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范文1
根据局党组的要求,支部组织召开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题民主生活会,学习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市民政局党组及有关负责同志不作为不担当问责情况的通报》指出的问题和整改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学习。对照《方案》中的治理问题,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自我剖析,此次学习使我强化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自身问题。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对理论和政策方面学习不够深入和提高。
2、对于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更主动地深入地了解、调查和思考,解决起来常常也会出现抵触的想法。
3、在工作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靠老经验办新事情。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影响了工作效果。
二、原因分析
1、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主要对学习的要求不够高,没有把学习、思考、实践和推动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性、专业性、深入性不强,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在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有时把工作推进慢、对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缺乏积极性。
3、工作方法简单,创新意识不强。工作只安于表面,认为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缺乏创新精神。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问题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够。有时对一些已经明确要求推进的重点工作,等文件、等指示,还要等上级调度,缺乏先创先干和主动担当的意识。
三、整改措施
1、学习上养成那种“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做好笔记,领会内涵,应用到实践中。思想上放开思维方式,开拓创新,敢于担当。
2、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做到全面学习和重点学习相结合,不断给自己“加油”和“充电”,增强提高创新意识。经常和同事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范文2
关键词:国人性格;大学生;创新意识
本文将试从国人固有性格出发,分析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并提出对与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意识的看法。
一、国人性格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
中国人性格中低调、谦逊、主张中庸,反对极端、重历史、重传统、重视人情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传承和影响下,我们出现了“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成为激励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同时性格具有两面性,以成就动机来说,与西方相比,西方人的性格是一种希望超越自己心里期望的一种的心里需要,他的出发点在于自身的需求;而中国人的的行为则具有更多的社会性,中国人也有比之前更好的心理期望,但这种期望往往都是建立在这个社会评价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即使自己没有做到更好,但只要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认可,那么也就是成功的,因而这种期望他不是内发的,而是社会和他人提供的。这种差异性,笔者认为是我们这个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最为本质的原因。
(一)传统礼教观念使学生缺乏批判精神。长幼孝悌、尊师重道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留下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特质,而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不会质疑家长和老师的决定。对于老师的授课,全盘接受,即便老师在知识传授中有错误的地方,也不会去质疑。创新能力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批判的精神的,过分的盲从是难谈什么创新的,在很多被书本化和公式化的知识、定论面前,没有批判精神何来创新。而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入校后才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又只是一味的接收,没有分析,没有批判,创新意识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怎么能够培养。
(二)中庸之道使学生缺乏竞争意识。我们的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尽量不去破坏和改变自然规律,要求要做到不争,不做,反对走极端,过犹不及。而这种中庸的思想在我们现在学生思想中还是普遍的存在,学生往往都会存在不争的心理,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偏执,怕过犹不及,怕出错,认为不做就不会出错;因而在对待任何事物时不愿去探究其中的奥秘,而这种思维也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很多时候缺乏生气和活力,缺乏竞争的意识,当然也就难有创新精神。
(三)物质化的社会环境和盲从意识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盲从心理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主要因素,这样极容易导致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状况,看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持续性;另一种就是容易受到一些有偏差或者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物质横流的社会,很多学生往往会身在其中,不能找准大学的方向和目标,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上出现偏差。
(四)低调、谦逊的性格让学生缺乏创新素质。低调、谦逊本都是中华民族良好的品格,但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却有时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曾看过一个学者在研究创新能力时指出,“张扬的性格是大学生创新获得成功必备的条件”,对于这个绝对的论点笔者持保留意见,但也承认张扬的性格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好处的,反观我们现在的学生,过于低调、谦逊会使他在创新实践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境地,而进行创新实践所必须的一些创新素质,如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等也会大大折扣,是不利于良好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一)营造以创新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氛围,带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比美国大学的创新意识培养环境可以看到,在美国这样一个竞争氛围格外浓厚的国家,创新精神已经成为这个国家人民的核心精神,美国高校更是看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氛围,美国在校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具有强烈的创新竞争意识。对比国内高校,需要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让学生随时都能够参与科技创作活动,营造出校园内人人参与,人人重视创新的局面,让创新意识真正能深入到每一位同学的内心,相信一定会对学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更大的帮助。
(二)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做到人本主义,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的发展。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优势、特长密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在创新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来选择创新的项目,而不是单单作老师的一个应声虫。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满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和支持的个性化发展,帮助他们用自己所特有的性格来发现和创新,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批判精神,敢于在问题中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批判性思维是科技进步,不断创新的源动力,我们已知的很多创新都是在对前人的一些结论、定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从而取得创新的。创新人才只有通过否定、再否定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工作成就,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对待各种现有的成果,才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各种创新的思路,发展的目标和行动的方案,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赢得持续竞争优势。这也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和课下指导活动中,要培养和鼓励学生的这种批判精神,首先从自身做起,要对学生的疑问和怀疑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直接的否定,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要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达到能正确的看待、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政策。物质化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有着很多消极的影响,但还是要尊重社会规律,看到激励政策对于整个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带动作用,单纯的依靠学生的自觉自发行为是不现实的,因此还是要重视激励手段的应用,一方面要构建合理的评价制度,我们的学生相对于西方的学生,更为重视社会的评价,老师、学校的鼓励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的重要的,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要注重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支持,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到通过创新活动,不仅能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专业动手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获取社会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投入到更多的创新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范文3
关键词:石油企业 管理 创新途径
一、前言
近些年来,石油企业发展迅猛,逐步扩大了企业的发展范围,但与之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仍很落后,未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致使企业管理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现代经济市场发展愈发繁荣,由此增加了石油企业间的竞争,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性,推陈出新,才能维持企业不断发展。改善石油企业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实现企业全员创新。管理创新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创新策略。因此,作为我国最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国有企业,更要加强管理创新,开发和发展管理创新的方法和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石油资源的利用和需求越来越大,加强我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薄弱
企业的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思想及能力影响着企业整体上创新意识的提高。但是现在大部分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并不具备高能力、高素质、高技能和高知识,不能很好地适应管理中出现的变化,加上缺乏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样就对企业的管理创新产生严重影响,管理者代表着企业的高层水平,其自身素质、创新意识决定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速度。归根结底,主要原因就在于管理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没有市场经济的压力促成,甚至有些管理者只是单单的空喊创新的口号,而并未想将创新真正实践,忽略创新的重要性。
2.参与主体范围较窄
与国外、跨国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公司参与创新活动探究的主体范围较狭窄。企业中大部分的创新工作都是由高层的管理人员决定和完成,高级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很少有机会参与创新活动,而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对于创新工作的完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了他们的参与,使创新活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3.管理手段有待改善
我国石油公司的创新比较局面,在管理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创新活动比较少,企业整体的创新水平仍比较低,深度和广度不够。而且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大部分都是借鉴实施运行过的、成熟的、具有完善运行体系的知识、技术及方法,只是简单的照搬照套,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缺乏一定的实用价值。由此影响到我国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1.石油企业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石油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切由领导决定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且这种思想依赖性影响到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导致出现一部分员工不积极提高工作要求,而是不断增大加薪的期望,造成员工思想上的懒惰。这种计划经济思维不断深入企业的各级各层,认为一切事情和计划都会有企业和高层领导决策和制定,上级将会承担所有的责任,而自己只做好基本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概念,导致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意识淡薄,没有市场经济竞争压力。
2.石油企业管理机制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十分的不完善和不灵活,没有激发体制有效运行的因素。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虽然管理制度上制订了许多要求和规范,但并未真正实施过,没有被真正的执行过。奖惩制度中大部分都是惩罚,而奖励部分比较少,这样就削减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打击了员工的创新性。
四、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1.加强石油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要求的合理性等各方面的考虑,综合整体情况,设计和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组织,一改以往单一行政职能的管理组织构成,以精简高效为设计理念,以市场经济情况为基本准则,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组织。精简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制定高效、创新的管理战略,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从管理组织的构建上,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2.加强石油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企业运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内的管理越来越复杂化,市场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都对现代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灵敏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及较快的反应速度,还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注重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影响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最主要因素。企业的创新主体是人,人只有体力与智力在高度紧张状态下才会产生创新思维,创新不仅集聚着才能和智慧,更包含着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感。企业文化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可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水平。在企业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思想,是企业凝聚力的体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注重实施软性的管理策略和手段,有助于增加企业管理创新的竞争力。
五、总结
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文化、经济及技术等多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创新,采用文化教育和技术培养的方法手段,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技能,整体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核心能力。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结构,健全企业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高级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其创新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创造积极地、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挖掘员工的潜能。从企业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活动,完全落实管理创新的条款,有助于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范文4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硕士;培养机制;研究;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83-03 引言
研究与就业的矛盾是当前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做学术研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职责所在,但在当前就业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主要是为了就业做准备,如考各种证书、参加各种招聘会和较长时间的实习等,完成学业大都应付了事,课程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用来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毕业论文质量也就很难提高。但是,尽管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但研究生最终都能顺利毕业。为了缓和研究与就业的矛盾,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已经进行分类,即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并削减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但研究与就业矛盾仍始终很难解决。
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核心。关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常顺英等(2006)认为,研究生的创造性就是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1]。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Lanser(2000)认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是教与学的合作关系,应加强在创新思考和研究方面的合作[2]。安冬平(2007)认为,研究生教育过程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科研实践训练、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创新氛围[3]。王国建(2013)认为,课堂教学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从探索教学模式、结合科研活动、引导文献阅读和改革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4]。刘晔(2014)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应着重开展研究方法论培养,加大校际和校企合作力度,从系统工程角度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5]。黄秋波(2015)认为,遴选出科研创新能力强、作风正派、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科研生活环境的导师,对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本文认为,人类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实践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不一样的,大学毕业以前基本属于模仿阶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在个别学生体现,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在突破模仿。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就是在专业研究方向上突破模仿,产生独特的研究点,在研究点上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技术路线。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兴趣是基础,完善导师负责制度是保证,学校保障制度是支撑条件。
一、目前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缺乏浓厚的研究兴趣
理论经济学著作浩如烟海,有些甚至晦涩难懂,学者必须能沉下心来认真翻阅、仔细推敲,立足当时的历史背景并联系现实问题探索思考,才能学有所成。但是,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愿意花时间学习、思考的研究生较少,对理论经济学有浓厚研究兴趣的研究生更少。实际上,学好理论经济学,夯实研究基础,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个人自身素质都有好处。但为何研究生不愿学习研究呢?主要原因有:一是主观原因。大部分人都不会对理论经济学感兴趣,所以理论经济学专业是冷门,许多研究生选择学习是为了顺利进入硕士阶段获得硕士文凭。二是客观原因。研究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时会有一个时期是研究方向的盲区,如果导师没有及时引导,或没有较好的学习氛围,这个盲区会一直延续到毕业,最终研究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还是提不起兴趣。
(二)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
目前,高校的硕士招生有较大的自,硕士研究生的遴选制度受人为因素干预较多,评价指标难以统一,主要是“软性”指标。例如,同一所大学的各个二级学院所立的门槛基本由自己决定,有些要求学生来自985或211大学,有些则没有要求,就算有要求,遇人情则无要求;有些学院强调导师选学生,有些学院则强调学生选导师,遇人情也无要求。由于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少部分对理论经济学有浓厚研究兴趣的学生可能无法进入硕士阶段学习。高校硕士招生有较大自应是历史的进步,为何却成了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高校硕士招生有较大自不是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的根本原因,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的根本原因应是缺乏统一的客观评价体系。遴选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人情招生埋下隐患。
(三)导师负责制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
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模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导师片面理解为只要抓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就行了,而许多高校评价导师绩效也以科研为主,对研究生的育人责任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对研究生就业认为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在奖惩措施上,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却缺乏有力的奖励措施。学术不端行为已经严重影响高校的声誉,为此,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高校把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措施。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并连带对导师的惩罚。但是,由于没有同时对导师有力的奖励制度,奖励以科研项目为重点,奖励项目少金额低,一视同仁的津贴发放不仅没有调动导师认真指导,反而鼓励导师多带多得,从而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由于实行单一导师负责制,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措施鼓励其他导师指导其他研究生,许多研究生很难获得参与其他导师教学、科研活动的机会。
(四)学校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研究生专业奖学金未能保证研究生学习费用支出,造成家庭经济压力大,以致一些研究生寻找上课的机会,或者研三一年时间处于打工状态。我国研究生导师资助制是在导师负责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导师对参加其科研的研究生提供一定金额的学费和生活补助。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文科专业导师资助制存在重重困难。主要原因有:一是获得课题支助难,课题经费少。申请纵向课题尤其是高端课题成功率很低,即使申请成功,研究生获得劳务支助也很少;申请横向课题基本靠导师的关系获得,对许多导师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二是课题完成较困难,课题经费的获得不可持续。纵向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2―3年,横向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1―2年。由于导师都肩负教学任务,一年级研究生基本无法帮助导师完成课题,三年级研究生要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也基本无法帮助导师完成课题,而二年级研究生中能理解导师研究内容的少之又少,因而在研究周期完成课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了保证能连续获得课题资助,导师不断申请课题,就会出现同时主持几个课题的情况,而这又使导师完成课题研究难上加难,导致延期甚至终止研究。
二、研究兴趣是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研究生有研究兴趣才能进行创新研究。虽然创新研究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创新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研究生研究兴趣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从遴选环节开始,遴选具有扎实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有研究兴趣的研究生。进入培养环节后,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支撑,通过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扶持机制完善导师负责制度和健全学校保障制度。通过研究生、导师、学校三大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以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兴趣,以保障机制和扶持机制减缓研究生家庭经济压力而带来的就业压力,使研究生有更多时间开展研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找到突破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技术路线,从而尽快参与导师项目或自己主持项目并获得研究成果。即使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考博或进入科研机构,良好的素质和能力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探索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制度保证
(一)创新遴选制度,遴选具有研究兴趣的研究生
创新遴选制度就是要建立研究生遴选统一的客观评价体系,克服人情招生。理论经济学硕士遴选统一的客观评价体系首先是生源本科阶段的理论经济学专业标准。一般来说,学生在本科阶段基本已确立专业意识,而且专业被认为是就业好坏的砝码,如应用经济学专业好找工作,理论经济学专业不好找工作,所以许多通过保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都选择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本科专业中的经济学专业实质就是理论经济学专业。如果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能继续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那他大体是有研究兴趣的。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本硕连读是能遴选具有研究兴趣研究生的重要制度措施。通过经济学的本硕连读,很好完成经济学本科阶段学习并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研究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也会有较浓厚的研究兴趣。其次,强调生源本科阶段的985或211学校标准。学习理论经济学需要个人有学习兴趣,更需要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985或211高校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设置完善,科研氛围浓厚。本科阶段已有较多学生参与专业研究,有志于专业研究的学生能看到将来自己的发展道路。再次,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标准。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开展科学研究的保障。在研究生遴选阶段,无论是导师选学生还是学生选导师,学生都应该有各种渠道如教师信息网、面试等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匹配一致,缩短学生研究方向盲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尽快突破模仿,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导师负责制度,涌现关注研究生研究与就业的导师
完善导师负责制度就是要建立导师、导师组对研究生学术、育人、就业等奖惩措施,发挥导师、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影响力。首先,要完善导师奖励制度,使导师资助制能真正践行。加大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术、育人、就业等方面的奖励力度,鼓励导师对参加其科研的研究生提供一定金额的学费和生活补助,有条件的导师组可率先实行导师资助制,制定统一的起点,学校应对积极资助的导师给予一定奖励。其次,发挥导师组的作用,克服单一导师制的不足,鼓励研究生交叉参与所有导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导师组是同一专业的导师集合,有利于科研的团队合作,但长期以来,导师科研都是各做各的,很少进行科研交流,实力强的导师连续不断获得项目,而实力不强的导师很难获得项目资助。建议增加对优秀导师组的激励,鼓励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术、育人、就业等方面的团队合作,在此基础上,研究生交叉参与所有导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有利于多角度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扶持机制等基础上完善导师负责制度。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扶持机制形成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主体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倾斜,中职学校教育走向了拐点,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纵观现阶段的职业中学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总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仍较为落后,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重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1]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其走出校园、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甚至创新创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职业中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职业中学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校的大力培养,也需要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融入其中,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笔者对现有的职业中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目前,职业中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大多依靠死记硬背。学习实践操作技能时,缺乏创新意识,不善于进行科技或技能方面的创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职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单一,教育体系并不健全。对此现状进行探究,发现主要原因为:一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职业中学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一类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囿于一种思维,缺乏和外界的联系和沟通,更不用说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了。校企合作、定点实训、实训基地建设等和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开放程度不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民主性,导致该培养方案往往为一家之言,未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与当下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符,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意识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在职业中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视学历、轻视培训的现象;重视学生们的职前培训,忽视对他们的职后培训。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都与职业中学的办学模式具有直接的关系。传统学校的办学模式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如果职业中学一味照搬,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提升。
2.欠缺双师型教师职业中学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又需要他们具有实践操作经验,唯有此,才能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型、创新型的实用型人才。[2-3]目前,职业中学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所占的人数较少,这就导致学生们往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低下,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导致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他们的竞争力不足。
3.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优秀生或中间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后进生或学困生来说,非常容易由于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1.丰富教学模式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从教学模式入手,让其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分层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职业中学的教师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学生的创新需要专业技能的支持,精湛的技术是他们在社会立足的根本,也是他们参与人才竞争的根本。专业技能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学校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从而锻炼出来的。在此过程中,中职中学可通过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夯实学生们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职业中学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水平,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当学生们具备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的时候,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同步的提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职业中学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联合、顶岗实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2.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中职中学还可以从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想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外聘的形式来招聘具有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的人员,以此来凸显双师作用;二是注重内部培训。对于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要重视对他们的相关培训,鼓励他们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石,也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根基。
3.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可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教师可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专业技能比赛、创新项目大赛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分析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多学习先进教学理念,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达成素质教育这一最终教学目标。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弱的原因
1.创新意识不强
虽然新课改实施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因为能力弱、缺乏硬件设备等主客观条件限制,并没有创新的意识,很多对知识点的教授只是就事论事、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与政治教学的思维是不相容的。
2.创新动力不足
当前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虽然有创新教学的欲望和意识,但是被家长、学校、学生等各方面升学率要求之下,不能有效实践,无法真正实施创新教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很容易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从而被动执行教学标准,压抑了创新精神的发挥。
3.创新技能欠缺
目前政治教学需要与实践尤其是科技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践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好政治这门课。但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老教师,教授政治理念时候还容易采取“灌输式”,毫无新意。再如,很多教师不会使用PPT等软件、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的技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新课改下如何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校方、家长要去除升学率第一的固有理念,树立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才是第一要务的新理念,从而为教师能够并敢于创新教学奠定基础。如果条件允许,还要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精神条件,从而鼓励教师创新。
2.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让高中政治教师多学习社科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树立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创新意识,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将这些意识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3.采取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
外界尤其是校方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让他们把创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当成职业所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够长期使教师保持激昂的斗志和创新的意识。
4.培养创新技能
在教学设备、研究条件上,校方要加大硬件设备投资、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让教师有能力、有条件进行创新,从而保障教师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