2009年,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10451个,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以合同关系为主。合作制分为利润返还和股份合作关系。按股分红所占比重较小。企业组织类型则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为主。目前,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营类型。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数量比例仅占9.82%,但其销售收入比重却占到了70.45%,因此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 制约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2.1 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新疆农业产业的政策扶持,通过不断整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发展目标,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弥补了市场失灵的缺陷,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也为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但是,产业政策在促进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方面并不是万能的。片面夸大产业政策作用是不可取的。产业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行为。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更何况产业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一旦产业政策失败或者成本和代价过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灵活运用产业政策。
2.2 财税政策环境分析
财税政策作为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历来备受各国推崇。我国财税扶持主要手段有: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设立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上项目和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同时,根据新疆实际情况,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有效降低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率。在财政补贴方面。中央和新疆政府对新疆符合标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出现了一批像长河集团、丁丁食品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税收优惠方面,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许多税收政策的优惠。例如:自治区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对外地来疆投资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三年的所得税减免和增值税优惠,同时为了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创汇,政府在税收方面予以一定的补偿。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疆投资,而且提升了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
2.3 金融政策环境分析
新疆金融业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信贷投入不足、融资难仍然是现阶段制约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服务体系方面,由于农业龙头企业面对的交易对象主要是信用和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户,使龙头企业经常面临着经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营销方面显得异常谨慎,致使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窄、门槛比较高,严重制约了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在金融信贷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新疆信贷投入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商业银行,导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的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明显偏低,与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明显不对称。在利用民间资本方面,新疆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借贷资金的压力,对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不受法律的保护,加上民间借贷的高利性质不可避免地给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序发展。此外,民间借贷的存在,致使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降低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效应,也容易引发农村金融的不稳定局面,致使新疆民间金融发展后劲不足。
2.4 技术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科技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些限制性的因素阻碍其发展,具体情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由于大多数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政府扶持、资金支持,致使企业对技术的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滞后,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民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次,科技投入方面,由于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比较少,融资比较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龙头企业对科研资金的投入。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产品滞后,不能满足目标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2.5 人力资源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惠政策,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人员招聘和培训、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人员流动方面。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层次不高、支撑作用不强的现象,普通员工人员流动不强,高层次员工流动性大等,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人员时仅从企业发展现状考虑,缺乏必要的职前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的规模、能力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不适应,不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绩效与激励方面,据调查研究,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都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50%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了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但是,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环境优化的发展对策
3.1 产业政策方面
制定产业政策时,要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制定出符合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
措施,使得产业政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政治性和市场功能弥补性等特征。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直接干预,对于关系到行业发展和经济命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要通过配额制、许可证制、审批制、直接投资经营等方式,直接干预新疆农业产业的资源分配与运行态势,及时纠正企业发展过程中与产业政策相抵触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以保证预定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间接诱导,充分发挥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出口退税等方式,引导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主动服从政府的产业政策。
(3)法律规制,以立法的方式来严格规范龙头企业的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提高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应法律规制的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3.2 财税政策方面
(1)财政专项资金政策,自治区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标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扶优扶强,特别是对国家、新疆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地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要重点予以扶持。
(2)财政补贴政策,新疆自治区农业、经贸委、计委、财政等部门要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的向上推荐工作。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同时,新疆应当每年在财政支农预算中设立基金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项目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补助。
(3)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新疆有关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发生费用,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等根据规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3.3 金融政策方面
(1)创新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新疆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
(2)加强信贷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要运用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支持各种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商业银行要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贷款的支农作用,利用农业政策性信贷杠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跨地区经营,有效促进产销区结合,减少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3)鼓励龙头企业多渠道筹资。对申请上市或发行债券,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为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上市或发行债券;对已上市的重点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通过配股、增发新股、投资入股、控股、兼并收购中小企业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张资本,壮大规模。
3.4 技术政策方面
(1)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新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科教兴企战略,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系统攻关,把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弱势群体整体对待,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化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技术跨越式发展。
(2)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农业科教单位、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和技术服务共享平台,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
(3)创新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新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创建多元化的、稳定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在拨款资助、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和权益投资等方面进行扶持。
3.5 人力资源政策方面
(1)人员流动政策。龙头企业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合理制定人员流动政策。通过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甘肃农垦集团; 农业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45-04
一、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在西方国家,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或简称为“农业一体化”。从产业组织理论来讲,国外农业产业化属于垂直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通过变革旧的经济组织方式,使生产、经营、服务和利益机制发生变化,实现潜在的经济利益。这种组织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1)农工商一体化以及产供销一条龙的表现形式,在农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和非农企业,通过有约束的经济协议,构建一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新经营体,形成共担风险,各得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2)依照分工与协作的特点,使共同体把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地区化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包容在一起,减少交易费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3)共同体规模化,有助于社会化服务的展开,构筑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可以将农户的价格接受者地位转变为参与价格制定者的地位,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底子薄,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启动、成长和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首先,产业化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整体跟进,改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地区分布逐渐趋于合理,优势日益明显,利益关系日渐密切,开放程度逐步加快,已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其次,产业化领域进一步拓宽,近些年来,农业产业化从偏窄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小农业”产业化方式,逐渐地转向“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即包含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一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一体化产业,展示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广阔前景。第三,利益分配机制逐渐合理。由政府倡导,引导公司和农民组织各种合作形式,确定利益分配格局,发挥价格调节机制,使得公司和农民产生出了双赢的利益分配局面。第四,企业和农户在各种产业化组织中,由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稳定的经济方式,将利益连接起来,不断地可以完善和发展连接机制,降低农户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保护了农户的利益,这种合理,科学的利益连接机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制度,不仅要优化资本结构,采用联合兼并、股份改造等改制方式,而且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出市场竞争中的领头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是不同的,传统农业一般是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产品转化很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小而散的布局很难产生出规模报酬。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户引向了市场,由市场决定农户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专业化经营又在深加工、专业化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而在组织上又能够构成产供销的一条龙形式,因而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通常来讲,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在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时,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看,还是从资金、技术、人才要素的集约来看,农业产业化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虽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入西方发达国家,从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虽有些差异,但其基本特征是清晰的,这些特征包括:(1)一体化生产经营;(2)专业化发展方式;(3)社会化服务体系;(4)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时,并不能摆脱农业产业化的特征,需要进行改革的是有悖这些特征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地突显出这些特征的区域优越性,争取更多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走上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农垦集团基本概况
甘肃农垦集团创建于1953年, 2004年5月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正式挂牌运行。5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农垦集团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初步成为一个农林牧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企事业群体。甘肃农垦集团现有总人口9.7万人,职工总数3.2万人,离退休人员1.4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耕地68万亩,林地38万亩,牧草地315万亩。现有企业37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3户(按产业划分农牧场17户,工商建企业16户),非国有企业6户。
近年来,随着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葡萄、啤酒花、啤酒大麦、特药种植、亚麻、棉花、果品、制种、甜糯玉米的种植加工及销售等20多个优势产业链。其中啤酒花和啤酒大麦是我国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基地,啤酒花生产已占全国的60%以上。特种药材种植与加工为全国唯一,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加工产量全省第一,另外,还有棉花种植与加工、种子种植与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果品种植与加工等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水泥、化工、医药制造在垦区及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管理的丰富经验。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垦区还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近10年间,农垦集团还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成滴灌10.9万亩,喷灌、低压管灌5.4万亩,滴灌面积在全省最大;建设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0多个,完成投资24亿元,为产业化迅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1.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化模式。甘肃农垦集团有近20户这样的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9户,这些龙头支柱企业支撑了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而且两家上市公司更是将这种基本组织延伸到了农场和周边农村,把资源开发与建设商品基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筑起“融资、商品基地、拳头产品、骨干企业”相组合的集约化经营共同体,不仅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主导产业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中,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比较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着某种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而展开。甘肃农垦集团已初步形成近20条这样的产业链,覆盖着10.7万公顷的农场和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垦区内部,还存在着一些规模小、形式分散、各自为政的经营企业,依赖于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和产业链延伸,这样的产业需要进行整合,才能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实体。
(3)服务组织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现已形成省级和农场自设两级农业推广体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兴办各种科技服务公司,在啤酒花栽培技术研究、良种繁育、制种产业扩繁、棉花新品种引进以及农药、化肥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服务于企业,用科技力量壮大支柱产业。建成天然色素金盏花初加工厂3个和年产300吨金盏花浸膏生产线一条,发展金盏花原料种植基地2000公顷,有效地带动了凉州区、古浪县、景泰县等上万户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服务组织带动的产业化模式。
2.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1)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着雄厚的资源基础。甘肃农垦集团拥有总土地面积54.3万公顷,其中耕地4.5万公顷,林地2.5万公顷,牧草地23.1万公顷,其余为戈壁荒滩。这些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农业生产力水平高。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甘肃农垦集团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万千瓦,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6.8%;在农业科技方面,农垦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在规模经营方面,农场的耕地规模数万亩,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在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养殖业规模也较大,粮食商品率达71.3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甘肃农垦集团农业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职工队伍素质较高。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甘肃农垦集团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垦区职工的总体素质都比较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高于农村,而且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这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3.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
(1)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垦区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科技、管理、集约化优势,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啤酒原料、酿造葡萄、棉花、特种药材、优质牧草等优势产业已成为发展壮大甘肃农垦集团经济的主导产业,新扩建药碱、啤酒、啤酒大麦芽、颗粒酒花、葡萄酒、乳品加工、棉花加工、种子等2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并逐步发挥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
(2)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垦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目前甘肃农垦集团拥有10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
(3)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是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垦区以市场为导向,因场制宜,充分发挥各场的地域优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合理优化作物布局,已初步形成以经济作物为主,兼顾粮食和草业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及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大部分企业基本确立主导产品,并形成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真正形成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4)订单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各农场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传统优势作物的基础上,以订单农业形式,积极寻求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并能形成产业化发展的作物种植,基本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订单农业格局。
(5)“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行业协会日趋活跃。依托龙头企业,把农产品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加工,把更多的农产品变成国内外消费者需要的食品,通过这种形式,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联结起来,把小规模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和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积极扶持和引导农场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场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职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6)打造品牌,营造形象,产业化活力增强。公司立足河西走廊的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出了“飞龙”牌大麦芽、“莫高”牌葡萄酒、“祁连山”牌甘草制品等省内外名优产品。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农垦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的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的相对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初级产业加工比例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较低。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源头是农业种植,各种风险多,抵抗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信息不畅,产品营销环节较弱等,影响了农垦集团产业化效益的提高。
2.地理位置偏僻,属于边缘化经济地理区域,并且农垦集团企业几乎散布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远离市中心,远离市场,吸收资金乏力,思想观念保守等等,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甘肃农垦集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经营的对策及措施
(一)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利用兼并、联合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资产重组;立足于技术改造项目,使设备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依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手,首先对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的加工企业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三产企业,进行改组、改造,重点扶持,使企业的实力真正得到增强,从而成为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骨干力量。其次,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批量大的优势,把加工、保鲜、贮运、销售服务作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扩大总量,提高比重。
2.注重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家可以打造出农业产业体系中各种形式的优势企业,必须具有独特敏锐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的更高标准,才能有优势企业,才能形成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群体可使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构成优势产业链和优势区域;因此,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
3.利用基地建设保障产业化基础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要因地制宜地考察和研究,从而确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园艺业等专业基地的规模,突出优势项目。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发展宜种、宜林、宜养等基地产业,不追求盲目的投资规模和高、大、新、外项目。农产品资源基地建设中,要广泛吸收国内外科技因素,提高科技含量,利用科技兴农,使农民认识到科技的力量,自觉地加入到科技兴农的行列中。同时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现集约化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生产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使产业化基地真正成为当地科技兴农的示范基地。
4.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资本市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热点颇多,为资本注入开辟了广泛的渠道。资本介入企业,可以很快地塑造企业,改造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等。资本市场通过提供足够的资金,加速农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农垦集团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竞争。
(二)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要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自身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周边地区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区
黄羊河农场作为“全国农业示范区”,应着力发挥该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围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啤酒大麦种植和加工、良种生产加工、亚麻种植和加工、特用玉米种植和加工、果品产生和销售、蔬菜种植和加工、麻黄种植和加工、观光旅游等九大产业,以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高黄羊河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利用科技力量,不断创造自主品牌,扩大规模效益,带动其他企业和武威市经济更快发展。
2.建设啤酒原料示范区
在酒泉垦区,建设啤酒花种植及加工的支柱产业,采用农场和乡共建示范区体制,整合啤酒花资源,组建甘肃农垦啤酒花集团。利用资本重组的方式,把河西7家啤酒花生产企业重组为一个专业集团,形成甘肃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统一质量标准、品牌、价格等,充分发挥专业集团的优势,获取整体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可将酒泉市及周边农村的啤酒花种植者一并纳入到集团中,建立利益关联的协作体,统一行业标准,使农场和当地农户种植的啤酒花质量大幅度提高,共同创建甘肃省啤酒原料特色产业示范区。
3.建立高效园艺产业示范区
依托条山农场建设基础,整合、利用条山农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四个平台,建设万亩绿色高效果品生产基地,带动相邻地区的优质果树、果园,配套国际先进的滴灌节水设施,实施滴水、滴肥、滴微量元素的精准化管理,生产品质档次更高、果品更加优良的高效、节水绿色园艺产业示范区。同时,建设果品贮存、保鲜库存设施,延长果品保鲜期,实现果品全年供应保证,取得延期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4.建设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
以亚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基地,充分利用亚盛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优势,建设全省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园区成为全省农业生物工程、无土栽培、转基因作物引进繁育、工厂化育苗、生产以及生物制药研发等科技创新和研发基地,展示科技项目,推广和示范生态农业的发展样板,辅之以精准农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管理,使亚盛高科技园区成为省内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支柱。
5.建设生态保护节水农业示范区
在八一农场、勤锋农场、黄羊河农场、张掖农场,实施封滩育草,建造生态公益林,生态经济林,建设成以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6.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
在平凉总场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依据工厂化管理原则,规范、合理地建设以肉牛、肉羊为主的养殖业,合面推行高效、生态、健康和标准化养殖方法,转变养殖人员的观念,提高养殖水平,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开发畜牧新产品,推出新品牌,大力宣传新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带动畜牧深加工的发展,使农场的养殖、加工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琪瑛河西地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7,(01)
[3]于淑芳.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的原则与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 2006,(02)
[4]张亚中,朱艳梅. 对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特征的重新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2006,(01)
[5]孙玉德.浅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J].武夷科学,2006,(01)
[6] 李胜昔.甘肃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与思考[J]甘肃农业,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