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全员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21-02

土壤生态学研究土壤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土壤生态过程和格局等。土壤生态学课程出现在大学本科生态学教学体系中,在生科类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素质教育作用。土壤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野外实习调查的作用,强调通过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实验认识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野外实习加强对土壤生态过程和格局的理解,掌握土壤生态学学科基本内容,培养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一、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是通过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土壤取样,对土壤生物和环境指标监测。在野外实习中,学生们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中取样,在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进行物种调查和观测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地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从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紧密联系。土壤取样是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重要步骤,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认识,结合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调查,学生能够理解土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把植被―土壤―大气各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联系起来考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如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循环和氮循环等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生科类本科学生通过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能够把实验室室内实验与野外调查取样结合起来,从而树立生态系统整体认识观念,对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逐渐成为大学本科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内容与方法

土壤生态学是土壤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土壤生态学这一学科特点出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土壤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生物与生产力、土壤生物与生物防治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强调应用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方法论,重视土壤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思路,通过野外实习观测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探索从根本上改善与维持土壤生产力的方法。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主要包括土壤生物的调查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监测。土壤生物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类群,利用磷脂脂肪酸检测、微生物纯培养、微生物生物量熏蒸测定等不同方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土壤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土壤中肉眼看不见的原生动物和线虫等进行分类鉴定。野外实习样本的观测训练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本科学生对土壤生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知。同时,实验室室内实验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监测,包括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氮、土壤总磷、土壤速效磷等指标,做到较全面地观测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环境指标。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室内实验的结合使学生从生态系统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在野外试验和室内操作过程中培养了生态感。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也关注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会影响到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相互作用,改变土壤生物主导的生态过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引导学生观察人为干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探索适宜的土壤管理方法以利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学生有机会观测到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生态过程的驱动因子和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生态功能。野外实习把土壤生态过程与土壤生态系统格局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理解生态过程和格局之间的关系。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当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开展生科类本科学生的野外实习工作。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是许多物种分布的南北分界。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本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当地生态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生态学基本知识,强化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实习把多学科交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生的身体力行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土壤生态学研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土壤生态学科学研究的进展,使得人们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认识进入到更深入的层次。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等现代文明病的解决提出了更多的技术方案。野外实习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生态环境实际问题,指导学生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土壤管理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作为生态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的生态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土壤生态学揭示的土壤生态过程和格局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类活动的干扰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威胁到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减少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土壤生态学对土壤环境和土壤生态过程调控机制的深入观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内容。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廓清了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对土壤退化和恢复的复杂性有所了解,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强调联系土壤生态学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深化理解土壤生态功能。土壤生态学的产生以土壤成土因素学说的形成为标志,生态学知识仍强调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组分、作为植物的营养基质所起的作用,但往往忽略土壤的其他功能。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通过实地考察强调了扩展土壤生态学知识范畴的重要性,突出了土壤生态学交叉学科的特色。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把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共存的自然存在物即土壤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揭示了土壤生物和周围环境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很多情况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对土壤生态过程观察的失效往往是因为缺乏对土壤生态过程发生影响的人类活动的理解。土壤占据着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中心地位,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对土壤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必要性。土壤退化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系列生态过程,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使学生对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有机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野外实习调查中强调了土壤对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养分的功能,认识到土壤食物网和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野外实习使得学生认识到土壤生态系统和地上生态系统一样,存在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存在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着生物之间不同类型的种间关系。土壤食物网中复杂的土壤生物种间和种内关系是野外实习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野外实习中设计实验认识土壤的清洁功能,验证土壤具有的限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抗菌作用,了解土壤生物降解土壤表面有机质的过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全球各种类型土壤的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土壤和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乃至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初步认识土壤形成和岩石圈表面部分矿物质的关系、水循环过程和土壤对古老生命形式的保藏。虽然这些知识只是在野外实习中简单应用,但对学生以后独立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管理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管理强调全员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参与野外实习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实习的管理过程中。本着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目标,野外实习从野外采样到实验室室内实验,同一批教师和学生同时参加同一批的各项工作。从联系实习基地到学习落实实习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实习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每天按时填写野外工作日志,落实实习基地常规管理措施,组织当天实习计划和具体安排。野外实习过程中,实行学生选择科研题目进行实习的方式,落实野外实习科研化,野外考核常规化的奖惩制度。野外实习中实施分组合作,保证土壤生态学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野外实习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必要学时,结合学校三学期制落实野外实习的课时安排。按照野外实习时间和进度安排,组织实习研讨课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引领学生进入土壤生态学科学研究的殿堂,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1]刘俊华,夏江宝.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2):148-150.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环境问题;方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得不面临着人口剧增、交通拥堵、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理念,打造生态城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达到城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如何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1 生态城市规划具体原则

1.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当前,城市化水平还不算不高。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1.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1.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1.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1.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1.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1.7 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2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1 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

2.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__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人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 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雅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3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3.2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

3.3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

3.4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3.5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3.6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3.7 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3.8 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杜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没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个综合的、系统性的工程,其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此,需要生态学家、规划师、建筑师、政府有关部门与开发商以及公众的协同努力来实现,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上的不断努力。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1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 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2.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 /3 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三、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3.1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 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 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1)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3)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4)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5)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4.2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4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用水回收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5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 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 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6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4.7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隐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4.8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文4

1、环境监测

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环境由于受到工业、服务业以及生活的影响,处于一种敏感而剧烈变化的状态中。及时了解环境动态,对于科学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监测环境变化,而3S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也越发广泛。

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地区级紧急事故意识和准备”(APELL)计划,目的是增强公众对风险事故的意识,同时要制订必要的应急行动方案,强化事故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而事故的预防措施首先要有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在APELL计划的指导下,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城市级的重大污染事故预警系统。我国也针对日渐增多的污染事件开展了相关系统的研究工作,李副仁等[1]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指导原则、应急响应系统、应急监测系统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危险废物预警系统应有相应危险废物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做支持。赵华林[2]用三维危险废物管理模型构建了危险废物管理体系,即管理维(对危险废物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制定相关法律) 、技术维(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处置技术) 和过程维(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管理),其中过程维要集中体现管理部门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力度,也是监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石萍[3]研究了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体系和构成它的3个支持体系(危险废物管理法规体系、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和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也认为危险废物的监测是实现环境安全的主要体系之一。2006年开始,为了规范危险品的运输,我国部分省市强制规定危险品的运输车都需要安装GPS定位系统。这个规定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危险品运输车的状况,另外当事故发生以后,可以和GIS系统耦合,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情况,提高对事故现场的处理与维护能力,减少事故带来的危害(图1)。

近年来气候变化剧烈,异常的天气状况也更加频繁,如何应对这些异常变化是科学家面对的棘手问题,而当气候发生变化后,如何快速、准确处理及调控是需要强化的,建立各种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对于提高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泥石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例,在GIS系统中,将地形、地质以及气象资料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的资料建立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模型,以便更好的提供科学、及时的信息(如图2)。

卫星遥感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和人为干扰,可实时、宏观、大面积客观地反映地表信息,可应用于洪涝灾害监测评估、流域生态承载力等研究,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卫星影像像元灰度值与水体污染相关性分析,提取水污染遥感指数,可实时快速监测水体受污染程度。赤潮是当前近海频发的自然灾害,而在赤潮发生前或者发生后及时了解情况对于管理者来处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上述可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危险品造成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天气以及水体等污染的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

2、土地、生态动态监测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耕地被用于工业用地或者商品房,在这个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是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系统, 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管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管理必须建立在实时的图件、表册、数据、实地相一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才能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趋科学、合理并符合社会的发展。但是实地的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所需的时间长、资金多,人力大;而遥感能够不受时间、天气等条件的影响,提供实时的土地利用现状[4]。

利用遥感提供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基础是要在局部实地调查通过遥感影像来建立地物的遥感特性模型,然后在需要调查的区域上根据模型对遥感图片进行解译,获取不同用地类型的面积、形状的数据,并根据需要生成图像或者报表,流程如图3所示。

3、城市景观规划

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景观功能与动态分析的基础,是一种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的方法。3S 技术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极为有效的研究工具,逐步成为资料收集、储存、处理、分析和应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3S 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式,同时也逐步成为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特征,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群与其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虽然在自然界只占很小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能源、物质和人口,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载体。城市的建成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也极大改变了陆地表面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的景观类型会对生态过程影响不同,同时不同的生态过程又决定格局。而在自然这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格局会产生不同的生态过程,而不同的生态过程对城市生活环境影响也非常巨大。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不同的绿地类型对降雨径流的影响不同,根据资料数据建立不同景观类型对径流的影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调控城市河流径流,降低暴雨对城市河流的压力[5]。所以,基于3S对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基于不同缀块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的研究结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交通管理与调控

城市交通压力日趋增大,北京车辆达到300万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趋势将更加明显,对交通的压力也将承几何级数增加。利用3S进行城市交通小区出行分布的数据建库可以对现状路网密度、出行距离和时间、交通可达性、公交服务半径进行合理性评价,结合专业软件能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预测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开展交通环境容量影响评价。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库一体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可以进行道路方案的仿真表现和环境模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规划和评价新模式[6]。

结语:

21世纪我国城市必将进一步迅速发展!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加强,各大中城市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将是必然趋势。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均已提出建立数字城市的规划,3S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城市各种历史、现状和规划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实时更新处理,能够动态、快速、高精度、规范化地获取和存储城市的各种空间和属性信息,快速而方便地进行信息查询、检索和统计,有效和智能化地进行城市空间分析,开展网络化的公众参与,提高了对城市发展的科学预见和动态监控水平。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推动数字城市规划技术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和理论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副仁,梁玉兰.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探讨.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 ,28(8) :228~230.

[2]赵华林.危险废物管理系统分析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8~60

[3]石萍.危险废物管理体系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2~35

[4]李志能.浅析“3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1):

[5]Christer Nilsson, James E.Pizzuto, Glenn E.Moglen, et,al. Ecological Forestcasting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stream ecosystems: challenges for economists, hydrologists, geomorphologists, and ecologists. Ecosystems. 2003.6:659~674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文5

Abstract: Green logistics(Environmental logistics) system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maintenance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tering one-way relationship among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gistics, consumer life and the role of logistics in the suppression of damage of conventional linear logistic to the environment, taking the attitude of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to design and build a ring cycle logistics system and make up for the end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waste material can be returned to the normal logistics process.

关键词:绿色物流;必要性;发展;策略

Key words: green logistics;necessity;developmen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59-01

1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实施绿色物流越来越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以下理论可以说明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发展是重点;二是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应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经济和政治运行机制;四是人们的自身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人们应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五是树立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

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就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1.2 生态经济学理论所谓生态经济学是指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彼此联系的桥梁。经济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关的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对立统一的。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1.3 生态伦理学理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得不忍受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这就促使了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伦理学是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根据生态学提示的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策略

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它符合时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因而必然成为21世纪物流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2.1 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2.2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2.3 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2.4 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 种植 环保型经济林业 促进林业 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大会是提出的,这时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方面,我国也把它确定为国策之一。引导当地农户科学种植环保型经济林是落实国家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推进贵州地区生态环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经。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环保经济林业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训指导本地农户种植环保型经济林,促进当地林业生态健康发展,是县镇林业行业科技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发展的初期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林业发展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最终还是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自1992年以来,受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现状的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有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的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为我们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之路。

二、种植环保经济林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国家林业政策的指导下,科学种植环保型经济林业,培育和发展林业生态资源,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有效途径。科学种植环保型经济林,强化资源保护促进林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体现。不断完善和科学规划西南农村山地的生态经济林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地区多为地表土质贫瘠的喀斯特地形和黄土质山地。作为林业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加强科学指导,引导农户种植根系比较发达的经济林木。如花椒,桐油以及经果林、茶叶、毛竹等。这些也是促进当地农户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三、落实国家林改政策科学发展经济林业

林业可持续 发展的一个根本策略是科学的发展,因为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的发展,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基础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部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部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按照国家林改政策的有关精神,引导当地农户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科学发展环保型经济林业。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破解“三农”难题,落实国家林改政策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林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提高对林业生态系统健康认识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条件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农民群众对林业系统健康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林业基层科技工作人员就必须加大对当地农民的育林护林及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让农户了解和掌握对林业生态健康发的评价的基本内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诊断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乱和功能失调,使森林生态系统丧失服务功能和价值的一种评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需要基于结构组成部分和功能过程来确定指标。除了需要对其小尺度生态过程进行研究监测外,从景观和区域尺度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宏观技术手段与地面调查研究紧密配合,通过景观结构变化了解其功能过程。同时,让农户了解林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