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1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糊AHP法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3-0033-08

一、引言

自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以来,中国最后一个正在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内首个被明确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发展区,“高效、生态”是国家对该区域发展模式的核心定位。这是其区别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最大特点。

《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1]。所谓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种,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其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进行评价尤为重要。

(二)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今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湿地管理应在以下若干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强化治理措施。

(1)加大治沙治碱力度,逐步改善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针对土地沙化,要从源头开始进行治理。就目前来看,遏制沙化土地扩张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在入海口地区上挖沙、降河、造地,把黄河下游降为地下河,把黄河河区沙质化土壤变成良田,在有水源之后,经过开发种植生态系统自然会得到保护。其二,引水冲沙,可以通过引莱州湾海水注入到黄河利津以下河段,造成水面和河床跌差,进而能够减少泥沙淤积,冲深河槽。另外,由于咸水、淡水的混合可能产生异重流,导致泥沙远离河口区。其三,当来水量足够时,要进行配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沿海、沿河、沿路等地段设立防护林带,在滨海地区营造海浪防护林带,在沿河设风景防护林带,加强植被建设,搞好环境绿化,重点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加强清淤工程和黄河流路的治理,防范风暴潮的侵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河口地区的来沙量,切实搞好清淤工程。要设法推动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从根本上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量,同时在下游引洪放淤,疏通河道。通过有效的“疏”、“导”措施,加大输往三角洲滨海范围以外的沙量。其次,要尽可能扩大河口三角洲堆沙范围或空间,有计划地实施改道工程。要尽量扩大尾闾流路在三角洲入海的范围,并利用海洋蚀退的动力向外输沙,以减缓岸线的延伸。第三,加高加固三角洲沿岸堤防,并充分考虑风暴潮对黄河口延伸造成的影响,逐步建立包括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系统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风暴潮防护体系,还可考虑将防潮大堤与沿海公路相结合,不仅可以少占土地,还可以节省投资,而且也能提高防潮大堤的防护抗灾强度。

(3)合理引进淡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缩小水资源供需矛盾。一要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流动的多功能、多用途的实体资源,一条河流既不可能分割开发、治理,也不可能为单一目标开发、治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考虑当地局部利益和一时的利益,而应该从全局出发包括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统筹考虑黄河流域各行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等多方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为此,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水资源,在黄河流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要加快兴建、加固骨干水库,切实搞好蓄水工程。针对黄河水干流水量60%集中在汛期的特点,在沿黄地带要因地制宜,多建水库,把汛期的水尽量蓄积起来,在黄河下游有计划地修建平原水库,相机引黄河汛期或冬季来水,做到以丰补缺,丰蓄枯用。通过积蓄黄河水,达到蓄淡压碱、有效遏制海水侵蚀之目的,维持湿地生态的良性发展。三要合理使用水源,限量开采地下水。针对沿黄地区地下水位高的特点,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用水方法,尽量把现有的各引黄渠道尽量衬砌起来,减少渗漏。四要针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必须认真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更有效地拦蓄降水,有利于缓解人畜饮水困难,提高土壤水分存贮,增强抗御旱灾能力。同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还能大大增加植被和作物的面积和生物产量,改水分无效蒸发为有效蒸腾,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蒋卫国,潘英姿,侯鹏,等.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 地理研究, 2009 (6): 1665-1672.

[2]彭益书,杨瑞东. 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地球与环境, 2014 (1): 68-81.

[3]PARKER K,HEAD L,CHISHOLM L A, et al. A Conceptual Model of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in the Shellharbour Local Government Area,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6(1): 47-59.

[4]VASSALLO P,FABIANO M,VEZZULLI L,et al. Assessing the Health of Coastal Marine Ecosystems: A Holistic Approach Based on Sediment Micro and Meio-Benthic Measur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6, 6(3): 525-542.

[5]胡志新,胡维平,陈永根,等. 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4): 28-32.

[6]袁军,吕宪国. 湿地功能评价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04 (2): 153-160.

[7]袁军,吕宪国. 湿地功能评价两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林业科学, 2005 (4): 1-6.

[8]汪朝辉,王克林,许联芳.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4): 63-64.

[9]郝文渊,李文博,王忠斌,等. 拉萨河谷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5): 95-99.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2

关键词:沣峪湿地;现状;保护措施

沣峪湿地位于秦岭的北麓地区,是秦岭的72峪之一。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持续走高,侵占湿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沣峪水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湿地功能开始减弱。文章对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生态修复策略。为掌握沣峪湿地的生态现状,深入分析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分析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探索改善沣峪生态环境的措施,恢复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对秦岭地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沣峪湿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市区以南约35km处,因沣峪湿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很大程度维护了秦岭生物多样性,还能存储洪水、防止干旱,降解污染,对调节气候和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沣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沣河流域由秦岭深处的沣峪河、祥峪河和高冠河各自分别流经区域以及三大河流会合之后所流经的广大区域构成,属于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峪口以上长26km,贯穿喂子坪乡的整个区域,由许多支流汇合,例如小坝沟、大坝沟、东富尔河、红梢河、南石槽和拐扒沟。其中最长的大坝沟长度7000m。沣峪河流域面积约161.5km2,平均径流量约有853m3,平均下降约8.8%。沣峪湿地在维护秦岭生物多样性,存储洪水和防止干旱,控制水土流失方面以及调节当地小气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自然环境

沣河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南方向,属于渭河水系,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它发源于秦岭主山北侧的喂子坪乡鸡窝子村,距峪口26km,贯穿喂子坪乡全境。由大坝口、红梢河、南石漕、小坝口、拐扒沟、东富尔河等多条支流汇集,其中大坝沟长达7km。沣峪河年平均径流量8626万m3,汇流区面积165.8km2,年均减少8.8%。

1.2社会环境状况

作为西安市政府振兴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近年来,从当前的情况出发,把自然景区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用公路干线连接各个旅游景区,随着当地经济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沣峪流域西万公路的车流量呈现出强烈增长的态势,目前每天可高达5000辆。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沿沣河河道公路一侧修建了60多家加油站和洗车店等。这无疑为当地人们群众的致富之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洗车和修车店会产生大量含有泥沙、油污的废水,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废水处理条件,而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沣河河道中。

1.3旅游开发状况

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沣峪湿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安郊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沿沣峪河开发了数十个风景名胜区、泳滩和度假胜地。这些风景区中很多都是直接建在河道上,另有些则建在沣峪河道两岸的森林之中。在河道边设置旅游景点是造成河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一是农家乐和酒店等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二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而随意丢弃的食品包装袋、矿泉水瓶、卫生纸等,都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沣峪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沣峪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过渡性结构和功能独特性的生态系统特点,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随着西安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生活污染物排放以及围湖造地等因素,导致湿地资源的萎缩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焦点,导致生态功能下降。

2.2环保意识薄弱、官方宣传力度不足

我国人口素质在21世纪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破坏环境等行为仍然频频发生,一方面是“知法犯法”类型,要加强约束;一方面是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要加强教育。目前宣传教育的力度不足,覆盖人群不够广泛,因此绝大多数人对沣峪湿地的环境问题关注不足,保护意识也不强。地方政府的宣传工作仍然没有到位。

2.3设计不合理,人造设施占比过大

沣峪湿地自开发以来,成为周边县市的热门景点,为满足游览需求,增加了许多设施,如栈道、凉亭、商业街、旅馆等,景观植物则更多地考虑经济性、观赏性和栽培难度,忽略了沣峪湿地原本的植被样貌。人造设施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沣峪湿地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使沣峪湿地失去其原有特色,导致景区同质化。

2.4弱化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

沣峪湿地的开发没有依据地质地貌类型,以及原有植被类型等因素配置适合本地的植物品种,植被采用了公园中常用的落叶松、芦苇等,品种较为单一,缺乏沉水植被,多为草甸、灌木、乔木,植被种群不合理,难以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也不能起到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2.5注峪湿地保护的体系未完善

虽然政府已经在沣河流域建立了多重保护制度,但各个部门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尚不明确,它属于自然保护区,被林业环境保护、农业和水利部门多重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部门管理不协调,甚至发生冲突和争执,导致不能及时治理流域生态。一方面,林业部门拥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可以进行依法行政,并有专门的执法团队。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和水利部门对植被破坏等案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在保护过程中政府被要求协调每个环节,明确各部门的全责范围,自觉承担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人民的自觉行为。

3沣峪湿地保护策略

沣河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沣西沣东新城的建设,必然会影响沣河的生态环境,因此,保护沣河势在必行。沣河的保护应该由点及面,在沣河的关键节点重点保护,沣峪湿地在沣河流域的上游部分,是沣河保护十分重要的部分。沣峪湿地的保护工作是从源头开始,直接影响沣河整体治理的效果。结合沣河的具体情况,沣峪湿地的保护日趋紧迫,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保护沣峪湿地现存资源,促进生态功能协调作用

沣峪湿地拥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沣峪湿地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带动西安的经济发展,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了沣峪湿地的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和强大的节水功能使西安湿地更具特色。退耕还湖是目前恢复生态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够发挥自然环境自我恢复的功能,应该禁止开采河水,设置人为建筑与河流的保护距离,建立健全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沣峪湿地不会被进一步破坏。

3.2把控水源、节约水资源

河流与人们生产和家庭用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加快城市优化进程,工业和农业用水、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得到了大量的供给,水资源的质量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得到了保障,有的其至可以直接饮用。因此,应更加重视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学会合理利用湿地淡水。一方面,必须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另一方面,对于生产活动用水要珍惜及合理使用。

3.3抓好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

相关各单位和部门需要设计出完善的方案,对湿地进行有效规划,使其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应用,促进湿地发展的合理性[1]。相关管理部门要将各方面工作都安排好,促进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强化民众的意识,让民众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种湿地保护行为。其次,结合群众力量,将旅游业的发展和湿地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其进行有机改造,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一系列计划对于湿地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将湿地资源与当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结合在一起,促进其合理使用和发展,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在实行和建设的过程中,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适度把握湿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以获得相关利益,有必要充分了解沣峪湿地区域经济与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防止出现偏向经济发展的现象。为了从根本上使人们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有关机构和专业保护组织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以便普及湿地保护的概念。

3.4加强法制的作用和制定相关评价体系

依据湿地保护条例,沣河管理保护条例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以相关法律为标准,及时找出沣峪湿地存在的不同类型问题,制定出解决沣峪湿地问题的方案,使沣峪湿地在治理方面越来越完善,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治理体系,并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且探索沣峪湿地的评价体系,结合各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构建出隶属于沣峪湿地独特、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建立完成时对其综合效益进行有效评估。

参考文献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3

1湿地生态系统预警的必要性

湿地生态质量是湿地环境质量的核心。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湿地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间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湿地环境质量,因此湿地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对湿地生态质量进行预警,也就是对湿地生态系统层面上的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综合体,包括了所有的陆地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陆地和海洋过渡地带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同时还包括海洋边缘、部分咸水和半咸水水域,主要受地形、地质、土壤、水源、动物、植物、人类等因素的影响,应从整体上把握湿地结构、功能和变化,不能孤立地分析或研究以上因素[6]。湿地生态质量预警是对湿地生态系统各个成分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湿地的生态质量。

1.2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系统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成分,如土壤、水、植物、动物和营养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7]。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复杂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过程,其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8]。湿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发生作用的时空序列、影响强度和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单个构成要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它相关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系统整体的重大变动,这就使湿地生态系统更具复杂性。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之间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从而维持系统的稳定,使湿地资源的价值得以持久、充分的体现,所以人们只有借助计算机系统才能对其复杂性有一个科学直观的认识。

1.3湿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与生态脆弱性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的主要因素。单个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和受干扰后的不可恢复性,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引起湿地生态质量的变化。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以及人类活动如河流及地下水过度提取、水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区域水文状况,进而影响到土壤呼吸、有机质和海洋湿地盐度等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子,同时影响到湿地种群的组成和丰度、初级生产力、有机质累积以及营养物质循环,改变湿地结构和功能,导致生态质量下降。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极易造成湿地生态质量降低。因此,必须建立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系统,及时预测和预报其动态变化,有效地维持湿地生态质量,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健康运行。

1.4湿地生态系统调控的滞后性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人们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动态监测,但都是在湿地生态质量退化发生之后才通过检测结果得到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此时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效益降低,致使我国的湿地管理缺乏超前性和持久性。鉴于此,必须进行湿地生态质量的预警研究。通过研究掌握湿地生态质量变化状况及其规律,预测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方向与变化程度,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控,实现湿地生态系统调控的超前性,避免湿地退化,保障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2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的意义

湿地生态质量预警就是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湿地生态质量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险程度,提出防范措施。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理论阐明了湿地生态质量变化规律,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管理者利用预警的超前性,可以及时掌握湿地生态质量的变化趋势,不至于在警情爆发的情况下才采取补救措施,改变了湿地生态质量管理的滞后性。此外,湿地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应借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湿地生态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把握湿地生态质量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调控决策和生态质量预警,及时了解湿地生态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管理,从而维持湿地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完整性。

3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的基本内容

3.1警义

警义即预警指标。选取预警指标时,既要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湿地状况,同时也要考虑所选取指标的全面性、主导性、易变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采用张峥等在有关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现状的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1)。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境类型多样性[10],一般将鸟类作为湿地物种多样性的考察对象;代表性指标是度量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区系,群落结构与所在地理省或某一生态地理区域整个生态系统相似程度的指标,生态系统的代表性状况需要全体物种加以反映;稀有性指标主要指湿地物种或生境等在自然界的存在数量[9],从而判断其稀有程度;自然性指标主要由人类对湿地的干扰程度来衡量;适宜性指标主要由野生生物所生存和繁衍的湿地环境中的湿地面积、水质条件和植被覆盖率等构成;生存威胁指标的稳定性指标反映了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对环境变化的内在敏感程度;人类威胁是指人类活动对湿地内生物、土壤、景观等自然资源造成的危害情况,分为直接威胁和间接威胁[10]。#p#分页标题#e#

3.2警情

警情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极不正常的情况,也就是已经出现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警情是预警的前提。如湿地生态功能有较大幅度下降,就可认为出现了警情;湿地生态系统遭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湿地生态质量的下降,也可以认为出现了警情。湿地生态质量警情主要是指生态功能和利用效益的降低,也包括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的我国天然湿地面积消减、功能下降、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等。

3.3警源

警源是指产生湿地生态质量系统警情的根源或源头,可分为自然警源、外在警源和内在警源[11]。自然警源是指各种可引发自然灾害从而对湿地生态质量造成破坏的自然因素,如洪涝、干旱、海水入侵等;外在警源是由湿地生态系统外输入的警源,主要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导致湿地被破坏和退化的人类活动,过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会因人们的急功近利而加剧湿地退化;内在警源则是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状况及机制,包括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湿地管理行为、湿地资源保护制度、湿地资源产权制度等因素。如对湿地资源产权的界定不清,会引发人们的一些短期行为;我国湿地占用成本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湿地遭遇危机。对警源加以区分,可使人们在进行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的过程中,对自然警源和内在警源进行预测,而对外在警源只能从宏观上加以把握,结合其发展规律,对预测结果做一个趋势上的修正[11]。

3.4警兆

警兆是指警情爆发之前的一种预兆,是警源过渡到警情的中间状态。湿地生态质量系统警兆包括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景气警兆一般以实物运动为基础,表示湿地生态质量某一方面的景气程度[12]。如湿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程度、植被覆盖率、水质条件等均属景气警兆;而湿地生态系统内动植物资源的市场价格,人们的收入水平等这些并不直接表示湿地生态质量景气程度的指标,均属动向警兆。景气警兆属于内生变量,是湿地生态质量预警所能选取的指标;动向警兆属外生变量,与湿地生态质量无直接关系,定性分析时可作为预测依据,定量分析时不作为预警指标。

3.5警度

警度是衡量湿地生态质量系统警情的大小程度。一般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不同指标的警度值域可能不一样,或者同样的值域、不同指标的警度则不一样[12]。如对湿地生态系统内的鱼类总量来说,减少幅度在5%—10%为轻警;而对于湿地总面积来说,则可能为中警乃至重警。

3.6确定预测模型

在湿地生态质量预警指标体系中,对部分难以直接预测的指标,在保证其客观性的基础上,可通过调查和专家模糊评价法获得,而对于可以直接预测的预警指标,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法中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回归模型,以及灰色系统方法中的灰色预测模型来预测。时间序列分析法:该方法可采用下述指数平滑模型求得序列的平滑预测值:^yt+1=^yt+α(yt-^yt)(1)…………………………式中,^yt+1、^yt为预测值,yt为实际值,α称为平滑常数。此式的物理意义在于预测值是前期实际值和预测值的加权和。其中,α的确定是按照优选法的规则,选择不同的α代入模型计算预测值序列,以实际值和预测值的差的平方和最小为准则,确定α值。回归分析法:此法是基于多年的实测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由相关因素求得预警指标预测值的一类方法。回归模型可用下式表示:y=a+Σbixi(2)…………………………………式中,y为预警指标的预测值,a为常数,bi为回归系数,xi为自变量的实测值。根据xi性质的不同和数量的多少,回归分析模型可分成多项式回归模型、数量化理论模型等。灰色预测法:GM(1,1)模型为该方法的基本算法,该类模型可用下式表示:^x(0)(t+1)=^x(1)(t+1)-^x(1)(t)(3)……………式中,^x(0)(t+1)为t+1年预警指标的预测值;^x(1)(t+1)为t+1年预警指标的累加生成模拟,^x(1)(t)为t年预警指标的预测值。

4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方法

湿地生态质量预警一般要经过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4个逻辑过程。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的技术流程见图3。依据湿地生态质量预警机制及预警对象与方法相匹配原则,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的基本方法有:①黑色预警,即根据警情的时间序列波动规律进行直接预警。②黄色预警,即根据警兆进行预警。此预警方法结合湿地生态质量的自身特性和系统的要求进行预警,根据警兆的警级预报警度进行分析,是一种由内因或外因到结果的分析,是最常用的预警方法。③红色预警,是依据警兆以及各种环境、人类活动因素进行估计。即在黄色预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④绿色预警,是借助于遥感技术,依据警情指标的态势,特别是植被生长的绿色程度进行估计。⑤白色预警,是指基本掌握警因的条件下用计量技术进行预测[13]。此方法还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4

[关键词]湿地 水文功能 作用机理 保护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E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291-01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逐步提升,国家已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规定,明确要求扩大湿地面积。湿地在生态环境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同森林、海洋一样,具有多种促进生态发展的功能。湿地作为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独特的物种,生态机构复杂,生态功能多样化因而有较高的自然生产力。湿地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方面为人类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因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无形中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湿地的生态系统构成中,水自然是最重要的一项因素,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对水量和水质等产生影响,都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对湿地水文功能进行研究并合理保护分配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湿地长久的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和功能的服务。

1.湿地的水文功能

所谓水文功能,是指与湿地水文过程相关的一种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或潜在的方式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给予支持,从而维持人类生存。从宏观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湿地水文功能包括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提供水源等多种功能,并且在实际生态环境中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对气候进行调节。湿地为水生动植物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地,从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湿地产物。从微观角度来看,有助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土壤以及湿地动植物之间相互作用。

2.湿地水文功能的作用机理

2.1 调蓄洪水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吸收和储存水,就像海绵一样有强大的吸收功能。湿地植物与森林一样,发挥着降低地表径流的作用。因其对水流的具有一定阻力,因此在滞迟下游洪峰形成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河流流域内不同类型的湿地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从而对于降低主河道的洪峰流量和强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一个特定的湿地在削减洪峰方面发挥的效力与所影响它的一系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包括形状、大小、地形、土壤特性等。储存的洪水量与湿地面积大小是成正比的。并且湿地植被的摩擦系数以及土壤特性和饱和程度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湿地在削减洪峰方面的效果。因此湿地调蓄洪水的能力受面积、深度、季节等的变化影响而有所不同。

2.2 补充地下水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具备天然的储水功能,会直接影响湿地周边区域的地下水。湿地储存的水不断下渗进而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量,也就是说,湿地就如同补给地下水的源头。

地下水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之分。浅层地下水较先得到湿地水源的补充和供给,浅层地下水饱和后水不断下渗,最终对深层地下水进行补充,并形成储水层,储水期更长。当水量足够大时就能够抬高地下水位。湿地对于地下水的补给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补给就是水分垂直渗透到蓄水层。间接补给就是水分平行运动后先进入可渗透的河流或湿地,滞后通过河流和湿地的进行地下水的补给。

2.3 净化水质功能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当地表水、江河水甚至人工排放的废水流经湿地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能够对水中的重金属、悬浮物等进行有效的拦截、固定和分解等,从而改善水质。以下原因综合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的功能:①湿地水流速度相对较慢,更容易沉积水中的颗粒物和漂浮物。②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细菌和微生物对水中含有的化学物质产生各种作用,如脱氮、硝化等分解或转化作用,使得化学物质除了被分解吸收,就被转变,形成的物质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③水中富含的矿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以及对人类和动物有害的重金属物质,在流入湿地后被湿地植物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利用。④湿地中的有机碳的积累对化学物质的沉积有重要作用。但是若湿地系统遭到破坏,那么会大大降低湿地的净化功能,若污染过于严重将会导致湿地本身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4 调节气候功能

储存有大量比热容较大的水的湿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对气候的调节。一是增加空气湿度。湿地水分通过直接蒸发,和湿地植物的蒸腾,使湿地周边空气湿度增大,保持局地的空气湿度。二是调节气温。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能够使气温变化更加平和,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3.湿地水文功能与流域综合管理

随着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的深入,保护湿地己经从较为单纯的为保护水禽栖息地为目的,上升到为保证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其中实现对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是成为重要的方向。而保证湿地充分发挥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补给地下水等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应该采用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与流域治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

3.1 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促进流域防洪减灾

保护好流域内的湿地,发挥好湿地调蓄洪水的功能,有利于流域防洪,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减少人工设施的投入。

3.2 湿地生态功能促进流域水量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湿地和河流水系都是流域的有机组成,两者相互影响。湿地遭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区域水量平衡。河流水量不足,也直接影响湿地的生态状况,甚至导致湿地消亡。而滞留在湿地的来水,既可补充地下水,也可在干旱季节或来年提供水源,甚至可以为河流供水。实现水资源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3.3 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流域自然健康

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有利于为当地和下游地区保持良好的水质。但是湿地的净化功能不是无限的,治理水污染,还应当从流域的角度开展工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和工业排污。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维护全流域的自然健康环境。

3.4 发挥湿地生态功能调节和改善区域气候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和改善区域气候的作用是明显的。湿地面积减少或功能丧失,将导致当地气候的恶化,进而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l#]。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包括保护湿地在内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湿地在调节和改善区域气候环境的功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4.结束语

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好湿地的水文功能,加强科学研究,为保护好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和湿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5

【关键词】生态修复;港口工程;应用

1975年,美国召开“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国际会议,专门讨论了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等诸多重要生态问题。自此开始,学术界将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上生态学的研究日程,并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1]。近年来,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方面的研究已经将林地、草原等多种系统纳入研究范畴。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在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的研究领域开始向海岸带扩展。在美国路易斯安娜萨宾自然保护区和德克萨斯海岸带地区,利用“梯状湿地技术”(marsh terracing technique),在浅海区域修建缓坡状湿地,即可以减弱海浪冲击、促使泥沙沉积、保护海滩,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2]。我国在近海海域生态修复和重建的研究和实践集中于对海域现状的生态调查以及对历史数据的评价,在生境修复和重建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5]。鲜见相关的系统报道。

1 生态修复工程介绍

东疆港区位于天津港港区陆域的东北部,北临永定新河口南治导线,东临渤海湾海域。系浅海滩涂人工造陆形成的半岛式港区,其中在人工沙滩中选取部分岸线,建设东疆生态修复示范区工程。沙滩修复是当前防护海岸与海滩侵蚀最自然而简单有效的保护手段[5]。人工沙滩作为软护岸措施被认为回归自然且有效的海岸防护措施。防波堤工程作业将作业段内的底栖生物完全破坏。采取生态修复技术,可将海洋生态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 增殖放流方法和过程

2.1 选择先锋物种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等生态修复原理,选择本地常见、生长迅速且对于生态系统意义重要的几个物种作为先锋物种[6]。选择了毛蚶、菲律宾蛤仔、缢蛏、青蛤等常见底栖生物。

2.2 重建生态系统

人工沙滩基本上属于无生命区。在该沙滩处底播菲律宾帘蛤500kg,平均个体大小2.38g/个;毛蚶300kg,平均个体大小0.61g/个。人工沙滩外侧由于围海造陆疏浚工程的实施几乎成为无生命区。增殖适合沙滩生活的底栖贝类,底播菲律宾帘蛤500kg,平均个体大小2.38g/个;毛蚶700kg,平均个体大小0.61g/个;底播青蛤150kg,平均个体大小1.25 g/个;缢蛏75kg,平均个体大小1.04g/个。

3 修复效果分析

表1 2011年4月8日采样站位表

3.1 修复前生态环境调查

2011年4月8日在东疆湾半圆形防波堤外侧潮间带布设3个站位采集底栖生物样品,每个采样点采集4个样方;防波堤内人工沙滩布设1个站点。采样结果表明,东疆湾半圆形防波堤外侧潮间带仅采集到1个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和1个沙鸡子(Phyllophrous ordinatus),没有任何底栖生物。

3.2 修复后生态状况调查

2011年8月14日在东疆湾半圆形防波堤外侧潮间带布设3个站位采集底栖生物样品,每个采样点采集4个样方;防波堤内人工沙滩采集一个样点。调查共获得底栖生物标本7种,其中,门1种,软体动物3种,节肢动物3种。调查区域底栖动物各类群密度、生物量及不同站位的分布见表3~5。调查区域底栖生物总平均密度为84 ind./m2,变动范围在0~120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79.49g/m2,变动范围在0~127.35 g/m2。

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442-2008)中提供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本次调查大多数测站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度值和均匀度很低,优势度高,表明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处于非健康环境。底栖动物的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0,与2011年4月份增殖放流之前相比,已初步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

表2 2011年8月14日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统计表

4 结论

天津港港口海域因为人类活动频繁,海洋生态系统脆弱。天津港东疆港区人工沙滩将人工岸线修复成沙滩海岸,辅以增殖放流方式,可明显的回复生态环境。通过投放青蛤、缢蛏、菲律宾蛤仔和毛蚶等先锋物种,使得东疆湾示范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生境得以修复,生物量增加了103.1%;重建了防波堤周围的岩石质海岸生态系统-牡蛎-藤壶生态系统、人工沙滩菲律宾帘蛤-四角蛤蜊-毛蚶生态系统和防波堤外潮间带滩涂青蛤-缢蛏-四角蛤蜊-毛蚶生态系统,区域环境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Margaret Seluk Race. Critique of present wetlands mitigation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past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San Francisco Bay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5 (01).

[2]D. Moreno-Mateos, F. A. Comin. Integrating objectives and scales f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re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

[3]马春,张光玉,张晓春,李洪远,鞠美庭,周斌,张.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生态恢复模式[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04).(下转第122页)

(上接第68页)[4]崔丽娟,张曼胤,张岩,赵欣胜,王义飞,李伟,李胜男.湿地恢复研究现状及前瞻[J].世界林业研究,2011(0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范文6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法律制度;生态化;主流化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自古以来,我国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湿地资源,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从热带到寒温带,均可见湿地。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我国共拥有自然湿地面积达到36000000hm2。如此辽阔的土地,造就了湿地生态的发展,我国湿地资源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其中野生植物多达2300多种,野生动物多达2000多种,由于湿地生态的特殊性,这些野生物种显得非常珍贵,并列入我国珍稀品种的范畴。根据国内外的统计研究发现,在亚洲发现的6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当中,中国占了30多种,达50%左右,这显示出我国作为拥有丰富湿地资源所体现的优势。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扩张,我国一些地区为了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对湿地生态的功能和客观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各行业进行排水、围湖造田、将湿地变成为田地甚至是旱地,导致了湿地功能的缺失。此外,在一些沿海地区,自然海岸滩涂被人工开发成为养殖场,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环境,还导致了海滨景观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结构和分布情况。一些高原地区,由于过度的进行放牧,导致这些地区的湿地功能严重受损,湿地功能严重退化,生态多样性缺失。为了抑制这一现象,我国政府曾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但由于针对性不强,对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解释也含糊不清,导致了未能真正有效地落实相关制度。此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群众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部门对湿地管理未能完善,从而对自然湿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正因此,我国湿地生态保护工作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进一步调节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在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项机构和部门,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我国国内多个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并为实现全球湿地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在2007年国务院相关部门编制和完善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计划》。在对湿地生态进行保护的同时,我国相关部门还致力将湿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行动当中,从而发挥湿地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湿地法律制度生态化和湿地保护主流化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湿地保护主流化与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化之间的关系

主流化(mainstreaming)一词来源于英文。在2002年生物多样性工会开展的过程中,会议人员主要将“mainstreaming”一词运用于生物保护领域当中,并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和观点。在2004年,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进一步将环境主流化纳入推动环境保护的范围内。当“主流化”一词提出之后,社会各界已达成相关共识和接受,因此,词语便被各界政府、自然保护组织、机构等方面广泛应用。在2003年,全球生物多样性计划将生物主流化作为生态保护的第二大策略,并纳入农业、林业、旅游业、渔业、畜牧业等行业范围中,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品服务。

根据上述主流化的观点和理念,我国将其努力贯彻实施到湿地保护工作当中。其主要措施是将湿地保护纳入到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体性工作中,并根据不同湿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湿地保护理念和湿地保护机制,保护机制必须要体现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的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应该要确立保护的方向和目标,并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制定湿地保护计划,并对保护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鼓励机制。下文主要对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化的原则以及结合实例对湿地保护主流化进行分析。

二、湿地保护主流化实例分析

从单纯的生态学角度出发,在进行湿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设立好具体的设计方案,本文主要以洞庭湖湿地生物保护实例进行分析:

1.将湿地保护主流化作为湿地保护立法的指导思想

在进行湿地保护立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贯彻好主流观念,其中包括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和认识,政府相关部门要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并以此作为人类的共同财产,在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举个例子,洞庭湖湿地保护,是我国湿地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1998年,中央政府便对洞庭湖的生态保护提出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方针政策,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能恢复洞庭湖遭受破坏的生态,并实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湖南省岳阳市政府在国家的领导下,投资10亿元,对洞庭湖实施环境保护,到现在,已经成功实现退田还湖达45万亩,从而大大改善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

此外,为了能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环境,在2006年,湖南政府颁布了相关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洞庭湖区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这一方案进行污水整治工作。经调查发现,在政府的大力整顿下,150多家企业受到了整改,在2007年,整改基本完成,这些整改,一方面,能够有效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整改,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湿地水资源免受污染,让生物多样性良性发展。

此外,政府还对渔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固定。在2006年,湖南省政府通过了《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规定中重点要求对洞庭湖内的珍稀水生物进行保护,对鱼类的栖息场所进行保护,其中包括在幼鱼生长的期间,要严格颁布实施禁渔期的相关制度,对捕鱼业进行及时的控制,避免对幼鱼造成伤害。对于不遵守相关法律制度的渔业来讲,要实行相应的处罚,对于遵守纪律的渔业来讲,必须要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渔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威胁,通过这样的手段,一方面可以保障渔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湿地资源生物的休养生息,从而保障生态环境。

2.设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

在湿地保护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注意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三方面,在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又以生态系统发展和湿地保护为重点。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管理,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政府应该设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对湿地的客观因素和保护需求进行决策,并行使管理权。同时,各地政府部门还应该强化生态区域管理概念,将生态区域进行划分,通过获取不同地方的湿地信息,让政府参与到湿地保护当中,从而保证湿地保护管理和相关法律制度能真正落实。

3.要重视湿地生态建设的土地需求

土地需求一直以来是人类的主题,对于湿地生态建设的需求更是如此,因此,应该要结合环境的实际状况,确立湿地的法律地位。例如,将不同的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并执行相应的湿地利用计划和生态保护建设计划。除此之外,还要对湿地生态的情况进行观察,并保障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湿地保护和社会利益之间产生众多矛盾,一些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法律效力。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必须要对双方的利益进行权衡,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缓解双方的矛盾,保证双方的利益,从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关于这一点,我国政府应该从宣传语上多做宣传,例如“湿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资源”、“珍惜我们仅有的湿地”等等,从而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自觉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与群众的互动,对人们进行湿地生态环境知识的讲解,提高人们对湿地方面的了解。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与湿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湿地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失去了湿地,不仅失去了水资源,还失去了湿地中的生态结构,湿地可以说是国家的肺,对于调整城市污染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湿地进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规划发展社会的同时,应该对此进行考虑,巧妙地利用湿地,形成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第二,人类的土地利用可以是良性利用,这种利用最常见的便是发展湿地环境中的景观旅游,通过景观旅游,让更多人能了解湿地的景观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旅游介绍的过程中,导游还可以进一步介绍目前社会发展对湿地的破坏,从而导致湿地面积逐渐缩小,湿地面积缩小对环境带来怎么样的影响等等。通过介绍湿地中生物结构,让群众了解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只有从民众做起,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才能让相关管理制度变得更加有力。

三、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关于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生态化,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1.做好社会选择

湿地生态的社会选择非常重要,其根本就在于对生态系统的选择。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考虑,通过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从而确保人类能与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2.适当将湿地生态的保护和管理权分散

在法律规定的设计当中,湿地生态的管理权非常重要,政府应该下放权力,让更多的人们实现对湿地利益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群众真正地参与到湿地的管理当中,从而不断为优化湿地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

3.对生态平衡的情况进行分析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能保证生态平衡,避免不利因素的发生,政府应该建立环境评价制度,对湿地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从而避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若破坏生态系统,则要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破坏的程度给予赔偿处分。

4.在可控的范围内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管理

例如,渔业的过度捕捞,容易导致一系列生态结构的破坏,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候鸟、以鱼为生的各种生物等,从而严重地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要规定合适的捕鱼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休养生息,禁止灭绝性的捕鱼手法。

在湿地立法中,政府应该对相关利益者进行考虑,包括利益者与湿地环境、湿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当地的经济进行调查分析,并进一步确定城市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的后果,从而制定短期或者是长期的发展目标。

结束语

湿地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对湿地的管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漏洞,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湿地生态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湿地生态系统的制度法律中,应该要融合生态系统与人类发展需求,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体现出独特的文化色彩,将湿地规划发展与时代相结合,使之成为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周训芳,桂小杰,徐永新.东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实践[J].中国环球法治,2010,06(03).

[2]刘国强.积极推动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经验[J].湿地科学,200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