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范文1
[关键词]库汊 生态健康 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30-01
一、养殖场地的建造
浦北县地处桂南六万山区,县境内水域资源丰富。全县分属南流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10条,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42座,总库容4022.9万立方米;桂南大型水库合浦水库在浦北境内的水域面积近30000亩,发展水库库汊养鱼条件得天独厚。为了充分利用水库的水体资源,多年来该水库的养殖户一直不断开发库汊水产养殖,现浦北县龙门镇日新村已连片开发库汊3000多亩,采取库汊养鱼、周边养猪、养鸭种果的立体混农种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每亩利润达3000多元,为库区移民增收走出了一条新路,为浦北县水产养殖业家庭式农场建设,推动水产养殖产业升级,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了步伐。
1.库汊的修整和改造
水库库汊绝大部分原来都是低洼水田坡地,水库水涨时淹没,水退时可以耕种,为了开发利用,清理了塘底的石头木头和田埂木桩等杂物后,并尽量推平塘底,推土或砖石混凝土建筑够高坚固堤坝,拦截50-500亩库汊修建而成,水、电、路要三通,建好排水水沟、涵洞、泄洪道等等。
2.清塘
库汊堤坝建好后,在放鱼前,尽量排干池水,用生石灰和茶麸等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塘消毒,既清理了野杂鱼,同时又杀灭了鱼病菌,为养殖获得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二、鱼种投放
1.投放品种、数量和比例
龙门镇日新村库汊都养猪或养鸭,因此水质普遍营养丰富,水生动植物多,很适合养殖鲢鱼、鳙鱼、鲮鱼、鲤、鲫等鱼类,其放养比例为:鲮占35%,鲢鱼和鳙鱼占35%,草鱼、鲤、鲫鱼等占30%。规格一般投放50g-100∥尾,放养密度一般为1200-1500尾/亩.有鱼种培育塘的,培育至250-500g/尾,成活率、产量、效益更好。
2.放养时间
一是在当年的3月份至清明节天气回暖时投放;第二投放时间是12月,因为此时大鱼即将起捕捞,放养50g/尾最合适,捕捞对其没有影响,鱼种也便宜;
3.鱼种放养前消毒
放养的鱼种要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健康、无病、无伤,经水产部门技术人员检疫合格;鱼种放养前先用15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体5-10分钟;或用3%的食盐水浸浴鱼体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提倡注射草鱼灭活疫苗。
三、饲养管理
1.种草
一般在当年4月份,在水退后出的田地,有淤泥湿润的地方播种上水稻、黑麦草等,在7-8月份水淹慢慢上来时,水淹没到的鱼直接取食;没淹到留着有计划喂食。那些旱坡地种上矮象草等,每割完一次就施尿素等肥料,大大减少了劳动力去割草。
2.施肥
一是投放如鸡粪、猪粪、白鸽粪等农家肥。农家肥在水中分解时间较长,肥力持久,投放农家肥,既可培育水质,而粪肥中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又可被鲮鱼、罗非鱼、草鱼、鲤鱼等摄食性鱼类利用,可谓一举多得。农家肥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后才投放在水库的上游或库湾平坦处,基肥时每亩投放放300-500kg,追肥时每亩投放100-200kg,
二是投放化肥。为了保持水生动植物饵料足量,要投放一定量的化肥,因为化肥能很快增加水的肥力,浮游生物能快速生长。一般以投放如过磷酸钙和碳酸氢铵等。施肥时应看池水,掌握“肥、活、嫩、爽”的原则,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在主要养殖生产旺季4-10月,选择晴天,阳光越充足越好,按氮磷1:1的原则,每亩施肥10-20kg,每15天施肥一次。
3.日常管理
3.1投饵
食场和食台设立在库汊平坦处,水深在0.5-1.2米,因为这样的深度能很好观察鱼摄食情况,-20亩左右水面设一个食场。除了投喂青饲料外,另一种投喂饲料是:糖厂甘蔗滤泥,每亩储备6吨滤泥,每吨滤泥混合氮磷化肥500斤,压实后用塑料薄膜泥土密封,投喂时才翻开薄膜,使用一层翻开一层,饲料成本极大降低。最后投喂配合饲料、或花生饼、麦麸、玉米粉、蚕蛹等精饲料,投饲时要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原则进行,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3-5%,以投饵后2-3小时内鱼吃完为宜。
3.2防逃和防盗
每天察看鱼的摄食、生长和水质变化情况,仔细观察鱼有无其他异常情况2-3次。
其次经常检查进出水口如涵洞、溢洪口的拦鱼措施有无漏洞,堤坝是否有渗漏、溃堤等现象,尤其是汛期来临时,更要加强巡塘,做到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3.3建立生产记录档案
根据养殖条件提早做好全年的投资和生产计划。记录好巡塘日记,写好生产日记,日记的内容可包括生产的各个方面。所有计划、日记等建立成档案,这些资料会成为当年总结和来年作计划的必备材料。
4.食场消毒
要经常清洁消毒食场,把鱼吃剩的残渣、死鱼等捞起,统一放到垃圾处理池,每10-15d对食场进行消毒一次,用15ppm的生石灰水或杀菌消毒药泼洒食场。
四、鱼病防治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在鱼病多发季节,要多巡塘,发现鱼有病时要及时捞出死鱼病鱼,并将病死鱼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根据病鱼的症状准确的做出诊断并及时对症下药。在5-10月,定期每15天对全塘消毒一次;定期每10天投喂如鱼服康、大蒜素等拌制而成的药饵,效果会更好。
五、捕捞
库汊养鱼由于受堤坝外大水库影响,如果堤外水退不够底,就无法放水干塘,所以一般采取多品种混养、采取轮捕轮放的模式,具体就是尽量捕捞大规格商品鱼,捕大不要影响小的,视实际情况,先放小的再捕或捕了大的再放小的。此方法可以调节放养密度,促进各种鱼类的平衡生长,有利于商品鱼的均衡上市,极大提高了水库库汊的产量和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范文2
1“十一五”期间渔业科技工作成效1.1渔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1.1.1冷水鱼大水面增养殖取得成效。一是龙羊峡池沼公鱼形成稳定产量。池沼公鱼自1997年在我省龙羊峡水库移植增殖成功后,目前产量稳定在千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以及国内湖南等地,该产业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农渔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开展白鲑鱼类增养殖。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目隼白鲑、齐珥白鲑、凹目白鲑等白鲑鱼类开展大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2007年高白鲑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已形成南门峡、黑泉、盘道水库三个高白鲑种源基地,在龙羊峡水库等水域累计捕捞高白鲑500吨,2011年《高白鲑繁育及增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通过专家审定。目前进一步开展高白鲑、齐珥白鲑等网箱养殖,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1.2沿黄以虹鳟鱼为主的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十一五”期间,推进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沿黄龙羊峡、李家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较快。2011年主推大规格虹鳟养殖技术、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技术,今年上半年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1040只,养殖面积5.06公顷,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产量达600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网箱面积发展到5.3公顷,产量达到800吨。
1.1.3河蟹实现规模化增养殖。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高原河蟹养殖技术得以推广,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面积0.42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50吨左右。可鲁克湖蟹目前已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暨BioFachChina金奖。目前可鲁克湖大闸蟹已销往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
1.1.4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开展基层技术指导和服务。“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渔民、管理干部和基层推广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淡水捕捞工、水生生物养殖工、成鱼养殖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有200余人获得渔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1.2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工作
1.2.1开展省内重点水域环境监测工作。先后开展了省内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流域,青海湖、可鲁克湖等省内湖泊,以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并进行玛可河重口裂腹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青海湖裸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专项监测。每年组织编制印发《青海省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2.2开展水利水电等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展了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环评鱼类调查与影响评价,对黄河流域梯级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班多水电站等工程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及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开展此项工作,科学分析了水电站工程对河道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措施,为工程规划设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进行水生生物保护,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1.3.1进行濒危鱼类专项救护。2005年在玛可河建成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对长江上游玛可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及川陕哲罗鲑等濒危珍稀鱼类进行调查、监测和宣传保护工作,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
1.3.2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科考活动。于2007年、2009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哈拉湖渔业科研调查、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等活动,在省内外产生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我省水生生物科研保护工作
1.3.3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及增殖放流取得突破。2007年在黄河上游苏只、积石峡水电站修建黄河鱼类增殖站。依托鱼类增殖站,2009年至2010年黄河裸裂尻、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并开展池塘规模化苗种培育,累计向黄河流域放流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苗140余万尾。“十一五”期间,我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从孵化繁育技术、规模化苗种培育、较大规模进行增殖放流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为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1.4实施科研项目,开展渔业基础科学研究
1.4.1取得的水产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完成各类技术推广、示范、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其有:《青藏高原钩虾属的分类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学地理研究》、《青海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使我省渔业基础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4.2进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渔业科学基础研究。2008年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2009年获得“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称号,是全省唯一从事水生生物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渔业水域生态监测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水生生物疫病检测等综合室验室,其中在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高原特有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及遗传评价等方面成果显著,填补了对青海土著鱼类系统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1.4.3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考察团到省外培训学习和考察,加强同行兄弟单位之间的渔业技术交流与协作。同时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新品种引进、渔业生态保护、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存在的问题
2.1渔业生产和科研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目前我省鲑鳟鱼养殖发展速度较快,省内苗种生产和供给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由于虹鳟鱼IHN疫病,使国内虹鳟鱼养殖场区几乎都受到影响,省外苗种不能引进,亟需建立苗种自繁和供应支撑体系,以解决苗种极度短缺的问题。另外,目前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十分薄弱,尚无水生疫病检测能力,省级病害防治中心人员少,设备简陋,开展不了工作,基层更是空白,亟需建立省级水生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增强装备、建设队伍,提高检测手段和能力。
2.2渔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差,群众养殖技术有待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效的工作设施和手段,严重影响到渔业科技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加之沿黄网箱养殖生产者缺乏养殖技术,标准化网箱养殖程度较低,规范用药、产品质量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推广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确保我省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3渔业科研开发能力弱水产研发能力较弱,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水产品良种引进和开发研究工作。
今后我省渔业科技发展建议
3.1加大鲑鳟鱼养殖技术基础研究开发力度
3.1.1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白鲑鱼类网箱养殖配套技术研究。目前高白鲑、目隼白鲑、齐尔白鲑等白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和大水面增殖技术已相对成熟,进一步开展高白鲑等白鲑鱼类网箱养殖示范推广,进而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鱼产量。
3.1.2推进大规格虹鳟鱼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研究。目前我省沿黄网箱养殖已起步,重点是引导养殖场开展标准化虹鳟鱼网箱养殖,制定网箱养殖标准,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及网箱养殖全程质量监控工作,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1.3加强冷水鱼养殖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随着冷水鱼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疫病防控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要及时做好冷水鱼养殖疫病的监控、指导和宣传,开展疫情的监测、诊断、预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疫病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疫情发生,减少养殖生产损失。
3.1.4开展冷水鱼鱼品加工技术研发。加大对虹鳟、高白鲑等白鲑鱼类深加大工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3.2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3.2.1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完善全省渔业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推广重点渔业水域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提高监测质量,提升监测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准确性。
3.2.2重点开展三江源濒危珍稀鱼类的保护研究工作。开展省内三江源鱼类资源本底调查,掌握其种类分布、生存状况、栖息环境等基本情况,开展濒危珍稀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建立种质档案。
3.2.3继续开展经济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及养殖开发。加大对花斑裸鲤等土著经济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并进行增殖放流效果技术评价研究。并开展拟鲇条鳅、厚唇裸重唇鱼等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力争在人工繁殖方面有新突破。同时对上述鱼类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开发。
3.3开展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我省湖泊、水库等大水面资源开发利用和渔业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研究湖泊、水库增养殖、集约化养殖技术模式,使我省渔业资源得到合理、持续利用。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范文3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S93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66
1 水产养殖与环境生态问题的现状
许多水产养殖主体对象缺乏对水产养殖业生态问题严重性的充分认识,更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方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趋势。1985年上半年和1997年,中国分别确立了具体的新时期渔业发展计划与方针,并鼓励发展养殖业,把渔业养殖及养护的合理利用,以及渔业资源的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此,渔业产业化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实现了新时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2010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800万t,实现了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50%以上,1988年,渔业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对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的支持是分不开。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状态下,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我国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面临着水域环境不断恶化与水产资源破坏严重的各种现象、资源种质质量下降与质量安全隐患增突出等矛盾,给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例如:水产养殖本身需要清洁水源,但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一些近海区水域进行海岸带的旅游、航运以及其它活动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得生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更影响海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2 水产养殖业中的必要性
水产养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之一,水产养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以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与我国的经济命脉以及大范围的人口生存和就业问题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中国是传统的渔业产业大国,渔业产量的增长仍依靠于捕捞量,适当的水产养殖操作能够减轻天然捕捞渔业的压力,然而,随着渔业产业的迅速发展,渔业商品交易份额不断加大,海洋捕捞业长期过度捕捞,部分重要鱼类资源产量大大下降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捕捞的经济效益下降,给部分靠渔业资源维持生计的广大渔民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联合国海洋污染专家组(GESAMP)曾这样认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如河湾或沿海港口等捕鱼及在内地的各种海洋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质,尤其是有机污染物质(如抗生素),导致海洋污染,造成损害海洋使用质量行业开发的重重问题。所以,各地区机关与部门需及时认清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性,完善并维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各个领域如何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2.1 水产养殖是粮食产量保障体系
水产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存在人口增长及土地问题,在我国发挥重要的替补作用。从长远看,在全球粮食短缺、食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增加和土地、水资源约束的长期矛盾。水产养殖业科学捕捞与开发,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自给目标。而且,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发展,具有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天然水域排放污染的特点。面临我国耕地日益减少、粮食供求紧张化的局面,水产养殖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无疑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补充替代作用。
2.2 水产养殖生态建设需要节能减排作用的应用
发展水产养殖业,节能减排技术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水产养殖节能减排在整体水生生态系统中可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现阶段,各地在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泛的开展。气动水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增氧的同时,完成了残饵及粪便的收集,同时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含量,从而降低化学耗氧量,与传统模式相比,不仅能提高渔业产量,在节水节电和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也有很大改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关于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对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部分水域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水质在线监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水产养殖的独特优势与重要性在于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大力支撑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加工、渔用饲料、销售和苗种繁育、渔药、储运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批渔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行业使生活得到改善。同时,水产品也是优质蛋白食物,脂肪含量较低,是人体摄入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必要来源,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例如,每公斤大黄鱼中蛋白质含量相当于7公斤猪肉中的含量。
3 水产养殖与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
3.1 建立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
保障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健全管理的法律的相关规定,该系统是满足水产养殖集约、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需求,是中国农业大学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863计划的重大成果,使用智能传感、无线传感、通信、通知处理与智能控制等联网技术开发的高端技术科技,可进行水质环境参数的在线采集、预警信息和远程自动监控,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养殖联网系统,养殖户可通过手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掌握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及时获取异常报警信息,实现水产养殖的科学技术应用与管理,最终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生态平衡的目标。
3.2确立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规划养殖区域,建设现代养殖试范区,改善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实现养殖条件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和节约型综合水关养殖产业。执行国家推行的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标准,推广先进养殖模式,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病害防治,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建立现代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围绕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利用率,通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3.3 发展多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体系
3.3.1 大众型水产品
大众水产养殖产品数量繁多,它主要包括传统养殖的大宗鱼类以及各种虾、蟹、贝、藻类,发展大众化水产养殖产品,对国家提倡的菜篮子工程以及粮食产量体系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大众型水产品在国民的食物结构问题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此类型的水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比较大,在水产养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可有利保证大众水产品的稳定生产,对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具有重要贡献。
3.3.2 名优海珍型产品
为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我国加大对名优珍品的研发力度,主要以特色海产品和高档海珍产品为主,这类产品主要是某些地方特色和名贵种类,这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产量小,消费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因市场价格高,存市量少,为生产和养殖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部分群体的青睐,也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产量的新增长点,在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制定水产养殖行业规范,加强对养殖规模和养殖生产过程的管理
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水域环境,但以往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也会给水域环境带来的各种污染压力。因此,需要通过改革水产生产制度和调整养殖方式保护渔业发展环境,推广有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范文4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
在当前水产养殖过程中,很多方面因素均会对养殖质量及养殖效益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水产养殖环境污染,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可能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所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人员应当充分清楚认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有效对策控制环境污染,从而使环境污染得以减轻,提升水产养殖整体效益。
1当前水产养殖中的环境污染
首先,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外源性污染。在当前水产养殖过程中,外源性污染属于养殖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水产养殖环境会造成很大危害。对于外源性污染而言,其所指的主要就是氮、磷元素以及耗氧有机物污染,这些物质以不同方式进入养殖水体中,会大量消耗水体中氧气,严重者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污染养殖环境,严重者会导致养殖鱼类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而应当加强注意。其次,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内源性污染。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内源性污染而言,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代谢物污染、底泥污染及投入物污染。其中,对于代谢物污染而言,其所指的主要养殖水生生物所产生的代谢物,主要为水生生物粪便,这些代谢物会导致养殖水体中磷元素及氮元素含量增加,而当前养殖主要以密集型为主,必然会排放较多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无法完全分解的情况必然影响养殖环境。底泥污染就是池地底部的淤泥中会存在一定残留物,主要为碎屑及生物遗体,这些残留物不但会影响池底环境,并且还会在悬浮、溶解及释放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导致养殖水体紫荆能力降低,最终危害养殖生物。投入物污染所指的主要就是在养殖过程中所投入的一些肥水肥料、饵料及环境改良药物产生的污染,这些物质若未能够被充分利用,必然会有一定残留,而残留的这些物质可能会被一些有害藻类利用,造成赤潮现象出现,最终严重污染水产养殖环境,产生比较严重的危害[1-2]。
2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有效对策
2.1构建完善水产养殖环境管理体系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能够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进行较好控制,十分必要一项内容就是应当构建完善管理系统,对于各个部门应当合理协调,对于政府职能应当明确认识,在利用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对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加强保护,从而在根本上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在实际生产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合理开展水质净化工作,从而保证水产养殖水平具有较高质量,同时应当对于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合理划分水产养殖不同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保证环境管理系统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可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进行水产养殖。
2.2进一步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在当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结构缺乏合理性,不但会影响水产养殖整体效益,并且会造成养殖环境污染,所以,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方面,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实际水产养殖过程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以往单一化养殖模式,积极实现多样化养殖,实施多种水产生物混养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稳定性得以增强,从而可对水产环境污染进行较好控制,同时也能够提升水产养殖整体效益,增加产量。
2.3选择科学水产养殖技术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能够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进行较好控制,选择科学合理养殖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可避免由于养殖技术不合理而导致水环境受到污染情况出现。具体而言就是合理进行饵料投放,合理使用药品,在进行饵料投放时应当注意少量多餐原则,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多而造成饵料残留,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另外,在选择药物时应当注意选择毒性小、污染性小的一些绿色药物,从而避免出现药物污染情况。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十分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肥水问题,尽可能不要选择无机肥料肥水,避免营养物质过于单一而引发赤潮或蓝藻过多,应当尽量选择生态型肥料,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应保证肥料用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更好保护水产养殖环境[2-3]。
3结语
在当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对水产养殖效益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所以,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相关养殖人员应当清楚认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应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对策合理控制环境污染,从未为更好进行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环境,使水产养殖效益得以更好保证。
作者:李玉芳 单位:宁国市渔业渔政管理局
【参考文献】
[1]俞瑞高.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2016(13).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范文5
1.养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随着我县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残饵和鱼类的代谢物,同时受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造成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过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我县大部分池塘运行多年,设施老化失修,池底淤泥过厚,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如硫化氢、非离子氨等含量上升,养殖水体环境日趋恶化,大大增加了鱼类病害发生的风险。
2.缺乏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技术相对落后我县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管理技术水平与养殖规模、集约化程度相对落后,养殖人员重养殖轻管理,重治疗轻预防,防治措施不到位、不彻底,滥用和误用药物现象严重,给病害频发遗留隐患。
3.苗种种质退化,检疫工作滞后我县苗种场生产条件较差,亲本长期使用,致使种质退化。原种不纯,良种不良,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抗病力有所下降。同时苗种引进上缺乏有效的检疫和管理机制,部分苗种引进时没有通过检疫,导致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病害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4.生产投入品监管不力我县目前对投入品的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渔业生产者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超标准添加促生长剂的饲料,同时在病害防治中使用违禁药物,滥用、乱用药物现象依然普遍,造成鱼类免疫力下降,加大病害的感染和传播几率。
5.病害监测和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县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测报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检测仪器,主要靠肉眼和经验来诊治鱼病,无法做到精准监测。对病害诊断不准确,无法及时对症用药,丧失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导致病害扩散蔓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二、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病害测报工作根据近几年我县水产动物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结合我县渔业生产实际,要在稳定现有病害监测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测报种类与监测面积。在进行病害监测时采取有效防治病害的技术和措施,对流行性病害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预防,早治疗。同时测报工作要做到科学测报,建档立制,规范数据汇总,提高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在不违反疫情公布原则的情况下,及时信息,扩大测报成果影响,提高服务渔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手段广泛宣传测报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基层病害实验室建设步伐,完善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手段。加强测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我县测报技术水平。在做好常规监测的同时,逐步进行精准监测试点工作,推行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诊断,进一步提高病原判断的准确性。
3.全面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依据《江西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施意见》等重要法律法规,全面开展防疫检疫工作,重点把好产地检疫和流动检疫两道关口,对发病和携带病原的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或无害化处理,确保水产苗种健康流通,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渔业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4.加强投入品监督力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主管部门应协同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投入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与监督,重点加强对饲料(含添加剂)、渔用药物的监管,清理整顿渔需物资市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体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5.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减少养殖病害发生目前我县渔业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来自工业、城镇污水及养殖自身污染。基层站所要积极协同当地环保等相关部门,有效查处各类渔业水体污染事故。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技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喂养,避免加重养殖水体压力;提倡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用量小、副作用小)渔药进行鱼病防治,确保养殖生态环境良好,减少鱼类病害发生。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范文6
[论文关键词]北部湾 海水养殖 生态 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海水养殖业作为渔业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在内地市场需求和对外贸易的拉动下,海水养殖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海岸线长1595公里,其中适宜作为水产养殖的岸线共计213公里。北部湾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虾,蟹,贝类种类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余种,发展海水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北部湾地区海水养殖业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加快了海水养殖业发展
2008年正式实施的《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章节中提到:“重点发展特色优势畜禽、海洋渔业,积极推广生态养殖,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开发北部湾渔业资源,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完善渔政渔港设施建设。”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农业是最早获益的领域。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就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列为长期合作重点,如今双方在水产养殖业的合作方式已扩展到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科技交流等领域。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北部湾经济区海水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仅广西对虾的成交额就占全国总成交额的60%以上,同时还拥有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2011年,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的水产品总量为206.7万吨,占广西水产品总量的71.6%。
(二)保税港区的建设,加快了水产养殖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批准了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多个保税港区的建成完善了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保税区的先进的管理服务使投资商减少仓储负担,控制了成本,减轻了大量税负,让水产养殖加工企业能够把精力集中在水产养殖加工上。海产品最讲究的就是产品的保鲜度,保税港区的建设,让当地海产品在加工环节中,有效地节省了物流时间,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北部湾海水养殖和水产加工企业在技术、质量、价格、服务四个核心要素方面与其他沿海区域相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了海产品运输与贸易
在海水养殖业中,海产品的存活和新鲜与否是水产品贸易中极为关键的因素。近些年来,广西投资了100多个亿,建设了南宁到钦州、南宁到北海、南宁到防城港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六景到钦州、玉林到北海、崇左到钦州等一系列高速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北部湾经济区与内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贸易、物流、旅游的便利化和一体化,特别是城际高铁建成后水产品在快速运输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耗,保持水产品鲜活度,缩短水产品上市交易时间,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当地海水养殖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北部湾海水养殖业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虽然北部湾在发展海水养殖存在诸多优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地水产养殖业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粗放式经营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和环境污染
大多数的养殖户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养殖技术,靠累积起来的经验来进行海水养殖,采用粗放式的养殖方法,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例如最近十几年,珠中瑰宝的南珠由于养殖数量剧增,粗放式、超密度养殖造成珍珠质量低劣,大量劣质珍珠流入市场,南珠由昔日的珠中瑰宝沦为价格低廉的旅游工艺品。
粗放式养殖占用水域面积大,在一定海域内养殖的产品数量大大超过该海域的生态承受能力,造成超负荷养殖,容易导致大面积生态污染。在养殖过程中采用大规模投放饲料,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饲料流入海中,既造成效益低下,又污染了邻近海域。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随意丢弃,导致许多还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白白浪费掉。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扭转南中国海和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红树林首席专家范航清博士认为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养殖超密度和超负荷造成的。
(二)滥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损害消费者健康
北部湾海水养殖用药缺乏严格的管理,在病害防治时使用的化学药物不规范,造成用药过量而形成环境污染。另外,北部湾海水养殖使用的饲料添加剂超标,一部分直接扩散到水体中,造成养殖品种内富集元素超标。据了解,2004年北海市车螺大面积暴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沿海不少乡镇将大量含有农药的清塘废水、污水排到浅海,污染了近海水质。
(三)水产品加工业滞后,降低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水产加工业处于刚起步阶段,主要采用传统手工加工工艺,导致水产品加工品种少,装备落后,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率低。例如北海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精加工的龙头企业少、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品种单一,主要加工方法仍是比较传统的腌制、冷冻等初级工艺,导致当地50~70%的海产品是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外地,既造成收益外流,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海洋资源,损害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实现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经济发展是核心,环境保护是基础,要做到两者相互促进,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生态和资源管理
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是水产养殖的发展基础。过去发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养殖数量、养殖速度,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的保护,造成资源的超负荷消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政府应该在鼓励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加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培养养殖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念,让当地养殖户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按照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海水养殖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严格按照养殖规划和环境保护来落实发展,加强海洋资源的管理,做到在日常的水产养殖中实现生态保护。
(二)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持,实现现代化、生态化发展
要建立北部湾的生态养殖体系,发展现代化养殖技术是关键,当地农业部门可以指导养殖户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饵料投放、改善水资源管理、水产品的疾病诊断、培育良种等水产养殖的各个步骤进行优化,有效地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把粗放型、高污染的养殖方式转向集约化、循环式发展,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要改变现有的养殖模式,实现生态养殖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养殖户大多是普通的农民,经营规模小,实力弱,难以筹集到充裕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对此,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支持水产养殖业的政策法规,提升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和机构,专门为水产养殖寻求社会闲散资金的支持,优化水产养殖的融资环境,使更多的银行、金融机构愿意把支持水产养殖发展作为发展业务的重点。此外,政府支持银行出台一些贷款便捷,利息低,放款迅速的农业专项小额贷款政策,让养殖户们能更便捷地从银行得到所需的资金。银行还可以设立专项金融品种,为水产养殖筹措到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
(三)培养一批具有生态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
当前广西区内专业性的院校只有广西水产职业技术学院,其他的院校关于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都比较匮乏,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与水产养殖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养殖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尽快成立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服务的北部湾海洋大学,建立一批具有专业背景、高质量的专业性教育研究机构,为当地水产养殖业输送一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针对普通养殖户,应鼓励一些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成立相应的培训班,以培养现代化的农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养殖队伍的专业知识,推广生态养殖的概念,为水产养殖业培养出一批较高质量的现代化养殖户。
(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强化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