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1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突出地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关系上出现失衡,金融经济部门数量明显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数量,并且在规模上金融经济资产也超过了实体经济资产,这些现象都表征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规模上、地位上都在发生着颠倒,实体经济有先前的主导位置转变为现在的辅助位置,而金融经济由先前的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运行。衡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指标是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量比率、金融资产系数,等等。随着这些指标的上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表现的越明显。
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总之,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2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不利于外需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推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在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中国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中,对实业经营的困难和作用也更加关注。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实体经济增长是稳增长的突破点,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垄断性产业存在准入壁垒,实体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要鼓励企业创新,政府必须要打破行业壁垒,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间实体经济营造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就业总量规模的稳定。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实体经济是金融繁荣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总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确保社会融资量服务于实体经济,多措并举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实现银企对接常态化和制度化,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要逐步从金融市场,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要把税收降下来鼓励创业鼓励生产。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优惠形式,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回报率,鼓励其扩大就业、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要给企业转型升级压力,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提高企业捕捉新技术、整合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能力。
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对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的科学组织调配,把有限的资源优先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坚决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除各种乱收费,杜绝寻租腐败,净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3
摘 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近些年来,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日趋严重,在金融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提升的条件下,金融经济发展步伐会加快,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给国内以及世界的实体经济带来阻碍作用,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其次论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和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经济 实体经济 分离 原因及对策
目前,金融行业中出现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当这两种经济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那么会给我国的金融乃至世界金融带来危害。这些危害主要体现在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由此可见,仔细研究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进行探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稳定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从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在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发展都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金融经济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持,继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就深刻的地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经济,更加离不开实体经济,从某种层面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金融经济的繁荣也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必须要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支持,发挥出金融经济的服务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姗姗. 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和的探索[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30.
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4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国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唯一的区别就是分离的程度不一。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程度上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都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降了下来,其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表现越来越明显。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实际上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情况,很早就已经出现,但是之前由于表现不明显因为并未受到过多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程度越来越明显。这种分离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不均衡,而且在增长速率上金融经济的发展也要明显优于实体经济。这是因为不管是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金融经济都展现出比实体经济更加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分离差距的逐渐扩大,到时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越?碓蕉嗟男幸悼吹浇鹑诹煊虻挠攀疲?因此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力资源进入到金融领域[1],正是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形成的良性循环,导致金融领域的范围越来也大,整个资源是固定的,大量流入到金融领域因此实体方面的活跃度就大幅下降。
金融经济出现的强大甚至直接制约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比例上的失衡导致在金融经济中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各种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入到了金融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掩盖实体经济中内在的问题,导致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分析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其原因比较多。从时间上看,由于金融经济晚于实体经济,也就是说金融经济是倚靠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科技的进步金融经济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出现分离现象。其中资本结构改变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以及在金融管制方面的过于自由化[2],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经济得到了更多的优势,在这种优势下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扩大,其金融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就得到提升,从而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还需要提到的就是关于金融相关制度的解除以及自由化,限制的解除使得资金的流动更加自由,我国的国际贸易量会直接出现非常明显的增长,汇率限制的解除也实现了固定制度转变为浮动制度。各种各样的原因累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来越明显。
三、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的措施分析
1.控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的这种分离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速度,这一点提示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偏向某个经济,而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实体经济,因此政府在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实体经济的作用,将其作为金融经济发展的支持,树立起一个金融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分离问题。
2.稳定经济发展速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整个经济的发展即离不开实体经济也离不开金融经济。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金融经济发展过于快速,失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经济非常容易面对巨大的危险,因此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要对金融经济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举措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经济的良好发展。我国政府需要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确保实体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条件[3],并充分发挥出金融经济的价值。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到交易需求,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甚至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相辅相成。
3.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考虑金融经济自由化
金融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自由化的金融经济会带来利率的提升,储存利率也会升高,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成本进入到储蓄中。加上自由化发展的金融模式还会直接改变融资的途径,还会减少来自政府的干预,这种通过利用市场进行调节的机制能够实现资本配置的公平与合理。虽然自由化的金融经济是依赖金融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但是这种方式也能够促进整个实体市场的服务能力与效率。
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5
(一)菲律宾――过于集中、布局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及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四大因素导致金融改革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收效甚微。
菲律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金融改革后,金融机构的业务功能得以拓展且更规范,但专业化程度降低,支持实体经济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过于集中,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银行集中和垄断日益增强,后果之一就是促进了垄断价格的实行,致使银企集团所有者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虽然菲律宾政府在717号法和6977号法中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把25%的增量贷款发放给农业部门(也可购买政府债券来代替)和把10%的贷款发放给小企业。但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加之从贷款中获得的收益低于垄断利润,因此宁愿购买合适的政府债券来满足这些法律要求,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布局不合理,致使小规模实体经济只能依赖非正规金融。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中小金融机构数目不断增加,但银行密度分布不均,首都马尼拉与欠发达地区两极分化(马尼拉是中部吕宋岛的40多倍,是阿马拉地区的300倍),小规模实体经济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根据Lamberte(1990)的研究发现54%的小企业靠自己的积蓄创办新企业,62%的靠内源融资扩大业务规模。农村信贷政策委员会(ACPC)对1996-2002年农户和渔民的调查,农户和渔民从正规金融借款的份额虽略有上升,但非正规金融仍是主融资渠道,约占60%。三是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及农业等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1999年菲律宾农业信贷政策委员会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得出结论:尽管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银行仍旧不愿发放农渔业贷款。四是担保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中小企业和农户等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1986年阿基诺政府先后取消42个农业贷款补贴项目,把剩余的农业补贴项目整合成综合性农业贷款基金(CALF),为农户和小企业在向私有银行和政府专业银行融资时提供担保,同时成立信贷担保基金会,鼓励银行向没有合格抵押品的小额借款者发放贷款。然而由于政府担保机构准备金不足,难以补偿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银行继续要求客户提供诸如房地产之类的抵押品,信贷担保计划收效甚微。
(二)台湾――以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核心,规范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有效缓解了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调整与改革,台湾基本形成了一个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包括中小企业银行与基层金融机构两部分。1976年7月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正式成立,其服务对象集中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但缺乏资金难以从一般商业银行取得信贷的中小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专项低息贷款,规定对大型企业的授信不得超过其融资总额的5%。1987-1989年,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比例在70%以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渠道。中小企业银行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专门办理中小企业资本支出贷款与中小企业周转金贷款转融资;二是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三是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对选择策略性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予以综合辅导并协助其融资。这对缓和中小企业遭受经济衰退冲击,提供稳定的融资环境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另外针对民间融资活跃,且其融资对象大多为中小型实体经济,在1999年4月,台湾由“立法院”通过了“民法债编”,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民间合会的定义、契约条款、竞标程序、会首会员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尽规范,从而将民间金融法典化,使得民间金融活动成为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
(三)韩国――采用“专业化银行+政府窗口指导+信用担保基金”的金融支持模式,最大程度保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韩国目前服务于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有地方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朝鲜战争后,韩国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60年代初商工部设立中小企业课和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70年代出口替代战略实施后,中小企业银行支持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随后韩国政府更加重视大企业在商品出口中的份额和重化工业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内销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被动。80年代中期后,韩国注重社会均衡发展,中小企业地位得到了确认,政府通过窗口指导和建立了相应的信用担保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韩国银行要求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80%、本国商业银行的45%、外资银行的25%投向中小企业。1987年,根据《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专门支持高科技特别是初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在韩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众多基金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同时,1976年依据《信用担保基金法》成立韩国信用担保基金,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目的是为有发展前途、缺乏有形抵押品的工商企业提供负债担保。信用担保基金以中小企业为重点,资金来源:一是历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二是各金融机构每年按企业贷款平均余额的0.2%缴纳的信用保证基金附加费,三是累积结转余额。到2004年末,韩国信用保证金资本额为3.203万亿韩元,在中小企业信贷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担保余额平均占到贷款余额的20%以上。
(四)印度――依据自身国情,量身定制“小工业开发银行”,并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与信用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印度金融体系较为复杂,为中小企业、农户及贫困人群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邦一级的开发银行40多家、地区农村银行、遍布全国的合作银行以及一些准金融机构。印度小工业由数量众多的小企业组成,是非常有活力的产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帮助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于1990年4月设立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该法令规定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核心金融机构,并协调相关机构的职能,更好地为小企业服务”。该银行在运营中比较关注增强对小规模产业的金融支持,支持的业务范围是小规模产业,也包括微型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人。通过一系列支持模式扶持小规模产业,满足开展新项目、升级技术、扩张规模、多元化经营、提高质量、环境管理、现代化、开拓市场等要求;还帮助经营不善的小规模产业进行改良和恢复。近十年中,实行了26个新的资金支持计划,共有5种资金支持方式:一是直接金融支持,即对小企业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二是票据信贷支持,即对小企业提供中短期的资金贴现支持;三是间接融资支持,即支持主要信贷机构向小企业提高贷款;四是国际融资支持,即确保小企业能以优惠的汇率换取外币,满足出口合同的要求;五是小额贷款支持,即建立由贷款金融机构组成的强大、持续而又可行的全国性网络,向贫困群体尤其是女性提供个人贷款。同时,为确保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印度储备银行确定了“优先发展行业贷款”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全部贷款的40%投向包括农业、中小企业、出口等国家优先发展行业,其中贷款的18%必须投向农业及相关产业。如达不到规定比例,差额部分的资金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存放到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由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对地区农村银行和邦农村合作银行进行再融资,也可购买印度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的债券。2007年7月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结束多年来由于缺乏第三方担保体系而引起的关于银行对小规模工业放款积极性不高的争论,切实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的放款能力,印度小规模工业和乡村工业部正式建立了小规模工业信用担保基金,共投入了12.5亿卢比的启动基金。该基金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任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提供的设备贷款和运转资金贷款,只要其贷款规模最高不超过250万卢比,则该基金提供担保比例不高于75%的信用担保,最长担保期限为5年。
二、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经验
(一)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是基础
从各国(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出,金融机构专业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菲律宾在实行金融改革后,银行趋于集中与垄断,专业化程度降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反而下降。台湾、韩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各有不同,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即专门成立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台湾与韩国专门成立中小企业银行,专注于支持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专门成立小工业开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尚不多见。印度这一符合自身国情的尝试对各国政府的政策探索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银行本身可以发行资本收益债券和吸收固定存款,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上更为直接和有效。
(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保证
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型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重要保证。韩国、印度的经验表明信用担保基金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信用担保基金能用少量资金撬动10倍的银行信贷资金,更重要的是信用担保基金同时推动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监督交易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中小企业信用记录,极大地解决了商业银行贷款交易中的信息不透明问题,也不断完善了信用担保体系,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的“双赢”。
(三)合法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
台湾地区经验表明合法化的民间金融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民间金融一方面能以较高利息动员大量闲置资金,缓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局面,从而在整体上提供资金使用效率,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在整个经济增长时期将大量资金注入民营中小型实体经济,通过利息返还的形式使普通家庭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有助于经济在快速增长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四)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各国经验表明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法规调节下,金融才能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此许多国家将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职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75年7月,台湾修正公布的专业银行条款,增列了中小企业银行一条,确立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韩国制定了《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信用担保基金法》等法律为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印度制定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地区金融公司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等相关法律制度,目标是为金融印度中小型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启示
(一)重视金融机构专业化的建设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虽不断发展壮大,但还没有一家真正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而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傍大款”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好转,中小型实体经济依旧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各国通过建设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来缓解融资难的经验,无疑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破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渠道,建议政府在这一方面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重视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信用担保体系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许多信用担保公司,但组织形式分散,资本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的需求。因此,在没有全国统一的信用保证机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一家独立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全国性、非赢利性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三)重视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
从“蒜你狠”、“姜你军”导致大蒜、生姜价格暴涨波及到鄂尔多斯、温州等地发生的民间借贷案,可以说都是民间资本“惹的祸”。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民间资本正在四处流窜,进行“以钱生钱”游戏,不仅没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尽快出台法律措施,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如果民间资金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这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为当前中小型实体提供了急需的源头活水,增强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范文6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经济;良性互动
一、引言
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靠的,二者缺一不可,实体经济加速了金融经济的进步,金融经济加快了实体经济的完善进度。加快完成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互动式发展的目标,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措施加大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有益的交流和融合,稳定经济活动,这样才可以达到促进国民经济进步的目标。
二、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市场,致使其出现波动现象
目前,我国的各种商业、农村商业银行也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股份制转型和内部体制的变化等,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达到了尽可能地降低在银行中发生金融风险,从而促进金融业的进步。不过,在金融业的改革进度中一定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市场波动,对市场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弊端,比如,在过去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中,扁平化管理模式占有主要地位,这样就加大了贷款审核的难度和要求,规范风险责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影响。而金融监管机构外部监管的弊端也阻碍了企业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影响到银行的金融现象,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会缺少一定的资金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进步。
(二)严格的融资标准
商业银行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在宏观政策的调控进度中,“一刀切”的现象出现频率较高,但是这一现象和我们国家产业政策存在一些冲突,这时在金融业中会选择信贷维持和降低信贷额度的措施,针对一些和国家产业政策存在冲突的行业实行这样的措施,进而将企业的信贷规模缩小。而对企业来说,这会导致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和使用大大提高,企业会产生经济增长点缺漏的现象,产生比较严重的利润分化现象,这会导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另外,当前的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势头,所以没有目的和规划的投资会产生资金不足的后果,而取得银行的融资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导致企业的信贷面临很大的困难,很难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导致了资金缺口的情况发生。
(三)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延缓
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增多,如今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在持续的进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而在社会的进步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引入共享经济的模式,而共享经济这一形式加大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交流。不过最近几年实体经济利润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良好经营状态的维持,而在中小企业中,经常出现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中无序削弱现象频繁
在实际经营的进度中,不管是那种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帮助,因此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市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企业的发展。不过目前的市场中,我国的金融市场依然没有很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依然没有较为完善的方案等。如今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也有了一些外资银行的加入,不过这些金融机构的重点一般在房地产行业,而这也导致了一些弊端的出现。目前金融市场的不规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进步,而在金融市场上可供企业使用的资金也越来越少。
(五)最近几年,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少
我们的金融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这只展现在虚拟经济的范围,对缓解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问题没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使用的技术大多是从外国引进的技术,而这些非本土的技术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对策
(一)优化金融经济体系
金融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每个不同的行业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加大了各个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了金融经济在维持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上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持续地加强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联系。如果想达到更快的提高实体经济实力,就要通过金融经济的相关手段使得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和积极地投入工作,同时可以令它参与进对金融产品的完善和销售中,分析市场情形并且不断完善我们的金融经济发展法案,通过这样的途径使得资金周转更加高效的进行,避免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出现资金缺失的现象。
(二)调整金融融资标准
不断完善和修订金融融资的标准可以很好地促进经济的进步。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中,使用一定的恰当的方式来达到稳定金融市场的目标,同时在金融的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先关管理政策执行,另外根据现阶段的市场条件对金融融资标准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修改,保证此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它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弊端。除此以外,要对金融融资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最大可能地降低由于标准过于苛刻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弊端的情况,应对融资标准进行合理科学的修订和完善。
(三)强化金融风险管控
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而在发展中,总会有各种原因影响到金融经济的发展,所以目前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把控,尽可能地减少它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弊端。第一,应该不断完善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制度,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金融机构的发展状态上。第二要对金融风险的监控进行更深一层管理,并且要保证工作可以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中存在一定的关联和影响,而在实行转型时,实体经济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所以,在对经济进行转型时,要严格参照市场状况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同时在金融经济的帮助下加快实体经济的进步。互联网金融会给发展中的金融市场产生或多或少的弊端,而这一弊端往往体现在金融机构对利润的影响,所以如果想做到最大可能地减少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弊端就要不断对相应规避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最大可能地减少影响,采用互联网模式不断完善金融经济的操作。另外,应该不断优化信用中介的结构,在信用中介的辅助下尽可能地减少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纰漏,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五)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如果要达到在实体经济中展现出金融经济的功能就要不断加强金融经济管理的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金融体系,另外使用恰当的措施对当前的金融经济制度进行控制就可以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进步,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一些麻烦产生。另外,对金融经济的流动方向进行检查和分析整理。并且在经济发展时采用恰当合理的措施对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和解决,形成更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大管理的力度,同时要满足市场的其他需求,通过合理的规章等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帮助实体经济工作中的相关人员建立相关的金融防范意识,同时在政府的辅助下加大对金融经济的管理,从而推进金融市场更加稳定的前进。
(六)金融行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以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前提,要将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体现出来。在互联网的高速进步下,现在的金融行业也和过去大不相同,不过,这些改变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金融的融资方式。过去的金融行业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大部分业务都围绕大型的企业,而如今的金融行业对企业的要求有所下降,业务对象也逐渐扩展为小微型企业甚至个人,而这一转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