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多模态 高职高专 艺术设计专业 英语教学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英语教学的难点

1.艺术设计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

艺术设计类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对图片色彩声效等刺激特别敏感,然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稍弱。其性格崇尚自由与创新,具有探索和冒险精神,而不是简单遵循教师的指示,因此对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但是同时其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

2.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英语学科,入校时一些学生基础就比较差,因此缺乏信心,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英语学科有较强的畏难情绪。现行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其兴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多数艺术设计类学生英语学习为工具型动机驱使。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突出的国际性特点,学生中潜藏着强烈的英语学习愿望和学习需求。他们希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指导下,通过建立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主题教学模式,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确实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二、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Halliday(1973:1-2)把语言看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social semeotic),即一个表义系统。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这种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近十几年来,许多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2],分别是:(1)文化层面;(2)语境层面;(3)意义层面;(4)形式层面,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5)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

三、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在高校中的普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声音模态的交际,影像、图片、教师的手势、语态等模态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多模态教学体系下,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多模态特点,教材本身包括的文字、图片、色彩甚至附带光盘、网络课堂,谨慎选择教学内容,协调使用不同的教学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交际法等和教学技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重新认识从前被忽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非语言符号资源,充分利用多模态协作,弥补传统课堂单一文字和语言模态的缺陷。

广义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学不仅包括教授知识和理论,而且包括教学生提高技能、能力和素质等。这些因素与Kress和Van Leeuven所说的“修辞/认识立场”、“修辞框架”相关[3]。据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五个主要教学目标类别,即把教材看做权威,照本宣科;把教学看做知识传授,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把教学看做一种程序,帮学生掌握技能;把教学看做一种经历,让学生参与实践;把教学看做一种手段,帮学生发展表意资源[4]。

教学程序可以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的变化不断变化,其中的教学阶段在不断变化,而且每个教学环节有其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态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课堂的宏观教学情景和目标,而且要考虑每个阶段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更要为每个具体的教学阶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模态组合。

1.改进教材权威型的立场,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材。

在把教材作为知识权威来源的理念指导下,老师的任务是按照教材提供的知识学习程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没有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余地,但能使教师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尽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都不认同,但这种教学理念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量存在,特别是在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中。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媒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学习效果。然而,外语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不同的是,在外语教材中,不仅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学习的难易程度安排的知识教学程序,而且有技能的培训程序和措施。所以,它可以不完全是知识型的,而是混合型的,有时也可能是以能力为主的,如在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驱动下,编写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目前,国内还没有较具影响力的艺术英语教材,大多数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均为综合性的英语教材,尽管少数院校勉强使用了标有艺术英语字样的教材,也往往因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师资的不完善而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构建大学英语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有一套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水平及艺术专业本身特点的艺术英语教材。

2.将知识获取型的模式和技能训练型的模式相结合。

知识获取型的模式把教学看做知识学习的过程,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存入记忆中。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解释、说明、演示、问答、讨论等。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大部分都是以这种模式为主的。

技能训练型把教学看做一种程序,帮学生掌握技能。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设法帮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其中心是行动和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做”的过程。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知识传授或者是辅助的,帮助获得技能,或者根本没有地位,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训练、做事、行动、演示等。目前这种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是词汇量不足和语法掌握不准确,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英语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掌握。因此,如果一味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知识获取,就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没有基本能力,技能训练也无从谈起。此外,高职高专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以英语为工具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因此,高职英语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只有两者完全吻合,高职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面向国际市场,所学专业知识更加前沿,因此对技能训练型的模式有更高需求。突出职业性的技能训练模式能在真实的职场或模拟的职场中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从“懂知识”到“会应用”,从而获得根本提高。

3.根据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性格特征,适当采取经历体验型模式。

经历体验型模式把教学看做一种经历,让学生参与实践,其基本理念是“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所以,这种教学理念是老师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交际过程,在实践中自己体会语言的特点和规律[5],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交际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的主要过程和阶段是行动和行为,知识传授在这里没有地位,教学的过程主要为做事、行动、活动等。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对真实体验较为敏感,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适当的经历体验能够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参加外籍教师讲座,与留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与专业相关的项目,都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语境,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体化。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对客观条件要求较高,真实情境并不可能随时发生,因此只能适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作为补充。

4.通过第二课堂提高资源发展型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比重。

资源发展型模式把教学看做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发展表意资源。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用尽各种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表意资源。这样,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涉及获取所必需的交际技能和素质,还涉及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有关文化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由于资源发展型模式对英语教师本身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还需对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但是由于高职高专中英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资源限制等多种原因,这种模式一直未能得到充分运用。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第二课堂的兴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网络课程等手段,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发掘资源,帮助学生对专业背景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从教学的途径上讲,由于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的方法和程序也应呈现综合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的所有方法都可以拿来用,关键是各种方法都用得适宜和得当。本文探讨了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及理念,但这个研究还是初步的,本研究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优化,以及细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Martin 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3]Kress,G.Jewitt,C.Ogborn,J.&Tsatsarelis.C.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London:Continuum,2001.

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2

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等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学这一学科也愈加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生态学原本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由于生态学专业的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诸多环境与生物方面的问题多能从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到解决办法,生态学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过程中,生态学经常是学生选择报考的热门研究方向。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热闹局面下,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并逐渐暴露出来,着重反映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面。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近年来进行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所发现的,虽然不能说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通过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将来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地理解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许多报考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生态学专业与环境学专业等同,认为生态学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的一门学科。作者曾经就“为什么报考生态学专业”这个问题询问过多位刚刚考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学习生态学能够治理环境”,或是“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都是热门问题,学好生态学以后好找工作”,等等。这样的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知必然会影响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后续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习态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离不开环境,可以说生态学的核心研究任务是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超乎以往的关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生态学是治理环境的一门科学”或是“生态学就是环境学”。因此,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理解,为他们讲解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和正确的生态学研究任务,应该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二)忽略或不重视生态学的基础学习及研究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每一门学科的必要学习环节,也是生态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尽管具有门类众多的分支学科,但生态学兼具理论和应用、基础与创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需要设定符合这门学科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开设多门有关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如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另外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开设诸如流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学科是每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展开全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都需要基于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够进入到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通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累积,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应用研究,或者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这也导致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生态学方面的相关软件,并能够通过操作这些软件对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却不能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合理解释,出现了只会做图而不会分析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并且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了学习和教学效果,因此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三)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分支学科(如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都需要进行野外的实践调查研究。因此,进入生态学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调查和实验。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类别,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依次展开野外调查。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将课堂和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接受现实检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野外实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所实际存在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能够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一直是生态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目前在针对生态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到野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不能独立制订野外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事宜,甚至部分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无法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展开实际调查研究的本质原因。此外,许多学生通常还会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却无法解释清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规律。这其实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学生无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基于对当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生态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大多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加之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并不能成功实现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如可以开展不定期的随堂考,课堂上加强提问以及讨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将这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学科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能够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考核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3

一、教育生态学对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

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系统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个体、种群、群落等组成。其中,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相当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某些关系群体就相当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学校里边的各个班级、年级和教育部门相当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群落。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个体、种群、群落,还需要外部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在教育生态中,外部环境就相当于高职英语教育的环境,而决定教育环境情况的因素很多,所以,只有对每种影响因素分析清楚,才能提高高职英语的教育。

高职英语教育与教育生态学之间的关系复杂。首先,教育生态学会影响高职英语教育,高职英语教育会随着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两者互相作用而又互相制约。其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个体、种群、群落都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的[2]。还有,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非生态环境也互相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指自然界的发展,后来逐渐被运用到了人类社会中。高职英语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员,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融入教育生态体系,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才能使得高职英语走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环,必须受到教育界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虽然我国英语的整体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真正将高职英语运用到需要的地方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英语教育停留在学习基础知识层面

由前面我们知道高职英语教育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高职英语教育内部之间要做好协调,然后高职英语外部环境也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加以调整,使得高职英语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使得高职英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仅仅停留在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层面,在英语的实际运用,比如英语交际、运用英语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不足够,英语的实际运用层面处于与社会脱节的情况。所以,在高职英语的教育上,不仅仅局限于高职英语的基础学习知识,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课外阅读、课外英语交际以及课外英语处理能力的练习与实践,使得学生真正地将学习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与工作中。

(二)教育生态系统中高职英语教育的认知偏差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个体、种群和群落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因子,互相关联而又互相影响,而高职英语教育与其他科目的教育都属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只有维持自身在生态系统中合理的位置,才能使得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从而使得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群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然而,从国家高职英语教育来看,目前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独立设置院校中,仅限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实现各个学院高职英语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只懂一些基础的英语知识,在英语技能与运用层面还存在欠缺,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交际中去,毕业后就很难在工作中运用[3]。虽然也有学院注重英语实践与运用的培养,但是效果还不明显,因为师资不足、时间受限等。

因此,由于这些原因,要想使得英语与其他学科能够齐头并进地发展,还需要相关部门、高校、教师等共同认知到英语教育应该更多地向实践与运用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育主体的发展受限

师资队伍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关键,有着不国家高职英语教育教师学历与其他国家相比,普遍偏低。其次,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的课时任务很多,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备课,所以在教学质量方面就会大受影响。最后,在对高职英语教师的考核方面也不足,很多非师范英语专业的教师胜任高职英语教师的工作,在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策略上都会有所欠缺。真正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储备都不太够,导致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

(四)传统英语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下,在英语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作为受众参与学习。但是,英语作为一门知识与运用类型的语言学科,仅仅只是听讲远远不够,要在听讲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自学,然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高职英语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英语实际运用的人才,不仅要求英语基础知识过关,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出来,会用英语解决实际的问题,包括沟通、交流、翻译等。然而,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如果不是自觉性很高、自学能力很强的学生,很难能够做到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吸收。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将英语运用出来就很困难。

(五)高职英语教育测评体系不完全

传统高职英语测试的方法是通过考试,试题中偏向于笔试的部分较多,某些考试会有一些听力,但也只是少部分,口试的英语测试很少有。所以,目前的英语测试对学生的实际运用方面作用并不是很大。因此,在应试考试下的英语,在运用方面不足,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英语的能力方面,忽略了或者说没有要求对口语的训练,导致了现行英语阶段的高职英语成为学而不用的哑巴英语。因此,这种恶性循环要想得到遏制,就需要对现阶段的英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

三、实现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将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作为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

通过前面的分析与阐述,我们知道目前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学生学习英语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运用层面不足。因此,高职英语的改革应当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加大对英语的运用,注重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与测试[4]。可以通过丰富英语教学课堂,将课堂英语教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培养与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实际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就能够感受到英语的实际运用,并且从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在英语学习与运用道路上的潜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二)明确高职英语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只有其生态位合适,才能平衡好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从而保证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开设英语课程时,可以将英语课与其他科目结合起来,开设应用英语课程,使得学生运用英语知识来解决专语与其他科目的深度结合,可以使得高职英语与其他科目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也作为教育发展的主体,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招聘英语教师岗位的时候要从学历和经验方面考查,另一方面,要重点考查教师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5]。另外,也应该鼓励在职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历的提升,不断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加强学生对英语的自主学习

英语的学习与能力提升,不仅仅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英语的能力提升需要靠知识的积累、持续不断的练习与实践,这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英语的学习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更多技能的获得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那么,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给到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英语运用与实践。

(五)加强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测试

传统的英语测试方式重点在于对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的改革中,务必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测试。也只有将英语的基础知识考核与英语的运用能力考查结合起来,才能使得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走向可持续的方向。

传统英语教育体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师资队伍不够强大,专职教师的学历与经验不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英语测试系统不合理等,造成了高职英语教育下学生在英语运用与实践方面的能力欠缺,使得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滞后。因此,要想使得我国高职英语教育走向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针对以上这些现状加以解决。本文通过提出英语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措施,为解决我国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可实践的方法,对推动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海淼.教育生态化对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6):114-115.

[2]阎惠丽.教育生态化视域下我国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J].校园英语,2015(13):109.

[3]李莉.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听说课堂生态化核心构建 [J].高教学刊,2016(14):232-233.

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景观生态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09-02

一、前言

景观生态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生态学体系中一个新兴的、活跃的分支。该学科以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渗透理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探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并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学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在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邬建国 2007)。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教育信息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是对现有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大胆尝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改革。目前,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日益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改革热点(朱宏洁 and 朱S 2013)。本文在简单论述了翻转课堂定义及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和翻转课堂的特点,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其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二、翻转课堂的定义及发展

翻转课堂又成颠倒课堂,是学生通过视频课外学习知识,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外交流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转换(崔艳辉 and 王轶 2014)。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西尔维纳斯・塞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获得知识,然后课堂上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1991年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指出未来教育中计算机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为翻转课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三位教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然后回到课堂分组完成作业,成为翻转课堂的实践。2004年,萨尔曼・可汗制作了一系列教学视频放在网站供大家学习,成为翻转课堂的雏形。2007年,可汗成为了非营利的在线可汗学院,上传视频及在线学习,以帮助完成课外学习,推动了翻转课堂的极大发展。自此,世界各国教育界逐渐加入到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来,翻转课堂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景观生态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自身特点,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景观生态学超强的实践性。尽管景观生态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既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模型,还有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的相关理论;同时,还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地理学、植物学、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进行功能规划的合理布局,最终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翻转课堂本身就是问题导向、项目推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景观生态学的最终目的是非常吻合的。

2.丰富的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起源于1939年,尤其是二战之后,由于欧洲各国百废待兴,高效合理进行土地规划成为关键。因此,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其中的德国、荷兰、捷克斯洛伐克三国。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开始在美国得到发展,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贾宝全 and 杨洁泉 1999)。如此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景观生态学涌现出了一系列经典教材及相配套视频。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一系列的相关案例,如自然保护区规划、园林设计、城乡规划、水库建设等也为景观生态学实现翻转课堂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多方位的师生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也以学生获取知识及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同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景观生态学本身更加关注景观格局的配置,以及相对抽象的研究内容。因此,传统的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会难以理解这种抽象的研究对象,久而久之对景观生态学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因此,在知识学习中,景观生态学往往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杨三红 et al. 2015)。同时,景观生态学会用到一系列的软件,如ENVI,ArcGIS,Fragstatic等,这些软件可以辅助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分析,并应用于景观规划的各个步骤。在这些软件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相应的实践,这些也是基于更广阔的师生交流基础之上。因此,景观生态学需要更加频繁的师生交流,这也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色,将会在景观生态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四、基于项目的景观生态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景观生态学自身的特点适合采取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轴的教学方式,按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整个教学任务由项目任务来驱动,以一个独立的项目开展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李海龙 et al. 2013)。可以考虑将整个班级分为四组,按照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四个项目进行开展。景观生态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前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实验三部分组成。

1.课前学习。课前学习主要是以视频学习为主。首先,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设计出每一堂课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训练习题,然后将制作成的精简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以供学生学习。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视频内容应该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软件操作、应用领域四个方面。通过四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景观生态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况。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知识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每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组长汇报展示小组任务进展,并同时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在各个小组汇报完进展情况和疑难问题后,排除掉已有的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剩余问题,由教师统一解答。另一方面,围绕着各个组的项目内容,各组内围绕项目的实施开展进行详细讨论。之后,组长进行项目进展的汇报,并允许其他组成员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提问。最后,针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的疑难问题,并和教师进行讨论,确定项目开展中的各个关键问题。

3.课后实验。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项目开展的技术路线和方案,真正的实施还是要通过课后实验开展。课后实验既是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固化过程。各组学生依据课堂讨论的最终结果,进行组内分工,然后逐步的开展相应工作。例如数据收集工作,考虑到各个项目中的数据要求非常多,可能需要分为气候数据、遥感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收集。当然,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相应规范的数据整理工作,以便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五、结语

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考虑到景观生态学的实践性、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方位的师生交流需求,翻转课堂适用于景观生态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景观生态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实验三部分。翻转课堂将大大提高景观生态学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推动景观生态学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贾宝全,杨洁泉.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J].干旱区研究,1999,(16).

[3]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杨三红,郭晋平,张芸香,白晋华,郭跃东.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

[6]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Flip the Classroom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Ecology

ZHANG Qing

(Department of Ecology,School of Life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1,China)

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改革;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57-03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和应用面广的综合性学科[1]。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态学的关注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生态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地区及全球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生态学人才作为生态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而且环境问题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加剧,对当代生态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生态学教学模式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新时期生态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对传统生态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已显得甚为重要和迫切。传统高等教育普遍只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掌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基于此现状,教育部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大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及创新能力具有越发突出的作用。它也是现代生态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成为新时期生态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学和科研是现代高校的两个主要职能,两者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3,4]。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之一[5]。特别对于像生态学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很显然,传统生态学教学已很难满足新时期生态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研究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生态学人才培养方面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现有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生态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生态学人才方面优势更加明显。笔者将以现代生态学教学现状为基础,在剖析现代生态学教学弊端的同时,结合生态学科学研究,对我国的生态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目前生态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传统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注重传统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是现代生态学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生态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其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与不同主要分支学科的有效结合与交融,目前生态学已经形成了多个新兴的分支学科,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等。这些分支学科不仅使传统生态学理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而且有效促进了更多新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生态学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它们作为生态学的最新发展构成了现代生态学的前沿。然而,纵观目前我国大学生态学教学实际,绝大部分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主,涉及生态学最新进展的内容甚少。这里我们并不是忽略生态学传统理论的重要性,而是认为传统生态学理论只能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现代生态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生态学理论知识,而且也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应用生态学理论所带来的生态学的最新发展,同时也包括现代生态学研究所产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只有系统掌握了现代生态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我们培养的生态学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薄弱。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从目前生态学的教学实际来看,理论教学普遍比较受重视且发展较快,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却严重缺乏。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态学教学主要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涉及到实践环节的也都以课堂演示或语言描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真正进入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本上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掌握的生态学的全部内容。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理解比较肤浅,生态学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偏低,学生普遍缺乏生态学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学教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普通科普教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学教学的重视,生态学实践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如此,由于原有生态学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目前多数高校生态学实践教学主要以学生开展野外科学调研为主。因此,改善生态学实验和实践条件已经成为未来生态学教学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3.偏重宏观领域的教学,微观层次理论很少涉及。我国多数高校生态学教学仍以生态学宏观领域理论为主,有关生态学微观层次理论很少涉及。在这种知识结构的影响下,学生和普通民众都认为生态学只是针对宏观领域的研究。其实,就生态学学科的诞生来看,在当时研究条件下,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生物所处的宏观生存环境。但这种对生态学的描述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快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特别在生态学与不同学科间实现有效交融,许多先进且精确的现代研究技术被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以后。因此,现代生态学不仅是运用宏观手段对生物及其所处环境进行研究,同时,一些重要的微观研究手段,例如分子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以此推动生态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就目前我国生态学教学现状来看,有关生态学微观领域知识的教学内容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专业教材严重缺乏。我国目前有关分子生态学的专业教材极少,只有部分教材在相关章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二是生态学实验条件的限制。在分子水平开展生态学的研究,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成本的实验经费投入,这些都是多数高校所不能具备的。

二、科学研究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范文6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国家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