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1

由于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出现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对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影响。此外,很多农村地区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浪费水资源,使得耗水量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这些不良情况的出现和我国农村村民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只有全体村民热情参与节约保护水资源工作,才能确保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落实。因此,提高农村村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工作势在必行。

二、农村水资源保护缺乏村民参与的主要原因

通过实行水资源保护,农民是直接的收益者,不仅能够直接了解到水资源保护的实施质量,而且熟悉所在当地的水资源环境与水资源情况。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基于苏南地区的农村公共设施供给存在着强制性,主要取决于上层领导的喜好,不具备全面的公共设施需要表达机制,大多数农民的合理需要没有适当的表达渠道[2]。尽管这种强制性决策手段使得成本较低,决策效率较高,但是缺不合民意,农民的合理要求得不到真切的反映,以造成供给效率较低,供给错误的现象出现。

苏南地区当地水资源能否实行合理的保护措施取决于上级领导部门,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力度也不断受各种各样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普遍认为,进行农村水资源保护的机会成本较高,时间较长,不容易出政绩,因此,农村水资源保护一直不被重视。

由于大部分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村民对环境保护、水体保护的认识不够,缺乏长远的考虑,没有形成对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充分表达意愿[3]。由于农民主题之家存在着需求的不稳定性与分散性,相互协调较难,因此当农村水资源受到污染、村民利益受到损害时,村民无法形成集体保护水资源行动。即使有村民进行诉求保护,也很难受到上级领导部门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村民参与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不断降低。

三、 如何提高村民对水资源保护的参与度

1.建立健全村民参与水资源保护机制

1.1通过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来提高村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明确进行水资源保护的长远意义,有效加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2)对现有的农村公共设施及用品供给决策方式进行改革,增加村民的参与热情,建立健全有效充分满足村民需求的机制,完善村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机制。为吸引村民的参与,可对村民进行水资源保护的行为给予补偿和充分支持[4]。如,苏南一些地区水利部门为支持农村水资源保护,开展整治河道渠道、节水灌溉,对实施计划的单位补助建设款,有效地提高了村民整体兴修节水工程、节约用水的积极性,提高了当地的水资源利用系数,提高了用水率。

1.2 鼓励村民组织参与,实行供给主体多元化

通过积极鼓励村民组织参与水资源的保护管理,有效地促进农村水资源保护的实施。近年来,苏南地区很多农村都在实施并推广小型水利设施租赁承包的民营化管理模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租赁承包者只注重对水资源的使用,缺乏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甚至短缺。因此,只有将水资源的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紧紧连结在一起,在承包租赁合同中规定,要求承包租赁者在使用水资源获取收益的同时,做好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有利于有效进行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村民的组织参与[5]。

通过制度设计或合理技术安排,实行集团化的供给方式,以鼓励一些村民组织的参与。例如,在进行水利管理过程中,实行属地化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在各个村民地点进行修建堤坝,并招收会员,合理收取会费,以更好地为村民会员服务,确保当地水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和保护[6]。此外,基层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私人、企业家、公益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的水资源保护,对积极参与的村民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与政策支持,让村民为保护水资源动起来。

四、结语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的的口号一直在喊,我国的很多地区也在不断落实关于节约水资源的政策。然而,很多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破坏现象仍然没有解决,甚至有水污染加剧、浪费更加严重的情况。农村是水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只有良好健康的水资源,才能保证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实现农村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通过分析农村水资源缺乏保护的原因,其中村民的参与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地区的水资源破坏都和村民缺乏积极保护意识相关。因此,应通过对村民的知识文化教育以及节约合理用水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教育,使村民了解到积极参与节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使每个村民都能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促进农村种植业的发展,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海斌.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4):81- 86.

[3]刘成武,黄利民,吴斌祥.论人地关系对湖北省自然灾害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77-178.

[4]胡久生,李兆华,邢晓燕,等.湖北省农村水体污染成因及治理办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1):65-66.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措施

1 淠河总干渠概况

淠河总干渠是淠史杭灌区淠河灌区的主动脉,以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和白莲崖水库为主要水源,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从六安市裕安区横排头枢纽至合肥市肥西县新民坝,全长104.5公里,承担着66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基地,同时也是合肥经济圈省会城市合肥市级六安市、淮南城市供水和沿途乡镇居民生活用水的输水渠道,已列入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

2 水资源概况

2.1 存在问题

随着区域用水要求的提升,用水主体还是由单一的灌溉用水转为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生态补水等多元化用水,而原来灌溉渠单一的供水功能已经无法应对更加高质量、高要求的供水标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用水结构和用水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同时淠河总干渠穿过六安市区,沿途经众多乡镇,周边的居民区和工业企业等点污染逐渐增多,入渠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等带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渠道水质受沿渠排污、汇流影响,部分河段水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使灌区水资源更加紧张。

2.2 保护目标

2011起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洁净的饮用水,以淠河总干渠水资源水质维持Ⅱ类为保护目标,确保六安、合肥的城市供水、沿渠乡镇居民的生活需水安全,满足淠河总干渠沿渠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提高居民保护水资源意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现淠河总干渠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我国水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是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较低。现代灌溉区除了要满足灌溉用水外,还兼供多元化的用水渠道,因而压力倍增。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因而溉区不但要将工作重点放到开发水资源上,还应当从改善水环境入手,提高溉区水资源质量。溉区不但要提高区域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综合测评,通过切之有效的措施改善水环境。

3.1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

3.1.1 清淤疏浚措施。水污染治理中水质的改善是重点,其中内源污染是水污染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主要污染来源为城市生活废水以及工业废水,而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泥沙、废渣也是导致内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地表径流携带的农业污染物对内源水质的影响最大。上述污染物一部分会随随流稀释自净,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沉积在水底淤泥中,若水流激起水底淤泥,其中的污染物便会释放,随水体进入内源,影响水质,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清淤疏浚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对水底淤泥的清理,对河道的疏通,减少水底污染物的沉积,并加强水体的自净功能。

3.1.2 城市排污工程的建设。保护渠道水体是保护溉区水质的有效措施,而渠道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为建设污水和夹带污染物的雨水,因此通过建设截留工程阻断建设污水以及雨水,从而控制水质。城市雨水污水一般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至自然水体中,但是若遇到连续阴雨天,目前城市截留管网对于雨水污水的输送能力有限,只能将一部分的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而其余的混合污水则会通过城市下水道直接排入水体,这是导致城市周边溉区水体污染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统的建设,严格控制城市下水道溢流问题,加强排水系统的输水效率以及输水功能,将原有的合流排水系统改为分流系统,另外加设雨水污水的贮存区域,从而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3.1.3 沿渠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处理措施。淠河总干渠沿渠有10个乡镇、3个街道共45个行政村(居委会)、82个自然村,除城区3个街道、9个社区已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外,其他行政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没有或者不完善。严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乡镇的生活污水直接向渠道中排放,改造现有乡镇排污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在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各种污水的集中处理,与城市排污系统联通。建设垃圾中转压缩站、垃圾池、配备垃圾桶、垃圾车及专职人员负责垃圾收集、装运。

3.1.4 生态工程技术。渠道综合整治消除渠道工程安全隐患和险工险段,如滑坡、管涌、渗漏、散浸等,水土保持实施坡面整治及绿化、护堤林带、滩地乔木带、植物隔离等植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3.2 水资源保护的非工程措施

3.2.1 水功能区管理。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实际情况,调整完善地表水水功能区;修订完善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指标,提出分年度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完善信息通报制度。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等。

3.2.2 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源的保护是同人们生存息息相关的,因而必须加强保护管理力度,在饮用水源区域设立保护区,并针对性的设立安全保障机制,严禁在保护区排污,一旦发现排污口立即予以取缔。通过应当依法监管、审批入渠排污口的设置,并对相关档案进行审查、完善,做好档案管理,以备后期查询。针对淠河流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入渠排污口规划,并依照规划进行布设。并对淠河流域违法入渠排污口加以整治,通过严格的监测、通报手段进行流域入渠排污口的监管。

3.2.3 水资源保护区日常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专职队伍,加强对淠河总干渠沿岸的巡查与管理,常态化开展水面保洁与水草清理工作。

3.2.4 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研究建立生态用水保障和补偿机制;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淠河流域水环境健康评价体系,逐步开展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和管理工作。

3.2.5 建立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原有的环境监测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及水源地周边地区,以常规手段为主,自动化程度很低,难以动态、全面地反映环境变化和问题。难以支持政府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可提高水质监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结束语

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三线三边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沿渠对水环境的威胁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水质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利用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对水功能区进行治理,改善水质状况,并通过污染物限制排放以及综合治理的方式加以保护。同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保障体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从而有效管理保护区水资源状况。另外为保证人们饮用水安全,水源地相关部门还应当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提高人们保护水资源意识。通过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提高溉区水资源质量。虽然目前我国在水环境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水环境保护以及水生态保护更加凸显了其地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更加重视水环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水文局.安徽省淠史杭灌区淠河总干渠水资源保护规划[M].2013.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水法

1、水资源保护的含义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2、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2.1、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2.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在年内年际之间有很大变化,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集中程度超过了欧美等国家。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4

水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是在对取、退水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取、退水对水文情势、区域水资源状况、其他用水户、生态、水域纳污能力的影响程度,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要求,以预防、控制和影响减量化为原则,确定建设项目业主应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预防与补救措施,消除或缓解项目取水和退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论证报告提出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内容应有针对性,应做到技术合理、经济可行和便于实施。水资源保护措施一般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来制定。

1.1工程措施(1)节水工程在对项目设计排污总量和用水合理性论证基础上,分析项目各主要生产环节可采取的节水减污潜力和相应的工程措施,论证节水工程实施后,减少的污染物产生量。(2)污水资源化工程在实施有效的污染源治理基础上,论证建设项目污染物在入河前实施进一步生态处理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农业灌溉项目要根据灌区取用水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农业污染的综合性措施。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和分质供水的要求,论证项目污废水资源化的途径并对其可行性和保障程度进行分析。(3)防范地表固废淋溶和渗滤影响地下水的措施根据区域降水、地表产流特点和地下水保护要求,提出建设项目涉水固废无害化处理及淋溶与渗滤液安全处置的工程措施。例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为防止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垃圾渗沥液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4)项目取水和退水计量装置的建设根据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明确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应建设的水量与水质监测装置要求,并提出监督管理措施建议。(5)水功能恢复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对原有水域水功能和水生态的影响,提出通过工程设施建设,恢复项目影响水域水能利用、水产养殖、水源保护、纳污能力优化恢复和水生态修复的措施方案。

1.2非工程措施(1)确定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布局和运行的优化与调整提出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等设施布局、建设和运行的优化调整方案,有效减缓取水和退水对论证范围环境地质、生态及其他特定第三者产生的不利影响。(2)建设项目事故或非正常工况入河排污的监控预案根据项目特点和入河排污影响水域的水功能保护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退水事故应急处理和控制的防范预案建议,预防和控制建设项目事故与非正常工况退水对受纳水域水资源产生风险影响。(3)提出强化取水和退水方案的监督管理要求制定项目业主应遵循的取水和退水管理计划,提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取水和退水设施的监督管理计划建议。(4)提出落实建设项目减控影响的管理方案针对取水项目的影响情况,根据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的可承受程度,提出落实建设项目减控影响而应采取的取水和退水管理方案。针对引水和水量调度工程建设运用影响情况,制定工程调度运行的优化方案。(5)制定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和退水影响的水质监测计划根据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有重大风险影响建设项目的取水和退水监测计划。

2水资源保护措施的落实

2.1案例概况寿县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1×600t/d焚烧炉+1×12MW汽轮发电机组,取用瓦埠湖地表水,取水口位于寿县窖口镇真武村瓦埠湖西岸,年取水总量33万m3。所涉及的水功能区为瓦埠湖引江济淮调水水源保护区。工程采用零排放设计,电厂运行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均回收处理达标后重复利用,无污废水外排。垃圾渗滤液采用“沉砂池+调节池+混凝沉淀+ABR厌氧反应器+一级反硝化硝化+二级硝化反硝化+膜生物反应器(MBR)+超滤+二级纳滤”的工艺处理流程,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生产。

2.2工程措施(1)加强施工期废水处理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料加工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以及修配系统含油废水,污染物主要为SS和pH,可能伴有少量的石油类;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主要污染物为BOD5、COD、氨氮、总磷等。施工期间应尽量减少物料流失、散落和溢流现象;施工现场应建造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其中施工废水应经沉淀后回用,不得外排,施工生活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收集处理后用作周边农田施肥,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放。(2)加强水资源监控加强取水口的水量和生产污、废水口的水量和水质监控,布置合理的监控点,确定严格实用的监控内容和监控规程,及时掌握监测区域内地表水、工业废水、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变化动态,实施有效地项目废水控制。杜绝废污水在厂区内部管网中跑、冒、滴、漏现象。(3)完善垃圾池安全处置的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区域地表产流、地质构成和地下水保护的要求,对卸料大厅和垃圾池进行防渗处理,建设项目涉水固废无害化处理及淋溶与渗滤液安全处置的工程,以减轻池内污水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垃圾池等设施要严格按照相关建筑防渗设计规范及《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采用标号的防水混凝土,并按照水压计算、设计足够厚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垃圾池池体内壁做防渗及防腐处理,如采用土工布膜衬垫、塑料树脂夹层等。池壁及池底用水泥及防漏水泥挂面无渗水,浇注时加螺纹钢材织网,混凝土平均厚度不低于600mm,混凝土浇注严格按照相关防渗规定防止出现混凝土裂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保证施工质量,池体竣工后,做好试水试验。

2.3非工程措施(1)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水务管理体制本项目应向有关部门申请取水许可,严格按照核定取水量取水,按计划用水,加强取、退水水量、水质管理,同时应按照取水许可管理要求,建立齐全的有关资料档案,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取水许可监督和管理,按期年审。项目用水过程要纳入当地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管理范围,随时接受有关管理和监察、监测部门的检查考核,并建立旬报、月报制度。(2)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监测部门项目建成运行后,电厂内应当设置专职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对厂区的水资源及用水节水进行监督管理,核定各工序水量,对各部门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水资源保护体制,并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目标体系,由专职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制定考核办法并建立健全奖励处罚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全厂的水资源保护工作。(3)监督落实节水减污方案根据本期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生产工艺对用水量及水质的要求,结合水源条件,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确保电厂长期、经济、安全运行的目标出发,工程设计应落实节水减污方案,运行技术先进的节水减污设备,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设计评审和竣工验收,主要用水工艺、环节应安装用水计量装置,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不断研究新的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用水量。(4)制定必要的水质监控计划为确保本项目在瓦埠湖取水湖区的水质稳定,要加强取水口附近水质监测,监督区域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一经发现超标现象,要及时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并立即停止从瓦埠湖取水。同时,加强厂区附近水质监测工作,防止由于项目非正常运行可能排放的废水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5)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落实“零排放”设计在加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高各类设施的完好率的基础上,对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要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回用调节池以及消防水池的容量,研究制定在出现污废水外排的情况下的预防措施和上述蓄水设施的调度运用,尤其要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确保电厂无污废水外排,保护好水资源。

3结语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5

1.1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水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而这两类因素又包含多种不同的影响因子。例如,自然因素中包括有大的天体运动、地质变迁、水文气象条件等自然现象的影响;人为因素中包括有工程截流、工业排污、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些因子的影响不仅对水生态系统单独起作用而且各因子之间也相互作用,它们进行叠加或叠减作用,因此造成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具体计算其影响力参数,也无法用某一因素的线性变化来表达水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水生态系统的状态可能决定于各种因素的状态,有多种可能的状态。

1.2变化过程具有突变性水生态系统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水生态系统中水质的变化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都发生到一定程度时,水生态系统就会发生毫无预兆的突变,突变所造成的损害常常会让人感觉措手不及。所以说,一旦水生态系统发生突变说明水生态系统受到的损害已经非常严重,突然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

1.3突变原因具有多样性由于影响水生态系统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因而引起水生态系统发生突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引起水生态系统变化的原因可以是自然原因如降雨的增多或减少、地质变迁,可以是人为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大工程建设,例如上游的水库、下游的运河,可以是工业污染,也可以是过度的种植、养殖等。总之,只要是影响了水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任何一部分,水生态系统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就有可能成为突变的导火线。

1.4损害具有可恢复性水生态系统的变化发生后,甚至发生突变后,都不是不可恢复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生态系统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恢复,恢复水生态系统的方式可以自然修复,人类停止对水生态系统的损害,给水生态系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也可以人为进行修复,如通过补水,补水的水源可以是本流域的也可以是跨流域的,可以通过治理水污染来逐渐改善水质,也可以通过加强水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来延缓水生态系统状态的改变等。

2重大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所指重大工程,不仅指水利工程,还包括公路、铁路、旅游以及重大市政工程等所有可能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各项建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重大工程建设对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重大工程建设作为区域水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了巨大压力,改变了区域的水生态系统平衡。

2.1对水自身的循环运动的影响地球上的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海面、湖面以及地表接收到太阳能使水分大量蒸发到上空凝结成云,云随风漂泊遇冷降雨(雪、雾、霜),地面降水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汇集成小溪、大河大江,奔流入海,然后再被蒸发……往复不断地进行着水文循环。在流域中,天然循环就是由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的。在水循环过程中,地面径流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水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水流像毛细血管般呈网络般伸展开,对于水循环和平衡、乃至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各种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除了对江河、湖泊等看得见的水资源造成了影响,更重要的是人为地截断了无数看不见的微小的地表径流,而这些看不见的地表径流正是水循环网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对农业灌溉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

2.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在不受人为因素破坏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不去伤害大自然,自然生态就会休养生息、自我修复。反之,如果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就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无法估计地损失。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河流及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森林及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地表和地下水体污染等等方面,这些都与重大的工程建设有着密切关系。重大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是更加严重,难以修复的。其中,重大工程建设产生的废弃垃圾对地表水造成了污染,地表水污染再由地表径流网络传送至溪流,扩大到渠、库,造成河水、湖泊严重富氧化,鱼类、水生植物等大量死亡;同时,重大工程建设截断的地表径流,造成下游河道、湖泊、湿地断流、萎缩,无数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根据重大工程建设需要,进行的盲目围垦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缩小了湖泊水面,建造的闸坝隔断了鱼蟹的回游产卵,破坏了生物链的循环,将很多生物推向了濒危的边缘;因重大工程建设,给森林及珍稀动植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并且,面对大自然,人类始终是渺小的,人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工程建设造成的坏境问题,终究还是反作用于人类,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人类的生存及现代文明建设,都和水直接联系,许多大江大河都是人类文明史创建与发展的源头。水资源是支撑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持条件,与人口、经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程、管理等各方面有着复杂的影响。因此,重大工程建设对水资源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都会间接地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一是重大工程建设对土地的大规模利用以及对土地状态的改变,成为洪水、干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二是农业生产对水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重大工程建设对农业经济业有着极大影响。工程垃圾对水资源造成污染,这就会对种植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可能颗粒无收,或者生产出的粮食带毒,根本无法食用。工程建设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导致农业丧失了自流排水能力,农田不该旱的旱了,不该涝的涝了,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3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对策

3.1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立法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第二款和第26条第一款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规定是我国水资源立法保护的依据和基础。以宪法为依据和基础,国家制定并颁布了水资源保护最为重要的专门性法律《水法》。此外,我国涉及水资源保护的其他重要法律法规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还有很多行政法规对水资源保护进行规范。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关于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法规性文件以不同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构成了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执法有据。但是,对于本文所探讨的对于重大工程建设对于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3.2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立法建议水生态系统保护立法应该体现“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保障水生态系统安全与平衡作为立法目标,切实提高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程度,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制定专门的制度予以规范。因此,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构建。

3.2.1要建立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综合评估和规划制度现行的《水法》虽规定了对水资源的全面规划制度,但仅仅是将其作为实施水资源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将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评估与规划纳入其中予以规定,未能使其取得明确的法律效力。因此必须将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评估与规划制度从水资源行政管理制度中独立出来,将这一制度转变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评估与规划制度。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评估与规划制度是以水资源为核心,以流域为基础的,对在重大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水生态系统是否良性循环以及水资源相关的其他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对流域的经济结构,人口的增长速度等方面是否产生良性、合理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规划设计。不仅要对工程所在流域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而且要对相关流域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不仅要有水质保护规划,而且有水量保护,水生生物保护,水体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规划;不仅要对看得见的径流进行评估规划,而且要对严重影响农作物生存条件的看不见的地表潜流进行评估;不仅有具体的规划内容,而且要有执行规划的有效组织机构和法制保障措施。

3.2.2要建立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水生态系统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必须依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水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要通过学校教育、新闻出版、传播媒介、社会实践等途径,强化对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工程建设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的水生态系统保护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注意保护水环境、水生态,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生产、生活环境。完善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应吸纳地方基层干部和当地居民参与,从根本上找到在重大工程建设后旱涝保收的地方反而易涝易旱的根源,并加以规避。在制度设计上可以采取鼓励和奖励机制,发挥公众参与制度的监督作用,从侧面也起到了公众对自己水权益的保护作用。

3.2.3要建立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这是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协调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其制度内容包括:第一,补偿主体。一个是水生态系统本身,也就是已经被破坏的水资源,应该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偿,使其恢复生态功能,另一个主体是在水生态保护活动中的贡献者和因水生态破坏而遭受利益损失者。第二,补偿方式。一种是政府补偿,另一种是财政转移支付,政府从收取的相关税费中支取资金进行补偿;还有一种是市场补偿,由受益方进行补偿。第三,补偿标准。以实际遭受损害的程度进行分类补偿。第四,补偿金的监管,由水利部门作为水生态补偿基金的监管部门,设立专门账户,统一协调水生态补偿工作。

3.3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执法建议

3.3.1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在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执法过程中,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处于主导和统筹的地位,其他各部门都应当严格依法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将现行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水利工程保护甚至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管理等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行政许可制度、行政收费制度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执法新机制,把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整合起来开展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

3.3.2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各级政府要从大局出发,着眼于长远利益,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思想,大力支持针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水生态系统保护行政执法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吸取已经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教训,支持执法部门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对违反水生态系统保护法律的人进行严处,做到依法依规办事。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6

关键词:长江源区 水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61-02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区人类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特别是草原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突显,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随之日趋严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改善源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必须加强源区水资源保护,这不仅对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的水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基本概况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 300 km,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中段的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与南源当曲汇合后称通天河,继而与北源楚玛尔河相汇,东南流至玉树县接纳巴塘河后称金沙江,长江在青海境内流经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治多、称多、玉树等4市县。长江干流在青海境内长1 206 km,流域面积15.84 km2,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21.9%,占全流域面积的8.8%。

长江源区是青海省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河网密集,水系发育,集水面积在3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34条,集水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河流有8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通天河、莫曲、北麓河、巴塘河等。长江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84.7 mm,多年平均径流量179.42亿m3,2.013年降水量401.2 mm,地表水资源量184.97亿m3,废污水排放量0.018亿t。

长江源区涉及3州、8县、1乡,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系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以上。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8县总人口26.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2.6%,人口主要分布于通天河中下游流域,青藏公路以西基本为无人区。2000年长江流域内城镇生活总用水量143.86万t/a,工业用水量46.00万t/a,(西南诸河)城镇生活总用水量52.67万t/a,工业用水量2.00万t/a。

2 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对参与评价的11个水质站点进行评价,总评价河长2 247.5 km,包括长江干流及支流楚玛尔河、布曲、尕日曲、雅砻江、玛柯河等。

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中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选取pH、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铅、镉、砷、汞、硒、铬(六价)、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等。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评价因子取值根据水资源特征,按全年、丰水期、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用每个评价因子各水期的平均值与评价标准值比较,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水质类别,以最高类别为断面综合水质类别。11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点均优于或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标准,占评价站点的100%,评价总河长2 247.5 km,全部符合Ⅱ类水标准。(见表1、表2)

3 水资源保护

水源地保护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问题既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长江源区范围内分布的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有2个,县城以地表水为水源。对于没有实施保护的水源地要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在水源地保护区修建围栏,隔离水源。保护区外设立警示牌,在保护区内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4 水污染防治

根据现状调查,长江流域区内没有大的污染工业项目,汇入河流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第三产业废水排放和农牧区面源污染物汇入。由于流域人口稀、当地农牧民主要以放牧为主,牛羊的粪便较多,目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都不大,流域的地表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目前水质良好,但区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生活污水散排乱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同时,长江流域主要槟烈瞪产区,牲畜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随着雨水冲刷、洪水等进入水体,也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是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的一个可行和有效的办法,也是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长江源区的县镇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该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

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布局,要求产生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建成投产后,必须确保废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方能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统一处理。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防止化肥、农药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加强畜牧养殖业污水排放管理,推广禽畜粪便沼气化处理,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

加强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是水资源保护和前期工作,是水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基础,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水质数据,才能进一步开展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等工作。加强水环境监测主要是加强水环境监测站网监测和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建设。水环境监测站网要覆盖所有水功能区、主要河流、重点水库以及水源地。

5 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1)完善水资源保护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不断完善地方配套的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依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将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制轨道。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保护、统一管理水量及水质、并加大和统一征收水资源费。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分级签定责任书,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将保护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投入机制。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水回用等项目的实施中引进市场机制,实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与企业化。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融资及运作机制。

(3)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合理保护水资源。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提高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力度,促进公众依法履行水法规定的义务,树立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的社会风尚。要用生态系统完整性观点建立生态用水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工业重复用水率,降低耗水率,合理调整水价,健全排污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排污口。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实现水环境良好循环,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把节约用水,推广各种节水措施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发挥经济杠杆在节水中的调节作用,奖励节水型的个人、单位与企业,限制耗水用户。

参考文献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R].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