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服务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服务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 金融行业 影响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简单的讲就是资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工业生产的经济之外,我们基本上很难再找到其他与经济相关的非金融领域了,所以金融业几乎渗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方面都能遵循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资源,这种非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得人民的需求对市场的需求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金融行业的规范是很重要的,避免了金融业被人为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产业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规范性方面,目前,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业、信托产业、证券投资业和租赁服务业,这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产业了,而这些产业看似和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关系和影响程度就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让整个社会的货币和物质交换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状况。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对于任何商品而言,人民需求旺盛程度越高,产品的销售也就越好,而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群体数量,所以对于同一类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也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这本身就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支付和现金支付更加的频繁和庞大,这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为无论是虚拟货币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需要有庞大的服务团队来为各种交易提供保障,比如说在目前银行服务当中的电子汇兑,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支付方在完成转账之后,需要好久才能到账,而现在及时转账及时到账,让许多交易变的更加的快捷,且过去大多数商家都需要为完成一笔交易在银行排队等候,而现在通过网络交易,可以瞬间完成,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的种类到业务的范围也都在随着人民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如果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势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行业而言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金融业的发展也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升,百姓在理财方面越来越关注,所以金融行业当中的投资债券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一项居民理财现状调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知道通过银行或者债券公司来把自己空闲的资金保值或者想办法让他们升值,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认为存银行符合自己的需要,还有已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过多的空闲收益。这说明大多数人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金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投资服务项目才应运而生,对于到底是先出现了这些服务项目还是先有了人们的需求观念转变,笔者认为是先有了这些服务项目,往往这些金融服务项目都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在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时候,这些项目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眼前一亮,有了更多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也从原来的朦胧状态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可以实施的想法,所以我们说金融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这些项目的需要,当然,如果市场的发展在前,而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那么市场的发展要想注入新的活力就会变的更加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伴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快捷和高效成为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安全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金融业当中的网络服务项目,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从信息泄露到各种诈骗,这些原本和普通百姓没有联系的事件都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层出不群,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广告式的金融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百姓往往在选择中很难甄别,在现有的很多金融服务类项目中,各种虚高的广告让消费者很难对服务内容有彻底的了解,这也导致许多金融纠纷案件的发生。
笔者相信,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让金融业的发展内容更多,服务也更加人性化和到位,反过来讲,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则,任何一个服务项目的推出,反映出的是这个项目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和需求层次,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项目才能最终生存下去,这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而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必须有同等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二者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谁偏离了方向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部分地区金融深化问题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李伟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4年02期
金融服务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情况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在服务贸易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发到国家,从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来看,旅游业仍在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几乎占据着服务贸易行业的一半以上。基础性运输服务,是我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项基础贸易行业,运输服务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发挥着支撑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国际服务贸易在国内发展的不足
(一)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水平较低
虽然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十余年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增长速率达到了16%,出口量平均年增长为6%,是国际上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但我国在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明显落后。
(二)服务贸易体系没有形成平衡的结构
服务贸易行业是在世界科技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产生的新兴行业,这一新兴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服务贸易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自21世开始,整个世界范围内保险行业、金融行业部、技术服务行业、数据处理行业、通讯服务行业、广告业行业等均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服务贸易已经明显失去竞争优势。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过于依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服务贸易的弊端更加明显,虽然以运输、旅游等为代表的服务贸易实现了稳步发展,但是金融行业、保险行业、信息服务等领域没能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发展缓慢。
(三)没有构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与健全的管理制度
发展到今天,国内尚没有出台关于服务贸易方面的完整法律,尽管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如《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对外贸易法》等,但这些法律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够完整,没有形成系统。很多服务行业像电信行业、旅游行业等,至今缺少立法,没有构建与行业配套的相关法律;国内政府部门在对国际服务贸易纠纷处理时,基本上依靠自上至下传达的红头文件与通知来化解矛盾。而依靠这种方式势必会产生很多问题,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大多十分宽泛,配套的相关法律条款处于空缺状态,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些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过于抽象,普遍立法层次不够高,缺乏可协调性与可操作性,受国内尚没有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制约,国际化水平较低,因此难以对需要保护的服务行业给予真正有效的保护,而且和别的国家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容隐发生纠纷。
三、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开放与保护相结合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国际贸易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更好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拓展新的服务贸易渠道与行业,从而带动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向世界先进行列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服务行业的水平与竞争力。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起步晚、水平低,但很多服务行业已经萌芽并在茁壮成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空间更大,前景更好。由于服务贸易行业的性质独特,目前国际上还有很多国家都没有固定的相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这也导致了国际服务贸易机构无法协调统一各国家的服务贸易政策,这也形成了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贸易各方更多的通过谈判来协调合作条件、达成合作协议。我国是世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因此,我国在制定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上,也考虑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服务贸易原则与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互惠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服务贸易谈判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合作的重要形式。
(二)优化行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急需摆脱过于依赖传统的旅游、运输服务业的现状,加大对金融服务、咨询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投入,扶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网络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渠道,大力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优化整体行业结构,进而推动我国服务行业的产业升级,使我国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深化对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的改革,鼓励与加强对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的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积极引导传统行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我国传统服务行业的经营与发展水平。
(三)优化政府管理机制,加快行业体制变革
21世纪以来,我国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强调:必须“加强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大力改进”,“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在此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对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等都予以了最大化的公开,这就为服务行业的发展清除了很多不合理的障碍,方便国际服务业企业了解我国当前服务业市场的现状,有利于我国服务企业寻求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
四、总结
总体来看,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飞快,但对外贸易的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就已经跃升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虽全球排名第三,但贸易逆差并没能得到根本性好转。因此,要想消除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逆差,首先必须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与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贸易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行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施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3(08).
[2]王小玲.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8).
金融服务行业现状范文3
摘 要 当前,金融服务业已成为先进服务行业中独特的一个版块,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等。针对如是问题,当前我国应该采取保持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健全经济法制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大力培养金融人才,使我国金融服务业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 金融服务 发展 金融现状
一、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原因
金融服务业包括保险、再保险、证券、外汇、资产管理、期货期权以及有关的辅金融服务,是先进服务行业中独立和独特的一块,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部门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为各市场主体分散和管理风险提供市场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是各种社会资源的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并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其中,我国金融服务业不发达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本质性的原因所在,大力发展中国金融服务业、提高或内资源配置效率才能使金融乃至整个经济圈活起来。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特征及竞争力分析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特征是高速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迅速增强。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力比较中,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对服务个行业门类的法人单位数、年末实收资本、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单位实收资本、单位从业人员、单位收入7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规模评分位居第三;对服务业各行业门类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资本、资金周转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4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综合评分列第一。可见,金融服务业在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但同国外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三、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总体而言,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我国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外来干涉、国家变革等原因,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内部行业结构及区域发展不均衡。截至2003年,我国金融服务业所占GDP比重为4.14%,还不及某些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的一半,由于投入不够,我国金融服务业在体制、技术、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持续低速度,使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
金融服务业内部,银行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其他相关行业的比重相对偏低;金融服务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2.国内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
在金融服务行业人才管理的问题上,一方面,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及行业开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员工支付的报酬低于国内许多较高收益行业的水平,在同行业的比较中也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较低的职工薪酬和人力资本投入使得内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收益率差别越来越大,导致大量人才资源向外资金融机构流动,加剧金融人才及劳动力资源的缺失。
3.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的法律在金融方面的监管力度还很低下,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法律层次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实践过程中还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方面我国主要依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三会”机制,而在社会监管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4.我国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开展程度很低,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的海外业务拓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在综合化的经营模式下,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已将其分支遍布到全球。国内银行的业务开展主要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国外银行已将业务重点放在金融衍生工具上,常常通过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四、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服务业应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发展策略,在充分利用WTO的有利契机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提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1.保持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
正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维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危机过后的复苏阶段,应该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从而实现其稳定而持续的发展。
2.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自1995年以来我国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商业银行体制和保险体制等重要体制,形成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基本法律框架,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留下了很大的投机空间,不利于金融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加快改进步伐。
3.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要求建立有效地外部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特别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金融业内竞争规则。其次,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内外部协调,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所在地政府的政策协助,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4.大力培养金融人才
金融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局限在单纯技术和操作层面,更应该注重新一代创新 型、复合型、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形成以高、中级专业人员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金融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初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金融专业人士;加强金融从业人员培训,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实际需要,建立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进境外金融人才,从归国留学生和境外金融机构中聘请经验丰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加强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聘请外国金融专家来华讲学或举办研讨会,选派中高级金融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境外学习和工作;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努力创造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之,发展金融服务业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如今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尚不成熟,对总体水平不高、金融人才缺乏、金融服务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后、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等问题,应该以宏观调控、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大力培养金融人才等策略解决,保护和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夏慧.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思考.经济沙龙.2005(18).
[2]秦月星.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技术经济.2009(2).
[3]姚德文.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析.金融视点.2008(7).
[4]何德旭,王朝阳.金融服务业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上海金融.2003(12).
[5]李静波,孙励.论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保障作用.湘潮.2009(7).
[6]曾凯.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海南金融.2009(2).
[7]庞维红.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金融广角.2008(10).
[8]解睿.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管理.2008(8).
金融服务行业现状范文4
一、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根据世界银行对四川多地市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显示,对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自身积累、银行贷款、非正规借贷、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这五种融资方式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6%、76.7%、52.9%、3.5%和11.4%。目前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自身积累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银行信贷现在还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首选。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在国有商业银行为绝对主导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致使中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比例偏低。
二、西部中小企业投资现状。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业的主要收入为工程收入,而非工程收入可以视为建筑企业利用自己资金进行投资所得。西部中小建筑企业理财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理财环境不尽如人意。当前西部大部分中小建筑企业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内部审计活动领域狭窄、缺乏高水平的理财人员等诸多问题;理财内容模糊、理财领域较窄;企业理财战略的目标只重生存不求发展;企业理财战略偏重经济。
三、西部中小企业理财现状。在现实运作中,尽管一些中小建筑企业具有竞争力,收入及利润规模及比例均大于大型企业,但中小型建筑企业发展令人堪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理财的混乱,使企业缺乏真实可靠的财务资料,从而导致融资与投资决策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西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企业财务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工程承包,认为成功承包工程项目,既可从中获利,理财对他们来说是个既不重要又不可理解的概念;企业理财模式落后,创新意识差。
提高西部中小企业理财水平及能力的思考
首先,改善理财环境,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理财的氛围。理财服务在西部刚刚起步,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和扶持。要尽快出台理财服务行业的管理规范,促进理财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企业税收上也应适当给予优惠以鼓励中小企业理财服务机构特别是中介类理财服务机构的发展。同时,为了推动理财服务行业的有序、规范发展,应尽快建立理财行业协会,发挥其自律组织的作用,主动规范服务行为。此外,培养优秀的理财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风险分析、电脑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从业证书制度,提高理财机构管理层和员工的业务素质。
第二,加快西部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水平,改善中小企业理财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企业理财管理体系。要设立专门的理财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对预算编制、决算实施工作。要制定相应的理财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理财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此外,强化理财意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中小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理财层次,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理财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理财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金融服务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贸易强国;贸易结构;科技创新;优势培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04
0 引言
如今,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较2014年而言同比下降了7%,但总量仍然庞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达14.14万亿元,进口额达10.45万亿元,贸易顺差3.69万亿元,同比扩大了56.7%。
我国的贸易合作伙伴逐渐呈多元化趋势。2015年,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值分别达到3.51万亿、3.47万亿和2.93万亿元。并且,在各方不懈努力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2015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同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7%。同时,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加。进口铁矿砂9.53亿吨,增长2.2%;原油3.34亿吨,增长8.8%。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其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深。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以绝对的产品数量和对外贸易量取得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要转变“大而不强”现状,改善当前产品数量多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就要确定“贸易强国”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在构建贸易强国的过程中商品和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的办法。
1 我国商品和服务结构概述
1.1 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结构
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由2005年的142191亿美元起,每年保持25%至35%的增长幅度,至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了43030亿美元。而相较同期的美国而言,其2014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0337.13亿美元,从总量上看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贸易大国,但要想成为贸易强国,仅从数量上追求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57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043亿美元,总量上增幅达到284%,且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由2005年的9949%增长到2014年的12.314%,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而美国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了303%。中国同贸易强国相比较,在对外贸易结构上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2 服务贸易结构
由表2数据可知,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较大比重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分别占比达到了26.9%、27.8%,超过半数的比重;而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建筑服务等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虽然分别仅占0.8%、4.8%、0.7%,但同比增幅达到了133.8%、35.5%、27.6%。到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善,虽然传统的服务行业仍占据很大的比重,运输、旅游分别占据22.5%和36.7%的高比重,但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也有明显的提升,金融和建筑业分别提升至1.7%和3.4%。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发展势头迅猛,结构优化明显,但发展起步较晚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2014年的美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大部分侧重于新型服务贸易,其金融和专利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4%、17%。
通过计算得出表3中2010年至2014年中国各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很显然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竞争力始终保持较弱的地位,2014年仅保险服务行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及电影音像行业的TC指数大于0,其中保险服务行业达到0.5155,说明该行业在服务业中竞争力较大。而咨询、金融、旅游、运输和通信服务行业的TC指数均接近于-1,尤其是咨询行业的TC指数达到-0.9458,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非常弱,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旅游业和运输业占中国服务贸易比重很大,但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4305和-0.2646,f明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仍然很弱。
将中国参与对外贸易的货物分成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及初级产品三大部分,中国的货物出口很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上,2010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94.8%,而货物进口又突出集中于高技术产品上,2010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达到了69%。虽然到2014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相较于2014年的贸易强国美国而言,其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矿产品,这三类产品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4.1%、16.4%和109%,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进出口结构存在明显的问题。
2 构建贸易强国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结构存在的阻碍
2.1 对外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贸易仅呈现“粗增长”的态势
1978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足世界的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9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并非贸易强国。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仅保持数量的飞速增长,而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和贡献率均同贸易强国的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新型服务贸易未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就已超过货物贸易,但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来看,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贸易始终较大范围的侧重于传统服务行业,对于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行业的而言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贸易强国相比较更是表现出明显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行业在对外贸易中均表现出竞争力不高,这同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且服务行业规范性较差有明显的关系。
2.3 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的产品层次低
中国从2013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以来,贸易大国的地位一直毋庸置疑。但同贸易强国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货物贸易也存在着很明显的结构问题。前文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自然禀赋的突出使得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上,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少,使得中国的货物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的出口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产品层次低和竞争力弱的问题。同贸易强国的高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知名度的贸易产品标准差距甚远。
3 政策建议
3.1 保持传统禀赋优势,同时加快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毫无疑问要遵守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国的自然资源优势。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传统品牌多且影响力大均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先天禀赋,因此要构建贸易强国,首先就应继续发挥本国的先天优势资源,稳定贸易大国的地位。同时,重视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以及服务行业竞争力较弱的问题,加强创新优势的培育,在重视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通过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政府投入力度等手段促进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的提高。
3.2 实施创新驱动,加强科研培育投入力度,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总体贸易额数量可观,但人均贸易额少,同美国等贸易强国的总量多、人均多的情况有明显差距。且中国的产品优势不明显,在对外贸易中替代性较强,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种产品竞争力弱于贸易强国的标准。要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要不遗余力的加强科研培育的投入力度,通过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实验室的建设、科技人才的培育等手段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度。
中国的传统品牌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但由于建国初期受到较大程度的摧残,加上现如今市场的不规范带来的缺斤少两的问题使得中国的传统品牌在世界上的名誉受到影。而该部分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由于中国的品牌意识的薄弱,使得中国的不少知识产权没有受到保护,落入他人囊肿的专利不占少数。中国要充分发挥这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就应该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品牌意识和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
3.3 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一带一路”等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的联系及其他市场的开发
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较大部分集中于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资源优势愈发减弱,仅从劳动力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较邻近的东盟国家而言较高、而劳动力素质相较贸易强国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而言又较低。在全球化和贸易数字化的时代,中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及贸易强国的互通交流,加强“一带一路”的政策施行力度,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4 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
大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中国要更多地走向国际治理舞台,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参与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加强贸易政策协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童霞,高申荣,吴林海.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路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4).
[2]袁其刚,戴金平,刘斌.Q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途径的比较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3]邓小华,周婧.“低碳”内涵的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5).
[4]盛斌,钱学锋,黄玖立等.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11,(05).
[5]唐良富,唐榆凯,张锐等.低碳经济――国际贸易竞争新的战略关注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
[6]魏浩,王露西,李.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04).
[7]黄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金融服务行业现状范文6
一、北京与台湾服务业发展及开放度比较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台湾的制造业逐渐向岛外转移,岛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服务业占台湾GDP的比重显著提高,2005年达到73.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由于周边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和政策上的偏颇,岛内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航运、旅游等行业内优化过程一直未能展开,发挥优势,反而有向下沉沦的趋势。服务贸易逆差幅度不断扩大,2002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时,当年的服务贸易逆差32亿美元,2005年服务贸易逆差上升为58亿美元,当前台湾正致力于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协助服务业转型升级“知识型服务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然岛内市场的局限。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进行了准确的功能定位,凭借着行业和区位比较优势,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水平现居于全国前列,在全国呈现逆差的大形势下保持顺差,逐步取得了产业主导地位。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投资、消费、集群效应得拉动影响,北京市服务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保险业、保健业、异军突起,规模扩大,成为首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到2006年,北京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05.1 亿元 ,增速为 11.9% ,占整个地区GDP的比重达到70%,高居全国第一。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北京和台湾服务贸易开放度比较
从两地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北京服务贸易开放度高于台湾,从2002年到2004年两地开放度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分别达到39.5%和17.3%,2005年略有下降,分别为34.2%和 16.8%。北京的服务贸易开放度高于台湾,这与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旅游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有关。
三、北京与台湾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比较
由于两地的服务行业统计分类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我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行业统计的分类标准,将服务业分为:(1)运输服务、(2)旅游服务、(3)通信服务、(4)建筑服务、(5)金融服务保险服务、(6)计算机和信息服务、(7)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8)其他商业、(9)私人、文化和娱乐服务 九大类,对两地的服务业分类进行了统一。两地的服务贸易整体行业竞争力系数表如下:
从整体情况来看,台湾服务业除金融业和其他商业呈现微弱的比较优势外,其他行业的都处于比较劣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和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系数竟达到-0.6和 -0.8,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不仅如此,2005年服务业各部门的国际竞争力系数普遍低于2004年,可见台湾的服务业的竞争力在走下坡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待发展和提高。
北京服务业中,竞争力最强的部门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其中、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其他商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北京的服务贸易是由这些行业发展起来的。北京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旅游业的开放较少受到限制和垄断,因此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北京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异军突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发展也非常迅速,相对于其他部门呈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尽管在2003年,北京的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指数达到0.0685,但是到2005年,竞争力系数已经下降到-0.75595。与台湾相同,北京的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系数也只有-0.8 ,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
就两地服务行业比较来看,北京对台湾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建筑服务、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而且北京的这些行业本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的运输、通信、保险服务对台湾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却是处于劣势地位的,需要将来进一步发展。台湾的金融业竞争力系数仅为0.034483,但与北京-0.783236的极强的比较劣势相比较,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从国际竞争力指数的符号还能看出来,台湾的运输、旅游、通信、建筑服务、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的服务贸易都呈现出逆差。北京的服务贸易出现逆差的部门有运输、通信、金融、和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北京的服务业的发展和台湾具有相似性,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两地的版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服务行业发展都有待提高,北京的旅游、建筑、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台湾有极强比较优势,而台湾资本密集型的金融行业对于北京存在较强的比较优势。
四、北京与台湾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及分析方法,从“钻石模型”要素的每一方面对北京和台湾两地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知识型服务业,这种知识型服务业除少数几个行业,如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外,绝大多数的现代服务行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自然资源,完全是靠智力系统支撑的,而北京恰恰在智力系统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岛内对研发服务需求的市场规模太小,信息不透明且研发服务交易机制不完备,使得研发服务人力资源的经验累积不足,尤其是目前岛内对人才问题的焦点,基本仍锁定在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吸引与培养被忽视,导致服务业高端研发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相对缺乏。
(二)对服务的市场需求
台湾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岛内 GDP 比重虽已超过70%,但是服务业内需的导向特征仍未改变,岛内市场狭小,产业不易达到规模经济。近年来随着岛内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与民间消费扩张力的减弱,使消费业增长动力减弱。同时随着制造业主导部门的加速外移,服务对象不断流失,市场需求萎缩,而岛内多数服务业未达到国际化水准,无法追随外移的客户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相比之下,北京市我国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来自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也来自北京为中央服务、为全国人民服务和国际交往服务的需要。按照这“四个服务”的要求,北京发展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能有力的拉动北京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贸易相关产业协调与支持
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在不同区域集聚发展的特征,首都功能核心区以服务功能为主;城市功能拓展区以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初步呈现融合互动的态势,呈现出一定的产业关联。根据对信息、汽车、医药的部分代表性制造业咨询服务业务的调查,近一半的企业有外包研发和在研发、物流、咨询、营销等方面服务需求,80%以上的企业有委托第三方物流业务、研发业务以及外包售后服务业务。从企业层面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开始向服务业转型,以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典型的是联想公司,积极推动以服务价值为核心的战略升级。
步入21世纪之后,台湾制造业甚至连IT产业的主力和核心产品也纷纷向岛外加速转移,增加了台湾“产业的空洞化”的隐患,缺少了制造业尤其是核心技术产业支撑,岛内的服务业缺少强有力的后劲,近几年来发展缓慢,有的行业甚至在走下坡路。
(四)服务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能力
服务贸易竞争潜力的发挥,说到底要落实到服务企业的竞争力上,要求服务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施战略管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度和集中度。长期以来,北京大量服务企业产权界定不明,存在着保守、垄断的色彩,比如在金融领域,很大程度上是靠制度发展来获得竞争力。在许多涉外服务领域,我国服务人员对国际性业务甚至不如其他发展中国家那么熟悉。另外,北京服务企业普遍存在重竞争策略、轻竞争战略、重价格竞争、轻视服务质量的倾向。在一些垄断性的服务行业,企业内部服务质量不高,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些因素从根本上阻碍了北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相比之下,台湾在发展服务业的起步上较其它亚洲地区都快,许多的外国品牌也都将台湾当作品牌进军亚洲的试验场所,所以台湾地区的人民都比北京的人民早接领悟到服务业的真谛。服务业是“人”的产业,重视的是和人互动的感觉;它的产品是无形的,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劳务。从企业战略和结构层面上看,台湾的服务业发展是成功的,台湾的服务业以“以顾客为中心”的制度设计与服务行为关键点,也真的有执行力;一个毕业生或打工族在进入服务业最先面临到的工作态度就是“以客为尊”,“用微笑面对每一个既有及潜在的顾客”,台湾企业不断地在教育新进的员工“服务”的真谛,所以台湾的成功,建立于“服务顾客”之上,让顾客有备受尊荣、物超所值的感觉。“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也才能训练员工,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建立员工的向心力”、“不断创新”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成功的不二法则。
(五)机遇和政府
今后,北京发展服务业充满机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性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4~2020 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市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这个规划意味着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北京奥运经济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给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巨大商机,为北京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如现代流通业、现代租赁业、现代餐饮业、旅游、广告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局限于人口数量与地域范围,台湾为海岛型小型经济体,要使服务业获得大的发展必须借助岛外的地区作为腹地,大陆市场是台湾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机会点。无论是从地缘经济关系抑或两岸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来看,大陆市场具有许多台湾业者所能开发的潜力。随着大陆服务业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人民的消费性需求不断增加,必然扩大两岸服务产业合作的空间,带给台湾业者转型或拓展市场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当局政策的偏颇,两岸关系正常不能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业向大陆市场的开拓。
结合上面的分析,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北京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服务市场、服务人力资本、服务资本三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同的是,台湾相对于北京有着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产品三大要素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优势。因此,北京和台湾的服务业现阶段发展水平已进入创新为主导的第三阶段,需要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的支撑,需要向国际化发展。
五、两地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 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
首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经济,因而北京应把知识技术密集性的现代服务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北京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服务市场、服务人力资本、服务资源三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知识密集性的生产业,如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这些行业可以提升北京服务业的内部产业机构,从而发挥北京服务业蕴藏的巨大潜力。同时北京应该加快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重视发展带有浓厚北京特色的新兴的会展业、文化创意行业。
台湾服务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台湾政府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助服务业向知识型服务业转型,为台湾经济发展再创“二次经济奇迹”。在产品的附加价值链中,由研发创新、设计到制造加工,以至营销等的各项活动,其附加价值曲线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左端是上游的材料、零组件、研发、创新,基本上属于高科技业,附加价值较高;右端是下游的品牌、通路、营销、物流、金融,多属于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中间是需要大量劳力的组装、代工,附加价值较低。台湾企业可以凭借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产品的三大要素方面的优势选择附加价值较高的两端发展,建立高效率的营销通路,开创自有的“台湾品牌”,与欧美知名品牌竞争,进一步开拓营销国际市场。不仅如此,台湾也可以利用自身地理优势条件吸引国际级的物流业入台投资,协助台湾企业发展成国际级的物流、运输业,提升经济发展。这样,台湾的仓储、运输、装卸承揽、报关、保险、金融等相关产业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
(二)认清自身发展不足,经验互鉴,优势互补,实现两地服务业发展的双赢。
两地都在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时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任务都迫在眉睫.北京作为大陆服务业发展的窗口城市,服务业发展拥有高增长、大市场、低成本和后发优势,但缺少技术和管理经验;台湾作为曾经在经济上取得飞跃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出色的管理经验,但市场狭小,资源和劳动力短缺。这种互补的经济结构,加上北京作为首都特有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投资环境作后盾,不仅有利于两地更广泛深入的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从中得到互惠贸易和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有利于台湾在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养、金融服务和物流管理等诸多服务优势与北京服务业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增进两地的整体经济福利,促进共同的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赵书华.国际服务贸易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朱晓青. 加入WTO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华文出版社,2005.
[3]迈克尔.波特 国际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邓利娟 .21世纪以来的台湾经济.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