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 动物福利壁垒; 畜牧业; 对外贸易; “四位一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 F75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92- 05
收稿日期: 2007- 01- 24
作者简介: 段辉娜,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WTO 规则及涉外经济; 王巾英,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一、引言
在2005 年的哈洽会期间, 欧盟一个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商到我国黑龙江正大企业, 欲采购金额达上亿元的活体肉鸡, 但是在欧盟厂商代表参观完正大企业后,宣布交易取消, 原因是正大企业“不够宽敞的鸡舍”。这一事件凸现出了一项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所谓动物福利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一国以保护动物, 或者以维护动物福利为由, 制定一系列动物保护或者维护动物福利的措施, 以限制甚至拒绝外国货物进口,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动物福利发起于西方发达国家, 名为善待动物、保护动物福利和生态平衡, 实则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目前对动物福利壁垒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李诚志博士指出, 动物福利的概念起源西方, 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背景, 东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使中国人在现阶段接受动物福利的概念肯定有障碍; 翁鸣亦提出了动物福利壁垒的国家差距可能会成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壁垒[1]; 赵书华等对于动物福利的国内外立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 纪月清等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动物福利转变为贸易壁垒的条件; 周正祥分析了动物福利壁垒形成原因, 并提出了初步对策。但关于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的分析尚很缺乏。
本文通过分析动物福利壁垒的发展, 透析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畜牧业对外发展的影响, 并对此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应对模式。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发展
1976 年, 美国人休斯提出了动物福利的概念, 认为饲养在农场中的动物, 要使其与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目前, 国际上通认的动物福利基本原则为: 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心理福利和行为福利, 具体如表1 所示:
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福利方面已制定相关规定。美国于2002 年启动了“人道养殖认证”标签,该标签的作用是向消费者保证, 提供这些肉、禽、蛋、奶类产品的机构在对待家禽方面符合文雅、公正、人道的标准。
欧盟也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如2003 年1 月, 欧盟理事会提出欧盟成员在进口动物产品之前应将福利考虑在内; 从2004 年开始, 市场上出售的鸡蛋必须在标签上标明是“自由放养的母鸡所生”还是“笼养的母鸡所生”。[2]
这些均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动物福利壁垒日益盛行。
1. 动物福利壁垒已具有合法性
首先SPS 协议确立了WTO 成员运用必要措施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的权利。而且在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督促和推动下, 2003 年2 月, WTO 农业委员会提出的《农业谈判关于未来承诺模式的草案》第一稿及其修改稿, 已将“动物福利支付”列入“绿箱政策”之中, 并将有关动物福利内容正式列入WTO新一轮农业谈判,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动物福利在贸易中地位的认可。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到目前, 世界上已有100 多个国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动物福利法规, 这些都成为动物福利壁垒合法并日益盛行的客观基础。截至2004 年, 世界动物健康组织(OIE)成立两年就已经有167 个成员国。
2. 传统技术壁垒的逐渐失效催生动物福利壁垒
在GATT 和WTO 的不断努力下, 随着一系列规则的确立, 关税作为一种贸易壁垒的作用已逐渐减弱,非关税壁垒蜂拥而起, 在此冲击下我国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提高产品质量, 建立相关法规制度, 积极应对,致使非关税壁垒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而且在香港举行的WTO 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的胜利闭幕, 亦标志着非关税壁垒将受到进一步规范, 成员国的市场将进一步开放, 出口补贴和国内技术支持将进一步削减, 贸易保护程度总体上将有较大的下降。这些因素刺激一些发达国家寻找新的贸易壁垒, 达到保护本国利益和市场的目的, 于是动物福利壁垒应运而生。[3]
3. 生态健康的要求奠定了动物福利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安全健康意识加强, 更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人类也越来越关心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生态的平衡, 因而要求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本身及其生产加工过程都不要以破坏环境及生态平衡为代价。疯牛病、口蹄疫以及2003 年的SARS、2004 年的禽流感等事件更加使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健康之间的关系。不规范的养殖、运输、屠宰均会影响畜产品的质量, 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这致使动物福利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4. 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推动动物福利壁垒
在全球经济发展迟缓的环境下, 我国持续多年保持贸易顺差, 且大多年份顺差额呈增长趋势, 这使欧盟、美国等很多国家发起了“中国”。中国成为WTO 成员后, 各国对于中国产品的恐惧更是有增无减。曼德尔森于2006 年7 月7 日发表的《中欧贸易与投资: 挑战、机会与选择》演讲中提出一个“ 中国墙”概念, 标志着欧盟将会制定强硬的对华贸易战略。其他各国也在积极创造各种壁垒对我国产品进行“ 封杀”。在动物福利方面, 我国几乎处于空白, 未建立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等, 这给一些发达国家可乘之机,预示着动物福利壁垒将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对外贸易的又一大主要障碍。[4]
三、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对外贸易的影响
1. 市场准入门槛提高
动物福利壁垒的市场准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动物福利立法或制定苛刻的动物福利标准, 限制发展中国家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 进而达到遏制发展中国家动物源性产品对本国出口的目的。表面上, 是保护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 关爱动物; 实质上, 是阻碍外国动物源性产品输入, 保护本国市场。
2005 年2 月, 瑞士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发表相关文章, 就河北肃宁县皮毛动物养殖和加工业进行了不
实报道。其中, 轻视毛皮动物养殖和活剥动物皮毛的报道被国外多家媒体和国内部分媒体大量转载, 这使我国毛皮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张淑华称, 中国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 一直努力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的养殖技术、环境和设施, 屠杀均采用电击和注射等国际通用做法, 养殖场的管理、技术都是采用欧美的养殖标准。“文章对河北肃宁县及中国养殖业情况的报道以偏概全, 诋毁了河北肃宁及中国毛皮行业的声誉, 这样的报道和评价严重影响了中国毛皮的出口和毛皮行业的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具有较完备、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检疫检测体系, 并且其标准不分国别一视同仁, 这对处于经济和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无疑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我国由于发展水平所限, 在畜产品的养殖、屠宰、运输、加工等技术上处于落后水平, 不规范的养殖、不安全的加工成为发达国家把我国畜产品拒之门外的合理理由。动物福利壁垒起到了关税配额的作用, 使贸易条件恶化。
2. 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畜牧业在我国属劳动密集型行业, 产品出口价格较低。以猪肉为例, 我国猪肉出口价格总体上低于日本和美国, 并且大体呈逐年递减趋势, 只2004 年因为疯牛病和禽流感的影响, 猪肉价格略高于上年( 如图1, 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 。低成本、低价格正是我国畜牧业的相对优势所在,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可以从畜牧业的对外贸易中获利。
但动物福利壁垒的出现, 会逐渐削弱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优势。动物福利壁垒以SPS 协议和TBT 协议为基石, 这两项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较高的国际标准。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畜牧业还未实现规模经济, 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原材料上, 尚未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 若按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标准, 我国现有畜产品生产及加工方式都需进行彻底的改变, 这必然会导致我国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降低市场竞争力, 使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逐渐恶化。
表2 揭示了我国加入WTO 以来畜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 自2000 年以来我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且畜产品出口在农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大体呈下降趋势。动物福利壁垒提高了我国畜产品的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门槛, 大大降低了出口量, 是造成我国畜产品出口贸易恶化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 根据2002 年- 2006 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3. 贸易争端增加
我国在经济水平、生产方式、消费结构和传统习俗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有较大差距, 我国不规范的屠宰方式、不安全的饲料成分是发达国家抵制的。瑞典某电视台播放了我国东北地区虐待动物、活剥狗皮的画面, 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感与抵制, 一些动物保护组织甚至要求政府抵制从中国进口相关产品。此外,动物福利具有复杂的特性, 各国规则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在我国出口畜产品时极易引起贸易争端。
贸易争端增加了交易成本。争端期间贸易不能正常进行, 造成贸易停顿甚至取消, 使出口商面临现金流不能按期回收, 甚至现金流损失的风险。贸易争端的处理耗费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些均增加了交易成本, 使出口商为获得国际贸易利润所支付的代价增大, 导致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降低, 出口能力下降。
如图2 所示, D 为国际市场需求曲线, 交易成本使出口商供给曲线由S 移到S’, 均衡点由A 点移动至A’点, 出口商剩余由三角形EDA 所代表的面积减至三角形ECA’所代表的面积, 出口商剩余减少了图形A’CDA 所代表的面积, 出口量从OL 减少到OL’, 减少了LL'。
此外, 动物福利壁垒也暴露了我国动物福利状况的弱点, 制约着我国畜牧业的外向型发展。
首先, 在意识上, 我国尚未意识到动物福利的重要性。美国的民间组织“善待动物协会”发起抵制肯德基和麦当劳的运动, 因为他们为了节约成本, 没有建立足够的鸡舍, 使鸡拥挤在狭小的空间, 这一运动以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妥协而结束, 而在我国狭小鸡舍状况比比皆是, 从未考虑过动物也要享受五项福利。在技术上, 我国在养殖、运输、屠宰等相应环节上仍然落后。例如利用电击屠宰生猪, 电击量应该把猪击晕而不是电死, 然后再给它“温柔一刀”, 使其痛苦降至最低, 同时其它待宰活猪不能目击这一幕, 否则会因为恐惧而使肉质恶化。在我国, 屠宰场一般把猪四肢捆住, 在猪的哀嚎中给其放血; 也有用电击的, 但由于技术原因电击量不是过大就是过小, 使猪遭受更大的痛苦, 而其同伴则满怀恐惧地目睹这一幕[5]。2006 年欧盟销毁了一大批从我国进口的肉食品, 因为我国的肉用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没有按照动物福利的标准执行。
其次, 从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畜牧业应走外向型发展之路。自改革至今二十多年, 我国畜牧业连续年平均增长9.9%, 产值增长近5 倍。但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自20 世纪80 年代变化就不大,基本保持在人均年消费20 千克的水平上, 这表明国内对于畜产品的需求基本饱和。[6]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急需拓展国外市场, 走外向型发展之路。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经验的积累, 我国畜牧业对外贸易状况在逐渐改善, 但动物福利壁垒的出现成为一个难度更大的难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畜牧业外向型发展的步伐。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动物福利壁垒即将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障碍, 对此我国要建立“四位一体”的应对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调动企业的自我完善能力、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能力,紧密结合“四位”的力量, 共同应对动物福利壁垒。
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1) 发挥我国在世贸组织中的作用, 严厉抵制滥用动物福利壁垒
按照WTO 规则, 遵循动物福利条款是必须的, 但一些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以动物福利为借口, 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 阻碍发展中国家畜牧业的对外贸易, 这严重违背了WTO的宗旨。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在世贸组织中的话语权,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利用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减少单边歧视性制裁, 依照SPS 协议和TBT 协议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 要求发达国家考虑我国在实施动物福利方面存在的困难, 严厉抵制某些发达国家滥用动物福利壁垒, 为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争取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 2) 充分利用农业支持政策
WTO 规则允许各成员国实施“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在规定范围内对农业进行支持。2003 年2 月WTO 农业委员会提出的《农业谈判关于未来承诺模式的草案》第一稿及其修正案中已将“ 动物福利支付”列入“绿箱政策”。“绿箱政策”共有12 项, 我国现已使用的只有6 项, 尚有很大空间可以利用。我国可设计合理的财政补贴措施, 由政府给予畜牧企业补贴,以弥补其为提高动物福利所耗费的成本。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或资金, 以调动畜牧企业改善动物福利状况的积极性。
( 3) 加快动物福利立法
从立法角度确立动物福利的法律地位, 对经济动物的文明饲养, 给它们以适当的生存条件, 无论对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 发展对外贸易, 还是对提高人类文明的水平, 都是十分必要的。世界上第一部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出台于1822 年, 由爱尔兰政治家马丁说服英国议院通过了禁止残酷对待家畜的“马丁法案”。目前, 西方关于动物福利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都很完善, WTO 规则中也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 这为动物福利提供了法律保障。而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为数不多, 没有一部专门、完整的动物保护的总括性法律。2006 年5 月初, 北京市法制办拟为“动物福利”立法, 最终因有关专家“给‘动物福利’立法过早”的反对意见而不了了之, 这形成了动物福利无法可依的局面。企业在畜产品生产环节缺乏约束机制, 造成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质量要求。不过在2006 年颁布实施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 新增加了“动物福利”的章节, 尽管内容只有短短不到200 字, 但这是我国首次将“动物福利”的概念正式列入法律, 标志着我国动物福利意识逐渐增强。
( 4) 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和检疫检测体系
我国加入WTO 后, 实施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目前, 在畜牧产品方面我国的相关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尚不完善, 与国际标准有很大距离。我国应积极建立信息收集系统, 了解国际动物福利通行标准和各国或地区的特殊要求, 然后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畜牧产品质量认证与检测体系, 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在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中, 除强调终端产品的认证与检测外, 更要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合格性。
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畜牧企业应建立健全行业协会, 增强行业自律,监督行业内动物福利标准执行情况。并且当行业内企业遭遇动物福利壁垒时, 行业协会便于集中行业力量,代表出口企业向有关部门反映、申辩, 并对外应诉。各国动物福利立法及检疫检测标准不同, 信息繁多, 单一企业要搜集各贸易对象国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就必须投入巨大的成本。行业协会可以设立专人收集信息,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迅速、全面地掌握各贸易对象国的动物福利壁垒动态, 并通过信息技术便捷地与相关专家交流, 及时、准确地向各企业提供国外动物福利标准、发展动向及有关的分析研究结果; 同时行业协会应有效地收集、分析本国出口产品的信息, 包括价格、质量、市场份额等信息, 预测可能受到壁垒限制的概率, 使畜牧企业及时规避风险。
3. 提升企业竞争力
( 1) 畜牧企业加大投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应增大投入, 尽可能参照有关动物福利标准来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 使动物在养殖、运输、屠宰等过程中均能享受到较高的福利水平。[7]
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技术, 提高畜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HACCP 被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这是一种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 由美国最早开发。HACCP 一般应用于生产环节,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控制, 来保证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根据各自生产和加工的具体情况, 确定影响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控制点, 并在每个关键环节设定严格的限制, 加强监督,确保达到关键的控制。如屠宰企业可以选取致晕、放血、噪音、悬挂、电刺5 个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 来检测、监控屠宰过程, 有助于畜产品质量和动物福利水平的提高。
( 2) 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我国畜产品的出口过于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增加了贸易风险。2006 年一季度我国畜产品的主要出口到货地有: 日本、香港、俄罗斯、美国、印度、德国、波兰、韩国、新加坡、意大利和澳门, 出口总额为5.39 亿美元, 占畜产品出口总额的85.73%。[6]与上年同期比, 对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和澳门的出口下降, 其中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的出口降幅较大, 均超过20%, [6]给我国带来很大损失。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拓展新市场, 分散风险。不同的国家对动物福利的标准不同, 企业在完善自我的同时, 要注意出口市场多元化, 避免产品在某一国受阻而使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企业亦可在产品出口前, 研究不同国家的福利标准, 根据本企业产品的质量, 选择适当的市场, 规避风险。
4. 增强消费者理性消费观念
在国内需求环节, 一方面应宣传相关动物福利法律, 提高我国公民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另一方面积极宣传科学知识, 积极倡导理性消费。有研究表明, 在肮脏和密集的环境里, 猪、鸡、鸭等动物自身免疫能力会大大降低, 很易生病, 进而引起动物疫病。而动物如果处于突然的恐怖和痛苦状态时, 肾上腺激素会大量分泌, 影响肉的质量, 并且这些激素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要使消费者明了享受不到福利的畜产品会降低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这样便于从需求角度规范畜牧业的发展。
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畜牧业的影响愈来愈大。我国应积极调动各方因素, 并将其有机结合, 应对这一新贸易壁垒, 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能力。
参考文献:
[1]翁鸣. 不可低估的道德壁垒――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动物福利问题[J]. 国际贸易, 2003, ( 6) , 28- 29。
[2]刘双芹. 我国禽畜产品出口面临的新问题――道德壁垒[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 5) : 57- 61.
[3]蓝海涛. 国际农业贸易制度解读政策应用[M]. 北京: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2: 8.
[4]吴强. WTO 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8.
[5]Lund, Vonne; Olsson, I. Animal Agriculture: Symbiosis,Culture, or Ethical Conflict? [J]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Environmental Ethics 19, no. 1 (2006): 47- 56.
[6]边全乐, 马光霞. 中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评价分析[J]. 世界农业, 2006, ( 7) : 29- 31.
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欧盟东扩;中国对外贸易;贸易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03-0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作为最有影响的集团组织,在全球经济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欧盟的发展历史以及欧盟东扩的背景
(一)欧盟的发展历史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巴黎条约》, “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经过不断发展,六国于1965年签署了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简称“欧共体”(EC)。
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正式成立,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二)欧盟东扩的政治、经济原因
东欧剧变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美国一方独霸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建立多极化的政治经济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联盟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在经济领域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实体。1999年,欧元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了金融领域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一种货币,欧洲经济一体化日趋成熟。作为欧洲一部分的东欧诸国希望能够通过加入欧盟而达到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而欧盟成员国则希望进一步扩大欧盟的规模,使之真正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经济组织。欧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壮大使其自身的人口、经济实力等各方面均达到与美国持衡的状态。
二、中国与欧盟长期的良好关系以及中国与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
自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来,中国与欧洲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欧盟成立后,与中国的关系更是日趋亲密。此外,中国也与欧盟早起成员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交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长期以来的良好关系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共体实现全面建交。欧盟正式成立后,明确提出“欧洲和中国应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强调欧盟对华关系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1998年,欧盟进一步采取了一些改善对华关系的措施:修改反倾销规则,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21世纪以来,中欧政治关系良好,高层互访频繁,各级政治磋商活跃。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2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在美国、日本之后,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自2004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发展至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双边贸易额仍然迅猛发展,达到4255.8亿美元。
(二)中国与新加入欧盟的12个东欧国家以往的经济交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诸多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其中也包括最后加入欧盟的12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在这里,仅以波兰和马耳他为例,浅述中国与东欧诸国以往的经济交往。
中波及中马经贸关系均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边贸易额长足发展,逐年递增。其中波兰已成为我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我国与马耳他的贸易交往以我国出口增幅占主导地位。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波兰在加入欧盟之前对汽车制造、冶金、石化等工业的进口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对我国出口的自行车、打火机、鞋和电熨斗曾采取反倾销调查、征收关税附加税等措施,以保护波兰本国生产制造商。
而马耳他市场,所需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均依赖进口,我国出口产品在该国适销对路,价格和质量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马耳他地处地中海中部,据南欧、北非和中东三地海上要冲,海上交通便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设施优势是向周边,尤其是北非国家发展转口业务的有利条件。
三、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利弊
2003年5月1日,东欧12国正式加入欧盟,从而形成一个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统一大市场。东扩后的欧盟对中国对外贸易来讲有利有弊。
(一)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有利的因素
东欧诸国加入欧盟后,对中国来讲,有以下几点优势:
1.更为广阔的欧盟大市场。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欧盟东扩之后对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东欧诸国的加盟,新欧盟整体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国内实现自由流通,如此规模的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是任何外部企业都无法忽视的。欧盟市场容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国优势产品扩大对欧盟出口,带动我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2.普惠制待遇。欧盟的扩大,意味着中国可以从更多的国家获得普惠制待遇。普惠制下的出口产品关税平均要比最惠国税率低约1/3左右。欧盟扩大后,所有新成员国都给予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半制成品普惠制待遇,这对中国企业享受关税优待、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有一定好处。
3.统一关税政策。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统一的税率政策,欧盟扩大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这些新成员国关税税率的降低。新成员国的进口关税较欧盟普遍偏高。例如,波兰及匈牙利对非农产品实施的平均进口关税,原为19.9%和9.8%,而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7.4%。关税的降低,无疑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因入盟关系关税调降而特别受惠的产品主要有钟表、玩具、游戏、运动用品和人造首饰。
4.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中国企业占领欧洲市场。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一致的政策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所有成员国得到认可。举例而言,欧盟东扩前,即使中国产品已通过欧盟认证,但如想出口到东欧国家,仍需获得这些国家有关当局的特别审批;东扩后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可以同时在西欧和东欧市场销售而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5.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扩大。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否则受害国有权要求补偿。这就意味着,扩大后的欧盟,如果在关税上对中国企业做出了有违世贸组织规定的行为,中国企业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
(二)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利的影响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反倾销调查、技术壁垒、数量限制等;还应注意到普惠制中的“毕业机制”,欧盟国家会利用这种机制削弱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及纺织品双边配额管理等。
1.反倾销调查:欧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欧盟对我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累计百余起,还对我国多种产品实施了保障措施。这些反倾销案例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产品。新入盟的成员国,会逐步引入欧盟的反倾销措施。
2.欧盟统一的技术标准纷繁复杂:欧盟使用统一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企业有利亦有弊。由于中国产品的技术标准相对较低,原来我国可向东欧各国出口的产品,现在必须达到欧盟统一标准后才能进入。
3.欧盟内部保护: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竞争性强。西欧国家为利用东欧廉价的劳动力、东西欧地理接近等优势,大量到东欧国家投资设厂,更加剧了东欧国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东欧诸国竞争力相对较弱,但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扩大后的欧盟对非成员国产品进口设置更多障碍。
四、中国对外贸易应对利弊应采取的举措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欧盟东扩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有利因素,降低其不良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
(一)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
如前所述,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如果欧盟东扩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在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维护本行业利益,制定相关法规,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目前的行业协会很多属于准政府部门,并非企业自发自愿组成,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此外,在反倾销案应诉方面,我国也应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应诉,避免我国众多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为应对欧盟统一的、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我国企业应积极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欧盟国家进口产品标准,争取早日占据欧盟这个巨大的市场。诚然,提高产品质量、严格产品技术标准需要我国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角度来讲,产品技术标准一旦符合欧盟成员国的要求,产品便能够占据广大的欧洲市场,利益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与欧盟各国的交往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当与欧盟加大交往力度,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招商网络,利用当地中介机构,利用使领馆以及友好城市拓宽招商渠道;发展与欧盟有实力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的产业优势,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增强竞争力。同时,我国有志于发展欧盟贸易的企业和个人也应主动“走出去”,了解欧盟各国,尤其是新成员国的政策,针对欧盟政策实施相应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推进,以达到预期经济目的。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2004年03月01日,第十七版.
[2]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徐松.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0,(12).
[4]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
[5]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网,2003年4月2日.
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3
(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1 年我国贸易顺差突破1000 亿大关,2012 年接近1800 亿,2013 年1-7 月达到1368.2 亿。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贸易顺差的认识,应该更加全面与客观,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利弊,既要看到巨额贸易顺差给经济平衡带来的困扰,也应承认贸易顺差的积极作用,综合分析其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 :贸易顺差;经济运行;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40-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曲佳康(1991-),女,辽宁凤城人,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经济学;谢源虎(1969-),男,黑龙江宝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贸易顺差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尽管目前外贸顺差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若干棘手问题,但是对外贸易与贸易顺差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否认的。贸易顺差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偿付能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改善国内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对本国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实。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能源瓶颈约束,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短缺的原料与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2. 有利于提高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
中国正处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外汇收入是实现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管理经验的重要因素。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贸易顺差取得的外汇收入,可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工艺,购置生产所必需的资本、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对外贸易的“学习效应”,以国际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武装国内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传统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这种效益是难以通过国内市场实现的。
3. 有利于拉升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就业
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我国有了提高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这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获利,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我国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资金逐渐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据测算,目前外贸顺差对GDP 的贡献已经将近25%。
4. 有利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已经很大,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较小,而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为较大规模的净流入状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游资涌入。在此情况下,如果项目经常出现逆差,再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很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出,造成本币大幅贬值,引发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所以保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与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有利于抵抗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贸易顺差带来的主要问题
1. 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于低附加值产品
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于低附加值产品,不利于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过去在知识技术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环境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最具优势的要素。纺织品、资源能源类初级产品及低端加工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一直占有重要比重。我国的大部分贸易顺差是以价格和数量为主要竞争手段换来的。而且我国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超过半数以上,大量企业存在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物耗高。
2. 外贸依存度大易受世界经济及国际市场波动冲击
外贸依存度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为40% 左右,美国稳定在25% 左右,日本一般保持在20%。我国今年上半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4%。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我国外贸出口主要建立在粗放型数量扩张基础上,顺差来源国家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自身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波动以及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情况变化等都将通过外贸的巨大传导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经济安全产生隐患。
3. 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持续上升,不仅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也使我国与出口产品结构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增加。一方面,外贸规模的急剧扩张,尤其是廉价商品出口快速增长,使我国与发达国家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形式多种多样。以反倾销为例,我国连续12 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外,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壁垒也在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领域正在由货物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大,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另一方面,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据美国《财富》杂志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与马来西亚处于完全直接竞争状态的产品达到50%,与印尼产品达到80%,与菲律宾产品达到100% 的完全竞争状态。激烈地国际竞争也使得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数量不断上升。
4. 外汇储备不断扩大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压力
截至2013 年7 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接近1.4 万亿美元。若不考虑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流动性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结果。根据计算,如果将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扣除,发现调整后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均大幅下降。与调整前相比,2001―2006 年调整后的M2 增速平均下降4.5 个百分点,M2 与GDP 的比值平均下降0.3。
三、解决我国外贸顺差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 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
2. 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 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第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第三,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4. 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对话
政府应在深入分析我国产生贸易顺差的各种原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贸易国之间的对话,消除误解,推动贸易伙伴国在技术领域对我国出口的进一步开放,力争在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上获得贸易伙伴国的合作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于宏伟.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J]. 现代商业,2012,(7):37-39.
[2] 李薇辉.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研究[J]. 科技发展,2013,(1):15-16.
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4
中欧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研究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浙江省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和成功因素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研究浙江省各地区利用外资效果评价和实证比较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动因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分析 中美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TCL 跨国并购的问题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外商投资现状比较研究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入世前后的比较分析 垄断、安全威胁与反垄断控制--外资并购中的问题和对策 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比较研究-以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 江浙沪 FDI 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 中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在华并购绩效分析 FDI 对我国通讯产业的垄断分析 浙江化工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对策分析 外资在华并购后的整合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外资并购中反垄断问题的经济分析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分析:农产品贸易视角 欧盟 RoHS 对浙江省机电产业出口的影响分析 宁波服装出口的品牌战略:合创品牌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区位选择研究 温州鞋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招商引资的战略思考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上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析进口配额的效果及政策取向 绿色贸易壁垒对佛山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引进外国智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垄断行业监管机制问题研究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及路径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 惠州对外贸易企业的变迁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和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中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 中国农业开放模式的选择研究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与完善研究 从轮胎特保案看我国的反倾销 金融危机下广东的双转移战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广东企业走出去研究 广东外资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金融危机下广东某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国际多式联运问题研究 港口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第三方物流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集装箱运输中的问题研究 提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贸易救济制度研究 对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中国出口战略应对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以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为例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趋势与促进肉类产品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或某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引进外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作用研究 FDI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国际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关系研究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主创新与增进我国出口商品比较利益研究 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 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利弊或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 标准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效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我国商品出品对策
国际劳工标准下我国政府、企业对策 我国纺织业出品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纺织业的贸易格局与市场策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世界 FTAS 发展态势与中国策略分析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 加入 WTO 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惠州经济为例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FDI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看我国开展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中国经济反垄断立法的探索 广东区域聚集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及风险研究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欧元汇率变动对惠州制鞋行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机理及未来演变研究 中国国有经济角色演进的反思与前瞻 我国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 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 顾客忠诚研究述评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浅析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顾客关系投资的个性化价格促销 中小企业出口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广东农产品出口跨越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东鞋业出口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对外贸易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全球知识网络与跨国公司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机制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研究 知识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双边 FTA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FDI 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广东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倾销问题 反倾销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分析 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思考 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法、产业法与反倾销法的冲突与协调 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政策变化 市场营销视野下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策略分析 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 论国际市场营销者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和避免政治风险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
开题报告举例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 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 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 · 二、 1、 2、 3、 ·· ··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 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 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5
摘 要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主要从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出发,结合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对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做简单的分析,为促进我国采取合理的汇率制度和选择适度的人民币价值区间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汇率制度 外汇储备
自2006年至今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贸易货币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升值:人民币对我国对外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美元的汇率由1美元对人民币8.0702元升至1美元对人民币6.3889元,升值约21%;1欧元对人民币由2006年初的9.7091元升值8.9882元;1港元对人民币由1.0408元升至0.81971元。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即1单位外币兑换的人民币金额的减少。过去的几年,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屡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
1.外部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不断增长国力增强,美国对中国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其感到其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权威受到威胁,便加大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强迫人民币升值就是削弱中国第一步。
2.自身原因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也在不断的加强。
第二,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目前中国持有大量的外汇,其中以美元居多。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领先全球各先进国家。过高的外汇储备将加速热钱流入,或增长本国通货膨胀。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需要尽快的进行调整。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利弊影响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
1.人民币升值的对中国经济的利处
人民币有序稳步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使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
(3)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国际能源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势必承受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进口能源和原料价格上涨,不仅会抬高整个基础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且会吞噬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利润,使其赢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
(4)有利于改善对外贸易关系。近年来,由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经常会受到美、欧、日国内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抨击,贸易纠纷呈现越来越多之势。如今人民币升值,不仅有助于减少与各国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改善对外贸易关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能够树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2.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弊端
人民币升值确实能够带来某些好处,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引起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上扬,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加大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会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商的积极性,从而必然会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减弱吸引外资能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而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对中国的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3)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一方面进口产品价格变相下跌,大量廉价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使国内一些企业因无力竞争而倒闭,导致失业人员增加。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中国产品将失去价格竞争力,对出口行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造成影响,最终将是我国失业率上升,很可能引发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4)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升值,一是使人民币与外币形成汇率差,为投机资本套汇提供了空间,增加了国家调控货币供应的难度。二是导致“热钱”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5)外汇储备缩水,降低应对风险能力。外汇储备关系到国家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就会导致大量的美元储备缩水,进而降低应对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殷宝成.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研究.2007(10).
对外贸易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税制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贸易税制;税收协调
一、税制竞争力研究述评
随着1986年美国减税改革所带动的世界性减税风潮,税收竞争现象在全球普遍涌现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对于这种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竞相减税的发展态势,国内外皆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赘述。近年来,又出现了与税收竞争相关的一个概念——税制竞争力,十分值得关注。在国外,一些政府、研究机构和学者已经做了相关研究,如2002年新加坡的减税改革引起了香港政府对其税制竞争力影响的关注。美国国会研究中心cr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于2006年了《税收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税收从三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近年连续关于税制竞争力的调查报告(kpmg tax competitiveness survey),通过一些指标分析各国税制竞争力的强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年度《税制竞争力晴雨表》,以追踪各国税制改革动态。自2005年开始,加拿大的c.d.howe institute由多伦多大学教授、该研究所研究员jack m.mintz执笔,于每年9月一份关于81个国家(地区)的公司税制竞争力比较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宏观税负、资本有效边际税率等指标分析加拿大等国的税制竞争力。但从上述研究报告来看,无论是政府、社会中介机构,还是高校研究机构,其实都没有对什么是税制竞争力进行明确的界定。从报告的具体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一国税制对国际经济资源的吸引力方面,以低税负(重点是公司所得税)与其它国家竞争;有的侧重于税收制度与政策对其国家竞争力的具体影响;有的侧重税制改革的公平、合理、简化等方面。因此,关于税制竞争力,无论是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还是具体的评价,国际上尚未形成共识。
国内关于“税制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有:龚辉文(2004)较早地提出了税制竞争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税制吸引国际经济资源和促进国内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他认为,从宏观层面,税制竞争力是政府制度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微观层面,税制竞争力将直接转化为本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靳东升、龚辉文(2008)指出,“广义地讲,税制竞争力是指一国税制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能力。狭义地讲,税制竞争力主要是指一国政府运用税收制度和政策吸引国际经济资源和促进本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他们还提出影响一国税制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税制的公平合理程度、税负水平、税收优惠方式与优惠程度、出口退税政策、税收管理水平和国际税收协调水平6个方面,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以对我国现行税制竞争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黄炎(2009)认为,“税制的竞争力不仅仅来源于降低税率或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涉及税制的一些基本方面。”但没有就此展开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税制竞争力”的出现是对“税收竞争”的延续、拓展和提升。如果说税收竞争主要是通过运用一些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和外国税基,则利弊皆有。多年来在国际上也一直存在关于“反对有害税收竞争”的纷争。而“税制竞争力”的提出,一方面,把税收竞争拓展到更广的视野。有竞争力的税制不应限于吸引外资,还要促进本国企业和产品及劳务参与国际竞争,即运用税收手段来促进本国参与贸易自由化与投资全球化。另一方面,把税收竞争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如果说传统的税收竞争主要是停留在一些政策层面的问题,如降低所得税税率、提供某些税收优惠等,那么有竞争力的税制已上升到制度层面,强调通过税制的整体优化设计来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二、对外贸易视角的税制竞争力解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税收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税制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也越来越明显。一国税制能否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体现出与他国相比较而言的竞争优势,意味着该国税制是否具有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亦是税制的国际竞争力;在本文中,税制竞争力等同于税制的国际竞争力。由于现有的关于税收竞争及税制竞争力的研究大都是从吸引国际经济资源的角度,而对于国际贸易领域的税收竞争及相关税制竞争力则鲜有涉及,因此,下文将侧重探讨后者。
1、对外贸易税制竞争力的涵义。
首先,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税制应能促进三个层面竞争力的提高。市场竞争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竞争中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比较者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的对外贸易税制在与他国税制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中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能有效促进本国的国家竞争力(宏观)、产业竞争力(中观)和企业竞争力(微观)等三个层面竞争力的提高,那么这样的税制必然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税制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指对外贸易税收制度及政策促进本国产品和劳务出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应能促进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竞争力提升转变,使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关于一国贸易竞争力的来源,古典贸易理论认为由其绝对的生产成本的高低所决定;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由其相对成本,即所谓的“比较优势”所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政府的战略性干预来提高本国的贸易竞争力。税收制度显然属于政府的战略性干预工具,通过相关进出口税制的合理设计可以促进产品和劳务出口,并通过税收手段适度地限制进口,以提高本国的贸易竞争力。
其次,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税制应是竞争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结合。竞争性意味着通过税收竞争手段(如出口退税和适度的税收补贴)促进出口,增加本国贸易利益;协调性则意味着当与贸易伙伴国发生贸易摩擦甚至贸易争端时,在wto的框架下通过相关税收协调手段来协调各国的贸易利益,化解贸易纠纷。经济全球化下代表各国主权利益的税收措施在影响商品、服务和技术等跨国流动时的作用越来越大,引发了各国税法与wto规则的冲突,涉税贸易争端日渐增多①,wto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干涉成员国制定其国内税收政策的自由。这些贸易争端意味着许多国家都将税收视为提高贸易竞争力的工具,而这些税收竞争很容易引发wto规则与各国国内税法及国际税法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最后又必须在wto框架下找到妥协机制。wto越来越关注税收问题,这种关注不仅是确保各成员国遵守wto的各项协议,各 国的税收政策、行为和措施也越来越被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tprm)监控。这预示着wto对税收的干预力度将继续增大。可见,一国税制的国际协调能力本身也属于国际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各国税制相互影响不断增强的外部约束下,税收竞争与税收协调有机结合的贸易税制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2、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国现行税制中对贸易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的是进出口环节的相关流转税收,主要包括关税、国内税和出口退税。它们通过税收作为产品与劳务价格的组成部分而直接影响产品和劳务的竞争力。另外,企业所得税虽不是直接对产品或劳务征收,但它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得税优惠还能起到出口补贴的作用,因此,对贸易竞争力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竞争力的突出问题有三:
一是货物贸易的出口退税不彻底,政策频繁调整,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零税率的彻底退税,既符合wto倡导的中性原则,又有利于保护本国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是最能体现出口退税的税制竞争力的理想模式。许多国家都把出口退税作为一种中性的贸易制度,基本都是“应退尽退”,而我国则例外。基于不同时期的外贸形势、财政负担能力和产业调控政策的多方考虑,我国政府不断地调整出口退税:从1995~2003年,我国对出口退税率进行过10次大范围的调整。特别是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出口退税新机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实际上是将“应退尽退”的中性退税原则转变为“差别退税”的非中性原则,出口退税从此在很大程度上由一项制度演变成为政府调控出口和产业结构的政策工具。这种演变不仅体现在2005~2007年为减少贸易顺差、缓解贸易摩擦压力而多次调低退税率。更通过2008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6次调高退税率而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调整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出口,却有违彻底退税的中性本质,不能充分体现税制竞争力,更给出口企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得不偿失。
二是服务贸易不能出口退税,削弱了出口竞争力。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原因众多,但其中的税收因素不能忽略。我国对货物和部分劳务征收增值税,而对另外的大部分劳务征营业税,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并存导致的重复征税是严重的税制缺陷。这不仅使两税的界限不易分清,增加税制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更重要的是,营业税主要按营业额全额征税,存在重复征税,增值税链条也因大部分劳务征营业税而中断。反映在出口上,出口劳务由于前面环节的重复课税而无法实现“零税率”,不能实行出口退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
三是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的国际协调能力亟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世后我国的税收制度及税收政策多次被贸易伙伴国质疑、指控为不符合wto规则,防范与应对涉税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较弱①;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的出口产品近年来频繁地遭遇诸多贸易伙伴国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特别关税等。比如,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总金额约有102亿美元的规模②。而我国对他国却较少采用贸易救济措施。朱智强(2006)指出“我国近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倾销与国外反倾销的双重威胁,总的来看,外国对华反倾销诉讼以及征收反倾销税的案件要远远高于我国运用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即所谓‘外多’而‘内少’。”因此,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反他国税收竞争方面,我国现行的贸易税制尚欠缺应对机制。
三、以提升税制竞争力为目标,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笔者认为,有利于对外贸易科学发展的税制无疑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1、以人为本。税制设计应多考虑微观经济主体,通过税收的收入和调控功能,重在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并具有保持竞争优势的潜力以参与国际竞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该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前总统里根1986年在美国推行减税政策时讲了两句话,至今令人深省:一是美国通过改革保持美国的创新精神;二是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该原则至今仍值得我国借鉴。
2、全面、协调发展。应注重对外贸易各税种筹集收入与调控进出口的职能作用的协调配合,合理把握各税种的着力点和平衡点,既要保持对外贸易税收收入的科学增长,更要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比如,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是关税税率不断降低,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效应逐渐减弱,那么如何更科学地发挥国内税的替代作用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再如,对于出口的结构性调控,采用出口关税来替代出口退税,或许是更符合国际惯例的选择。
3、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税制本身应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提供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企业形成合理的政策预期,进行长期规划;另一方面,税负不能过重,“竭泽而渔”只会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逐年递增,甚至是超速增长的现象一度引起关注,宏观和微观税负是否过重也有诸多争议。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把提高外贸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作为税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有利于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竞争力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必须树立对外贸易的全球战略意识。现在我国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任务,更需要用宽广的国际视野来考察对外贸易税制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特别是经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经济格局必将发生很大变化。鉴于许多国家已开始着手实施以提升本国税制竞争力为目标的基础性税制改革,那么在各国税制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日益加剧的新一轮国际税收竞争背景下,思考和研究“后危机时代”如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税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必要而紧迫的。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