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力学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力学方向

生物力学方向范文1

关键词栗实象;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防治方法

栗实象鼻虫简称栗实象,又叫栗实象甲,是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以幼虫蛀食果实,严重威胁板栗生产[1],可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恶化害虫越冬基地,降低越冬虫口基数,或者采取捕捉成虫、温水泡杀幼虫、药剂熏蒸等措施进行防治[2,3]。

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以幼虫啃食板栗叶子,严重被害地区种子常在短期内被食一空,并诱致菌类寄生,以致采收后难以储存运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形态特征

(1)成虫。雌虫体长6~9mm,黑色。喙圆柱形,前端向下弯曲,褐色,有光泽,长6.5~11.0mm;触角从喙1/3处伸出。雄虫体长5~8mm,触角从喙1/2处伸出。触角膝状,柄节细长,静止时藏于触角沟内。复眼黑色,着生于喙的基部。前胸与头部连接处,前胸背板基部两侧,鞘翅上各有1个由白色鳞片组成的白斑。前胸背板密布刻点。鞘翅长为宽的1.5倍,其上有刻点10条。前胸及鞘翅的刻点均被有无色略透明的鳞片。鞘翅前缘近肩角处有一白色横条,臀角处有一略成钩形的白色斑纹;翅长2/5处有一白色横条,横条和斑纹均为白色鳞片所构成;翅的外缘有白色毛。腹部及足均覆有白色鳞片。腿节内缘近下方有齿1枚,肘节为3节,有爪1对。阳基端为瘦圆形。

(2)卵。椭圆形,长约1.5mm,表面光滑。初产时透明,近孵化时呈乳浊色,一端透明。

(3)幼虫。呈镰刀形弯曲,老熟幼虫体长8.5~12.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黄褐色,口器黑褐色,体多横皱,疏生短毛。

(4)蛹。灰白色,长7~11mm,喙伸向下方。

2生物学特性

栗实象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第3年6~7月在土内化蛹。成虫最早于7月上旬羽化,最迟于10月上旬羽化。8月(即板栗成熟前1个多月)出土。9月为产卵盛期。幼虫在种子内生活1个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离开种子,入土越冬。

初羽化成虫先取食花蜜,以后才以板栗和茅栗的子叶、嫩枝皮为食,栗园中如混生茅栗,成虫多喜在茅栗上活动取食。成虫白天活动,颇敏捷,有假死性,日落后多栖息于栗叶重叠处,趋光性不强。成虫交尾后第2天即可产卵。产卵前,雌虫用喙在板栗球苞上刺孔,深达子叶表层,咬成1.0~1.5mm深近三角形或圆形的刻槽,约需30min再拔出喙将产卵管插入,产卵1粒,也有1次产卵3粒的,产卵部位多集中于果实基部。

3危害特点

由于发生期长,成虫从8月下旬至采收前数日均可产卵。在板栗接近采收时,多在果皮尚未转为红褐色的栗实上产卵,不在果皮已变为红褐色的坚硬的栗实上产卵。因此,卵多集中产于中熟品种及茅栗上。9月中、下旬,中熟品种采收后,即转移到重阳蒲、重阳红等晚熟品种上。10月上旬晚熟品种采收完毕,末期成虫多在栗园附近的茅栗上继续产卵、危害。

栗实象成虫喜在刺束短、稀疏、球肉薄的品种上取食和产卵。据在同一林中观察,刺束长达21.0mm、硬性密生的品种,如焦杂、密刺、早盔,被害率为5.50%~16.98%;而刺束长10mm、分布稀疏可见苞肉的,如薄壳、充良乡、珍珠蒲、烂头观音等,被害率则高达31.76%~68.17%。

不同品种成熟期迟早与被害程度大小有密切关系。成熟早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过成虫危害,如8月末9月初成熟的早熟品种处暑红,被害率在5%以下,而10月上旬成熟的品种重阳蒲、重阳红,则被害率高达44.27%~60.36%。

4防治方法

(1)选育抗虫品种。球果针刺密而长的品种(如焦扎)和早熟品种(如处暑红)被害较轻,还可进一步开展抗虫育种工作[4]。

(2)改善栗园环境条件。清除栗园周围的野板栗、茅栗;荒山上的野板栗要早行嫁接或加以清除,以减少野生寄主。栗实成熟后,及时采收,并拾毁落果,避免幼虫遗留在林内。

(3)恶化害虫越冬基地。板栗球果采收后,堆积在坚实场地上沤制脱粒,幼虫脱果后不能入土,可扫集消灭。对已集中入土的幼虫,可于第2年6~7月深翻15cm,消灭幼虫。

(4)捕捉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下铺设塑料薄膜,轻击树枝聚杀[5]。

(5)温水泡杀。栗实采收后,立即剪除栗苞,浸入50~55℃温水中10~15min,杀死其中幼虫,浸后晾干,不影响种子发芽;或以25.8~38.7C/kg γ射线照射,既可杀死种实内害虫,又可保持水分,保鲜期可达6个月。

(6)药剂熏蒸。将新脱粒的栗实放在密闭条件下(容器、封闭室或塑料帐篷内),用药剂熏蒸。药剂处理方法如下:①溴甲烷。1m3栗实用药60g,处理4h;②二硫化碳。1m3栗实用药30mL,处理20h;③56%磷化铝片剂。1m3栗苞用药21g,1m3栗实用药18g,处理24h。

(7)药杀脱果入土幼虫。栗实脱粒场所进行土壤药剂处理,以消灭脱果入土越冬幼虫。通常用3%~5%辛硫磷颗粒剂,1m2用50~100g混合10倍细土撒施并翻耕,在幼虫化蛹前均可进行。

5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2008-04-30).科学网,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11.

[2] ZHANG G Q.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J/OL].(2009-8-5).ScienceNet.cn,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630.

[3] ZHANG G Q.The Life-Earth Theory[J/OL].(2009-7-6).ScienceNet.cn,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088.

生物力学方向范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物理现象

高中物理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高中物理知识自身就比较难,一些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效地引进来,结合书本上的物理知识将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一、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重要性

1.降低物理教学难度

高中物理知识本身就涉及很多生活现象,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物理知识都可以用生活经验去诠释。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实践性的训练不够重视。高中物理中的一些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让学生去学习,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不再那么费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了解知识,其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更加具有说服力。

2.使学生对于学习物理更加积极

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也会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高中物理变得更加鲜活,不再给人枯燥死板的感觉,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其综合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3.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对事物的逻辑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适当地融入,可以让学生开始注意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和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进行结合,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教学方法

1.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高中物理学科比较难以理解,这就导致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失去了信心。所以说,引导学生对高中物理产生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身的自主能力也会提高。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融入高中物理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见过摩擦起电的现象,教师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利用简单的摩擦起电的实验,吸引学生对这一物理知识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都有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明确物理知识的现实意义。

2.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的讲解

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物理现象并不是将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要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结合,而是将重点的物理知识借助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高中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高中物理教师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师在选取具体的教学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择的案例一定是那些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要让学生有熟悉的感觉。

3.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物理现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物理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结合常见的物理知识进行教学,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设计生活化的实验

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际生活有关的实验,并做出详细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能力的转换和传输”这一课时,可以和生活中的用电情况进行联系,对于电能的传输进行具体分析,和学生一起制作简易的电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对高中物理教学融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进行具体论述,希望可以为我国高中物理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学习物理知识。

生物力学方向范文3

1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1.1关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语数外这些“主科”而言,生物在初中课程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学生对于生物课的重视程度很低,普遍认为“副科”只需要在考试之前多背一点就可以,所以,认真花时间学习生物课的学生很少。但是生物课属于不断发展中的前沿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

教育部曾经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当中,学生仍旧是以被动接受为主,极少参与实践活动,多是以教师课堂讲授、布置书面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机会,也没有参与合作学习。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忽视了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

1.2关于在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照搬照套国外教学模式

国外的教学模式是在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外出实践活动形成的,这与我国初中生的现实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国外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

1.2.2从特定的职业领域进行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中,对于专门针对能力培养的研究比较少,所以很多教师会借用某些特定职业领域的研究进行教学。例如某初中生物教师利用《生物制药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教学,很明显并不能符合初中生学习范围,这样的教学既无法发挥能力培养的功能,也不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

1.2.3只针对某一种能力进行培养

由于生物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只是一门“副科”,所以学习时间也相对较少,教师并没有全面地培养学生能力,只针对某一种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虽然是生物教学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功能。重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不仅做法枯燥,效率也不高。

1.2.4多数运用知识目标的教学

在“分数为上”的现实生活中,多数教师偏重理论性的描述教学,缺乏让学生脚踏实地的探索研究,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主动去探究钻研,就无法挖掘其创新能力。

2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特点

(1)操作性。教学模式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操作,它可以从某一个特定层面和立场来展现教学规律,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模仿到老师的教学框架和理念,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2)具有建构性。所谓教学模式就是要从整体上展开教学活动,是各个要素建构的一个整体,需要用精练的语言、具有代表性的图示和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两者在相互间互相影响。

(3)具有目的性。教学模式建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教学活动特定问题,它有专门的教学方式与使用范围。

(4)具有非线性。如果理论教学并不能与教师的实际经验相互融合,转化为教师特有的教学理论,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学生在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时,并不能理解吸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显现,所以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之间都在以非线性的方式相互作用。

(5)具有开放性。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系统,它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修正,这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完善可以继续发展的实践活动,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创新。

3如何加强生物教学能力培养

3.1向学生提出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方法

教师要客观地要求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认识各事物之间的差别与变化,把握时间、空间与其它客观条件。充分地利用客观材料,分析事物的发展形式,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不同实践经验解决不同问题。

3.2选择调查研究的课题,确定调查研究中的困难

生物课题能够促进当前理论的发展,完善生物学科的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创造性理论,也可以让学生重新研究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继续对某一章节的知识做补充论证等等。从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开始,让学生在选好课题后从不同方向确定其中的困难因素,提前设立解决困难的办法。

3.3思考调查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紧密结合新教材特立的知识范围,要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力学方向范文4

关键词:教材特点;教学方向;兴趣培养

一、初中物理新课改的改革方向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新物理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思路上,老师要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使得教育教学成为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事业,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物理学习的情况,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形成乐于学习、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推进协同教学,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改后教材的特点

新课改后,当翻开初中物理课本,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本内容翔实、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层次分明。从教材内容上看,新教材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会基础物理概念、规律和知识,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相关应用。教材整体结构由易到难,将相对简单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学习放到了前面,而后逐渐深化到理论较为复杂的力学、电学,这种由浅入深的课程安排,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在物理实验方面也加大了教学篇幅,教材中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性的练习题明显增多,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此外,新课改后的教材内容丰富,人性化元素增加,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和实验引入课题,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新课改后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对某些现象或者事物充满兴趣,那么他一定会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和探究。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精心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探究动机。例如,在学习重力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体受重的作用和影响,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简单的情境,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然后放手,之后老师再分别以平抛和上抛粉笔的现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三次以不同方向抛出去的粉笔和手中的笔运动去向有什么共同特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对问题展开探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新事物认知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了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原理的习惯。

2.贴近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某些老师常常只注重课本内容的教学,缺乏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面对的就是抽象的课本概念和枯燥的物理定律,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和乏味,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枯燥的课本内容引申到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物质的三态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上课时,老师可以准备一块冰,在课堂上问学生:现在冰处于什么状态,并且除了这种状态外,还能变成什么状态呢?学生会通过实物,展开热烈的讨论,可能会马上出现答案:现在是固态,还能变成气态和液态。之后老师再次询问:如何使冰块变成另外两种状态呢?再次引发学生的深思:可以以加热的方式,使冰立刻化成水,也就是液态,之后通过蒸发使液态变成气态。整个过程,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观察和思索。这样的教学方式,贴近生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热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为了更好地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需要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理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为物理课堂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向前.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5).

生物力学方向范文5

论文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门学科在高校开展的情况,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出发,论述了影响高校运动生物力学教学的因素。

前言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的运动生物力学开始朝着系统综合和微型微观两个方向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它是解剖学、生理学、力学的理论与体育运动实践相互交叉、融合后产生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作为高校开展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也在我国实行新课标的大背景下也作出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总的看来,高校运动生物力学在教学方面还是比较落后,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求别人的先进教育,我们更应该结合本国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和我国高校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找到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在运动生物力学教材的编制中需注意的问题

随着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发展,运动生物力学教材也在不断的进行改编,开设运动生物力学的高校普遍使用运动生物力学通用教材,高校通用教材比较适合解决问题式的学习,但缺少了学生提出问题式的能力培养,其原因是缺少创新意识和方法论的导引。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瓶颈,出版不同对象的运动生物力学书籍和著作应不同,应该倡导学术自由和流派争鸣,鼓励并支持编写出版和翻译出版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运动生物力学专著和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

2.教师在基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一定程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运动生物力学这门逻辑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加上各体育院校招收学生的标准不同,同一个院校学生不同专业文化知识有差异性,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要不能按部就班的模仿其他院校,也不能以一种教学内容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外还有诸多因素,比如教师向学生传授的课程思想等等。

2.1 教师在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我国体育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不同,因此就导致了招生标准不同,学生的来源不同,因此特别是学生人学时的物理、数学基础差异较大。体育院校专业多,各专业学生知识深浅程度不同,但是目前却采用同一种教材进行教学,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调整,但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同一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进度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中要考虑到本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各专业内容、进度,并详细了解本专业学生感兴趣的章节。在者由于学生毕业后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因此,对于有些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补充青少年方面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2.2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中应以专业施教,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直观法”、“导学法”、“答辩法”和“程序框图法”等教法,彻底破除一本教材、一种教法的模式。所期望的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以优化教学效果。多方法解决难点和重点既应讲得准确、恰当、简明、科学性强,又应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从而使学生掌握严格的定义、公式及原理,又能用其分析问题,实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总目标。

2.3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

关注学生学习思想,就是减轻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把运动生物力学向学生夸大成难学难懂的学科,避免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讲述该门学科难学的恶劣影响,造成学生从未接触该门学科就抵触的消极心理。要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同时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运动生物力学在工作、学习、生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加强综合性练习。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互相讨论,互相补充,提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首先提出具体动作,并对动作进行简要表述,然后阐述相关理论,再将理论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3.运动生物力学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资队伍建设,系指通过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集中培训或个人进修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拓宽、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水平,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需要。只有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学校的各项改革与建设。

小结: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想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和教学条件下讲授大量的、浓缩了的科学理论,并教会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容易。如何以最优的形式传递信息,还需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作大量的探索。为了使运动生物力学教学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形势,并赶上外域的发展水平,我们希望能够关注现有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运动生物里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玉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报.1994.第2期

[2]李齐茹.对不同专业生物力学教学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报.2001.第一期

[3]张健,王宇.改革运动生物力学教材体系的设想[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第二期

[4]李世明,部义峰.浅谈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性质[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3)

[5]陈建民.体育学院不同专业《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实践的区别[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4)

生物力学方向范文6

关键词 正手击球技术 网球运动 生物力学分析

正手击球技术是网球运动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基本的一项技术。在网球运动中,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不但直接反映了网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同时,作为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还会对比赛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入手,利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基本力学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正手击球技术的基本特点

虽然在网球运动中,正手击球技术有正手平击、正手上旋和正手下旋等多种形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上述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形式的特点却是大同小异的。简单来说,正手击球动作的完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涉及到上下肢和躯干等全身多个部位的运动,以上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实际上都是根据人体协调链在充分利用自身髋关节和躯干转动的基础上,按照肩、肘、腕等关节的顺序来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作为网球运动中最为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正手击球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力凶猛、球速快。另外,根据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结构,其通常可以分为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以及触球和随挥等四个主要的阶段,以下就从这四个阶段入手,针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

二、正手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一)引拍后摆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引拍后摆阶段,是运动员以手为主的躯干和上肢的转动,当运动员引拍的幅度达到最大时,运动员髋关节的屈角大约在32.7±15.6度左右,与此同时,膝关节也转动形成一定的屈角,屈角的角度大约为69.3±13.8度左右。另外,在完成引拍后摆动作时,运动员躯干的扭动角度大约为30度左右,这表明,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动作之后,运动员肩轴扭转的角度相较于运动员髋轴扭转的角度而言更大,这对于拉长肌肉有着一定的作用,从而通过肌肉的预拉伸储存了一定的弹性势能。

(二)向前挥拍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肩、肘、腕等关节和球拍的速度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上臂向前的运动是最为主要的力学特征,通过上臂向前的动作能够产生向前的速度20%-30%和向上的速度的20%。另外,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远侧环节的速度要明显的高于运动员近侧环节的速度,而且,近侧的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要明显的早于远侧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

(三)触球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的正手击球动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之后,就进入了触球阶段。在触球阶段,当拍面与球接触时,网球运动员的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需要相互协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触球时的正确动作,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击球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网球运动员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的具体动作如下:

一是,腿部动作。在触球阶段,运动员的双腿需要保持适度的弯曲以便于充分的蹬转。所以,此时,运动员的两脚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膝关节则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中,双腿能够更加充分的蹬伸,并通过双腿的充分蹬伸在克服惯性实现快速启动的同时,充分利用来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和自身的弹性促使角动量和线动量的形成。

二是,髋部动作。在触球阶段,网球运动员的髋部和肩部应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确保触球动作完成中运动员身体的动态平衡。

三是,上体动作。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可知,在正手击球动作中,击球时是运动员的下肢先产生爆发力,然后所产生的爆发力通过腰部、上体部位、肩部以及手腕依次传递到球拍上,并最终完成击球的过程。触球作为整个连续动作中的一个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要确保触球“承上启下”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充分利用上体部位将由腰部传来的力量传递到肩部和手腕,并最终作用到球上。为达到上述目的,运动员在触球阶段,手腕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防触球的瞬间拍面失去控制;腋部适度夹紧,以充分发挥线动量;并注意保持恰当的击球点。

四是,头肩部动作。在触球阶段,头肩部是一条直线,两者相互协调保持平衡,并由肩部带动手臂进行转动,形成一定的击球速度,以防出现击球无力的情况。

(四)随挥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随挥阶段也就是触球之后跟随球进行挥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随挥的距离和随挥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沿着球的方向再继续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这样才能够将球“打实”,并取得良好的击球效果,并保持正确的击球方向。除此之外,在随挥阶段还要注意,确保将球“打实”之后,上肢动作要逐渐放慢下来,身体各个环节的速度也应顺势逐渐的降低,以尽快的让身体回位为一下次击球做好准备,并以此来预防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