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文化建设

智慧文化建设范文1

Abstract: culture is propped up national spirit is the backbone, and the soul of national spirit. Research with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e Hui nationality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features of understanding, for our object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history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understand the basic spirit of Hui culture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回族文化 和谐社会

Key words:Hui culture in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简介:马伟(1983-),男,(回),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专业方向宗教文化

王白中(1985-),男,(汉),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宗教学研究生 宗教史方向

文化是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也是统领民族精神的灵魂。它既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表现,又是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只要世界上存在民族,文化就必然要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回族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融合而由多种民族成分重新建立的一个“新民族”。从唐代起,第一批阿拉伯人把自己信仰的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开始定居,直到元明时期回族作为民族而最终确立。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又有汉、蒙、维吾尔等民族成员加入进来。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成员虽然风俗各异,语言不一,但对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使他们的观念在融合的基础上趋于一致,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1

一、回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回族文化基本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关于回族文化的界定尚无一致的观点,但已经有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学科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兹就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回族文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大量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即融两种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充分体现了回族文化民族性的鲜明特征。2第二种观点是从文化学角度提出“:回族文化是世界两大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当恰当,相当充分,相当全面的合和。”3第三种观点从回族史的角度讲“:回族的形成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伊斯兰教在回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她从起源上和本质上决定了回族的命运,决定了回族文化的性质。”“以宗教为纽带和核心将民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铸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广泛汲取文化并将两者融合起来,酿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回族文化”。4第四种观点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回族文化基本上是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本土文化通过双向交流,在渗透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文化,在当时以其各自独特的风貌,丰厚的积淀,现实的价值,历史的地位雄踞于世界文化的巅峰。两个高度发展的文化,俱是源远流长,在这个新的社会共同体中,它们融会成一种新的民族文化。”5第五种观点从多维视野的角度提出“: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合,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但回族文化不是以上几种文化的简单堆积和叠加,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6

综上所述,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回族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相互碰撞、交流、渗透、吸收与融合的历史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回族作为民族所形成的四方面条件,不仅决定了回族的民族性格与属性,而且还决定了回族文化的本质及其特征,反映了回族文化的全部内容,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起点、高度发展、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其中,回族文化中有很多和谐理念,它是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理念

(一)饮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思想

回族的饮食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当地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饮食严格遵守伊斯兰教关于饮食方面的规定。所以,饮食文化有利于回族聚居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古兰经》等宗教经典中对穆斯林饮食――可食之物与不可食之物有较为明确的界定,一般禁食猪、驴、骡、狗等家畜和狮、虎、狼、豹等野生动物;可食的动物有牛、羊、鸡、鸭、鹅等,其中以牛羊为主。对于可食的植物与不可食的植物,著名的回族学者刘智在其《天方典礼》中写到:“果、谷、瓜、蔬菜之属,均属无论;草木之属,毒甚者不食。”回族更注重从“是否清洁”的角度而不是从“是否有营养”的角度来选择食物,那些通常被很多人视为美味佳肴的山珍海味,在回族家庭的餐桌上很难见到。这种饮食习俗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回族饮食习惯中的可食之物一般处于食物链的较低等级,数量多;不可食之物多处于食物链的较高等级,数量少,是需要加以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这种饮食文化客观上体现了回族人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体现了他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回族人尊崇“孝文化”

孝意识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起点。回族的孝文化是回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回族家庭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回族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以伊斯兰为内核和特质的。伊斯兰教认为,善待父母、孝敬双亲是每个穆斯林应有的道德修养之一。这种“孝文化”反映出回族内部人们的和谐理念。

1.孝的第一要点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敬主的一部分。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要求儿女孝敬父母“:你们应当只崇拜真主,并应当孝敬父母。”将孝敬父母视为仅次于侍奉真主的宗教善功。

2.孝还强调善待亲缘。真主的使者说:“骨肉血亲挂在阿热史上,它呼唤谁持续了我,接待了他;谁断绝了我,断绝了他。”7这里的骨肉血亲是指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接续自然就是要以观念和态度上对之含照顾之情,善待之义。

3.孝具有持续性。父母生前的孝行是赡养之孝,父母辞世后的身后之孝是持续性的。父母辞世是孝的延续,也是爱和感情的延续。把对父母的爱和思念之情转移成对亲友、长辈的爱和孝敬,使人们在绵延的孝道上受益无穷。回族的这种孝文化使回族人和谐相处,互相尊敬并且团结友爱,使本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同时,对外部民族,回族又提倡“和而不同”的思想。

(三)对外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均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和平、顺从”之意,“穆斯林”是它的分词,意思是顺从者,只要顺从真主者就是伊斯兰群体中的一员,就是兄弟姐妹或朋友,有困难会慷慨解囊相助,不论贫富贵贱都以诚相待。8《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如果他们倾向和平,你就应当倾向和平,应当信赖真主。”回族文化作为这两种文化互相碰撞而形成的复合体,既继承了伊斯兰文化中“和平、顺从”的思想,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气、包容”的理念。回族文化既注重求同又善于存异。回族在文化求同的过程中善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汉文化的借取和吸收总是有选择的。求同既优化了本民族的文化结构,也有利于促进族际关系的改善,存异则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回族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处理“他文化”与“我文化”的关系以及回族人对待外民族人民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1.回族在处理“他文化”和“我文化”的关系时,首先强调求同,但这种求同不是追求普同,而是异中求同,同中留异,是对本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的一种有意识的保护。回族在文化上的求同是为了实现“和”,但不会因为追求“和”而舍弃自己的信仰,丢弃本民族的文化根基,而是保持本民族文化个性,正视民族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和”,是通过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统一的“和”。9

2.在这种“和”文化的陶冶下,广大的回族人民对其他人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待人热情主动,因为他们认为真主是全知的、公平的,从而克服了仇视心理,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回族严格规定,偷听、撒谎、伤害、污蔑、嫉妒、怀恨、猜忌都是妨害人际关系的大罪。10回族文化的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使回族人民与外族人民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的稳定和谐有积极的作用。

三、回族文化和谐理念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们正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回族文化的和谐理念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可以也应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精神资源的作用,从而发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首先,回族文化所提倡的和谐思想,有助于为发展现代经济,安定和谐社会环境奠定思想基础。回族文化所提倡的和谐思想,强调对立矛盾的统一性,就是强调“和”,用“和中“”适度”方法加以处理,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制在质量互变的“度”的范围内,不使它发展到破坏统一体、影响社会安定的程度。其次,回族文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和谐提供依据。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集合体,人与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人与人的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系。在人们对自己的利益追求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利益占有的多少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差别和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和谐社会也不是要取消差别与矛盾,相反,一定程度的差别与矛盾运动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这种差别与矛盾,在自发的状态下有可能尖锐和激化,从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动荡。回族文化的和谐思想,在承认差别、矛盾的前提下,提倡“和而不同”,认为只有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性进行相互补充,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彼此结合的整体作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应该承认差别,保持适度,追求和谐,注重矛盾的统一和均衡。在多样性中求得统一,在动态中求得稳定,在互利中求得共赢。具体而言就是,承认在现实社会有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诸多的差别正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各种矛盾运动要保持在统一体可容许的范围内,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相互和谐,这与回族文化的和谐思想是相一致的。

回族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世界的整体和谐和发展。回族文化的和谐思想所倡导的“和”的价值取向和协和万邦的相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和谐、秩序、仁爱的向往和追求。伊斯兰文化的中和思想转化为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兼爱宽容等基本准则,一定能有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从而有力地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景兰,马朝旗.家庭教育与回族文化观念的形成[J].西北大学学报,1997,(3)

【2】马维良.回族学研究的重点及理论意义[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3】李兴华.浅谈回族文化[J].回族研究,2007,(4)

【4】百崇仁.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河[J].回族研究,1994,(4)

【5】李佩伦.回族文化的反思[J].回族研究,1991,(1)

【6】马明良.多维视野下的回族民族特点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7】叙利亚伊玛目脑威・叶哈雅.利亚德圣训[M]

【8】马秀梅.伊斯兰文化的心理学内涵[J].青海民族研究,2001,(4)

智慧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 工会 宣传 员工

工会宣传工作是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任务、职能、对象、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工会宣传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在继承中有发展,在探索中有亮点,工会宣传工作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30 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工会宣传工作作为企业活动中形成的资料,它一方面记录和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另一方面,对企业工会宣工作加强管理的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会宣传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已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了。

― 企业文化与企业工会宣传工作的内在联系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科研、生产、管理文明建设等方面中形成的,能为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具体地讲,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组成,是企业的发展之魂,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工会宣传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 企业文化对企业工会宣传工作的影响

许多企业缺乏服务社会和公众并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削弱了工会宣传工作发展的基础。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仍较为滞后,企业文化的层级和企业发展的速度存在着不相协调的现象。因而,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狭隘的价值观念的支配和引导下,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精神、作风及其他方面的行为,都受到消极的影响和制约。管理者和员工根据价值关系去选择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致使许多企业的运行长期处于一种“唯我”状态,缺乏共同信念和崇高目标的设定。这种功利色彩浓厚的价值观念危害严重,左右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向,在他们的观念里,工会的宣传工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创造过程,也没有直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资源。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意识。即使在外界的宣传和推动下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虚与委蛇,流于形式,仍坚持认为工会宣传工作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不应包含在企业的管理流程之内,属于可有可无的附属行为。概而言之,缺乏原动力和主体积极性,极大地制约和束缚了工会宣传工作的顺利发展。 许多企业偏于强调物质层建设,追求表面效应,企业文化培育度肤浅,内容单一,往往陷入各种误区,将企业文化口号化、文体化和表象化,而不是认真落实企业的日常行为。因此,看起来好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轰轰烈烈,有模有样,但其实很多都是徒有其表。企业的这种“实用主义”作风和浮躁的心态对工会的宣传工作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导致企业员工也错误地理解工会的宣传工作,纯粹是应景之事,没有必要真抓实干。可见,在许多企业里,上至决策层,下层普通员工,一开始就没能深入理解开展工会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纯粹是一种功用和应付的心态,致使工会的宣传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

智慧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价值选择;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在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现代文化。和谐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下价值追求:

1.把握方向性、目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价值理性,融行为规范、行为选择和行为评价于一体,它表达、设定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规定社会发展目标,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时期,扭转社会成员某种程度的心理浮躁、信仰缺失、信念动摇、行为失范的态势,抛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改变单调的、概念化的、说教式的弊病,迫切需要发挥和谐文化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的功能;迫切需要发挥正确思想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其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气,疏通民意,化解负面情绪、凝聚人心。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种一致性的价值追求引领社会思潮,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指引人民前进的方向,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繁荣。

2.突出主导性、主体性。党是和谐蓝图的规划者、设计者,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主导者。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党对先进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把握和创新统领,同时在党内营造意志统一、民主集中、平等公正、团结友好、关系融洽、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和谐局面,发挥党内和谐的示范、导向功能。广大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要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和谐理念、和谐观念不会自然而然地生成,需要执政的党和政府借助各种有效载体,整合现代媒体、媒介资源,以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有效的宣传,内化为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落实在工作、社会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体现在实际行动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培育新的和谐生长点和增长点。党和政府与其他各种组织、人民群众要形成和谐的良性互动,建立长效机制,共同繁荣和谐文化。

3.凸显时代性、开放性、民族性。现代和谐文化的建设应有开放的世界眼光,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融汇百家、兼收博取,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展示、丰富和壮大自己。同时,和谐文化来源和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扬这一特性。

4.注重多样性、包容性。和谐文化是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如同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平衡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原则,既要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又要承认差异性,尊重个性、包容多样;更需要把握好基础性和广泛性,使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追求的人能够普遍认同。从全球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和谐文化指导下建设和谐世界,创造持久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需要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因此需要更多地倡导民族精神、国家意识、开放意识、宽容意识、社会认同,倡导明礼诚信、互助协作、谦和友爱的社会意识。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挥其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引导大众文化、宽容通俗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自觉抵制媚俗、低俗、庸俗文化,坚决反对腐朽文化,以净化和谐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 转贴于

5.着眼长期性、艰巨性。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陈旧管理方式带来的历史惰性,在无形中制约着和谐文化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约束各种社会非和谐行为,更需要我们反复探索。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包括建设和谐文化,既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也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自觉按规律办事,脚踏实地,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序推进。

6.贯彻创新原则。文化是一种创新的存在,创新也应该成为和谐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常态。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创新不是照抄照搬、盲目移植,也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提高“卖点”,借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之实,为低俗、庸俗之风蔓延推波助澜。决不能借口创新,假借全球化、一体化之名而囫囵吞枣、“食洋不化”,把主阵地、主熔炉和主旋律拱手相让;更不能“食古不化”,让封建遗毒“借尸还魂”,用文化垃圾腐蚀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灵魂。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根植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换言之,文化创新的主导是党和政府,包括肩负社会责任的舆论媒体,建设和谐文化的主体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脱离人民群众的所谓创新只能是失去生命力的盲动。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同时发挥知识分子的特殊作用,不断创造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添砖加瓦,夯实基础。

智慧文化建设范文4

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廉政文化和廉洁文化相比,廉政文化的内涵要小,它是廉洁文化的一个部分。廉政文化的实施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各种强制性机关做后盾,是一种以他律为主导并与自律相结合的行为模式。而廉洁文化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模式。廉政文化旨在通过营造廉洁奉公的社会氛围,达到增进公职人员抵制腐败意识,提高群众与腐败行为作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廉洁文化则通过营造不贪、不受、诚信为人的社会氛围,达到规范社会公德,促进社会文明,建立和谐清廉社会。

“关于天文,以参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象。”是说要以文以德来关注天下,转化天下这是中国最早在《易经》中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观,是影响人们行为的内在要素和深层结构,具有内在的驱动力和约束力。不同的文化印记引领不同的行为德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凝聚着社会共识,引领人们的普通认同。一旦被人们接受,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文化不仅要有一定思想,而且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形式。

对廉洁文化来说,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遵守公认的社会规范,在社会群体中逐渐被认同,被普通化的以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其表现形式,就整个社会层面来说,往往是以一种泛文化的形式出现,比如有廉洁的行为文化、廉洁的家庭文化、廉洁的职业文化、廉洁的企业文化、廉洁的校园文化等。

当廉洁文化开始盛行时,其弘扬的核心价值就会不自觉的成为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动坐标;就会在不经意中影响人们的认识与实践。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它在抵制消极腐朽观念,遏制腐败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廉洁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社会导向功能以及社监督功能分别有利于反腐倡廉观念形成,有利于遏制腐败风气蔓延,有利于抑制腐败行为。大力倡导和建设廉洁文化,一方面,可以遏制消极腐化观念及其行为的发生和泛滥,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对人的侵蚀,进而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树立社会正气,使社会成员都能够区分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以及合法性与违法性。

倡导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文化,增强人们拒腐蚀的能力,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

智慧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化学;问题;情境

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传统的化学课堂也是建立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业负担重,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了“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探究式学习一般都是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不断发现有意义的问题。目前,情境教学是教师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综合性过程,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坏直接受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的影响。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里的实际生活可以是现实生产也可以是生活材料,或者就是简单的学科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最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得到了感情上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从生活中挖掘问题情境,让知识的学习更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来自生活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现象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化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样学习的动力自然就会增加,探索问题的热情也就更为强烈了。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创设问题情境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的问题不仅源于书本,更要重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常见的生活和生产实际就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多挖掘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和问题情境等,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用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的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例如在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学性质一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都用过铝制的水桶等等。也接触过一些铁制品。为什么使用个一段时间之后,铁制品就绣的不成样子,而铝制品则还能够保持原有的样子并且很耐用呢?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生活中曾经碰到过。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很多同学对为什么铝制品在比铁制品化学性质活跃的前提下还能保存的比铁制品好的多。最终很多同学都得出了原来铝制品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的结论。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构建情境,促进学生正迁移

在创设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成功,又要让学生树立一定的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和形象,将难的转化为简单的,并不断深入问题本身,养成思维习惯。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也是教师在创设探究性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与此同时,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在这些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集中精力去完成自己的探究问题。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爱听故事,在高中化学选修4的化学反应原理的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原有知识迁移到这一块内容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知识点融入这些故事中,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就很容易被调动了。教师可以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以及近现代一些用途广泛的金属的典型的防腐技术开始讲起。有很多其实是同学们日常接触过的。用原有知识再迁移到这里面,可以明显的促进学生融入课堂。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这门基础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的兴趣也会增加。从很多的教学实践都可以看出,学生亲自探究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探究式学习的优点要明显高于单纯的教师授课。探究式问题的创设重在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难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及时提出了错误的见解也不批评,而是积极鼓励他们,要让学生敢于质疑,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而实验是属于直接获取知识以及验证知识的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必须带着问题去做,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以及学习效果。

学习是从思考产生的,思考产生于疑问。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先要提出问题。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要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欲望,能让学生在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吕海平.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2]钱瑞河.面向复杂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

智慧文化建设范文6

1.发挥行会的作用。行会是在外地的山西商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商业群体,在晋商经营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行会的建立可以帮助晋商联系情谊。设立在全国各地的行会,使在外的山西商人倍感亲切,也更加团结。每个遇到困难的山西商人,都会得到山西同乡的无偿帮助。其次,行会发挥管理规范的作用。行会通过制度来约束晋商的行为,如有人违背了公共道德规范,将会受到谴责,同时也无法在行会中立足。最后,行会还起到对外抗争、维护自身利益的作用。1840年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利用其强大的势力对国内商人进行敲诈勒索,行会团结起来抵御外国侵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因此,行会的建立和发展使当时的商业活动更加公平公正。2.将诚信贯穿于商业活动始终。晋商将诚信贯穿于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首先,掌柜与学徒、掌柜与雇员、财东与掌柜上下级之间都是以信任为纽带,在合作经营过程中给予对方无限的信任以保证商业活动的良好运行。晋商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信任才能够汇通天下。诚信是晋商管理机制的基础,也是票号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其次,晋商与客户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牢固的合作关系。俗话说,“诚招天下客”,只有诚信才能引来回头客。晋商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早已为自己“打造”了“诚信经营”的金字招牌,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二、晋商诚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一)晋商诚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诚信待人,重义轻利”是晋商经营的基本准则,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把诚信的观念贯彻其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立足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诚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包括晋商诚信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晋商活动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没有明确规定对失信行为如何处罚,仅靠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对晋商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口头承诺已经无法保障经济的有序发展,诚信体系有了一定的法律和制度保护。在对晋商诚信文化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构建的现代企业信用体系,不仅仅只是依靠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起到很大作用。

(二)晋商诚信文化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与推进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新人。1.从宏观层面来看,诚信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首先,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有利于推进经济的深化改革。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5〕。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经济的深化改革需要诚信来支撑。当今市场经济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才导致市场混乱及商业行为的不公平。而晋商在其商业活动的始终都遵循诚信原则,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当今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能够有效地保障经济良性、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牵引力。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可以保证民主的充分发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及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总的来说,诚信是使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最后,晋商诚信文化的推进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诚信文化不仅给社会带来物质价值,而且也带来极高的精神价值。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晋商诚信文化中的“利以相通,重利轻义”“,利以义取,信誉至上”等都是中国诚信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社会价值观念是文化体系的核心,道德观念则是价值观念的基础,而诚信观念又是道德观念的基础。所以说,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核,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道德支撑。2.从微观层面看,晋商诚信文化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诚信是企业的立根之基,是个人的立身之本。首先,诚信经营是企业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诚信是其无形资产,企业只有诚实经营,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商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树立诚信意识,才能为企业争取好的信誉。晋商在经营过程中,严于律己,严格遵守诚信原则,绝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欺骗消费者,从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更引来了无数的回头客。所以说,企业要坚持诚信原则,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次,诚信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立身之本,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个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曰,“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另外,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一个人缺乏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总之,晋商诚信文化的宣扬,有利于加速个人和企业诚信观的形成,从而推动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晋商诚信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一)个人层面:发挥个人的积极作用

1.构建正确的个人诚信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也得到了肯定,这就激发了人们内心的物质欲望,而这些欲望的驱使,使得一些人变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甚至在面对物质利益时,禁不住诱惑,违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现今某些企业主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弄虚作假,欺诈消费者,有的甚至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晋商在商业活动中,坚持用诚信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却还没认识到诚信的作用,认为诚信“不值钱”,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他们没有认识到诚信是无价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个人诚信观,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2.严于律己,坚守诚信。在当今社会,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他能那样做,我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说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界限的划定,认为别人能做的,自己也可以做。而晋商一直坚持恪守诚信、严于律己,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下也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目前,一些人热衷于跟风,人云亦云,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丧失自己的良心,例如:铺天盖地的短信诈骗;无处不在的小偷;产品质量不过关,危害消费者健康;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所以,个人在生活中应严格要求自己,诚信待人;企业更应遵守商业规范,不为不法利益所动,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获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二)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以诚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企业信用制度,着力打造诚信企业。晋商的经营管理就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今天,企业应当汲取晋商的管理精髓,以信为本,保证良好的商誉。即便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也要坚持以诚为本的道德准则,建立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对待客户应当做到保证商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与顾客互相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商业活动氛围,建立公正、法治的社会。2.建设以人为本的诚信社会。相比传统的晋商活动,现在的市场经济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特点,同时还受法律的保障与约束。所以说,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市场机制需要将法律与道德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石,但是,在拜金主义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道德约束已经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所以需要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但是,不可否认,人是构成社会的最重要主体,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应当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的诚信意识,构建诚信社会。

(三)国家层面:完善国家信用体系