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出口贸易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国际营销 国际营销策略 产品定位 分销渠道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的加快,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我国企业国际化时间较短,市场营销的能力较差,更没有国际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严重影响了出口贸易的发展。虽然我国出口贸易企业在国际贸易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大多出口贸易企业并没有专职的国际营销部门,更没有真正地进行过国际营销,所做的业务仅仅是和老客户之间进行,几乎没有进行新客户的开拓,严重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出口贸易中的国际营销策略,对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出口贸易企业实施国际营销的意义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从事跨国界的营销活动,只要其营销决策具有“跨国”性质,其营销活动就属于国际营销范畴。国际营销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研究企业跨国界营销管理的新兴学科。经济和市场的国际化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国际营销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的普遍重视,它为各类企业跻身国际市场,提供基本的指导思想、整体战略和各种竞争策略等,在实践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加强营销观念,增强竞争能力
出口贸易企业必须树立国际营销观念。其原因在于,国际市场是一个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在买方占主动地位的条件下,企业只有顾客需要什么,就千方百计满足什么,才能够被市场接受。这就要求企业真正以市场为起点,了解买方需求,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等,提供使消费者和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很多企业的“市场导向”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自认为实施了市场营销观念,实际情况却相距甚远。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使企业管理者,特别是营销人员认识到,什么是“国际营销观念”,它与“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区别,并切实做到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制定和实施各种营销策略。
2.有利于提高出口贸易公司的竞争力
由于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为各国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企业都正在跃跃欲试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国际市场是由各个国家各具特色的市场所组成的,由于世界各国在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形势想必是大相径庭的。可见,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要复杂得多,竞争也更为激烈。通过实施国际营销策略可以提高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实现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成跨国公司,利于国际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出口贸易企业国际营销策路
1.产品定位
定位并不是企业自身决定做些什么,而是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传递和确立什么。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给定位下的定义:“定位就是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出口贸易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差异化定位的策略,以便使出口的产品同竞争者产品相区分,具备竞争力。同时,出口贸易企业还要围绕4C(顾客――Customers、渠道――Channels、竞争――Competion、公司本身――Company)来制定差异化策略,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的提高,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胜。在出口贸易企业中,企业必须有机结合产品创新、产品价格、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及交货期等关系,使客户满意,建立与客户的持续的生意关系。
2.分销渠道
出口贸易公司应充分利用国外当地较大中间商的渠道,将自己的产品更加有效、广泛地推入目标市场。出口贸易公司首先要大力发展与大型零售商的合作。作为供应商一般只和最近的一级打交道。这样可以缩短渠道级数,因为渠道级数越多,控制也越成问题,此外,渠道短也利于信息沟通和降低费用。
3.促销策略
首先,如今市场需求很足,但买家在寻找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方面的压力更大了,所有买家都想到中国来,因为中国生产的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但中国太大太复杂,他们找不到,因为许多供货商不做推广。而实际上,现在市场己经不只在沿海企业,同样属于内地最积极让买家知道的企业。对广告的投入,不一定是获得定单,而是赢取机会,是全球市场的买家的反馈,是市场的信息。因此,广告不仅仅是外贸企业必须做的事情,而是所有希望发展的企业必须做的。其次,20世纪末期以IT等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社会组织将是网络式的,不是层级式的。这就是说,社会的每一个单元都面对着所有的单元。现在因为有了因特网,可以找到很多家,所以还要拼服务,使服务与广告相匹配,真正达到广告的目的。借助于网络系统,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到全球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网络提供的通道帮助企业实现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准确把握不同的需求,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服务策略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2
【关键词】出口贸易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改进
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的经济逐步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我国的出口贸易经营也正在全方面的展开。部分出口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被限制在生产经营管理格局之中,财务管理思想落后僵化,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企业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与国际经济市场的要求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出口贸易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来说,其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98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45%,其中出口2895亿美元增长39%,进口1090亿美元增长29%,出口贸易比重从2011年的15.2%提高到16.7%。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全面恢复,新兴市场出口数量稳定提升,主要贸易伙伴仍为欧盟。我国部分出口贸易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应变能力强、相对灵活,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也有部分出口贸易企业面对着日趋白热化、激烈的国内、国际宏观环境和日趋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很难适应,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一些出口贸易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有的出口贸易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报表不齐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财务管理深层次更无从谈起。同时,一些出口贸易企业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两本账”的现象,财务核算管理人的不严格和不规范,也导致了企业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出口贸易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
我国的出口贸易企业虽然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之中,但是企业长久以来受到旧的财务制度限制,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比较陈旧和滞后。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管理能力和管理思想落后,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者同时也是投资者,在这样的企业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集权现象,并且企业的管理也是家族化模式,管理层基本都是业务出身,比较熟悉业务,因此在日常工作和决策中就会偏重于业务方向。同时,出口贸易企业普遍还存在着轻财务、重业务,轻管理、重融资的状况,形成了企业的效益不是财务管理的结果而不是业务做出来的观念,企业管理有效体系并没有把财务管理纳入其中,缺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大部分出口贸易企业没有建立诸如风险价值、时间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财务管理的概念。
2.筹资方式单一,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出口贸易企业的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企业的自有资金很少,企业经营使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出口贸易企业筹资渠道比较单一,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出口贸易企业在价格和商品中竞争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国内、国际贸易核算中,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付款方式来说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运用商业信用周转的范围越来越小,因为企业原因,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债权来融资,只能通过单一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的需要。但是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又非常的难,造成了企业越是贷不了款,企业的业务越是进行不下去,业务展开不下去,就不能贷款的恶性循环。而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规模小,资信与信用等级偏低,风险也就偏大;二是出口贸易企业属于流通企业,不容易找到贷款的担保的单位,如打包贷款、信用证押汇等非常的困难,更不用说流动资金的一般贷款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来说就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形成呆滞。
3.财务控制薄弱,监管问题突出
随着出口贸易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也被企业的经营者所关注,但是对于如何控制管理层仍是盲点和难点。管理层把控制作为对所属员工的管理手段,把自己架设在企业内部控制之上,造成企业的股东和监事会如同虚设。企业缺少有效的监督,企业的决策由管理者自己说了算,缺少科学的监管机制。另外,有些出口贸易公司为了取得收入,增加出口规模,将出口业务按自营出口业务入账,形成“假自营真”,造成企业的收入、成本、库存商品不实,而且企业将出口退税变通转付给被方的处理也是不合法的。这些都是违背会计真实性原则的,这些假自营的出口企业在财务账面上的经济业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因此,企业的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就没有了真正的意义。
4.管理水平受限,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出口贸易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缺乏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有些企业财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专门化的财会知识学习,造成无证上岗情况大量存在。会计与财务职责分不清,缺少专职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有的企业甚至出纳、会计、管理由一人兼任,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混乱,职责分工不明确。另外,财务人员只是关注会计核算方面,整天忙于付款、记账等事务性工作,并没有把工作重点从记录账薄转移到财务管理工作上来,在财务预测、预算、决策、分析、控制等方面都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持,不能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
三、出口贸易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环境与内部控制体系
出口贸易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工作进行全力的支持,这样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企业的财务人员都要参与到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来,全面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在出口贸易企业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企业内部审计规范,监管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保证企业资金的完整与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更好地发挥服务与监督的作用,有助于企业的经营者更好的认清企业真正的财务与经营状况。
2.提高出口贸易企业的整体融资能力
首先,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增强企业的内部融资,重视积累内部资金。企业可以与国内、外的客户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充分运用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等融资方式,来改善企业一部分资金周转的紧张问题。其次,出口贸易企业也可能采取借助外部力量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依据银行贷款信用等级要求对企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积极取得银行的高信用等级评定,这样才能更多取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企业也可能与一些规模大、信用好的企业进行合作与联盟,运用大企业的优势来取得银行的贷款机会,争取更多的融资机会。
3.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法律意识,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仅可以减少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还有助于帮助财务人员依法向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加强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实行凭证上岗的制度,重视在职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建立和改善激励制度,开展最佳的职业道德培训,依法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实现管理规范化。会计信息失真、混乱的财务管理是造成企业财务工作基础薄弱的原因,只有科学设置财务机构和人员才能真实准确的打好会计核算的良好基础。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行为,做到账账、账证、账表的统一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出口贸易企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是必然的选择,出口贸易企业只有认清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想办法加以改进,才能不断的成长,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总体战略 战略地位 商品结构 市场选择
1 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 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 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 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 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 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东与北非等国家为代表的地区性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由于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国家(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国家(地区)的水资源却十分短缺。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有效、合理的配置水资源方法成为学者和决策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Allan教授提出的虚拟水贸易理念为贫水国家与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自Allan提出虚拟水贸易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虚拟水贸易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实现贫水国家与地区水安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是一个严重贫水国家。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甚至影响到生态安全。为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2012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2015年、2020年与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我国是对外贸易大国,积极利用虚拟水贸易的节水作用,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虚拟水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揭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我国研究与利用虚拟水贸易节约水资源,践行十报告提出的“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参考。
二、虚拟水贸易理论
(一)虚拟水概念的发展
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起源于Fishelson(1982)提出的农业生产中“嵌入水”概念(Embedded water)即生产粮食等农产品的用水量。。据他估算,1980年,以色列生产 1公斤小麦大约需要消耗 500升水资源,生产 1公斤奶酪和牛肉分别需要使用3000升和5000升水。与真实的水资源不同,这种农业生产中的“嵌入水”是以无形的方式包含在农产品中看不见的水。据此,Tony Allan 教授提出了“虚拟水”概念[1]。他将虚拟水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997年,他将虚拟水的定义扩展为“生产物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2]。为了从数量上精确定义虚拟水概念,Haddadin[3]分别从生产地与消费地两方面给出了定义。就前者而言,他将虚拟水定义为“生产商品实际的用水量”。其用水量取决于商品产地的生产条件和用水效率等因素,该定义对于指导生产部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商品产地的气候与水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差异,不同地区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用水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他又从消费地角度,将虚拟水定义为“消费地生产该商品的用水量”。该定义可以使决策者清楚认识到使用外购产品所节约的水资源量以及对于缓解本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的作用。此外,Chapagain等[4]还将虚拟水细分为“绿色虚拟水”(是指通过雨水与雪水进入商品生产中的虚拟水,如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田间蒸发的降水量)、“蓝色虚拟水”(即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投入到商品生产中的虚拟水量,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灌溉用水与工业品生产消耗的自来水)和“灰色虚拟水”(即产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他们认为,灰色虚拟水会使水资源数量减少,是负的水资源。
(二)虚拟水贸易概念的拓展
Haddadin[5]指出,生产粮食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中东等干旱缺水国家可以通过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粮食来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他认为,如同石油从中东国家流向其他国家一样,贸易是连接世界各国的桥梁,通过粮食贸易,水资源能够从丰水国家与地区流向贫水国家。对进口国来说,进口粮食意味着从外部获得了水资源。Allan[6]认为,一国(地区)出口产品相当于向境外输出水资源,进口产品意味着从境外输入水资源,并将货物和服务国际(区际)贸易产生的虚拟水的国际(区际)间流动定义为“虚拟水贸易”。在此基础上,Hoekstra[7]将虚拟水贸易划分为“绿色虚拟水贸易”、“蓝色虚拟水贸易”与“灰色虚拟水贸易”。这是由于虚拟水贸易会产生外部性。具体的说,一国生产与出口商品不但要消耗本国的绿色水与蓝色水,还会排放灰色水,污染其水资源环境,影响水资源质量与数量,这对于出口国具有负的外部性。与出口贸易的情况相反,进口商品不但能够减少进口国绿色水与蓝色水的消耗,还能够减少灰色水排放,减少了对进口国水资源的污染,进而增加了进口国的水资源供给量,因此,进口贸易具有正的外部性。
(三)要素禀赋理论与虚拟水贸易
在虚拟水贸易理论方面,许多学者将其与比较优势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后来,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新古典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地区)在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其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差异,进而造成各国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存在差异,产品价格的认为,提高价格与技术水平能够提高产品产地的水资源利用率,而虚拟水贸易却能够提高全球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贸易方式,虚拟水从水资源使用率较高国家与地区流向水资源生产率较低国家,这意味着全球层面上的水资源节约。
一些学者还探讨了将虚拟水贸易理论运用于实践时需要注意的问题。Wichelns[11]指出,虚拟水贸易理论只是在水资源方面揭示了产品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而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如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禀赋以及产业 安全等),因此,不能将水资源禀赋视为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而是在制定贸易政策时,要综合考虑一国的水资源禀赋、土地、劳动力等多种因素。Kumar[12]认为,虚拟水贸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决不是简单的让贫水国家和地区进口虚拟水,而是需要将虚拟水贸易战略作为其政策的一部分,认真考虑虚拟水贸易对本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田贵良[13]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受多种要素约束,需要实现多种目标,在实施虚拟水战略时,需要考虑本国的水资源禀赋、其他生产要素、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才能使虚拟水贸易理论具有实践意义。
三、虚拟水贸易实证研究
(一)贸易活动中虚拟水流量的计算方法
出口贸易的虚拟水数量计算方法主要有Chapagain的产品生产树计算法[14]、Zimmer的产品分类计算法[15]、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法[16]。在利用前两种方法测算工业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时,其计算过程常常由于过于复杂而主要用于测算农产品中虚拟水含量;后一种方法可以从产业层面将虚拟水的测算范围扩展到所有行业贸易活动中虚拟水数量。进口贸易虚拟水含量测算通常按照Chapagain等[17]提出的“替代方法”。即进口商品生产中的实际用水量一般不作为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而是按照消费国(进口国)生产这些进口品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数量来计算。其原因是,进口商品是在国外生产的,消耗的是国外水资源,进口产品是对进口国本国产品的替代,从进口国节约水资源的角度,进口贸易中虚拟水含量应该是进口国生产这些进口品的用水量,因此,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与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相似。
(二)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
Chapagain与Hoekstra撰写的《世界水资源协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全球国际贸易产生的虚拟水流量为13400亿立方米。农产品与工业品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占全球淡水使用量的17%,其中,农作物产品与畜产品贸易的虚拟水含量分别占全球虚拟水贸易量的61%与17%。在农产品贸易中,小麦贸易的虚拟水含量所占比重最大,为30%左右,其次,是大豆和水稻,分别占17%和 15%。工业品与服务贸易的虚拟水流量占全球虚拟水贸易量的22%[18]。据Hoekstra等[19]统计,1999-2004 年期间,美国是农产品虚拟水出口最多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与泰国分别是第二、第三、第四与第五大出口国;同期,日本是世界虚拟水进口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意大利、韩国与荷兰也是主要进口贸易大国。柯兵等[20]研究表明,2004年我国进口8000万吨粮食相当于进口了8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马涛等[21]研究表明,1996-2002年我国通过粮食国际贸易净进口330亿立方米的虚拟水。马水英[22]研究发现,我国向日本和欧盟等国家与地区输出了大量的虚拟水。蒋璐[23]的研究表明,轻工业与服务业是中国虚拟水贸易顺差的主要部门,而农业与重工业是我国虚拟水贸易的逆差部门。
(三)虚拟水贸易作用
1.虚拟水贸易的积极作用
Allan[24]研究表明,中东与北非地区年均进口粮食5亿吨,可为这些地区节约500亿立方米的淡水,占该地区淡水资源总量的30%,相当于尼罗河的年径流量,虚拟水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它们是国际虚拟水贸易的受益者。一些学者认为,虚拟水贸易不但有助于解决贫水地区的水缺水问题,还能缓解一些国家土地资源短缺与环保压力。据Oki等[25]研究,2004年日本虚拟水的总进口量为620亿立方米,这大于日本当年的57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量,日本进口虚拟水并不是因为其水资源短缺,其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日本缺少耕地,进口大量的玉米、大豆与小麦主要是用于生产家畜饲料,以满足日本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需要,有效减轻日本的耕地短缺矛盾。程国栋[26]计算了2000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新疆、甘肃、青海与陕西)虚拟水的消费量与贸易量,认为全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在满足西北缺粮地区粮食调入情况下,运用虚拟水贸易可缓解我国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压力,有助于保障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马静等[27]测算了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与大豆中的虚拟水含量,还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虚拟水流量的区域分布与国际流量,建议可将虚拟水战略作为中国跨流域调水的补充,以保障中国缺水地区的水与生态方面的安全。
2.虚拟水贸易的负面作用
Hoekstra等[28]研究表明,2000-2003年,全球稻米出口贸易产生的灰色虚拟水量为24亿立方米(稻米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与农药等污染的水资源数量),一些国家(如泰国)大米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是以增加蓝色水使用为代价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Guan等[29]对中国区域间的贸易结构及其虚拟水贸易对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表明,山东等缺水的北方地区通过农产品贸易向水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日本与韩国等国家输出了大量虚拟水,这对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他们还发现,中国华南地区生产与出口工业品时,产生了大量的灰色水(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生态环境。
(四)虚拟水贸易的悖论现象
有研究发现,一些贫水国家(地区)在大量输出水密集产品的同时,大量进口非水密集产品,出现了类似于“里昂惕夫悖论”现象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外贸结构分析结果却发现,战后美国进口贸易是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结论刚好相反。由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已被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研究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反论”。,这显然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Prochaska等[30]研究发现,2005 年希腊Thessaly地区出口了12亿立方米的虚拟水,进口了0.4亿立方米虚拟水,使该地区出现了较大的虚拟水净流出量。他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Thessaly 地区生产与出口了棉花等很多用水量大的农产品,而进口了一些用水量较小的蔬菜和橡树等农产品。他指出,如果该地区进口棉花,而不是出口棉花,生产更多的蔬 菜,而不是大量进口蔬菜,则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压力至少能够降低34%。孙才志等[31]研究发现,中国粮食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是中国水资源的逆向配置(即中国粮食贸易形成的虚拟水流动是从贫水区向富水区转移水资源),加剧了中国贫水区的水资源紧缺矛盾。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7)研究发现,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剧了国内水资源短缺矛盾[32]。朱启荣等[33]的研究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耗水产品比重较大,而进口贸易中低耗水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贸易结构不利于节约我国水资源。由此,他们提出了调整我国外贸结构的必要性。
四、简评
国内外学者对虚拟水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色虚拟水与蓝色虚拟水贸易方面,缺少对我国外贸中灰色虚拟水量化方面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对我国外贸中灰色虚拟水研究所采用的数据较为陈旧,不能反映最近我国外贸中的灰色虚拟水流量。而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随着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排放了大量灰色虚拟水,不但影响国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生态安全。因此,应尽快展开我国外贸中的灰色虚拟水问题的研究。
第二,为了克服产品生产树计算方法与产品分类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一些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所有行业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这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目前被广泛运用的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农业、林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畜牧业与渔业等涉农部门都被合并在一个农业部门,产品种类众多,而各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有很大差异,因此无法为管理层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提供精确的指导。笔者建议,可将上述三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时,可采用生产树计算方法或产品分类计算方法,而在研究工业和服务业贸易品的虚拟水含量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测算。
第三,国内外有关利用外贸节水问题的研究是基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而没有涉及减少外贸顺差的节水作用。我国具有相当规模的外贸顺差,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流失,而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今后需要综合考虑减少外贸顺差与优化外贸商品结构两个方面的节水作用,以充分挖掘外贸的节水潜力。
参考文献:
.In 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Prioritized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1993.
.The 1997 British Association Festival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Leeds. 1997.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The Netherlands, Delft-IHE. 2003.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2(70):749-758.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The Netherlands, Delft-IHE. 2003.
. Water ResearchGroup,2006,2(12):63-77.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5
关键词:虎门港;东莞;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en Port and Dongguan economy, choose cargo throughput of Humen por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Donggua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volume of Dongguan as sample, employ linear regression to research interaction linkage between Humen port and Dongguan economy, and then conclude Humen port and Dongguan economy have great association. Finally, analyse the cause of this interaction and put forward Humen port needing exploring port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Humen port; Dongguan; interaction linkage
0 引 言
虎门港作为东莞市的一个港口,对东莞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东莞市作为珠三角地区较为发达的地区,为虎门港的发展也提供了强大的货源支撑。近年来,虎门港发展速度较快,这离不开东莞经济的发展。分析研究东莞经济对虎门港的联动效应以及这种联动效应背后的原因就显得有必要了。
董晓菲[1]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运用Mapinfo空间数据分析、泰尔指数等方法,按照“过程―格局―机理”的研究思路,分析了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的空间作用并总结出联动发展的机理。冷静[2]以第四代港口理论基础分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港城联动情况并提出一些交通策略、产业策略、空间策略和生态策略。战堇凇⒗钴[3]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中的问题,探讨了联动规划、一体化布局、竞合发展的“港产城联动”推进路径。程晓玲[4]在分析了区港联动快速通关模式和厦门物流的发展战略后总结了区港联动对厦门物流的发展作用。徐红霞等[5]针对当前区港联动各异构系统间互操作性及交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区港联动集成系统构架,并分析了各层实现的具体功能。王映霞等[6]针对唐山港的情况提出了推动唐山市港产城协动发展的一些建议。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在港城联动方面的研究基本都是定性分析为主。为此本文以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虎门港和东莞市为样本,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来研究港城联动效应。
1 虎门港发展现状
虎门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于1997年开始建设,包括东莞市境内的所有港口码头,下设五大港区:沙田港区、麻涌港区、沙角港区、长安港区和内河港区,每个港区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而且侧重点不同。由于虎门港是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建设,所以现在的定位是合理有序开发,目前重点建设沙田港区的西大坦集装箱作业区和麻涌港区新沙南散杂货作业区。各港区的重点产业见表1。
虎门港自从建港口以来,发展迅速,货物吞吐量增长迅速,集装箱吞吐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2013年虎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跻身亿吨大港之列;2014年11月24日虎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TEU。图1为虎门港近10年的货物吞吐量数据,其中货物吞吐量单位为万吨。从图1中可以看出虎门港货物吞吐量增长速度很快,从2004年的2 600万吨发展 由于航运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因此分析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量的关系及其关联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东莞市进出口贸易量TV为自变量,虎门港货物吞吐量CLU为因变量,建立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量的回归模型。
CLU=9.4562TV-5 438.8669 (2)
其中,R■=0.7674
从求出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拟合系数为0.7674,表明模型拟合的较好,回归模型能较好的反应东莞市进出口贸易量与货物吞吐量之间的关系。另外,东莞市虎门港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量关联系数为9.4562,关联紧密,也就是贸易量每变化一个单位,港口吞吐量就会变化9.4562个单位。
为了比较东莞市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量对虎门港货物吞吐量的联动关系,以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东莞市进出口贸易量TV为变量,以虎门港货物吞吐量CLU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CLU=0.0293GDP+9.3293TV-5 406.0079 (3)
其中,R■=0.7874
从最小二乘法求出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港口货物吞吐量CLU与GDP之间的关联系数为0.0293,而港口货物吞吐量CLU与TV的关联系数达到了9.3293。从两个数值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来说,东莞市进出口贸易量对虎门港货物吞吐量的关联度要大得多。
4 虎门港与东莞市经济联动效应原因分析
从虎门港与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东莞市进出口贸易量的数值关系及联动模型可以看出虎门港与东莞市经济关联程度大。这主要是有以下原因:一是航运需求是贸易的派生需求,而贸易的基础是经济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大小取决于贸易量的大小,而贸易量的大小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进出口贸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取决于贸易,而贸易分为国内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东莞是外向型经济城市,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是用于出口,货物进出口量大。因此,进出口贸易量对港口货物吞吐量关联紧密。二是腹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港口货物吞吐量,东莞是虎门港主要经济腹地,且东莞经济这几年发展迅速,为虎门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货源,为虎门港货物吞吐量的增长提供了基础支撑。三是虎门港建港时间较短,之前由于港口基础设施不完善,东莞的绝大部分货物都从深圳、广州和香港的港口进出;虎门港建成后,大量东莞本地货物就近装船,选择虎门港作为进出港口,虎门港的货物吞吐量迅速上升。
5 结束语
通过对虎门港货物吞吐量与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进出口贸易量两个经济指标的联动效应进行分析,得出虎门港货物吞吐量与东莞市GDP的关联度较大、与进出口贸易量的关联度很大的结论。分析得出这两个关联度大的原因是由于港口航运发展的基础规律决定的,也与虎门港是新建港口有关。因此,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未来几年内虎门港的货物吞吐量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另外由于虎门港定位于第三代港口,而且珠三角地区还有深圳、广州和香港大港口,竞争激烈,而且东莞正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虎门港也有必要探索港口发展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董晓菲.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D]. 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冷静. 基于第四代港口概念的港城联动建设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
[3] 战堇冢李芸. 江苏沿海开发中的港产城联动:动因、问题与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47-52.
[4] 程晓玲. 区港联动对厦门物流的影响[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4-55.
出口贸易概念范文6
恩施州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其出口贸易一直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恩施州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屡创新高,其中出口退税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恩施州出口贸易和出口退税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对围绕恩施州出口退税额与出口贸易额相关性模型以及综合退税比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回归模型的建立、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参数估计、相关系数检验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恩施州出口贸易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民族地区;出口退税;出口贸易;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6404
1 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增长的理论模型探讨
1.1 出口退税的理论
(1)出口退税的概念。
通常认为,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送离境的出口货物退还或免征其在出口前生产或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间接税(我国主要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款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出口。
国内学者还有以下表述:出口退税是指出口国在增值税制度下,为避免本国产品遭遇双重征税,而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交纳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企业,使出口企业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属于间接税协调的范畴。
从各学者对出口退税的定义来看,出口退税主要是为了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达到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目的。
(2)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确定国内商品课税的管辖权一般有两个原则:生产地原则和消费地原则。在二者并存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协调方法就会产生双重课税,阻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这样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出口退税正是这两种征税权协调的结果,学者们普遍认为消费地征税要优于生产地征税,假如每个国家都按照消费地原则征税,那么本国就应该对出口商品退还在生产流通环节课征的税收,于是便产生了出口退税制度。
从理论上来说,出口退税其实是为了避免本国出口商品遭遇双重征税而采取的一种中性税收政策,在理想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下,其出口退税率应该与出口目的国对同种商品的征税率一致,即“征多少,退多少”,这样就不会对自由贸易造成扭曲。但由于国际市场的非完全竞争以及国家利益驱动等因素,出口退税却常常表现为非中性:如果同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高于其在出口目的地的税率,那么其生产成本就比目的国同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会增加其竞争力。这就使得出口退税制度成为了国家拉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有效手段。
(3)出口退税的经济效应。
出口退税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图1中体现出来。
图1 出口退税经济效应流程图
(1)因为出口退税率与企业生产成本是反比关系,所以当一国出口退税率增加时,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则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反之,如果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则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降低。从①到②的过程中,假如国家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本国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增强,并且企业可以在产品定价上有更为宽广的空间,从而发挥非价格竞争优势对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竞争的替代效应。
(2)因为本国提高了出口退税率,本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那么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一定会增加,即出口增量增加。当进口增量一定时,那么净出口一定会增加,这就是②到③的过程。
(3)净出口总量增加,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以“乘数效应”倍增加,③到④就是外贸乘数发生作用的过程。
(4)随着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本国税收也会相应地增长,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④到⑤的过程就是本国财政收入增加的过程。
(5)本国财政收入增加,那么作为财政支出的出口退税就有了进一步增加的可能,也就是说⑤到①的过程反映出财政收入增长是对出口退税制度的有力支持,同时也反映出增加出口退税不一定会加重财政负担。
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会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扩大海外净需求,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由此增加财政收入,并可以进一步对出口退税提供有力支持。
1.2 出口退税的模型
(1)出口退税额与出口贸易额相关性分析模型。
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可用一个一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回归模型1为:
lnYt=α+βlnXt-1
其中Yt表示本期出口总额,Xt-1表示滞后一期的出口退税总额,然后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出估计式,再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β的T统计量,D-W检验值。如果模型残差存在一阶正相关问题,则采用杜宾两步法来解决此问题。
首先对模型1进行广义差分变换,得到模型2:
lnYt=β0(1-ρ)+ρlnnYt-1+β1lnXt-1-β2lnYt-2+ut
其中μt=ρμt-1+ut,μt为模型1中的残差项。对模型2应用OLS法,得到ρ的估计值。然后用ρ对原始数据进行差分变换,得到模型3:
Y*t=α*+β*X*t+ut
其中X*t=(lnYt-ρlnYt-1),T*t=(lnXt-1-ρlnYt-2)。再对模型3应用OLS法,求得参数估计值。然后再继续检验模型3的拟合优度,D-W值。自相关消除之后,就可以得出分析结果。
(2)综合退税比率及退税兑现比率与出口增长率相关性分析模型。
设定一个一元回归模型4:Y=aX+bZ+c。其中,Y为出口增长率,X为综合退税比率,Z为退税兑现比率,c为误差项。可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出估计式,再检验模型的各项参数,最后得出结论。
比较以上两种模型,模型1很直观的研究出口退税额与出口额的相关性,而模型4是研究综合退税比率及退税兑现比率与出口增长率的相关性,二者研究对象有差别。本人认为虽然两种模型都有不足之处,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
2 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分析
恩施州近几年来出口退税额与出口额大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个别年份上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图2和表1显示了1999年至2009年恩施州出口退税额与出口额的关系:
图2 恩施州出口退税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比较
由图2和表1可看出,在总体趋势上,2003年恩施州出口贸易额骤增,2004年至2008年上升势头减缓,2009年又出现剧增;出口退税额在2003年骤增,2003-2008年起伏较大,到2009年剧增。在同比增长率方面,出口贸易额仅在2001年出现过同比增长率为负的现象,而出口退税额却有3年出现过同比增长率为负的现象(分别为2002年、2006年、2008年),并且在个别年份还存在出口退税额与出口额出现背离的现象。这说明出口退税虽然是影响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出口退税的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不一致。
造成上述出口贸易额与出口退税额发展不一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恩施州出口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不大,出口额与出口退税额基数偏小,而国家近几年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比较频繁,所以当基数发生变化时,体现在增长率上就会波动较大。同时,出口退税存在的时滞现象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
2.1 模型的计算与检验
由于表1显示的出口额是以万美元为单位的,所以按照1999年至2009年每月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出每年的平均汇率,然后把表1中出口贸易额乘以每年的平均汇率,得到表2所示数据:
于是得出估计式为:lnYt=-3.632+1.932lnXt-1。
对模型进行检验,据图3可知道,该模型虽然只有72%的拟合优度,但是β的T统计量为4.56,可认为是显著的,其D-W检验值为1.69,大于临界值1.41,说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自变量的P值为0.0019,说明影响是显著的,F检验值为20.76,也说明影响是显著的。
综合以上对模型各项值的检验,可以确定模型是有效的,即估计式lnYt=-3.632+1.932lnXt-1是有效的,这表明恩施州出口退税额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时,就可以导致下一年出口额增加1932%。同时说明出口贸易的变化对出口退税的变化反应非常敏感,恩施州出口贸易的增长对出口退税政策的依赖性较强。
2.2 模型的不足之处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恩施州出口退税额与出口贸易额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但是其本身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模型的自变量只有一个,虽然出口退税额是影响出口额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是唯一因素,比如汇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的模型没有考虑汇率的影响,以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模型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其数据是根据当年即其额加总而成,没有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所以本模型所得出的结果也是没有扣除通货膨胀影响的,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再次,由于恩施州出口贸易起步较晚,所以模型的样本数量偏小,以致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3 综合退税比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出口退税的综合退税比率是反映出口退税充分性的一个经济指标。综合退税比率越高,说明出口退税越充分;反之,综合退税比率越低,说明出口退税不充分。图4反映了我国综合退税比率与恩施州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关系。
图4 综合退税比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的比较
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出口退税综合退税比率与出口贸易的增长率大致成正相关关系,即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年份出口增长就比较快,反之,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年份,出口增长就比较慢。但图中所显示也有综合退税比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想背离的时候。由此也可以看出出口退税率也不是影响出口贸易的唯一因素,出口贸易还受到其他的因素所影响。
3.1 实证分析
因为恩施州自2003年开始就不存在出口退税少退和未退的现象,即恩施州2003年至2009年出口退税兑现比率都为100%,故在此对模型4变形,去掉一个自变量Z,得到模型5:Y=aX+c。
将图4中数据代入模型5,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为:
Y=0.667X-20.4
对模型各项数据的检验,拟合优度为85%,T统计量为4.73,可认为是显著的;D-W值为2.11,绝对值大于2,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自变量的P值为0.0021,说明影响是显著的。
综合以上对模型的检验,可以认为模型的结果是显著的。即Y=0.667X-20.4是有效的。这表明,综合退税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恩施州出口增长率将提高0.667个百分点,很明显,出口退税的充分性对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3.2 模型不足之处
由于恩施州出口贸易起步较晚,前期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参考价值,而2003年之后出口退税的退税兑现比率都为100%,故本模型没有考虑出口退税的及时性对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影响,有一定的缺陷。
4 基本结论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关于恩施州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的几个结论。
4.1 出口退税促进了恩施州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的有力实施是恩施州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上文对于恩施州出口退税额和出口贸易额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出口退税额的增加会带来下一年恩施州出口额的增加;对出口退税综合退税比率与恩施州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实证分析表明,综合退税比率的提高会带动恩施州出口增长率的提高。出口退税对促进恩施州出口贸易增长的直接效应是相当明显的。
在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恩施州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2 恩施州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是低基数上的快增长
恩施州出口贸易真正的发展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其出口贸易总额偏小,虽然增长较快,但属于低基数上的快增长。而出口退税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很大,从而又会对出口贸易造成一定影响。
4.3 恩施州出口产品是弱结构的高增长
恩施州出口产品虽然日趋多元化,但基本上还是以传统优势的农副产品为主,而附加值高的工业品生产企业目前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只是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只是在起步阶段。总体说来,恩施州出口产品的结构属于弱结构的高增长,一旦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做出较大调整,许多企业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4.4 出口退税调节出口产品结构的效应还未充分发挥
理论上来说,出口退税政策具有调节出口产品结构的效应,但从本文的分析来看,目前恩施州还是以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为主,直到2009年,轻工业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的占出口的比重才首次超过农业品。如何利用好出口退税政策对产品结构的调节功能,是恩施州今后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5 对恩施州出口贸易的几点建议
5.1 抓住新机遇,充分发挥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恩施州正处于出口贸易发展的上升期,出口贸易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在节节攀升,2010年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于“两路”的开通,长期以来制约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极大缩短了与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为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充分发挥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恩施州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5.2 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主体,推进出口产品基地建设
由于恩施州主要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还不高,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核心竞争力还不强,所以恩施州出口贸易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努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鼓励和支持骨干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业务,培育更多竞争意识强、产品质量优、销售渠道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企业。
与此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进农产品、机电产品、药化产品、轻工产品、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出口规模,形成出口产业板块。
5.3 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恩施州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稳定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的出口,一方面扩大高科技、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不断加强品牌培育创建,提升产品竞争力。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夯实工作基础,积极引进外向型转移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与此同时,国家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调节作用,可以对民族地区的部分附加值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工业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鼓励其发展,达到调节出口结构的目的。
5.4 不断拓展出口产品市场
恩施州要进一步巩固和挖掘亚洲传统出口市场的潜力,深度开发非洲、拉美、欧盟等出口潜力大的新兴市场,提高新兴市场出口的比重,降低市场风险。并且政府应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销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志强,陈阳生.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涉外税务,2009,(5).
[2]陈平,黄健梅.我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3,(12).
[3]郑桂环,史德信,汪寿阳.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4,(6).
[4]汤贡亮,李成威.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2,(12).
[5]张阳.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效应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
[6]林发彬.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效应及建议[J].亚太经济,2006,(5).
[7]Coughlin,C.C.and Cartwright,P.A.An examination of state foreign export promotion and manufacturing export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7,27(3).
[8]Mihir A.D.,James R.and Hines J.The Uneasy Marriage of Export Incentives and the Income Tax[J].NBER working pape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