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本质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的本质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的本质特征范文1

因此,在政治课概念的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概念呈现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对常识材料开展细致入微的探究性活动,在探究中丰富由自发概念向科学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构建概念的“恰当的”心理表征,使学生的政治课概念学习过程变为“学用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观念,并通过相应的概念实例,体会政治课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政治课概念的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概念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用组合的动态的方式灵活地向学生提供图、表、文字或动画等不同概念表示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内涵显性化,从而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1.突出了学生主体性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优势互补,学和教并重,强调“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不仅要把他们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且要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通过教师的导学、诱思,学生主动投入所学的概念中,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概念。当然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组织范例,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气氛和谐融洽。

2.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发展性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在概念教学中能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提供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利用人机的交互,促进概念的学习方式转变,通过对抽象的概念的动态模拟、变式练习等的反复的多元化的呈现,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契机。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广泛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巧用概念教学中“变式”与“比较”

概念教学中“变式”与“比较”的正确运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

所谓“变式”,广义地说,就是同一事物非本质属性的转换,这里是指概念的变化。从概念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概念的条件或结论,对概念的呈现方式、表达形式的变化,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减或转换。注意运用“变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如生产关系,它的“变式”有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我在教学中就制定了下面这张表格,让学生在学习生产关系时,同时学习生产关系的几种“变式”,通过“变式”的学习,更加清晰地掌握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涵。

“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时,就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异同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另外,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往往是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上述表格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发现、理解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因此,概念教学中不能忽视“概念同化”这一获取概念的主要形式。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已学知识的积累,“概念同化”应逐步成为学生获取概念的主要形式。

三、把学生的思维带回现实中

概念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精确性等性征,在学习中,无论是概念形成的方式,还是概念同化的方式,都需要以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某些自发性概念的具体性、特殊性成分作为依托,从中分化出它的理论侧面,使之能借助经验事实,变得容易理解。因此,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回现实中,使其主动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究性活动。

中学政治课中的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入概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使自发性概念逐步摆脱无意识、粗糙、肤浅的劣势,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平时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进一步理解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在讲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去市场上调查,从月饼价格看价值规律,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问题。学生经过调查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包装、不同时间,市场上月饼的价格有很大不同,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就会对价值规律有一个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讲到“劳动合同”的概念时,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发达的开发区这一优势,让学生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前后几年的对比分析发现,以前劳动合同不完善而引发的纠纷、报复等事件频频发生,而这几年随着普法工作的展开,工人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加上工厂用人制度的健全、政府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这类劳动纠纷正逐渐减少。通过实地调查,学生不仅增强了学法的兴趣,而且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

把思想政治课中的抽象理论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政治,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政治。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思考探索,体味学习,提高关心生活、思考现实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四、将学生带入问题中

问题是政治课的心脏。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在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将学生带入问题中,培养学生有关“问”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带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必然会更好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丰富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将政治课概念的形成过程、形式化的政治课概念及一些相关的材料转化为富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问题中,在问题情境中展开“火热的思考”,探究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学习“商品”这个概念时,我问学生:“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商品的?”通过讨论,学生回答:“市场上交换的东西。”我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呢?不用来交换的东西为什么就不是商品?”这样就把商品概念的生成过程一步一步地问题化,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探讨,达到对商品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微课的本质特征范文2

高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2011年江苏省共有6731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体育加试。人数较往年增加151人,增幅为2.3%。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既要面临体育术科考试,又要参加文化课的考试,训练的时间又比较短,意味着训练必须具有科学化和短期效益性,笔者针对这一特点对体育类高考生必考科目项目本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有望为高考体育生及教师家长提供帮助。项目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认识项目本质特征的关键在于明确项目的制胜因素;确定项目的供能方式;搞清项目的关键技术环节;了解项目对体能的特殊要求;掌握比赛规则和规程的特点[1]。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正确把握训练的方向;可以使负荷的选择和安排更加科学;可以保证专项竞技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便于运动技术、训练方法的改革创新[1]。

二、江苏省体育高考必考科目项目本质特征分析

(一)100米项目本质特征分析

目前100米世界男子纪录为9.58,女子为10.49,而高考体育加试男子达到10.88,女子达到12.28,即可获得单项满分,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短跑技术按技术动作的变化可分为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四个部分[2]。2010开始,起跑又再次地修改制度,并在2010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此后起跑只要抢跑,就一律取消比赛资格。

现代短跑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跑的动作结构和肌肉用力形式更符合人体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以及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并且结合运动员个人特点,形成个人技术风格[1]。从项群理论角度来说,100米短跑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是一项以无氧供能方式为主、速度力量型周期性跑的项目。例如,起跑、起跑后的积极加速跑瞬间需要很大的爆发力和起动力。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必须处理好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以及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重复次数与组数、组间休息时间的关系。影响成绩的决定因素有:跑的绝对速度,速度耐力和爆发性力量以及跑的技术。而跑的技术主要由步长和步频决定,关键技术为下肢的摆蹬技术和高速度跑中的协调放松。

100米跑主要为磷酸原系统供能。当运动开始时,ATP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供肌细胞做功,而CP能十分迅速的分解合成磷酸和肌酸,并释放出能量,不断地把ADP再合成ATP供能。这个过程的持续时间大概为6-8秒。当然整个过程中还有糖酵解供能,其提醒我们在注重无氧代谢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因此,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要透过项目的本质特征,合理处理一般和专项的关系,加强一般和专项体能训练,力争做到完美。

(二)立定三级跳远项目本质特征分析

立定三级跳远是通过合理的技术和瞬间的全身爆发用力获得最大跳跃远度的项目,由于没有助跑速度,是典型的爆发力项目,供能方式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立定三级跳远是克服水平障碍的跳跃项目,动作可以大致分为起跳、腾空、落地等,能体现运动员速度、灵敏、力量等素质,特别是对腿部力量,支撑器官的连续跳跃能力,腰腹力量等有较高的要求,要求运动员发展下肢力量,提高摆动能力及蹬摆能力的结合,掌握各级跳远的比例调整三跳的节奏。力量是体育运动的基础,对立定三级跳远来说,首先是发展下肢爆发力和速度耐力。强有力的摆腿和摆臂及蹬摆的有机结合都可以促进立定三级跳远成绩的提高。

影响三级跳远成绩的因素有:起跳的腾起初速度,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分速度,起跳过程中产生的垂直速度,起跳力量等。关键技术为起跳技术,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协调性。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与三级跳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立定三级跳远以双脚用力蹬地,使髋、膝、踝等关节充分伸直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后用有力的腿屈膝向前上方抬起,并积极落地;然后另一腿向前上方高抬,有力腿迅速蹬地跳起进行跨跳,接着跨跳腿积极踏跳,经腾空后双脚落入沙坑。

(三)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项目本质特征分析

投掷实心球是属于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目,以动作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供能方式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影响成绩的因素有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关键技术为发力的顺序和用力幅度。出手初速度主要是由最后用力投掷球的距离和时间决定,出手角度对投掷成绩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取决于学生的身高臂长和对该项目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

江苏省体育高考大纲规定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动作要领为: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身体重心落在后脚上,两膝微屈,双手举球至头的后上方,然后利用双脚蹬地,收腹,挥臂的力量将球用力由头后向前上方掷出。用力顺序应为两腿用力蹬地,送髋展胸,两臂用力掷球,出手速度要快,用力要猛。动作过程大致分为握球和持球、预备姿势 、预摆、最后用力等。要想提高投掷实心球的成绩,就需发展投掷实心球的爆发力,可以通过发展腿部肌群力量,躯干肌群和进行实心球前抛、后抛、旋转、下抛练习等提高运动成绩。

(四)800米项目本质特征分析

目前800米世界男子纪录为1:41.01,女子世界纪录为1:53.28,而高考体育生男子达到1:51.57,女子达到2:10.30即可获得单项满分,相比也是有难度的。800米为体能类速度耐力性项目,对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ATP-CP和糖酵解供能为主,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是中心,力量耐力是保证,关键技术要求协调放松和全程节奏。运动员体内能量的产生和动员,体内能量输出快而持久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1]。

800米跑是在高乳酸环境下保持长时间高速度跑的项目,决定其成绩的关键因素是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和运动员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提高800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必须对运动员进行最酸训练、乳酸耐受力训练、运动员自身快速消除乳酸的能力训练和最大速度储备的训练以及力量耐力的训练以充分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强调以速度和力量为核心来安排训练计划。

800米要求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及速度耐力。一般耐力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在长时间的中小强度运动中抗疲劳的能力,能使运动员增大吸氧量、改善运动员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1]。它是运动员发展和提高其他素质、承受大负荷训练和大负荷训练后的恢复的基础。速度耐力是指人体保持较长时间快速运动的能力[3]。对中跑运动员来说,速度耐力就是在尽可能长的距离和时间上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在专项身体训练时,要综合地,全面地,从系统训练的高度出发,检查、控制、反馈训练过程,做到科学、准确、及时,真正提高训练质量[1]。专项训练在田径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经常练,做到“细水长流”,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

三、小结

认清项目的本质特征,对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可谓未雨绸缪。认清项目的本质特征才可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江苏省体育高考项目身体素质必考科目基本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磷酸原供能系统和过硬的动作技能。体育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要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学习和训练的氛围。当然必须处理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各项目训练时间的分配以及和自己专项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周密合理。建议中学体育教师要和学生谈心,走进学生心里,运用更加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做动作的动作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节奏等七大动作要素,从而更有效率地完成训练。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王强.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探析[J].魅力中国.2011(2).

微课的本质特征范文3

一、开发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第一,选题要小而精,也就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点、例题/习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讲授、演算、分析、推理、答疑。其二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问题,教学组织思路清晰,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表现方式。

第二,经过设计的教学内容。这是指教学内容无科学性错误,表述正确无误,而且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富有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同时,资源齐备,如微课件等辅助效果好,围绕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得当。这主要指三点,其一时间规划合理,如课题切入迅速,能够吸引学生;总结收尾快捷,提纲挈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等。其次讲授线索清晰。微课讲授式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罗列论据要精而简。再次是语言得体和板书简约。微课是一种隔空教学,富有感染力、准确简明而又生动的语言和板书中的要点提示无疑是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工具。

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微课无疑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学习,家长辅导学生的有效碎片学材,她与慕课相媲美,使“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成了翻转课堂唯一难得的前置性可视资源。这种内容和形式的课堂变革,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极易被师生和家长接受。其意义不只是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课堂,而是构建自主、优质、高效学习体系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开发微课方面要实现两步走:第一步就是分解课程为多个微知识点,然后再针对某个微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第二步就是结合当下的录屏和视屏编辑技术制作完成微课。

微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视频短小精悍。微课因其的“微”特质,针对具体问题,时间短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旨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讲授一个知识点,长度以3-8分钟为佳,不宜过长。微课以视频形式呈现,提供给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和反馈。虽然微课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一小节“课”。这节课必然是有重点、有难点的,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讲解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时间分配、讲授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必然有更特殊的要求。在课题导入上必须简洁,能够迅速切入正题;在讲授思路上必须清晰有逻辑性;在课题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题收尾时必须简单快捷,避免冗余拖沓;在讲授语言上必须口齿清晰,确保学生高质量的观看到视频。

1.实现动态教学。微课顺应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强化视觉效果。微课借助现代化技术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形态各异的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生动形象的视频与动画带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3.营造教学情境。微课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新颖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形象设计,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简单、具体,便于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

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课堂,培养自主学习策略尽管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课外学习渠道,课堂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发挥课堂的最大作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大量的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运用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找准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关键

1.导入环节:利用微课呈现一段介绍西方国家过圣诞节的视频,创设了圣诞节情境,同时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文化,知道圣诞节人们之间送礼物的风俗以及人们接受礼物时立即打开礼物的习惯与中国不同,渗透了文本中的文化意识,为下一环节学生自主阅读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激发阅读兴趣。

2.新授环节:教师可以利用3-5分钟播放微课视频讲解二者区别,学生自主观看领会,就视频中的学习内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既让学生学得相对自由、开放、轻松,又能取得比教师现场讲解更好的效果,省时省力又高效,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形成自主学习策略。

3.巩固操练环节:我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视频内容为运动会做解说员。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说,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以致用的快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本质特征范文4

关键词:微课程 知识分类 开发 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受终身学习需求影响及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查阅文献可知,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可以看出: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区别于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微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由于制作方法较简单,很多学者、教师都参与其中,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对其认知不足,导致只注重数量的建设,质量却参差不齐,学习者要找到适合自已需求的课程并不容易。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刻思考:不拘泥于开发工具,怎样使微课程将知识点体现得更清晰有条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心理特征呢?微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内容,那么是否有可借鉴的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的策略呢?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知识分类理论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先将知识细化,分为一系列知识点,再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认知特点研究,进而对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内容根据其认知特点进行开发。

一、基于知识分类的微课程开发策略的提出

“分类开发”策略的提出主要受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奥苏泊尔根据知识类型,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创造的学习。学与知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知识分类必然涉及到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的学习。安德森在其基础上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除了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还有一种策略性知识。

对上述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几种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在认知领域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微课程的类型及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

微课程设计流程与传统课程类似,只是教学设计部分是由教学内容的类别、媒体选择和开发策略选择三方面作用的结果,微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笔者通过对前面几个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的分析,将微课程按教学内容分为五类:主题讲授型微课程、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实验操作型微课程、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

1.主题讲授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主题讲授型微课程是关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一般需借助适当的认知工具,如概念图、动画、图像等,帮助学习者记忆。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教学还需运用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类比分析前后学习内容,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解决冲突,以初中生物课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微课程为例:

(1)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哺乳动物,明确学习目标。

(2)详细解释概念,使学生掌握“哺乳”、“胎生”等本质特征。

(3)用猪、狗、兔、老鼠等动物进一步说明。

(4)概括性总结“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步骤(1)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每种动物名称不同,学生质疑为什么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步骤(2)详细解释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对“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有抽象的认知。步骤(3)用常见动物对概念作进一步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把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加以同化,从而使平衡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定,认知结构得以发展。步骤(4)概括总结,突出本课重点,加深记忆。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认知冲突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概念图或视频等表征策略。

2.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解题答疑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演算和逻辑推理等,属于程序性知识,一般是以电子白板、手写板演示。解题算法是抽象的,是描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关键性解题技巧,很多学生较难掌握,导致学习成绩很难脱颖而出,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指导,把难题的解题步骤制作成微课程,学生可随时访问并反复练习、揣摩,直至学懂为止,掌握式教学成为可能。理论上讲,程序性知识表现为产生式规则(即if条件then行为)。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冒泡排序算法的微课程教学为例:

首先是对冒泡排序算法的认知,然后是对条件和步骤设计的展示。首先将Rn和Rn-1比较,若逆序,则交换,逐遍进行,若相邻元素逆序,则交换,直到最后R2和R1进行比较。每个步骤的讲解都要慢且详细,从而让学习者不仅获取知识结论,还可掌握知识产生时的逻辑推理过程。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此类微课程着重于对解题条件的理解和解题步骤的设计,所以在呈现画面方面应尽量简洁,以防增加认知负荷。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产生式演算,关键步骤处着重强调、适当做标记、保证文字和图片等相关元素在空间上的接近性高、界面简洁。

3.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实验操作型微课程主要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看微课程中操作一定的设备和材料,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此类微课程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实际课堂中,如物理、化学等都会涉及实验,对此类微课程来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授课难点,尤其是化学,某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微课程可借助视频、动画等模拟实验,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及相关结果一一模拟出来,且可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演示、难点步骤处着重强调、实验操作的现场视频、网络虚拟实验动画加教师旁白。

4.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现象反思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呈现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或自然现象等,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公德建设的微课程开发为例:

在课程开始时放一段新闻“彭宇案”,抛出问题“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激发其思考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来,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讲解此现象反映的问题及我们应如何应对,最后引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此类微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阐明现象,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巧设疑点,引入思考,最后作总结、提期望。通过多媒体方式,可降低上课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将不同处事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可能出现的后果,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运用动画或视频再现情境,巧设疑点和难点,类比分析,善于提问、引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等。

5.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开发策略

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是用能反映人们如何调控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记忆的方式来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活动。元认知型知识需在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上教学,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的运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元认知型知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成分。例如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微课程设计:

首先介绍本课学习目标,展示题目:“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可以算出200÷11等于几吗?”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找规律。然后分析题干,展示找规律的过程,1÷11=0.090909,2÷11=0.181818,3÷11=

0.272727,实际上,每个式子的得数都是循环小数,且结果都是被除数的0.090909(循环小数)倍,很显然,200÷11=200×0.090909=18.1818(循环小数)。经检验,所找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总结找规律时需注意观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此类微课程教学需设计应用策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其开发策略有:借助视频、图片、动画或实物展现情境、巧设疑点、对比分析、善于利用有效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以产生共鸣。

应当指出的是,任何开发策略都有其适用性,但并非普遍适用,在具体的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根据具体微课程而具体化,由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决定。一线教师往往是微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探究通过对微课程教学内容的剖析及其分类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微课程开发质量和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

[4] 皮连生.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2(6).

[5]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微课的本质特征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家长角色;重叠影响阈;信息技术;亲子对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5-0030-04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伴随者,其角色定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知意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成才。近两年,国内教育界刮起的“翻转风”,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实践的成功蔓延,必将促进家长角色的重新定位,以适应时代要求。正是基于此,本文提出基础教育中家长角色转换的路向和路径,以期为基础教育改革尽绵薄之力。

翻转课堂:从内涵到要求

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激发学习兴趣,符合学习规律,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一)翻转课堂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课前学习微视频,完成进阶作业;根据学生微视频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强化、梳理总结、拓展深化和创造探究等” 的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内涵的解读:第一,翻转课堂是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学习步骤进行颠倒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第二,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三,教学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推进的基石;第四,课堂是师生互动、探究、答疑的场所;第五,家庭是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进阶作业的地方,父母具有协助完成任务的职责。

(二)翻转课堂新要求

“翻转课堂本质上是一种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的混合学习模式,它是家校分别在学生学习中角色与功能上的调整”。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家庭总是游走在教育系统,扮演着无关紧要的“酱油党”角色,翻转课堂将家庭彻底地纳入到教育体系内部,凸显出家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具有几点明显的变化:第一,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完成知识接收,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学习阵地出现了分化与转移,家庭成为第二学习阵地;第二,学习阵地的分化,使得教育在空间上割裂开来,家校合作尤为重要;第三,强化家长辅助学习的职责,凸显了家长“再育人”的功能。这些变化对家长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应密切家校联系;第二,要升级亲子关系;第三,提升信息素养,追求自身发展(见表1)。

表1 翻转课堂新要求

维度分类 翻转课堂新要求 “学者”本质特征

家校关系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密切家校合作,了解“学校里的孩子” 教育的“局内人”,教育的伙伴,教师的朋友,班主任之友

指导、协作、配合学生学习

亲子关系 及时与学生心灵沟通,帮助学生释压

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自身发展 拥有至少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如看报、MOOC学院 、网易公开课等

逐步建立学习型家庭

家长角色转换的路向:从“督者”到“学者”

新时代下,翻转课堂从家校关系、亲子关系、自身发展三个维度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督者”角色已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家庭以及教育的需要,所以家长的“学者”角色呼之欲出。

(一)“督者”与“学者”的差异比较

“督”包括监管和责罚,现常用“监管”的延伸意:监督、督促、督导、督学。“督者”家长“学习警察”的自身定位显然已落伍,“学者” 家长顺应时代潮流,其优势逐渐凸显。二者在其自身的角色观、学生观、教育观、责任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见表2),这可以作为比较分析家长角色转换路向的基础。

表2 “督者”和“学者”的差异对比

角色

“督者” “学者”

角色观 学习警察 学习同桌

学生观 好好学习源于监督;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好好学习源于自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探究者;与学生共同学习

教育观 教育“局外人”;偶尔辅导学生作业,但不规律;注重学习结果,分数 教育“局内人”;夫妻交替辅导学生学习,有规律;重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

责任观 重视学生营养保健等“硬件”;溺爱 兼顾精神、价值、品格等“软件”;理性的爱

功能观 学习监工,教师“打手” 学习助手;教师帮手

(二)“督者”家长的现实困境

1. 教育方式落后:以“监”为主

第一,受“棒头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的影响,“督者”家长扮演着“学习监工”、“教师打手”的角色,认为孩子只有在监督的情况下,才会好好学习。第二,借助外力监督孩子学习,比如请家教或者伴读,报各种培训班、补课班、辅导班等。第三,在亲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如唠叨、打骂多,启发诱导少等。“督者”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重智、轻德,违背了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教育目标模糊:以“分”为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愿望,但他们不清楚“龙”和“凤”具体指什么,有些家长将其定义为“学习成绩”、“分数”、“好大学”等,由此而引发的教育目标的偏离是社会常见现象。例如,SH市PT区的某家长,为儿子请了三位家教老师,轮流补习,并说“目前关键的是把分数提上去,一切为分数服务,等考上好大学,再由孩子去发展……”过问成绩多,过问思想少;关心学习多,关心做人少;考试作业多,户外活动少;只会施压,却不会释压……是典型的“督者”家长的表现。以“分”为主的教育目标,忽略了孩子做人、处事、交往、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必将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3. 养育观念落伍:以“养”为主

正确的养育观,应该是“养”、“育”并行,略微重“育”。现代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为主流,过分地娇宠、溺爱和保护,忽视了孩子自主、自理、自立、自强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在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生理健康等方面,“督者”家长做得无可挑剔,但对孩子内隐品质的培养,却显得“电量不足”。另一方面,大多家长不太重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很少主动联系教师去寻求育儿方法。重养轻教,重教而又不会教,是“督者”家长的通病。

4. 学习观念滞后:以“杂”为主

在谋求“充电”学习方面,“督者”家长做得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观念落后和以“杂”为主两个方面。第一,在学习途径上,主要集中在报纸、书籍、培训等传统方式上,极少涉及公开课、MOOC学院等。第二,在学习内容上,涉及工作较多,涉及亲子教育较少。第三,在学习态度上,主动学习者少,被动学习者多。第四,在学习规划上,杂乱无章,缺乏梳理,不能有效地提取,不能学以致用。第五,在亲子互动上,割裂了两代人的共同学习,忽视了两代人共同成长。

(三)“学者”家长的本质特征

“学者”家长的核心特征是善于学习,注重两代人的共同成长;它的辅助特征是善于处理家校关系与亲子关系,注重家校互动与亲子沟通的双向反馈。

1. 新型学习理念:修习“共进”

“学者”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标杆、终身学习者和学习型家庭构建者。第一,“学者”家长重视榜样的力量,追求两代人的共同成长,把自己视作孩子的学习标杆与榜样,努力追求自身进步,从而带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学者”家长重视“活到老学到老”,把自己视作终身学习者,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展和家教需要;第三,“学者”家长重视家庭的整体发展,把自己视作学习型家庭构建者,“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促进共同进步。

2. 新型家校关系:“帮”中有方

“学者”家长视野开阔,把自己视作理性的教育“局内人”,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崇尚“本真教育” 。第一,与学校密切配合,升级沟通途径,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平台等现代化手段与学校互动,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第二,把自己视作教师帮手,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把家庭建设成孩子学习的第二阵地(不加重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第三,把自己视作班主任之友,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针对不佳表现与班主任一起制定纠偏方案。

3. 新型亲子关系:亦师亦友

“学者”家长重在教子做人,重“教”而非“养”,重“终极成长”而非“功利性成长”。除了在教育目标、养育观念上更人本化以外,“学者”家长还在努力构建“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第一,把自己视作孩子的老师(Be a Teacher) ,陪孩子一起观看学习视频,并尽力就孩子遇到的困难进行解读;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各种媒介,培养孩子对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第二,把自己视作孩子的朋友(Be a Friend)或学习同桌,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学会尊重、欣赏、认同和分享孩子的想法,就孩子的想法与教师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学习、成长;做孩子的良好玩伴,共同娱乐,关爱孩子内心,预防孩子“心病”。

家长角色转换的实现:从机理到路径

家长角色从“督者”走向“学者”的转换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机理,二是路径,且二者是紧密相关的。

(一)实现机理

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对于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家长角色转换而言,其实现机理涉及人性假设Y理论、人本原理、学习共同体理论与重叠影响阈理论(见表3)。

表3 “学者”家长角色与相关理论

“学者”角色表现 相关理论

淡化监督与控制,信任学生会自主学习,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探究者;相信学生拥有自我约束、自我成长、自我愈合的功能。 人性假设Y理论:人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等方面。

追求学生的“终极成长”,重视心灵沟通、思想品德、价值引导等内在素质的培养。 人本原理: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主要观点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充当学习助手、学习同桌等角色,通过网络查询、求助教师等途径,指导、协作、配合学生学习,与孩子共同学习。 学习共同体理论: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明确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主体的事;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密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重叠影响阈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家庭、学校与社区为学生成长承担共同的责任,对孩子有着重叠的影响,三方只有通过彼此的合作和支持才可能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实现路径

1. 观念觉醒:实现家长角色转换的基本前提

观念先于行动,观念定位决定行为层次,因此,观念更新与觉醒是实现家长角色转换的基本前提。为实现向“学者”家长的转型,家长要在思想层次上做到:第一,对“督者”角色的检讨,淡化“督者”观念;第二,信息时代的觉醒,思想上要与时俱进;第三,全面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家长的要求;第四,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而不是“私有产品”;第五,对家庭教育目标的再认识,淡化分数,追求“成人”教育。

2. 信息技术素养:实现家长角色转换的关键技术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7部委联合制定――编者注)要求加快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家庭教育信息化水平。随着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的兴起,信息化教学前移,因此家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素养提升途径有三种:第一,通过书籍或视频教程,培养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二,熟练掌握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熟悉中小学微课程、中国微课、浙江微课网、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等网站,以便孩子补充学习;第三,培养信息筛选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为孩子网上冲浪保驾护航。

3. 学习型家庭:创造家长角色转换的环境氛围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及终身学习需要的明智之举,有利于提高个体及家庭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型家庭为实现家长角色转换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构建步骤如下:第一,设定家庭愿景,即所有家庭成员真心向往的目标;第二,寻找共同的时间,最好以家庭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三,确定各自的学习内容,如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成长的相关知识等;第四,寻求学习途径,如网易公开课、MOOC学院等;第五,总结与反思,包括反思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是否恰当。

4. 家校合作:实现家长角色转换的方向保障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全国妇联、教育部于2004年印发――编者注)要求家长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校合作为家长角色转换提供了方向保障,时刻指引着家长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家校合作的主要途径有:第一,积极参加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第二,利用QQ、微信、微博等现代通讯工具与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建立联系,及时沟通;第三,利用有意义的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中秋节等,拉近家校关系。

5. 亲子对话:实现家长角色转换的内在灵魂

亲子对话,是指父母与孩子就某事或某问题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协商的一种交流方式。亲子对话要注意:第一,平等对话,包括话语权、地位、气场等平等,不能强迫孩子,要以理服人;第二,对话内容,多以学习感受、成长经历为主,尽量避免“分数”、“排名”等敏感词汇。第三,了解孩子同辈群体感兴趣的话题,消除代沟;第四,引领孩子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雅艺术,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 Jonathan Bergmann, Aaron Sams.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2.

2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 胡东方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4 Epstein,J.L.School and family partnerships.Instructor,1993,103(2).

5 关颖.合格家长的角色定位与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2007(7).

6 Tips for Parents: Your Role in School Success [EB/OL]. http://thelearningcommunity.us/resources-by-format/tips-for-parents/your-role-in-school-success.aspx.2011-10-11.

7 杨天平,孙孝花.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角色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7(6).

微课的本质特征范文6

关键词:慕课 慕课平台 开放 大规模 在线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欧美国家,2013年进人中国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也弥补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慕课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慕课平台是慕课的课程建设和学习者学习慕课课程的重要媒介。本文在介绍慕课特点的基础上,将对国内外的慕课平台进行探讨。

一、慕课的发展过程

慕课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过了两个前期准备阶段。

1.从“开放式课程计划”到“开放教育资源”

慕课的发展是从“开放式课程计划”起步的,即制订计划,把一些课程分批上传到互联网。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计划在几年时间内将学院3300门课程全部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使用。此后,犹他州立大学等高校相继加入这一计划。同时。世界各国高校也纷纷效仿。“开放式课程计划”初见成效。此举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放式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免费进行查阅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资源。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日本的一些知名高校启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并且成立了开放式课程联盟。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加入开放式课程联盟的日本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联盟所推出的课程构成了具有开放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可见,此举不但推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的实施,而且开启了“开放教育资源”。

2.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开放教育资源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学习资源是指供W习者学习所使用的课件、教学模块、教学评价机制和方法等:支持教师的资源是指进行教师培训所使用的资料,教师运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辅助手法,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具等: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用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此外,很多高校还制定了开放式课程计划。开放式课程计划和开放教育资源仅仅是基础,它们推动了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慕课的出现。

慕课这个名称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狄夫・科莫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首先提出来的。中文译名的首倡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焦建利教授。2008年9月,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道恩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课程:《连通主义与关连知识》在线课程。慕课形成风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2011年秋,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把《人工智能入门》这门课程上传到了互联网上,立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学习者。后来,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共同建设慕课课程。

二、慕课的特点

慕课的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开放

开放是慕课的首要特征,开放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科学精神,所有的人都具有利用慕课学习的权利。即使学习者在人口、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知识仍然应该由人类共同创造和免费共享。因此,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免费选择所需课程进行学习,不附加任何条件。只有当你需要学分或课程结业证书时,才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

2.大规模

大规模是慕课开放性的具体体现。慕课与传统授课不同。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课程学习之中。如前面所提及的,2011年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史朗的《人工智能入门》课,学习者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人,其中有2万人完成了课程学习。到2013年,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的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在线课程450门,加盟院校有90多所。

3.在线

在线是指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特点,研究者把慕课的课程视频切割成10分钟甚至时间更短的“微课程”。“微课程”分为三类:其一是PPT式“微课程”。这种微课程是按照PPT自动播放功能制作成的课程视频:其二是讲课式“微课程”。它是把讲课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块制作成课程视频,形成“微课程”;其三是情景剧式“微课程”。它是用情景剧的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并制作成课程视频。学习时,学习者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进行在线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透明

慕课的设计要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依据。学习者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对慕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就使得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突破了校园的范围。而成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事情。慕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重在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这一做法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讲授为重点。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和讲授的内容。而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这种变化是与慕课的本质特征相互关联的。

三、国内外的慕课平台建设

1.国外慕课平台建设

2012年是慕课建设上取得迅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被《纽约时报》刊文称为“慕课元年”。美国知名学府联手网络技术公司。促使其他“常青藤”院校竞相贡献各自的在线课程。由斯坦福等名校在2012年组成的Coursera(课程时代)成了排头兵;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在2012年建成的Edx(在线教育平台)也毫不逊色:由大卫・史蒂芬斯和另外两个创业伙伴塞巴斯蒂安・史朗和迈克尔・索科尔斯基在2011年共同创办的Udaeity(在线大学)紧随其后。三大慕课平台推出了大量的课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大学加入其中。美国的正规教育管理机构对一些慕课课程进行了评估。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大慕课平台在运行模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学费方面,三大平台都允许学习者免费学习,但如果想要获得结业证书则需要付费。在合作方式上,Coursera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提供慕课课程开发的技术。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则由学校来完成。Edx也是与高校合作,在帮助高校建设慕课课程时,如果提供相关的技术。需要向学校收费。Udaeity与部分高校合作,但更主要的是与高校里的一些教师直接合作开发慕课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Coursera和Edx都是在4至6周的时间内学习完一门课程。并且都具有完备的师生互动机制和考试机制。而UdaeiIv更注重一些核心大学课程的绩点和学位。学习的进度则由学习者自己把握。在教学方式上,Coursera通过教学视频、软件、参考资料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教学,教师在线为学习者答疑并互相批改作业。Edx则以课程内容为纲,以教学视频和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授课。课程提供讨论区、课程百科等帮助学习者进行课程的学习。而Udaeity不仅有教学视频,还有自身的学习管理系统,设置了编程接口和论坛等,与翻转课堂相似。

在课程评估方面,Coursera依据教学软件中提供的作业、测验和习题集进行评价,并且要求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Edx目前依据教学软件提供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以后还会利用在线论坛、基于百科的协作式学习、在线实验室等交互学习工具进行评价。Udaeity依据教学软件提供的测试、习题集以及基于编程的作业进行评价。此外,每个教学单元的每个知识模块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在对学生诚信的要求方面,Coursera要求得比较宽松,学习者只要点击文本框同意遵守荣誉准则即可。Edx要求学习者参加有监考老师的期末考试,这些考试由学习者支付不同费用在各大Pearson考试中心完成。Udaeity要求学习者支付98美元在各大Pearson考试中心完成有监考老师的期末考试。在线下互动方面,Coursera通过Meetup组织线下活动。Edx目前还很少有线下互动。Udaeity则组织了线下学习小组,并且已经有学生组织了线下见面会。

2.国内慕课平台建设

上述三大平台,前两个已进入中国。2013年,许多中国知名大学开始加入国际慕课平台。4月1日,复旦大学上线《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5月2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x的在线课程项目。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所高校加入Coursera。10月27日,“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实现了国内众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已有300万以上的国内在校大学生进行慕课课程的学习。

清华大学从2013年6月开始进行慕课平台的研发。并于同年10月正式建立“学堂在线”这个平台。同时开放了5门慕课课程。2014年4月,经过教育部授权,清华大学成立了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时至今日,“学堂在线”已开放了400余门慕课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高校。

中大学MOOC是由网易公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建立起来的慕课平台,于2014年2月成立。这个平台涵盖了国内985高校的重要课程.是国内慕课平台中课程数量最多的一个。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国内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学习者的数量持续增加。此外,中国大学MOOC这个平台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证,学习者如果达到了平台上相关的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好大学在线”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百度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一个慕课平台。这个平台所提供的慕课课程已经覆盖了全国的主要高校。其中一半左右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这在促进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推动西部高校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百度公司为这个慕课平台提供技术,实现了“好大学在线”和各高校教学管理平台的对接,使慕课课程真正走进了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